第八十四战:隐秘的元宏(全)失魂落魄的时代转折

不会哭,咋上权力牌桌?

这一战要讲“哭”吗?

这一战要讲“汉化”的改革吗?

这一战要讲“韬光养晦”后的一招翻盘吗?

那都不是我们的主旨。

这战的核心,是顶级垄断后平地起楼的速度有多么的可怕。

渤海小吏

孝文帝在冯后离世之后并没有马上抓权,他选择了能申请吉尼斯纪录的疯狂拜祭和连哭。

最大程度的表达对老太太的哀思,就能最大程度的稳住冯后掌权二十多年来根系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当年老太后都能糊弄过去,现在哭给别人看更是信手拈来。

冯后离去后,孝文帝崩溃性的居丧消瘦,吃斋绝酒肉,三年杜绝性生活。(高祖毁瘠,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

老太后死后十个月,491年七月,孝文帝甚至还在冯后的墓边上修了自己的墓。

高调表明自己生是老太太的人,死是老太太的鬼。

孝文帝在守孝的三年中,骗过了很多人。

491年闰七月十九,冯后离去近一年的时候,孝文帝开始给祖宗定调了,下诏令:

祖有功,宗有德,自古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烈祖拓跋珪有创业之功,世祖拓跋焘有开拓之德,这都是铁打的功德没话说。

至于那个什么远祖平文皇帝拓跋郁律(刘琨哥们,死于321年)的功绩远远比不上道武帝拓跋珪却占据了太祖庙号(拓跋珪开国后所封),这不合规矩。(而远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德,以为未允)

那个平文帝挪挪吧,我现在尊奉拓跋珪为太祖,以太祖拓跋珪和显祖拓跋弘为二祧,这俩将来是永远七庙在编的。(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与显祖为二祧,余者以次而迁)

宗庙中是有固定的编制数量的,当宗庙里的人数超过编制的时候,就将除始祖外最远的那位祖先神位迁出宗庙进入祧庙,这个过程叫做祧迁。

所谓“二祧”,意思是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殊而保留不迁的编制。

他爹拓跋弘因为趁刘宋内乱占领青徐和淮西被拔高到了和拓跋珪一个水平线的高度。

俩人一个拿下了河北,一个拿下了青徐淮西。

都是往南拓地。

这是政治信号:

1、我那被政变弄死的爹很重要。

2、南面的功业很重要。

八月二十九,又下诏:国内到处祭祀的各种神祗共有一千二百多处,现在打算裁撤以求节俭。(戊午,又诏:国家飨祀诸神,凡一千二百余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

以前祭祀水神、火神共计四十多位神,还有城北的星神。现在祭天坛下祭祀了风神、雨神、司中和司命之神,皇家明堂祭祀了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和院神,剩下那四十种神的祭祀从现在起全都开除编制。(又诏:先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圜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中,四十神悉可罢之)

冯后离开的第一年,孝文帝比较克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平反了老爹当年的历史地位,将功德这事的标准定了下来。

进入492年,孝文帝连着发了两个大招。

大正月里,孝文帝命百官讨论北魏的五行属性。(魏主命群臣议行次)

中书监高闾率先发言:表示自古中原是正统,晋承曹魏是金德,赵承晋为水德,燕承赵为木德,秦继燕为火德,秦灭后咱大魏注册了,况且咱拓跋的姓氏都是出自轩辕帝那里,所以我认为大魏是土德。

秘书丞李彪和著作郎崔光等人认为:西晋灭的时候咱代国就已经注册了,咱们的神元皇帝和晋武帝的关系那是相当好,咱们的桓帝和穆帝都辅佐晋朝,晋完蛋后天命就被咱拓跋氏在云代龙兴之地接收了,只不过咱一直搁那憋着。

当年汉家把秦比做共工直接开除编制跨过去继承了周王朝的火德,刘渊、石勒、苻坚远比不过秦始皇,咋能承认那些蛮夷呢!咱要接晋的天命!

正月初五,孝文帝下诏官方表态,北魏承晋为水德。(十有六年春正月···壬戌,诏定行次,以水承金)

孝文帝不拿前面那四胡当回事其实理由很牵强,照你那么说你家这天命前面憋的年头太久了,中间还让人家苻坚给拘留过一次。

但孝文帝表示,只要史书改的好,细节那都不叫事。

不要纠结那些琐碎,你的格局在哪里!

孝文帝承接晋德的深层原因,是否定了南朝的天命正当性。

晋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隐隐约约大家能看出来这孩子的潜台词了。

继宗庙功德定调后,孝文帝又铺垫了一步。

三天后,第二个大招发来。

492年正月初八,孝文帝下诏除了拓跋珪的后裔,其余的所有王爵全都降为公,公爵降为侯爵,子爵、男爵不降,与此同时全都除去了将军之号,之前的所有品级不变。(乙丑,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王爵非庶姓所僭,伯号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余王皆为公,转为侯,侯即为伯,子男如旧。虽名易于本,而品不易昔)

只有上党王长孙观因为祖先长孙道生功劳实在太显赫,特殊照顾不降爵位。(长孙观死后子孙也降爵了)(时异姓诸王,袭爵多降为公,帝以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

过去,这帮爵爷们的子孙是可以世袭祖上所得的将军名号的,是有资格去带兵的,这回只给粮票了,军票不让摸了。(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冯后离开的第一年零四个月,孝文帝砍出了相当凶猛的一刀。

上一次爵位大调整,是拓跋珪开国。

404年九月,拓跋珪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分封调整,当时最大的改动是将之前超脱于五等爵的王爵并进了官员体系,王爵不再特殊,仅仅是最高品级的爵位,并将封王的渠道限定为了两种:皇子和重大功勋者(非皇室者亦可)。(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

之前没那么大功勋的宗室和藩王被降为公爵,原来的公爵降为侯爵,后面依次类推。(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

拓跋珪通过这种规则设定,有意加强自己儿子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代人集团的待遇,边缘了宗室的政治能量。

当时的历史任务是夯实父死子继,拓跋珪弄来一堆异姓的王公去制衡自己的宗室。


打击目标是宗室权威,笼络目标是代人集团。

时隔了九十年,乖乖宝搞了次石破天惊的超大改革。

目的在于从异姓王公,也就是代人集团的高层中收权了。

尤其是军权,这里面最必杀的一句话就是“皆除将军之号”。

而且连你后代的军事继承权也取消了。(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人家皇室的宗室却是不降爵的。

王被尊起来了,以文明太后的铁杆心腹们为首的代人集团集体受到了巨大打击。

比如文明太后的铁杆陆家,袭爵平原王的陆丽之子陆睿这次被降爵了,后来谋反了。

比如当年在冯后那保下孝文帝皇位的穆泰,由公降为侯,后来谋反了。

比如冯后的头号打手拓跋丕,他是拓跋郁律的四世孙,不是拓跋珪这一支的,这次改革后被降为新兴公,人家相当不高兴。(及罢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王者,虽较于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

后来也谋反了。

不过这三股势力后面是在孝文帝迁都后一块造反的,此时却并没有爆发。

眼睁睁的看着这孩子突然霸王硬上弓的蹭进去了,大伙震惊之余比较蒙圈。

大量的勋旧老臣和异姓王公都被降级取消特权了,孝文帝的代价是啥呢?

没有。

就是硬生生的抢的,大规模削减待遇。

或者说孝文帝的代价是自虐,是史上最佳孝子贤孙的掩护。

这位天天哭,戒酒戒肉,连女人都不碰,怀念伟大领袖的新领导霹雳手段的突然给已经运行了九十年的爵位制度猛砍了一刀。

打懵了所有人。

四月初一,北魏颁布了最新版《律令》,大赦天下。(夏,四月,丁亥朔,魏班新《律令》,大赦)

五月,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所有重大刑罚孝文帝更是从此亲自裁决。

492年,孝文帝主要干了两件事:

1、抓军权,贬代人。

2、抓刑法,亲自判。

搞事的节奏突然间加快了。

这一年的九月十八,冯后的两周年祭日,孝文帝在永固陵边嗷嗷狂哭,绝食两天。(辛未,帝以文明太皇太后再周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二日,哭不辍声)

渤海小吏

不过此时,冯后势力开始审视这个“哭活儿之王”。

493年,北魏太尉拓跋丕等人施压孝文帝册封冯太后的侄女为皇后。(魏太尉丕等请建中宫,戊戌,立皇后冯氏。后,熙之女也)

四月十八,出了丧期的孝文帝迅速册封冯氏为皇后,随后引经据典对老丈人说君主不能把老丈人当臣子,你今后呈递奏章时不再称臣,进朝廷不用叩拜。

态度很配合。

五月十三,孝文帝突然在宣文堂摆宴搞了一次家族大聚会。(五月,壬戌,魏主宴四庙子孙于宣文堂,亲与之齿,用家人礼)

一个月后才知道,人家这是提前给他家的那堆王爷们统一思想,凝聚意志。

保住了大家的政治待遇不是没有代价的,你们得听我话。

493年六月,孝文帝抛出了铺垫三年的想法,伐齐。

目的是为了迁都,但话是不能明说的。(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陽;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孝文帝斋戒后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到“革卦”。

孝文帝道:这是商汤和周武革命之相,咱得听,瞅给他吉利的!(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

百官没有人表态。

过了会,孝文帝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说道:《周易》说“革”是变更的意思,要顺应上天民众,改变君臣的命运,商汤周武这种打天下的得到它是吉利的。陛下您已经拥有天下,世代相继。咱们这是征讨伐叛,不是要去革命。此非人君之卦,不可全称为吉利啊!(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为吉也)

瞅瞅此时拓跋王爷们的汉化修养。

南齐那边的王爷都不一定知道这典故。

拓跋澄在提醒小皇帝,你去年刚砍了大家的爵位,大量不满的思潮出现,现在又出了这“革命”之相,这是队伍里面有坏人呀!你得夯实权力基础求稳,咋能南伐呢!

你确实去年收了军权,但你知道朝中的水有多深吗?你南伐万一输了呢?来回好几千里,你知道老窝会出啥事吗?

结果拓跋澄没想到挺值钱挺忠心的建议却把一向乖乖的孝文帝给整急眼了。

孝文帝大怒道:《周易》革卦里面说了,身居高位的人行动变化莫测,有何不吉!(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

拓跋澄说:陛下龙兴已久,咋现在又玩虎变这块了。(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

孝文帝怒道:这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扫兴耽误大家共同进步吗!(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

拓跋澄道:国家是你的,但我是社稷之臣,咋能知道危险不说呢!(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

孝文帝过了会道:搁置争议,有意见都说出来。(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

大会随后不欢而散。

回宫后孝文帝立刻召见拓跋澄,劈头盖脸的问道:咱俩接着论!刚在我大庭广众发怒不是不考虑你面子,是想堵住大家的嘴,防止别有用心人对大政方针搞破坏,我相信你是能理解我的。(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响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随后屏退左右继续说道:我要干的这大事确实不容易,咱们国家兴于北方,后来迁到平城,平城这地方是咱拓跋家马上天下的地方,不是能搞文治的好地方,我现在打算搞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让万邦归心,我南下不过是打个幌子,其实是想迁都中原,你这么看觉得可行吗?(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担心的是伐齐要远离大本营因此出现啥变动,听到迁都就迅速了然了,这就是针对那群“坏人”呀,于是道:中原好啊!周汉兴隆所在啊!(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孝文帝问:北人恋土不肯南迁,必将惊扰作乱,到时咋办?(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拓跋澄回道: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您就跟随您内心的声音,他们搞不了破坏!(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孝文帝乐了: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啊!

纵观孝文帝的整个改革过程,自家的宗室基本上都没耽误他事,去年的爵位改革收效是相当显著的。

六月初七,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建大军南下大桥。

六月二十八,孝文帝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

七月初十,北魏中外戒严,宣布南伐。

八月,孝文帝派亲弟弟拓跋羽持节安抚六镇,并征调六镇的突骑。(魏主使录尚书事广陵王羽持节安抚六镇,发其突骑)

想的还是很周全的,防止六镇的精锐兵种对迁都大计搞破坏。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八月十一,孝文帝刚刚结束了三年的守孝没多久就亲率二十多万步、骑从平城出发向南征伐。(《孝文帝本传》中说的百万大军,实际上《李冲传》中说的更真实,二十多万)(朕去十七年,拥二十万众,行不出畿甸,此人事之盛,而非天时

北魏就此告别了平城时代。

自398年-493年,近百年的时间里,大同盆地这个并不大也并不肥沃的京畿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帮助北魏震慑了河北,控制了北境,平定了关东,席卷了西北。

大同盆地这个被太行山脉隔绝河北又接壤北境的重要位置在这百年中很好的完成了两件事:

1、中原汉人对北魏的敬畏。

渤海小吏

2、北魏武勇不减开国之年。

渤海小吏

平城为这个乱世争取了近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中,原来散乱庞杂的鲜卑、匈奴、丁零等等诸胡被大同盆地融合成了一个称谓——“代人”。

代人集团的整体素养也在趋近于汉化。

京畿地区的“计口授田”也成熟的推广到了全国。

最重要的是广大汉人群体开始慢慢认可适应这个统治了百年的异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

当三长制开枝散叶,当整个淮河以北开始全国一盘棋的时候,平城这个地理位置确实就不再合适了。

当全国的操作系统都连入网络了,那道厚重的太行山就是再进一步融合的阻碍了。

我既然已经摸清了你的人口和家底并把你栽种到了土地上,我就不用再对你担心了。

我需要让你熟悉我、感受我、沐浴我照耀下的伟大光辉了。

迁都洛阳是有它积极一面的。

一是洛阳在政治上占有制高点;

二是地处河北中原物流效率的黄金分割点。

但是随后的效果怎样呢?

很多好事五年十年干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年两年干完,局面就变成了我死以后哪怕洪水滔天。

孝文帝不是不知道这么急急渴渴的着急迁都动了多少人的利益,他和拓跋澄合计的时候说了“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的话。

那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

他也有他的苦衷。

因为平城是文明太后盘踞了二十多年的老窝,这里的一砖一瓦盘根错节的都是老太太强烈的基因,甚至老太后的陵墓就在不远的北方看着平城的他。

渤海小吏

冯后死了,但她永远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想当家做主,想彻底伸胳膊伸腿,就必须离开这个“政治墓地”

只要在这里一天,那股掣肘的力量就永远有着力量源泉!

三年的狂哭表演帮他顺利的走完了第一步,孝文帝急不可待的南下了。

孝文帝迁都后就在洛阳为自己重新营建了陵园,当年永固陵边上的那座陵墓成了摆设。

一个温水煮代人的道具而已。

离开了平城,这孩子渐渐失去了控制。

随着后面时间线的不断推进,他让所有人明白了一件事:他不是仅仅想要乾纲独揽自己说的算那么简单。

他的野心随着来到了洛阳,随着看到了那秦汉兴亡过手后的北邙无数荒丘,他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苻坚。

他成为最后的赢家了吗?

诚然,他确确实实是这五世纪末最大的主角。

但他所有的轰轰烈烈褪去后才发现,他不过是个宿主,幕后的大佬另有其人。

渤海小吏

崔浩前面趟出来的试错之路并没有白走。

在孝文帝这个隐秘少年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加隐秘的神秘人。

自古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贰:短短一年多,代人百年信仰大厦被轰塌

493年九月二十二,孝文帝抵达洛阳。

天公作美,自从南下就没完没了的下大雨。(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陽,霖雨不止)

九月二十八,孝文帝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南下。

九月二十九,孝文帝穿战衣,执鞭乘马而出,百官抱住马头开始乞求,再往前走就出人命了。

孝文帝问:咦?大会已经通过了南下预案,你们这是要干啥?(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

李冲带头装逼道:现在这行动全国都不同意,只有您想打,我们一心报国冒死请求!(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孝文帝大怒道:我吞食天地这么好的决策,你们这帮书生多次搅乱!不想死的就闭嘴吧!(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说完又纵马要走,随后以安定王拓跋休为首的宗室们作为第二梯队演员上场哭劝。(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孝文帝随后道:咱动静那么大,出兵却没战果,你们这是要栽我的面子啊!我对后人咋交代呀!史书得咋记我呀!要不咱迁都于此吧,同意的站左面,不同意的站右面。(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南安王拓跋桢带头表态:您要是不南征,迁都就是我们的众望所归!(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

百官彻底知道被算计了,但首先人家这戏唱全了,明显南下就是个局,况且这一个月的雨确实快把人走死了,没人再敢废话,迁都决议就此正式通过。(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李冲随后对孝文帝道:大会决议已通过,目的达到了,迁都是好事但不能愣迁,眼下宗庙宫室这一大堆基建配套都得重建,咱不能天天搁马上待着,先回平城处理后事,等都建好之后咱再回来。

孝文帝道:我正要全国巡查一趟呢,正好先去邺城,明年开春再回来,反正我不回去。

十月初一,孝文帝前往金墉城召穆亮与李冲和将作大匠董尔营建洛阳。

随后孝文帝命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官员们宣布迁都决议,特别交代:此时的“革卦”真的“革”了,你要帮我办好平城的事!

与此同时又安排心腹镇南将军于烈回平城并全权掌握留守大权。(使还镇平城,曰:留台庶政,一以相委)

据说拓跋澄回平城宣布迁都这事后平城的同志们都懵了,但在拓跋澄谈古论今的耐心政策解释下同志们又全部醒悟了。(任城王澄至平城,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孝文帝知道,虽然如此,自己还是得回去把“文明老窝”亲自压一遍。

拓跋澄就是个第一波吸引火力的,作为最高领导如果自己第一波上了后面就没有转还的余地了。

494年三月,孝文帝回到平城让留守大臣们表态。(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

燕州刺史穆罴说:四方未安定,不适合迁都,军中没有马,将来仗咋打?(燕州刺史穆罴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

孝文帝道:咱们有不是每匹马都叫特仑苏的北纬三十度优良马源带,这不叫事!平城地处恒山之北,不在过去的九州之内,不是理想帝王都。(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

尚书于果道:我并不认为平城这地方就比洛阳好,只是自道武皇帝以来就是咱都城,迁都会产生大量不满啊!

老资历的拓跋丕也跟着道:这事太大,最好占卜听天意。

孝文帝道:周公和召公是都是圣贤,所以才能占卜问吉凶,现在没有这种圣贤了,占卜不好使。(帝曰:昔周、召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

上来就定了调,我没有周公召公帮我治理天下,你们都是垃圾。

人家装都不装了。

渤海小吏

天下的王者当以四海为家,哪能杵那不动的!我的祖先世代都在北方荒凉之地,到平文皇帝之时方才建都于东木根山,后来昭成皇帝又东迁至盛乐,道武皇帝之时又迁都于平城,我现在幸运拿到了定鼎天下的时运,为啥就不能迁呢!(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三月二十八,孝文帝临朝亲自主持部署了迁都洛阳和留守平城各项安排。

这一年是北魏每三年一次的官员考评周期,孝文帝冻结了所有的官员人事,所有的升迁都要我亲自过问,等秋天再说。(魏录尚书事广陵王羽奏:令文:每岁终,州镇列属官治状,及再考,则行黜陟。去十五年京官尽经考为三等,今已三载。臣辄准外考,以定京官治行。”魏主曰:考绩事重,应关朕听,不可轻发;且俟至秋)

孝文帝又一次霸王硬上弓了,通过前途威胁整个官僚体制。

四月初六,孝文帝再次粗暴放大招,罢去了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西郊祭天仪式!(夏,四月,庚辰,魏罢西郊祭天)

这个西郊祭天,是拓跋部的“君权神授”,对整个代人集团来讲意义尤为重大。

当年拓跋珪复国的时候,最关键的祭天仪式就在牛川的西郊。(太祖登国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设祭,告天成礼;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

汉人的 祭天都在南郊,但拓跋氏在西郊。

拓跋氏的老领导死了以后,下一届新领导必须于三个月内在西方迎神证明自己的“君权神授”。(东阳王丕曰:臣与尉元,历事五帝,虽衰老无识,敢奏所闻。自圣世以来,大讳之后三月,必须迎神于西,攘恶于北,具行吉礼。自皇始以来,未之或易)

拓跋氏数百年来的权力信仰都是源于这“迎神于西”。

公元398年四月,拓跋珪于定都平城后老规矩于西郊祭天。(天兴元年,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立坛兆告祭天地···祀天之礼用周典,以夏四月亲祀于西郊,徽帜有加焉)

公元405年四月,拓跋珪再次于平城西郊祭天。(天赐二年夏四月,复祀天于西郊)

此后每年都要祭祀一次,成为常制。(天赐二年,再次改定西郊祭天礼仪,此后遂成定制)

流程是在一个方坛中放七个木制神主,东边有两个没等级的台阶,方坛一圈是围墙,东门青,南门红,西门金,北门黑,祭品为白牛犊,黄马驹,白羊各一只。(为方坛一,置木主七于上。东为二陛,无等;周垣四门,门各依其方色为名。牲用白犊、黄驹、白羊各一)

祭祀当天,皇帝带着百官和诸部大人全部来到西郊。(祭之日,帝御大驾,百官及宾国诸部大人毕从至郊所)

皇帝带着百官和诸部大人站一个方向;皇后率六宫从黑门入站一个方向,女巫站一个方向;帝族十姓中选七人捧着酒站一个方向。(帝立青门内近南坛西,内朝臣皆位于帝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门之外。后率六宫从黑门入,列于青门内近北,并西面。廪牺令掌牲,陈于坛前。女巫执鼓,立于陛之东,西面。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在巫南,西面北上)

吉时到后女巫做法,然后皇帝先磕,皇后再磕,随后同志们磕,磕完后杀牲口,再由那七个帝族十姓面向西方将酒撒向天空,再照这个节奏循环六回合,大典算是礼毕。(女巫升坛,摇鼓。帝拜,若肃拜,百官内外尽拜。祀讫,复拜。拜讫,乃杀牲。执酒七人西向,以酒洒天神主,复拜,如此者七)

这套祭祀中除了巫师之外,有三个重要角色·:

1、皇帝。

2、皇后。

3、帝族十姓中选出的七个执酒代表。(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

帝族十姓,是代人集团中最核心的群体。

皇后,是孝文帝最可怕的梦魇。

这西郊迎神的信仰体系除了给皇权赋能之外,还在给孝文帝最不喜欢的两个群体赋能。

孝文帝借着迁都的东风,废除了自己组织“君权西神授”的百年习俗,砍掉了上述两个群体的“精神能量”来源。

确实稳准狠,但这仅仅是废掉了一个简单的祭祀吗?

今天让大家不过年三十了,过年不让你吃饺子了,大家会怎样感觉呢?

这个西郊祭天的仪式整个代人集团都要参与,这是维系整个代人集团感情和皇权认同感的纽带。

你在取缔了对“后权”和“代权”赋能的同时,你和自己的力量源泉也从此产生了剥离。

渤海小吏

孝文帝打出了一记超级七伤拳。

至此,孝文帝开启迅速轰塌民族信仰的序幕。

十月初三,以太尉东阳王拓跋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

十月初七,孝文帝亲告太庙后命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奉命迁神主于洛阳。

没多久大江之南传来消息,从小没了爹,被萧道成视若己出的侄子萧鸾搞了些传统剧目。

494年七月二十,萧鸾政变干掉了南齐的第三代皇帝萧昭业,立了其弟萧昭文。

仨月后,494年十月初十,萧鸾又废了萧昭文,半个月后自己做了皇帝。

此时距离南齐开国不过16年。

萧齐继承的是刘宋的基因,具体过程不讲了,刘家已经将所有家族互杀的故事全部打样了,没有刘家互杀的精彩。

继萧道成按户口本屠杀刘家人后,他从小养大的侄子也按着户口本相继杀了他和他儿子萧赜的几乎所有子孙。

历史不重复,但从没有这么相似过。

孝文帝听说这事后很激动,决定大举南伐。(魏主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寇)

恰巧萧齐的雍州刺史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十二月初一,孝文帝派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统四将向襄阳进发;刘宋皇族的大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兵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兵发钟离;平南将军刘藻兵发南郑。

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孝文帝铺开了全面战争。

出征前,孝文帝又干了件破天荒的事。

十二月初二,孝文帝不顾民族影响,下令全体同志们禁止再穿胡服。(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

继七个月前罢黜了百年的部落最高祭祀后,孝文帝连祖祖辈辈的服饰都废了。

你让本民族的同胞们会怎么看你?

我们就那么落后吗?我们这百年来一直都当爷当的好好的,咋现在啥你都看不上眼了!

渤海小吏

孝文帝对全体汉族人民释放友好信号不假,但越来越快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出台开始让所有非汉人群体充满彷徨与愤懑。

十二月二十九,孝文帝诏令寿阳、钟离、马头三地军队把所有掠夺的人口放掉。(己巳,诏寿陽、钟离、马头之师所掠男女皆放还南)

495年正月初三,孝文帝再发诏令:不得侵略淮北之民,犯者死刑。(正月癸酉,魏诏:淮北之人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

孝文帝此时已经变成了唯我独尊的高速火车,想干啥就干啥,说打仗就打仗,而且人家几百年了仗都那么打,你现在不让抢了,拿我们就这么不当回事吗?

这孩子一耳光又扇向了当兵的人。

495年正月二十九,眼看几路大军全都没动静一座重要城池都拿不下来,孝文帝开始亲率主力渡淮。

二月初,军至寿阳。

二月初五,孝文帝登八公山赋诗。

路遇大雨,孝文帝命去掉自己的伞盖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还经常去亲自慰问伤兵。(甲辰,魏主登八公山,赋诗。道遇甚雨,命去盖;见军士病者,亲抚慰之)

二月初九,孝文帝弃寿阳沿淮河东下,二月十七,军至钟离。

此时魏军已经在钟离大量失血了。(魏久攻钟离不克,士卒多死)

二月二十三,越来越现眼的孝文帝下令班师。

孝文帝此战的最初思路其实是奔着占便宜去的。

他认为南齐刚刚乱臣贼子篡位,内外离心,而且按照南朝以往的战斗力来看,这就是去割韭菜。

所以他兵发四路希望各地开花,万一哪路把南齐打崩了呢?

所以他在根本不充分的准备下以及马上春天就要来到的错误时间匆忙投入了战事,还高调作秀“全民汉服”。

但孝文帝现在已经属于书看多了以后天天光顾着自己颅内高潮了,这仗要靠谁去打?

你大脸猛贴汉人屁股,连胡服都不让我们穿了,还为了维护你的讨好形象严禁一切抢劫行为。

没有利益,只有规矩。

我们在你眼中就那么活该死吗?

谁还真给你玩命呢?

三月十五,孝文帝回军路过小沛遣使祭了刘邦。(癸丑,幸小沛,遣使以太牢祭汉高祖庙)

路过瑕丘,又遣使祭了泰山。(行幸瑕丘,遣使以太牢祠岱岳)

三月二十二,孝文帝到鲁城,亲自去孔庙祭祀。(庚申,如鲁城,亲祠孔子)

三月二十三,封孔子后代四人、颜渊后代两人官职,并选孔子嫡系继承人为崇圣侯负责祭孔,又命令兖州政府修缮孔子之墓,重建碑铭。

刘邦和泰山就是给孔子抬点的。

那俩都是遣使去祭祀,孔子这是领导亲自去祭祀,完事还给孔门后代封了侯。

还是政治表态,汉文化实在是太好了,我是太向往了。

汉人们你们都听见了吗?我这大脸蛋子实在是没法再表态了!

回到洛阳不久后,孝文帝又整出了新活儿,召见群臣上来就问:同志们啊,你们是希望我追上商周呢?还是希望我连汉晋都比不上呢?(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

弟弟拓跋禧率先表态:希望您史上最佳。(咸陽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

又问:那是应该然则当变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

对:常改常新。(对曰:愿圣政日新)

又问:是光你自己改呢?还是希望子孙也改呢?(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

对:咱彻底忘了过去的路!(对曰:愿传之百世)

孝文帝总结:那我可改革了,你们可得听话。(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

拓跋禧表态:我看谁敢不同意!(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

孝文帝道: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朕现在要禁止胡语,全部改用汉语。咱不乱搞一刀切哈,三十以上的人,能给时间慢慢来,三十以下的,凡在朝中任职者,必须说汉语,谁要是故意不改就降黜官职,都小心着点!你们觉得我说的对吗?(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

拓跋禧回答:特别对。

孝文帝随后又拿最宠信的汉人大咖李冲来了段双簧道:朕曾和李冲谈过这事,李冲说天下万方,语言太多了,应该您这当皇帝的说的话才叫普通话。李冲这话就该死!我明明是个大侉子!(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

李冲赶紧免冠谢罪。

孝文帝随后又责骂留守洛阳的官员:我看见妇女们还穿着胡服,我出征前是咋说的?你们拿我的话当啥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

底下又磕头一片。

孝文帝继续道:我要是说的不对,你们应该怼我呀,咋我说的都正确,退朝就变脸了呢?(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

你能想象眼前的这个逼王三年前还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吗?

也确实,能曲才能伸。

六月初二,孝文帝正式下诏:在朝中不得讲鲜卑语,违者免官。(六月,已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连祖宗的话都不让你说了!

咱们看着可能觉得没有啥,但说句客观点的话,实在太欺负人了。

本来胡汉之间的矛盾在百年来已经趋近于缓和,但这位本族最高领导人带头做了胡奸。

渤海小吏

这已经不是阉割本族文化了,这是彻底否定过去,彻底毁灭本民族的根!

渤海小吏

就这么着急吗!你控制权柄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禁胡服禁胡语这事有必要那么着急干吗!

很快北魏有关部门又上会了一个议案:广川王妃葬于平城,但现在广川王死洛阳了,是去平城合葬,还是给王妃迁坟?(魏有司奏:广川王妃葬于代都,未审以新尊从旧卑,以旧卑就新尊?)

孝文帝给出了最新判例:其他州的我不管,代人集团南来的都得葬邙山,唯一例外的是丈夫死平城的,妻子可以回去葬。(魏主曰:代人迁洛者,宜悉葬邙山。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妻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其余州之人,自听从便)

南迁的代人集团从此户籍变成了河南洛阳。(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陽人)

七月二十一,北魏改用《汉志》中的长尺和大斗统一度量衡。(戊午,魏改用长尺、大斗,其法依《汉志》为之)

八月初九,孝文帝再抓军权,选拔武勇之士十五万人编入禁军。(八月,乙巳,魏选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虎贲以充宿卫)

九月初四,北魏六宫和所有中央政府全部迁于洛阳。(九月,庚午,魏六宫、文武悉迁于洛陽)

十月二十七,孝文帝下令全国吏治三年大考核开始,我是考核组组长。(戌,诏诸州牧精品属官,考其得失,为三等之科以闻,将亲览而升降焉)

十二月,孝文帝见群臣于光极堂,宣下品令,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人集团定为姓和族这两个等级,姓为高,族次之。

正式的官方诏书是这么说的:代人集团这百年来并没有在内部分清高低,有些功勋大贤的亲族却依旧担任着地位卑下的官职,其中之穆、陆、贺、刘、楼、嵇、尉八姓从太祖皇帝以来就功勋卓著,位尽王公,无人不知,通知司州和吏部,不要让这八姓的亲族再担任卑微官职,而应当同汉人四姓一样对待。(太和十九年,诏曰:代人请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随时渐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这短短的一段话,爆出了两件事:

1、过去代人集团的官僚晋升机制是比较健康的,哪怕“位极公卿”的豪门,也有“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

还是要按照能力来的,你家里牛祖上牛,但该哪块料就去该待的地方。

这回倒好,孝文帝把垃圾给保护起来了。

2、在弄这鲜卑“八姓”之前,汉人已经出台了“四姓”。

先埋个伏笔,把这诏书说完。

除上述八姓之外,其他还应该列入士族之列者,不久会就由朝廷下令加以确认。那些过去为部落大人,从太祖皇始年间(396年)以来三代官职在给事以上,以及州刺史、镇大将,爵位上至王公的确定为“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

如果不是部落大人,自皇始年间以来三代官职在尚书以上以及爵位上至王公中间没掉下过品级的也确定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

除此之外的中层群体,都是“族”。

“姓”高,“族”低。

孝文帝的这次改革,初衷是想把代人贵族和汉人士族这两个种族的贵族整合到一个体系里,但他却疯狂的开了历史的倒车。

整个魏晋南朝的历史已经相当深刻的讲述了一句话:皇权的力量跟阶层的固化程度成反比。

更可怕的是,从此上层门阀带来的垄断一步步堵死了下层武人的仕途。

渤海小吏

496年正月,孝文帝连姓都改了。

孝文帝表示:大魏的祖先是土德黄帝的后代,土为黄色,万物之元,我们拓跋从此姓“元”啦!

过去的帝族十姓乃至所有的鲜卑姓从此全都得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姓氏,不可胜数。

孝文帝看问题还是很准的,姓是编户齐民后,民族融合难度的最后一关。

特殊的姓氏会提醒后代们自己的不同。

都姓刘了,都成编户了,有几代就说不清了。

但是!

自494年四月罢西郊祭天到496年正月连姓都不要了,仅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孝文帝不仅打了一场没有准备的仗,还对数百年形成的鲜卑习俗与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孝文帝以一己之力引爆了自己的民族根基与力量之源。

百年的西郊祭祀说不祭就不祭了!

代人集团百年来的爵位和等级制度让你随意颠倒涂抹!

汉人百年来都是边角料现在突然间被拉到了和之前利益集团一个等级!

你尊孔、易服、弃母语甚至连祖宗留下的姓都不要了!

上面的每一项,都是没个十年八年阵痛都缓和不完的。

这世上的事不是打游戏那么简单,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接受能力并不强的普通人。

胡汉矛盾在极短的时间里被迅速点燃了,阶层固化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

元宏啊元宏!是谁给你灌了这迷魂汤!

渤海小吏

叁:神秘人是谁?

对代人集团搞完种姓制度,孝文帝又开始对汉人各州诸姓进行审定评级。

此时汉人中最高的等级是“四姓+李”。

分别是: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陇西李氏。

为了和这帮高水平强强联合,孝文帝钦定了这汉人五姓跟自己结亲家。(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陽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陽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并且亲自下诏为六个弟弟重新聘媳妇,过去娶的都降级为妾!(因下诏为六弟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咸阳王元禧,娶了陇西李氏李辅的闺女;

河南王元干,娶了代郡穆氏穆明乐的闺女;

广陵王元羽,娶了荥阳郑氏郑平城的闺女;

颍川王元雍,娶了范阳卢氏卢神宝的闺女;

始平王元勰,娶了陇西李氏李冲的闺女;

北海王元详,娶了荥阳郑氏郑懿的闺女。

除了元干娶了代人集团的闺女,剩下的标书全都被五姓拿下。

孝文帝的种姓改革,最大的受益方是这“汉人五姓”,他们由过去的异族瞬间挤入了最高阶层,还跟王室进行了极其深度的联姻绑定!

来看下这“衣冠所推”的“四姓”到底是牛在了哪?

1、清河崔氏。

按理讲毋庸置疑,崔琰当年是堪称汉末三国最德高望重的名士,北魏前期清河崔氏更是在崔浩的带领下爬到了家族巅峰,但随后遭到了国史之狱,清河崔氏被连根拔起。

此时,被孝文帝评级为四姓的代表人物是崔宗伯。(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陽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陽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出自清河崔氏的另一族系崔逞的长子这一支。

崔逞在北魏刚进河北不久后就被拓跋珪干掉了,后来崔逞这一支的河北分公司先于崔浩被灭,但人家崔逞当年就留了后路,只有自己带着幼子在河北老家坚守,让四个儿子渡河跟慕容德去了山东。(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颐在平城)

这个崔氏山东分舵虽然在青州也混成了地方大族,但很遗憾,山东半个世纪后又被北魏搞平了,崔逞的后人们在孝文帝他爹跟冯后互撕的时候又失去了根据地回到了北魏,但此时河北老家也属于被连根拔起的状态。

清河崔氏的历史咖位和名望够,但无论是根基还是人才,此时的清河崔氏都根本谈不上能在回归河北仅仅二十多年后就进入“四姓”的级别。

结论一:清河崔氏此时处于历史波谷,极速腾飞的背后有贵人。

2、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的始祖为是东汉名儒卢植,早年师从经学大师马融和太尉陈球,与郑玄、华歆是同门师兄弟,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

后面整个两晋五胡时代,范阳卢氏坚守本土做大做强,卢玄当年作为崔浩的外甥是中原首望,但后来因为崔浩的国史之狱被灭门了。(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理论上都差点在曙光前被崔浩以一己之力搞死。

卢玄长子卢度世因为国史之狱逃往到了高阳郡郑罴家中被藏了起来,郑罴的长子因为保护卢度世被刑虐致死。

后来拓跋焘南伐兵临瓜渡后赦免范阳卢氏,卢度世才回到平城又成了中书侍郎。

卢玄有五个儿子,嫡生的只有卢度世一人,国史之狱后那四个兄弟都想加害他,等卢度世被大赦后就警告自己的儿子们不要纳妾生庶子,生了也得弄死以防后患。(初,玄有五子,嫡唯度世,余皆别生。崔浩事难,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度世常深忿恨。及度世有子,每诫约令绝妾孽,不得使长,以防后患)

卢度世死的时候官拜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谈不上多显赫,家族也被国史之狱屠戮殆尽。

此次入选“四姓”的是卢度世次子卢敏。(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陽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陽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太和初年就早早死了。(太和初,拜议郎,早卒)

这个高门跟刚才的清河崔氏一样,历代名气够,但这个时代的人才底蕴不足。

毕竟经历过国史之狱被屠村了,家族乏人。

结论二:范阳卢氏是国史之狱的巨大受害者,曾被重点画圈后屠村,此时也处于历史波谷,极速腾飞的背后有贵人。

3、荥阳郑氏。

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曹魏时代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西晋时代郑冲为太傅,开国元勋。

祖上成分够,但传到入选“四姓”的郑羲这时郑家已经衰落了。

郑羲的曾祖父郑豁任前燕太常卿;祖父郑温任后燕太子詹事;父亲郑晔就不出仕了。(曾祖父郑豁,前燕太常卿。祖父郑温,后燕太子詹事。父亲郑晔,不仕

郑家是慕容氏的铁杆,跟北魏早期关系并不友好。

郑羲生于拓跋焘时代,拓跋浚末期(465年驾崩)才入仕成了中书博士。(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

477年到479年的时候郑羲出使刘宋的末代皇帝刘准,此时的官职是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爵。(高祖初,兼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使于刘准)

王公侯伯子,郑羲这个子爵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说句不太好听的,芝麻官。

479年距离此时也才十多年,对比第一等咖位的“四姓”,实在太遥远。

结论三:郑家的起飞也相当牵强,背后有神秘力量。

4、太原王氏.

名头确实没问题,人家魏晋时大家就都脸熟了,在东晋混到了顶级门阀,尤其晋末,在司马曜和司马道子麾下人家王家内部还搞了把内卷。

刘裕来了以后,太原王氏作为末代皇帝的余孽在江南混不下去了。

王家的独苗王慧龙一路辗转逃到北魏,但身份成疑,他自己说自己是太原王氏。(自云太原晋阳人)

能立足的原因还是因为跟崔浩弟弟联姻,并被崔浩根据王家世传的大酒糟鼻认定为了“真贵种矣”。(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儿也。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

440年,王慧龙被任为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大将,但王慧龙没到任就死了,其独子王宝兴继承爵位为北魏长社侯、龙骧将军,此后没啥多余的记载。

很正常,跟崔浩有姻亲,还被夸过,没被屠村就不错了。

王宝兴生了孝文帝说的这位王琼,早期事迹更是名不见经传。

结论四:还是有神秘力量!

总体而言,这所谓的“四姓”,也许有所谓的“名”,但此时的“实”都不符。

尤其在拓跋焘血洗连根拔起后,崔家和卢家这两个老牌豪门元气大伤到了几乎站不起来的地步。

郑家和王家也都起步的相当意外。

这“四姓”都是平地惊雷突然间原地起飞的!

渤海小吏

如果仅凭魏晋风华的当年名气来看,河东裴氏、京兆杜氏、太原郭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这一堆门阀的后人咋就没挤进四姓呢?

不卖关子了,揭晓谜底。

上述“四姓”,要感谢陇西李氏。

准确的说,要感谢此时陇西李氏的舵手李冲。

崔、卢、郑、王四家,看见李家都要亲切些。

因为之所以上述四姓后面成为了“五姓七望”并开枝散叶到了今天,源头的最大贵人是这位李冲。

李冲作为冯后宠爱的男朋友在老领导死后无缝对接到了孝文帝这,北魏皇帝称臣从来都是直呼其名,但孝文帝常称李冲中书以示恩宠。(是时循旧,王公重臣皆呼其名,高祖常谓冲为中书而不名之。文明太后崩后,高祖居丧引见,待接有加)

李冲是孝文帝这一整套汉化改革的总设计师。(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于是天下翕然,及殊方听望,咸宗奇之)

李冲机敏灵思,所有的礼仪建筑和制度设计全靠李冲,且精力极其旺盛,处理文件和基建设计的文案堆满办公桌却从来不知疲倦应对如飞。(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

孝文帝后来把李冲当成了最顶级的心腹。(高祖亦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前面的一系列改革时,所有双簧都以敲打李冲来起到装逼震慑效果。

李冲仗着自己超强的能力和柔顺的处事态度,成了几千年中华史中超级罕见的异类。

他成了连续两位强权领导的核心心腹,后来的改变官制,改革爵位,李冲都是牵头人。(及改置百司,开建五等,以冲参定典式)

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改革,背后是这位李冲。

李冲这个最特殊的两朝元老,随后仗着自己总设计师的背景提携起来了一群人。

这个人对于钱和权的理解已入化境。

李冲在成为冯后男友后开始成为大富豪,但李冲把钱全都散出去了,近自亲戚远到乡里没有不照顾到的,而且还专门冷庙烧香,提拔了大量的漂泊寒门和门衰旧人。(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时以此称之)

渤海小吏

李冲这个北魏巴菲特,利用自己的势力挑选并打造了一群优质公司。

李冲最铁的核心是自己的姻亲圈子,他家的所有亲属几乎都有官爵,一家俸禄每年达到万匹以上,他亲近的哪怕痴呆聋哑也能破格领官。(然显贵门族,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时论亦以此少之)

他是能臣不假,但他的结党程度也堪称是史上第一等的。

李冲后来是咋死的呢?

气死的。

李彪进入平城后哪哪都撞脑袋,因为李冲是著名天使投资人于是去跪舔,李冲后来看他是块材料也给了融资,加大了在孝文帝这的曝光力度。(李彪之入京也,孤微寡援,而自立不群,以冲好士,倾心宗附。冲亦重其器学,礼而纳焉,每言之于高祖,公私共相援益)

后来这个李彪任了中尉兼尚书,受到孝文帝的重用,这小子翅膀硬了就开始不拿自己的恩公当回事,觉得自己这官是凭能力得到的,不再对李冲恭敬对待,这让李冲相当愤怒。(及彪为中尉兼尚书,为高祖知待,便谓非复藉冲,而更相轻背,惟公坐敛袂而已,无复宗敬之意也。冲颇衔之)

后来孝文帝南征时,李冲与那位改革左右手任城王元澄以李彪傲慢无礼之由将其逮捕并亲笔上奏弹劾,言辞激烈,还作为推荐人自我弹劾。(后高祖南征,冲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并以彪倨傲无礼,遂禁止之。奏其罪状,冲手自作,家人不知,辞甚激切,因以自劾)

李冲后来因为愤怒李彪的小人行径活活的气死了。(冲时震怒,数数责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几案。尽收御史,皆泥首面缚,詈辱肆口。冲素性温柔,而一旦暴恚,遂发病荒悸,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医药所不能疗,或谓肝藏伤裂。旬有余日而卒)

孝文帝在挣脱束缚后飘到了一年多的时间能把自家的信仰大厦炸了。

李冲其实也如此。

其实小人永远存在,这就是个概率问题,以你的位置和桃李天下的配置,小人冒出来了打掉就完了,警示一下剩下的小人,没必要动气。

但李冲如此的反常最终活活气死表明了一件事:已经太多年没人敢惹他了,他也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多年了。

李冲是孝文帝背后的那个能干的、柔顺的、无孔不入的、网络密布的潜在大佬,他说的话,孝文帝都听。

渤海小吏

来看看“四姓”是如何被这位大佬托起来的。

1、清河崔氏。

孝文帝到洛阳后就让尚书崔亮兼任吏部郎去帮他着手澄清流品的种姓改革工作。(魏主至洛陽,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

负责这个重点工程的崔亮是李冲的门生。

崔亮的族兄崔光是当年从青州回来后去依附李冲的,并专门教育崔亮:咋能傻读书而不去走李家的门子?他家书多,你就算走学术也能进步的快一些。(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后来这个崔亮在李冲的提拔下飞黄腾达。(亮即为诵之,涕泪交零,声韵不异。冲甚奇之,迎为馆客。冲谓其兄子彦曰:大崔生宽和笃雅,汝宜友之;小崔生峭整清彻,汝宜敬之。二人终将大至。冲荐之为中书博士。转议郎,寻迁尚书二千石郎

李冲的五闺女后来嫁了刚刚说的崔光之子崔勖。

李冲对待姻亲那是真刀真枪的给资源,那是“显贵门族,务益六姻”的使力气。

清河崔氏之所以从山东回到本土后又迅速起来了,是因为走了李冲的门子,双方有姻亲。

2、范阳卢氏

卢家传到卢度世之子卢渊的时候也跟李冲联姻了。

史书中明文记载,卢家发迹被孝文帝看重是李冲背后使的劲。(渊与仆射李冲特相友善。冲重渊门风,而渊祗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至于渊荷高祖意遇,颇亦由冲

3、荥阳郑氏

郑羲混的一直不咋地,家庭条件都很差劲,同样也是因为李冲显贵。

跟李冲联姻后,郑羲才从此被起任为中书令进入核心圈层。(是后历年不转,资产亦乏,因请假归,遂盘桓不返。及李冲贵宠,与羲姻好,乃就家征为中书令

这位郑羲是个老贪污犯兼老鸡贼,没少得罪人,但在冯后和孝文帝高度反腐的时代却安全过关,原因史书也明文写了,是因为执法官员看在他是李冲的亲家所以不敢动。(羲多所受纳,政以贿成。性又啬吝,民有礼饷者,皆不与杯酒脔肉,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前面我们说了冯后孝文时代有多少大老虎落马了,这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隐秘在宫禁深处的神秘大佬的根子有多硬。

唉,高压态势下,千万别看别人没事就有样学样,人家的底牌你没看见。

4、至于太原王氏,王慧龙的闺女嫁的是姑臧侯李承。

这个人是李冲他哥。

都实在亲戚。

传到王慧龙的孙子王琼这时,史料上也记载了,太原王氏之所以被孝文帝画了圈,是因为李冲帮着“吹嘘”了太多好话。(初,高祖之置中正,从容谓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应推王琼也。祚退谓僚友曰:琼真伪今自未辨,我家何为减之?然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耳

这个北魏腾飞的总设计师,不仅打造了隋唐祖源制度的“三长制”,还打造奠定了后世大名鼎鼎“五姓七望”中的五个超级家族。(孝文帝北都之选,李冲多所参预)

你要是已经显贵的大族李冲反而不屑于投资。

上述“四姓”之所以能在此时平地惊雷,其实也要得益于本身波谷的家族运势遇到了这位顶级的投资人。

以李冲为核心的庞大圈层从此开始编织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权力网络,首先“五姓”之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疯狂联姻,“五姓”还取得了与北魏王室联姻的法定优先权。(于时,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

孝文帝不仅自己一家娶了一个,甚至六个弟媳妇中除了穆氏出自“八姓”外,其余全部出自上述五家。

“五姓”的主要家族成员在孝文帝一朝开始迅速腾飞,子弟也获得了优越的入仕条件,政治权势急剧膨胀。

除了嫁闺女,五姓还大量娶进了北魏公主,范阳卢氏甚至“一门三主”,卢道裕娶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义阳公主。(又一门三主,当世以为荣)

范阳卢敏在太和初早卒,其兄卢渊、弟卢昶、卢尚之并显达于孝文一朝,其他子弟也由于家门的突然荣耀鸡犬升天的走入了北魏官僚体制的快车道。

后来北魏崩盘后,范阳卢氏的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至唐时出了宰相八人。

荥阳郑羲之女被孝文帝纳为嫔妃后,郑羲被征为秘书监,自己本人贪赃枉法之外,其五个兄弟全部成了超级地头蛇。(并恃豪门,多行无礼,乡党之内,疾之若仇)

北魏末期,郑家的后人郑俨为胡太后所宠,昼夜于宫中,官至中书令把持朝政;

郑家后来又在北周参股成功,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之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隋被封为沛国公;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官拜鸿胪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至唐荥阳郑氏有十人为宰相。

太原王氏自王琼之后四子开始全部登上历史舞台,政坛号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后世的晋阳王氏四房就是他这四个儿子分支。

王琼的长子王遵业领黄门郎,号为“小宰相”,后世也以第一房最为显赫,北朝、隋唐见于史书记载的官至五品的近十人,唐朝出了宰相王溥。

清河崔氏更是分了好多房,崔宗伯之女嫁了孝文帝,他这一支就分出来了清河大房和清河小房。

清河大房始祖崔休之女嫁给权臣元乂子元舒;

其子崔仲文迎娶了丞相高阳王元雍之女,后来成为了北齐的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其子崔甗成为了北齐车骑大将军、七兵尚书、侍中,武城县公。

崔休九子全部入仕显位,整个清河崔氏至唐出了12个宰相。

陇西李氏后面就更不用提了,出了太多人才,人家当年自西凉引进平城时的一个破落分支还开了个世界闻名的公司。

渤海小吏

总之,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契机,一个以北魏皇室为轴心,以等级婚姻为纽带,包括代人“八姓”和汉人“五姓”在内的上层统治核心开始正式确立。

但“八姓”远远比不上“五姓”的后劲。

因为“五姓”有各自祖宗发祥之地的地盘,“八姓”的平城时代却永远过去了。

没有根,就没法持久。

孝文帝时代的“五姓”在以李冲为核心的姻亲圈层周围凭借着自己内部和北魏王师的稳定密切的联姻关系,使得“五姓”子孙在出仕和升迁等一系列方面对比其他的所有氏族变成了降维打击。

渤海小吏

此时距离北魏崩塌还有三十多年。

看上去时间并没有多久,但这三十多年的超级垄断足以将政策红利疯狂引爆并深深的扎根在了自己的祖宗发祥之地。

“五姓”深刻的介入到了北魏乃至后面北周北齐的上层决策,在抢得优势身位后凭借着彼此的关系网络在后面大乱的五十年中互相提携帮助共渡难关,从而深刻的影响了后面的几个世纪。

到了北齐时代,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跟“五姓”之间也开始大量联姻,最终渐渐平起平坐为七姓成员,在唐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

李冲这位神秘人,其实比南朝最强神秘人萧道成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萧道成的王朝不过存在了24年,李冲开枝散叶的影响却直到今天。

孝文帝的“种姓改革”靠谱吗?

怎么可能靠谱!

他做的比东晋的门阀还露骨,在朝着西晋的老路上一路狂奔。

当年崔浩没干成的事,李冲干成了。

中下层的社会危机从此开始日益激化!

后来北境大乱之后,广阳王元深上奏:最开始平城建都时以北境为重,选贤任能配以高门子弟担任镇将,这部分人的仕途通道不仅不受影响还有着专属红利,当时人们都找路子去六镇戍边。(广陽王深上言: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太和中期,李冲掌权,凉州人全都免除了服役,而代人集团却要去守边关,这些人到了之后受镇将驱使只能担任虞侯之类的小官,一辈子的天花板不过是个军主,而那些同姓留在京城的人却能做到上品显官,身在边镇的那些人便由升迁之路断绝开始大量逃散。太和中,仆射李冲用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帝乡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本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同族留京师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即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

因李冲受益的,还有“凉州土人悉免厮役”。

这个牛X闪闪放光芒的人被隐藏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他是汉族人民的伟大余则成。

他的“三长制”是开启隋唐的制度祖源。

他的“种姓制”是崩塌北魏的启动开关。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让北魏的百年神功最终做了嫁衣裳!

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南国开关启动了

北魏的长子英武之花开了七代后终于不行了。

同是冯后从小抱走养起来的,孝文帝这孩子哪哪都棒,但他的太子元恂却不爱学习,政治天赋更是负的,因为长得胖受不了河南的夏天,常闹喊回平城老家,孝文帝赐他的汉服私下也很少穿。(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

你爹汉化的跟疯子赛的,你这样不知道自己很危险吗?

你爹是皇帝,路线问题可不是打屁股那么简单。

其实冯后对这孩子也是耳提面命的级别,从小在老太后身边熏起来的。(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抚视之,常置左右)

结果连装都不会装,和他那顶级哭坟专业户的老爹比起来简直一天一地。

天赋这东西真的很重要。

496年八月初七,趁着孝文帝出巡,15岁的元恂与心腹密谋后亲手把孝文帝给他安排的太子中庶子高道悦杀掉,随后准备逃回平城。(八月,戊戌,帝如嵩高,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手刃道悦于禁中)

好在中领军元俨把元恂的叛逃行动给镇压下来了,次日天亮,尚书陆琇急忙骑马去向孝文帝汇报,孝文帝听后大惊但没有声张,到了汴口后返回。(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入夜乃定。诘旦,尚书陆琇驰以启帝,帝大骇,秘其事,仍至汴口而还)

八月二十三,孝文帝回宫大骂他儿子随后亲自与二兄弟元禧轮番打了元恂一百多棒,囚于城西。

太子的计划真的那么简单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逃了有啥用呢?

这孩子虽然小,但并不意味着这点道理都琢磨不明白。

他敢跑意味着在平城有一股庞大的势力支持他!

十月初八,孝文帝诏令:凡是代人集团的一律补为禁军。(冬,十月,戊戌,魏诏:军士自代来者,皆以为羽林、虎贲)

孝文帝感到了味道不对,于是紧急扩军并拉拢南迁的代人集团。

闰十二月初八,孝文帝废太子元恂为庶人。

同月,元恂奔代的幕后黑手出现了。

冯后时代的宠臣穆泰,当年保过孝文帝皇位的那位,对这白眼狼迁都乃至一系列的改革中越来越不满,被安排为了定州刺史打发出了中央。(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陽,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定州刺史)

穆泰提要求说自己久病,定州太热,让我回桓州老家吧。(自陈久病,土温则甚,乞为恒州)

孝文帝随后将恒州刺史陆睿调整到了定州,以穆泰代之。(帝为之徙恒州刺史陆睿为定州,以泰代之)

穆泰到了平城后,陆睿(陆丽之子)还没去定州上任,俩人开始密谋,阴结镇北大将军乐陵王拓跋天赐之子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拓跋丕之子)、抚冥镇将元业(拓跋丕之子)、骁骑将军元超(拓跋丕之子)等,共推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拓跋晃次子拓跋新成的长子)为主。

整个一个文明太后版的复仇者联盟。

老同志们很不爽,一帮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成了四姓,我们呢!我们才是天下第一等啊!

最终陆睿压住了穆泰,劝他再缓缓。(睿以为洛陽休明,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结果这个复仇者联盟,被元颐卖了。(颐伪许泰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

孝文帝紧急安排了哪里需要往哪搬的任城王元澄去平叛,授苻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行恒州事,全权处理此案。

元澄随后千里急行军的实施了斩首行动,打掉了阴谋一党,抓了陆睿等一百多人乱党骨干,并没有将这事在民间扩大化。(先遣治书侍御史李焕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陆睿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帖然)

明面上处理的挺利索,但此事牵扯极大。

孝文帝的心腹禁军大佬于烈之所以后面被推心置腹,就是此次谋叛中,代人集团中只有于烈的宗族完全没掺和。(是逆也,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唯烈一宗,无所染预。高祖嘉其忠操,益器重之)

孝文帝的运气真的好。

冯后一党的这次犹豫和元澄的千里突击避免了北魏的南北内战。

如果打起来,他雄才大略的改革政治家的历史地位就没有那么光泽了。

不过此次北魏幸运的避免内战,其更深层蝴蝶效应,应该是历史之神的强硬干预,北面不能给孝文帝扯后腿。

497年六月初七,北魏发冀、定、瀛、相、济五州二十万大军准备打南齐。

历史之神需要孝文帝去南边挤压制造恐慌,把大江之南的下一个朝代挤兑出来。

八月,刚入秋,孝文帝率兵向襄阳进发,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路军马前后相继,号称百万大军,军势扯地连天。(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唇沸地)

这次孝文帝准备充分,吸取了教训按照季节节气打的,并且集中兵力亲率主力攻击南阳盆地,豫州刺史王肃偏军攻击义阳(信阳)。

九月十七,孝文帝留诸路将帅攻打赭阳,自己领兵南下。

九月十九,孝文帝军至宛城,当夜拿下宛城外城。

九月二十三,孝文帝留诸将围攻宛城内城,自己再次南下。

九月二十五,孝文帝军至新野,南齐新野太守刘思忌据城抵抗。

十月初三,魏军攻打新野不克后修工事进行围困。(冬,十月,丁巳,魏军攻之不克,筑长围守之)

魏军继续南下。

渤海小吏

面对齐军据城坚守的策略,孝文帝围城后迅速南下,将整个南阳盆地变成几个孤岛,自己率领骑兵部队来回做自由人扫荡。

十一月十一,南齐前军将军韩秀方等十五个将领投降北魏。(十一月,甲午,前军将军韩秀方等十五将降于魏)

十一月十四,魏军已经推进到了汉水之北,在沔北击败南齐,将军王伏保等被俘。

在魏军一路鲸吞雍州的态势下,十一月二十,齐明帝萧鸾派太子中庶子萧衍和右司马张稷去援救雍州。(甲戌,遣太子中庶子萧衍、右军司马张稷求雍州)

又一个萧道成在淮阴的故事上演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古往今来帝王将相那么多,但这句沧海桑田的顶级评语被咱们的主席单单评给了萧衍。

他漫长的一生贴切的印证了这句话。

十二月二十四,南齐再派度支尚书崔慧景援救雍州,授符节雍州诸军全部受他指挥调度,崔慧景率军两万,骑兵一千援军襄阳。

十二月二十五,孝文帝军返新野。

498年正月初五,新野城破,太守刘思忌不降被杀。

渤海小吏

新野城破意味着南阳北部齐军退路被断。

正月初六,湖阳戍主蔡道福,正月初八,赭阳戍主成公期;正月初九,舞阳戍主黄瑶起、南乡太守席谦等相继南逃。

只有宛城还在坚持,雍州崩盘之势已不可挡。

渤海小吏

正月二十七,自由人元宏至宛城。

二月十二日,宛城放弃抵抗。

至此,南阳全境被魏拿下。

二月十八,孝文帝听说了南齐还有救援,于是溜达回新野准备再度兵临汉水。

崔慧景到襄阳的时候,南阳、新野等五郡已经陷落,崔慧景与萧衍及军主刘山阳、傅法宪等率五千多兵马据守邓城。(时慧景至襄陽,五郡已陷没。慧景与衍及军主刘山陽、傅法宪等帅五千余人进行邓城)

三月初一,崔慧景和萧衍在邓城被魏军大败。(三月,壬午朔,崔慧景、萧衍大败于邓城)

邓城失守,齐军死伤不计其数。(魏兵夹路射之,杀傅法宪,士卒赴沟死者相枕)

孝文帝亲率大军追击直至汉水,南齐的各位援军领导们全都逃到襄阳去了。(诸军恐惧,是夕,皆下船还襄陽)

孝文帝看了眼襄阳又撤了,南阳战场大局已定,自己又去驰援义阳战场了。(魏主临沔水,望襄陽岸,乃去,如湖陽;辛亥,如悬瓠)

孝文帝来到悬瓠发现王肃方面军现了大眼,魏军大败,广陵王元羽的苻节都被齐军缴获了。

孝文帝进入战场派出援军后情况改观,击溃了南齐的反攻,双方局面进入僵局。

即将进入夏季,孝文帝暂缓了对南齐的攻势,本人驻扎悬瓠坐镇,待秋季再展开进攻,“三长制”的巨大组织优势开始出现,去年夏季征发的五州士兵作战已近一年,按规定返乡修整。

四月十五,孝文帝论功行赏,从征武官进位三阶,文官二级,外官一阶。

四月十九,发州郡兵二十万人,限八月中旬集悬瓠。

驻扎在外的孝文帝随后又任命六弟元勰为宗师,命令他监督检查皇室成员,洛阳要是有动作随时汇报。(魏主以彭城王勰为宗师,诏使督察宗室,有不帅教者以闻)

孝文帝要跟南齐玩论持久战了。

这个时候,侄子届的狼心狗肺代表萧鸾也接近了油尽灯枯。

在咽气之前,萧鸾杀了河东王萧铉、临贺王萧子岳、西陽王萧子文、永陽王萧子峻、南康王萧子琳、衡陽王萧子珉、湘东王萧子建、南郡王萧子夏、桂陽王萧昭粲、巴陵王萧昭秀,至此,萧道成和萧赜以及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子嗣被全部团灭。(会上疾暴甚,绝而复苏,遥光遂行其策;丁未,杀河东王铉、临贺王子岳、西陽王子文、永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衡陽王子珉、湘东王子建、南郡王子夏、桂陽王昭粲、巴陵王昭秀,于是太祖、世祖及世宗诸子皆尽矣)

此时距离萧道成按户口本杀刘宋宗室不过十九年。

天道好轮回啊。

千算万算,萧鸾看走眼了一个人。

七月二十四,萧鸾任命太子中庶子萧衍为雍州刺史。(七月癸卯,以太子中庶子萧衍为雍州刺史)

魏孝文帝的大兵压境和齐明帝的油尽灯枯帮助下一个南国的主人来到了他的主场。

北人南下,为六朝盛衰之总纲。

南阳盆地的陷落使得大量的雍州豪族开始南下聚集在了萧衍的身边。

渤海小吏

七月三十,萧鸾蹬腿。

一个多月后消息传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孝文帝表示“礼不伐丧,撤!”(九月,己亥,魏主闻宗殂,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还)

真的那么厚道吗?

当年他南下迁都时可是正赶上南齐第二代领导人换届呀!当时咋就那么毅然决然呢?

真正的原因,是皇帝连哭届创下吉尼斯纪录的大肺王孝文帝,前面冬天各种自由人穿插的棒小伙子,一个夏天后神奇的不行了,病的非常严重,十来天不接见左右侍臣,只有兄弟元勰等几个人在身边。(魏主得疾甚笃,旬日不见侍臣,左右唯彭城王勰等数人而已)

九月二十八,孝文帝的病见轻,找了个北伐的理由从悬瓠北返。

十一月初四,孝文帝到达邺城。

499年正月初八,从邺城回洛阳。

孝文帝从路上听到了一个消息,他的冯皇后在以自己的姑姑为榜样,先是私通宦官(不服不行),在孝文帝病重时更是淫乱到肆无忌惮,还大量培植心腹。(魏主连年在外,冯后私于宦者高菩萨。及帝在悬瓠病笃,后益肆意无所惮,中常侍双蒙等为之心腹)

孝文帝对这事秘而不宣,但冯后那边也有眼线,知道孝文帝已经清楚后私下和其母常氏巫蛊诅咒孝文帝早死,梦想当第二个文明太后。(帝疑而秘之。后闻之,始惧,陰与母常氏使女巫厌祷,曰:帝疾若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辅少主称制者,当赏报不赀)

这个冯皇后,是两年多前挤掉自己亲妹妹的冯姐姐。

文明太后的侄女最开始有两个嫁了孝文帝,一个早早进宫死了,另一个得宠但不久也重病了,随后削发为尼躲灾。(初,文明太后欲其家贵重,简冯熙二女入掖庭:其一早卒;其一得幸于魏主,未几,有疾,还家为尼)

文明太后离去后,孝文帝又立了冯熙的小女儿为皇后,但这时候他之前的那个姐姐病好了,然后还俗进宫拜为左昭仪,从此那冯家小皇后失宠了。(及太后殂,帝立熙少女为皇后。既而其姊疾愈,帝思之,复迎入宫,拜左昭仪,后宠浸衰)

皇后她姐仗着年长和资历早不对她妹妹行礼,还搞了家族内卷,随后孝文帝顺势搞掉了冯家小皇后。(昭仪自以年长,且先入宫,不率妾礼。后颇愧恨,昭仪因谮而废之)

496年七月,孝文帝废了冯小妹,小皇后随后也出家了。(后素有德操,遂居瑶光寺为练行尼)

这位冯姐卷掉了自己的妹妹后准备向他姑致敬。

499年正月二十一,孝文帝回到洛阳打掉了冯皇后一党,随后录了口供。

孝文帝召来了兄弟们,表示以后再遇到这货你们不用避嫌了,这是冯后侄女不能废,希望这货能自己体面,今后你们别以为我对她还有情分。(既而召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入坐,曰:“昔为汝嫂,今是路人,但入勿避!又曰:此妪欲手刃吾胁!吾以文明太后家女,不能废,但虚置宫中,有心庶能自死;汝等勿谓吾犹有情也)

大家总有一个问题,就是元宏为啥对冯家这皇后这么宽宏呢?

其实这好理解,你想想他从前是咋哭文明太后的?

堂堂一国之君,能被人说成是两面三刀的势利眼小人吗?

他利用了这个人设当初一棒子打懵了代人集团,自然这个人设也会永远的箍在他身上。

人设是有代价的。

你当初哭的越狠,你今天就要越发给冯家的后人留面子。

皇帝玩人设要是塌了,后面史官记你几笔,你那大脸蛋子还要不要呢?

孝文帝在洛阳没待多久,很快南面又传来了坏消息。

这年正月的时候,南齐太尉陈显达督率平北将军崔慧景四万大军出击北魏,想要收复雍州诸郡,此时陈显达大败魏军已经拿下了南乡。

三月初四,孝文帝大怒御驾亲征。

三月初七,孝文帝军至梁城,派振威将军慕容平城率骑兵五千去援救顺阳太守张烈。

三月二十一,孝文帝军至马圈,命荆州刺史广阳王元嘉截断均口阻拦齐军的退路。

三月二十二,南齐开始撤军南逃。

三月二十三,魏军收缴了陈显达丢弃下的海量军资,全部赏给将士们后展开了总追击,直至汉水方回,南齐左军将军张千战死,士卒死者三万余人。(己亥,魏收显达军资亿计,班赐将士,追奔至汉水而还。左军将军张千战死,士卒死者三万余人)

送了自己王朝最后一程的元宏此时已经油尽灯枯。

三月二十四日,元宏北还,至谷塘原时觉得有些话再不说就来不及了。

孝文帝交代了两件事:

1、冯皇后必须赐死。

2、太子还小,我这辈子就跟兄弟们亲,剩下的都靠你们了。

499年四月初一,孝文帝崩于谷塘原。

这位五世纪末的最大咖主角,带着无限的遗憾曲终人散了。

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后,北魏官僚体制开始迅速板结,僵化,重文轻武。

不久前的穆泰集团之所以造反就是在孝文帝的政策扶植下,汉化的速度和汉人蹿起的速度已经让人无法接受了。(初,魏文明太后欲废魏主,穆泰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陽,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

很遗憾,他没有南边比他大三岁的萧衍哥哥那寿命,没能亲眼看到自己改革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大厦崩塌。

以他的节奏,北魏的崩塌大概率会比后面的历史轨迹提前来临。

孝文帝改制的初衷,是想把代人贵族和汉人士族这两个种族的牛人整合到一个政体内,但从此上层门阀带来的垄断就此堵死了下层武人的仕途。

北魏这个马上立国的政权自此失去了自己枪杆子的心灵拥护。

孝文帝死后,北魏用人选人的考核制度进一步的迭代,宗旨就是仕途越来越立于文人,不利于武人。

其实就是越来越利于汉人,不利于代人。

自西郊祭天被撤销的那天起,当年维护整个拓跋帝国核心的精神脉络,共同的“神权西授”的信仰就崩塌了。

贵族们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愤而造反,蔓延到基层的代人会怎么想呢?

这还是我们的国家吗?这样的国家还值得我效力吗?

北魏和自己枪杆子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疏远的越来越大。

在遥远的北境,这种屈辱和被遗忘的感觉则更加强烈!

六镇建立之初,六镇的兄弟们是帝国的骄傲,是帝国的兵尖子,是虎视北境的主人,是未来梯队的储备干部。

到了都城迁到洛阳,所有的财富、资源全部输送到了洛阳,平城地区已经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了,更不要说更遥远的六镇了。

曾经的人上人,现在的乡下人。

孝文帝死后,战事频率降低,洛阳的中央军战力开始迅速滑坡,但北境戍边的兄弟们却依旧在凛冬中维持着汹涌的战力。

倒计时已经启动。

渤海小吏

孝文帝这十年汉化的程度有多剧烈,我们拿一个文物工程举例吧。

公元460年,云冈石窟造像工程挂牌启动。

国家级的工程,手笔极其震撼。

作为对比,敦煌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民间行为,规模不大,壁画也是画在墙上的,但云冈石窟却将皇家的恢弘气势体现出来了。

不画,直接开雕。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一公里,主要洞窟有53个,大小造像共5万多,比如那尊名片的露天大佛虽然是尊坐像,却足足有13.7米高,相当于四层楼那么高。

来感受下人的渺小。

渤海小吏

时隔1500年后,我们看到的云冈大佛依旧具有着顶级的美感,浑厚的双肩、劲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面孔。

渤海小吏

这个大佛的袈裟披法很有时代感,虽然是披在双肩上的,但右肩要露的更多,这种服饰带有的印度色彩更浓厚。

袈裟的衣纹有着细密的纹路,衣服紧贴身体,隐隐露出身体的美感,这种雕塑的表现手法是从古希腊间接传来的。

从这尊大佛也能够看出当时的北魏文化有多么的兼容并包。

云冈石窟最主体的昙曜五窟的五尊主佛像均模拟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浚这五位领导的形象雕刻而成,象征他北魏皇帝是佛祖的化身。

里面最大的19窟坐像高17米,据说是拓跋珪先生的化身。

佛与皇合一了。

如今云冈石窟名片的这尊佛据推测应该是拓跋焘先生。

灭佛的领导成了云冈石窟的名片,着实幽默。

更幽默的是这尊大佛有两撇八字胡。

渤海小吏

这种胡子在印度佛教中常出现,但在中国化后慢慢消失了。

咱们的文化中即便佛祖有胡子也得是二爷那种长髯,这种八字胡并不符合我们的东方美感。

总体而言,从云冈石窟中能看到很多异域的感觉,是后拓跋焘时代北魏文化综合度的一个经典体现。

北魏迁都洛阳后,造石窟依旧是皇室热衷的运动。

孝文帝他儿子后来就造了宾阳中洞纪念他爹。

渤海小吏

是不是和前面云冈石窟的风格完全两样了。

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完全是两种感觉。

我们不评价佛像的美丑,都是艺术品,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就造像的感受而言,这尊佛的气势并没有云冈的那么恢弘了,肩膀窄了很多,大佛也瘦了很多,胡子也没了,云冈大佛的面部线条清晰劲拔,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过去都是眉目清晰,棱角分明,而宾阳中洞则柔和了很多,显得更慈祥。

啥原因呢?

因为孝文帝汉化的太彻底了。

造像的风格因此吸收了汉族士大夫“秀骨清像”的风姿,洞中主佛的袈裟改变了云冈大佛那种露出右肩的穿法,而是全披上了。

佛爷跟着孝文帝都汉化了。

你就说元宏刮起的这股风有多猛吧。

由此侧面感受揣测下,整个代人集团乃至遥远北境是怎么看待这位否定过去的领导。

愤怒,在酝酿。

下一个时代之光,在北境慢慢的闪亮。

渤海小吏

话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五行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

据这位神猴自己表述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这个刑期估计是土地爷跟他说的,告诉他五百年后你灾消难满,自有人救他。

公元8年王莽篡汉,即将步入六世纪,算来刑期将满。

但很遗憾,大圣再次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间是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

明显到了点却没放猴。

也得理解佛祖,谁家有面也不能都蒸了馒头,大圣这块好材料必须用在刀刃上。

从此时的态势来看,明显没到把大圣放出来的时运。

因为这个年代佛法明显不用普及,也不用西求,无论南北都在狂办学习班。

渤海小吏

北人南下,为六朝盛衰之总纲。

南国的倒数第二个朝代要来了,中国史上传奇的“菩萨皇帝”马上就要就位了。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