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发展与顶层设计

1、莲123:底层爬上来的皇帝也就刘邦还算厚道人,舍得给东西真的不简单。当初对樊哙就是不说二话,有头就有赏。

答:其实吧,老刘的厚道,是因为他对着黄河对丰沛集团发过誓。

还有一个问题,他干掉英布后就到寿了,他要是再活十年···

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看看昨天的留言,感慨万千,时代真的变了,仅仅十年前刘邦还是小混混的评价。现在的风评无限拔高。

贫富分化,阶级固化。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几乎是一天一个评价。

其实我来为刘秀说句公道话。政治上的作为和个人的品德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因为小吏的文章,我这几年读了很多秦末汉初的书,发现个人的品德跟政治上的操作真的没有一点点关系,从来只取决于实力的对比。

刘邦厚道?那是他杀不了功臣。他连樊哙都杀不了。病危的时候他让陈平周勃去杀樊哙。从人事任命上看,这绝对不是一时糊涂。

周勃丰沛元功,接手樊哙此时的军权。陈平负责监督。这两人居然没敢下手。

汉初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利益集团。诸侯王,功臣,皇帝三方并立。如果任何一方想打破这个平衡,结果就是被其他两方痛击。而樊哙一人身兼丰沛元功和吕氏外戚双重身份,又手握关东兵权。刘邦实际上是想杀他的。

汉初的功臣从来不是小白兔。后来救了刘盈的夏侯婴亲手杀光了刘盈所有血脉。以前我们亲如叔侄,现在我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你必须得死。

权力斗争从来无关人性,只取决于实力的对比。越看史书越发现真正的历史其实是非常残酷,只是史官希望我们能看到不那么明显。所以做了刻意的美化。

包括特别的汉文帝和唐太宗。他们的虚心纳谏和励精图治其实是一种赎罪式的勤政。用自己的成就洗刷自己的罪孽。这之后就没有这么克制自己的皇帝。每一个美好的故事几乎都有冰冷血腥的实质,看的挺绝望的。

答:知道这世界的真相不意味着不能满怀热情的过好一生。

您现在的感觉只是一个阶段,过过就会找到自己笃定的人生道路。

我写这个是为了让每个读者都能了解到真实的世界,随后才能在真实的地基上产生为自己所用的价值观。

当年我看《明朝那些事儿》时明月老师说:历史没意思极了,很黑暗,很冰冷,一直幽默的只是我。

这句话一直照耀了我很多年。

历史再冰冷,至少大家今天看到我是温暖的。

有一种薪火一直是传递的,我希望我的每个读者将来也会如明月老师当年照耀我那样去影响身边的人。

在他们迷茫,困难的时候,一把拉起他,过来人身份的告诉他,所有苦难总会过去,这世界还闪耀着正道的光。

3、芸:还是觉得拓跋珪政治思想不成熟… 

对于后任皇帝来说,一旦自己要死了儿子太小了,除了老婆或者妈他们根本找不到靠谱的人托孤… 
宗室二话不说直接篡位,然后自己一系死光。
大臣也会慢慢篡位,然后自己全族死光。
于是皇后太后,无论之前和自己闹得如何,此时他们反而成了压制一切不可控威胁的稳定器。

答:我妈现在都往家里屯一大堆粮食,因为当年挨过饿。

比我大十岁的那帮痴迷房子恶心股票,因为房子真的涨,股票真的割。

政策制定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一生和经验去理解未来,咱们不批评一个鲸吞北境的政治家是不成熟的,拓跋珪只是在拿自己的一生和家产去治愈自己的童年了。

我们当年写马镫的发明时,说这玩意绝对不是游牧民族发明的。

从考古学来看,马镫发明之初是单马镫的。

初衷是汉人为了方便不熟悉马匹的骑手和年老的骑兵上马用的。

当单马镫出现后,人们发现一条腿能借上劲了。

随后双马镫就应运而生了。

等双马镫出现后,人们发现马鞍也没必要那么高了,双手也解放出来能挥舞枪槊了,随后就变成我们印象中的骑兵造型了。

事物的发展通常都是连贯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撒切尔夫人当年不相信欧元时的解释是英镑已经用了几百年,她还是觉得这种经历了时间考验的货币体系可靠,而欧元纯粹是一种顶层设计的人造货币,她觉得不靠谱。

我们读历史,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这种设身处地的演变性智慧。

4、陪伴璃猫旅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政治这玩意永远都是讲统治基础的,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参与的游戏,至于入局深度那就另说了。

一旦门堵的太死,离掀桌子也就不远,但是政治的发展又是一直向着往堵门的方向,所以必须要不停的改革,游戏才能继续。

5、时过不停:拓跋嗣演绎了一场“小时候我不理解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身临其境,就不能感同身受。

拓跋嗣执政后,利用崔浩当黑手套分三年陆续送走了拓跋烈、拓跋熙、拓跋曜,然后不遗余力地给儿子政策,举倾国之力把拓跋焘培养成北魏最粗壮的大腿,资源都给了拓跋焘,优秀的同志们也都紧密团结在拓跋焘周围了,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所以其他宗亲再无可能翻起风浪。


此外,我感觉拓跋烈不自立,而是迎立大侄子这事绝不是发扬风格。

拓跋绍干掉他爹后让文武百官去端门报道,然后在门缝中让百官们选,除了心虚,更有可能是在暗处埋伏了刀斧手,逼百官们做“正确”的选择。

二侄子打个信息差,上来就黑掉了他的继承权,这口恶气实在难咽,至于后面还会被收拾,感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起码还有拥戴大功,后代还有保障。


6、车险肖雄:看了上篇加上这篇以及以及一直以来小吏对拓跋珪的介绍,我脑子那个白纸才渐渐清晰,我对他敬佩的同时也有同情,特别是上一章,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

我从五年级下学期到高二是寄宿在亲戚家里度过的,虽然寄宿家庭对我很好,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不是你在家里或者宿舍能感受到的,这屋子里的东西都不是你的,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得体在理,你要尊老爱幼,你要知分寸晓退让,自己做错了事认错之后都会把耳朵立的老高,别人隔着房间说的一丁点话都能听到,生怕别人嫌弃。

那时我家算是家道中落,以前父母也经常吵架,每次我妈给我打电话都是在电话里哭,说对不起我,我心如刀割,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和任何人说,更别说父母。

上篇拓跋珪 “夜不能寐,终日不食。”完全能体会,我是下午不想吃,晚上猛的吃几个面包,大口喝水,然后再全部吐出来。现在想来有点儿自虐的意思。

遇人遇事都会反复思考,观察别人都是小心翼翼。大人都说我懂事,只能笑笑,这种环境真的会逼迫你成长,你所有的思维方式会跟当初在家里完全不同。


拓跋珪的做法一开始我就想过他在和制度开战,但他太急了,或许他觉得39岁已经不算早了,我在和几百年的约定俗成开战,我在和祖先定下的规矩开战,我在和我经历的事物反面开战,必须在我手中把一切都定下来,不能等也不愿等…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能温水煮青蛙,最终来一个“父慈子孝”的结局,其实我想看他多活些岁月,会再做出那些事来,可惜政治毕竟还是要有些许温度和一丝人性的..

拓跋珪这里还犯了一个错误,“父母是为你好” ——拓跋珪经历的这些,他没法一五一十的告诉儿子,他只能隐晦的表示这些都是为了你将来继承大业,但北魏系统的历史要到拓跋焘那儿才有,没有经历这些事,哪怕读过这段历史他也无法对拓跋珪要做这些事的出发点有一点儿感同身受。

7、呵呵哒:两晋南北的历史真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开始还感觉惊悚,后面就麻木了,不,应该是后面没有兄弟互杀反而比较奇怪。想问一下皇宫的防卫这么松懈么,拓跋珪咋这容易就被刺杀了?

答:天天这么杀人,谁能真的跟他一条心?

尤其是禁军,天天高度接触这位喜怒无常,巴不得拓跋珪这高度致死传染病的宿主被拓跋绍干掉呢!

拓跋珪暴虐的背后,命运早就标好了价格。

但客观来讲,通常这么做的开国之主都属于给下一代领导班子送红利。

当年苻坚之所以能上位,是因为苻生杀的太狠了,禁军不愿意保护他。

苻生的杀戮如麻是为了啥?

威望不足,继位不稳,他爹苻健死前跟他儿子说的就是这帮老家伙谁不服你就干掉他们。(健谓太子生曰:六夷酋帅及大臣执权者,若不从汝命,宜渐除之)

苻坚上位后为啥能那么快的立威改革用王猛,然后集中力量办大事呢?

本质上是苻生打的底。

拓跋嗣继位后迅速就接手了政权,为啥呢?

所有这几年拓跋珪神经病杀掉功臣的后代和罢黜的官员全都恢复待遇,就把所有人都安抚了。(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年为永兴元年。追尊皇妣为宣穆皇后。公卿大臣先罢归第不与朝政者,悉复登用之)

我们讲前后燕亡国的核心原因是慕容恪与慕容垂这哥俩也是这个道理。

前燕只有慕容恪有威望和实力能够得罪宗室和军功集团搞改革,他选择当老好人那就所有人在烂船上一块沉。

后燕只有慕容垂能够整理户籍,但他拿下河北这十多年都不干这事,死前让他那窝囊儿子去当这坏人最终被拓跋珪钻了空子。

第一代领导人最智慧的方式,是在自己谢幕前的几年将改革和得罪人的事情揽过去,将名声和余地留给下一届领导班子。

回望我们今天幸福发展的生活,应该特别感谢总设计师他老人家高寿至93岁。

没有他老人家,我们这架东方列车最开始的那堆艰难险阻是冲不过来的。

再没有人,有那个分量。

天佑中华。

9、8号加图索:拓跋绍:咱俩各论各的的,你管我叫儿子,我管你叫表哥,甭管是夫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总有一款适合我们爷俩……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