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战:失街亭(全)一步也不能走错的弱者悲哀

壹:“先主外出,亮足食足兵”的意义

很多时候,弱者面对强者时,通常只有一次机会。

你面对巨无霸的最大一次机会,通常是集中全身之力,去爆破巨无霸没有防备的一个点,随后无限放大战果。

渤海小吏

之所以说只有这一次机会,是因为当强者知道你居然想要取他而代之后,强者通常会对你开始重视。

只要人家重视你了,就很难再搞死人家了。

渤海小吏

你的技战术打法会被研究;

你的将领履历和习惯会成为作战内参;

你的后勤水平会被估算成你出兵的概率和重点方向;

总之,你再想搞出血洗人家的一边倒战役,基本上就太难了。

当然,太难并非不可能,前提要有战神和神仙般的好运气。

整个三国时代,强者被弱者暴打,即便强者超级重视后,正面战场基本仍然没啥好办法的案例只有一次,曹操举国围剿关云长。

二爷的汉水陆战队有一个特殊优势,这种上船能水淹七军,下船能鹿角十重的水陆来回切换的部队实在罕见,曹魏本来就没有靠谱水军,而且那年十多天大霖雨的加成不可复制。

这就是有战神和神仙好运气的典型代表。

古代战争中,其实强国面对弱国时有着很多黑天鹅事件般的随机超大风险,比如项羽灭秦,韩信灭魏、赵、齐,这都是一战灭国。

之所以会出现一战国灭的情况,是因为古代的国家动员能力较低,要是真的出现一战将国家精锐打没了的情况,短时间内缓不过劲来人家就兵临城下了。

项羽在巨鹿一战干灭了王离的长城军,随后天下大势颠倒。

韩信在井陉背水封神一战打垮了赵国的精锐,随后整个河北风声鹤唳。

建安末年司马懿给曹操算家底,天下的兵员就那20多万,曹仁的荆州方面军已经被打的还有数千,于禁的七军精锐全部报销,徐晃带的是新兵,曹操玩了命又给调了12营的兵过去,那不过又派去了一万多人。

堂堂天下第一陆军的曹魏,最终这一万多人是曹操前前后后从各地挤过去的。(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短时间内实在是抽不出兵了。

你的国土是如此的广袤,就那20多万士兵,襄樊已经至少被打没四分之一了,其实已经到了国防崩盘的临界点了。

孙权千百年来被后世轮的这么惨也在于此,淮河一线已经被调空了,你此时扑上去画面简直不要太美好。

如果二爷后面没被偷袭,最终大概率会划汉水而治,届时樊城前线不要说再被二爷来个水淹七军级别的战役了,就算是二爷后面在对峙过程中将徐晃新招的那帮生瓜蛋子吃掉,很可能曹魏的整个国防线就坍塌了。

所以说短短时间内,并非弱不能胜强,只要你有项羽、韩信、关云长,并且没有糜芳那种顶级军贪,因缘际会下是会创造奇迹的。

弱者颠覆强者通常有三种途径:

1、在双方充分重视的情况下,出现大神一波流打哭对手,比如项羽。

2、强者对弱者不重视,被弱者一刀袭击打爆,随后天下对你强烈不看好,比如昆阳之战。

3、弱者具有制度性优势,强者无法复制,使得弱最终积累后胜了强,比如秦并天下和关陇建隋唐。

历史的车轮正式来到三国时代后,那位给三国时代扛后腰的人其实隐隐然也属于上述的那种军神级人物,而且老天一度也给他短暂的开了逆天的最后一次窗口。

整个西北无防备。

但是,夷陵精锐尽丧面对北军信心不足,嫡系干部队伍断档所托非人等等一系列原因,最终使得诸葛孔明并没有抓住那次机会。

随后,整个曹魏不仅开始高度重视帝国西北,并且在丞相‘士卒已练,八阵已成”的最后两次北伐时,调过来了另一位和他一个级别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来对你贴身紧逼不下脚。

弱胜强的前两种可能,“大神碾压”和“偷袭不备”就此被封印了。

坦白说,第三种弱胜强的制度性优势“孔明汉”也有,但是那道五百里秦岭极大地抹平了诸葛治蜀后的国家红利。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寿命上,丞相天不假年。

诸葛一门三方为冠盖,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忠心功狗的意思,非贬义),天下荣之;

司马一门父子三雄杰,老子搏龙,长子斗虎,次子伏狗。

河内司马氏通过和琅琊诸葛氏的对阵,一步步的走向了家族的巅峰,华夏的噩梦。

渤海小吏

凛冬将至,长城自毁。

华夏大地上的第一次民族大浩劫,就要来了。

渤海小吏

223年四月,刘备病逝永安,丞相诸葛亮受托孤之重,奉丧回到成都,托孤副手李严留镇永安。

五月,刘禅继位,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没多久又领了益州牧。

至此,诸葛亮彻彻底底的走上了历史前台,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自207年27岁隆中出山,到223年43岁总揽蜀汉政权,诸葛亮由当年的那个荆北口碑青年到独挑大梁的蜀汉一把手,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至此,诸葛亮开始了后面传奇的12年的丞相之路。

这十二年,他剿抚南中,北伐曹魏,《出师表》流芳千古,无力回天感人至深。

他用一州之力,让曹魏的西北半壁寝食难安,雍凉不敢解甲,中国无法释鞍,另一位大神司马宣王这辈子吃的瘪与羞辱基本上都是在对阵丞相那几年遇到的。

哪怕司马懿后来变成司马宣王了,总体上后世的普遍看法仍然是,丞相成就了他。

人们对于司马懿的被羞辱与吃瘪并不是很在意,甚至会产生你真不容易的感觉。

因为那时候,能让孔明先生每次都消停回家就很不简单了。

你还想漂漂亮亮的把丞相撵回家?

简直贪心不足!

魏、蜀、吴的三国史,提到所谓的“蜀”。

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人家诸葛孔明一个人的独角戏。

老刘登基后仨月就打大牌去了,蜀国的基因、风骨、记忆,基本上都是丞相他老人家缔造的。

时代的车轮滚到了现在,该丞相扛后腰了,该说他可歌可泣的十二年主政了,但在说之前,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个问题。

中国千载名相如云,为什么诸葛亮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丞相?

之前我们说过,《三国演义》的助力很大,不过演义中将孔明先生的主线带偏了。

正史中对于丞相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啥意思呢?

丞相的治国与治军水平,要比战场上的奇谋计策要强。

不过不要以为“奇谋为短”就是说这方面孔明先生没有全面发展,90分和100分比那也叫“短”。

丞相最终从两千多年的股肱之臣中脱颖而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传奇和实力。

刚一出道就给刘县长画出了一道宏伟蓝图还一步步实现了。

传奇!

老领导临终托股说出了“君可自取”,自己最终“鞠躬尽瘁”。

传奇!

领一州一地闹的整个北方心神不定,对面那位一辈子没碰见对手的窃国大盗看见他需要玩“千里请战”的把戏。

传奇!

天时已逝,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秋风星落五丈原。

传奇!

关于丞相的传奇故事,去掉罗贯中先生给加的戏,还有很多。

这些传奇,成为了后世太多的津津乐道。

不过,传奇到最后,都需要实力进行背书。

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关二爷,云长“亘古一人,忠义无双”的背后,是人家“威震华夏。”

没有实力说话,传奇要么变成神话,要么就渐渐烟消云散。

丞相的一些列令后人顶礼膜拜的传奇背后,还有着非常厚重、翔实的实力背书。

丞相对于整个刘备集团来讲,其实并不仅仅是后世大多数的论调那样,在第一代领导班子谢幕后毅然的扛起了蜀汉的大旗。

更贴切的是,诸葛亮同志,自打加盟了刘备集团后,除了最开始的第一年外,后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顶梁柱角色

最开始,老刘对丞相就是接班人级别的培养和别人家孩子般的争气!

后面的十二年,人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前面的十六年,人家同样是至少前三的重要。

刘备这份家业,准确说,没了谁都行。

除了丞相。

没了人家,老刘真的就只能白白漂泊这一生了。

首先老刘在刚招聘的时候,丞相就跟他说了《隆中对》的发展概念。

赤壁战的时候咱们说过,《隆中对》的重大意义除了指出了荆州益州的发展方向,还给老刘讲明白了今后不要再给爬山虎代言了,你挺直腰杆的自己长成大树吧!

渤海小吏

老刘前半生由于起点低,遇到丞相前已经干了20年客将了,老刘这辈子东奔西跑,魅力无限,总不缺兵花,关张赵也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世之虎将,但是却总想着抱着人家的腿,从别人身上汲取养分。

这种抱腿的思路是永远当不了大哥的!

是丞相在《隆中对》中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刘大爷!别老琢磨别人啦!还有两块地方可以拿下来!你得自己顶梁柱的去奋斗!别再给别人当小弟去了!

没有丞相得那给老刘讲明白了,长坂坡后老刘第一时间准去跟着鲁肃去给孙权做小弟去了。

历史要是真走到那一步,权谋哥将迎来人生中最致命的一次大考。

曹爷在外,老刘在内,不琢磨死你就见了鬼了!

《隆中对》外,并不仅仅是丞相当年精神小伙时提出了战略规划那么简单,实际上丞相是蜀汉这个小政权能够持续大功率输出的那个核心马达。

看看丞相的这些年履历吧。

207年,当了不到一年的新野县大队会计兼外交专员。

刘表家里面俩儿子搞权力斗争,老刘在这上面嗅觉向来敏锐,在冷灶刘琦身上下了大功夫,联络员就是跟刘琦有亲戚的孔明。

刘琦在权力斗争中逐渐被边缘,经常来找丞相求计,丞相比较谨慎,嘴除了吃东西以外从来不干别的用。

有一天,刘琦又带丞相逛花园,兴致上来地上已经招不开了,俩人非要上高楼去喝酒,喝一半刘琦派人把梯子撤了说:葛爷你今天别想跑了!现在咱们悬在半空中,别特么担心了!

丞相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既然在中央混不下去了,为啥不去地方培育自己的势力呢?

刘琦恍然大悟,当时整好赶上黄祖死,刘琦争取到了江夏太守的岗位堵孙权去了。

这个位置,后来在刘备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提供了最后的避风港。

208年,28岁的诸葛亮被老刘在生死存亡时刻派到江东去搞外交。

此时的刘备,在这个重要关头并没有派那些跟了他很多年的人去进行这次关键对话,而是派了孔明这个刚刚入职的小伙子。

丞相也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去了之后将已经成溃军的刘备描绘成了一个盟友并跟孙权算了下曹操此时外强中干的一笔账。

当然,之前我们说过,最终促使孙权下决定的是鲁肃,但我们还是要通过这件事来看孔明在刘备这个老板的眼中所代表的意义。

除了考虑到他哥诸葛瑾在江东能说上话的因素之外,刘备早早的就看出了这条卧龙的真正价值。

大事是可以托付的。

会用人的老刘随后对丞相开始了接班人式的培养。

209年,开始发点小财了,荆南四郡被刘备趁乱平定了,29岁的丞相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治所临烝(衡阳市),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足兵足食,充实军资。(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除了武陵郡这个和南郡接壤的“前线”外,刘备将大后方全交给了此时上班两年多的丞相,让他干一件对军阀来说最重要的事。

足兵足食,治理地方。

渤海小吏

准确的说,29岁的诸葛亮就当上了刘备集团的“总理”,从此从这个岗上再也没下来过。

211年,刘璋引狼入室,丞相和关羽张飞镇守荆州,丞相当了大半个荆州的家。

212年底,刘备和刘璋正式开撕。

213年,丞相与张飞、赵云入川助战,逆江入川并不容易,这里丞相的军事表现史无记载,只看到了最终相当顺利的战绩:“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丞相受金五百斤,银千金,锦千匹,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主要工作,跟原来一样干“总理”,区别就是这回理的事越来越多了,所谓“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句“足兵足食”通常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一下这四个字的分量。

从213年二刘开撕后,蜀地基本上就没咋再歇着了,后面咱们来捋一下。

先是两年的蜀中内战。

然后215年老刘终于拿下,但没多久孙权得知姐夫得蜀很气愤,要来抢荆州,老刘紧忙带着五万人从蜀地赶到了荆州要跟舅子比划比划,结果曹操那边南下了,给刘先生又吓回去了。

这五万人来回的人吃马喂,不是小数目。

同年,张飞在巴州跟张郃拆迁队开战。

随后好歹算是歇了二年,217年年底,刘备先生拉开了汉中争夺战的序幕,张飞马超夺武都,紧接着刘先生亲自带队在阳平关跟夏侯渊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对峙。

四川往汉中运粮,堪称中国境内消耗最高的几条主干道。

不仅蜀道难,而且咱们曾经说过,蜀道难的精华全在汉中到剑阁之间。

渤海小吏

这条烧钱的天路配合着刘先生总是在阳平关外苦苦的守候着夏侯渊,使得丞相这个总理兼后勤部长快被逼疯了!

如此高消耗的庞大观光团谁能养的起!

到最后,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拼了!

耗了一年,刘备先生突发奇想又蹦到了升级物流难度的定军山,又在这跟曹操先生耗了小半年。

结果这场长达一年半的高消耗后勤战,咱丞相作为三国奶王可是一点链子也没掉。

至此,最终圆满完成收复汉中任务。

此时,已经是219年中旬了。

汉中,蜀中,刘备先生的两块地盘已经达到了战争极限!

与此同时,威震华夏的襄樊之战在中原开打了,半年后,云长过早的离开了蜀汉人民。

又一年半后,221年七月,老刘兴兵伐吴!带着五万精锐来夺荆州了!

半年打出三峡后又是半年多的耗。

在夷陵蹲点之战总耗时13个月之后,最终老刘一把大火全赔了。

这就是诸葛亮同志自209年开始干总理的这十四年所经历的所有过程。

这十四年中,前面四年丞相利用荆州的战争动员能力打开东线战场,三路入川帮老刘磕下了四川,并给二爷捋出了一个好底子,后面建江陵新城,伐曹仁于禁,二爷之所以会这么牛,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丞相底子打得好。

后面的十年中,用四川一地的战争动员能力帮着老刘带着全部家底又是长江自驾游又是汉中观光游,刘先生只要一游,还就是那种旷日持久没完没了的大观光,除了打完四川和打完汉中分别歇过两年外,有六年是一直在打仗的!而且全是那种旷日持久的烧钱战!

刘先生的所有旅行费用,前后的所有火车票,全部都是要找诸葛亮这位总理买单的。

关键的问题于是浮现出来了,这根本不是足兵足食这么简单!

就特么你这种烧钱的方式,足兵足食的前提是你得有兵有食!

更不要说打仗远不仅仅是把吃的送到战场就可以了。

攻城的器械、战士的兵器,冬夏的衣服,伤病的药品,消耗都是极其惊人的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一场战役下来人均一把兵器就够用了!

就算你是段誉满世界溜达从不跟人拼刀,但你总归是要杀敌的,当你刀砍人、枪捅人,一场战役下来刀被骨头崩坏了,枪头卡骨头里这都是常事,基本上一场战斗兵器就会出现很大的磨损,你的兵器修理部门和兵工厂甚至要比粮食局的需求量还大!

除此之外,战死者的抚恤,战士们的奖金,家属的优抚待遇···

太多需要你去操心的了!

老刘这种时间、路途、物流难度的“三高战争”,消耗是极其惊人的!

四川人民再能干,天府之国再富饶,也是禁不起你连年折腾的。

但是,人家就折腾了!

而且人家总理还就帮他买单了!

那时候可没有啥贷款,全是实打实的现结!你粮食顶不上去前线就只能饿死!你兵器运不到位就只能让别人砍死!

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浮现出来了,你薅羊毛把四川人民全薅成葛优了,人家四川人民居然没暴动,就搁那让你薅,还随薅随有!还薅的时隔一千八百年仍然在纪念缅怀他!

慢慢能品味出来丞相干的这摊活的难度以及他的水平了吗?

知道为啥老刘要“君可自取”的托孤给丞相了吧。

渤海小吏

任何时代,老百姓都不是受虐狂。

之所以万民爱戴,是因为身受其利。

来看看整个蜀汉政权的运作机制吧。

被史书中忽略的,伟大的,诸葛治蜀。

渤海小吏

贰:“诸葛治蜀”到底高端在哪?

丞相治蜀,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丞相的兴建大利。

丞相自己过日子时就在隆中耕读,后来刚一出道就跟农业对上口了,前半辈子就一直在跟土地打交道。

人家这个足兵足食可并不是单纯拿着枪顶着人家脑袋说:“你给我交粮!不交打死你!”

也不是你收一千斤然后我拿走八百斤。

人家丞相是帮助你把蛋糕做大,然后我分你的利润增长。

听着就高大,用今天的话就是诸葛亮新思想作指导的蜀中可持续发展。

丞相是一个哲学家,他看问题是有深度的。

对于治国,他向来是往根上治理的,来听听丞相的劝农心法:“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别在老百姓农耕的时候派徭役,天时不能夺,过了日子这庄稼就长不出来了!不要将老百姓的家底都掏空,要按比例征收。

不对啊!要是像说的这样,老刘那堆自驾游的火车票都是咋报的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丞相在给老百姓们的增产上想足了办法。

比如说,他非常重视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在荆州主政时,在那个水网发达地区的记载没有,但在蜀中,丞相对于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枢纽的治理,都是有具体记载的。

丞相在北伐前夕行将远离,对于自家的三峡工程不放心,特地专设了堰官进行都江堰的管理维护,并批了1200人的编制,专门负责此地的水利保养问题。(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这也开创了此后历朝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在这里,要专门说一下都江堰了。

最早的成都平原,根本不是啥天府,是个水灾十分严重的地方。

因为岷江在此流过。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岷江出青藏高原后离成都仅仅一百里,但海拔落差却接近三百米。

渤海小吏

雨季来时,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只要都江堰地区崩溃,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就将变成泽国。

秦并巴蜀后,天降圣人,伟大的先贤蜀郡太守李冰开始主修了都江堰,利用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等堪称神仙招数的奇思妙想将岷江水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河道引入了成都平原,这样既分洪,又灌田。

渤海小吏

自此,每当洪峰过境,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就开始护佑它的四川百姓。

渤海小吏

分洪的同时,成都平原的上万顷良田开始获利,天府之国的名声开始打响。

不过,都江堰的出现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

治水问题永远是旷日持久的。

很快,问题出现了,由于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水流开始相对变缓,大量的泥沙因此沉积淤塞了河道。

这就需要每年去河道中掏沙子,专业术语叫做“岁修”。

到了丞相这里,诸葛总理不仅自己在都江堰下了大力气,还在即将北上时不放心,定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批编制专人看守。

之前对于都江堰的维护,是一些前人约定俗称的总结。

比如六字诀:“深淘滩(岁修),低作堰”(分洪);

比如八字真言:“遇弯截角(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在主河道的中心一定要深挖保证航道正向流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但中国人民的智慧又是容易断档的。

因为我们缺乏“制度连贯落实”与“逻辑步骤记录”来保证智慧的可继承性与可累加性。

举个例子吧,大家听到过一本书叫做《营造法式》吗?

不是啥顾名思义的营造法国小浪漫,而是一本建筑学的工具书。

大家能想象到过去咱们祖先的建筑速度和今天钢筋混凝土的速度比起来并不逊色吗?

唐代长安城的宫殿仅仅10个月就完工了,李世民赏魏征的正堂是从宫里拆了一个殿,然后前后五天就由拆到建的盖好了。

不仅速度快,质量还常常千年保障,到今天仍然屹立不倒。

渤海小吏

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丞相二次北伐打陈仓,走故道那叫一个匆匆忙忙,但是一点也不耽误丞相去陈仓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高科技攻城器材展示。

这不是像今天的武器要制作为成品才拉到战场的,而是由一个个零件装到小推车上,推到战场上后迅速组装后进行攻城的。

这种速度和技术,到了近代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认为史料不准,怎么可能!

结果上世纪我国的建筑界泰斗,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破解了《营造法式》后,一切真相大白了!

通过这个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人们明白了过去祖宗们是怎么又好又快的完成建筑的!

《营造法式》里说: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这里的“材”,是标准材,它的比例关系是木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密码,一座建筑中就算有成百上千个部件,不管形状、大小怎么变化,标准材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建材全是比例一定的乐高积木。

渤海小吏

你根本不用去专门去生产什么特殊的材料,而且比例科学合理,标准材截面的高宽比必须是3:2!

因此,建筑整体的尺寸,不管是横宽、进深、高度、坡度,都是标准材的倍数或者分数,而且这个比例很科学,跟现代建筑的力学计算相符,受力更均匀合理,所以至今有很多唐宋古建筑依然坚挺。

但是,到了清代时,不仅谈不上比例一致的标准材了,甚至建筑比例也由科学的3:2变成了6:5甚至5:4,接近正方形。

啥叫倒退啊?这就叫倒退!

时代多发展了好几百年,结果越过越回去了!

唐宋到明清,中国历史经历了很多大变化,最猛的就是蒙古人满世界造,像很多《营造法式》这样的技术书籍和那些口传心授的匠人传统和智慧都没能流传下来,相当于核心技术失传了。

梁思成先生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里面大量的行业术语,全是黑话你根本弄不明白。

结果梁思成非常幸运的在天津蓟州的独乐寺中,发现了一座保存极为完好的辽代木构观音阁。

渤海小吏

这座观音阁的朝代和书中的那些黑话是可以对的上的。

菩萨保修,巨匠出世,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对照这《营造法式》和观音阁的建筑一点一点的反推书中的密码术语,最终开始渐渐的让这些失传的中华神迹重现人间。

渤海小吏

梁公夫妇在为我国古建筑的学术和保护上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夫妇二人后来更是在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时竭尽所能。

1953年5月,五百年古都的魅力北京对古建筑开始了大规模拆除,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毁于一旦,梁思成夫妇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XX发生了激烈争论,林徽因女士在此期间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一年多后离开人世,年仅51岁,殉于自己为之奋斗了终生的古建事业。

渤海小吏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渤海小吏

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还是要感激这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华脊梁们。

渤海小吏

很多时候,你无法预测到蒙古人灭绝世界和太平天国毁灭文化的浩劫会啥时候会出现。

也正因此,才更能体现丞相这种制度性人才的伟大!

直到咱丞相治蜀时,才将都江堰这些系统的保护、管理、岁修等几百年来的智慧以官方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付诸行动。

丞相干每件工作,特别像今天的德国人,事无巨细,必须可量化,能落实,做饭都跟做实验一样。

渤海小吏

用句德国人的名言:生活是具体的。

比如丞相对于都江堰的维护详细到了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挖淤泥的深度是多少,当年诸葛总工设计的用于清淤标记的石标尺直到今天仍然在用。

区别是换成不锈钢的了。

前面近五百年的时间,咋都没人干这事呢?

因为重视与理解的程度。

都江堰它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它其实是整个蜀中的命脉!

都江堰出问题了,会有如下链条:

1、整个川西平原的收成完了,还会出现大规模的水灾传染病。

2、老百姓们的粮食馊了,饮水脏了,家园破败了,没有余粮明年能否熬过去很难说

3、粮食少,瘟疫重,人口大规模减少,总体来说,你四川的整个军备动员能力就垮了。

这种垮,不是一两年就能恢复的。

一年灾,二年缓,三年才能站起来。

里里外外,三年就没了,还不算因大灾造成的人口基数减少。

人这辈子有几个三年呢?

五百年来,只有丞相将它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命脉的角度。

也因此,一千八百年来,因为丞相的这份具体和谨慎,无形中消弭了太多次可能出现的洪涝水灾。

蜀中因此千年蒙荫。

为啥直到今天丞相的香火还在咱四川如此兴旺呢?

相信冥冥中和丞相千百年来,间接活人无数有着很大的关系。

有朋友后台问过我:有句话叫做“修桥铺路的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您怎么解释呢?

首先咱也不知道这话从哪来的,好像是从单口相声而来。

本意是定场诗的调侃,但通常老段子的单口相声虽是嬉笑怒骂,本质还是劝善为本,嘴已经损了,要从大道上把这亏空补上。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老刘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丞相的走到哪建设到哪,用老话讲,这叫“救人危急,爱惜物命,兴建大利”。

向丞相和梁公夫妇致敬,感激这片土地古往今来的先贤和巨匠,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华夏文明一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渤海小吏

丞相对都江堰的管理进行写进了蜀汉宪法,除此之外,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比较著名的,有在成都西北的低洼处修建了九里堤防水,在当时粮食主产地的黄金分割点郫县设置了国家粮仓来最小损耗的汇聚粮赋等等。

总体来说,丞相的治国思路是依托成都大平原,开发道路,桥梁等各种基础设施,方便老百姓进行大生产并且坚决让老百姓过上不用担心天灾的生活。

将你所有的农耕硬件给你配套好了,然后通过科学的设计,将国家的税赋最省成本的收上来。

这是大本事。

将堤坝和水堰都给你修好、建好了,然后通过制度性的防微杜渐把你受天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大慈悲。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四川平原这个优质的粮食基地,蜀汉才能以小小的一州之地,与魏、吴长期抗衡四十余年,并进行了多次北伐。

不光在四川平原诸葛丞相下了大力气,在生命尾声的汉中七年中,丞相除了北伐外,所有的精力也都放在汉中农业潜力的挖掘上了。

丞相进入汉中后就开始整修汉中的最大水利工程“山河堰”,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灌褒城田8000余亩,灌南郑县田30600余亩,灌酒县7000余亩,共46000余亩。”

据考古调查统计,汉中地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很多当年的堰渠经历代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渤海小吏

与此同时,丞相还不断增修了大批的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米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多达三百多个!

伟大吧!

所以别光看人家这些年光北伐了!也别以为是四川人民给面子所以他北伐时不骂街,也别纳闷为啥这个战争狂人死后会被全体两川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祭奠与哀悼。

说到底,这是个让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有饱饭吃的好总理!

丞相在农业与基础设施上为蜀汉夯实了基础,他还在几乎所有的能动性上做了所有能做的工作。

丞相治蜀的第二个方面,蜀地的品牌工商业发展。

大家听说过“蜀锦”吗?

丞相在进入四川后,就发现了这个重大的品牌拳头产品,自此开始了品牌之路。

渤海小吏

一般来说,古时候主政的领导们多数都是一根筋的。

他们普遍认为,重农就得抑商,全都干买卖去了那地就荒了,老百姓一脑袋算盘珠子我就不好控制,收税还费劲,代表人物就是为消灭代言的商鞅。

所以大多数时候,政府对于手工业和工商业是抵触与抑制的,而且一个好的主政者能将农业整明白了就很不错了。

丞相很显然不是普通的好。

他在蜀汉实行了两个拳头出击的“重本不抑末”的政策,在蜀汉范围内全面推广“蜀锦”的生产。

官方资本,民间资本,个体工商户自此开始被全部鼓励进行奢侈品生产,诸葛总理还亲自在自家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榜样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种桑养蚕为奢侈品提供原材料。

渤海小吏

丞相在主政后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就下达了官方红头文件《言锦教》,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诸葛总理作为跨时代的政治家,人家就提出了新看法:谁说干了手工业,发展了工商业,这农业就上不去了?

打反动派的钱,都是从这蜀锦来的!

出口去魏国创汇,回来再拿这钱打魏国!

在丞相的鼓励提倡以及官方引导下,本就口碑驰名的蜀锦开始了国际化品牌进程,当年曹老板给亲属和员工发福利时,就派人大规模的从蜀地进口蜀锦,后来蜀锦成为了蜀汉的顶级拳头产品,成为了蜀汉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曹丕后来接班后就发表政策宣导文章《与群臣论蜀锦书》,你们这帮败家玩意别特么再买蜀锦了!知道吗!你们买的蜀锦就是咱们魏国健儿的鲜血啊!

但好像并不好使,因为他自己就没少穿。

好东西,是能跨越国界的,是能够卖出高溢价的。

所谓“蜀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所有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为啥叫“锦”,因为音同“金”,自古也有“寸锦寸金”之说。

霍去病小哥哥打通河西走廊后我们说过,这条路上最早火起来的东西,就是丝绸。

当时我们说过丝绸之所以会火,有三点属性:物珍贵,耐保存,质量轻。

所以它是可以取代货币效力的。

丞相搞蜀锦买卖,并不仅仅是能当奢侈品拳头产品卖,更重要的是,蜀锦本身就是货币,你发军饷时,你搞奖励时,给将士们发自己国家的货币拳头商品,广大将士们是认可的。

又因为它的这三个特点,人家又是国际贸易的宠儿,你放心可劲的生产,你根本不用担心它会砸手里。

丞相对于“蜀锦”的大规模生产与推广的品牌化之路,使得蜀锦在三国年间的知名度与产量达到了巅峰。

要知道,此时并非全中国只有蜀地产锦,其实魏和吴后来都偷师生产了,但为啥蜀锦还是可以世界通吃呢?

因为如果说蜀锦是“阿玛尼”,那魏吴两地的锦就是“班尼路”了。

渤海小吏

这就好比你自己在家可以喝二锅头就花生豆,但你要是招待尊贵的客人时你可没法给人家上那个,你还是要上茅台的。

蜀锦就这么大的品牌效应。

蜀锦成为了丞相送孙权的国礼,曹叡后来送给倭王的国礼中最重要的就是“锦三匹”,在西南丝绸之路和西北丝绸之路上,蜀锦也是最顶级的尖货!

这一切一切的品牌推广者,是诸葛大丞相。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丞相的眼光像是穿越过去的了?

还是那句话,传奇指数只是点缀,人家能够中国史上最伟大的丞相,是有实力背书的!

这还没有完呢!人家还有厉害的呢!

丞相治蜀的第三个方面,依法治国。

丞相在刘备入蜀后,先是与法正、刘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作为蜀汉的官方法律大典,然后开始厉行法治,严厉打击蜀中非常严重的阶级矛盾问题。

过去说刘璋的最大特点“暗弱”,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他爹留下的私人武装东州兵侵略地方百姓与当地大户,刘璋又是靠人家救的命,所以根本管不住这帮活土匪,导致了四川人民怨声载道。

刚入蜀定方针时,蜀汉高层是有一种想法的,是想实行类似于当年刘邦入咸阳的约法三章的,是想营造出一种温柔表情面对四川老百姓的。

比如老刘就曾经派男友法正去问孔明:咱这是不是狠点啦,当年高祖可不是这样干的,咱要不松松?

总理那是多聪明的人,知道这是老刘的意思,但是这个关头,还是诸葛总理能够看清问题的关键之处,表态要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高祖可以宽宏是因为秦太残暴了,刘璋被咱打失业了就是因为他啥也不管,老百姓看不到公平,所以民心完蛋了。

咱们要树立法治思想,一视同仁,拿法条说话,让老百姓们感受到咱们是有章法,靠得住的政府,不是上一届的匪窝子啦!咱们今天的依法治国,要靠法律搞出咱们政府的威严,法律全面推行后,老百姓就知恩感恩,对爵位严控编制,爵位的奖赏就意味着恩荣,要通过法律,将国家拧成一股绳!(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后来贯彻下去了吗?

那必须啊!不仅老刘信咱总理,法正也是咱丞相的自己人,咱丞相可给孝直兄进行过“随便造”的名誉背书。

《蜀科》颁布后,丞相开始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的面对臣民,不仅如此,他还对官吏进行反复的进行廉政教育,并定下了一系列的业务操作流程。(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

生活是具体的!行政也是具体的!法条更要是具体的!

百姓和州官都只能点灯,谁也不许放火,过去嗷嗷乱叫的东州派被丞相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刘备政权靠着诉清过去特殊利益集团的坏影响在蜀地迅速站稳脚跟,整个蜀汉的吏制也是在丞相一手搭建的框架下,逐渐走向了正循环。

蜀汉在法制化道路下变成举国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丞相的法制化道路,暂时的压住了刘备集团非常严重的荆州、益州、东州三股势力的矛盾问题。

全部一碗水端平!拿法条说话!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当你所领导的环境中有多股势力互相不服谁,你要咋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平对待各路势力,与此同时将工作量推上去,让所有人心里无怨言而且没空无事生非。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扩充基建,倡导工商,依法治国,丞相的治蜀最终效果是:“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瞅瞅吧,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政府啊。

只有我们捋明白前面诸葛亮这位总理在四川和汉中都干了啥,我们才能顺理成章的理解为何后面丞相能够在12年主政中居然能够干了这么多的事。

益州在丞相的治理下,内政清平,物资动员能力极强,蜀国这个一州之地已经不仅仅是当时人们旧有眼光所说的:蜀小国,一州之地耳。

过去将益州这一大片划成了一个行政区最大的原因是不发达。

但现在已经不是了。

丞相要拿自己一手调理出来的天下最大州,去实现他的梦想了。

叁:平定南中真的靠什么“攻心为上”了吗?

让我们正式开始丞相的主政12年。

头两年歇着,丞相下达命令,关闭国门好好生产休养生息,打扫完屋子再请客,全心全意的恢复实力,老刘留下这摊子太烂了。

刘备死前,南中已经不消停了,益州郡的地方豪强雍闿杀死了太守正昂,通过交州政府跟孙权勾搭请求归附,又把新派来的益州郡太守张裔抓起来献给孙权,孙权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

等到刘备死后,建宁豪族雍闿、越巂夷王高定、牂柯太守朱褒全都反叛了。(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此时南中四郡只有永昌郡在吕凯、王伉的艰难抵抗下封锁边界,坚守城池。

渤海小吏

面对这种情况,丞相一边办国丧,一边严守边界,并没有发兵征讨。(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南边在克制,是因为东边有更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处理。

丞相派邓芝去访问吴国,说咱不打了,换领导人了,新仇旧恨咱就都不提了,咱们继续结盟吧,你吴老二不找我刘老三你能有的了好吗?

至此,孙权终于卸下了当年贪嘴吞荆州的军备压力以及沉重的政治包袱。

他这些年给曹丕装孙子装的那是相当难受。

难受的关键问题在于,他目前名义上是臣服于魏的。

这也就意味这他对吴国的统治其实是有着巨大政治风险的。

因为是你自己承认我是你魏国的下属地方。

孙子装一年是装,装十年就成真孙子了。

蜀汉的求和示好帮助孙权终于可以卸下向曹魏装孙子这个政治大包袱了。

但问题又来了,蜀汉那边人家也登基当皇帝了。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我不能换个盟友还装孙子啊!况且你又是被我打趴下的。

孙权希望能够两国对等,哪怕将来灭魏后,也是二主分治。

也就是说,双方要承认对方也是天子。(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这是个极大的难题,因为上千年的中国政治逻辑演化出来的“天命论”是:有,且只有一个天命的!

孙权方面上赶着跟蜀汉两个天命并立是因为他根本就没这资格!

曹家的天命是从刘家这合法得来的。

蜀汉的天命就已经很牵强了,但人家仍然能喊得出去,他是单方面说你曹家弑君非法后靠着宗亲血缘把刘家的天命给接过来的。

你孙权呢?你前两天还是曹家的手下呢!

孙权这边对蜀汉也有企图,他是希望挂靠蜀汉天命这个“高仿货”玩平等,随后偷换概念将来自己也稀里糊涂的跟着上市。

渤海小吏

丞相派过去的外交官邓芝当场给出了非常棒的回答:咱先好着,并魏之后,如果您还不认可我们的天命,咱到时再打。(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孙权非常欣赏邓芝的坦率,给丞相的回信中说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其实这么大的问题,邓芝这个外交官敢贸然就张嘴瞎答应吗?

肯定是丞相提前就算明白吴老二这小子干啥都得见到好处,提前就沟通了己方的回答底线。

两国再度携手后,孙权单方面跟曹丕提出分手,我不跟你过了。

这让曹丕很没有面子。

225年,曹丕兴兵伐吴。

趁这个机会,丞相在休养两年后,着手处理南中问题。

这次南下出兵前,参军马谡先生送行时对丞相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光时刻,他貌似准确的说出了避免把云南战争变成越南战争的方法: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想办法让他心服吧。

渤海小吏

这段故事在三国历史中可谓家喻户晓,这段故事也确实有据可依,但是这个根据却距离事发源头比较遥远,原文出自《襄阳记》。

这段记载说了两件事:

1、马谡说出了南方险远,想要一劳永逸一定要攻心为上,兵战为下,让他们心服。(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2、丞相听了他的话,赦免孟获让南方心服,然后丞相有生之年南方没再复叛。(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根据后面的事实发展,并不怀疑马谡真的说出了这句“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话,但“襄阳记”中所记述的“亮纳其策”和“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都是不准确的。

这段史料甚至可以看做老刘托孤时对丞相说马谡的那句“言过其实”的典型范例。(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比失街亭还言过其实!

渤海小吏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汉族在面对异族时想要“相安无事”的方式是啥呢?

无非是两条,“和亲”和“互市”。

翻译一下:

“和亲”的本质就是打不过、打不起的时候送人家钱和生活用品。

“互市”的本质就是打得过对方的时候让他觉得老老实实做生意的成本低。

其实也可以延伸来看,无论是汉族对异族,还是中国对外国,说到底,都是利益!再过几千年也还这意思!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人家发现抢你一把的成本非常低时,甭管人家心里面多尊敬你,你多让人家服,照样别怪兄弟不是人,只怪嫂子太迷人。

所谓理想化的民族融合,是在以武力威慑为前提下,双方逐渐融合生活方式并进行通婚,几代后渐渐变成了一家。

现实中的大多数民族融合,都是在强者击败了弱者后,杀其男子,奴其女子,渐渐让被征服的民族内化到征服者中。

比如北美和南美被欧洲人登陆,那家伙给人屠的,那家伙给人文明的。

渤海小吏

真正能够同化两个民族的是啥呢?

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汉文化融合民族方面天下无敌,时至今日汉族成为我国92%的主要人口,但是在融合最尖锐的时间段,仍然经历了四百年的民族大乱炖摸索,石虎肆虐和冉闵屠羯一再上演。

当双方的文化、习惯全都不一样时,民族乃至国家的沟通合作永远是看谁欺负谁的成本低。

所以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永不过时:“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关于怎么斗争,咱主席后面也说的特别具体: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对顽固势力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熟悉吗?

渤海小吏

今天咱们的国家脊梁们为咱华夏儿女谋幸福时用的是啥心法呢?

还是当年主席总结出来的智慧。

咱们国家这些年为啥被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呢?

因为咱们让异族没法舒舒服服的剥削人了。

举个例子,咱国家当年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需要从国外1000万一台的买。

咱们能国产后,一台三百万。

中间七百万差价是啥呢?

是人家欺负你、剥削你的钱。

人家生活品质好优越,除了叉腰就是散步,一周工作30小时都是怎么来的?

剥削你,让你买单来的。

谁让你造不出来呢!

咱们现在通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壁垒,使得欧美那帮发达国家越来越没办法喊出欺负你的溢价,并且我们突破技术门槛后还在利用我们的成本优势去抢占国际市场,那帮喝了几百年血的高贵人们不恨你就有鬼了。

理论上来讲,一项技术的门槛一百年没攻克,人家就稳稳当当的喝你一百年血,一千年没攻克,人家就喝你一千年的血。

千万不要指望国际上会有良心发现这种事。

说这些,其实是想表达两件事:

1、咱国家一路向前冲的不容易,中国人想挺直腰杆只能靠自己。

渤海小吏

你就算加入到别处去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不仅永远也当不了人家的爷!你还得永远让人家踩着脑袋剥削!

渤海小吏

2、诸葛丞相是有大智慧的人,所谓的“心战为上”根本就是童话故事!

他要是真这么干了,这辈子都没工夫北伐!

丞相南下后兵分三路,主力军扑向闹得最凶的越嶲夷王高定,派李恢和马忠两路进兵益州郡和牂牁郡。

渤海小吏

丞相进入越嶲郡后先是攻克了高定的根据地(失其窟穴),随后还逮了这位夷王的家属(获其妻子),丞相开始打算以此迫使其投降,我攻你的心啦(归首以取其生),结果此君纠集了残部二千余人,杀人盟誓,放出话去要和丞相死战到底!

然后丞相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干掉他和他那两千武装了。

东路军马忠成功干掉牂牁太守朱褒(马忠破牂牁),随后对当地进行了抚慰和安定,东路军颇为顺利。(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

中路的李恢那边在益州郡则并不顺利。

李恢杀到益州郡后就发现坏事了,这个匪窝子把他彻底围了。(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於昆明)

李恢兵少,于是以益州本地人的身份开始说瞎话:我没粮食啦,这就打算走啦,咱都是乡里乡亲的,还真跟我打啊!我准备跟你们一块闹革命啦!(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绐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

结果他的老乡们就信了,在一个防守松懈的日子,李恢出击给老乡们暴打了一顿,然后穷寇玩命追的满世界扫荡,最终和丞相声势相连。(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总体来讲,丞相的南中诸战,并没有搞啥“攻心为上”,而是“兵战为本”!而且打得一点也不客气!

著名劝降大使谯周先生后来劝刘禅坚决投降,不能抱有抵抗幻想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这句话透露出来两个重点:

1、南中是被丞相打服的。(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

2、过去没让他们上税的时候还反叛呢!现在又逼人家上税(后供出官赋),又出兵源(取以给兵),早就恨死咱了!(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不仅并没有啥“攻心为上”,而且咱们还一直在剥削南中,而且非常大牌的“七擒七纵”也极大概率并不是真的。

关于孟获先生和“七擒七纵”史书中的争议很多。

最大牌的记录是《资治通鉴》中确实说了七擒七纵孟获这事,《汉晋春秋》里面也写了。

先来看一下《资治通鉴》中的原文:

丞相到了南中就各种拿下,成功逮捕了当地黑社会头目孟获。(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丞相非常大度的让孟获参观了蜀军的内部阵营,问:吓不吓人?(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孟获说:再来回试试?高低打死你!(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

丞相大笑,后来把孟获逮了七次。(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

孟获终于不好意思了,代表南方表态我们再也不闹腾了。(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孟获这个人大概率上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后面有史料进行佐证,但是否逮了七次却很难讲,丞相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秋天就收工了,相当于两三个月就把孟获逮了七次,平均十天就得逮一回,拿孟获同志当野兔子了。

一百多年后晋人著的描写西南地理历史的《华阳国志》倒是也有孟获的事,但前面跟《三国志》说的一样,雍闿、高定那三个人是造反头子,等丞相出兵时,雍闿已经被高定的部曲火并给干掉了,孟获的角色是接过了雍闿的反叛旗。

总体来讲,《资治通鉴》里面想表达的是一个观点:丞相是通过征服了孟获的心,从而完成了对南中少数民族的摆平。

这里是大儒司马光想通过诸葛亮这个超级IP,寄托儒家对自己世界大同,抚化万邦的制度性理想。

这段故事,追根溯源真实性非常有待商榷。

比如最靠谱、最一手的资料《三国志》中就根本没提孟获这么个人,南中的反叛头子是益州郡大姓雍闿,夷王高定、牂柯郡守朱褒。

陈寿在《三国志》全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孟获,南中匪首的朱褒、高定、雍闿却在多人传中都有提及。

陈寿是一个非常尊崇丞相的史官,以至于在《诸葛亮传》中你看他那笔法你都觉得老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最终丞相传结尾还来了句“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不是我玩命夸这人,就这我还收着呢!这人就这样,我不敢说瞎话,领导您多包涵。

如果真的有这么高光的事迹,作为第一手资料收集者的陈寿是不会给丞相遮过去的,据现存的丞相遗文中,对高定、雍闿等人均有所及,也单单不见孟获。

相反陈寿倒是非常客观的写明白了丞相对南中的一系列稳定措施。

绝不是对孟获‘七擒七纵’,而是采取了让你无力再反抗的宗旨。

对于高定,一次不投降咱丞相就干掉他了。

李恢作为当地人更是一点不讲老乡情面,杀的那叫一个狠。(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战后还让他自治?还不留兵?

规规矩矩的在我的武力范围下被看管!

此次南征后,总督南中的军事长官庲降都督的历任人选分别是:

1、李恢,益州郡人,南中汉族大姓,当初刘备刚打刘璋的时候就北上投降的好同志,联络马超的介绍人。

2、张翼,犍为郡人。

3、马忠,巴西郡人。

4、张表,蜀郡人。

5、阎宇,南郡人。

除了第一位李恢是政治过硬的南中当地豪族,后面直到蜀汉灭亡的四位南中总督全都不是南中本土人。

再来看看南中诸郡的太守名单:

建宁郡(益州郡改名):李恢,南中本土自己人、杨戏(犍为人)、霍弋(南郡人)。

越嶲郡 : 龚禄(巴西郡人)、张嶷(巴郡人)

牂牁郡:马忠(巴西郡人)

云南郡:(南征后新置 , 分永昌、越嶲而来):吕凯,南中本土自己人。

永昌郡 :王伉(蜀郡人)

兴古郡(南征后新置,分牂牁和建宁而来):太守人选史书无载。

除了李恢和吕凯这两个有过坚决抵抗意志的南中本土人外,全都是外地人做长官。

丞相对南中的处理办法和咱主席总结的一样:

1、划成份;

2、分清朋友和敌人。

3、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对顽固势力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1、南中有啥成分呢?

无非两种,汉族人和少数民族。

2、谁是我们的朋友呢?

明显是当地的汉族人,咱们都认同祭祀祖先,儒家经典,咱们沟通起来是顺畅的,出现矛盾就是在于利益分配上。

3、咋斗争呢?

发展当地亲蜀汉的汉族进步势力,争取当地的大姓汉族,拉着当地汉族对付当地少数民族顽固势力。

找准方向后,丞相是通过以下三个办法去肢解南中病根的:

1、当地牛人拉到中央去上班。

比如《华阳国志》中说的:“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孟获其实不是少数民族,是南中的汉族大姓。

因为这里面提到了孟获还当上了御史中丞,在《宋书 · 百官志》里也有相关佐证:“孟获为建宁大姓 , 平南后官至御史中丞”。

2、将打服的少数民族交给当地汉族大姓支配,让他们当地内部消化矛盾。

《华阳国志》记载,南中有焦、雍、娄、爨、孟、量、毛、李等八个大姓,丞相在平定南中后对征服的少数民族将其中弱小的部落分别配给了当地的汉人豪强为部曲。(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舞、孟、量、毛、李为部曲)

还有些少数民族并不弱,野性大,根本不鸟当地大姓(夷多则狠,不宾大姓富豪),丞相又令地方豪强们出钱给这帮少数民族发工资收买其为雇佣兵。(出金帛聘策恶夷为部曲;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

3、认为当地消化不了的凶猛部落,丞相直接自己解决。

对于比较猛的青羌部落,丞相使出了铁腕政策,将青羌万余家移民到了蜀郡,并从中抽取了五部精壮,组成了一直部队,叫做“无当飞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

4、拿走南中反政府武装和少数民族的反叛资源。

丞相战后从南中收了当地的一大笔税,以至于这一战不仅没赔钱,还兵源大涨,国库猛增。(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无论怎样包装,从种种的史料中看,丞相对于南中四郡的反叛,用的手法都不是什么“攻心为上”,而是让你从兵源和资源上无力再反抗。

一系列的打法分别是:

1、武力消灭抵抗者。

2、地方核心官职自己控制。

3、对南中汉族大姓采取分红与合作,顶级大族去中央上班。

4、难管有战斗力的少数民族被移民收编,压榨少数民族承担蜀军军费并被当地汉人大姓看管。

这样真的会让南中服气吗?

也得划成份来看。

汉族大姓的孟获们确实是服气了,因为他们的利益没怎么受损,还得到中央扶持,咱汉族人真棒,后面的所有反叛再没看到汉族大姓的身影。

但是,传统意义里我们认为从此温顺的少数民族算是跟蜀汉结下了血海深仇。

自打丞相走了以后,南方就没完没了的叛变,但被南中的政府军开始一次次的打击和削弱。

比如丞相前脚刚走,少数民族就闹起来了,还杀了丞相留下的守将。(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

已知跳反的少数民族范围就有越巂郡、云南郡、牂牁郡、兴古郡。(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凯为云南太守,会为叛夷所害;平南事讫 , 牂牁、兴古獠种复反

但是呢,这股大反叛被此时的南中总督李恢带队平叛拿下,而且不仅将反叛的全部干掉了,还将其领导人们全都逮到了成都,命他们定期出兵出钱来养着中央。(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总体来讲,南中后面还反叛了好多次,每次蜀汉基本都是去了就杀,杀完就烧,最后搬东西回家。(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忠遂,平南土;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

总体而言,丞相南征后的多次反叛,主角都是“南夷、叟夷、獠种、夷獠” 这帮少数民族了,当地大族已经被中央拿下开始合作共赢了。

《隆中对》中的“南抚夷越”,变成了“南抚大姓,剥削夷越”。

在这一点上,丞相并没有免俗,和曹操对乌桓的铁腕(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陆逊对山越的压榨一样。(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

性质上都是武力剥削。

像二爷和丞相我基本上都是尊而不名的,但无论我们多么崇敬这个人,都需要客观的描述出他的每个历史阶段。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加戏我认为相当客观,丞相火烧藤甲兵后,自己叹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渤海小吏

一个人的功是功,过是过,这都是他。

其实读历史读到深处后会对所谓的“功业”看的很淡然。

你面临着一个超级烂的摊子,你还想干比天还大的事业,就算你长袖再善舞,你仍要面临种种不得已的选择和代价。

我相信丞相手中要是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人才,足够的兵力,他是能做到如他隆中入职时说的那句“南抚夷越”的。

丞相千百年来受蜀中万民祭祀怀念,是他对蜀地汉民族的功;

丞相54岁壮年而卒,是他在很多地方的那些“不得已”的过。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皆有来因。

这都是他为了他的理想和功业所要承受的代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对于太史公的盛赞,我认为陈寿一定意义上也担得起这句话,在南中诸将的传记中,他详细的写明了丞相南征的政策和后续。

并没有童话故事般七擒七纵的心服口服!

而是落后就要挨打!

肆:“亮正严副”的隐藏剧情线

公元226年,平南中后的丞相准备北伐了,开始粮草先行的经营汉中了。

这一年,蜀汉政权出现了这么一件事。

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移驻江州,留陈到驻军永安,归属李严指挥。

这一年,国际上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五月,曹丕驾崩。

这一年,招聘市场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魏将孟达开始和丞相与李严通信,表示自己当初失身于贼是很无奈的。

这三件事连起来后,开启了诸葛亮时代非常隐性的一条线,“亮正严副”。

要说说刘备当年留的这个副手了。

当年刘备临终时,尊丞相为相父,行“君可自取”之权;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是个啥布置呢?

表面上看,李严是地位很高的,统管内外军事,着实威猛。

实际上,后面那个“留镇永安”才是重点。

老刘这个天子没法守国门了,总不能让丞相帮他守吧,里里外外那么一大摊子事,所以将永安这个益州祸福之门的关键位置和以及留守永安的兵权,给了他之前就选拔好的第二届领导班子成员,李严。

李严年少就作为郡吏入仕,以才干出名,最早在刘表那把基层的好多岗位都跑过来了,曹操南下荆州时他主掌秭归,后来刘琮降曹后李严就逆着长江跑刘璋这来了。

抛弃如日中天的曹操,这就是最早的根正苗红,老刘家的政审百分百过关。

刘璋听说过李严的治郡水平,上来就让他干成都令,结果名副其实干的特别好,确实是个人才。(复有能名)

后来刘备翻脸后一路南下击破阻击的五路大军,刘璋重点培养的李严被任命代为护军,去绵竹抵抗刘备。

李严再次站队,降了。

他作为刘璋护军却投降刘备,对于刘璋集团的军心和军力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这两次站队连一块是啥寓意呢?

我李严是降刘不降曹的!

但二刘当中我认可皇叔刘!

无论是政治,还是立场,正经好同志!

刘备定蜀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级别高了一大块。

令刘备欣喜的是,政权建立之初,治郡出名的李严人家还展现出了法律才华,丞相牵头的《蜀科》的制定中,也有他的一份。

218年,刘备正跟夏侯渊在汉中比赛晒太阳呢,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短时间内居然煽动起来了数万人一路打到了资中县。

李严在此时又展现出了军事之才,紧急带着本部兵五千成功剿匪。

不久,前面说的南中三反将中的越巂夷王高定也跳出来了(这货是个老流氓,有点动静就跳,所以丞相南征的第一战就是他),被李严再度痛打,老实了。

两战皆胜后,老刘加李严为辅汉将军,领郡如故。

听听这名字,已经属于重点培养序列了。

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等基础设施,给老百姓们办了不少实事,人家治郡的老本行也没放下。

太全面了!

综上所述,李严进入了最高领导层的眼中。

这是一个政治上可靠,才能上过硬,军事上靠谱的优秀人才。

不仅仅政治上可靠,人家还特别会来事。

刘备登基之前,你得有天意呀!

结果犍为太守李严的治所武阳发现了一条大黄龙搁赤水里泡着,连泡九天才撤。(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渤海小吏

真是好同志啊!

听说大黄龙都来洗澡了,老刘觉得不能再等了,当了皇帝。

刘备被陆逊烧回来后,马上就把李严召进永安,任他为尚书令熟悉内廷操作,并调他的兵马保卫永安。(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半年后,他走人,安排丞相和李严并受遗诏辅少主;李严被提拔为中都护(孙策托孤时周瑜干的岗),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个安排,其实就是官方确认李严的二号辅政地位,然后安排你看东大门。

刘禅继位后,丞相封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丞相开府自己有行政班子,领益州牧总揽军、政、财所有大权。

此时蜀汉只有一州,也就是益州。

也就是说,整个蜀汉都是丞相的地盘了。

老刘给李严的意思,是认可你的能力,所以将东部的国家安危交给你了,给你的位置拔的那么高,是希望你能不被孙权诱惑。

但是我所有的权力都给我们家孔明了,你这个副手受孔明的节制,工作就是看好门,或者退一万步,成都有事甭管是外敌入侵还是诸葛亮造反,你去勤王。

你这个副手,更像是保险,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副手。

因为自古托孤无论一正几副,这帮人全都是要在中央的,而且基本托孤编制都是四个起步的。

刘备托孤的真实含义,就是把国家完完全全的交给丞相了。

但李严并没有参透这个含义。

刘备死后,国家所有权力都归了相府,这让李严这个当初同是托孤大臣的很不爽。

226年,丞相已经搞定了南中,大把的资源和兵力充实了国家,下一步准备北伐了,此时由于跟孙权已经重归于好了,东线的压力骤然降低,丞相让李严去镇守汉中。

李严推脱不去。

多方沟通后,丞相妥协,永安由刘备在徐州时加盟的老兄弟陈到接手,但要归李严辖属,李严移军到了江州。

丞相其实一直在安抚照顾李严。

因为老刘死后,蜀汉这个小政权中的复杂成分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刘生前对于李严等非荆州派的看重让很多老人们不服,代表人物是原长沙太守廖立。

廖立是武陵人,在丞相的口中是能和庞统齐名的。(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刘备当汉中王时,任命廖立为侍中,等到了后主继位时,廖立做了禁卫统领的长水校尉。

这让廖立觉得大材小用了,在他眼中他是仅次于丞相的人物,现在居于李严等人之下,心里一直不痛快。(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这位爷后来发表了不团结的言论,比如说刘备不打汉中去争三郡,差点把益州都玩丢了。(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关羽仗着自己猛,顾头不顾腚光知道冲,结果全赔了吧。(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

廖立对李严的不服几乎是点名指姓,后面丞相办他的时候罪状之一就是他在公开场合发表“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的言论。

谁是“贤达”,他廖立呗。

谁是“俗吏”,少为郡职吏,治郡、立法起家的李严。

不服李严的廖立最终被丞相废为民,徙汶山郡,丞相公开表态对这种影响团结干部的坚决打击,哪怕他是荆州派老人也不成!

在办廖立的奏表中,丞相用了这么一句话:“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讬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温顺的绵羊中出现“乱群”的羊时都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廖立这么重要的岗位却天天不团结!

“乱群”是啥意思呢?

就是在同事之间制造事端,一个人搅合的所有人都惶惶不安,心浮气躁。

廖立第一个触及了蜀汉特别敏感的新、旧干部成分问题。

丞相树立典型后不久,又一个明目张胆的蹦出来了。

蜀汉政权中的高成分,东汉开国元勋来歙的后人,司空来艳之子,刘璋亲戚的来敏挑拨新旧之争,公然叫嚣“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邪?”

这位来敏被丞相评论为:来敏乱群!比孔文举还能祸害人!(敏乱群,过于孔文举)

孔文举就是爱演讲的孔融,让梨的那位,在北海被袁谭打的还剩几百人,城破前还读书谈笑,城破后抛妻弃子逃跑的的行为艺术家,到了曹操那依然作为时政评论小能手特别能耐的满世界喷,最终在唯才是举的浪潮中被咔嚓。

丞相对于蜀汉基因里的成份问题采取了铁腕政策,谁敢挑拨是非就处理谁,并对李严等老刘安排的托孤掌权班子表示了维护和尊重。

但是,李严作为被维护的群体,并没有给丞相面子。

李严不去汉中,而是给丞相写了封拍马屁的信,说领导天天太辛苦啦,您受个九锡吧。(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九锡”自王莽后开始符号化制度化了,尤其前几年曹操先生的榜样在前面,如果不是大佬的心腹提出来,基本上就是政治骂街的意思。

即便是心腹提,也得是领导暗示后,你才能张嘴!因为这属于非常敏感的政治表态!

李严的这个做法非常过火。

无论他的意思是政治骂街,还是真想帮丞相往前拱一步方便自己要待遇,他都触碰了决不能碰的政治边界!

丞相随后很良苦用心的给怼回来了:要是把老曹家打跑了,帝还故居,和同志们一块进步,我十锡都能受!现在还哪哪都不是了,你扯这干啥?(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与诸子并升”,是照顾李严的情绪,表态一切都会有的,不要急,咱们是利益共同体。

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是表达自己对于此次事件的愤怒!

李严很快扯出了他心中的想法,由此看,他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想捧丞相随后方便自己进步。

他要求丞相划分五个郡成立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丞相再次否决。

两人自此开始出现大裂缝了。

李严不上道的乱试探,随后明目张胆的要待遇,这已经很过分了。

丞相这种领导,是非常罕见的那种心中只装着理想与天下的领导。

渤海小吏

他有自己的政治纲领,人家还有具体方针路线以及步骤目标,最关键的,人家还是放哪哪顶级的通才。

跟这样的领导干,你必须也得是放眼大局和天下的。

看看诸葛亮用的这些人吧,像后面《出师表》中提到的蒋琬,费祎,董允,向宠,全都是那种不蓄钱财,大公无私的人才。

蒋琬在丞相去汉中后,一直在干丞相原来总理的活儿。(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性格与能力,蒋琬都类似于低配版的丞相,是丞相早早就选定的接班人。(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蒋琬的接班人费袆,谦和廉洁,管家极严,也是武侯遗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

董允因为为人公正,被丞相培养为内宫的总管,丞相北伐后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终董允一生,黄皓等后来乱政的宵小都没能跳出来。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被后人成为蜀汉四英。

渤海小吏

除了丞相本人外,这一群被后世肯定的蜀汉官员都是丞相一手提拔起来的,丞相这辈子的人事任命,除了马谡那打眼了,剩下真的算是无可指摘。

《后主传》陈寿对刘禅最终盖棺定论的总评第一句,说的就是刘禅用贤相时,那就是明君在朝,用宦官佞臣后,整个国家就垮了。(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蜀地确确实实是小政权,而且关上门过日子久了非常容易让人丧失奋斗之心,所谓少不入川。

天险确实不假,但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后面的桓温入蜀仅仅用了一万来人就灭了成汉,刘裕派手下两万人就打平了四川。

这点兵力打一座城都不见得有多么轻松,能想象到这是灭天下巨防的四川政权吗?

天府之国有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魔力,千千万万要铆足杀出去的一股劲!

丞相主掌四川的这段时间,堪称是四川史上最有精气神的12年!

你李严想进步有没有办法?

必须有啊!咱团结协作把凉州和关中打下来啊!作为先帝托孤之人,你去领雍州牧谁能说得出什么!

现在蛋糕就这么一点,不是丞相一个人吊住蜀汉这口精气神,这个国家早就垮了!

渤海小吏

蜀汉亡的公认原因,就是丞相千古以后,整个国家的魂就渐渐散了。(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不想着干事业光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这是丞相所看不上的。

李严被丞相怼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蔫着,不过时局变化很大,同年国际大动荡,曹丕驾崩,孟达的恩主死了。

这让李严看到了希望。

该说说孟达了。

孟达七年前投降的时机赶得特别好,曹丕刚刚上位,你这位弃暗投明的好同志成为了曹丕打造的天下楷模。

按理讲曹丕春秋正盛,而且孟达特别会钻营关系,在魏国又埋下了多条线,结果没想到遇到了黑天鹅事件。

谁也没想到曹丕年纪轻轻的40岁就没了,与此同时,自己在中央交的高段位好朋友桓阶、夏侯尚这二年也都走人了。

新关系还都没打点呢!你们倒是再挺二年啊!

孟达又想到了老办法,想带着自己手下的三郡当嫁妆再把自己嫁一回。

此时丞相也开始经营汉中有要北伐的趋势了,他这一献礼将再一次成为弃暗投明,榜样天下的好同志啊!

况且那边的二把手李严还是当年自己的老兄弟。

孟达于是跟丞相和李严都开始通信了。

孟达的算盘是不错的,按当时的趋势来看,他将再次顺利过关的成为炙手可热的加盟团队。

但问题是,他这回并没有深入的做新公司的内部调研。

对面的二把手李严当然热烈欢迎他回到故国怀抱。

不过他这位过去的好兄弟希望他回来,是多一股力量帮他制衡一把手。

在二人的通信中,看一下《三国志》中陈寿的原文描述吧:

李严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陈寿著的这本《三国志》各方面的水平是很高的,比如他说刘备死是“殂”,说主流正统的曹操是“崩”,到了孙权那,就是“薨”了。

一个字就把自己的深情全含进去了。

咱们这个国家几千年下来,等级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啥人啥待遇都是有章可循的,陈寿作史时,晋是接魏的天命,天命只有一个,所以曹操过世是皇帝专业用词“崩”。

刘备呢,陈寿没敢用“崩”,但用的“殂”。

“崩殂”作为一个词组,这俩字暗地里其实是一个级别的,所以陈寿用了比较隐晦的方式致敬了故国老领导。

孙权就不费劲了,直接“薨”了,你就是个诸侯嘛。

李严给孟达不可能写信就一句话,陈寿却就摘了这么一句,看看啥意思哈。

第一段,我跟孔明都被托孤。(吾与孔明俱受寄托)

潜台词:我俩是一个分量的。

第二段,我的忧愁和责任很大啊。(忧深责重

潜台词:我权力很大啊!

第三段,我需要你这位“良伴”。(思得良伴

潜台词:你来了是良伴,是合伙人。

一句话,陈寿把李严这堆小心思全兜出来了。(陈寿的高水平后面在讲到曹叡身世的时候我们还会有所提及)

李严这面跳着脚的欢迎你,但你孟达跟对面这位一把手是没什么交情的,尤其这位一把手对道德属性要求较高。

更关键的一点是,对面的二把手跟一把手实力差距太大。

所以说,这次孟达的算盘,从最开始,就打错了。

但是,丞相这边却依旧跟孟达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来往通信。

是丞相想利用孟达把李严从江州引到和新城接壤的汉中来吗?

并不是,李严是建兴八年(230)曹真攻蜀时才被以军情紧急的名义调到汉中的。

丞相既不会让你孟达成为李严分权的助力,也不会试着感召这位眼观六路没事就给自己找下家的水性杨花。

他这颗棋子,丞相另有妙用。

虽说孟达这回的算盘从基本面上看又是个稳赚不赔。

但是,投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

这回你家的家运到头了。

伍:《出师表》流传千古之迷

227年,丞相北驻汉中,临行前,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不出来牛在哪,甚至抵触心理非常强。

因为当年需要背。

渤海小吏

咋说呢?有些文章,十几岁的孩子是品不出味道的。

看早了,认为没有啥,从此不屑错过了。

实际上,那都是当顶梁柱时需要的人生智慧

不看就真的亏死了。

首先来讲,这是一篇罕见的,我不用翻译一句话,直接看原文就能让大家知道是啥意思的文章。

出师表说了11件事,我每件事给大家分析一下丞相背后的意思就成了。

1、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意:夷陵那仗输的太惨了,这都五年了,我这还没调理过来呢,孩子咱还远没到能喘口气的时候,还得继续奋斗啊。

2、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意:先帝伟大,我们这帮都是受过你爹大恩的,咱们的班子斗志足。

3、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意:孩子你要志向高远,多听劝谏,咱蜀汉成份多,派系杂,必须依法治国,千万要一视同仁,连皇帝也不能例外,这是咱的立国之本。

4、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意:这套宫里的班子是你爹留给你的,是你相父认可看好的,这套宫里的班子是你的操作说明书,我走了以后有啥事问他们就出不了问题。

5、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你这辈子没领过兵,没打过仗,军事问题不明白,这个向宠是在咱覆国级的夷陵惨案中全身而退的好将军(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碰见军事问题不要想当然,军事使用说明书我也给你找好了。

6、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意:不能忘了咱刘家是咋兴咋衰的啊!我给你配的这些说明书都是让咱兴隆的贤臣啊!孩子千万用好了啊!

7、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意:你爹对我有大恩,这些年我也一直是你家最特别的存在,我会为了你家鞠躬尽瘁拼上这条老命的。

8、文: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意: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咱们是正经天命!打到两京去是我现在的首要工作!

9、文: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意:不是相父不辅佐你了,再次重申说明书们都给你配好了,放开大胆的用他们,要是使着不顺手相父再给你调整。

10、文: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意:一定在家好好听话啊!

11、文: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意:我要走了,我爱你孩子。

渤海小吏

通篇看完,有没有觉得思路特别清晰?

《出师表》牛在四个地方的综合叠加。

1、明确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纲领和出兵制高点的天命正当性。

渤海小吏

2、明确了依法治国,一视同仁,消灭派系隔阂与党争隐患的蜀汉立国之本。

渤海小吏

3、详细的治国理政说明书,文、武、内、外,相当明确。

渤海小吏

4、通篇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可以删的句子,没有一句舞文弄墨的炫技,实实在在的表达事情。

渤海小吏

全文我分了11个段落,丞相明明白白的表达了11件事,却仅仅用了741个字。

这篇文章,就算今天放到党小组去进行讨论学习,都是一篇充满革命情怀的实事求是学习材料。

啥叫杜绝形式主义啊?

啥叫各级各类文件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防止穿靴戴帽,冗长空洞,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啊?

这就是!

好东西,好思想,跨越千年不过时。

丞相的这篇出师表,因为文法简洁,主旨清晰以及终身鞠躬尽瘁的传奇性,历经岁月洗礼后愈加散发其革命主义的芬芳。

不逢乱世、不懂出师表,丞相的这首千古名篇也成为了此后汉民族每当陷入黑暗时的呐喊样本!

渤海小吏

227年三月,丞相上表后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

这一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刚刚出生。

但丞相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渤海小吏

只要他人在汉中,整个雍凉就不敢解甲,偌大中国就不敢释鞍,天下就始终觉得刘家天下还有希望!

只要他在!这口精气神就在!

渤海小吏

丞相军令如山,断不可能让家属前往汉中探视!

这也就意味着,丞相除了看到过襁褓中的小诸葛瞻外,再没见过自己的这个孩子。

渤海小吏

丞相独此一妻一子,古时夭亡率高,说句实在话,丞相真的在忠贞无贰上算是做到了极致。

自己的子嗣已经顾不上了,满脑子全都是他刘家天下了。

为啥蜀汉这个小政权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如此璀璨呢?

老刘的厚道、二爷的传奇、丞相的忠贞。

凑一块了!

当然,还有那侵入骨髓的悲剧感!

如果二爷没丢了荆州呢?

如果老刘没毁灭在夷陵呢?

如果几十年攒下来的流浪精华们都还在,丞相是否不至于如此孤单!

没关系,还有我在!

有我在!汉家这戏就还没演完!

渤海小吏

陆:蜀汉无史官之谜

丞相屯兵汉中后,消息传到了新登基的曹叡这,小年轻气比较盛,不能有人对眼神,自己这刚上位你诸葛亮就作态蠢蠢欲动,什么意思?

说你呐!

还特么看我!

我非打你丫的不可!


曹叡将想法咨询了散骑常侍孙资,孙资是这么回答他的:“当年武皇帝取汉中是很危险才拿下来的。

后来救夏侯渊的败兵走了五百里斜谷道,说南郑简直是“天狱”,走褒斜道就像是钻了五百里的洞。

咱武皇帝这么善于用兵,却眼看着蜀贼在山岩上蹦跶,吴虏于江湖中流窜,这是不争一朝一夕的得失,能打才打,不能打就等。

咱要是打汉中,不仅要调兵运物资,还得备着吴国的水上进犯,没有十五六万下不来,这还没算更多的随行兵役。(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防守就省钱多了,咱们养精蓄锐几年,那五百里褒斜道让他们跑,烧钱烧死他,没几年他们自己就完蛋了。

曹叡被拉回来了。

秘书长孙资劝住了小年轻曹睿,大家记住这个人吧,这个人最终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一般来讲,政权传到第三代时,通常接班人的水平和素质就已经开始大幅度滑坡了,和前面两代通常不是一个级别。

之所以说刘家气数已尽,是因为当最后一个大神试图逆天改命的时候,不仅各种天时不再,还安排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极其刚烈英武的第三代接班人来作为他的对手!

魏明帝曹叡。

曹叡是当年曹操击败袁尚拿下邺城后,曹丕向老爹致敬,敲寡妇门拿下袁熙媳妇甄氏后生的孩子。

关于曹叡是不是曹丕的孩子历来颇有争议,因为曹叡的生日年份陈寿给了两个说法。

1、“年十五,封武德侯;延康元年(220)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为武德侯”

2、“景初三年(239)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

古人都是按虚岁算,生下来就算一岁,所以两种说法给出了曹叡的两个生辰年份,一个是公元206年,一个是公元204年。

生在206年就政审过关了,但要是生在公元204年就说不清了。

那是个啥年份呢?

那一年是建安九年,曹操八月打破了邺城,如果曹叡要是这一年生的,那历史就非常神奇的变成了曹操打拼了大半生,最后便宜袁绍孙子的狗血故事了。

古往今来人们普遍攻击陈寿同志著史不严谨。

实际上吧,要是仔细品味曹丕、曹叡父子全程狗血的父子关系,其实曹叡的身世有着相当大的可怀疑性。

更重要的是,以陈寿的写《三国志》的水平,他可不是“轻易”出错那么简单,他有他的深刻目的。

首先说一下陈寿著这部《三国志》的过程。

《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五胡东晋时期成汉的常璩编修的,里面说了一下三国志的来源:“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

常璩说的比较明确,陈寿汇集了三国的史料编的书。

注意,按常璩的说法,三国都有史料。

陈寿自己咋表态的呢?

他在《后主传》中非常明确的说,蜀国不置史,注记没有官,所以好多史料全都没了,不是我不写哈!诸葛丞相虽然啥啥都能想到了,结果这事忘了。(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他这话是啥意思呢?

不置史就不置史呗,把丞相捎着干啥呢?

是他在甩锅给丞相吗?

并不是哦,他对丞相那叫一个推崇备至!

那为啥后面要加上“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这句话呢?

因为他想用一个超级大IP吸引住大家的注意力,随后发现他说的“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是不得已而为之!

丞相是什么人?

是具体到极致的政治家!

国家史料这种意识形态的事情怎么可能不作为流传千古的重点项目进行布置!

而且就在他说这句话的1200字之前,同是《后主传》,陈寿又蹦出来了这么一句话:“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

不是不置史吗?这白纸黑字的史官是干啥的呢?

陈寿通过自己犯低级错误以及说丞相不置史来表明一个态度:

老刘前面大半辈子越打越天下闻名,你们看见的却全都是鸡飞狗跳,那都是我他娘不敢写的!

二爷在襄樊啥战绩没有,曹仁这个荆州总司令却躲在樊城需要于禁去救,那也是我没办法写的!你们自己推理去吧!

三爷和二爷同为万人敌,为啥本传中第一次露面的时候都他娘的到了长坂坡了呢?

渤海小吏

因为他们都不是主角!

因为他们都在很大程度上让主流很下不来台!

因为我想身不由己的活下去,也希望这部史书能够流传!

所以我啥都不能写!

但是,我可是给你们线索了哦!

渤海小吏

同样,在《曹叡传》中,陈寿盖棺定论写的这笔“36岁”,大概率也并非是单纯的算错了,他貌似还是有话要说。

首先曹丕和曹叡这父子俩的关系实在是让人没办法不遐想。

曹叡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曹操的青睐,甚至说过这么一句话:“看见这小子我踏实了,看来第三代败不了家了。”(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

曹操经常让小曹叡跟随左右,曹叡也在跟着爷爷四处征战的时候开拓了太多普通孩子无法见识的眼界,在宫廷和天下最牛的官员们学习治国理政。(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

按理说这个孩子应该是曹丕的骄傲,而且也是和他兄弟曹植竞争世子大位时的重要砝码,但曹丕貌似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并不喜欢。

曹丕在代汉后,不仅没立太子,还将当初非常喜欢的甄夫人给杀了。

按理来讲,曹叡如此优秀,在曹丕诸子中一骑绝尘,剩下的都病病歪歪没啥出息,此时应当母以子贵了,怎么会突然被杀了呢?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甄夫人被郭后算计了,曹叡对曹丕有怨言。

但这个行为非常反常。

曹魏刚刚承接天命大赦天下,没多久居然赐死了生下优秀皇子的后妃,而且甄夫人的死法极其恐怖,以发覆面,以糠塞口。

有一种说法是曹丕连阴状都不想让她告,希望某些秘密到了另一个世界都不能被公开。

渤海小吏

下面的内容仅为对于曹丕对曹叡母子凉薄的一个推测

有可能曹丕知道这孩子不是自己的,但因为老爹喜欢这孩子,而且自己还没办法生出再让老爹喜欢的孙子,所以必须让这孩子一直给自己充门面。

曹丕生了九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只有曹叡和曹霖,估计全都是病秧子,曹操要是知道曹叡不是他曹家的孩子,估计在他和曹植的太子抉择中,可能会想的更深一些。

曹丕弄死甄夫人后立了郭氏为皇后,但是生殖能力很不错的曹丕和这个皇后生不出孩子来。

曹叡虽然优秀的一枝独秀,但曹丕永远不提立他这茬。

对于曹叡的接班原因,《魏末传》中引了一段话。

曹丕爱打猎,经常带着曹叡,看到鹿妈妈和鹿宝宝,曹丕一箭就干掉了母鹿,随后让曹叡射死那个小鹿。曹叡哭着说:陛下已经杀了他妈了,我实在不想再杀人家孩子了。(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

因为这句话,曹丕决定立曹叡。(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曹叡这话可以怎么解读呢?

1、你已经把我妈杀了,留我一条命吧。

2、你已经把我妈杀了,留我一条命吧,我将来不会害你的孩子的。

但是这段话的因果细推起来是有待商榷的!

因为这段话并没有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曹丕因此“树立之意定”,只是曹叡的一个承诺和求饶,真正立曹叡当皇太子的时候曹丕马上都要死了!(七年夏五月,帝病笃,乃立为皇太子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曹丕才无可奈何的让曹叡上位。

再次重申,上述仅仅是一个推测,并不代表着曹叡的真实确定身份。

同样,陈寿一个蜀国人隔了几十年大概率也不会接触到如此隐秘的甄妃秘史。

他的动机大概率有两个可能:

1、是替晋朝恶心曹魏。

2、为从小就非常优秀到能被曹操看重,甚至在争储大位上给曹丕有重大加分帮助的曹叡,却始终不被待见,找一个相对来说更合理的解释

说这些,就是想表明一件事!

曹叡这些年被他爹压抑的相当厉害!

曹丕防曹叡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

曹操当年带着曹叡天天在身边教导,但到了曹丕上位后,曹叡和所有的朝臣都没办法接触了。

直到曹丕死,群臣们都不知道曹叡性格水平的庐山真面目,直到数天之后,曹叡才单独叫侍中刘晔去谈话,一谈就是一天。(帝与朝士素不接,即位之后,群下想闻风采。居数日,独见侍中刘晔,语尽日)

等到刘晔出来后群臣们问:新领导怎么样?刘晔说:除了才干稍显欠,堪称秦皇汉武的级别。(众人侧听,晔既出,问:”何如”?晔曰:”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虽说刘晔有夸自己领导的成分在,但这位深得曹操喜爱的孙子应该并非寻常之君。

曹叡的自幼聪明,在爷爷耳提面命下见识广阔,却始终被打压,被提防,不被当做继承人,直到老爹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终于拿下皇位。

这样一位有能力,有见识,成长过程中却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接班人一旦得到了上位的机会,他要干什么事呢?

证明自己的能干!

兑现自己的才华!

让你知道我究竟有多么厉害!

丞相的整个北伐过程,面对的就是这位领导!

丞相继最难开局,最难蜀道,最难秦岭之后,遇到了又一个高难度!

曹叡这位极其英武的曹魏第三代领导人!

柒:被武都大地震改变的炎汉国运

时间来到227年的年底,丞相准备北伐了。

大战之前,来回顾一下四百年前的一个知识点,天池大泽。

同样都是汉家在汉中北伐,天运问题就在这个“天池大泽”上体现出差别了。

天池大泽在,四百年前的刘邦北伐,物流根本不受困扰而且速度飞快;

天池大泽不在了,此时此刻的丞相北伐,物流就出现了大问题!

在此回顾一下汉中入关中的这几条路吧,先来看一下四百年前的入关路线图。

渤海小吏

最早祁山道和陈仓道实际上是如上图般依托西汉水和嘉陵江的,全程可通航。

这也就意味着在难走的秦岭山脉,韩信的运粮渠道并不艰难,可以通过一艘艘大船使命必达。

这是此时丞相要走的河道路线。

渤海小吏

在这中间,汉水断了,西汉水最终和嘉陵江源头汇入了今天的嘉陵江。

粮草辎重无法再通过水路直接通到祁山道和陈仓道了。

您可能会疑问,嘉陵江不是可以直接通往四川吗?从四川发水路直接走不是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有的河虽然确实在那里,但却是无法通航的。

先来看这次河流改道的原因,在刘邦出汉中的二十年后,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武都大地震。

在那次地震之前,在今天的略阳地区,是一个大湖泊,叫做“天池大泽”。

渤海小吏

这个大泽就相当于一个大水库,使得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水位高涨,水流速变缓,也将祁山道和陈仓道同汉中平原贯通了起来。

但武都大地震后有了两点巨大改变:

1、改变了河道,汉水被截断了。

2、保证上游能够通航的关键大水库,天池大泽被震没了。

这相当于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失去了一个缓冲拦截的水库。

这又导致了两个巨大变化。

一个是上游水位降低,大船难以朔江而上了。

渤海小吏

一个是水流的流速变湍急,小船几乎无法航行。

渤海小吏

这最终都成为了丞相北伐的运粮噩梦。

后来著名的“木牛流马”中的“流马”,实际上就是最后一次北伐时,应对褒斜道航行时河道水流湍急下发明的运粮艇。

但艇和船,这俩一比,效率不知差了多少。

渤海小吏

兵仙和丞相同是“武庙十哲”,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最终战绩很大程度上还是国运问题。

仅仅一次大地震,从此天差地别!

刘邦的还定三秦成为了西南政权问鼎关中的绝响!

从此以后,这个窗口永远的关闭了!

本来秦岭南北的比拼就是“汉中经济体”PK“关中+河东经济体”。

渤海小吏

汉中本就没啥机会!

物资生产能力的差距太大了!

唯一的机会就是关中局面乱+汉中有大神,就像四百年前的情景那样。

现在粮道也给你震没了,丞相要北伐了,发现过秦岭的五条道都他娘一个德行!区别就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渤海小吏

上面两张图画出来,基本上会让所有蜀汉同志都产生堕入冰窖般的寒冷。

悲,莫过于绝望!

哀,莫大于心死!

为啥丞相之后的蜀汉主政者(姜维非关键人物)都没再嚷嚷啥北伐呢?

我家丞相通天大才尚且功败垂成,这其实已经预示了这是一条注定能看到结局的路。

丞相的北伐既是蜀汉的最后一剂强心针,同样也是蜀汉自知天命的最后一道休止符!

该认命了!能扛到啥时候就扛到啥时候吧!

在丞相准备北伐之前,召开了战前班子会,大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谋”。

之前的文章我们说过,过秦岭,大军主要走的是陈仓道和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由于太险太窄,并不适合大军行走。

魏延说,现在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懋,是夏侯惇的废物儿子,您给我精兵五千,扛粮食的五千,我走子午谷用不了十天就能神兵天降到达长安。(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那草包听我降临必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此时惟有御史和京兆太守,没有抵抗能力了,长安城中的粮食够我吃的。(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等到魏国再调大军来最少得二十多天,到时您也接应过来了,这样,咱一口气就把咸阳以西拿下来了。(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的这个提案,成为了千百年来众多军事爱好者讨论的一个大课题,因为魏延眼睁睁说的听起来是挺是那意思的,再结合丞相后来北伐了那么多次却全都失败了,为什么当初不赌一把呢?

站在丞相的角度上你琢磨这件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丞相不赌这一把。

第一,你算上扛粮食的就一万人去,最关键的一点,夏侯懋万一不跑呢?你拢共这一万人想占领四百年古都长安?

你最关键的设想点,如果建立在主动权在别人手中,你预期他会怎样做,这种预案上来就失败90%了!

即便成功了!那是咱运气好,谈不上咱有本事。

第二,你的最大能动性是占住长安,然后等丞相来支援,丞相这大军能不能准时赶来支援你是个很大的问题

要知道大军走的可是过秦岭的恐怖道路,中间但凡有点断交或突发情况,时间一耽误,你就彻底成孤军了。

第三,哪怕支援你来了,你们以长安做据点跟魏国援军决战靠不靠谱。

纵观古往今来的关中争夺战,焦点都在黄河与潼关,关中这大平原更适合的是块头更大,实力更强的魏国铺开优势兵力,长安城基本上并没有阻击成功过大规模的攻坚战。

有人猜测,魏延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东堵住潼关,将整个关中包了饺子,但这有两点问题。

第一,魏延人家没那么说,他自己说的最终目的是拿下咸阳以西,他的终极任务是偷袭长安。(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第二,就算你堵住潼关,人家关中还有驻军呢,你打算五千人横扫关中无敌手吗?再说当年曹操入关也没有从潼关进的,而是走的蒲津渡。

渤海小吏

潼关你堵了,黄河呢?

综上三点所述,魏延的这一整套下来,基本去多少次死多少次。

不过即便如此,很多人也在说,丞相这辈子太谨慎,赌一把呗,万一成功了呢?

不就一万个人嘛!

这就有点《三国演义》思维了,演义中动不动就七八十万大军,所以大家对一万人并不当个东西。

实际上这一万人至少相当于蜀汉当时所有武装力量的十分之一了。

魏延要的一万人里面还有五千精兵,去了基本是就是死,你说丞相能给吗?

抛开这一万兵不说,还要搭上你魏延,此时蜀中人才凋零,像样的好将军不好找啊!

诸葛一生不用险,好的军事家是先为不可胜,再胜别人。

丞相是怎么回应的呢?

丞相说你这种孤军打法太悬了,不如跟着我踏踏实实取陇右,那样几乎是百分百的成功率。(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丞相从最开始,就没有将战略重点放在关中,而是西北的凉州。

丞相作为历史级的战略家,在《隆中对》失败后,巧妙地制定了下一个战略方针。

由“横跨荆益”,变成了“纵跨凉益”。

这样,孙刘联盟的实力壮大了,老大曹魏受损了,老鸡贼孙权那还不吃亏。

这是国际平衡上的算计。

更重要的是,陇右对于关中的战略优势。

第一,自关中平原往陇山打,海拔突升了大约1500米,打这种仰攻,首先就很艰难。

第二,真爬上了陇西高原后,又要面临六盘山强烈切割的地貌环境,山势迅速的就达到了400米以上的落差,峡谷处悬崖峭壁极为险峻。

第三,陇山东坡陡峭,西坡和缓。

渤海小吏

来看一下凉州和关中的地势对比吧

凉州和关中交界的这道陇山跟秦岭比较像,除了比秦岭窄一块以外,基本就是个小号的秦岭。

渤海小吏

不仅非常险,而且和秦岭一样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几道可以走的正经路。

两百多年前,西北枭雄隗嚣靠着这道陇山和摧枯拉朽平定天下的刘秀耗了整整五年,丞相是读过历史的。

不仅隗老前辈在激励着丞相,丞相这位算账的大当家还看到了凉州的整体战略地位。

你从汉中往关中打,是从南往北打,这叫逆天而动,还得过恐怖的秦岭,一路的物流成本就跟你弄神经了。

你要是从凉州往关中打,陇山比秦岭的物流要降一个维度,而且是从西往东打,大河向东流,这叫顺天而动,还是居高临下压下来,你想想就气势汹汹。

你关中要是往凉州讨伐就是仰攻,当年刘秀带着所有云台核心将星出征陇西都这么费劲,我防守起来也比较省心。

所以,丞相将目标瞄准了凉州,并今后基本一直在践行这个方针。

丞相这边开拔北伐,另一边派了一个人去干一件很重要的事。

他派的这个人,叫郭模。

去的地方,是魏国的魏兴郡。

干啥去呢?

诈降,捎带脚告密。

郭模去和孟达有矛盾的魏兴太守申仪那里诈降请求归顺,投名状就是孟达通敌的重大机密,摆事实讲证据的举报你们孟达太守跟我们眉来眼去很久了。

丞相这个目的是啥呢?

官方解释是帮助孟达先生下决心。(亮欲促其事)

别琢磨了,反吧,我把你退路断了,看你还三心二意。

实际上,你要是帮孟达下决心,咋不你大军在汉中,能随时支援孟达时告发他呢?

这样就能出兵帮助孟达巩固住东三郡啊!

丞相的目的,是为他的北伐凉州,扔出孟达这个吸引火力的集火点。

226年年底,丞相同时扔出了三个剧本:

1、自己率主力走岐山道北伐陇右;

2、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出褒斜道,据守箕谷作为疑兵混淆曹魏的判断;

3、与此同时,他派郭模去向申仪泄露孟达的通敌证据。

丞相打算搞出这样一种效果,曹叡那边的办公桌上在同一时间收到两份军情急件。

一件是蜀军主力出现箕谷,关中告急;

另一件是新城太守孟达又反水了,东三郡告急。

曹叡迅速调动关中军区和宛洛军区分别平叛,然后过不了多久,接到最新战报,孟达和箕谷蜀军都不好弄,僵局中。

曹叡派中央军去分别支援。

再过几天又受到战报:报告陛下,陇右丢啦。

丞相为了营造这个剧本可谓煞费苦心。

不过他算错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让他断送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

第一个人,是司马懿。

丞相镇汉中的同年六月,司马懿被安排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军镇宛城。

司马懿同志终于走到台前了,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掌大军区军权。

他是咋过度到军界的具体原因到了他专场时我们会详细说,不过似乎司马懿这辈子的几项重要使命中,就有专门给丞相拆台的任务。

好巧不巧,他在这个时候驻防荆州了!

他这次恰到好处的驻军宛城,破坏了丞相的一石二鸟之计。

渤海小吏

这个人,是跟丞相平级别的此时这个舞台上算是唯二的帝国大才。

司马懿和他一样,都是特别会算账的人,下一章我们就会看到,这位大神是怎样根据自己的处境,审时度势的计算了一辈子的。

司马懿先生这辈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申仪向司马懿汇报孟达里通外国后,按常理讲,这种地方大员级别的通敌案件是要交到朝堂上让皇帝亲断的。

你怎么就能确定是孟达造反而不是申仪栽赃呢?

司马懿能!

司马懿在当年孟达投降过来的时候就断定了这小子不是啥好鸟,而且明确的对曹丕多次劝谏过,不能对这小子委以重任!(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

由于司马懿此时已经是三朝元老并有托孤威望,这份资历使得对孟达早有预判的司马懿做出了决定:来不及报告了!先斩后奏!迅速解决孟达!(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当初孟达给丞相的信中,这么写到过:“宛城距洛阳八百里,距我所在新城一千二百里,听说我起兵,自然要向明帝报告,单单中央批示的往返时间就要用一个月的时间,那时我的城池已防守坚固,各军也作好充分的准备了。(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

结果孟达在突然得知申仪告密后开始要进行反水准备了,但没多久他收到了司马懿的来信,说里面有误会,他们谁的话我也不信,你别想不开。(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当然知道这是拖延之词,此时他已经开始向蜀与吴两国分别求救了。

没错,还有吴的事,买卖人孟达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全压在蜀那边,在跟蜀通信时,跟吴也有联系。(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

渤海小吏

这老小子多油啊!

不过他并没有料到司马懿会来的这么快。

史书中说司马懿八天走完一千二百里闪击孟达来夸司马老同志是闪电部队在前进,之前我们在白起飞奔华阳战场时就已经做过分析了,这种几百里的强行军赶到战场是不太可能的,赶到了也都累死了。

司马懿是早早的就听到了诸葛亮传来孟达要造反的情报,然后没等孟达跳反就先斩后奏式的早就上路了,才能如此出其不意的迅速赶到孟达的上庸城下。(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

司马懿在给他写信的时候,已经开始星夜兼程的急行军了,司马懿并没有报告洛阳等请示,这就省了来回一千六百里的时间,等到正月孟达官方宣布造反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快到了,随后仅仅用了八天就到达了上庸城下。

这也让孟达比较蒙圈,咋会这么快?(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马懿的迅速赶到有什么效果呢?

司马懿迅速截断了吴与蜀的支援路线,将孟达的上庸变成了一个无法逃脱也无人支援的孤城。(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孟达体会到了当年老长官关羽的感受了。

随后就是连续十六天的八个方向的猛攻,一月底,上庸城破,孟达被杀,新城被司马懿解放。(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

值得说一句的是,孟达并非是被打败的,司马懿千里行军,新城已被孟达经营多年,真打起来是很难拿下的。

孟达是被亲戚和手下背叛当投名状了。(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此君的结局对照他的人生喜感非凡。

司马懿迅速拿下了孟达使得曹睿收到西北告急的文件时,司马懿那边已经把平叛成功的战报往回送了。

曹睿因此可以专心致志的面对西北危机了。

捌:街亭之战前,曹魏真正的幕后英雄是谁?

228年正月还没过,孟达这边迅速尘埃落定了。

虽说东边的计划没能达到预期,但丞相在西边的进展却可以用形式一派大好来形容。

丞相率蜀汉子弟兵在陇西土地一亮相后,军容整齐,号令严肃,再加上自打刘备拿下汉中后这都八年了,陇西根本就没见过兵火,突然看到丞相兵出祁山,魏国朝野上下恐惧,雍州的天水、南安、安定皆反叛响应丞相,关中震动。(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渤海小吏

丞相的这次北伐,堪称他人生当中的最好一次机会。

因为他此时手握两项巨大优势:

1、魏国方面根本就没有防备。

魏国本来只是提防刘备的,但是随着老刘被烧崩了,几十年的精锐全部赔进去后,魏国就再也不担心了,再加上好几年都没动静,根本就从来没想过会有人讨伐。(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

2、魏国在战略层面上出现了巨大失误,陇西无重兵。

魏国对于蜀汉方面的无防备使得他们在总体国防层面来讲并没有当回事,隔着那道堪称天险的陇山,居然并没有单独将陇西方面进行行政区的单独划分,统归为雍州管辖。

渤海小吏

上为雍州刺史部辖区

魏国也根本就没有想到蜀军会打陇西,所有的布防都在关中。

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此时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驻扎在长安。

雍州刺史郭淮的治所也在长安,所统率的州兵也在三辅驻扎。

丞相在战后进行总结时承认了此次出征战败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己方的准备要比魏国充分太多了,最起码人数是多过对手的。(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此时的形势好到什么地步呢?

陇右三郡在听说丞相来了以后,除了陇西太守游楚,第一时间领导们扔了岗位都跑了,更不要说支援祁山了。(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

困守的游楚其实也快混不下去了,人家是咋对手底下的人说的呢?

游楚说:那几个郡的太守因为对手下没有恩德,听说蜀兵来了以后都跑了,我为了国家守边疆,已经决定与此城誓存亡了,谁要是想拿我的脑袋谋富贵我绝不拦着。

同志们说:咱们是有感情的,我们和您生死与共。

游楚说:同志们真够意思!咱这样,我也给同志们想个出路,现在东边的南安、天水两郡都已经投降了,蜀兵必来。咱们先守着。如果国家救咱来了,蜀兵必退,咱们是战斗英雄;要是国家救兵不到,蜀兵攻城又太猛,你们就把我绑了投降,我绝对不连累大家,成不成?(卿曹若不愿,我为卿画一计。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

吏民于是和游楚达成君子协定,大家开始专心守城,后来投降的南安郡果然当导游带着蜀军来了。(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

游楚对内几乎是哀求了,对外也并没有把路走死,听说蜀兵来了之后在城头上喊:对面的大帅,你要是能断陇使东兵不能上陇,用不了一个月整个陇西就都投降了,要是不能断陇,纯属白费劲,别跟我这逗闷子了,快去干正事吧!(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於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游楚几乎明码播报了投降的条件,你快断陇去吧!

形势这么好,那后来丞相完成了断陇了吗?

并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的关键抉择问题!

并非马谡,他仅仅是最终崩盘的环节!

这个关键人物比张郃和马谡对于此次战役的影响都要大!

继司马懿飞车斩孟达后,丞相在陇西又遇到了非常罕见的黑天鹅事件!

整个一出祁山战役中,最大的胜负手出现在了曹魏这。

丞相在陇西遇到了一个并不逊色于此役独享大名的张郃级别的人物。

“方策精详,垂问秦雍”的雍州刺史郭淮!

渤海小吏

郭淮大家还有印象吗?

就是在汉中之战最关键时刻依然泡病假,夏侯渊一死就迅速挑大梁的那位。

郭淮自汉中之战镀金后没多久文帝就继位了,有着文帝背景的郭淮转为镇西长史,行征羌护军,开始全面负责陇西工作。(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曹)

在此期间和张郃、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等立有战功,曹丕代汉后,提拔郭淮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

郭淮在雍州刺史任上干的极其出色,每有羌、胡来降,郭淮都详细做好各部落的情报工作,等到见面后突然说出来对方的秘密,以此达到自己半仙的效果,少数民族们被郭淮整的很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三国志》中,对于郭淮,给出了“方策精详,垂问秦、雍”的极高评价!

丞相为啥挑了天寒地冻的正月来打陇西呢?

就是为了躲这位郭淮!

因为此时按常理来讲,郭淮应该在去洛阳汇报工作,看望人质家属的途中!(《后汉书·百官志五》:初岁尽诣京都奏事

魏延为啥在子午谷之谋的时候判断夏侯楙一定会跑呢?

也和长安城中没有郭淮这个主心骨有着巨大关系!(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整个蜀汉军界在此次战役推演中,都没打这位郭淮的预案。

但是,谁也没想到,郭淮在这年的这个时候极其反常的进行突击巡查来了!(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

“案行”,是指中央及地方总督领导的定期巡视制度。

郭淮大正月的带着巡视组去天水了!

你说多吓人!

之所以说这次是突击巡查,是因为按常规来讲,每年的“案行”时间通常在八月!(《后汉书·百官志五》: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

是魏国的间谍部门收到了什么消息吗?

极大概率并非魏国方面收到了蜀军要北伐的确切消息。

因为整个曹魏的朝野反应和军事部署在最开始非常被动。

郭淮的反常,极有可能是自己作为雍州刺史的单方面判断。

通过丞相这半年多的北驻汉中,他大概率感觉到了大战在即,于是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边疆巡查和军事准备。

最终,这位“方策精详,垂问秦、雍”的郭淮成为了丞相北伐继司马懿后第二个算错的人!

咱们来回到当时的现场。

丞相北上后一路势如破竹,直到到了祁山后,丞相遇到了硬骨头。

曹叡在中央强调他爷爷对天下三座第一档要塞的重要性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这句话把祁山的地位捧得很高。

准确的说,祁山的全名叫做祁山堡。

《水经注》中记载:“祁山在蟠冢(今天水齐寿山)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

祁山堡位于礼县东,祁山乡以西,西汉水北岸,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所在的山峰地势陡峭,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石质孤峰,山围六七里高80米左右,四面绝壁,如斧劈刀削,易守难攻。

渤海小吏

别看貌似挺猛的地方,山上面其实没啥能动性,山顶面积方圆仅有数十丈,大约两千多平米,仅仅有三分之一个足球场大小。

算上宿舍和屯粮的地方,在山上驻防千人都费劲。

与此同时,祁山堡作为战略阻击点的能动性和地位跟襄阳与合肥根本没法比。

襄阳与合肥的背后都有水路直通超大都会宛城和寿春。

一旦襄阳与合肥出现战事,后方可以迅速的调集大规模兵力和粮草去支援。

祁山堡则没有这个待遇。

此时凉州驻防的部队都是郡兵,基本都在渭水河谷一线,广魏郡治临渭(今甘肃天水市东),天水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南安郡源道(今甘肃陇西县东),陇西郡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它们与祁山堡之间有北秦岭相隔。

渭水河谷南下只有两条路,一条自上邽南下,一条自洛门南下。

渤海小吏

离祁山堡路途最近的是上邽(天水市秦州区),相距也有一百里。

其实祁山堡此地对于整个北伐战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孤悬在外而且能动性有限。

这并不是里面可以装一万人的坚城。

拢共就千把来人,而且山围很小,你几千人围住山脚,他能掀什么风浪?

但是,丞相因为第一次上陇,各方面比较谨慎,在祁山堡耽搁了几天的时间。

就是这几天的时间,某种意义上最终改变了整场战役的最终结果!

丞相到了祁山被绊住后,蜀军北伐的消息开始迅速传遍陇右,此时巡查来的郭淮正和陪同着的天水郡各领导巡查到了洛门(今洛门镇),听说丞相已经到了祁山,郭淮对天水太守马遵说:要特么坏!(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

此时郭淮和丞相的位置分别在这里。

渤海小吏

郭淮在得知丞相已经到了祁山后第一时间就往上邽赶!(遂驱东还上邽)

理论上来讲,丞相和郭淮距离上邽的距离是差不多的,而且在时间上,丞相占有先手!

郭淮得到消息的时候,丞相至少已经到了祁山几天了。

但是,祁山堡耽误的这几天时间,使得郭淮最终抢先进入上邽,堵住了丞相继续突破的口子。

虽然南安、天水吏民响应,蜀军自阳溪支道进入二郡后成功拿下,但丞相断陇的战略目标,被郭淮抢入上邽后给耽误了!

渤海小吏

这也为后来的张郃上陇,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整个逻辑链条是这样推演的。

第一种可能:

如果没有郭淮巡视组突然回头看,南安、天水不战而降后,上邽会轻松被蜀军拿下,祁山堡作为孤山坚持不了多久,丞相将迅速断陇拿下陇西。

第二种可能:

1、即便郭淮巡查,如果没有祁山堡的阻击,丞相会第一时间迅速兵分两路推进到洛门和上邽。

2、身处洛门的郭淮不仅没机会抢入上邽,甚至会被蜀军东西夹击俘虏。

3、丞相可以迅速布置兵力去断陇,并沟通响应的陇东安定郡一块参加革命。

4、等到张郃救兵上陇的时刻很可能就会面对丞相本人的亲自阻击。

第一次北伐很有可能就此圆满成功!

结果因为郭淮这一个人的突然存在,使得祁山堡这个战略支点有了意义,天佑曹魏的使得丞相虽然赢了先手,却给了人家缓一口气的机会!

此时陇右仍有上邽、陇西、祁山三地坚守,这不仅分散了丞相的兵力,还使得蜀军因为上邽的存在没能及时断陇。

渤海小吏

郭淮这位雍州刺史已经在能动范围内做到最好了,剩下就看中央的了。

尽管曹魏对于西北的战略判断出现了失误,但是自打丞相陇西亮相后,曹叡反应非常迅速的开始往西北调兵遣将。

魏国朝堂接到报告后,诸臣比较慌,拿不出个好建议。(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

时年24岁的曹叡在全都懵圈的时候展现出了不同于他这个岁数的睿智与英明。

1、意识形态上高调打气,诸葛亮本来在洞里待着咱打不着他,现在出来就是送死,大魏必胜!(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

2、大将军曹真去长安接替夏侯楙,督中军和关右兵去堵箕谷之敌。

3、右将军张郃上陇去解救陇西危机。

4、自己去长安坐镇,表明高度关注西北战事,为将士们助阵。(丁未,行幸长安)

曹睿的这个部署虽然从战略上积极非常,但是也可以知道,曹睿的战略目标是保住关中不失,凉州保下来最好,保不下来也认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此时丞相与赵云的两路部队均已亮相,不难判断出来丞相的方向才是主攻的位置,蜀汉的目标是凉州。

但是曹叡此次却是令级别更高的曹真带着部分中央军和关中军去堵赵云并平定陇东反叛的安定郡;(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派右将军张郃带领部分中央军去完成更艰巨的任务:支援陇西,打通陇道。

渤海小吏

这在战略上比较明显是保一望二了。

关中决不能丢,曹真坐镇郿县,南堵赵云,北平安定;

张郃此行的目的,更像是占领陇道,等待曹真的后续支援,甚至是堵住陇道防止丞相顺势东进下陇山抢关中。

因为战报上很明显了,天水、南安两个最核心的陇右郡已经表态叛变了,丞相神兵天降已经到凉州了,过陇山又是仰攻。

此时此刻,丞相的战略目的,几乎已经达到了。

但是,由于郭淮的坚守上邽和蜀汉自身的实力原因,蜀军并没有来得及封锁陇道!

从上邽到洛阳,按汉魏的“里”来计算,有1500里!

按孟达(1200里+800里*2=2800里)计算他造反的消息传到洛阳,然后等来正式剿匪批文需要一个月时间来计算。(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

丞相攻陇右的消息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传到洛阳,但张郃从洛阳带着中央军却绝对半个月到不了陇西!

这一来一回相当于至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丞相没有完成断陇!

这是为啥呢?

国力问题!盘子太小了!

丞相此次北上,由于不知魏国强弱,所以一步步的走的极稳。

史载当时丞相的基础打得极牢,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数万人的干出了数十万人的工事效果。(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丞相此次出陇西的兵力并不多!数万而已!

这数万人丞相要干多少事呢?

渤海小吏

要分兵围祁山,要分兵围上邽,要分兵堵陇西郡。

而陇道并不是一条,我们在“光武中兴”时代说过,隗嚣断陇有四条道。

渤海小吏

所以理论上来讲,丞相的兵力是无法再分兵上诸道断陇了。

丞相这段时间在扎扎实实的营建营盘,并且全力围攻祁山堡和上邽城两个关键点!

只要把这两个战略位置拿下来,整个陇西将连成一片,这数万人就能聚拢回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了!

祁山堡守将高刚此时已经快不行了!后来二伐时郝昭在陈仓喊话表示誓死抵抗就举了他的例子。(曩时高刚守祁山,坐不专意,虽终得全,於今诮议不正)

听说张郃率中央军前来驰援后,丞相这里仍然有主动权。

因为魏军上陇后,无论走哪条陇道,都要经略阳地区南下上邽。

只要堵住这里,魏军的支援就过不来!

在这个时候,丞相这辈子最大的一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用人失误出现了!

他派了嫡系马谡去堵了那个最关键的口子,略阳地区。(今秦安县陇城镇)

京剧中的著名桥段《失、空、斩》。

就要上演了。

玖:街亭之战到底输在了哪?

赵括的亲弟弟,中国史上最臭名昭著,眼高手低的聪明人登场了。

马指导,别搁那捂着脸了,上台吧。

话说在前面,马指导要是有赵括老师的如下本事:

1、能在战国第一档的白起合围下,将赵军拢住46天不崩盘。

2、能逼得秦昭王亲赴河内,将河内所有老少爷们全都赐爵赶到长平战场去包饺子加固合围。

3、在断粮一个半月后仍能有效组织起突击队,而且是有章法,有套路的分四个队,正兵、奇兵的轮番冲杀,最后自己战死赵军才投降。

4、能将杀神白起打的最后心有余悸的说“惨胜”。

咱丞相此次的北伐已经圆满成功了,马谡同志即便浪上了南山,也会在表彰大会上主席台前排就坐。(没印象的朋友可以回看下:小吏的知乎万赞回答系列(2)秦为什么冒险发动长平之战?18年加入的亲人们估计都是在这篇后上的车)

如果说赵括的“纸上谈兵”多少有点冤,那马谡的“言过其实”则根本没得洗。

马谡在老刘时代的工作,是作为治郡之才使用的,干过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具体表现没怎么提,只是说这人“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对他非常器重。

刘备临死前曾经专门对丞相说:马谡这小子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可千万得想好了。(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老刘这辈子看人眼光极其毒辣,他单单挑出来了这么一句话嘱咐丞相,其实是已经预感到了丞相将来要大用马谡,才会专门说这么一句。

丞相你干啥我都放心,但这小子真不是这块料,千万别让他挑大梁。

这句话确实到位,但不是我成心埋汰过世的人,谁不想用高配的马良啊,那不陪着你烧死了嘛。

丞相在老刘死后将马谡引为了参军,开始并没有给太大的施展空间,但马谡比较能嘚嘚,经常一宿一宿的跟丞相进行头脑风暴。(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我相信丞相对马谡的感觉很有可能和曹操对郭嘉是一样的:

1、发自内心的喜欢;

2、小伙子满脑子的奇思妙想。

郭嘉同志说咱五百里奔袭,偷袭乌桓人去!

曹操被撩的来感了,兴奋道:走!打丫的去!

结果喜提“天寒地冻进东北+两百里路没有水”的地狱难度大礼包,曹老板杀马数千匹、撅井三十丈,才叫花子般的走到了白狼山。

在上辈子拯救地球的好运气下,曹老板是碰上对面比他还浪,这才平安回来的。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丞相这辈子就没碰上过好运气。

1、年少丧父,生逢乱世。

2、少年时期家乡遇到了百年未曾一见的坑爹屠城狂魔。

3、学有所成却天下已定,被落魄县长敲窗户。

4、上班不到一年开始被拆迁强制流浪,并被当世最精锐的虎豹骑追击。

5、随后弯腰撅腚的干了一辈子,其实就是给俺们老刘擦了一辈子屁股。

6、北伐这年才生了这辈子唯一的儿子,临终难逢一面。

7、这辈子没有一次“别人送”的好运气,除了自己能掌控的之外,对面肯定会把最强的难度给你精装修后送过来。

说句实在话,丞相这种虽(sui,一声)运气是消费不了郭嘉这种类型的参谋的。

没有摔碎了不心疼的心态和家底,是玩不了花瓶的。

丞相对马谡的重用除了马谡可能真的是位好参谋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他是丞相的嫡系,自己人中的自己人。

马谡他哥哥马良,是丞相异父异母的亲弟弟。

马良是襄阳宜城人,和丞相耕读时的隆中不远,刘备领荆州后参加革命,后来丞相去跟老刘打刘璋后,马良留荆州辅佐二爷,经常给他亮哥写庆功信,信中管丞相喊“尊兄”。(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

成都拿下后,马良入蜀进入刘备班子成为为左将军掾,后来出使吴国做过外交大使。

老刘称帝后,马良为侍中进入核心圈,东征夷陵的时候马良被作为重点干部培养,独当一面的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

马良干的相当不错,指挥少数民族部队那叫一个得心应手。(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但是随着老刘被烧,马良在马鞍山之役遇害,老刘亲自选中的这颗好苗子白培养了。

丞相这么喜欢马谡,我相信和马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丞相也打算培养几个军事上的嫡系,所以在听说张郃援军即将上陇后,破格提拔马谡作为总指挥统领先锋军去阻击。

当时宿将还有不少,同志们在讨论中觉得像守汉中的魏延,掌东州兵的吴壹,都是好选择,但丞相却执意选了马谡。(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为啥要这样呢?

举个呼声最高的魏延的例子吧。

魏延是当年老刘破格提拔起来的,汉中之战后当了汉中太守,当时“一军尽惊”,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这也就意味着,人家魏延的资历上永远是先帝的人,永远有着巨大的政治优势,当年张飞都得靠边站,我来守汉中!

这位先主破格提拔的猛将有仨特点:

1、威风实在是比较大,当时所有同志除了丞相之外看见魏领导都得躲着走。(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2、自视比较高,每次出征,都打算分兵单独行动,拿自己当刘邦的兵仙,刘备的二爷了。(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3、丞相不同意后经常背地里发牢骚。(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还没咋地就已经这么牛了,如果他拿下了北伐第一功后,他将来会闹出啥动静呢?他再嚷嚷分兵时的底气就更足了!你蜀汉这点小体格禁不禁得起分兵呢?

不怀疑魏延的能力,但是真实的世界是不单单只考察能力的!

战略家有战略家的考虑,当盘子太小时,必须聚拢所有力量在最高水平人的指挥下全局一盘棋!

丞相提拔嫡系的功业,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蜀汉军界的威严。

就是为了让魏延这种心里野,还表达出来的人今后把嘴闭上!

这是没有错的,错在了他看错了马谡这个人!

而且客观来讲,丞相之所以会选马谡,也是因为其实给他的任务并不艰巨。

光武开国时我们说过,丞相之所以派马谡守街亭,是因为200年前有个猛男曾经在比他还凄惨的条件下立下了大功。

公元32年,刘秀与西北狼隗嚣鏖战陇山时,来歙独自带领两千本部军开始了孤胆之旅,一路穿山越谷,伐林开道,躲过番须等陇坻诸要隘,突然出现在战略要冲略阳城下,躲过了所有保安,抽冷子挥军入城斩杀守将金梁,成功夺占了陇西心脏略阳城。

随后刘秀把来歙给放弃了,让来歙在略阳自生自灭的消耗隗嚣。

隗嚣也如刘秀所料,紧急令王元率军防守陇坻,行巡防守番须口(陕西陇县西北),王孟塞鸡头道(宁夏隆德东),牛邯防守瓦亭(宁夏固原南),在防线部完后,亲率数万大军反攻略阳。

渤海小吏

两百年后,略阳城附近有个景点,叫做街亭。

丞相命马谡阻击的地方,就是这么个战略要地。

之前我们说过略阳的意义,略阳是今天秦安县陇城镇,地理位置并未在陇山隘口上。

复习一下,为啥需要丞相把阻击点放在这里呢?为啥不再往东走直接堵在陇山口上呢?

因为它是陇山诸道南下的关键交汇点!

渤海小吏

关陇道、番须道、鸡头道、瓦亭道南下全都会经过略阳地区。

陇山有诸多要塞关隘,陇道其实众多。

游楚说的那句想拿下陇西的必须条件是“断陇”。

从战略层面上,要是想实实在在的保证“断陇”,就必须把上述陇道全部守住,才能完成彻底“断陇”。

如果此时丞相手中有十万人,他大可以把四条陇道都堵死。

但以丞相此时的兵力,是无法完成既包围上邽的郭淮和祁山的高刚,又去堵这么多的陇山诸隘口的。

所以他才会把最关键的那个点,退而求其次的选在了南下汇总点略阳地区。

略阳地区它的职能从来就不是拦住大军的去路,而是因为略阳是所有陇道最终南下汇总点,钉在这个地方能断你的粮道!敌军因此不敢南下偷过去。

东面大军上陇后,来到略阳,会有四种选择:

1、不搭理这座城直接迈过去。

那你的后续给养路线肯定就会被略阳守军破坏,大军被饿死。

2、留少部分兵围住略阳,大部队偷渡过去。

那样略阳城守军很可能会把你的围城军吃掉。

即便吃不掉,你的少量围城军也很难达到保护漫长粮道的作用。

3、留大量士兵围城,少部分先锋军南下支援。

确实是不用担心略阳了,但先锋去了就让南边打死了。

4、老老实实把略阳城轰下来,粮道通后再踏踏实实南下。

但凡打过仗的将领,都会选择第四种。

如果兵力足够,“断陇”实际上还是要阻塞陇山诸道为上。

但如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守住了这座城,实际上也起到了把援军堵在略阳的效果。

令贼兵不能偷过!

渤海小吏

而且丞相明明白白的交代了任务,你要去守城!!!

后来马谡的罪过是:

1: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2: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他马谡上山不据城违背了丞相的节度安排!!!

有的朋友可能会有两个疑问:

1、此时的街亭并非当年的略阳城。

没错,街亭城并非原略阳城,街亭全名是街泉亭,归属略阳地区管辖。

《后汉书.郡国志》:“略阳县有街泉亭。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街泉故城,后汉省入略阳,为街泉亭,今秦州陇城县。

《秦安县志》:“断山,其山当略阳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与众山连属,其下为连合川,即马谡覆军处”。

但是,正因为这点,才将一个迷案揭开:

丞相并非是匆忙去抢街亭,而是早有预案!

因为从常理来讲,丞相安排的“据城”任务,应该是当年的英雄景点略阳城。

但最终选在同一区域不远处的街亭城,极大可能是因为丞相在围攻郭淮的时候早已经进行过勘察,认为此时的略阳城在阻击条件上比不上街亭城了!

略阳城也许已经年久失修,而街亭城没问题!

丞相数万人干出了数十万人的工程量,如果略阳城和街亭城都不堪重任,他可能不去修吗?就差这点活就干不了了?(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街亭城应该是丞相早就选好的预案,丞相判断这座城是能够担纲重任的。

蜀汉的战略就是集中全部力量围攻上邽和祁山,一旦救援来了,就及时派兵占领街亭,堵住略阳地区!

这座城是丞相的预案!

不是城破烂!

不是不能防守!

不是没经过勘察!

不是没跟你交代明白!

要是两眼一抹黑的话丞相肯定会让他去守略阳城,而不会是之前史书中从未记载的街亭城!

街亭城在治军顶级的丞相眼中是足以担当狙击任务的!

而且明明白白的安排你是去守城!守城!不是上山!

2、朋友们可能还是会有第二个疑问:万一这街亭城就是残破不适合防守呢?丞相就是没勘察,然后教条主义的想当然让马谡守城了,所以人家马谡一看不对就上山了。

即便出现这种不太可能的情况,咱们举个半年多后的例子,丞相二次北伐打陈仓,陈仓守将郝昭手中仅仅有千余人,丞相手中数万,丞相攻城到最关键时期,郝昭能够临时筑墙来抵挡蜀军进攻!(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

就算城残破也并非不能整修!

时间上绝对不会来不及!

丞相那都高科技攻城手段轮番招呼了,人家郝昭照样不耽误临时筑墙!

而且修城绝对比从山上从无到有的搭工事要省时省力的多!

张郃千里驰援其实更像强弩之末,仓促间攻城器材是否带了都很难讲。

丞相命你“统大众在前”,实际上几乎是将一件困难并不大,却功勋极大的任务给了自己要培养的嫡系!

渤海小吏

没让你攻坚城!

没让你野战胜!

就是仅仅钉在那里!拖住他!

祁山就要打下来了!(曩时高刚守祁山,坐不专意,虽终得全,於今诮议不正)


等张郃疲惫了,我拿下祁山后再汇拢大军来收割他!

但是,丞相这辈子在自己这环节上就算错了这么一次!

你派其他任何一个人去,都不敢违背治军极严的蜀军军令!让守城肯定守城!不然回来肯定军法从事!

就算是魏延也不敢!因为他不是嫡系!他需要打好这一战增加自己的功勋将来找丞相提分兵的事!

丞相就是为了杜绝这种事所以才会“违众拔谡”,让自己的嫡系去拿这个功劳。

结果他千算万算,却继司马懿和郭淮后,算漏了整场战役的第三个人!

他的嫡系,马谡!

马谡这货不怕违背丞相的军令!

因为他是领导的铁杆嫡系!因为丞相跟他“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的过程中肯定没少夸他!

所以他“统大众在前”后,觉得自己有资本有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觉得在城里当缩头乌龟已经不过瘾了!上了陇西就是围城,现在好不容易能野战了!他要阵斩张郃!夺下北伐第一功!

马谡这货到了前线就牛逼上了。

他根本不搭理丞相前面布置的要求,根本不去守城,而是上了南山。

他放着城不守,就是想复制类似于赵奢在阏与之战时,秦国援军立足未稳,赵军从山上冲击大胜的案例!

他不想阻敌,而是歼灭!

当时马谡的先锋王平就对他说:你就算不据城,你也不能舍水上山啊!你最起码大军守着河水驻扎,将少量伏兵安排在山上去啊!

那哪行!在河边我怎么能够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我得高山落大石的砸死他!

马谡上山后,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布置,下达了很多烦扰的命令,王平多次劝谏,马指导继续不搭理。(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

山上啥都没有,营寨要新建,各营的布置要安排,举措要是不烦扰就见了鬼了!

渤海小吏

明明有城!瞎尼玛折腾什么!

渤海小吏

就这样,马谡信心满满的迎来了千里迢迢的张郃。

张郃到了街亭后都哭了。

老天终于睁眼了!

人家张辽在合肥一次次的被十万先生送温暖,那家伙满世界可劲溜达,山西话在江东是恐怖语言。

我特么这大半辈子都在西北鏖战,领导是夏侯渊那种拿我当炮灰不眨眼的老鸡贼,碰上的不是老刘就是蛮夷,从来没有中大奖的时候!

这辈子终于也有给我刷封地的人了。

马谡不是没安排守水道的,但是他的兵力如王平所说有问题。

因为张郃到了街亭一眼就看见这个弱点下手了。(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打一辈子仗了,那眼都跟显微镜一样,啥情况一打眼就知道咋弄死你了。

等给马谡断了水之后,张郃再一打,蜀军就崩了。

马谡败在了哪呢?

其实败在了同志们对他失去了信心。

本来一向一碗水端平的丞相这次突然搞圈子文化就让同志们很不爽了!

结果本来部署去守城的,你非得自作聪明上山,丞相的话你都不听了!瞅给你能的!

你上山就上山吧,你自己不去保护水道,还各种各样的烦扰部署指挥!

最终被张郃打哭的时候是个啥状态呢?

诸军全都大溃败了,只有仅带一营兵千余人的王平鸣鼓稳住阵脚,吓唬住了张郃,收敛败兵撤了回来。(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后来丞相在问赵云部撤退战况的时候说:街亭战败,军队指挥系统已经失灵崩溃了。(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

这种崩溃战役在治军极严的丞相带兵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而且就算马谡被断了水道,哪怕他要是有本事拢住部队能够不至于“众尽星散”,其实丞相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因为丞相已经带着后军就要赶到街亭了!

丞相估计是听说了马谡的布置,然后知道坏事了,于是紧赶慢赶的往街亭奔,还剩数里的时候听到了噩耗,马谡那边已经被张郃打花了!(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

就差一步啊!

丞相这回来救马谡匆忙到什么地步呢?

被围在上邽的郭淮随后就出城打了高详一家伙!(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

高详事后没被追责,后面仍被重用,估计是丞相当时顾不上别的了,带着所有人来救马谡了,高详这已经没啥阻击力量了。

丞相听说马谡崩溃后并没有急急渴渴的往前去解救,而是原地整顿,张郃被王平唬走了不久又追过来了,丞相下令徐行接战,随后魏军退。(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

前军大损,士气被打爆,丞相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都白做了!

如果马谡能在街亭和张郃僵持住,丞相内功极稳,南安天水已降,丞相营垒由数万人的干出了数十万人的效果,完全具有论持久战的可能性。

随后就是拼后勤了,但魏军需要自关中翻陇山调粮,蜀军虽然从汉中调粮也不容易,但同时还能从南安天水就地取粮,谁能撑的久不言而喻。

但是这一战,前军被张郃打崩,士气沦丧,整个陇西已经大势颠倒了。

不仅陇西诸郡会墙头草般的抛弃你,而且马谡带走的部队不是小数!

“统大众在前”,结果“众皆星散”,相当大比例的部队已经丧失战斗意志了。

丞相面临着军队士气和陇西行情的双输!

本来总量就不大,这一败就更翻不了盘了!

求稳的丞相开始退军,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战后清算,马谡这货最可恨的是他还跑了。(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就是传说中的没皮没脸了。

马谡被丞相逮回来之后,杀掉平众怒。

丞相哭了。

丞相哭啥呢?

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没按原则办事,结果却捅了这么大的篓子!

这是多么大好的形势啊!

回汉中后,子龙那路也退回来了,在箕谷被曹真击败,子龙虽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但仍贬为镇军将军。

战后追责,丞相诛马谡、张休、李盛这三个街亭战中表现最垃圾的将军,把将军黄袭的兵权夺了,只有临阵大将之风的王平收到了封赏!(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靠谱的王平后来又一次遇到了张郃,在丞相交给狙击任务后,完美的扛住了张郃的进攻,为丞相将司马猛攻打成司马紧逼提供了关键的战略保障!

战后丞相总揽全责,自贬三等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丞相赏罚分明的挽回军心同时,开始给自己工作继续加量加码,逐渐将民心、军心带出这次大败失利。(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但是,天时已去!

郭淮此战后,就开始一直在陇西办公,将所辖州兵带到了陇右常驻。

曹真在督战关中时命郝昭重修了陈仓城,自己也受命代替草包夏侯楙常驻关中。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领导分别被整肃!坚守的游楚被封侯全国表彰!陇西再也不会出现那么轻易响应的机会了!

丞相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违心的人事安排。

但弱者的容错率是极低的!

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