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战:群雄讨董(全)璀璨纷杂的时代开篇

壹:曹嵩生的败家儿子

话说桓帝时期有黄星现于楚、宋分野,有个叫殷馗的风水士说:“五十年后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

后来这片地方被证实了,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中国的疆域非常广大,但有一个小区域却特别有意思,这块地方诞生了三个主导中国历史大方向的开国之君。

刘邦起于沛县,主导开创了两汉四百年的风风雨雨。

四百年后,曹操于谯县接棒,魏晋晋风华然后天下大乱四百年。

又一千二百年后,在安徽的凤阳,朱重八小朋友呱呱坠地去放牛了,随后的五百年,是集权帝制的钢箍完善到极致的五百年华夏大牢。

这三位,都是纯种汉人。

在曹操到朱元璋的这中间一千二百年中,有三次历史的标志性转舵

一个是老李家开创盛唐,一个是老赵家的两宋风云,一个是老铁家的鞭笞世界。

老李家非纯种汉族,身兼游牧血统;

老铁家纯种蒙族,往上倒八辈儿游牧;

老赵家虽然是汉人,但却是篡权得的国,还死活拿不回幽云与西北;

后面再算上渔猎的满族人两次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综合后你会发现,真正汉族政权引领时代的龙兴之地,是在今天安徽与江苏交界的那一小块地方。

渤海小吏

沛县西南两百公里到了谯县;向南两百公里到了凤阳;从谯县东南两百公里又到了凤阳。

这个神奇的三角真真正正的王气爆棚,不仅出的帝王都是牛人,当地给搭配的班子也全都是历朝代的顶级配置。

曹操的班子算是差了点,但仍然把起步的武班子给搭齐了,刘邦和朱元璋起家时那可真是要啥给啥!

如果你在这块地方出生,要自豪,汉族两千年王气所在。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

因为这位大神比较实在,早年间各种破四旧,后面净说大实话,写实主义的革命思想又开创了建安风骨,导致了自他开始,到两晋结束,魏晋各位帝王牛人的降生都再罕见祥瑞之兆,全都是爹妈正经结合的产物,太阳,大蛇,神龙那帮帝王配种专业户要歇上几百年了。

曹老板那么大的一尊神都是正常生下来的,你咋好腆着大脸说你是大龙盘你妈盘出来的。

不过东晋偏安时,北方走马灯的少数民族们又开始了在出生时的不寻常动静上做文章。

没办法,第一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没有神仙大神帮着撑腰说话总归不硬气。

不过,他老曹家后来没往脸上贴金没说生曹操时候“满屋金光大龙盘旋”跟他本身的出身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个金也实在是没法贴。

曹操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污点,他家是太监世家。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大贪官,做大做强是因为认了一个历任四朝的大宦官曹腾当干爹,后来承袭了曹腾的费亭侯,最终还靠着买官当到了三公中的太尉(花了一亿万,顶级贪官)。

这个“一亿万”是虚数,形容特别多的意思,这就好比三公的工资是“万石”,照理说比下一级的“中两千石”多出五倍,但实际上就是个虚数,工资大约就是两倍的4200石左右,就是个形容大领导特别尊贵的叫法;

同样,这个“一亿万”也是史官变相骂灵帝满脑子光认钱的臭不要脸和曹家贪污腐化的规模水平。

还是那句话,文化人很可怕。

曹操最终的起步腾飞,其实也叫祖上有德。

在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像入赘这种事情,一定要仔细考虑清楚,它真的不是你改个姓就完了的事,而且即便认干爹干妈这种事,也尽量不要轻易就张嘴相认。

咱们几千年来的宗法和冥冥之中的制度,是传承》血缘的。

理论上,血缘是最亲的,但是只要你过继给了别人,你就彻彻底底是别人家的人了。

你要祭祀人家的祖先,你要传承人家的姓氏,你要继承人家的因果。

这个家族之前做下的所有功德与业障,将来会由你来背负。

很多认完干爹干妈孩子突然身体不好的,往往是对面命硬或者八字犯冲要么就是那家煞气太重。(今天突然说下这个是后台总有朋友问我相关事情,作为一个父亲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我冒险说一下,无神论者您多担待)

曹操他爹认的这个干爹曹腾,别看是宦官,但却是个挺有德行的宦官。

曹腾得宠于顺帝,开始为为小黄门,后迁至中常侍大长秋,掌权三十多年,历事四帝,从来没犯过错。

曹腾作为一个宦官对于士族的各种弹劾与中伤,基本上不报复,对于名声较好的贤能往往会加以推荐。

比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凉州三明的张奂,全都是曹公公打过招呼上来的。

当然,从后来曹嵩能花这么多钱买官也说明曹公公家的经济状况肯定不干净,但在那个时代,曹腾总体来讲是个厚道的太监。

比如汉晚期的名臣定陶种皓,年轻时弹劾曹腾,按当时的士宦斗争惯例来讲,这就是阶级敌人在开战,双方随后就是不死不休的互相踏上一万只脚让对方永世不得翻身了。

皇帝自然是站在曹公公这边的,但种皓的口碑和每年报上来的政绩显示这是个好官,曹公公不仅不落井下石,反而经常美言帮种皓一把。

岁月流转,政绩卓著的种皓晚年当上了三公,此时他已经快六十岁了,回顾一生,这位大领导深情的对宾客们说“我能有今天,都是当年曹常侍的提携帮助”。(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

非亲非故,不同阶级,弹劾过节,却最终让一个志在百世流芳的口碑名臣(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在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在暮年不惜留下污名的赞叹一位宦官,这是很罕见的。

这也侧面体现了奉事四朝的曹腾深厚的人品积淀,因为啥事都有个成本,种皓即便再心底无私天地宽也肯定是衡量过赞美曹腾在自己圈子里不会受到打击排斥才敢说这话的。

曹腾作为四朝巨宦的费亭侯,是需要后人来继承的,曹嵩作为曹腾的养子然后进入官场,干上了司隶校尉,灵帝时又拜为了大司农、大鸿胪,后来代崔烈为太尉。

官虽然大,钱虽然多,曹腾虽然口碑不错,但曹家的这个宦官出身却始终让曹家人在某个特殊群体那抬不起头来。

人家士族即便最后输了,但人家知识分子骨子里的那股牛X劲儿却是永远抹不平的。

渤海小吏

因为党锢之祸使得宦官集团与士族集团矛盾彻底炸裂,而且各地下界的妖孽也都大部分是宦官后人。

结果中央和全国各地有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们在艺术创作和品头论足中把宦官集团整理成了牛鬼蛇神和混蛋畜生。

渤海小吏

汉末的知识分子们是惹不起的能量集团,人家当年牛的时候能自己评“三君”、“八杰”、“八俊”的三好学生,颓了以后照样不耽误在民间生态中继续占领意识形态高地。

这也就导致了虽然你位高权重荣华富贵,但人家只要说你是宦官后人你马上就气短愤怒。

这跟骂街是差不多的。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出身对曹操来讲却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没有这顶丑陋的帽子,曹操不会年纪轻轻的走入帝国的中央,不会早早的见到广阔的世面,不会认识那一大帮后来天下大乱时当主角的官二代们。

曹操年纪轻轻加入到当时的“洛阳N少”行列中,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背景经历。

没有这个,你压根就上不了赌桌,你连摸牌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你这个阶级污点的家族,就不会有你这极其灿烂的人生。

宦三代的曹操从小得到了一流的教育,这孩子很快就展现了全方面发展的通才潜质:

他自己酷爱读书,尤其爱看课外书,比如兵法;

重视素质教育,在诗歌、书法、音乐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体育也特别拿分,据说武艺高强。

从古至今,穷文富武贵艺术,没钱没势力是培养不了全才的,曹操的这些技能没有一项是省钱的,他的这堆烧钱技能在未来几乎也都成为了最关键的竞争优势。

比如说曹老板的武功高到了什么程度呢?

他后来在去扬州募兵的时候遇上了兵变叛乱,曹大侠提着剑砍死好几十人冲出的大营。(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

曹老板要是没有那身武功和那副禁折腾的好身体,在他的人生剧本中早就死八回了。

曹老板的家庭背景还使得他交了一堆官二代的朋友,比如说丫鬟生的袁绍。

他跟袁公子后来组成了洛阳城鸡飞狗跳二人组,总给家里惹麻烦,俩人还总搞搞兴趣小组,叫一帮狐朋狗友在河上唱歌喝酒偶尔扯淡大汉的未来,最牛的一次在人家结婚的时候把新娘子都偷出来了。

这搁啥时候都是纨绔子弟的混蛋流氓行径,但很多时候,历史就是由流氓创造的。(刘老三打了个大喷嚏)

曹操这淘小子在成年后经司马防(司马懿他爹)举孝廉推荐当上洛阳北都尉。

作为公安洛北分局的局长,曹所长不畏强权的干了点好事,把太监蹇硕的叔叔都打死了。

此时的蹇硕还是小黄门,还没掌管西园军,否则曹操是不敢这么牛气的,而且这活儿也就是曹操这种的宦三代能干出来,家里有人嘛!宦官子弟嘛!你当青天大老爷那么好当啊!

后来一大堆找曹操麻烦的报告打上来,曹嵩把曹操调到地方上去了,去顿丘出任县令。

渤海小吏

没办法,这小子放在京城忒惹事,总得给他擦屁股。

类似于每个惹完事的熊孩子都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一样,后来快六十的曹操在出征孙权时跟曹植说:“我当年干顿丘令的时候是23岁,回想当年的所作所为,到今天都不后悔啊,你小子今年也23了,不能不努力啊!”

他大概没忘他是咋去顿丘上班的,因为曹操对于不畏权贵打死坏蛋这件事是相当看重的。

他死前跟关老爷在襄樊斗法前指挥部设在洛阳,在这个时候专门命人装修了洛阳北都尉的办公室(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

这个芝麻官是他人生的仕途起点,也是他对士族集团示好投诚的第一份工作,他相当自豪不后悔。

只是不知他在回忆当年自己的青葱年少时,不知有没有想念那个为他擦了十多年屁股的老爹,那个后来他忽略家属住址盲目开战后被他坑死的老爹。

后来风头过后,曹嵩又把曹操调回了议郎。

然后没多久又差点惹了大祸。

曹操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出身,他希望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努力洗清宦官背景的关系。

他交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士族翘楚,他打击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宦官亲属。

他回京干议郎的时候,疯了般的在顶级反革命窦武一党被剿灭后敢顶着雷去上书鸣冤!(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

我相信曹嵩看到自己生了这么个王八蛋儿子心中是无比愤怒的!

渤海小吏

地上的祸不惹,他特么惹天上的。

当时窦武被定性为顶级反革命的案件,粘上就死,别人避还来不及,这小子非得顶着雷上,不知道老子天天在中央给你擦屁股装孙子有多艰难吗!

渤海小吏

要知道,在党锢之祸八年后,士族集团扔出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去做试探,结果曹鸾不仅被弄死,还使得党锢的范围被扩大了五族,又刮起了超大规模的腥风血雨!

年轻时的曹操可以说是非常不懂事的任性宦三代。

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那一大堆鲁莽的做法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要不是曹操他爹和他爷爷在宦官圈子里的根子超级深厚,曹操早早就该离开历史舞台了。

同年龄段比曹操大几岁的袁绍则成熟的多,自家在党锢之祸后地位丝毫没有影响,还背地继续跟被打压的党锢士族们打的火热,人家还根本不让人抓到啥把柄。

虽然最终曹操依旧啥事都没有,还因为这个渐渐成为了士族圈子中的自己人,或者说可利用的傻冒宦三代。

但是,总体来讲,他似乎永远没有那么深的城府。

他活的永远很真实。

他并没有袁绍那种做大局的思维套路。

他的人生有另一套算法。

他这辈子基本上都在用自己对时局的判断,去规划,并一往无前,勇猛精进的实践自己的人生。

不过别以为这是好话。

他的这套人生算法是无法推广普及的。

曹老板犯的随便哪一个错搁一般人直接就投胎去了。

为他这套死亡率极高的人生算法保驾护航的,是古往今来罕见的超级幸运。

比如说,年少时有个幸运的爷爷和爹。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

这一年的曹操三十岁了,曹操的最大天赋展现出来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曹操在老爹的疏通下出任骑都尉,本希望他沾点军功将来好提拔的曹嵩并没有想到,自己这儿子并不是混资历去的,人家表现非常亮眼,还因战功升到了济南相。

在济南,曹操又展现出了治郡之才,上来就砍掉了百分之八十的贪官污吏,将十几个县的济南国治理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曹操仗着自己的强大后台开始一点点的实验自己的人生方向。

总结下就是干好事,然后得罪人,最后老爹擦屁股的套路。

此时的他,和当年的王莽一样,满脑子的理想。

但是他比王莽幸运在于,王莽是个苦孩子,从小就要夹着尾巴的左右逢源,必须要等到自己忍成最牛的那一个,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渤海小吏

然后绝对的理想配上绝对的权力带来的就是绝对的毁灭。

因为所谓的理想,永远是空中的楼阁。

也许那个虚幻的楼阁真的存在,但你想爬上去靠着你幻想的那把梯子可没戏。

曹操牛X哄哄的家世背景给了他足够的成才物质保障,给了他高阶层的人脉圈子,更关键的是,给了他极其可贵的实验梦想荒唐性的试错空间。

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必须从刚起步的时候就不断的去朝着这个理想方向去试错,在不断地磕碰与迭代中发现适合自己人生的算法以及自己的人生剧本。

而不是务实隐藏了一辈子,然后整一把大的!

所谓的“理想”,如果真的侥幸达成了,绝对走的不是你当初幻想的那条路。

而且你站在山顶后往往发现,当初的理想是笑话,这个笑话引出来的人生旅程倒是上苍的恩赐和精彩。

是在这一次次地小范围试错中,曹操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差别。

在一次次的上书和对乌烟瘴气朝堂的上书建议中,身穿曹嵩软猬甲的曹操在一个个的太监欧阳锋眼中,就是个不懂事的混蛋小辈,是个一眼能看到底的小把戏,能有多大的能水,一杆傻枪罢了,不是看他爷爷看他爹的面子早弄死他了。

倒是那个袁家那个笑眯眯的袁绍,这小子是个危险人物,葫芦里到底特么卖的是啥药!(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在朝堂上不断使出浑身解数后,曹操开始变得沉默,渐渐的学会了保护自己。

在治郡的过程中,曹操看明白了这个世道的艰难,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地方的疾苦。

比如他在济南时,再次不给家省心的干了件受累不讨好的大事件。

这件事,最终种花得柳的成为了他后来人生关键腾飞的一次名誉背书。

渤海小吏

贰:董卓窃国,谯县起兵

曹操在济南断绝了当地的“淫祀”。

首先不要顾名思义的认为大济南的祭祀方式比较开放,搞坟头蹦迪陵前国标这种前卫活动。

渤海小吏

“淫”在这里的意思是过分的意思。

“淫雨霏霏”、“富贵不能淫”都是过分的意思。

当年城阳王刘章在诸吕之变中极其威猛立有大功(新来朋友可回看 第二十四战:诸吕之变(全)摄政女皇的伟大与悲哀),但封王后的第二年就“神奇”的病逝了。

他哥哥齐王刘襄在诸吕之变后不到一年也“神奇”的离开了齐国人民。

这哥俩在政变之前喊打喊杀最汹涌,都早早的流露出了抢夺皇位的心,结果不仅给别人做了嫁衣裳不说,还都“英年早逝”了。

那段皇位衔接过程中的“凑巧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说过,吕后当政时刘家王爷们想活命都得娶吕家闺女,那摘桃继位的文帝媳妇是谁家闺女呢?

不知道,史书中找不到,只知道文帝平平安安当了十六年的王爷。

等吕家被打倒后,功臣集团为了保平安全面诛杀吕家人,文帝的那位代王后也“神奇”的“卒”了,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在不到俩月的时间里也都紧跟着“病死”了。(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这一大帮人是否正常死亡咱不好瞎下结论,反正和文帝这皇位有关系跟功臣集团们斩草除根有关系的“重要人物”们,全都在改天换地后迅速的都“病死”了。

再次再次缅怀下太史公,您老人家伟大啊!能拐弯抹角的说出历史真相啊!

我现在构思唐初的历史时是真想骂街啊!挨段得琢磨!我是真不知道哪句话是真的啊!

渤海小吏

估计是山东人民群众觉得好领导刘章同志过早的离开他们实在太冤了,于是开始给刘章修祠堂。

后来估计是威猛先生刘章同志死后也觉得自己他娘的冤的慌,久久的不愿离开脚下的这片土地,时不时的掺和活人的世界,玩个显灵啥的,于是青州诸郡开始大批量的给刘章同志盖祠堂求保佑,到了汉末的时候,济南国的刘章祠堂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六百多座。

其实缅怀刘章同志倒也没啥,但是不知是刘章在地底下总嚷嚷要东西,还是山东领导们打着“刘章要东西”的幌子去通过办祭祀从中敛财,整个青州地区的“淫祀”现象全都非常严重,尤其济南国,对他的祭祀已经达到了“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的地步。

给六百多个刘章祠堂定期随份子成为了济南人民压在身上的大山。

三百多年了,历代官员都看在眼里,但历代官员从来没有敢管的。(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

随份子的也不是我,况且我们还指着办这个白事跟地底下的刘章阴阳两分红,这是宗教鬼神问题,跟政府考核可没有关系。

曹操来了,他敢管。

其实跟他有个屁关系。

济南人民在被盘剥三百年后迎来了不差钱、背景硬,正气足的青天曹老爷。

家里不差钱就不在乎当地的祭祀分红;

家里背景硬就不怕你济南地方给我穿小鞋;

我一身正气看到活人快让死人逼死了,我特么就得管!

随着曹操的出现,六百多刘章祠堂被毁坏,官方禁止吏民祠祀刘章,坚决打击奸邪鬼神之事。

济南的淫祀由此开始断绝。

济南的老百姓们终于从长达三百年的巨大份子钱中喘口气出来。

当年王莽篡汉时,山东老百姓们迸发出了反政府的超强战斗力,赤眉军从山东一路捅到关中;后来黄巾起义时青州又成了全国挂号的顶级重灾区。

渤海小吏

追根溯源,其实和青州当地政府打着鬼神名义盘剥有着很大的关系。(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

渤海小吏

既然我都让死鬼和领导们整的活不了了,那我还是信教吧!

让我这边的神仙跟你对打吧!

渤海小吏

曹操这次受累不讨好的管闲事并非没有意义。

除了立竿见影的改善民生外,还博得了另一个群体眼中的好感。

济南属青州,整个青州这片土地的百姓对这个小伙子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并渐渐帮曹操在文人士大夫圈子外产生了巨大的底层口碑。

这份好感,某种意义上,最终成为了他这辈子鲤鱼跃龙门的关键几步之一。

过了不久,曹操被平调到了西边的东郡去做太守。

渤海小吏

出门没多远,但济南属青州、东郡属兖州,估计是青州领导们找关系给曹操踢出青州了。

曹操在济南的破四旧明显严重扰乱了青州的政治生态,各地都指着“淫祀”创收,你这小子突然把收费站给我们砸了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地方上的感受!

这次曹操并没有去上任,而是申请进中央宿卫。

此时已经三十多的曹操终于有些长大了,因为史书中对这个阶段的记载变成了“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

有怕的了,知道不能给家里惹祸了,是一个孩子成熟的重要标志。

史书中没有提他此时的具体年龄,但大概率在31到33岁之间。

三十多岁的人才知道不能瞎得罪人,基本上是晚熟了,但曹操的这种晚熟却门槛相当高,他基本上算是把各种死都作一遍后,才看明白世道的。

搁别人都死八回了,但他闯的这堆祸,却对于他理解这个世界有着更深层次上的帮助,而且更神奇的是,他每次闯大祸时往往都会无心插柳的给他巨大的未来回报。

曹操回中央拜议郎后干了没多久,由于此时灵帝伸手要钱已经到了没羞没臊的地步,曹操开始告归乡里,在樵县城外盖了别墅,春夏读书习传,秋冬练武打猎的过富二代日子。

顶级官二代的人生剧本真是美好,即便人生低谷都是其他阶层的仰望。

188年,汉末崩盘前夕,士族圈子中的“自己人们”找到了曹操,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人连结各地豪杰,打算谋废灵帝立合肥侯,喊曹操入伙。

曹操没搭理,他已经知道分寸了,谋反这事他爹也平不了。

而且从这事,曹操也开始渐渐的感觉出来这个“组织”貌似是没有下限的!

后来这伙胆大包天们被粉碎,冀州刺史王芬自杀保全体同仁的平安。

再后来,这年八月,灵帝组建了“西园八校尉”,本想等到世道太平后再出山的曹操回到了中央出任典军校尉。

因为他爹不久前在太尉的位置上被罢官了。

家族在朝里是不能没人的,要不黑枪分分钟打死你,尤其你家的成分比较模糊,名义上是宦官之后,实际上跟士族走的非常近,谁知道哪天风水一变你家就由“两头占”变成被人家“两头砍”了呢?

更何况曹操先生这些年明里暗里得罪太多人了。

曹操这次回来后算是走到了帝国关键岗位上。

这回除了他老爹使劲外,他能进西园军的这套班子,跟这些年自己往士族圈里面玩命扎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此时的大将军何进作为屠户出身,急需声望打点门面,像袁绍、刘表、荀攸这帮名士们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进入何进班子的。

当时的“征辟察举制”下,很多老干部的提携固然重要,但当时著名名士的评语也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加成环节。

导师的一句话是能够决定你的社会咖位的。

你这人啥水准,有没有能力,文化程度啥样,实际上谁知道怎么回事?

在那个年代,人才鉴定是需要识货人的推荐信的。

你是治国之才,还是百里之才,还是村官水平,这往往都得是懂行的人才能看出来的,毕竟你没有发展出科举制,一张卷子定终身,更没有今天公务员考试这么先进,又考你申论写文章,又测你一堆智力题,最后还政审查你家庭,体检你身体。

那么谁懂行呢?

不用说,咱士族集团懂呀!

士族名士们的一些评语往往非常重要,甚至开始出现一语定终身的趋势。

曹操得到的评语就是当时的顶级A评,这也成为了曹操后来出去混的一个重要光环加成。

时任尚书令的桥玄这么评价过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老桥深情的对曹操说:“我看的天下名士太多了,没见过你这样的,你要努力,我老了,将来希望能把家族相托。”

南阳名士何颙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一看就是被党锢之祸牵连的,这么反动的话都能说出来)

主持每月风云人物评选“月旦评”的汝南许劭(三公世家)比较看不起曹操的出身,但还是撂出了一句劲爆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

这句话是《三国志》版本的,《后汉书》则说的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虽然《后汉书》这前半句几乎等同于骂街了,似乎也更符合许先生的小性格,但两本书的后半句是相同的。

“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比较倒曹,加工成了“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客观来讲“奸雄”这个词是不足以评价曹操的。

他在盖棺定论时,是个“英雄”,顶级的大英雄。

当时,诸多名士对于曹操的眼光都寄予了对这个时代的希望,因为当时已经显露无疑了一件事情:天下要大乱了。

袁导在导演汉末皇权崩塌大戏后,票房神奇的全他娘的归了董卓。

渤海小吏

上一季东汉最后时刻中我们说过: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董卓这个大魔王进入洛阳后,曹操面临了一个关键抉择。

董卓看上了曹操,想要留他在洛阳做自己的骁骑校尉。

话说董卓这货实在不是个东西,他成功的进入了后世一提到乱臣贼子就火速映入脑海的几个经典王八蛋编制。

看看他干了啥。

他给自己封官,封到了太尉,后来又拜成了国相,超越三公,掌宰相权,再后来又改了,叫太师,这也是我们调侃董卓时的经典称谓。

他给家族封官,跟他家但凡沾点边的全封侯了。

他好色,连公主都照玩不误。

他贪财,废除五铢钱,私铸小钱,大搞通货膨胀,而且不仅洗劫活人,死人也没放过,纵兵挖皇陵,而且不光皇室倒霉,当时洛阳大量的高官望族全没饶了,祖坟全部被刨。

他嗜杀成性,大量平民被杀,大量妇女被淫虐,对待战俘他更是残忍出了新高度,比如他喜欢把俘虏裹成木乃伊,涂上燃烧物倒着烧,他在吃饭时看着战俘被剪舌头挖眼睛谈笑自若。

他张嘴就是法,颁布的法律混乱无度,犯法与否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冤杀了大量的无辜官员百姓。

他废立皇帝,理由是效仿霍光辅政,而且后来他还把前皇帝给杀了。

“杀、盗、淫、妄”,他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顶级混蛋的集大成者,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坏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董太师干不到的。

他这个混蛋界的全满贯其实很罕见,因为后世也有很多混蛋,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干的有这货这么全。(其实还是有的哈,后面咱们会讲到的)

曹操此时已经35了,他已经在十多年的高频率大剂量的闯祸中积淀出了眼光与智慧,董卓这趟车明显和我的人生规划不同,我是要当大汉征西将军曹侯的人,不是给西北军阀当小弟的!

他看出来大汉非死这货手里,不仅不应招,还选择了逃跑,更名改姓溜出了洛阳。

他这个乱世英雄就是打妖怪来的,咋能给妖怪当小钻风呢!

《三国演义》中说他拿着七星刀要行刺董卓,然后在被发现时脑筋急转弯献刀而逃,这是罗贯中先生给加的戏,主要为了体现孟德小同志强烈的革命热情和八千转的脑速。(刺杀董卓的是越骑校尉伍孚,最后被乱剑刺死)

真实的曹操哪里会去做个死士嘛!

人家早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志向:要当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曹操过成皋时,发生了著名的“吕伯奢事件”,曹操遇到了熟人吕伯奢一家,然后曹操怕泄露行踪把人家一家子都杀了。

这件事有好几个版本: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遇到了熟人吕伯奢,人家款待他,曹操听见磨刀声误会了,杀了人家全家,跑的半路上还杀了打酒的吕伯奢并说出那句“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为小说的终身基调埋好伏笔。

《魏书》中说的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突出的是错在人家,曹老板是自卫反击和一身好武功。(比较不可信)

《世说新语》:“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后两种说法是曹操疑心病犯了,然后把人家给杀了。

总之,曹老板肯定是杀人了。

不过,最恶劣的情况是《孙盛杂记》中的杀完后搁那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杀完人家还一脸你死了活该的表情然后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别看就差“天下”俩字,前者是臭流氓的级别,后者是臭国贼的级别。

此时的曹老板顶多是流氓,并没有到国贼的地步。

这个文化人要是想搞你啊,实在是防不上防。

曹操出关过中牟时,董卓逮曹操的诏令已经到了,并且曹操被抓住了,但曹操被当地功曹放了。

然后曹老板回到了老家谯县,开始散家财招募当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准备搞事情了。

渤海小吏

曹老板没有一上来如《三国志》所说那样在陈留就起义了。(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

他到中牟时已经是通缉犯了,他是率先跑出来的,后来的好哥们陈留太守张邈此时还没有上任,到陈留时首先不会有人搭理他。

其次他从洛阳逃跑出来,是谈不上散家财的。

而且他起兵时,所有耳熟能详的曹仁曹洪夏侯惇的诸曹夏侯们就已经出场了,不可能你从陈留一封信就让老家兄弟们带着黑社会去跨省参加你的造反运动的。

唯一的解释,是他回了老家,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后面还有详证。

在这个阶段,曹家的超级武将班底水平显现出来了。

他爹曹嵩除了给了曹操一张很棒的入场券和早期的熊孩子保护伞之外,还给了他一个很牛的家族。

汉末最给力家族登场!

渤海小吏

叁:董卓的致命失误

在这里要提前下一个定论:

曹操没有的这个家族,他最后是摆不了这么大的摊子的。

这个家族为曹操提供了大量忠诚的人才储备。

第一代宗族大将中,曹仁、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曹纯这都是各挑一摊的方面大员以及核心岗位上的干部;

夏侯渊虎步关右,夏侯惇督导东部战区,曹仁把守南大门,所有的重要军区全是曹操自家人极其忠心给力的支撑着。

第二代像曹真、曹休、夏侯尚还有他本人自产的曹丕曹植曹彰,那仍然是二代接班政权中的翘楚。

渤海小吏

并不是说曹家将们就比外姓将们水平高多少。

而是说只要自家宗族的人才是水准之上而且大量产出,那对于一个初创政权来讲就是顶级配置。

这句话可能比较费脑子,简单的说一下。

政体创立之初,很多关键岗位,比如说军区司令,只要不出乱子,能正常的让辖区军事班子维持下去,不让敌人占便宜,这就是水准之上了。

一个水准之上的自家司令和一个顶级的外姓军神你会用哪个?(讨论的是古代政权)

当然,人家刘邦肯定用外姓军神,但中国古往今来有几个刘邦呢?

顶级大神他顶级好用的另一面则是顶级的监管难度。

渤海小吏

权力结构上,永远有一个亲疏远近的放心成本。

夏侯惇也许无法开疆拓土的打出关二爷那种威震华夏的战役,但是他能“督二十六军”不出事,所有的外姓将领听话肯干疆土不失,这就是太给力的宗族成员了。

司马懿就是顶级人才,曹家对他可谓不薄,但人家七十多了一看机会到了诱惑来了也得让儿子扶我起来试试。

大领导再能干他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权力的监督也是有成本的。

在至高的权力诱惑下,只要是外姓人,就永远不如血亲靠谱。

但是吧,这事也得具体分析,最亲不过儿子,你有一大堆厉害儿子就好了吗?

也不见得,因为儿子们都觉得自己能耐,都觉得该自己继承老爹,这样往往又会造成巨大的火拼和内耗。

最好的配置,就是宗族里面族长核心明确而且是最厉害的那一个,剩下一帮叔伯兄弟们在继承权上没有参与机会但素质都还不拖后腿能干事。

曹操最终能够称霸汉末,除了自身的乱世大才之外,家族助力功不可没。

后面司马家能祖孙三代把他曹家拱下去也和司马宗族中出了大量的水准之上人才有很大关系。(不光司马三父子)

像袁绍,很大程度上,最终就输在这上面了。

曹操回老家后带上历史舞台的诸曹夏侯们和曹操的关系有一点比较疑惑。

曹家和夏侯家到底是个啥关系。

《三国志》中直接说找不到曹嵩的出身来源(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有一种说法,曹家是曹参后人,夏侯家是夏侯婴后人,当年帮刘邦打完天下,后代们继续着祖宗的革命友谊,结果四百年下来好成了一家子。

这种说法已经在近代的基因科学研究后证实是假的了,曹家这支和曹参没关系。

像《曹瞒传》和《魏晋世语》等不太友好的书中又记载,曹嵩本姓夏侯,后来过继曹腾改的姓,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

从后面曹操对夏侯惇的表现来看,确实有着很大的可能,但是吧,这又不太符合常理。

因为曹腾公公他爹并非就他这么一个孩子,曹公公还有四个哥哥,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来讲,曹腾收养子继承爵位应该是在自家宗族中挑一个孩子,而不是挑一个外姓家的。

在那个时代,血亲宗族是最近的,曹腾这么牛的大宦官要是选外姓孩子过继自家首先就得打爆炸了。

而且曹腾并非跟宗族闹翻了,曹仁和曹洪都是曹操的堂弟,曹仁的爷爷曹褒是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干过侍中、长水校尉;曹洪的伯父曹鼎是尚书令。

曹腾明显是利用自己历任四帝的深厚资源带领全族一荣俱荣的。

综合判断起来,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曹嵩是曹腾宗族孩子过继的,曹家跟夏侯家则是谯县两个关系渊源特别深厚互相通婚的家族。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一大帮曹操在老家的豪族兄弟们全都开始随着曹操大哥的一句话加入到了汉末纷争当中,并为后世贡献出了历代三国志游戏中,统帅和武力全都没有下八十的战神团队表现。

渤海小吏

由于曹操家强硬的巨大宦官背景后台,曹操家族在汉末这些年非常幸运的赶上了可以野蛮生长的西汉豪族发展模式。

比如说曹家第一战将曹仁,就是“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的当地黑社会头目。

曹仁他弟弟曹纯则走的另一种风格,成为了白道混的地方名流。“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

曹操的从弟曹洪在家族的安排下干过蕲春长的起步官,后面能在曹操被打秃后迅速带领“家兵千人”去扬州帮着大哥继续拉队伍。

夏侯惇14岁的时候能杀了侮辱他老师的人,然后还没见有啥司法后果反倒以“以烈气闻”。

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渊则是曹操回老家当富二代惹了重罪官司后义无反顾帮着顶罪的“内妹夫”(渊妻,太祖内妹,“内妹”是指舅舅的闺女)。

总体来讲,他曹家和夏侯家在谯县是那种最惹不起的那种深不见底家族。

中央有最顶级的官僚保护伞为底色(太尉曹嵩、尚书令曹鼎等中央高官);

家族中有储备的后备中央梯队干部(曹操)和地方官僚梯队(曹纯、曹洪);

黑道上同样在地方上全面发展,有本地恶霸(夏侯惇、夏侯渊),更有纵横淮泗的黑老大(曹仁)。

中央通着天,地方上的司法审判根本无效,家族财力和人力储备超级雄厚。

但是,这样全面发展的谯县顶级黄四郎家族,在曹操回到老家后发现,他起步遇到了顶级难度的张麻子。

渤海小吏

对于曹操来讲,有一个非常不利的起步因素,因为他家谯县是豫州牧的政府所在地,而豫州又是这几年黄巾起义的重灾区。

由于黄巾闹得比较严重,去年灵帝第一批打包外放的州牧中,就有豫州牧。

“黄巾之乱”那章中我们说过,州牧的力量比刺史要大太多了。

总揽军、政、财三项大权。

豫州牧承担着总剿豫州黄巾的责任后成为了汉末第一批土皇帝。

此时的豫州牧是黄琬,这几年刷黄巾战绩全国知名成为感动东汉的杰出代表。(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

渤海小吏

本来地头眼镜王蛇的曹家在朝中倒台后意外的遇到了手里有兵的黄琬,而且黄琬当年和陈藩是好同事,后来被党锢之祸牵连,沉寂了快20年。

你曹操貌似投诚了士族,但你曹家是太监起家,我看你能顺眼了?

黄琬对中央的劲爆事件此时选择了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你董卓混蛋不混蛋我暂时不知道,但我知道老曹家现在不行了,不仅曹嵩倒台了,连曹家大小子都成通缉犯了,这小子逃回来后还在我的地界上搞反政府武装。

尤其曹操这小子当年搁我这当富二代时就总嘚瑟,这回我打不死丫的。

黄琬对曹操展开了相当残酷的镇压。

比如说被《三国演义》黑成狗的曹真他爹,就是在这段时间被黄琬给杀了。(三国志: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魏书:太祖兴义兵,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

为啥曹操后来会把曹真当亲儿子一样的养起来还给了这么大的发展空间

就是因为最开始举事的这个阶段太艰苦困难了,他爹跟我亲兄弟有什么区别!

袁绍八月将大戏导完,随后票房全归了董卓,然后曹操跟袁绍前后脚离开洛阳,九月初曹操开始在老家阴谋起事,结果被地方政府各种折腾。

在老家被痛打,眼瞅孟德兄还没咋地就要成为历史中的几个字之时,袁导的续集又来了。

九月甲午(二十一日),董卓任命豫州牧黄琬为司徒,黄琬等在地方上有实力的大员被调进了中央当三公,曹老板因此开始解套。

当初跟袁绍一块在何进府干幕僚的棋子周毖、伍琼等开始窜动董卓(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说领导您老人家日理万机,现在天下太大了,凭咱们现在是搞不定的,那帮士族们还是要拉拢一下滴,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该认命知足啦,就不再反对咱了。

在一系列的说和与忽悠下,董卓对关东士族的态度其实最开始也是非常友好的。

董卓追授平反了当年的陈蕃、窦武那帮党锢之祸的反革命集团,恢复了陈蕃等人的爵位,开始任用他们的子孙入仕,相反他自己的人却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安排在什么显耀的职位上。(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对于周毖、伍琼的建议,董卓也觉得很对,随后外放了一大批士族集团去关东任职。

有名气的比如说尚书颍川韩馥为冀州牧,侍中东莱刘岱为兖州剌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剌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剩下还有一大批的士族外放官员出任关东的地方郡守。(并非就那几个有名有姓的)

董卓在非常积极的表态:我也当把外戚,你们士族集团虽然没当上王莽,把控不了中央,但我把关东的利益让给你们,咱们接着好好过吧,都别闹了成不成?

现在可比你们20年前的局势强太多了,咱就这么过日子了,成不成。

不仅这帮关东士族得了好处,董卓对操大盘的袁家其实也是非常客气的。

袁氏在京城的一大家子啥事没有,而且袁绍还被下台阶的给了新的编制。

周毖这帮对董卓说:领导啊,这个废立大事啊,常人是没有魄力干的,袁绍这货不识大体一害怕就逃跑了是可以理解的,这不是他敢跟您来劲的表现,现在要是给他逼急了,他家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那么山东就不再是领导您所能掌控大局的了。

不如现在赦免其罪,给他干个郡守,这货一定成温水青蛙了,咱就没有祸患了。

袁绍被董卓官方任命为了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与此同时,袁术被任命为了后将军。

董卓是想讨好袁家,将袁术扶植为袁家下一代的族长跟着他混,让跟他拔刀的袁绍在外面温水煮青蛙的自生自灭。

但他忽略了袁绍这人的志向和水平。

你也不想想,操这么大盘的袁绍导演能看上这个官吗?

你还拿他当温水煮的青蛙?咋这么逗呢!

董卓同时也忽略了袁术这位爷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是很有追求的。

袁绍不买账,袁术抽冷子也逃出了洛阳。

常常说,随着董卓的入主洛阳,乱世的帷幕被正式拉开。

但实际上,是董卓被忽悠后官方正式委派了一大批的士族官员,随后乱世正式开启了。

这是董卓的致命失误,也是乱世丧钟的正式敲响。

关东士族集团人家当初是瞄准皇位的!是瞄准大汉的统治权的!怎么可能和你这西北的死胖子达成和解!

随着189年11月董卓的外放官员,仅仅一个月后,各就各位的关东士族集团们就聚拢了手下的兵力财力来找你董卓的麻烦了。

公元189年12月,东郡太守桥瑁第一个竖起了大旗,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号召各地举兵讨董。

曹操带着从老家拢来的一部分队伍于己吾正式起兵,北上投奔了陈留太守张邈。

渤海小吏

曹操为啥要去投奔张邈呢?

俩原因。

第一,他跟张邈有旧交,关系非常好。

第二,张邈在此次讨董的会盟中地位非常高。

先来说说最开始这事是怎么发起的。

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广陵射阳豪族臧洪窜动张超说:现在董卓祸乱社稷,你和你哥哥并据大郡,应该报效朝廷去啊!现在咱们广陵郡境尚全,吏民殷富,家底我都给你算好了,能出两万兵,咱得为国锄贼,为天下先啊!

张超随后带着臧洪去陈留见他哥哥张邈。

张邈很快也兴奋了,随后这哥俩又找来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人一块商量,大家都纷纷表示我们也早就兴奋了。

随后在东郡太守桥瑁出头号召集体讨董后,出现了非常神奇的一个场景,在酸枣,各位领导在讨董盟誓环节时要出一个领誓的人。

最终,广陵功曹臧洪神奇的成为了那个领誓的。

这就好比一大堆市长在集体开会时由一个处长做大会致辞动员。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帮人从最开始时信心是严重不足的,毕竟都刚刚上任,多少年没正式打仗了,董卓那边这些年却一直跟羌人拼杀,大家都害怕当那个出头鸟。

最终这个级别最低的臧洪升坛操槃歃血而盟,原文很重要:“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渤海小吏

翻译一下:董卓王八蛋,国家要完蛋,我们这一大帮要跟他拼了,这帮发誓的人,要齐心打董卓,死了也不能有二心,违背誓言的,天打五雷轰,天、地、祖宗、神仙们都作证。

在这个坛场歃血盟誓的,除了一个人之外,他们全都违背了誓言,在讨董的过程中全都没有做到“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

最终除了那个人之外,也全部“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的不得好死了。

因为“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指天盟誓这活儿无论何时尽可能别干。

你做得到吗?做不到把蛋扯天上去干啥呢?

且不论这其中的科学依据是啥,咱们读历史是为啥呢?

趋利避害,总结智慧,争取成功呗。

继“光武中兴”中我们提到过的隗嚣引领陇西群雄对天发誓尽忠刘家后,我们再一次谈到的对天盟誓。

古往今来对天发誓的极大概率都没啥好下场。

因为普遍做不到,动机还不纯。

作为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些小心思,往往在当下这个形势下,这个情绪中,对某些事,对某些人会比较激动。

但过俩礼拜就不一定了。

这个可以理解,千万别把话说的太满,或者说出于种种目的拿自己的誓言当工具。

刚刚所说的那个唯一的例外是谁呢?

是人家曹操。

曹操为了兑现讨董的誓言后来差点死在汴水。

但很神奇,最后就人家站到了最后。

渤海小吏

最终,自兖州地区首倡义兵后,在190年正月,董卓入洛阳的一个季度之后,各地有十二路兵马齐聚响应,分别是:

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袁氏故吏)、河内太守王匡(何进府袁绍同事)、陈留太守张邈(士族大咖,袁绍朋友)、广陵太守张超(张邈弟)、山阳太守袁遗(袁绍从兄)、济北相鲍信(何进府袁绍同事)、豫州刺史孔伷(士族,袁绍朋友)、兖州刺史刘岱(士族,袁绍朋友)、东郡太守桥瑁(士族,袁绍朋友)、长沙太守孙坚。

曹操没给算进去,因为他并没有朝廷的正式编制,人马谈不上雄厚,比不上到地方聚敛郡兵后“众各数万”的那帮正式编制,属于暂时依附张邈的状态。

张邈对曹操的帮助最开始还是很大的,比如说著名的陈留伯乐,评论曹操“平天下者,必此人也”的孝廉卫兹,散家财资助曹操,其实有很大的张邈成分在里面。(邈遣卫兹将兵随太祖)

最终,这十好几路人马又公推出了一个盟主。

这回由于范围又扩大了,猛人更多了,没再把那个广陵功曹推出来当挑头的,是袁绍同志出来当了。

由于袁绍第一个跟董卓拔的刀,名气上又是市场认可的大导演,所以在这个袁家故吏的大朋友圈中被公推成为联军的盟主。

但并不是说,袁绍此时就比这十几位领导就高出一头了,就由他领导了。

其实各怀鬼胎。

比如说此时实力最强的冀州牧韩馥,他是袁家故吏,但在讨论是否讨董时就跟手下商议:咱现在是助袁氏还是助董氏呢?

治中从事刘子惠说:这打的是国仗,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

最终迫于形势,韩馥支持各位关东同僚们讨董,而且只出粮,不出兵,还动不动就减扣军粮。

其实,在讨董的开始,都是想在混乱的时局下,自己变成下一个袁家。

讨董联军是这么布置的:

袁绍、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做大后勤供给粮食,攻击洛阳北面。

兖州的刘岱、张邈、张超、袁遗、鲍信、曹操屯酸枣;孔伷屯颍川,攻击洛阳东面。

袁术、孙坚屯鲁阳,攻击洛阳南面。

渤海小吏

肆:汴水溃败,丹阳募兵

董卓那边看到关东十多路大兵前来讨伐,第一反应是我弄死这帮忘恩负义的王八蛋。

董卓觉得你们这帮士族当初都快被太监们整死了,要是没有我给你们开恩,你们特么能这么快的拿到这些红利?

你们可是都回关东当郡守啦!过去那岗位都是太监家属的!良心让狗吃了吗!

董太师很愤怒。

这个时候,士族集团在洛阳坚守岗位的同志们又发言了,首先尚书郑泰说:“这个政治啊,在于德行,不在人多少”

董卓阴脸道:“啥意思!你是说我缺德吗?

郑泰马上说:领导咱可不是那意思啊!我是想说山东那帮二傻子不值得您跟他动兵啊!

明公出自西州,年少就是将帅,一辈子干实事上来的;您在看袁绍那厮,从小就是腐败分子,活这么大连洛阳都没出去过;张邈天天光知道搁家里看书;孔伷天天光知道清谈扯淡,这群坏分子连纸上谈兵的水平都没有,那能跟您比吗!

现在这十几路乌合之众尊卑无序,其实全都在观望,肯定不会齐心协力,况且关东上百年没打仗了,百姓们基本没见过刀兵,不像关西跟羌人打了几十年了,连女同志都能拉弓战斗,整个天下畏惧的,无非是您手下的并、凉二州与羌、胡义从。

您现在要是打他们,犹如放老虎去撵狗,鼓烈风去扫枯叶,但是这么点小动作就把您给调动了,让天下惊动,这是自己亏损威严和权重啊!

董卓听了非常高兴。

在仔细琢磨后董卓认为,洛阳这地风水有问题,自打来了这脑子就迷混,天天各种各样的人跟你嘚嘚,说的还他娘都挺有道理,但嘚嘚这事干完之后没一件靠谱。

这破地方不如我们大西北民风质朴苍茫辽阔,人也光耍嘴皮子不像我们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洛阳这不是咱们爷们呆的地方,得回老家。

渤海小吏

啥叫神剧啊?太阳被乌云遮住,狂风吹草飘摇,七秒的一个镜头不仅超级美,还用隐喻的方式把未来提前预告了。

190年二月,董卓下令迁都。

其实吧,董卓先生比何进同志强不到哪里去,自打进了洛阳就一直被忽悠。

那边都起兵了,这还劝你别搭理他们呢!

洛阳是百年人精家族聚集地,董卓这辈子根本没有这么批量集中的跟那么多骗子神棍打交道,董卓明显觉得脑子不够用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身边没有一个能帮他捋明白事的人,此时的三国剧情总推动师贾诩还没有被西凉集团选拔出来,整个集团的最强大脑就是他自己,前半辈子也一直够用,谁特么想到在帝都会遇到这么一帮人!

总体来讲,董卓比何进的难度还低了一档,毕竟最顶级的忽悠选手已经不在了,但是吧,他仍然接连犯下大错。

1、拔剑对你的袁绍你咋还能给他朝廷编制呢?先官方通缉,再派杀手或者派投诚的士族暗中做了他很困难吗?

2、你查明白人物关系了吗就把关东士族们都放到地方上了?你着什么急啊!

3、那边都起义了,你应该第一时间派兵弄死他们啊!越养着他们的根子不就越深嘛!他们才下到地方两个月,能组织出来多靠谱的战斗力?

4、整个国家的人口80%都在关东,你回关中能有多大的蹦头和未来呢?

但是吧,这次的董卓决定迁都也并非全都是被人忽悠的原因,确实有一定的战略因素考量在里面。

此时的黄巾余党郭太等在并州西河白波谷死灰复燃,在他进京的这个时间段由于并州的政府军都被丁原带到了洛阳导致并州空虚,白波军不仅壮大到十多万人还转寇太原一路甚至攻破了河东郡离他就一条黄河了。

渤海小吏

董卓派女婿牛辅讨伐,发现打不动,然后听说关东也闹起来了,于是下定决心缩短战线迁都长安。(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击之,不能却。及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董卓走之前,他派李儒鸩杀了废帝刘辩帮袁绍等人断念想;下令将洛阳所有大户抄家没产;活人抄家后派吕布带领摸金分队各种刨坟掘墓;派部队强行逼着数百万洛阳百姓移民关中,然后一把大火将洛阳夷为平地,两百里内,房屋尽毁,鸡犬不留。

渤海小吏

这短短的一段话够他死上千万次了,沿途道路变成了人间炼狱,大量的百姓被饿死,踩死,尸体堆满道路。

到了长安后,董卓又在三月戊午日,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术同母兄)及其家五十余口全部灭门。

按说董卓都怂了,把你们皇上都弄死了,尤其袁绍袁术,你三叔都死球了你倒是动手啊!

但以袁绍为首的十多路诸侯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推诿扯皮,保存实力。

唯一出手的是曹操小同志。

曹操在联军中展开演讲:“咱们举义兵诛暴乱,现在十多万大军全都到了,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现在打他就一战而天下定了!

曹操小同志革命热情比较高,看到董卓的恶行后义愤填膺,然后振臂一呼没人搭理,只有好友张邈和鲍信给了有限点的赞助,结果自己率兵向西,准备进驻成皋,塞关东之口。

你们不上,我上!我特么可是发过毒誓的!

结果军到荥阳汴水时,曹老板遇上董卓大将徐荣,双方交战,曹操战队被徐荣的西凉军差点团灭。

曹操中箭,马重伤,兄弟曹洪让马死命保其逃脱。

在这次大战中,曹操损失惨重,主力基本全部报销,赞助人卫兹被杀,徐荣那边看到曹操这几千人居然能跟我打上一整天,酸枣联军那还有十几万了,看来不好打,于是也带兵退回去了。

这一战过后,酸枣诸军十数万天天开酒会,压根就不再提去讨伐董卓的事。

差点被打死的曹操再次发表革命演说:大家听我说:“袁绍带着河内部分去驻扎孟津压洛阳之北;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袁术率南阳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咱们全部高垒深壁不跟他战斗,但把形势给天下亮明白,到时候天下大势将强烈向我等倾斜。

渤海小吏

咱们的兵是义兵,为了是国家,现在天天不动弹,令天下子民失望,我替诸君感到耻辱啊!(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结果这些关东领导根本不搭理。

渤海小吏

都多大岁数了,还“义兵”,一个幌子而已!

你自己打光你那份随便,我们要是打光了就要下赌桌了!

多么伟大的乱世啊!我们可得一直玩下去!

不久之前盟誓的信誓旦旦,变成了响亮的一群屁。

这幅景象下,曹操慢慢的完成了心里蜕变。

他这些年,一直活得很理想,很认真。

说他不想当个名垂千古的名臣是不可信的。

他自幼被士族理论洗脑,顶雷为党锢之祸上书,打击败类宦官家属,黄巾乱时为国家报效疆场,在济南断淫祀拯救黎民苍生,董卓废帝他加入义兵豁出命去讨伐。

直到这个时候,公元190年他35岁的时候,曹操都是一心一意心念大汉的。

这次的汴水惨败,是曹操乱世起步的第一战。

也是他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

他彻底的感知到了时代的变化。

感情大家都活明白了,大汉早特么完了!

只有我还是最傻的那个小弟弟。

我想的是匡扶汉室,你们想的却更现实,天子被拐到了关中,洛阳成为了无人缓冲区,整个关东被让了出来,下一步是分割地盘了,谁还顾得上什么董卓!

如果说之前的曹操心中是想匡扶汉室,为国尽忠的指导思想,那么此时在群雄的一次次白眼与不屑中,他开始多了一项指导理论:

当乱世最粗的胳膊。

渤海小吏

立下志向的曹操离开了诸侯联军,因为他的筹码打光了,他的夏侯诸曹兄弟们带出来的兵和小股东卫兹都打没了,诸侯们又不搭理你,你想要再上牌局只能再去回老家聚拢队伍去。

曹操这次回去招兵去的扬州。

因为曹家在扬州有关系,比如跟扬州刺史陈温关系铁,曹洪带着“家兵”千余人去庐江募兵,最后带走了“上甲两千”,然后又东去丹阳从丹杨太守周昕那带走了两千兵,去龙亢和曹操回合。

曹操之所以这回千里迢迢的回扬州募兵,不仅仅是跟扬州的领导们关系好的原因。

还因为此行有一个关键。

兵源中有丹阳兵。

上一个时代,幽州突骑是天下兵王。

这个时代其实仍然没变化,人家幽州兵照样第一档没毛病,但与此同时,有几个地方的兵源开始参与并主导这个时代。

比如说董卓的秦胡兵和义从兵,董太师就是靠这个成为汉末最吓人的势力并最终窃取了袁家的革命果实;

渤海小吏

除此之外,并州军和幽州军照样威武,之所以以州冠名,是因为上述两州的无论哪个郡扔出来的都是水准过硬的兵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兵源非常特殊,战斗力甚至十倍于周边地区。

比如后面中原大战中的主角“泰山兵”;

比如决定江淮最终格局的“丹阳兵”。

“丹阳兵”在这个乱世的第一次大放异彩,就来源于对曹老板的支持。

丹阳这个地方很特殊。

渤海小吏

北部较发达,南部万重山,与吴郡、会稽、九江、庐江、豫章、广陵六郡相邻,交通发达,各省逃犯往往专门往丹阳郡这逃,逃到这里再想抓回去就费劲了,所谓“丹杨地势险阻,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

很多被被官府称为“通亡宿恶”的民众往往举族入丹阳群山寻求保护,然后基本都成为了当地豪族的部曲和奴仆。

不仅地势方面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收容所,丹阳群山中还盛产铜铁,人家还能自己铸造兵器盔甲。

猛人比较多,兵器自产自销,导致了丹阳郡人“好武习战,高尚气力”,人民素质“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

丹阳当地的豪族势力往往一有风吹草动就出山抢一通,官兵在去丹阳剿匪的时候,对面的反政府武装要么战则蜂拥而至,败则飞鸟星散,可谓南方的匈奴人是也。

乱世到来后,很多过去官府眼中的暴民不仅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自身的心理预期也生出了不同。

渤海小吏

梁山泊中当远近哆嗦的山大王确实是很威风的,但如果有了黑转白或者底层向上层跃迁的机会时,大比分的梁山好汉们都会下山去待价而沽。

渤海小吏

丹阳兵的名气大到什么地步呢?

后来孙策在袁术那装孙子策划入江东之前,丹阳兵是他起事的决定性部署环节。

当年何进曾经派都尉毌丘毅诣去丹杨募兵,当时做“洛漂儿”的刘备先生是跟着一块去的。

此时的刘备先生已经血战过黄巾(真是一刀一枪砍出了小功名),弃官鞭打过督邮,一心一意的在洛阳找机会。

刘备先生你别看是三国著名苦情戏主角,但大耳朵有福的刘大胳膊向来是眼光在线的。

他放弃了在洛阳的机会成本千里迢迢的去丹阳,就是因为“丹阳兵”此时已经驰名全国,大大滴有名,刘先生看看在这能不能再找着跟他的关羽张飞。

但是吧,丹阳郡产出的烈马们并不太好驾驭。

人家丹阳人无法领会刘备这个涿州人的厚道热情,而且不仅天生擅长拐别人家老爷们的刘备没收获,其实曹操在第一次和丹阳兵沟通时也差点死人家手上。

在龙亢,不知是曹老板长得不够浓眉大眼还是此时“行奋武将军”的咖位不够,人家南方兵在见过曹老板后不想跟你去千里之外送死。

刚带回来的庐江和丹阳兵夜里兵变了,把曹操帐篷都烧了。

形势危急,曹老板手拿宝剑狂杀数十人才最终逃出营去,最终一清点,没叛逃的仅仅五百多人,后面又陆陆续续的在老家附近募到了一千多人,再带上了最后的一部分曹家家底,曹操一共凑了三千人,重新回到了中原舞台上。

此次虽然丹阳兵叛差点要了他的命,但曹操后来仍然既往不咎的坚持要虎狼丹阳军去充实自己的部队。

曹操点名要丹阳太守周昕的弟弟周喁带着丹阳兵去跟他混(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周昕作为丹阳太守前后也一共给他募集了一万多丹阳兵去支援他。(曹公起义兵,所前后遣兵万余人助公征伐)

这位周昕为啥会这么帮他呢?

看看背后的交情和利益关系吧。

周昕的职场履历是“辟太尉府举高第”随后当上的丹阳太守。

周昕的太尉贵人从时间和两家的关系来看,大概率是曹嵩。

无论怎样,曹操最初能够登上历史舞台,他幕后那个一直被取笑的爹几乎是居功至伟的。

做个对比,一生之敌差不了几岁的刘备先生这辈子足够努力,足够坚强,足够矢志不渝,足够英雄知名天下,但默然亲口承认自己不如曹公,这辈子的事业和曹操比起来也差着级别。

两人人生和事业的巨大差距,其实归根到底是阶层起步时的差距。

曹操固然有足够多的超人天赋,但他更异于他人的,是历史级别的试错机会和阶级助力。

他自幼接受最顶级的教育,见识最顶级的世面,拿着丹阳兵这种最顶级的试错筹码,身边有着最忠心不二英武有力的诸曹夏侯。

渤海小吏

理论+阶级助力+实践,造就了曹操大成后的用兵指挥能力,曹操用兵也公认是这个时代的一流。

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刘备打仗则靠的是一路基层摸索的风骚走位和顶级嗅觉的老兵不死。

实战经验,公认能打,极度顽强,但技战术成型的那些年没咋打过大仗,手上也永远不会有丹阳兵、泰山兵这种顶级兵源,筹码就那么多,稍微死点就心疼。

等技战术风格习惯已经成型后,基本上是啥水平也就啥水平了。

指挥战争这种事,除了天赋之外,往往是需要拿兵和战役喂出来的。(说的是绝大多数人,别拿韩信这种神仙做比较)

刚起步的那些年,用着高质量兵源而且大规模、高密度的作战是能够极其快速提升作战指挥水平的。

筹码一多身边要是没有帮着安排的法正就不知道咋过日子的“玄德浪”,其实并不怨他。

穷一辈子的李云龙在打八辈子也没打过的富裕仗时也没有任何的章法,表示咱也当回地主,全他娘的都是主攻!

渤海小吏

在此也再次感慨下国运:

当年强汉冉冉升起的时候,刘邦也是起身寒微,但时代的剧本却最终帮他抹平了天差地别的阶级鸿沟,还给了他顶级的用人技能包和一级的统帅技能包,帮他耗死了霸王,捆住了兵仙。

到了四百年后,老天依旧待刘家不薄,刘备的用人技能仍然是顶级的,但除此之外,老天不再优待。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你刘家四百年天下,总该让别人家当当主角。

刘邦在韩信眼中,是能指挥十万人的。

刘邦五十开始逐鹿天下,这能力大概率是天赐的。

其实如果老天也给了刘备这个本事,季汉的结局也许会很不一样。

伍:江东猛虎

等曹操自扬州募兵再回中原的时候,各路气势汹汹的讨董联军已经解散,联军内部矛盾重重。

冀州牧韩馥怕袁绍危及自己,动不动就减少对河内的粮食供给;兖州作为反董的票王则自己集团先闹出了人命。

兖州刺史刘岱跟东郡太守桥瑁从第一天就不对付,后来刘岱联合了张邈和济阴太守吴资直接杀了桥瑁,命手下王肱兼任了东郡太守。

等于从头到尾,所谓的讨董讨了半天,就曹操给了董卓一家伙,还被人给扇回来了。

这次再回来,曹操并没有再找老朋友张邈。

而是投奔了另一个老朋友,袁绍。

陈留是大郡,张邈又是酸枣联军中名气最大(当年大名鼎鼎的士族“八厨”之一)实力最强的,而且陈留离谯县老家近,为啥曹老板放弃了再从张邈这等机会呢?

渤海小吏

俩原因。

第一是张邈跟曹操并没有好到那种地步,张邈对喊打喊杀的曹操处于防着的状态,不然曹操作为炮灰打光后张邈不可能不表示,还弄的曹操又跋涉上千里去老家和扬州搬兵。

第二是兖州现在已经乱了,火并已经出现,兖州这帮爷们早就开始划分地盘打上了。

曹操看出来了张邈的水平,这位爷根本不是个能把事搞大的人。

那谁能把事情搞大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我本初兄啊!

渤海小吏

曹操去河内投奔了袁绍。

渤海小吏

到了河内,当年洛阳城鸡飞狗跳二人组再次见面,袁绍问曹操:如果事情不顺利,后面有啥打算呢?

曹操反问:袁大哥以为如何?

袁绍对他说:“我当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收戎狄之众,向南以争天下。

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基本上体现出了两人此时的人生规划路线。

袁导是名人堂级的历史系名导,从导演汉末大戏时就看出来了,袁导在总结治乱兴衰为我所用上那真是高手。

他上一出顶级历史惊悚剧“汉末崩塌”,参考借鉴的是东汉所有外戚宦官乱斗的剧本。

他在这出大戏演完却被男八号收割票房后,迅速跟董卓拔刀然后第一时间就奔往了冀州。

他的第二幕大戏,是河北。

借鉴的蓝本对象,是光武帝刘秀。

当年刘秀借河北发家,然后打残中原,随后定两京,拿山东,最后定凉、益。他基本上也是全部借鉴的。

他对曹操说我要向南拒守住黄河,北面拿下燕、代,然后收下幽云铁骑和外国雇佣军,向南再气吞山河。

曹操这边则狗屁打算没有,或者说根本就还没有规划他的乱世剧本。

他比较晚熟,在不久之前还能当炮灰去打董卓呢!

他的梦想在前35年比较保守且正统,想当征西将军曹侯,梦想的是洗掉宦官背景成为世家大族,对于割据当刘秀的打算根本没有过,因此也就谈不上为此有啥远见和规划。

人家袁导眺望远方的说出了下一幕大戏的框架,他基本上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说了句“任天下之智力”的片汤话,省的让袁导看不起。

刘备跟曹操比,是一天一地。

曹操跟袁绍比,其实差距也有点那个意思。

不光寄生虫与资本家之间有此差距,“四世三公”和“赘阉遗丑”之间,其实也有着类似量级的鸿沟和差别。

不过,有的时候,风云际会的历史剧本会帮你神奇般的跨过那天差地别。

渤海小吏

人生有时候很多规划当然是借鉴历史、引经据典的越完美越好,越周全越好。

但是,当年刘邦一路向西时不会知道自己能最后第一个稀里糊涂闯进咸阳。

当年刘秀踏进河北修罗场后不知道自己会有多么的窘迫和最后稀里糊涂的躺赢。

如今的曹操也并不知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独特剧本。

当它来找你时,请微笑的当好演员。

渤海小吏

曹操重返河内后不久,时间来到了190年冬天,董卓在搞定谈妥并州白波军后开始反击了。

闹腾了快一年的时间,董太师有种被欺骗感情的感觉。

你们这折腾的挺大,宣传的挺吓人,弄得我跟神经病一样都迁都了,结果连屁都没放就都散了,太可气了!

先是屯兵河内的王匡被董卓烫揍了,董卓派疑兵在平阴津佯装渡河,暗派精兵在小平津偷渡绕过王匡军在后方猛击,在津北大破之,王匡主力基本被灭。

在扫清洛阳北边后,董卓军开始向外出兵。

准确来讲自始至终,这十好几路关东诸侯根本对董卓没造成任何伤害。

令董卓这西北军头疼的,确切来说,只有一个人。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实应该叫做“孙大炮北伐”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据说是孙武的后人,家里世代没出啥有出息的人,陈寿同志说他“孤微发迹”。

《吴书》里面则说孙坚他们家世代在吴地当公务员(坚世仕吴)。

出入来了。

《吴书》里的可能性不高,属于给脸上贴金的做法。

因为后面孙权称帝后不立七庙,只有孙坚在长沙临湘有一庙,孙策在建邺有一庙;

祖上如果所谓的“世仕吴”,是不会不给祖宗们也挂上编制的,实在是没法提了。

《宋书·符瑞志》里面倒说“孙坚之祖孙钟与母分居,遭岁荒,种瓜为业”。

这个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孤微的孙家祖坟葬在富春城东,到了东汉后期,他家的坟上特别神奇的老闹鬼,总有异光出没,坟头上空还总飘着块五色的云。

一度孙家坟头成为了富春景点,乡亲们经常去看,据当地的老人们讲:这个“气”可不同寻常,孙家要发达了。

等到孙坚出生后,他爹慢慢明白他家坟头上老闹鬼是啥意思了。

原来自己生了个鬼见愁。

孙坚长大后容貌不凡,性格阔达,武力不俗,初步具备了乱世当流氓的潜质。

十七的那年,孙坚和他爹在一次行船中看到了一群海贼刚刚抢劫完商人们的财物正在岸边分赃很是嚣张。

所有船全都不敢靠岸,这个时候,孙坚跟他爹说:请您批准我宰了他们。

他爹说:你给我哪凉快哪呆着去。

孙坚果然哪凉快哪呆着去了,他跳船来到了凉快的河中,随后操刀上岸,大手一挥如指挥部队围捕这帮海贼的样子,大有领导人风范。

海贼们心理素质欠佳,以为真有官军要来,开始逃跑。

本来对面跑了就完了,但小青年孙坚还追上去砍死了一个海贼。

江中大量的围观旅客纷纷鼓掌叫好,孙坚开始亮出了名头,后来被当地政府召署为假尉。

为啥说孙坚有乱世当流氓的潜质呢?

有他媳妇的证词。

孙坚他媳妇吴姑娘是当地有名的才貌双全,孙坚比较有想法,他没有找他爹去帮他说媒,他知道他爹只会让他哪凉快哪呆着,他自己去吴家表达了想当姑爷的想法。

结果人家吴家讨论后是啥结论呢?

这货是个二流子,好白菜不能让猪拱。

“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

人家嫌孙坚“轻狡”。

轻浮狡诈,不是啥好人。

说句实在的,人吴家没看错,孙坚这辈子就是这俩字的真实写照。

那后来咋又嫁了呢?

首先是孙坚“甚以惭恨”,然后极有可能放出了话要血洗老吴家。

是吴姑娘本着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大家的觉悟为了保平安献身了。(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命也。于是遂许为婚)

瞅瞅,不嫁闺女会“取祸”,话外之意就是这大流氓回来会跟咱家拼了的,为了咱家我这辈子认命了。

渤海小吏

吴姑娘后来捐躯变成孙夫人后绝对没有后悔,她确实救了吴氏一族。

她爷们除了这份“轻狡”外,老天还给他配上了帮他“轻狡”的勇猛技能包,以及看不起我我就弄死你的人生信条。

这只江东猛虎迎来了汉末乱世,开启了自己大炮轰一切的人生之路。

172年,会稽郡妖贼许昌自称阳明皇帝,煽动诸县,众数万人,被此时已经小有名气混成郡司马的孙坚募召了千余人与会稽郡兵合作剿匪成功。

当时的扬州刺史对这位猛男请功,孙坚随后历任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

在淮泗三县的这十多年中,孙坚开始培植起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和人望(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虽然人数不多,但足够帮孙坚拿出筹码进入乱世的历史进程了。

184年,黄巾起义天下乱,朝廷的三路讨伐主力中,中郎将朱俊是会稽人。

朱俊听老家说这些年出来了一个祖坟冒烟的富春猛男,马上征招孙坚为自己的佐军司马前来帮场。

孙坚随后利用自己十多年间的威望募集了淮泗精兵千余人,带着自己的股本开始了征程。(和曹仁一样,淮泗地区黑老大)

孙坚打仗的时候有着近乎于疯狂的勇敢,经常自己操刀往上冲,所以同志们看到这种领导普遍也容易被冲昏头脑以为自己也是超人的往上冲,但往往裤衩穿外头的超人只有孙坚一个人。

而且孙坚也不总是全身而退,有一次孙坚在又一次冲垮黄巾军后中了埋伏,孙坚被人打下了马,所部被打散。

孙坚随后开始卧倒装死。

他的坐骑则机灵鬼般飞奔回营,各种哭天喊地嗷嗷叫,撒泼滚地蹄子刨,表示你们赶紧跟我救我家老孙去。

孙坚的兄弟们后来在老马识途的帮助下从草丛中发现了装死的孙坚。

十多天后,孙坚养好了伤,又跟疯子一样的杀出来了。

汝南、颍川的黄巾军被官军打的走保宛城,然后孙坚在攻打宛城的战役中高难度先登,杀出了滩头阵地,随后弟兄们蚁附入城,拿下宛城。

当年吴姑娘怕他报复是对的,楼门楼子先登都当玩,你家那墙才多高?

孙坚此战后功封别部司马。

转过年来185年,凉州边章与韩遂叛乱,董卓征讨不利,朝廷派张温平叛。

张温带上了勇烈盛名的孙坚随他屯军长安。

结果张温到达关中后征召董卓,董卓目无军纪与等级,不仅误时,还言辞傲慢。

孙坚劝张温:董卓是祸头,让我宰了他吧!

张温没有采纳,董卓是不能动的,杀了以后他手底下那帮人没一个人控制得住。

孙坚这辈子看人很准,但他缺乏大局观,很多时候他并不能看清事物背后的本质逻辑。

他的一生,就像一个武勇非凡的狡猾公牛,一路靠着自己的天资猛冲加诈骗,所经过的地方往往一地狼藉。

此时的他,还没有到主掌一方司命的地步,但人生观上却大有阎王爷的行事逻辑。

后面的他,干出了很多今天他怂恿张温要干的事情。

武勇的孙坚在一系列战斗中开始让西北人民开眼,董卓对他就刮目相看。

别看董卓残暴,但他在孙坚身上似乎看到了更加猛烈的杀戮之气,而且孙坚不光杀气重,还有军事眼光,诸多军事判断非常英明。

二人自此在凉州相识,互相忌惮。

两人均不会想到,五年后双方还会再次碰面。

届时,他们成了舞台上的绝对主角。

187年,荆南又反了,长沙贼区星万余人造反,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也跟着响应,朝廷派孙坚为长沙太守去平事。

孙坚到了长沙,没用一个月就扫平了区星,然后又跨辖区讨周朝、郭石,三郡全平。

凭借这个军功,孙坚封为乌程侯。

孙坚就是这么靠着军功从平民一步步的杀下了爵位。

190年底,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孙坚在长沙起兵会盟,五年前就看你不顺眼了!打你丫的去!

孙坚在听说董卓这公牛砸了大汉瓷器店后比较痛心的说早听我的宰了他哪还有这事!

随后他这头公牛开始一路砸荆州的瓷器店去了。

孙坚北上后,先是杀了荆州刺史王叡。

这位王叡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家,下一季有超级重头戏,人家是高门士族,很看不起出身低微而且“轻狡”闻名的孙坚,经常拿话哔哔孙坚。

他不光跟孙坚不合适,跟武陵太守曹寅也不合适,扬言要杀了曹寅。

结果孙坚一北上,曹寅就挑拨孙坚去杀王叡。

孙坚带兵到了江陵城下,王叡问你们这是要干啥啊?

孙坚藏在军中,他的前部先锋答:“我们这帮臭当兵的久战劳苦,请您出点血资助一下。

王叡说:我这啥都没有,不信你们自己进来看。

一小部分兵被放进了城,随后王叡看到了藏于其中的孙坚。

王叡比较诧异:孙领导咋也在这里?刚才咋没说话呀?

孙坚说:“受中央指示弄死你。

王叡问:我犯了啥罪?

孙坚说:无能罪!(坐无所知)

随后王叡被逼自杀。

这可是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啊!你这么就给杀了!连个正经的理由都没有!

他的目的是啥呢?人家没有耽误你北上讨董啊!你杀的着人家吗!

《三国志》中说的很明白“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人家过去没太拿你当回事,你就把人家杀了。

除了泄愤之外,他用无赖般的方式逼死王叡,其实更深层次的企图是从王叡手里夺取荆州,通过这浩荡的乱世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力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后面到了离董卓没两步的南阳后,整整快一年的时间都没再提董卓的茬,而是忙别的事去了。(后面会讲)

你天下为公的一路北上你到了中原倒是像人家曹操那样开干啊!

你并没有。

而且孙坚并没有什么战略眼光,不仅无法判断出时局的走向,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把握住自己手中的筹码。

你杀了王叡,拿下江陵,夺取荆州兵权后你就不应该再往北打了。

渤海小吏

北边是南阳郡,出去就能逐鹿中原了,太守张咨又是颍川高门,跟张邈他们同一批外放出来的士族圈子人,你一个寒门黑户,此时再往北打就是向人家士族集团宣战。

再说南阳是刘秀老家,士族集团三巨头之一(南阳、颍川、汝南),去了你控制的住吗?

东汉时我们说过,南阳那地方标准的庙小妖风大,池浅蛤蟆多,家里四世三公的袁术在那都坐不住,士族“八俊”的刘表后来更是直接扔出去当缓冲区,人家“自己人”都搞不定,你这个区区寒门军阀可能拿得下那帮南阳老爷吗?

此时你只要把战线顶到襄阳,凭借襄阳嗓子眼和汉水之险就完完全全的足以观成败了,你可以先整合除南阳外的整个荆州势力,看看北面到底发展成啥态势。

这是有成功案例的,王莽篡汉时秦丰仅仅以一个南郡为基地就打的相当顽强,要不是碰上岑彭这位风骚走位神将襄阳之险是不好过的。

渤海小吏

还记得岑彭偷秦丰时的这张图吗?

事实上,人家后面的刘表就是照搬了秦丰的经验,人家守在襄阳太太平平的晚年善终。

而且荆州的实力和两百年前真不一样了。

先来看看西汉末年的人口账本。

渤海小吏

两百年前,南边六个郡加一块也没有南阳一个地方人多,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南边三郡的实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看看顺帝时期的账本吧。

渤海小吏

南三郡已经比南郡的人多了,此时孙坚当太守的这个长沙郡的人口数是个啥水平呢?

和袁绍的渤海郡是一个级别,人口比兖州群雄的任何一个郡都要多。

但孙坚对于此时的这个结果并不满意,随后裹挟了王叡的荆州军力继续一路向北,到了南阳时已经数万人的规模了。

他对南阳郡这块肥肉很有想法。

他只看到了账本上的数字,却没看到这背后的暗流汹涌。

此时的南阳太守,是董卓那批外放官员中的颍川士族张咨,袁术逃出洛阳后没有地盘暂时落脚南阳,这位四世三公光环的后将军可是啥动作都不敢有。

都是圈里人,你没办法明抢!

但孙坚不明白这个。

他这辈子就是不要怂,就是干,梭哈梭哈全梭哈!

孙坚向张咨要粮食,张咨不给,也不肯见孙坚。

你前脚刚把琅琊王家的人杀了,还是偷袭,还根本没理由的杀,谁特么敢见你!

然后孙坚说自己得大病了,还请了一大堆巫医给他大功率看病,整的全世界都知道。(诈得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

随后孙坚派人去见张咨,说我不行了,要把我的弟兄们托付给你。

结果张咨上当了,带着五六百人到那打算接手部队,结果被孙坚从病床上跳起来宰了。

由于张咨刚刚到任南阳,是董卓当权后外放的那批官员,根子还不深,结果南阳郡被孙坚吓唬住了,自此提的要求全都满足。

孙坚这人杀气实在太重,他这一路北上已经弄死两个士族大干部了。

他自长沙的一路北上,实际上就是一路公牛砸瓷器店的过程。

还是头专门耍诈的公牛。

他从荆州的南端一路祸祸到了荆州的最北端,将荆州的固有秩序搅了个一篇狼藉。

他的目的是啥呢?

还是前面我们说过的,他的目的是为了荆州,因为他到此就为止了,一路上这么厉害的牛人随后对董卓那也没个动静,两人掐起来完全是因为别的原因。

但是吧,他的手段太低劣,做法也太直白。

底层的人生经历让他不知道高级别的政治手腕和欲退换就是怎么玩的。(你看人家袁绍后面是咋玩的)

他的人生历程中,想要一个目标,他就一路砸过去直到拿下这个目标。

老天却又恰巧给了他打砸一切的狡猾与力量。

他因此也过于迷信一路走来赖以生存的市井智慧与天赐力量。

但是他打砸荆州一路北上的过程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首先关东的士族圈子就开始对孙坚非常有看法,所谓的“群雄讨董”开始大有“群雄讨孙”的态势。

然后吧,孙坚的这一路祸害最终便宜了两个人

其中一个,不光算计他,还算计他孤儿寡母;

另一个,则是他这只江东猛虎的命运休止符。

陆:孙坚战洛阳

孙坚北上的那段时间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1、袁术以后将军的名义出逃南阳投奔张咨。(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2、刘表在孙坚杀人后迅速得到了荆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睿,诏书以表为荆州州刺史)

3、孙坚杀张咨,随后南阳郡怂了,要啥都给。(牵咨於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4、然后刘表上表袁术当正式的南阳太守,袁术又上表孙坚当豫州刺史。(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

5、孙坚随后引兵归附了袁术。(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从术)

这段历史里面人们传统的印象是孙坚一路北上来投奔大哥袁术去讨伐董卓。

这个传统印象高看这二位了。

孙坚起兵之初根本没打算搭理袁术,孙坚的履历中没有京官的背景,大概率俩人根本没见过。

他这折腾一大通本来是打算自己霸占荆州的。

那为啥孙坚这位动作片导演在拍完血腥暴力大片后票房也让人抢走了呢?

咋南阳归了袁术,荆州便宜了刘表了呢?

史书中的几句话,其实历史中的荆州在那个时间段相当惊悚翻转。

孙坚遇到了他命中的克星,刘表。

刘表是当年关东士族天团中大名鼎鼎的“八俊”之一,后来党锢祸起,蹉跎了人生中最黄金的近二十年,直到黄巾大乱,党锢解禁,已经年近五十的刘表投靠了何进,董卓入京时职位是北军中候。

这个职位也就意味着在那汉末崩塌的惊心动魄一夜中,刘表也被义愤填膺的军人们裹挟着投奔了董卓。

刘表这个铁杆的关东士族大咖,很神奇的成为了这帮站队者中的幸运儿。

董卓进洛阳没俩月,关东群雄嚷嚷讨董,南边孙坚第一个在乱世挥起了屠刀,杀了荆州刺史王叡,讨董没看见,杀朝廷大员他算是敢为天下先。

董卓太知道你孙坚想干啥了,这两位猛男的内心其实是心有灵犀的。

董卓于是将有着士族背景而且是关键时刻投诚自己的刘表迅速的委派成了荆州刺史让他去上任。

老刘赶紧给我把荆州抢回来!

渤海小吏

刘表上任的时候,荆州已经被孙坚自南向北祸祸的失去了秩序(江南宗贼盛,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孙坚北上南阳后老窝就被别人给抢了。

此时已经48岁的刘表单马进入了南郡北部第一大城宜城,并在这里会面了襄阳豪族蒯良、蒯越和蔡瑁,然后刘表运用自己“八俊”天下驰名的大名头,与荆州已经骚动的宗族们展开说降与合作,或拉拢或诱杀的平叛了宗贼势力,并将焦点钉在了襄阳。

等孙坚杀掉南阳郡守张咨,得意洋洋于“郡中震栗,无求不获”时,发现局势风云突变。

南阳的本土官员和军队在“震栗”之余自发投票投奔了四世三公的后将军袁术。(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

南边自己一路推过来的混乱局面却被士族大咖刘表神奇的在荆州单骑立足,并且在襄阳拦死了自己的归路。

渤海小吏

他自己本身是长沙太守,曾在零陵、桂阳作战剿匪有基础,武陵太守曹寅跟他一块阴谋搞死的王叡,王叡手里的刺史武装也被他裹挟到了北边,本来形势大好的荆州怎么突然间就一无所有了呢?

你确实大炮轰一切,但人家刘表却是个厚道靠谱能让我们看到稳定收益的未来,我们还是跟他混吧。

荆州之所以在他走后大乱,就是因为他孙坚这个超级病毒的肆意妄为让太平了百年的荆楚地区就像爆发传染病一样的突然失去秩序,然后人们开始抢物资、搞战备,准备迎接末日到来。

渤海小吏

此时的孙坚面临着两头堵的抉择,按他的性格有两个选项:

1、接着弄死袁术;

2、南下弄死刘表,然后再弄死所有作乱的人。

在孙坚面临抉择的时候,刘表的出招又来了。

刘表害怕逮谁干谁的孙坚狗急跳墙往南打,于是提前拉拢袁术,表袁术为南阳太守,将本来就不在自己这控制的二百万人口的大郡送了出去。

这样做,四个好处:

1、南阳郡本来就已经投票投奔袁术了,我这是顺水人情。

2、袁术是士族自己人,南阳送给你是咱们圈子里都会认可的潜规则,同志们会认为我会办事。

3、我给了你大人情,你绝不能够赞助孙坚军粮来打我。

4、孙坚如果还是想要南阳,这两个人会死磕。

在刘表哥们义气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会做人后,袁术这面临了关键抉择。

南阳郡归你了,南阳的官僚和士兵们也都指望的看着你,你按理讲应该给同样是士族圈子的张咨报仇,尤其你当初逃出来时是投奔的张咨,这是你非常铁的关系,不然你不敢投奔到这里。

但是呢,袁术做了一个史书中看不出来效果但却让整个汉末新闻界哗然的抉择。

他不但没有给张咨报仇,而且居然表孙坚为豫州刺史,希望跟孙坚联盟。

他对孙坚说爷们你太牛了,跟我袁家混吧,我表你为豫州刺史,咱去打豫州吧。

这就好比他住朋友家,朋友被强盗杀了,然后他过户了朋友家的房子随后跟强盗说,咱要不接着杀对门邻居去?

孙坚那边此时面临着巨大的形势危急,除了袁术这边递过来了安抚的橄榄枝以外,中原上的这片土地几乎所有的势力对自己都是提防与愤怒的眼神,南边刘表已经立住了脚,自己是否能再打回去呢?

如果往南打不仅粮草成问题,袁术会不会帮刘表偷袭我背后呢?

如果占着南阳不走,袁术,刘表和中原群雄们会不会来围攻我呢?

渤海小吏

随着刘表的突然接管荆州以及将南阳送给袁术,孙坚鲸吞荆州的所有算盘全部落空,还面临着之前连杀两位士族大员的险恶局势。

孙坚退而求其次的开始与袁术合作,和袁术达成了联盟。

与此同时,袁术这辈子注定的失败从这一刻开始了。

他对于孙坚的接纳成为了他人生诸多失败选择中的第一个巨大败笔。

1、所有的士族同盟从此将把你开除出士族集团的互助名册。

张咨原来是咱圈里的自己人,张咨被杀了你应该给他报仇,就算不报仇,你咋能把仇人孙坚这大流氓招到麾下了呢?

孙坚这种没有规矩杀伤性惊人的流氓武器你袁术咋能用呢?

你逃出来,张咨收留你,孙坚杀了张咨,你得了南阳,表流氓当豫州刺史,这一连串怎么看怎么像你指使的孙坚帮你杀了张咨好让你拿到南阳!

吃着人家还害人家!你个大混蛋啊!

2、你招揽了这个流氓武器是不是也想把我们当下一个张咨!

几乎所有的士族大佬开始对袁术充满敌意与提防。

汉末荆州风云第一集落下帷幕,有两个大赢家。

一个是袁绍。

袁术这货不配是袁家的种,袁绍自此独享了四世三公的祖宗积淀,所有的士族几乎从这一刻开始全部倒向了袁绍。

另一个,是单骑入宜城的刘表。

刘表这辈子,其实在老天给他的牌和运中永远做的是最优选择。

没偷袭曹操,没指挥刘备打到许昌去就是大窝囊废?

人生总有想做的,能做的,和根本做不到的。

他能一个人短短时间内安定抚平了荆州说明了两件事:

一、荆州本就是成熟的地方豪族自治体,所以他能牵住关键的几根线就把控住了全局。

二、他这位“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的“八俊”,并非名不副实。

渤海小吏

东汉末年也有光杆的“刘秀”,只是这位“刘秀”的岁数和剧本上苍不再像两百年前那样厚恩赐福了。

随着刘表和袁术的短暂合作,孙坚的一通忙活最终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而且他并不知道,投刘表票的实力派中有一个江夏安陆的黄家,掌门人叫做黄祖,是他孙猛虎的命中武松。

袁术上表,孙坚领豫州刺史后,跟关东的士族联军们一样,根本就没提打董卓的事。

在孙坚入中原的大半年时间中,他干啥了呢?

歇着了吗?

并没有,我手里这几万队伍是很宝贵的,不能瞎打,浪费在董卓身上多可惜。

他这位豫州刺史打豫州去了。

为啥这么说呢?

来看看一年后董卓和孙坚是咋打起来的,先看史料:

1、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

2、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

这里面可以捋出什么线索呢?

1、董卓在洛阳成为无人区后,给养很成问题,董卓要劫掠洛阳周边的物资。(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

2、在梁县(临汝西)徐荣撞上孙坚了。(荣遇坚于梁

梁县在颍川郡与河南尹的交界处。

3、孙坚没打过,颍川太守李旻被亨杀了。(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

4、孙坚的部队是荆州兵和豫州兵。(使率荆、豫之卒

综合起来是啥意思呢?

1、孙坚在和董卓交战前的近一年中,成功将势力插入到了豫州,因为他率领着“荆、豫之卒”,而且至少拿下了颍川郡,因为这位“颍川太守李旻”是跟他一块作战并受他指挥的,大概率也是他封的。孙坚同志格外钟情北京上海这种大地方,颍川也是士族三巨头之一,人口近二百万。

2、董卓派军劫掠,严重影响到了孙坚颍川的地盘,并且在遭遇战中把孙坚给打了。

渤海小吏

随后人家孙军阀彻底不干了。

捋出来孙先生这近一年的时间干啥后,来看看他和董卓所有的交战细节:

最开始是190年冬,双方就有过小范围摩擦,而且是董卓率先偷袭,但是没有偷袭成功。

直到孙坚移屯前线梁县东的时候(临汝),在遭遇战中碰到了四处劫掠的董卓大将徐荣,开春给曹老板差点打死那位。

孙猛男和专打大牌的徐荣对战后也被打崩,前面我们说过的颍川太守李曼被生擒,然后被烹了,生擒的士卒被裹成木乃伊倒立点灯,孙坚同志率领数十骑突围而出。

孙坚同志收集散卒后在梁县阳人过了个惨年。

出了正月,董卓又来撵孙坚了。

董卓惹怒了一个不该惹的人。

随后的战斗,变成了孙坚的一人表演。

这次是胡轸和吕布带队来了。

胡轸是凉州人,董太师从老家带来的弟兄,此行为大督护,督导吕布为骑督,剩下的高级步骑将校都督者也有不少。

这个胡轸跟吕布一个武威人,一个九原人,俩人很不对付。

这俩人不对付的背后,是董卓麾下的秦胡兵和并州军之间的巨大隔阂。

吕布率并州军投诚之后,并州军整体并没有得到太高的优待,吕布作为并州军的代表仅仅封为了中郎将,而且他这个中郎将还是董卓麾下诸多中郎将中的其中一个。

两派本来就有隔阂,这次的领导胡轸的性子还比较急,出兵前就高调放话“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

我这回出来非杀一个高级别的立立威。

这种屁话其实一点用也没有。

古往今来出征时杀将立威的事基本上都是不打预防针的。

基本上套路是开始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会稍微纵容你嘚瑟,然后突然间一天拉下脸,杀一个非常过分的人,随后起到所有人觉得你真特么吓人的效果。

或者比较厚道些的,像梁山泊彭越大哥,比较平静的说拉我造反就得听我的话,不听话我可杀人,然后第二天变脸真杀人。

胡轸这就属于撑的。

董军开拔到广成,距离阳人城还有数十里,天已经黑了,人马已经疲惫至极,本来最开始的计划是到了广成后好好歇歇,吃饭睡觉,然后后半夜进兵,早晨打阳人城。

结果吕布为首的高级军官们全都希望胡轸这回现眼,于是建议:“阳人城中的守军听说咱们来已经都跑了,咱得赶紧去追击啊!要不这趟咱就白来了!

胡轸随后不修整连夜进军,结果累的半死半夜到了阳人城下发现人家三步一哨五步一岗,根本就没跑。

董卓的这伙精兵此时已经累成了傻狗,连防御工事都没做就全都释甲休息。(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

这个时候,吕布同志又派手下高声嚷嚷:“城中贼出来啦”!

全军开始丢盔弃甲的大溃散。

跑了十余里,发现根本就没有敌军,然后探马回来说阳人守军根本没发现咱们,咱们的装备还都满地扔着呢。

董军于是又折回十多里回到阳人城下拾取兵器,准备攻城。

你也不想想,为啥孙坚会不收城前的那堆军械?

那就是等你们再跑回来呗!

随后孙坚开始追击一通猛打,关老爷喝酒前杀的华雄就是这个时候报销的。

华雄本人可远没有《演义》中那么威风,华老师是一夜没睡来回跑了好几十里后被狂追致死的,比较凄惨。

孙坚大败董卓军后开始向洛阳进军,有人向袁术进言:“孙坚若得了洛阳,你可制不了他,小心除狼而得虎呀!”

袁术心疑后给孙坚断了粮,结果被孙坚连夜赶回鲁阳强烈问责了一通:我上讨国贼,下给你家报仇,我孙坚跟董卓可没有什么仇怨,你到底什么意思!

渤海小吏

孙权演他爹演的真好啊,这小眼神。

袁术赶紧又坚决保证战士们的伙食不掉队,孙大将军我错了您同志继续努力。

董卓在胡轸军败后并不知道是具体咋败的,还以为孙坚真的是硬碰硬干死了自己的精兵,于是派李傕游说孙坚,说咱和亲吧,咱哥俩是阶级兄弟,咱俩杀的都是士族,在关中时早我就看你行,你家的子弟想当啥官,郡守刺史的你提条件,皇帝在我手上,啥官咱现在安排不了啊!

结果孙坚比较大义凛然,大流氓之间也有鄙视链,表示你名声太丑了,关中时我就想宰你,非夷你三族不可,咋可能跟你和亲!

孙坚进军大谷,拒洛阳九十里。

随后董卓亲自出战孙坚,第一次孙坚被徐荣偷袭,第二次胡轸败于内讧,这次算是真正的检验孙大将军的实力。

渤海小吏

结果这回董卓在汉家被他刨的诸皇陵之间被孙坚打败,退回到了黾池。

孙坚进洛阳,在宣阳城门外再次暴打吕布,吕布败走。

孙坚进入到了死城洛阳。

孙坚进入洛阳,打扫汉宗庙,安葬被挖开的皇陵,以太牢祭祀天地后,出现了神秘景象。

也许是汉家列祖列宗感谢孙坚的祭祀安陵之功,洛阳城南的官井上空出现了五色气。

孙坚派人去井中查看,发现了十常侍之乱那一夜遗失的传国玉玺。

渤海小吏

不知是不是受了传国玺的鼓舞,孙坚也许对天命产生了想象后使命感爆棚,表示跟董卓没万完,分兵出汉函谷关准备继续往西打。

走到到新安和黾池之间时,听说了两个消息。

1、卓布置了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2、袁绍趁机开始下绊子,表曹操的部将周喁(丹阳太守周昕之弟,给曹操输送丹阳兵那位)做豫州刺史,率军偷袭孙坚豫州大本营阳城(登封东南),断了孙坚的后方供应,要来抢夺他的豫州。(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

渤海小吏

前途层层设防,后面老窝被端,孙坚随后还军反攻周喁。

此时此刻,由于孙猛男的一通秃噜,包括董卓在内的所有实力大佬对于此时此刻的局面均表示了认同。

董卓那边试了试你们能水,确实有一个挺猛的,我也平衡了,暂时不东征了。

关东这边你董卓彻底滚出了洛阳,我们也不用担心西线的军事压力了,洛阳地区被你变成了数百里无人区,挺好,完美的战略缓冲,你王八蛋爱咋地咋地吧,我们该一心一意的抢地盘了。

至此,随着孙坚赶跑了董卓,关东群雄互相撕破脸的暴力混战正式开始。

柒:孙坚横死,袁绍夺冀

来看一下此时此刻的天下大势吧。

总体来讲,关西的董卓势力和益州的刘焉势力暂时趋于稳态,这两伙要先放一放。

关东方面,已经打乱营了。

但是,虽然乱,还是有主线的。

第一条主线,是袁绍集团和袁术集团的搏杀。

袁绍虽然被董卓窃取了第一出大戏的票房,但最终的局面走向还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他袁导的名声以及制片能力还是得到了市场认可的,而且他兄弟袁术由于收揽了没规矩的孙坚,所以士族集团们普遍是买袁绍的账的,大量的士族人才奔向了袁绍阵营。

袁绍方面占领了士族市场,袁术那边则破罐破摔的开发出了编制外的野路子,继孙坚后,各种山贼土匪黄巾军都跟袁术结成了统一战线,当董卓将关东市场让出来后,初期的演化方向,渐渐变成了他们袁家哥俩的对手戏。

袁术走出联盟孙坚的臭棋时人家袁绍在干啥呢?

袁绍在布局下一盘大棋。

袁绍和冀州牧韩馥打算谋立幽州牧刘虞为新的大汉皇帝。

不愧是大导演,再次大手笔。

这事呢,袁绍咨询了投奔他的曹操。

曹老板对此表达了反对意见:因为董卓不是东西,所以咱们聚义天下无不相应,现在幼主很可怜,而且并没有昌邑王当年的那混蛋表现,怎么能轻换新君呢!

董卓代表的朝廷对关东失去控制之后,各路诸侯私刻大印成风,给小弟们各种发印发符节去抢地盘,但造假这事还是袁绍干的最大,他连玉玺都敢刻。

袁绍拿着自己刻的的一个玉印跟曹操显摆,说这是济阴人王定发现的玉印,这上面写着“虞为天子”,又发现有两个太阳出于代郡,看来刘虞当代立啊。

曹操呵呵一笑。

袁绍还派人给曹操做工作,现在天下豪杰群英哪里还有盖的过袁绍的!你咋就不跟袁大哥唱双簧呢!

此时寄人篱下的曹操没有跟着捧臭脚,没表态。

袁绍后来还写信给兄弟袁术,说:“献帝不是灵帝的儿子啊!咱得学习周勃好榜样废了这野孩子立大司马刘虞当皇帝啊。”

袁术那边比较明白,你这货在拍第二季“权力的游戏”,我特么可不搭理你了,要立皇帝你上南阳立来,立的那位离我那么远又成你遥控我了!

袁术说了一堆君臣大义的话,把袁导的合作邀请给拒绝了。

袁绍跟他兄弟再次回信,说咱全家都让人杀了,你咋心这么大呢!

袁术继续官方回信:“皇帝聪明睿智,这孩子外号小周成王,董卓祸乱是本朝的小小厄运,你咋能说人家是野孩子呢!杀咱全家的是董卓,跟皇帝有啥关系呢!

在这个问题上,袁术极其政治正确的表明了一个大汉的态度,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哥哥的另立建议。

我现在是朝廷的后将军!

你丫就是一个渤海太守!

我才是咱家的正根!

你个丫鬟生的还没完没了的折腾上了!

袁术在孙坚帮他得到南阳后,在最开始对他哥哥袁绍是有着一定优势的。

袁绍自打从渤海郡收兵起义后一直驻扎河内,粮草由韩馥供应,而袁术这因为南阳富裕啥也不愁,麾下的孙坚又是大炮轰一切的主儿,而且他还结交了幽州的军阀公孙瓒来对付袁绍,并经常发表“这帮瘪犊子不跟着我混反而跟着我家的家奴屁股后面”的不团结言论。(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谁敢跟你混啊!张咨那坟头还热乎呢!

最开始是抱怨,后来袁术开始打算要了袁绍的命,他在和公孙瓒书信时写出了:“绍非袁氏子的可怕新闻。

袁术打算从品牌上彻底打倒他兄弟,让他彻底失去混社会的最高级武器。

这也标志的二袁的正式决裂。

二袁决裂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

荆州风云第二季轰轰烈烈的上演了。

昨天我们说了,孙坚打董卓的时候,袁绍曹操方面对豫州进行了偷袭,袁绍派曹操的部将会稽周家开始打孙坚的退防不及,抢夺孙坚在豫州的地盘,也就是颍川。

随后孙坚回师打跑了这次偷袭,然后和袁术军锋所指,转而夺取刘表所割据的荆州。

这次军事行动有俩原因:

1、刘表跟袁绍结盟了。

袁术跟袁绍撕破脸了,刘表让袁术感觉丢面子和实打实的危机了。

2、刘表被认为是软柿子。

袁术认为刘表好捏,孙坚好使,自己黄雀在后;

孙坚则认为自己在颍川这个四战之地危机太多了,没完没了的总被惦记,还是初恋荆州惦记的人更少,此时袁术已经和自己联盟,不再有后顾之忧。

孙坚和袁术在双方的各怀鬼胎但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开始南下打荆州。

孙坚又离开了颍川去南方寻找未来,虽说这一年多的逮谁干谁得罪一大堆人啥也没得着,但猛虎南下后依旧是攻无不克,刘表被孙猛虎咬的极其狼狈。

孙坚在邓城、樊城大败刘表部将黄祖,并成功渡过汉水围困襄阳,随后黄祖想搞一把偷袭,但又让孙坚给秃噜了一通,黄祖溃退,孙坚猛追。

渤海小吏

依着孙坚的战斗力,孙坚自荆北再一路趟回去只是时间问题,但就在这时,战局发生了180度的调转。

191年四月,孙坚追杀黄祖时跑猛了,疏忽大意单枪匹马过岘山时(单马行岘山),被黄祖军射杀。

渤海小吏

孙坚死的时间取自《汉纪》和《吴历》中的初平二年(191年),裴松之做过详细考证,并非《三国志》中的初平三年,《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在比对后也选取的初平二年。

孙猛虎就这样早早的离开了这波澜壮阔的汉末舞台。

孙坚作为全军统帅的方面军司令,却干出了“单马行岘山”的李云龙行为,让人叹息意外的背后,他的行为和结局似乎又透露着那种必然。

李云龙可以那样,是因为那是电视剧。

渤海小吏

相信我,以我军的军纪严明,无论套路多么野的司令员也不会干出这种事的。

他一个司令员去当突击队长是为了突出剧本核心的“亮剑精神”,当然,最终他也在一次狭路相逢中被编剧安排的差点和楚云飞同归于尽。

你这辈子大炮轰一切,想弄死就弄死谁,还真的就能弄死谁,渐渐就会产生自己就是死神的莫名优越感。

在“我只会给别人带来噩梦”的病态优越感下,往往就会在很多地方疏忽大意,去放任自己的幸存者偏差,认为自己是凌驾万物的神。

最终的结局,就是在黑暗中的一声枪响后,莫名其妙的倒下,死不瞑目的离开。

渤海小吏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说:“过分强猛豪横的人不得好死,我把他当做我理论的宗旨。”

有没有道理呢?

我觉得有道理。

有的人突然手握权势之后会展现出极强的破坏力和毁灭性。

看上的东西就要抢过来,没有规矩,没有原则,不服就干你,干死你为止,

史书中每当出现这样的桥段,他的传记通常也就快到头了。

孙坚这辈子“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因为对大恶魔董卓态度坚决,所以在史书盖棺论调时得到了“忠壮之烈”的评语,给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的客气挽联。

但是,从他大炮轰一切的人生之路来看,他这辈子所过之处破坏力太强,对不服从自己的势力连根拔起,没有妥协,没有原则,看上的东西用尽办法总要得到,大不了就灭了你。

他狂暴的人生之路除了汉末第一等的战斗力之外,他夫人在嫁他之初吴家给出的那句评语其实更为贴合他的人生底色。

“吴氏亲戚嫌坚轻狡”

孙坚虽然离开了历史舞台,不过他的这份骁勇遗传给了他的长子。

父亲对于男孩的性格养成极其关键,如果父亲足够成功且被孩子崇拜视为榜样的话,父亲的为人处世和性格脾气会极大程度上的被复制到儿子的身上。

孙坚遗传给他这份武勇基因外,还有那相同的性格与宿命。

裴松之在孙坚父子结局时,意味深长的引用了东晋孙盛的一段评语“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虑难於将来?

核心一句话:缺大德定下的基业,有点风吹草动就崩了。

太原孙盛在夷狄乱华的飘摇江左指桑骂槐调侃孙氏之前,晋明帝司马绍在听完王导讲完祖宗的创业史后掩面伏在床上,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物过,刚则易折;做绝,势必不久。

刘表因孙坚之死开始扭转战局,荆襄全境转危为安,而袁术方却折损了战力最强大砍刀。

襄阳乃中国之腹,天下巨防!凭他自己的那点能水,是过不了汉水的。

30年后,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战,将在此打响!

渤海小吏

一方在坠落,另一方在升起。

袁术断臂的191年,袁绍鲸吞了冀州。

袁绍在咨询了很多盟友后发现重立新帝的提议普遍没人赞同,还因此跟袁术彻底闹掰了,于是打算先干了再说,成立大河北共荣圈,派了前任乐浪太守张岐等带着他们的提议到幽州向刘虞奉上皇帝的尊号。

刘虞坚决不同意。

袁绍这帮又给出了下一步方案,你要是不当皇帝也行,你就先主持尚书事务,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刘虞表示皇帝我不干就是为了不背锅,我可能去行使天子权力嘛!你们再逼我我就去投奔匈奴!

袁绍在谋立刘虞不成后,开始进行下一步,打算挤走韩馥。

韩馥干这个冀州牧已经一年多了,基本上算是扎下根来了。

但是袁绍最早离开洛阳的时候,就是直接逃奔冀州地界上来了。

袁绍的思路从最开始就比较明确。

我要做第二个刘秀。

韩馥也是能感觉到这个气氛的。

在袁绍屯兵河内后,樵县曹操,上党张扬这帮都来投奔大名鼎鼎的袁绍,而不是他这个实际的军粮给养提供者,冀州牧韩馥。

韩馥对袁绍是很有看法的,并且一直在暗暗的减少对袁绍方面军的军粮供应,你没有粮食我看谁还拿你当大哥!(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

袁绍对韩馥的下绊子也加紧了谋划,双方翻脸的时刻,是韩馥的大将麴义和韩馥闹翻了公然反叛,还击败了韩馥的讨伐军。

袁绍马上给韩馥递上了橄榄枝,随后又给公孙瓚写信,相约共取冀州。

公孙瓚随后表示赞同,说我要去打董卓,带兵南下准备“借路”冀州。

然后袁绍开始将队伍往东带,驻扎在了延津。

渤海小吏

面对南北夹击之势,韩馥感到了巨大的危机感。

这个时候,袁导安排的演员们开始北上邺城。

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一大帮士族传销团伙开始去游说韩馥,去了以后就吓唬人家:公孙瓚朝您这杀过来了,袁绍那边又引军向东,也不知这俩人是要干啥,我替您担心呐!

韩馥问:咋整呢?

荀谌说:“公孙瓒手下燕、代之兵锋不可当,袁氏是时代领袖肯定不会居于您的身下。冀州是天下之重资,如果两雄并力谋夺您的冀州,我估计您就真悬了。

袁家是您的故交同盟,我替您着想建议您把冀州让给袁家。

在双雄争冀州的这个关头,让袁家得了冀州是一个非常合算的决定。

您既有让贤之名,还会被袁家感激与厚待。

您快别犹豫了,让吧。

韩馥在内心煎熬后同意了。

他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全都在劝他:“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要是没有咱们养活,他都活不过春天,咱一断奶饿死他就和饿死和孩子似的,咱也不知为啥您要把冀州让给他!

韩馥给出了最终的结论:我本就是袁氏故吏,而且才干确实不如袁绍,这种让贤的高风亮节自古都是佳话,同志们咋这么说我呢?(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韩馥的都督从事赵浮、程奂本来率领着强弩万人屯河阳,听说韩馥要把冀州让给袁绍,于是顺着自黄河飞奔东下。

当时袁绍在朝歌清水口,赵浮的万人军团从上游驾着数百艘船从袁绍军前全副武装打鼓敲锣的路过,然后回到了邺城。

渤海小吏

到了韩馥那赵浮等人说:“袁绍军中无粮,我从他那路过,看到他军无斗志,我请求带兵去顶住他,十天内他的军队必定因为无粮而土崩瓦解!有啥可怕的!

韩馥最终到底是没同意,派儿子拿着冀州大印送到了黎阳袁绍的手中。

袁绍至此惊险的做成了冀州牧。

韩馥草包是一方面,但在他做抉择时,其中重要的一项理由是:我家世代是人老袁家的门生。

袁家的背景光开始不断放光芒。

在曹操打出五年后的那张牌之前,他袁家的招牌是无往不利的。

当一个品牌经营了百年,它是蕴含着巨大底蕴与强烈能量的!

广平人骑都尉沮授在袁绍拿下冀州后跟袁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将军你弱冠登朝,名声远播海内,只要是您导的片子那都是大制作大手笔,现在吓跑韩馥总揽冀州之众威震河朔,您又一次让市场和业界看到了您名导的实力。

虽然现在东有黄巾,西有黑山,北有公孙,但那都不叫事,现在您应该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以您的水平,几年之后成此功不难。”

沮授对袁绍说出了他当年早就规划好的想法,袁绍也很深情的对沮授说“这就是我心里想的啊!(此吾心也)

其实呢,我们很多时候和别人聊天时会出现那么一种情况。

别人说了一大堆,只要有一句说到你心坎里去了,你别的话基本上就听不进去了,随后就一直在回味讨论那句话。

袁绍对于沮授兴奋在于哪呢?

沮授说“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让他做东汉末的刘秀,这是他打从洛阳跑出来后的人生规划,所以有这么一位明白人跟他谈这个事,他觉得找到了知己,所以兴奋地回答“此吾心也”

但是呢,沮授其实说了两件事,刚刚那是第一件。

第二件事是“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这是史书中首次记载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版本:

“迎大驾而令天下”。

沮授其实早早的就对袁绍说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

第一,当河北王。

第二,迎回天子,随后以天子的名义打各种不服,谁还能干的过你?

沮授可以说是袁绍阵营中,史书有载的最厉害的一位战略家,他帮袁绍早早的想明白了最顺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套战略思想。

背靠天下河北金角,人口和兵源都是天下第一(西北的人口对比河北劣势太大),然后利用你袁家四世三公的优势和汉家的招牌,后面几乎就是稳赢了。

但是呢,在袁导的剧本中,却并没有将董卓手中的献帝放在自己的剧本中给个角色。

早在献帝西迁后,董卓派了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来劝袁绍这帮人都散了吧。

董卓派的这帮人都是士族自己人,但是由于袁家刚刚被董卓灭门,袁绍脑子一热对于这伙来劝和的自己人们下了狠手,派王匡将胡母班、吴循这帮都给杀了。

其实从这个时候就看出来袁氏兄弟的手腕了,袁绍始终本人没脏手(绍使王匡杀班、瑰、吴循等),袁术则亲自杀的人(袁术亦执杀阴循),包括袁绍夺冀州,是你韩馥送给我的,我自始终至终也没对你宣战,也没跟你发生武装冲突。

这帮被杀的人严格意义上是朝廷的人,袁绍杀的从法理上来讲是汉臣,结下了第一个梁子。

随后袁绍又写剧本拥立刘虞做皇帝,但刘虞死活不同意,目的没达成,却和朝廷结下了第二个梁子。

从袁绍的角度来看,其实当时是没有错的,献帝在董卓手里肯定是弄不回来了!这张牌肯定是永远攥在人家手上自己这永远是被动的,所以他要另立。

但是,风水是轮流转的,你现在丝毫没有希望的板上钉钉也许有一天会突然送到你眼前,而且今天跟你说这话的沮授在四年后仍然会给你提醒,对你说出”“迎大驾而令天下”的升级露骨版:天子而令诸侯”

人生有时会考验你一项能力:你是否有脸将自己曾经撕破的脸再缝回去。

届时,那将成为决定你袁绍一生成败的最重要一次抉择!


捌:袁绍人生的至暗时刻

袁绍在做了冀州牧后,以广平人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魏郡审配为治中、钜鹿田丰为别驾,南阳许攸、逄纪、颖川荀谌皆为谋主。

袁绍的起步,士族圈子助力很大。

河北、南阳、颍川全都在起步阶段加盟。

这也和当年刘秀刚起飞时一样。

不过,即便长袖善舞如刘秀,后来在团结各方面势力时仍然玩砸了一些环节,经历了史诗级的叛变,刘杨、彭宠、邓奉三大地头眼镜王蛇对他轮番进行了考验。

客观来件,袁绍和当年的刘秀是真像。

1、两人都是名满天下。

袁绍是四世三公袁家的第五任翘楚冀州牧,刘秀是昆阳城下三千破百万的玄汉大司马。

2、两人都是才堪大任。

刘秀的开挂人生自不用说,袁绍随着后面我们描写的不断展开就会发现,这个人真的是即便群星璀璨如三国,任然是前几的存在。

3、两人都是得到了各地士族的归心。

刘秀是天下豪族总代表,袁绍是士族圈子的头号投奔对象。

两个人唯独有两个区别:

第一,袁绍比刘秀的准备要充分得多。

当年刘秀是一无所有的懵圈来到河北,袁绍却是提前知道考题,有预案规划的飞奔冀州。

袁绍知道河北对于统一天下有着多么关键的意义,人家是有备而来。

但是,在“天下”这份答卷的面前,有备而来似乎并非那么重要,它只能增加你的概率。

轮到这种顶级的功业,谋事也许在人,成事却从来要看“天”的。

他的那位一生之敌后来既没有“金角”、也没有“银边”,靠着“草肚皮”就挥鞭扫北了。

所谓的成事在“天”,其实是运气。

两人的第二个区别,是刘秀比袁绍要幸运的多

因为他极其意外的得到了天下兵王幽州突骑的鼎力加盟。

渤海小吏

在上谷渔阳高喊幽州有资格选择自己的未来后,幽州突骑呼啸南下,助刘秀迅速平定了王朗政权,然后扫平了河北的盗贼流寇集团成为了铜马帝,随后在下中原,定山东的过程中,耿弇和盖延的幽州军力起了巨大的助力作用。

幽州突骑在这里面不仅仅是出力的问题。

天下兵王帮助刘秀节省了时间!

刘秀统一整个关东,仅仅用了五年。

袁绍彻底拿下河北,却用了整整八年。

幽州突骑还是那个兵王。

但袁绍,唯独少了这份运气。

这让他在三国开局时段,在所有开局主公中面对了最强的开局难度。

幽州军力在对立面的那一边。

此时的幽州,最大的武装头目,叫公孙瓒。

公孙瓚,辽西令支人(河北迁安),家世二千石。

家世挺显赫,不过公孙瓒的出身和袁绍一样,是丫鬟生的,但是公孙瓒没有袁绍命好,没有个早死的大爷过继,所以起步就是个郡小吏。

但是,公孙瓒长得帅,声若钟,脑子聪明,每次汇报工作常常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的工作量,而且条理清楚从不出错。

当时的领导侯太守爱其才,把闺女嫁给了他。

不要兴奋感动,这不是啥婚姻改变阶层的故事

侯太守那闺女大概率也是个丫鬟生的,高门豪族正妻生的闺女在汉末那都是门第间配种搭关系的稀有资源,是不太可能配给“母贱”的公孙瓒的。

公孙瓒后来在涿郡卢植那上学搭关系,不久举上计吏(地方派往中央递账本的官员),后来公孙瓒的上司刘太守因罪被抓到洛阳受审,公孙瓒乔装打扮成侍卒一路伺候。

随后刘太守被判罚流放日南郡(越南),公孙瓒决定继续相随,在北芒山祭先人,举酒杯动情道:”昔为人子,今为人臣,我当陪太守流放千里相随,日南瘴气,我估计是回不来了,与先人们在此别过了!

结果半路上,刘太守被平反赦免,随后忠心义气的公孙瓒得到了顶级回报,得到了举孝廉的名额,正式进入了高级公务员队伍。

到了汉末的时候,门第间的阶层确实是已经固化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

渤海小吏

即便你公孙瓒“家世两千石”,即便你有“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的个人素质,但由于你“母贱”,你就是个郡小吏而已。

家族的名号、财产、仕途,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渤海小吏

你家是“家世两千石”的世代高门但这种家族本该很轻松的举孝廉资格,却是公孙瓒自己给落魄领导烧冷灶,然后一路小心伺候,甚至赌上未来和生命的情况下才搏来的。

听上去也许很心酸,但慢慢习惯吧,在这个时代,你至少还能看到公孙瓒这种豁出去的阶级跃迁者。

到了下一季,除了土匪和蛮夷,正常途径下,无论你怎么“豁出去”,史书中也几乎不会再出现“公孙瓒们”的篇幅了。

公孙瓒举孝廉为郞后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掌兵马,助太守掌兵),开始边境武官的仕途之路。

在边境跟乌桓、鲜卑这帮少数民族打仗的过程中,公孙瓒渐渐选拔出了自己的核心军官团,他选取了“善射之士数十人”全都骑白马,自号“白马义从”,在边地干出了很多相当骇人听闻的壮举。

比如带着数十骑出巡,突然碰到了数百鲜卑骑兵,公孙瓚先是退入边塞空亭,随后对身边人说:“现在这个亭子什么都没有,咱们守不住,必须杀出去,不然就都死这了。

随后公孙瓒带队冲出,自己拿着两刃矛杀伤数十人冲出了鲜卑包围圈,自此声威大震。

这个两刃矛就是双边都有枪头,一般武功高强的人才敢使这家伙。

渤海小吏

枪法如果不纯熟的话其实很容易伤到自己和马匹,但如果使的好,则是非常威猛的武器,后面五胡乱华中的所谓“项羽再世”的冉闵就是使用这个枪的。

公孙瓒长得帅,骑白马,枪法好,实际上他本人应该更类似于传统印象中赵云的形象。

渤海小吏

后来凉州叛乱,朝廷命令公孙瓚督辽西乌桓突骑三千随车骑将军张温去讨凉州贼。

结果公孙瓒一行到了蓟城时,因为出兵费用拖欠问题,人家乌桓人不干了,然后被前中山相张纯和前泰山太守张举抓住空子策反了这三千人的领导乌桓大人丘力居,乌桓骑兵不仅不跟公孙瓒混了反而调头打他来了。

张纯等在乌桓骑兵的助力下攻蓟城,烧城郭,劫掠百姓,还杀了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后来张纯又策反了乌桓峭王等部,乱兵人数一度达到十余万,入青、冀二州,劫掠渔阳、河间、勃海甚至一路杀到平原郡。

幽州匪重势大,灵帝在转年后将“威信素著,恩积北方”曾经干过幽州刺史的刘虞升级为了幽州牧,把幽州打包批发出去了。

州牧比刺史牛的多,军、政、财三位一体的大领导,刘虞到了蓟城后,表达了幽州现在我是军政一把手了,都别闹了,少数民族既往不咎,然后又开出了暗花去悬赏张举、张纯等人的脑袋。

少数民族们听说厚道领导刘虞来了纷纷表示我们不闹了(丘力居等闻虞至,喜,各遣译自归),张纯等人后来也很快被杀,余众降散。

刘虞非常轻松的搞定张举反政府武装的另一面,则是公孙瓒非常苦逼的跟少数民族一刀一枪的没完没了的血腥拼杀。

公孙瓒自打督导乌桓骑兵征西被放鸽子后,就一直怒火中烧,在张纯一路入寇的过程中不断作战,一度追击大败张纯等在辽东属国石门山,缴获了大量的俘虏。

公孙瓒并不见好就收,随后他继续追击,最终被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围于辽西管子城。

一连二百多天,公孙瓒军粮尽食马,马吃没了煮弩楯上的兽筋吃,最终全军分散突围逃跑,乌桓军在围城的过程中也已经困顿不堪,后远走柳城。

在辽东的大雪中,公孙瓒军死于路途中十之五六。

等公孙瓒回来发现,张纯等已经伏法,被大领导刘虞很轻松的拿悬赏令搞定了。

公孙瓒很不平衡,要不是我把局面打开了,你能这么轻松,而且还在丘力居遣使见刘虞时派人暗杀使者,破坏和谈。

但刘虞作为厚道人,也并没有追究公孙瓒,而是诏拜公孙瓒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复兼领属国长史,职统戎马,而且解散了各地武装,只留了公孙瓒率步骑万人驻扎右北平。

刘虞很有领导艺术,公孙瓒你那点小九九我不放在心上,只留你的兵权是充分认可你的工作能力,给你封侯是对你差点死辽东的革命补偿。

另一边呢,对于乌桓等少数民族刘虞也进行了表态,后面不打算打仗了,把各地武装都散了,但是跟你们有仇的公孙瓒在那咬牙切齿,你们再不老实可想好了。

不过公孙瓒这位辽北地区著名狠人有点类似于北方孙坚,对于面子比较看重,对于栽面子比较不接受,而且比较认同不要怂就是干的人生信条,他对于乌桓人的痛恨有些超乎于自己岗位的执著。

每次一听说有警报,公孙瓒拧眉瞪眼的骂着街就杀出去了,史载“瓚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动不动就往死里打,打不死还要夜战,打不尽乌桓就绝不下战场。

渤海小吏

咱大汉的幽州突骑时隔近二百年依然保持的强悍的战斗力,碰见猛人带领照样血洗北方,乌桓等北部少数民族由于太过痛恨公孙瓒,在训练射箭的时候都制作了公孙瓒模型,乌桓同志们扎小人般“驰骑射之”(估计是模拟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射),射中的同志被族人们高呼万岁。

后来乌桓全族觉得跟大愣子公孙瓒犯不上,基本上不是日子过不下去的情况下是轻易不敢来的。

一般听说公孙瓒来了就赶紧跑,让这小子撵上他跟你没完没了,这大哥外号辽西狗皮膏药。

公孙瓒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了一个目标:“扫灭乌桓”。

这和长官幽州牧刘虞的思路是相违背的。

自从黄巾闹起来后,由于刘虞宽厚而且总揽地方大权,他开始劝督农植,还开了上谷地区的汉胡市场,并国营了渔阳的盐铁业,使得幽州的小日子开始爬坡。

青、徐地区避黄巾之难者逃奔刘虞处有百余万口,刘虞全都妥善安抚,给地给政策的让他们安立生业。

刘虞的思路是,要建设不要兵火,要买卖不要杀害,他本人也天性节约,朴素待人,但是这就和职业军人出身的辽北地区著名狠人公孙瓚不对付了。

渤海小吏

公孙瓒没事就喊打喊杀誓灭乌桓!

刘虞看见这大哥就一肚子火,灭什么灭!你灭的了嘛!忘了差点死东北了吗!招降就得了,你非整的全面开战了干啥!我还得满世界找钱给你报销军费!

幽州本就不富裕,由于地处边境,军费消耗特别多,过去每年需要冀州、青州挤出两亿钱来支援。

由于公孙瓒同志民族觉悟比较高,斗争热情分外高涨,导致了幽州军费一路上涨,由于灵帝又打包了新创意的“州牧”,整个幽州打包给了刘虞,中央啥也不管了,所以公孙瓒的军费单子让刘虞看见就一肚子气。

一个是当家知柴米贵;

一个是要通过打仗实现种族灭绝理想,还脾气特别大。

双方从最开始就尿不到一个壶里。

刘虞希望他不折腾,公孙瓒天生爱折腾,两个人开始产生剧烈的分歧。

后来,袁绍的突然出现,加入进了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算是某种意义上缓和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袁绍和韩馥首先打算立刘虞当皇帝作为自己的谋利益的招牌,被刘虞严词拒绝了。

袁绍、韩馥后来第二次又请刘虞领尚书事时双方撕破脸了,刘虞把袁绍的使者给杀了。

双方撕破脸后,韩馥军屯安平打算要搞些动作,结果被刘虞派公孙瓚给暴打,公孙瓒乘势入冀州,以讨董卓为名打算抢韩馥的冀州。

结果再后来,公孙瓒接到了袁绍导演的来信,相约南北夹击,结果还没来得及打,冀州那边就和平易主了,这回票房全都归了袁绍,公孙瓒连毛都没摸到。

这让公孙瓒非常的愤怒。

而且公孙瓒不久前还派了弟弟公孙越带着千余骑兵去和袁术还结盟了,在袁绍派会稽周家为豫州刺史袭夺孙坚的大本营阳城时,袁术就派遣了公孙瓒之弟公孙越去帮孙坚,结果公孙越中流矢而死。

弟弟被杀,冀州被抢,公孙瓒新旧两仇一块算,出军屯磐河,上书陈述袁绍的十项大罪跟袁绍正式开战。

袁绍刚刚拿下冀州,根基不深,开战后“冀州诸城多叛绍从瓒”,形势一度非常危急。

比如说常山赵子龙就被推举带着本郡兵马投奔了公孙瓒。(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袁绍之所以混成这样有三个原因:

第一,你袁绍当这个冀州牧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明眼人都知道你这是逼人家韩馥抢来的地盘,这跟刘备先生后来入蜀一样,只不过刘先生更加臭不要脸。

人家河北很多地方是看不起你的。

第二,你袁绍薅河北羊毛薅的有点狠,对不交份子钱的豪族袁导手段比较黑。(绍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

第三,你袁绍不太可能打得过公孙瓒。

这些年白马将军的战神名号响彻河北,把黄巾贼和少数民族各种暴打,但袁绍先生却从没显露过战绩,小弟王匡和董卓军打仗时露了一面,随后全军覆没。

不仅舆论不看好,袁绍自己也很虚,对于公孙瓒在“十大罪”的讨伐广告中将他说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畜生不但不敢跟人家急,还第一时间把所佩的勃海太守印绶送给了公孙瓒从弟公孙范。

渤海小吏

渤海郡是人口百万的冀州第一大郡,袁绍希望通过割地的方式得到公孙瓒先生的原谅。

结果公孙范到了渤海郡后就带着当地的留守武装帮他哥哥打袁绍来了。

刘虞是个厚道人,他的种种保境安民人家是奔着名留青史去的,但袁绍居然要运作他僭越当皇帝,人家想演好干部,但袁绍却想让他拍三级片,刘虞由此开始不再计较公孙瓒的满世界祸祸,随着这位白马将军去剿灭袁绍反动派。

公孙瓒不是个厚道人,他希望在这个乱世得到自己阳光下的地盘,并不仅仅局限一个小小的辽东属国,于是看上了袁绍的地盘。

而且公孙瓒非常牛气的自署将帅为刺史,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开始和袁绍的全方位开战。

公孙瓒开始南下找袁绍的麻烦,但在双方开战之前,出现了一个插曲。

一股非常凶猛的青、徐黄巾军共三十万众自山东开始北上沿着海边蝗虫过境般的打到了勃海,进入了冀州地界打算吃河北大户顺便与黑山黄巾军回合。

这股青州黄巾军在汉末最终局势走向中非常重要,具体来龙去脉下一章再讲,总之,百万(算上家属)黄巾入渤海了。

渤海此时已经是公孙瓒的地盘了,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在东光南(沧州南)狂屠了这伙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

还是那句话,骑兵打流民那基本上就是收割。

山东黄巾在东北人的秃噜下开始弃辎重奔走渡丹水,被公孙瓒老师一路追击再次撵上,这次杀数万,俘虏七万并打包了这伙黄巾军在青州的劫掠收入。(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

公孙瓒打垮青徐黄巾军后,这伙百万流贼向南方而去,河北人太生猛,不是咱们爷们混的地方,还是去河南发展吧。

这伙山东流民军,继两百年前的赤眉后,最终再度以特殊的方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此战后,公孙瓒对袁绍的优势继之前的“冀州诸城多叛绍从瓒”之后进一步拉开,冀州各地长吏开始纷纷不响一炮的开门投降。(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

公孙瓒不仅能把北方游牧打的听见他声音就跑,还通过屠黄巾在冀州造成了极其轰动的舆论影响。

市场上的投资人们脑海中的判断比较朴素,你袁绍之前导的都是“权力的游戏”这种高层宫斗剧;

渤海小吏

但人家公孙瓒这伙东北猛男天天打外国人,拍的是实战动作片。

渤海小吏

河北舆论普遍认为张艺谋要被吴京打死了。

袁绍头疼的不光如此,继河北此时肉眼可见的众叛亲离之外,背后也已经不再太平。

首先是虎踞南阳的自家兄弟袁术则巴不得自己早点死。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也开始攻略魏郡、东郡,兖州刺史刘岱安排的王肱被打跑。

在背后一片大乱的情况下,此时跟本初哥哥生死与共的孟德弟弟自河内挥师入东郡,击破白绕于濮阳,将手伸入东郡。

袁绍迅速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守住黄河渡口,准备随时逆流而上阻击趁火打劫的黑山诸贼。

黄河对岸的兖州,以刺史刘岱为首在观望,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了。

曹老板刚离开了河内,南单于于夫罗本来跟袁绍是友军,但此时看出来袁绍要完蛋,于是劫持了另一个小弟张杨叛变袁绍,自黄河顺流而下屯于黎阳准备分一杯羹;

老仇人董卓随后迅速官方任命被劫持不肯叛变袁绍的张杨为河内太守,来瓦解张杨的意志,让他帮着一块打袁绍。

渤海小吏

除了东边背靠背生死相依的孟德弟弟之外,四面八方几乎危机四伏。

说句实话,比当年刘秀遇到的局势还要凶险,毕竟当年天下兵王是在刘秀那一边的,而此时北境的幽州铁骑则踏着风雪向他呼啸而来。

渤海小吏

191年年底,袁绍和公孙瓒双方的大军会战于界桥南二十里(邢台威县东)。

渤海小吏

强弱悬殊,危机四伏。

败则土崩瓦解的“官渡之战”,

并不仅仅属于他的孟德弟弟。

远早于他的小兄弟之前,

本初哥哥就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生死存亡的界桥之战,即将正式打响!

渤海小吏


玖:界桥会战

袁绍公孙瓒会战界桥,先看双方实力:

公孙瓒军出战四万,配置堪称豪华。

中军是三万人的步兵方阵,骑兵一万,左右两翼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特种兵为中坚,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

在这里面,要专门介绍一下“白马义从”。

前面我们说过,最开始“白马义从”是公孙瓒全都骑白马的心腹特种兵数十人,射术高超。(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后来呢,公孙瓒在这个基础上精选了三千精锐骑兵,全都骑白马,扩大了白马义从的编制,本质上是自己的最精锐禁卫部队。(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袁绍方就没有那么多高级兵种了,布阵也非常神奇,猛将麹义率领八百先登敢死队在前,千人弩兵夹杂其中,袁绍带领数万步兵在后面。

渤海小吏

双方是这么个阵型

解释一下前面可能大家不太明白的一句话,啥叫“左射右,右射左”呢?

其实大白话解释下就是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左边射右边,右边射左边。

为啥要这样呢?

因为正面好防御。

先来跟大家举个例子,古代战争中射箭并不是像咱们印象中的那样瞄准平行射箭的。

渤海小吏

而是要把角度调高到向天45度的。

渤海小吏

为啥要调高呢?

1、要是不调高角度后面队友的箭就射前面同志的屁股上了。

2、调高后的打击面更广,能射到很多后排的敌军,平行射箭只能射到第一排。

战场上弓兵追求的是密度和频率上的杀伤,而不是靠准度,使劲往天上一放,爱射哪射哪,赶紧就下一箭了。

类似于这种没完没了的效果。

渤海小吏

那为啥还要左面射右边,右面射左边呢?

因为如果你单纯正面吊射,人家防御起来也不困难。

渤海小吏

所以要左射右,右射左,让正面、左面、右面、上面全都被箭雨包围,你那盾牌又不是四面的,让你防不胜防!

渤海小吏

两翼骑兵冲阵后可以交叉射出箭网

公孙瓒的部队肉盾有三万步兵,强突上一万骑兵,配置很全面。

袁绍方面则硬实力上差了许多。

首先他没有那一万骑兵,万人骑兵队是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当年光武开国上谷渔阳各出了三千突骑就横扫整个河北了。

他只有步兵。

正常情况来讲,袁绍肯定是打不过公孙瓒的。

因为你少一个极其厉害的战略兵种。

战场上少一个兵种其实是要吃很大亏的,因为你可选的排列组合就少很多,更不要说你比对手少了可以整出很多花样的骑兵。

正常战斗的时候,公孙瓒大概率是不会先出骑兵的,因为骑兵虽然厉害,但是防御差,在不知道敌方箭阵方队的位置时没必要放出宝贵的骑兵。

往往是步兵方阵拿着盾牌往前走,吸引对手的弓箭火力。

这是《孙子兵法》中说的“以正和”。

骑兵左右翼或拖后放箭,或按兵不动,直到等到战机出现,双方已经搅在一起时,骑兵才会瞅准机会或是左右或是斜插猛烈冲击敌军方阵,等阵型冲垮后收割比赛。

这是“以奇胜”。(出预备队收割战局)

在“奇兵”(预备队)的运用上,骑兵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因为速度快,力量大,震撼性强。

袁绍刚刚当上冀州牧,手上的兵大多是新兵,按常规打法,双方步兵接阵后非让公孙瓒的骑兵突死不可。

袁绍想赢下这场战役必须要达成一个先决条件

抵消掉骑兵的兵种优势。

于是,针对这个前提,基本上之前没咋打过仗的袁绍进行了非常高妙的布阵。

他仅仅将麹义的八百先登军放在了前面,而且中间夹杂摆下了千名强弩兵。

为啥会单单这么看重这个麹义呢?

因为麹义是此时袁绍阵营中经验最丰富最骁勇的名将,比名气更大的颜良文丑张郃要牛的多。

麹义手中的这伙部曲,具体是啥时候招募来的史书无载,只是知道这伙兵在凉州见识过很多阵仗,知道骑兵战咋打,战斗力极强。(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这样摆阵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骄兵。

仅仅这点兵力在前面会让公孙瓒产生轻而易举的错觉。

第二,掩盖自己的劣势。

自己的那数万步兵根本没法往前摆,因为人家有骑兵。

骑兵之所以可怕,在于他利用超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可以冲垮你方的阵型,一旦步兵的阵型垮了,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

前面跟下来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其实步兵方阵对骑兵冲锋的劣势也并没有那么大,但前提必须得是训练有素的步兵,是不怂的老兵。

渤海小吏

基本上越是乱世初期往往越是骑兵大放异彩的时候。

因为都是野路子泥腿子,很多部队还是抓来的壮丁,基本没怎么打过硬仗,更不要说见啥凶猛的场面。

这种队伍要是看到对面有一万骑兵冲过来直接就拉稀了。

很多骑兵打步兵能打出屠杀性的效果就是因为还没打自己这边就开始溃退了。

不仅后面骑兵追着砍,自己还帮着踩。

袁绍的那数万步兵大概率是见不得这种阵仗的,所以单单摆了麹义的八百先登军在前面。

但凡要是有不拉稀的袁绍也会放上去的,毕竟对面如果上万骑兵冲阵,就八百人挡着还是太险了。

袁绍将宝全部压在了麹义“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的八百先登军和那千张强弩的身上后,还有后面的布置。

他在布阵的时候将步兵军阵远远的部在了麹义先登军的后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公孙瓒率先放出骑兵。

因为公孙瓒在计算出你大军的弓箭射程不够时,才会大概率放出骑兵部队先去击溃你这一小部先锋军拿下开门红,起到把你吓尿裤的震撼效果。

人家要是看见你弓兵阵在后面绝对不会把骑兵放出去的,步兵扛盾牌往前拱呗。

对于袁绍来讲,最悲壮的角度,麹义其实是一个战略弃子。

如果这一千八百人能把公孙瓒的一万骑军引出来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抵消掉骑兵的兵种优势”的战略任务了

因为步兵有方阵,但骑兵其实也有方阵。

渤海小吏

只要骑兵军团撒丫子进行一次冲阵之后,就失去了速度和阵型,就会变成漫山遍野参差不齐的骑兵单体,整体的杀伤效果就会大幅下降,再把骑军他们重新拢起来整成队形就会很费时间也很困难。

所以骑兵的效果往往是省着用的,在和步兵对战的过程中恰恰是能尽量不用就尽量不用。

因为骑兵很珍贵,最大的效果是将对方阵型冲散,而且使用次数有限。

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看到对方的步兵主力方阵的弱点时一口气冲过去。

渤海小吏

袁绍通过这个布阵,打算诱使你率先扔出你最强的那张牌,即便你的王牌把我这一千八百人全打死了,但你骑兵的阵型也冲散了,我再指挥我步兵阵贴过去,这就抵消掉你的冲击优势了。

袁绍在赌公孙瓒的轻敌。

此时此刻,作为弱势者,他只能祈祷,祈祷他的诡计可以诱公孙瓒上钩。

公孙瓒如果不搭理他,只要常规打法,派步兵主力拿着盾牌贴上去跟他拼消耗,在双方大军接战后再派骑兵冲军阵,他照样必败无疑。

在正面博弈时,弱者想赢必须要等强者犯错误!

不犯错误很难赢的了!

袁绍赌赢了。

公孙瓒看到袁绍的拢共一千八百人的对阵先锋后就没想太多,直接放骑兵冲锋了。(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

袁绍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战绩,跟自己的百战部队不是一个档次,公孙瓒认为战况会像熟悉的方向发展,一冲就垮,然后远处的袁绍军阵看到先锋被屠随后会自我崩溃,然后哈哈又是一场大胜,结果随着骑兵的冲锋,渐渐不对的感觉就出来了。

一万骑兵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左射右右射左的箭如雨下,但对方根本没有反应,也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慌乱。

这一千八百兵将身体全都藏在了盾牌中。(义兵皆伏楯下不动)

但是,那个年代没有大喇叭话筒,再想改变部署已经来不及了。

直到骑兵冲到仅仅数十步的时候,盾牌下的千张强弩开始同时发射,大量的公孙瓒前锋连人带马被射倒。(强弩雷发,所中必倒)

与此同时,麹义带领他的八百先登军从盾牌下窜了出来,扬尘大叫,拿起了长矛挺在前面开始往前扎。(扬尘大叫,直前冲突)

渤海小吏

在这里,说一下这弩兵的作用。

弩兵对比弓兵,有两个巨大劣势:

1、速率慢,一般来讲发一弩的时间可以射四箭左右。

2、弩兵不能组成弓兵那种方阵,因为它是向前射的,只能一排散开。

综上,弩兵对比弓兵有着密度、频率双低的巨大劣势。

但是,它也有三个好处:

1、劲儿大,力度甚至可以达到弓箭的三倍。

渤海小吏

找不到弩兵的视频,这个弩类似于床子弩,两宋有专场

2、可以无时限的瞄准。

弓箭往往拉开就要射,你一直拉着胳膊受不了,但是弩却可以像手枪一样端着一直瞄准。

这也就意味着,杀伤力大的弩兵在瞄准一个目标后一旦对方走进射程,极有可能一击毙命。

渤海小吏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一个回合后迅速被斩首千余。

与此同时本场战斗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骑兵指挥官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也被临阵斩杀了。(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

渤海小吏

“强弩雷发,所中必倒”配合着“扬尘大叫,直前冲突”以及指挥官严纲被杀,战场上出现了巨大的现场震撼效果。

渤海小吏

失去指挥官的骑兵军团反而被麹义的先登军打乱了军阵,群龙无首的冲锋骑兵开始勒住马头的往回跑,反冲自家的军阵,随后步兵也开始了大溃败。(瓒军败绩,步骑奔走)

这个时候,袁绍发出了总攻的命令,几万后军开始和麹义追击公孙瓒。

一直追到界桥,发现公孙瓚并没有回营,而是已经在界桥上组织起了第二波有序阻击部队。

不过不好使,麹义携胜势再度冲破公孙瓒军,随后一直冲到了公孙瓒的军营,然后又攻破了他的军营,拔了公孙瓒帐前的军旗,直到把公孙瓒营中的留守后备军都打垮才算完!(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

界桥会战,公孙瓒军一败涂地。

此时的总司令袁绍在后面,离着界桥有十几里,看到公孙瓒已经大败,于是放慢了脚步并没有跟着大部队追击,身边仅仅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的卫队跟随。

这个时候,人家公孙瓒手中有骑兵的战略优势还是体现出来了。

在爹找不着娘,娘找不着孩儿的情况下,公孙瓒军下的两千多骑兵在打散后重新集结在了一起,然后突然间和袁绍的一百多人卫队相遇了,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他就这样的出现了。

这伙骑兵看到这一百多袁军开始报仇,开始源源不断的赶来,把袁绍一行围了好多层,开始各种放箭。

田丰同志看到这个情况于是赶紧拉着领导要躲进一堵墙后,但袁绍同志一显大导演本色,不仅不躲还将头盔扔地上大怒道:“咱独立团的伤口永远是正面的,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躲墙里就能活吗!(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

渤海小吏

所有人听我指挥!守住阵型!弩兵反击!

渤海小吏

在袁绍的亮剑精神下,一百多大戟卫士牢牢的占据住了阵型,几十把强弩开始批量射击,这两千多骑兵生生就是啃不下这块骨头。

袁绍同志扔头盔的英勇行为除了让自己死的概率更大外有两个好效果:

1、振奋士气,领导都不怕死了,我们更不怕!

2、敌军没人知道他是大领导了。

这伙骑兵由于不知道阵中有高级领导,于是也并没有下狠心去跟你死磕。

就这样,一直等到了麹义率领大部队秃噜完公孙瓒回军后发现半道上还有这么个段子,于是上前赶跑了这伙骑兵。

袁绍也由此次遭遇战,收获了并不亚于麹义这位此战绝对英雄的威望。

此次袁绍当弱者的“官渡之战”,并非一战而定公孙,而是袁绍在刚刚拿下冀州牧的极端不利形势下成功续命。

整个河北震惊了,张艺谋把吴京给暴打了。

此次界桥大战,无论是战阵布置,还是阵前斗智,还是陷入绝地时的顶级英勇,袁绍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名将水准。

1、其实啥叫军神呢?

要么就是兵贵神速的让你还没来得及使出自己的优势牌时就已经被他一剑封喉;

要么就是他无论手里有啥牌,总会想尽办法的让你先出牌,先抵消掉你的优势牌,然后再拿自己的优势牌打你的软肋。

这就是李世民大名鼎鼎的那句话“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2、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个啥意思呢?

就是枪兵、弓兵、弩兵、骑兵、这一大堆兵种,它的搭配和使用是有很多种排列组合的。

今天对公孙瓒我先登军在前,弩兵放黑枪,步兵阵在后应对,也许转天打黑山贼就变成了步兵阵在前,弓兵阵狂射,先登军两翼出击的阵型了。

怎么设计让对方钻入到你的圈套里,怎么设计让你能克制对手的兵种和阵型而不被对方克制,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3、啥叫领导威望呢?

就是会忽悠人,忽悠人有人信,能说动麹义死心塌地的带着那一千八百人大概率的为了组织当炮灰了,能让麹义临阵坚定住信念就跟这一万骑兵死磕了!

袁绍能让麹义踏踏实实等死,换别人就没本事进行这样的安排。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很多非常牛的隐性操作,都在史书中的字眼里。

别再说袁绍是个大草包了,上半辈子打的乌桓不敢犯边的公孙瓒后面对阵袁绍本人时基本就没赢过。

最后,再说个“诗外”的事。

这仗最关键的是啥?

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运气。

骑兵指挥官严纲要是不意外被杀,估计这一万骑军咋地也把麹义那一千八给拼死了,袁绍只是抵消掉了骑兵的突击优势,后面打成啥样还不一定呢。

所谓的“弱胜强”其实都需要点运气,千万别狂。

努力是本分,算法常优化,事败别气馁,功成是幸运。

顺便再做个小预告,后面曹操袁绍的官渡之战,两位大神之间的各种出招和拆解那真叫“三国时代”中的巅峰对决。

渤海小吏

自189年8月董卓入洛阳,两年后,公元191年末,整个天下的形势是这样的:

关中凉州董卓为王;

河北地区袁绍和公孙瓒、刘虞、黑山军一打三;

曹老板拿下东郡进入兖州,同时兖州各位领导张邈、刘岱、鲍信等人一锅乱炖看不出目标;

荆州刘表逐渐将袁术赶出南阳;

徐州陶谦在逐渐向周边的青州、豫州释放自己的能量。(下一章会讲)

扬州目前仍在太平观望,但亲袁曹,无论是刺史陈温还是九江丹阳,均对曹操有过兵源输送。

益州刘焉派张鲁拿下了汉中并且和朝廷主动断了联系从此远离世间纷纷扰扰;

诸侯外还有并州白波、河北黑山、汝南刘辟、百万青州四伙比较大的编外黄巾军势力。

渤海小吏

最先变现重大变局的是哪里呢?

恶贯满盈的董太师。

渤海小吏

下战预告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