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历史上,一个政权在爆发后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平缓的向下衰亡曲线。
尤其在出现本朝的巅峰大神后,这个政权通常会再延续几十年。
但中国的历史上,却相当神奇的有这么一个政权,本民族的两个最大IP过世后纷纷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失去了江山。
没有这两位大神,前燕后燕这两个政权绝对不会如此震撼的留名于史书上。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慕容皝生下了他的“风”和“云”之后,就注定了他的部族将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留下一大笔。
但你本民族的兴与衰,存与亡,也都牢牢的绑定在了你慕容家的“风”和“云”身上。
前燕,这个冉闵屠羯后的最大赢家,这个牌面上明显更好于前秦和东晋的新兴政权,在入主关东后仅仅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就打烂了手中的一大把好牌。
论积淀,他家是最早实现汉化趋势的异族政权。
论时运,原来的羯赵被灭族,被石勒石虎迁徙过来的六夷全都返乡并损失大半,河北的汉人底子被他们接受。
无论是人口,还是政权的成熟度,还是几十年来亲汉的好口碑,慕容家都算是在这乱世中,更有希望第一个摸到终结乱世命门的政权。
但很遗憾,他慕容家最终成为了给前秦和北魏各自点炮的好上家。
让我们走入历史现场吧。
早在永嘉之乱时期,慕容氏腾飞的第一代创始人慕容廆就成立了经济特区,采取了各地豪族大姓统领各地流民的决策,随后收揽了大量的汉人红利。(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于是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嶷、代郡鲁昌···)
随后慕容氏与汉人豪族士族在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双方互利共生的蓬勃发展,各地豪族和士人在前燕官僚系统中的比例相当高。
前燕政权无论是在东北三国混战还是在石虎大军围城的时候,汉人势力都在慕容政权的生死存亡时刻历经考验并立下了重大功勋。
石虎黑云压城,慕容皝准备逃跑的时候,最开始率敢死队突击赵军拿下一血士气的是河间豪族刘佩。(玄菟太守河间刘佩曰:“今强寇在外,众心惧,事之安危,系于一人。大王此际无所推委,当自强以厉将士,不宜示弱。事急矣,臣请出击之,纵无大捷,足以安众。”乃将敢死数百骑出冲赵兵,所向披靡,斩获而还,于是士气自倍)
促使慕容皝最终下定决心和后赵决战的,是他爹慕容廆时代就执掌机要的渤海大族封弈。(问计于封奕,对曰:“石虎凶虐已甚,民神共疾,祸败之至,其何日之有!今空国远来,攻守势异,戎马虽强,无能为患;顿兵积日,衅隙自生,但坚守以俟之耳。”意乃安。或说降,曰:孤方取天下,何谓降也!)
337年,慕容皝被拥立为燕王的时候,班子成员那几乎就是清一色的汉人团队。(封弈等以皝任重位轻,宜称燕王,皝于是以咸康三年僣即王位,赦其境内。以封弈为国相,韩寿为司马,裴开、阳骛、王寓、李洪、杜群、宋该、刘瞻、石琮、皇甫真、阳协、宋晃、平熙、张泓等并为列卿将帅)
直到352年慕容儁灭了冉闵继皇帝位的时候,前燕政权的班子成员七人中,仍然除了慕容恪之外,有六人是汉人。(以封弈为太尉,慕容恪为侍中,阳骛为尚书令,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张希为尚书右仆射,宋活为中书监,韩恒为中书令,其余封授各有差)
汉人不仅在前燕中央担任了要职,在地方也分别担任长吏,像汉人如此比例担任官僚的情况,在整个五胡时代20多个政权中堪称孤例,几乎所有的华北士族都有过与慕容氏合作的经历。
慕容氏在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了汉人流民的红利,借助汉族世家大族的基层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迅速的吸收并扩大了实力,最终成功从东北苦寒之地杀了出来。
但是,慕容部在得到汉化之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吸纳汉化之伤的考验,比如官僚机构人员在慕容皝时代开始急速攀升膨胀。
345年,石虎即将崩盘的前几年,慕容皝为了开拓税基把牧牛租给贫家,让出了皇家田庄和林场给其耕种,公私八二分成,自己有牛的七三分成。(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
封裕针对这个国策劝谏道:自古圣主在朝的时候都是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收10%的税。,治世之时,农官尽心竭力,通常三年之耕就能余下一年之粟,只要农事勤恳咋可能出现公用不足的情况?(臣闻圣王之宰国也,薄赋而藏于百姓,分之以三等之田,十一而税之···三年之耕,余一年之粟。以斯而积,公用于何不足?)
自永嘉之乱,九州汉民千里迢迢前来投奔我们,现在流民数量比过去我们的人口多出来了十余倍,人多地少,有四成的流民现在是没有地的。(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先王以神武圣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怀远,故九州之人,塞表殊类,襁负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四焉)
现在您应该罢除所有皇家园林留给流民开垦,没有牛的您直接就把牛赐给人家,人都是您的,有啥可怕的,咱口碑打出去以后将来咱们南下的时候,百姓将喜迎王师,他石虎到时候就该边待着去了。(宜省罢诸苑,以业流人。人至而无资产者,赐之以牧牛。人既殿下之人,牛岂失乎!善藏者藏于百姓,若斯而已矣。迩者深副乐土之望,中国之人皆将壶餐奉迎,石季龙谁与居乎)
魏晋已经属于末世了,尚且六四分成,人家有牛的和朝廷五五平分,您这八二分成实在下手太狠了。(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现在咱们的最大问题,是公务人员太多了,无业游民太多了,这帮不干活的肯定就需要干活的人养着,您现在出现的财政问题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今中原未平,资畜宜广,官司猥多,游食不少,一夫不耕,岁受其饥。必取于耕者而食之,一人食一人之力,游食数万,损亦如之,安可以家给人足,治致升平!)
农战为国之本也!现在您要重新裁量公务人员数量,将冗余之官全都赶回到农耕,不能继续扩编公务员啦!(宜量军国所须,置其员数,已外归之于农,教之战法,学者三年无成,亦宜还之于农,不可徒充大员,以塞聪俊之路)
封裕在这封上疏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流民太多并没有被利用;
2、官僚机构已经出现了臃肿冗余的情况。
慕容皝随后罢掉了所有苑囿并官赐耕牛扩大税基,随后裁撤了大量的冗余公务人员。(百工商贾数,四佐与列将速定大员,余者还农。学生不任训教者,亦除员录)
从奏疏反应出来的当时情况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慕容氏利用汉人士族豪族在壮大的同时其实仍然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汉人会大量进入官僚结构并迅速出现官员冗余的情况。
不过慕容皝在死前的四年,对前燕进行了一次中兴性质的自我改革。
这一点其实相当伟大,因为这种得罪人的自我改革与净化通常只能由国家最有威望的领导在卸任之前做。
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将垃圾扫除,将一个新的局面轻装上路的交到下一任政府手上。
这种政治铺路交接,因为种种原因,自古可遇不可求。
慕容皝死于349年,在这之前,前燕政权此时的机体仍然是相当健康的。
既得汉化之利,又除汉化之弊。
这份好底子留到了慕容儁时代,等消灭冉闵进入河北称帝的时候,慕容儁甚至相当直接的采取了彻底的帝制汉化。
之前匈奴汉和羯赵都是设置单于台的,都是有大单于称号的,慕容儁接班的时候东晋方面给予的称号也是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
但冉闵屠羯的影响实在太过于深刻了。
慕容儁直接取消了大单于台,慕容和鲜卑贵族全部出任汉式官吏,从制度上开始胡汉合一,极力避免激化胡汉矛盾。
冉闵屠羯后的六夷大返潮也使得整个河北地区成为了仅剩鲜卑和汉族这两大人口基数的民族,这也客观使得前燕减少了对六夷方面的控制要求,所以大单于台这个团结六夷的机构也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取缔了就取缔了。
当然,取消大单于台并不意味胡汉不再分治,汉兵和鲜卑兵仍然是分而治之的,后面前燕崩溃的时候,慕容桓率万余兵屯沙亭作为最后的总预备队,后来邓羌攻过来后,慕容桓看到大势已去,迅速带着五千鲜卑兵去退保龙城了。(初,燕宜都王桓帅众万余屯沙亭,为太傅评后继,闻评败,引兵屯内黄。坚使邓羌攻信都。丁丑,桓帅鲜卑五千奔龙城)
慕容桓能够迅速的将汉兵和鲜卑兵分割并带走,证明军制并非是胡汉混编的,而且极大概率是由鲜卑人出任骑兵兵种。
总体来讲,在缓解民族矛盾上慕容氏做的确实相当棒,终前燕一朝也未看到剧烈的民族矛盾。
除了缓和矛盾外,由于冉闵例子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这也给了慕容儁另一个启示:就是与汉人的合作再好也是需要提防的,这个世界永远是非我族人其心必异的。
354年,慕容儁开始大规模的分封诸王,一口气分封了23个王,并将兵权几乎全部收到了慕容贵族手上。
鲜卑贵族开始出任各地大员,出任刺史的时候必兼将军之号,既管民,又管军,总统地方军政。
之前在东北老家时由汉人豪族士族担任的州牧开始全部被鲜卑贵族取代,即便还有汉人州牧,也基本不再授予将军军号。
自慕容儁建国后,基本上很少再看到汉人大将的笔墨描写了,过去的汉人高官如封奕、阳鹜等开始被封为太尉、司空尊养起来,军队被集权到了慕容氏手上。
360年,慕容儁死后,随着最厉害最功勋卓著的帝国柱石慕容恪上位,前燕貌似避开了匈奴汉和羯赵的亡国祸根:既没有胡汉矛盾,又没有军功派的野心反噬,这个时代的军神还让所有敌国势力全都瑟瑟发抖。
慕容恪治下,几乎所有阶层都在念叨这位领导人的好。
但在他死后仅仅三年,前燕亡国了。
这其中的匪夷所思,让我们抽丝剥茧的细看吧
先来看一封慕容恪死后的上疏。
史载燕国王公贵戚占民为荫户,在慕容恪死后,国家的账面户口已经相当难看了,国库空虚,根本收不上税来了。(燕王公、贵戚多占民为荫户,国之户口,少于私家,仓库空竭,用度不足)
在这个时候,尚书左仆射悦绾上疏道:前领导人太宰慕容恪为政太宽和,百姓们都入了私门,咱国家账面上的户口都快没了。(暐仆射悦绾言于暐曰:”太宰政尚宽和,百姓多有隐附)
现在三足鼎立,各有吞并之心,但现在国家政法不立,豪贵恣意妄为,国家的户口已经快被吞并没了,连公务员的工资和兵士的粮饷都快发不出来了,财政居然需要去赊账贷款去发工资。(今三方鼎峙,各有吞并之心。而国家政法不立,豪贵恣横,至使民户殚尽,委输无入,吏断常俸,战士绝廪,官贷粟帛以自赡给)
咱们现在是外强中干,这事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长久以往也不是办法,现在请彻底清理诸王荫户,尽还郡县!(既不可闻于邻敌,且非所以为治,宜一切罢断诸荫户,尽还郡县!)
悦绾的上疏相当直接的写到了“荫户”问题!
慕容儁在分封诸王的时候跟宗室们耍了个心眼。
西晋诸王是实封制,有封土,有官吏、军队,司马诸王每年都是有一笔封地收入的;而前燕诸王是虚封,并无实土,也因此并没有封地的定期收入。
你这汉化的那么彻底,你自己皇帝当的那么开心,我们这帮王爷最后没有封地光是个嘴上好听,我们是不干的!
而且由于你信不过汉人,各地重镇是需要慕容诸王前去治理镇守的,每个大员手上都有兵权,所以每个王爷们也开始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把本该的封地好处拿回来。
因此,诸王都开始在主政地方的时候去侵占国家的户口将其圈入军营的控制和保护,每个慕容王爷都有着数量庞大的“营户”。
所谓“营户”,就是置于军队保护控制下的依附户,介于平民和奴隶间的一种部曲或佃客的身份。
前燕诸王虽然没有封土可以收税,但却可以在军队中吃这帮“营户”,当时把营户也称为“军封"或“荫户”。
由于国家账面的户口在诸王的侵占下越来越少,也就导致了原有的徭役和税赋越来越重,由此很多百姓为了逃避徭役赋税,也开始主动依附于诸王的羽翼下成为隐性的营户。
国家开始陷入了一个越来越快的堕落循环。
慕容恪死后,悦绾上疏后被慕容暐安排专办此事,朝野震惊,随后居然清查出来了百万级别的私藏人口!(暐纳之。绾既定制,朝野震惊,出户二十余万)
悦绾的这封奏折,简直就是去地府报道的通知书,他干的这活儿得罪了太多的人。
《资治通鉴》中说他随后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举朝怨怒。绾先有疾,自力厘校户籍,疾遂亟)
《晋书》中说他被之前和慕容恪共同辅政的慕容评干掉了。(慕容评大不平,寻贼绾,杀之)
《资治通鉴》之所以会那么写,大概率是司马光先生希望给忠臣一个好的结局,让后来人们不要担心被打击报复,要忠言直谏,毕竟他修书的那个时代北宋的党争已经轰轰烈烈开启,王安石同志开启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敬无畏时代。
真实历史中的悦绾,极大概率就是被干掉了。
要知道,悦绾是他慕容氏的鲜卑本族,超级老的资历,338年时曾带兵一千喋血孤城的击败了李农的三万围城。
351年,将冉闵的核心班子打败的羯、羌、慕容三国联军就是悦绾作为总司令在冉闵全军出击后突然带三万燕军杀入襄国战场的。(俊遣将军悦绾率甲卒三万自龙城,三方劲卒合十余万···姚襄、悦绾、石琨等三面攻之,祗冲其后,闵师大败)
358年,悦绾又作为西部柱石去受降并州壁垒。(并州垒壁降者百余所,以尚书右仆射悦绾为安西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并州刺史以抚之)
他并不是个普通的无名小卒,他在慕容恪死后尝试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希望挽狂澜于既倒。
但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
前燕已经积重难返。
既得利益群体的阶层板结已经形成,你想让人家把好处吐出来,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这个群体的力量太强大了,你动人家财路,人家就会断你生路。
这事除了在最开始的时候不断调理刹住车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实质上,前燕算是成也慕容恪,败也慕容恪。
没有慕容恪,前燕不一定会如此顺利的冲出东北,河北最终的走向也许还会混沌很多年。
但也正是因为慕容恪这位前燕功高无二的太宰采取的放纵政策,让前燕的军队系统迅速的朽烂。
慕容恪执政总体概括来讲,就是厚道宽仁。
史载慕容恪为将不崇尚威严,专以恩信御人,不爱使唤大伙。(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
军中有人犯法的时候,慕容恪通常秘密将其放掉,抓个贼人斩首充数号令其军。(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捕斩贼首以令军)
慕容恪的军营貌似号令不整,军容堪忧,但实际上防御相当严整,从来没出过岔子。(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
慕容恪为将,其实没啥好指摘的。
因为打仗这事属于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人家一辈子没打过败仗,人家设局抓冉闵的时候即便“十败”于冉闵,但仍然拢得住部队,将士们在他的领导下会第十一次设局抓冉闵。
甭管人家咋带兵,人家能打胜仗。
但是慕容恪的这个性格和打法作为最大的领导执政的时候,几乎就成为了前燕的灭顶之灾。
慕容恪虚心待士,和汉人集团关系相当好,相当尊重汉人集团的建议和利益;无论胡汉,官僚们如果出现了过失也从来不公开宣布,只是平级调动其职位以此为暗示,表示惩罚。(虚心待士,谘询善道,量才授任,人不逾位;官属、朝臣或有过失,不显其状,随宜他叙,不令失伦,唯以此为贬)
同志们因此通常都不太好意思犯错,犯了错后会互相提醒:你又想让太宰调动你的位置吗?(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或有小过,自相责曰:“尔复欲望宰公迁官邪!)
慕容恪为政,赏功不罚过。
永远不怀疑慕容恪执政时真的会起到“时人以为大愧,莫敢犯者”的自觉效果,但却因此产生了三个相当坏的影响。
1、整个官僚系统陷入了好人主义的氛围。
大家认的是你慕容恪这个人,所谓“莫敢犯者”也是因为对你慕容恪不好意思。
但对这个国家,整个官僚系统没有感恩。
2、整个官僚系统的骄纵情绪将迅速爆棚。
人是种很神奇的动物,当你始终被责任压得有忧患意识时,通常能相当厉害的正向做功。
压力太大不是好事情,会让人崩溃,团队会产生离心力,身体大幅度下滑,创造力整体枯竭;
没有压力更不是什么好事情,当你信奉什么快乐工作,没有惩罚时,整个团队会迅速变得心浮气躁,效率低下。
人将一直并永远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动物。
这也是这个世界的惯常之理。
大家都在私吞国家户口,都在往国家机器中安插吃干饭的关系户,在这个没有惩罚的机制下,大家做的都变得理所应当。
3、这个官僚系统将变成毒瘤,谁也摸不得碰不得。
这个人要是听惯了好话,被人捧得时间久了以后,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会变得不知道自己姓啥,会变得听不进一句不好听的话。
大燕立国的顶级元勋慕容恪他老人家从来都不说我们!
将来谁还碰的动这帮既得利益群体呢?
所以悦绾居然敢在慕容恪死后清查诸营荫户,会产生举朝震惊的情况!(绾既定制,朝野震惊)
敢跟我们来劲,疯了他了吧!
到了慕容恪死的时候,整个燕王朝的官僚负担已经令人瞠目结舌,前燕的军功贵族对于人口的吸纳与毒瘤效应已经积重难返。
如果说慕容恪死之前,前燕诸王和整个官僚机构还算不敢太名目张胆的话,等到慕容恪死后,整个前燕开始了肆无忌惮!
之前我们是给太宰大人面子,太宰他老人家对我们有恩。
如今太宰他老人家走了,我们谁也不欠!
悦绾被搞死后不久,尚书左承申绍再次上疏,原文相当珍贵的留在了史籍中,再次侧面的说明了前燕末年的国家状况。
1、自古治国的主要靠皇帝和两千石级别的高官,所以国家对于高官的选拔相当重视,但今天各地军政长官要么是从匹夫兵将之中选上来的,要么就是一堆关系户,更可怕的是,各地大员的任命现在都不经由朝廷了。(臣闻汉宣有言:”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是以特重此选,必妙尽英才,莫不拔自贡士,历资内外,用能仁感猛兽,惠致群祥。今者守宰或擢自匹夫兵将之间,或因宠戚,藉缘时会,非但无闻于州闾,亦不经于朝廷)
2、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官员的考核机制去罢黜不合格的官员,无论是贪污还是怠政,根本不必担心被追究责任,勤政奉法之官没有奖励机制。(又无考绩,黜陟幽明。贪惰为恶,无刑戮之惧;清勤奉法,无爵赏之勤)
3、现在整个国家的风气已经败坏了,而且官吏众多,苛政扰民,咱们国家现在的户口本比不过汉朝的一个大郡,但官员编制却比汉朝多多了。(风颓化替,莫相纠摄。且吏多则政烦,由来常患。今之见户,不过汉之一大郡,而备置百官,加之新立军号,兼重有过往时)
4、国家岂是兵多就厉害的,贵在三军用命!现在应该严定军制,让士兵们的入伍期限有定,为国戍边后休假的时间也足以经营自己的产业,这样效率提上来之后将来才能真正使得动人家。(兵岂在多,贵于用命。宜严制军科,务先饶复,习兵教战,使偏伍有常,从戎之外,足营私业,父兄有陟岵之观,子弟怀孔尔之顾,虽赴水火,何所不从!)
5、现在国家的后宫四千有余,产生的衍生杂员更是魏晋十倍,每天后宫的花费达到万金,宰相侯王全都攀比奢侈···(谨案后宫四千有余,僮侍厮养通兼十倍,日费之重,价盈万金,绮縠罗纨,岁增常调,戎器弗营,奢玩是务。今帑藏虚竭,军士无襜褕之赍,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新之谕,未足甚焉)
综上所述,前燕此时是五个现状:
1、中央皇室不掌握高级官员的任免权力。
2、政务没有考核系统,官员工作好坏不必担心被追责。
3、公务人员数量极多,人浮于事,政出多门。
4、军队管理一片混乱。
5、整个官僚体系已经奢侈攀比的不正之风已经刮遍了前燕的上上下下。
申绍的这封上书后面有一大堆对策,不写了,因为最后没人搭理他的这封奏疏。
其实大家看到了这个情况也知道,前燕没救了。
慕容恪死后,前燕崩盘进入到了倒计时。
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拢住那摊了。
包括他的那个大神弟弟慕容垂!
慕容垂是雄武之才不假,但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跟你这个前燕第一柱石都是没办法比的。
前燕的改革和起死回生,理论上只有你慕容恪一个人能完成!!!
但你作为帝国柱石,慕容首望,军中总代表,你选择了一团和气的包庇纵容,这也就意味着,后面谁也接不住这个朽烂的盘子了。
366年五月,慕容恪病重,这位前燕的实质缔造者望着自己身后的国家,开始害怕了。
慕容暐是个窝囊废,第一代开国燕王慕容皝的弟弟慕容评还在且手握实权,但这位叔叔却真不是个能挑起国家的人,慕容恪先是对慕容暐的哥哥乐安王慕容臧说:“如今南有晋,西有秦,二国有想法,只不过看不到咱们的可乘之机罢了。
大司马总管六军,此位万不可错用他人,我死后,估计是你和慕容冲(皇帝哥哥)担当这个位置,你们虽然能干敏锐,但年纪尚轻,没有经历磨难,听伯伯一声劝,让你小伯伯吴王慕容垂当大司马,他天资出众一定能荡平四海,千万别因贪图这点权力而忘记了祸患,不为国家考虑。同样的话,慕容恪还对太傅慕容评说了。(吴王天资英杰,经略超时,司马职统兵权,不可以失人,吾终之后,必以授之。若以亲疏次第,不以授汝,当以授冲。汝等虽才识明敏,然未堪多难,国家安危,实在于此,不可昧利忘忧,以致大悔也。又以告评)
等到慕容暐在最后时刻亲临慕容恪府向他询问后事,慕容恪再次向慕容暐强烈推荐弟弟慕容垂:吴王兼具文武之才,才能堪比管仲、萧何,当年先帝只不过是考虑到了长幼次序才安排我在前面当常委,陛下如果把政务交给他,国家就能获得安定。不然,我怕西、南二寇肯定会有入寇打算的!(临终,暐亲临问以后事,恪曰:臣闻报恩莫大荐士,板筑犹可,而况国之懿藩!吴王文武兼才,管、萧之亚,陛下若任之以政,国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有窥窬之计)
慕容恪死了,他这辈子战功无数,国人爱戴,居太宰之位而不篡,受举国之重而不骄,堪称楷模典范。
所有的阶层都爱你。
宗室们爱你,因为你从来不拦着大家发财;
汉人士族豪族们爱你,因为你从来谦虚纳谏,尊重我们的利益,对于安插的各种各样国家垃圾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整个官僚阶层爱你,这些年谁也没挨过贬,甚至谁也没听过一句批评。
甚至百姓们都爱你,因为你从来不拦着大伙跑到诸王和豪族那里去当荫户,以此逃离国家的徭役和赋税。
这些人,都在爱你,但唯独不爱这个国家···
陆:一辈子不出错的步步为营
望着这个歌舞升平一团和气的国家,慕容恪在死前使出了最大的努力推荐自己的好弟弟慕容垂。
为啥他推荐慕容垂呢?
因为他这兄弟能打,从13岁就是军中杀神,这辈子和他一样没打过败仗。
眼下能“救”这个国家的,也就只能靠战无不胜了。
365年,慕容恪带着慕容垂去共平洛阳,随后任命慕容垂为都督荆、扬、洛、徐、兖、豫、雍、益、凉、秦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荆州牧,镇守鲁阳(鲁山县)。
慕容垂都督十州军事,总控黄河以南,南防桓温,西顶苻坚,这是慕容恪在逐渐打造下一任军界核心的信号。
也许慕容恪是想逐渐培养慕容垂接班,毕竟365年时他还亲自带队南下征战,身体好的不得了,没必要一下子就放权让慕容垂进核心班子。
但谁也没想到一年后自己的身体就不行了。
甭管你多牛,只要你躺在了病床上,一切就都开始脱离你的掌控。
你觉得国家交到慕容垂手上出不了乱子,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
好不容易把你这个老不死的盼死了!怎么可能再让一个老不死的站在台前!而且这个叔叔辈的还这么年轻!
他要是真老而不死咋办?
况且慕容垂跟先皇慕容儁的关系几乎是明面上的撕裂,慕容儁当年是想借着巫蛊之狱搞死慕容垂的,慕容垂涉险过关后娶了原妻子段氏的妹妹作为继室,然后时任皇后的可足浑氏又找茬把人家废了,安排了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嫁给了慕容垂做枕边间谍。
皇室是绝对不敢让这么一个仇家做总统六军的大司马的!
慕容垂如果想要上位的话也只能指着你慕容恪利用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威望去扶上马送一程。
但现在你自己都上不去马了,你咋扶你这兄弟呢?
前燕的生死存亡其实只有一把解题的钥匙,就是你慕容恪。
你过早的离开了燕国人民,前燕的剧本也就到头了。
最终,慕容恪死后,年仅7岁的慕容冲被安排为了大司马,慕容评毋庸置疑的成为了政治一把手,被慕容恪禁锢了7年的可足浑皇太后也解开了封印重新参与朝政了。
367年到370年,慕容评做了三年的一把手。
前燕亡了。
其实前燕在这三年的时间中,面临的局面颇有点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感觉。
别看前燕已经混乱成那个样子了,但一度甚至仍有机会去统一中国北方。
慕容评这位爷在历史上的风评非常差,既无能又腐败还昏庸,按说跟他这区区三年的执政时间比起来,并不至于如此口碑。
这哥们之所以会如此臭大街,主要是在这三年赶上了三件事。
这三件事,都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事件。
这位爷,非常有水平的全都搞砸了。
第一件事,就是前燕错失了自己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机会。
苻坚继位后的第一波反噬在367年时扑过来了,四位把守重镇的王爷造反了。
早在364年时,汝南公苻腾(苻生弟)谋反被杀,当时王猛说苻生的弟弟尚有五人,建议苻坚除去五人,否则终会为患。
苻坚没听。
365年,北方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和曹毂叛乱,苻坚御驾亲征。
八月,苻坚大军斩杀了曹毂的弟弟曹活,曹毂请降,苻坚迁其豪贵六千多户于长安,万人敌邓羌讨伐刘卫辰,在木根山将其成功逮捕。
九月,苻坚到了朔方,巡视安抚各杂胡部落,因为北方拓跋部的威胁原因,苻坚宽恕了一辈子叛变成性的“五胡版吕布”刘卫辰,让他继续统领部众驻守北境。
这个时候,时为征北将军的苻幼(苻健12子)趁机领兵反攻长安,驻守长安的李威领兵击斩苻幼成功平乱。
苻幼起事时还暗中联结了自己的八哥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苻柳(苻生弟)和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赵公苻双(苻坚弟)。
结果苻坚事后因为苻双是自己的同母弟没能下狠手放弃了追究,自己的亲兄弟没处理,苻柳自然也就没办法清算了。
兄弟互杀这事写到这个时候已经麻木了。
苻坚也是没办法,他在继位的铁腕镇压后,对于周边的要紧岗位只能相信自己家的人,他的哥哥苻法被他妈弄死了,他的三弟苻融此时是禁军将军,苻双镇秦州还参与了谋反,自己的孩子们又都还小,太子苻宏此时刚刚10岁,所以他对这帮兄弟们的任用也是很无奈的。
但权力的道路上是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死路的,你亲兄弟都恨不得你死,更何况苻生的这帮兄弟呢!
结果就在慕容恪死后不久,上次没被处理的苻双和苻柳又联合了时为镇东将军、洛州刺史的魏公苻廋(苻生弟)及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的燕公苻(苻生弟)武起兵作乱。
苻坚厚道了半天的最终结果,就是所有兄弟都觉得自己可以搏一把。
谋逆作为“十恶不赦”之首,是有道理的。
所有有参赛资格或者有点资本的同志一旦都觉得参赛成本不那么高的时候,对于整个社会将是最大程度的损耗。
367年十月,苻双据上邽、苻柳据蒲坂闹起了叛乱,苻庾据陕城(三门峡市)、苻武据安定(泾川县北)响应,四公各据州郡起兵反叛。
苻坚再次厚道,送去信物劝其罢兵,答应一切如故,不作追究。(坚遣使谕之,各啮梨以为信)
结果那哥四个没有任何动摇,铁了心就要搏一把。
368年正月,苻坚派后将军杨成世、左将军毛嵩分别讨伐上邽和安定,派辅国将军王猛、建节将军邓羌攻打蒲阪,派前将军杨安、广武将军张蚝攻打陕城。苻坚命王猛一路和张蚝一路全都在离城三十里处坚守,避免摩擦,等平定西线后再开启东路战事。(坚命蒲、陕之军皆距城三十里,坚壁勿战,俟秦、雍已平,然后并力取之)
苻坚为啥要这样安排呢?
首先避免同时开打后处于四面受敌的窘境,与此同时防止进逼太快让蒲坂和陕城投降前燕。
貌似挺有理的是吧,其实从战略上来讲,苻坚犯了个很大的错误:不是你觉得逼得不紧人家就不会里通外国了,这是东西国际潜在威胁谁更大的问题。
西面的前凉威胁很小,东面的前燕这个巨无霸明显是更大的敌人。
东线这两路跟前燕接壤,而且一个蒲坂,一个陕城,全都是关中咽喉,是前燕西进关中的最大障碍。
苻坚应该第一时间平叛东部堵住前燕的前进之路,西面的前凉和陇西能掀起多大的风波!
结果就是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苻廋将陕城投降了前燕,请求前燕出兵接应。(秦魏公以陕城降燕,请兵应接)
前燕迎来了入主关中的最好机会。
苻坚随后吓得尽起所有精锐屯兵华阴,并派出了大量间谍去向慕容评行贿。
慕容暐听到前秦乱了以后在班子会上讨论了救陕城这事,结果被一心一意搞四风而且收了苻坚礼的慕容评给否了,表示秦国如今虽有危难,但也不容易图谋,主上虽然神明,但不如先帝;我们的能力,又无法和慕容恪相比,咱们能闭关保国就行了,平定秦国这事不是我们这届领导班子该干的事。(慕容评素无经略,又受苻坚间货,沮议曰:秦虽有难,未易可图。朝廷虽明,岂如先帝,吾等经略,又非太宰之匹,终不能平秦也。但可闭关息旅,保宁疆埸足矣)
结果慕容皝的幼子范阳王慕容德上疏表示此时秦土四分,可谓弱矣!时来运集,天赞我也!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好机会实在太难得!建议皇甫真率并州、冀州的兵众直接开向蒲阪,吴王慕容垂率许昌、洛州之兵去陕城解救苻廋,太傅慕容评总领京师禁军作为二将的后援,把檄文洒向三辅地区,咱们大燕统一天下的时刻到了!
慕容暐被说动了,但随后又被慕容评给按下了。(暐览表大悦,将从之。评固执不许,乃止)
慕容评这边拿了苻坚钱搁那扮演和平老大爷,那边的战局则令后世的慕容复们无比扼腕击节!
苻坚派去的西路军根本打不动!
杨成世被苻双的手下苟兴打败,毛嵩被苻武打败,分别逃回长安。
苻坚只得再派宁朔将军吕光、武卫将军王鉴等率军三万再伐苻武苻双。
战事拖到四月,东边二公已经反攻下陇山打到榆眉了(千阳县东)。
西线战场让长安开始风声鹤唳,此时四公叛乱已经过去半年了,之前留给了前燕大量的时间去抉择和准备,蒲坂和陕城能够不战而得,此时要是真出兵也许就真赢了!
苻坚焦头烂额之时,当初和万人敌张蚝单挑胜利后的吕光再次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王鉴欲速战,吕光说:现在贼兵士气正盛应该等等,他们下了陇山后勤跟不上的!等他粮尽后咱们追他必定大获全胜!
吕光用拖字诀和西边二公对峙,二十多天后先锋苟兴退军,吕光等人开始追击,先是追垮苟兴,然后将苻双、苻武联军击败,斩首一万五。
底子薄的苻武放弃了安定和苻双逃归上邽。
西边有了突破,东边也开始出现转机,蒲坂的苻柳多次出来挑战,王猛不应战。
五月,苻柳认为王猛怂了,留长子苻良守卫蒲阪,自己率兵二万西进长安。
苻柳的这个预判错的离谱。
因为苻柳这个位置最重要,是河东跟关中的咽喉,所以苻坚派的也是前秦最强组合,王猛和邓羌。
苻柳开拔一百多里后,邓羌率精锐骑兵七千人趁夜奔袭,大败苻柳,苻柳撤军时再被王猛半路截击,除了数百骑兵跟苻柳逃回蒲坂外几乎全军覆没。
王猛、邓羌跟进围城开始了猛攻。
七月,吕光等打下了上邽,斩杀了苻双、苻武,余罪不论,左卫将军苻雅(宗室成员,出处不详)接替了秦州刺史,长乐公苻丕(苻坚庶长子,年15岁)接替雍州刺史。
九月,王猛等攻下了蒲阪,杀了苻柳全家。
随后苻坚令王猛驻扎蒲阪,派邓羌引兵和王鉴等会合攻打陕城。
十二月,邓羌张蚝攻破陕城,苻廋被苻坚哭着赐死,但接着厚道的赦免其七个儿子,还让其长子袭任魏公,其余的儿子全都封为县公。
苻坚给出的理由是:“天下是高祖的天下,高祖的儿子不能没有后嗣。
战后,范阳公苻抑(宗室成员,出处不详)为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镇守蒲阪,邓羌为建武将军、洛州刺史,镇守陕城。
四公叛乱闹腾了整整一年,才算完事。
这一年中,东边和南边各种看着。
前秦几乎是以一种非常罕见的姿势,在大乱世中的大内乱下,从从容容的完成了内部整合。
东边的慕容大爷确定自己这届班子是混吃等死的定位同时,南边的桓大爷貌似也搁那天天仅仅局限于纵览国际时讯。
这并不苻合桓大爷的套路。
因为桓大爷向来是看别人要掉井里时会去推一把,看别人要掉沟里时跟上去踹一脚。
桓大爷这次并没有上前秦那掺和一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伐前要走武关道,但前燕的慕容垂就在不远处的鲁阳。
自己扎进关中后万一慕容垂捅了他的后门咋办?
第二,打前秦水路使不上劲,图中的那段黑色路线全是后勤噩梦的陆运,第一次的桓温北伐实际上就吃了粮草不济的大亏,成本太高。
更关键的是,即便将前秦打下来了,后续的保养费用呢?
那么大的关中,要多少驻军去设防?
要多少粮食养活这些驻军和兵荒马乱后的三辅大地呢?
尤其前燕一直没出手,万一自己给他人做了嫁衣裳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打关中对桓温本身的权势增长来看并不合算。
往西打,他需要不断向东面求援,需要扬州方面的粮草配合。
他无法从北伐的过程中,挤压掉长江下游的其他势力,从而完成一家独大。
而往另一个方向北伐,则水路成本和政治目的全都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
所以自从一伐前秦之后,这些年桓温的所有施压全都用在了东边。
此时距离桓温二次北伐姚襄,已经过去了13年。
这13年中,桓温用力的方向全部指向了长江的下游,也就是豫州、扬州、兖徐二州。
此时的东晋,地图上看面积是相当不小的。
在桓温一伐前秦的时候,当时手中掌控着东晋的西南江山的荆、益、梁、广等州。
东晋别看地图上貌似超级大,名义上的州有一大堆,但实际上真有实力的就是沿着长江的那一条经济带。
也就是上面的益州、荆州、江州、豫州、扬州、徐兖二州。(益州、荆州、江州的地盘都少画了,主要突出这个时代有利用价值的地区)
所以东边桓温没掌控到的那块地方别看小,实际上地皮相当值钱。
这段时间的江州在徐宁手上,豫州在谢家手上,徐兖比较复杂,主体是在郗家手上,扬州基本上属于司马家自留地。
这段时间江州的位置比较重要,他属于长江上下游间重要过渡的一个地区,而徐宁本人,则是当年通过桓温的老爹桓舜举荐走上仕途的。
在二次北伐成功恢复洛阳后,桓温再进了一步,大约357年左右,桓家的桓云(桓温二弟)接替了徐宁的江州刺史,拿下了江州这片本来就倾向于桓家的地盘。
至此,整个西、南被桓温打通了。
桓温也是从此时开启了打通长江之路。
桓温再往东走的关键阻力,在豫州和徐兖二州。
豫州自344年开始,就是谢家的地盘了。
这个谢家,开启了门阀政治时代后半场的桓谢对抗。
这两家的上升路线其实非常相似,两家后人上位的路数也几乎如出一辙。
首先就是这两家的名头在永嘉乱前都比较一般,桓彝和谢鲲作为给后人搭台子的第一代开拓者均成功杀入“江左八达”之列。
桓彝是在王敦之乱中立功,苏峻之乱后死难,为桓温攒足了上台面的军功,而谢鲲则因为是王敦的人,但在首次王敦之乱时劝阻王敦的”清君侧”之谋,并且没完没了的大庭广众劝王敦忠君爱民从而站队成功。
323年谢鲲就死了,其子谢尚后来在庾家批量死兄弟的那几年和桓温一样上位成功。
桓温在庾家最后一任的庾翼死后拿下了庾家的荆州果实,而谢尚则是在一年多前庾冰病逝的时候,被朝廷任命都督豫州四郡军事,兼任江州刺史。
司马家想趁庾家出殡抢回江州和豫州,但被庾翼先发制人抢回了江州,谢尚最终改任为西中郎将、督扬州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假节,镇守历阳。
在345年这一年,谢家掌控了豫州,谢尚死后堂弟谢奕接管,豫州成了谢家的自留地。
到了358年八月,谢奕死了,此时已经北伐完洛阳的桓温开始对长江下游集中发力,运作出镇江州的桓云再往前顶去出镇豫州。
结果被时任尚书仆射的王导侄子王彪之阻挠,琅琊王氏发表了意见,最终谢家保住了豫州的地盘,谢万成为了豫州刺史。
同月,徐、兖二州刺史荀羡生病,以郗鉴之子御史中丞郗昙为军司。
年底,荀羡疾重,郗昙正式被任命为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徐兖正式回到了郗家的手上。
359年冬,慕容儁病重,两位新上位的小年轻开始北伐。
这位谢万,跟殷浩一个德行。
谢万豪放自负,对人傲慢,比较擅长清谈啸吟,真正的行军打仗啥都不懂,他哥哥谢安(门阀时代最后一位牛人)曾经劝他你现在是军中主帅,万不可傲慢清高,哪里有牛X轰轰能成事的啊!(万矜豪傲物,但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兄安深忧之,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接对诸将以悦其心,岂有傲诞如此而能济事也!)
于是谢万当着他哥的面召集众将,用如意指着诸将说:诸将皆劲卒!(万乃召集诸将,一无所言,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将皆劲卒)
这让诸将相当愤怒,我们是堂堂战将,你特么才是卒!你们全家都特么卒!(诸将益恨之)
谢安比较担心这二逼弟弟被兵变暗杀,自己又挨个去登门道歉,说瞧我面子千万担待这二逼弟弟。(安虑万不免,乃自队帅以下,无不亲造,厚相亲托)
谢万率兵进入涡水、颍水开始北伐,但郗昙这个时候得病了,于是也没商量就退兵驻扎彭城了。(既而万帅众入涡、颍以援洛陽。郗昙以病退屯彭城)
谢万一看郗昙退了,以为郗昙得到了什么消息怂了,随后自己得出了判断,燕国大兵即将来袭,自己赶紧率领“劲卒”们退兵了,结果就在退的过程中,谢万高难度的完成了在前无堵截,后无追兵下的大溃退。(万以为燕兵大盛,故昙退,即引兵还,众遂惊溃)
谢万光杆司令的狼狈逃了回来,路上同志们要不是因为谢安的面子直接就把这货干掉了。(万狼狈单归,军士欲因其败而图之,以安故而止)
谢万仓皇逃回建康,穆帝下诏废谢万为庶人,把郗昙的封号降为建武将军。
不久,许昌、颍川、谯、沛等淮北诸镇彻底看清楚了东晋的废物,成为了慕容恪的政绩闪光点。(于是许昌、颍川、谯、沛诸城相次皆没于燕)
谢万的倒台,导致了谢家此时再无人能继任豫州,这也直接导致了之前一直搁家里养鸟遛狗的四十岁老小伙子谢安无奈出山。
谢安自小被包括王导、桓彝、王蒙等等一大堆领导看好,说这孩子各种好,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哪哪都好的谢安长大后爱好很多,就是不爱上班,入仕在司徒府,辞职了;庾冰逼他来上班,消极怠工了一个多月又回家了;范旺做吏部尚书征召他时也是修书谢绝,总之中央没完没了的喊他来上班,他就是不来。
结果后来朝廷觉得面子实在太下不来台了,表示对谢安永不录用。(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
谢安真的是什么无意于仕途吗?
其实不过是因为家族里面有人撑着台面,他堂兄谢尚,亲兄弟谢奕、谢万相继把控着豫州,所以他能够保证高贵的生活质量无忧无虑的天天玩而已。
要知道,谢安每次春游的时候,都是要带着女团助兴的。(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这么好玩的生活,搁谁也懒得看那堆公务文书。
直到他兄弟谢万被废,家族的特权即将不保之时,玩了大半辈子的谢安终于没有办法以四十多岁的高龄出来上班了。(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谢家也因此进入了重建期。
谢安出山后的第一站,是在桓温的帐下当司马,这也意味着谢家就此被桓温拿下。
谢家倒台后不久,郗家也的徐州也没坐热就易主了。
361年初,郗昙病逝。二月,东晋任命东阳太守范汪(庾家亲戚,庾亮佐史十余年)都督徐、兖、冀、青、幽五州诸军事,兼任徐、兖二州刺史。
四月,桓温出招,以其弟黄门郎桓豁都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将兵取许昌,破燕将慕容尘。
桓豁打出名头后,桓温将沔中七郡交给了桓豁,自己从荆州开始解脱出来。
五月丁巳,晋穆帝驾崩,无子,琅邪王司马丕(晋成帝嫡子)继位。
换皇帝不久后,桓温趁着主少国疑之时宣称要北伐,命范汪出兵梁国。十月,范汪大军失期,被桓温废除。(徐、兖二州刺史范汪,素为桓温所恶,温将北伐,命汪帅众出梁国。冬,十月,坐失期,免为庶人)
范汪被废、豫州无主,桓温咄咄逼人,东晋朝廷最终在362年的开春二月,以吴国内史庾希(庾冰子)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龙骧将军袁真(庾氏旧将)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镇汝南。
庾希是庾冰之子,袁真有庾家背景,东晋朝廷对抗桓温的办法,就是用庾家旧势力来对抗牵制一招狠过一招的桓温。
362年,桓温上疏言:“自永嘉之乱南来渡江逃难的流民现在到了北徙中原的时候了。(温上疏请迁都洛陽,自永嘉之乱播流江表者,一切北徙,以实河南)
这个提案在桓温二次北伐洛阳后就提倡很多年了,每次桓大爷一不痛快就把这事拎出来。
大意是故都我给你们恢复了,你们这帮不肖子孙倒是回去啊!
天天君臣大义的扯故国的淡,你们倒是拿出点真格的啊?
在桓温大谈搬回北方去的同时,前燕逐步紧逼,362年底,庾希自屯守下邳逼到了山阳(淮安),袁真自汝南退屯到了寿阳(淮南市)。
每次桓大爷一闹,朝廷就得认怂。(时朝廷忧惧,将遣侍中止温)
然后就得给桓大爷增封。
363年五月,东晋朝廷对桓温交出了中央的所有控制权: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能给您的我全给您了,桓爷您别闹了。
但桓温的部署仍然在继续,364年五月,桓温将原扬州刺史王述调回中央做尚书令,自己加官成了扬州牧。(五月,戊辰,以扬州刺史王述为尚书令。加大司马温扬州牧、录尚书事)
这个时候,桓温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你不仅录尚书事,你还是扬州牧,你应该入朝当朝了。
但桓温表示,我不去。(壬申,使侍中召温入参朝政;温辞不至)
七月,东晋再下诏令,再一次征召桓温入朝。(秋,七月,丁卯,诏复征大司马温入朝)
八月,桓温以此为由率军驻屯赭圻(安徽繁昌西),辞让录尚书事职务,遥领了扬州牧。
365年正月,桓温以赭圻遭火为由,移驻姑孰(当涂),几乎重现了当年王敦逼宫的态势。
紧接着二月,桓豁监荆州、扬州之义城、雍州之京兆诸军事,领荆州刺史;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
桓温把自己的大后方全面交给两个弟弟,自己这个扬州牧要跟东边死磕了。
从这幅局势图来看,留给东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但接下来的剧本,似乎让人明白了人算和天算的差距究竟有着怎样的距离。
柒:公元369年,夏,中原大旱······
时间到了365这一年,就在扬州牧桓温准备向下游发力的时候,西方发生了一件事打乱了桓温的计划。
365年六月,益州刺史周抚去世,其子犍为太守周楚接替其职。
没多久,镇汉中的梁州刺史司马勋南下了。
司马勋这些年一直有占据蜀地当刘备的心思,只是因为害怕桓温和周抚才没敢发兵。
桓温不用介绍了,周抚是当年陶侃的亲家周访之子,被世仇王敦的个人魅力拿下后成了王家铁杆随王敦谋逆一条道走到了黑,后来大赦因祖辈功勋再度入仕,随后成了桓温的人,自桓温灭蜀后镇守益州20年,平定隗文、邓定、萧敬文三寇,在蜀中威望深厚。
桓温这些年在东边对扬州下手已经驻防到了长江尾,周抚再一死,司马勋认为时机到了,自称成都王打算当刘备了。
这真的是一个无敬无畏的时代,无论胡与汉,所有有点资源的人都在琢磨着搏一把。
这也是为啥开启这黑暗三百年的司马家要永远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原因。
十一月,司马勋带兵进入剑阁,当月中旬,兵临成都城下。
大后方的蜀地谁也没想到一个系统的咋还突然来了这么一家伙。
消息传来,桓温派江夏相朱序为征讨都护率荆州军入川救援。
转过年来三月,荆州刺史桓豁派督护桓罴自汉水上游攻打南郑,断司马勋退路。
不久,双线受敌的司马勋被朱序、周楚攻破擒获,桓温杀了司马勋全党。
由于司马勋的叛乱和随后的西方大整顿,桓温消停了一年。
366年十月,燕抚军将军下邳王慕容厉寇兖州,攻下了鲁国、高平数郡,置守宰而还。
367年正月,桓温以庾希坐失良机,不能抵御前燕救援鲁郡、高平为由免去了其徐兖刺史之职。
九月,东晋朝廷选取了一个各方面都认可的人选,郗鉴的长子郗愔去都督徐、兖、青、幽、扬州诸军事,任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
之所以说郗愔的人选是多方面认可的,是因为郗愔像当年他爹郗鉴一样是具有多方关系优势的。
1、司马氏方面认为,郗愔是郗鉴长子,郗家是京口巨脉,东晋皇族认为你可以像当年郗鉴挺王导一样,帮我在后面站场子。
2、从门阀圈来看,郗家跟琅琊王氏是联盟关系户,郗愔是王羲之的内弟,有望阻击住越来越凶猛想打破门阀平衡的桓温。
3、从桓温的考虑来看,郗愔是他帐下参军郗超的父亲,郗超是他的铁杆小弟,而且庾家之前插进了京口,要用郗家拔出庾家在徐、兖的势力。
368年,前秦“四公之乱”,桓温一直在观望。
368年12月,前秦五公之乱收尾,桓温迎来了如下的国际局势:
1、前燕方面慕容恪过世,国政混乱,外强中干。
2、前秦刚刚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鏖战,国力疲惫。
369年四月初一,桓温人生中第三次出兵北伐。
这一次,他带着徐兖刺史郗愔和豫州刺史袁真一块北伐。
他要打一把大牌,利用此次北伐达到如下战略构想:
1、北伐成大功,为自己的篡逆立不世之功加码。
2、利用北伐消耗豫州和徐兖的实力,消灭自己多年来的绊脚石。
结果北伐刚一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构想就“意外”打成了。
自己的铁粉郗超的神助攻。
桓温帐下有这么几个心腹,用当时的话是这么讲的:长胡子的参军和矮个子的主簿左右着桓温的喜怒。(府中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长胡子参军是郗超,矮个子主簿是王珣。
他还有个长史,叫王坦之。
桓温近几年有一步关键的上升,就是遥领了扬州牧,而原扬州刺史是王坦之他爹王述。
大概率桓温是通过手下的王坦之,运作拿下的这个关键岗位。
桓温人家这辈子不走废棋吧。
郗超自幼卓越超群不受拘束,据说有旷世之才,善于清谈,而且咋说咋有理。(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
看这出场介绍貌似这又是个糠了的货,但玄谈圈还是出了几个能干实事的人才的。
毕竟郗超是郗家的人,是有儒家家学传家的。
最开始是司马昱辟郗超为府掾,桓温灭蜀后郗超进入了桓温幕府担任征西府椽,后改任大司马参军。
桓温向来没有看得起的人,但在与郗超共事后,发现这小子深不可测,于是倾心礼遇,郗超自己也拿桓温当成了偶像去追随。(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
桓温曾不止一次的表达出了对北府兵的防备和青睐:“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这次郗愔收到桓温的北伐消息后的回信表态: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打到黄河去。(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乃遗温笺,欲共奖王室,请督所部出河上)
郗超收到老爹的来信后把他爹的信撕碎了,自己当了把爹,重新写了封上疏,说我郗愔非将帅之才,岁数大了折腾不动了,想退休了,请求桓温先生统领麾下军队。(愔子超为温参军,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愔笺,自陈非将帅才,不堪军旅,老病,乞闲地自养,劝温并领己所统)
桓温见信后大喜,当即就把郗愔调任为了冠军将军、会稽内史,自己兼任了徐、兖二州刺史,接过了郗愔手中的军队。(温得笺大喜,即转愔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温自领徐、兖二州刺史)
这件事颇为儿戏。
郗愔上疏自己能打,结果回来的回复却是兵权被夺。
但是,郗愔后来并没有什么表示,京口军也并没有什么别的反应,郗家就这样认怂了。
这又颇为反常。
这应该和桓温遥领扬州牧的流程一样,应该是在漫长的沟通和运作中,桓温早已派郗超做通郗愔工作了。
这回就是走个过场,通过北伐让郗愔正式表态让位。
但老郗临阵变卦了。
结果儿子大怒!爹你咋就那么不懂事呢!
帮他老爹表决心了。
桓温在搞定徐兖后,四月初一,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出发正式北伐。
桓温对北伐的时机选在了夏季。
选这个季节的原因,在于东晋北伐关键中的关键,是水路。
南方没有马,没有办法像北方游牧政权那样派出骑兵队提前烧杀抢掠,完事大军过来后吃现成的。
《孙子兵法》中说:“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只要你在当地抢下了一钟粮食,相当于从大后方运上来二十钟粮食。
95%的消耗都在运输路途中耗散掉了。
骑兵其实是大军作战时的一个后勤作弊器。
步兵出军后的沿途基本上则是千里无鸡鸣,听着信的能跑的全都跑了,谁都害怕跑晚了你大军开过来拿我全家充军了。
东晋由于后勤问题无法因粮于敌,所以基本上所有给养全都要靠水路,只能通过大船的一路航运,将海量的物资运送到前线。
这也就意味着东晋能利用的水路通到哪里,哪里就是东晋的战略投放区域。
对水路极其重要的依赖,也就意味着桓温的出兵只能选择初夏。
因为夏天是雨季,中原的河流水量丰沛,航线最通畅。
而且即便在雨季,很多航道仍然需要采取修筑堰坝,引入别的支流等方式提高航道中的水位保障大军通航,所以也只能选在夏季。
桓温自中渎水道自长江进入淮河后开始面临诸多航道选择。
进入淮河之后,其实通往黄河的支流众多,汴水、睢水、颍水这都可以北上黄河。
但此时,这一堆航道全都用不了。
因为这些条水道都是由一个地方从黄河水分出来的——石门水口。
如果石门堵了,黄河水引不进来,单单依靠汴水、睢水等河道本身的水量是不足以支撑北伐船队通航的水位的。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石门不通,南军的水军便无法航行进黄河。
17年前,戴施在冉闵闹腾河北的时候靠着汴水来往黄河各种穿梭。
13年前,桓温二次北伐时也是自汴水经石门输送的军粮光复了洛阳。
黄河与淮河之间本来是畅通无阻的。
但6年前,363年夏,前燕控制了荥阳。
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个时代最关键的重要性开始变成了辖区控制下的水门水口。
前燕相当聪明的封死了石门水道,导致了自此东晋的水军因为水量问题根本开不过来。
所以桓温此次北伐的大部队还没出发时,就已经派给了豫州刺史袁真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桓温命袁真带领他的豫州军从寿春沿涡河北上,拿下谯郡、梁国的燕军然后北上荥阳疏通石门水口,从而恢复中原水系的流量。(先使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
桓温自己,选择了自泗水北上的另一条路。
这是三国时代的水路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时自泗水北上是进不了黄河的。
桓温为什么要选择从泗水北上呢?
因为356年,徐州刺史荀羡开辟了一条新航道。
356年春,前燕南下渡过黄河向兖州方向扩张,荀羡率军北上御敌。
荀羡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自洸水引汶水通渠,通过对水道的修整,荀羡的舰队从泗水经洸水、汶水而驶入济水从而在东阿干掉了慕容兰。(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
更重要的是,这条水道不仅可以进入济水,还能进入黄河。
359年十月,慕容儁寇东阿,郗昙出高平反击,派将军诸葛悠率水军进入了黄河阻击,但战败了。(十月,北中郎将郗昙帅万余人出高平,经略河、兖;又遣将军诸葛悠以舟军入河,败绩)
自济水继续往下游走,可以经过四渎口进入黄河。
所以说,桓温的梦想线路,是这个样子的。
因为这条水道不受石门水道控制,水量大概率是没问题的。
想的挺好,但老天开始了宏观调控。
六月,桓温进至高平郡,攻克燕军关键交通点的湖陆县,抓住了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
然后有些傻眼。
自打入了夏,一滴雨都没有下。
虽然没有人为堵塞,但洸水和泗水根本就没有水量支撑水军继续航行。
桓温随后采取了B方案,走荷水水系。
荷水是春秋时代就开凿的,也可以进入济水,然后通过巨野泽随后走四渎口入黄河。
但由于荷水的源头也是石门水口,所以水量堪忧,桓温最开始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等走到金乡(山东嘉祥县南四十里)时,发现荷水也走不动了。(六月,辛丑,温至金乡,天旱,水道绝)
老天爷仅仅通过一场大旱就把你毕生难遇到的灭国时机给憋死了。
生死有命,成败在天!
你桓温选的这条水道躲过了石门,但却遇到了罕见中原的大旱。
桓温走到这时,不认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开凿新航道前行。
最终的选定方案,是废弃洸水从巨野泽开挖一条沟通泗水和济水的新航道,也就是后世的“桓公渎”。(乃凿钜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
在这个时候,桓温的长胡子参军郗超说话了。
郗超向桓温说:这条渠工程量太大,就算进入清水(济水上游)估计也难以通运黄河。如果敌人不与我们交战,咱们的运输通道又断绝,又无法因粮于敌,局面将极其危险。(郗超曰:“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寇不战,运道又绝,因敌为资,复无所得,此危道也)
现在有上下两策:
上策是现在全军奔袭邺城,听到您的威名前燕那帮一定会逃回他们的东北老家,即便不逃,出战咱就干死他,守城顽抗咱们也能在河北搞出巨大的声势。(不若尽举见众直趋邺城,彼畏公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欲城邺而守之,则当此盛夏,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
如果您认为此计轻锐胜负难定,想一定要持万全之策,那就不如驻扎于此处,控制水路运输,咱们歇一年,到明年夏天再进军。(但恐明公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必,欲务持重,则莫若顿兵河、济,控引漕运,俟资储充备,至来夏乃进兵)
他明年还继续大旱吗?
咱等一年呗!
如果现在咱们继续开渠北上,进不能速胜,等渠开通了也入秋了,一旦敌人与我们耗下去,再过俩月就是秋冬枯水期了,不仅水量更少了,咱们的将士又没准备冬衣,咱们到时就不光是军粮不济了,我们在天时上也不具备可行性啊!(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速决,退必愆乏。贼因此势以日月相引,渐及秋冬,水更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于时所忧,非独无食而已)
桓温没有听,指挥全军继续开凿“桓公渎”。
之所以会这样做,因为三个原因:
1、前秦刚刚鏖战一年,再过一年的话人家就缓过来了。
2、万一明年仍然大旱呢?水量仍然不足呢?你再等一年吗?
3、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开渠此渠算是日拱一卒,将来的北伐仍然能用。
前燕的第一波阻击,由下邳王慕容历带队,率兵二万在黄墟迎战桓温,被桓温打的只身匹马逃回邺城,随后高平太守徐翻率郡向桓温投降。(燕主以下邳王厉为征讨大都督,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高平太守徐翻举郡来降)
前燕再派乐安王慕容臧统领众军抵抗桓温,再败,前燕无奈,派散骑侍郎乐嵩去前秦请求救援,许诺割地虎牢以西。(复遣乐安王臧统诸军拒温,臧不能抗,乃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秦)
苻坚收到求援后,群臣纷纷表态,当年桓温打我们打到灞上,燕国不来救我们,而且又不向我们称藩,凭啥要救他!
但最终王猛跟苻坚开小会的时候说到:燕国虽然强大,但慕容评干不过桓温,如果让桓温拿下了中原,咱们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全完了。(王猛密言于坚曰:“燕虽强大,慕容评非温敌也。若温举山东,进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并、豫之粟,观兵崤、渑,则陛下大事去矣)
这个草包咱们还是留着好!
眼下与燕国汇合兵力来打退桓温,等燕国战后疲惫,咱再打这草包,你看多好。(今不如与燕合兵以退温;温退,燕亦病矣,然后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
八月,苻坚决定派邓羌等率领兵二万人去救援前燕。
桓温没有想到,刚刚大伤后的前秦居然入局了。
回看东边,这个时候前燕的兖州刺史孙元率领他的亲族同党起兵响应桓温,黄河以南基本已经失控,前燕前面派出的所有阻击力量全部被桓温怼了回来。
九月初一,桓温裨将邓遐、朱序再破傅末波于林渚!
九月十一,桓温来到了枋头!距离邺城不到百里!
前燕方面,太傅慕容评同志已经准备回到东北老家了。(及太傅评大惧,谋奔和龙)
桓温几乎就要在巨大的天时不利情况下连战连捷的吓唬走前燕的这帮废物蛋了!
在这举国危亡时刻,已经坐冷板凳多年的慕容垂说:“让我去试试吧!我要是再输了,咱再逃也不晚。(吴王垂曰:“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
这位大燕最后的帝国柱石终于代替慕容臧成为南讨大都督,率领范阳王慕容德等五万人去抵御桓温。(乃以垂代乐安王臧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帅征南将军范陽王德等众五万以拒温)
就在慕容垂获得军权坚持最后一次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深秋。
慕容垂掌兵后第一时间派慕容德率骑兵一万、兰台侍御史刘当率骑兵五千去驻防石门,坚决不能让晋军拿下石门,与此同时命豫州刺史李邦开始率州兵五千断掉桓温东来的航运粮道。(豫州刺史李帅州兵五千断温粮道)
桓温一路吸引了巨大火力,但西线的袁真整整半年多的时间仍然没能拿下石门水口!(初,温使豫州刺史袁真攻谯、梁,开石门以通水运,真克谯、梁而不能开石门,水运路塞)
于此同时,苻坚的二万援军也即将赶到。
天时已变,多方不利,粮草已断,桓温决定撤军。
但撤军时,桓温迎来了巨大的悲哀。
来时的路已经被前燕切断,石门水口也没有打开,这两条路想要争夺需要时间,但粮草已经不足。
这也就意味着,水路跑不了了!
桓温面临着逃不出去的尴尬。
九月十九,桓温最终决定焚毁所有舟舰,步行南撤。(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桓温南撤后,前燕将士纷纷请求追击,慕容垂说:“不行,桓温谨慎,一定严加戒备,精兵殿后,不如暂缓,当他看我们没有追击后一定昼夜急行逃回本国,等他的士兵们把劲跑没了,咱们再追他们!(燕之诸将争欲追之,吴王垂曰:“不可,温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精锐为后拒,击之未必得志,不如缓之。彼幸吾未至,必昼夜疾趋,俟其士众力尽气衰,然后击之,无不克矣)
别忘了咱们是骑兵!
桓温如慕容垂所料,自南逃后极其谨慎,怕上游燕军放毒连喝水都是掘井开采。(温自东燕出仓坦,凿井而饮)
桓温南逃了七百多里后,慕容垂放话:可以打了!
九月二十四,慕容垂率八千骑兵在襄邑(河南省睢县)追上了桓温,慕容德率精骑四千埋伏在襄邑东面的山涧中,与慕容垂夹击桓温。
桓温大败,被杀三万多人。
桓温再跑,前秦大将苟池又在谯郡打了他一家伙,再死一万多。
直到十月底,桓温才在山阳(淮安)终于收拢住了溃散的败兵。
桓温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眼。
桓温把此战的罪过全部推给了袁真,奏请黜免袁真为庶人。(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奏免真为庶人)
实事求是来讲,桓温此战在前中期打的是非常棒的。
不仅开通了新航道,而且打退了前燕的多次阻击,赢得了黄河两岸的大量响应,弄得前燕要迁都,向前秦求援。
哪怕最终局势不利,桓温其实也有原则。
坐船遛呗。
但他最终败也就败在了退路上,首先自己来时的水道没有看守好,被人家断了粮道,其次西线相信了袁真能够打开石门,但凡能上船,前燕的骑兵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袁真收到弹劾后不服,上表弹劾桓温。
东晋朝廷明显知道谁胳膊粗,袁真最终举寿春反叛投降了前燕,与此同时又向前秦求援。(真以温诬己,不服,表温罪状;朝廷不报。真遂据寿春叛降燕,且请救;亦遣使如秦)
捌:袁真反叛幕后推测
再来回看下桓温撤退的原文是这样的:
1、九月丙申(9.19),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2、温自东燕出仓坦,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燕之诸将争欲追之···数日,垂告诸将曰:“温可击矣。”乃急追之,及温于襄邑。范陽王德先帅劲骑四千伏于襄邑东涧中,与垂夹击温 ,大破之,斩首三万级;辛丑(9.24),慕容垂追败温后军于襄邑
3、秦苟池邀击温于谯,又破之,死者复以万计。
4、冬,十月,己巳(10.22),大司马温收散卒,屯于山陽
来看一下桓温的撤退路线。
桓温跑的非常快,9.19从枋头跑,六天以后已经跑了七百余里来到了襄邑,随后被暴力狂屠。
紧接着又在南面的谯郡被杀了数以万计。
这里面能清晰的说明一件事:负责打通石门的袁真早就跑了,将整个东线空了出来。
如果同时撤退的话袁真很难跑的过桓温,而且屯兵石门的慕容德不会从容来到襄邑去搞埋伏。
桓温回军后,袁真造反了。
原因是桓温把责任推给了袁真,然后袁真也上疏弹劾桓温,但朝廷没搭理,随后袁真造反了。(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奏免真为庶人;又免冠军将军邓遐官。真以温诬己,不服,表温罪状;朝廷不报。真遂据寿春叛降燕,且请救;亦遣使如秦)
在《晋书.卷八》的时间线是这样的:冬十月···己巳,温收散卒,屯于山阳。豫州刺史袁真以寿阳叛。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
也就意味着在10.22日桓温刚到淮安不久,袁真就大大方方造反了。
桓温这辈子废了太多人,袁真是唯一一个有胆子造反的,而且造反的这么迅速。
这有两个原因:
1、桓温此战实力大损,袁真认为自己的实力根本不怂桓温。
这基本侧面推测出袁真这一年基本上出工不出力,实力丝毫无损让他有底气对抗重伤后的桓温。
2、心委屈了。
有可能袁真就是想存心弄死桓温,或者是东晋的门阀圈子指望着通过此次北伐让桓温死在北国,所以授意袁真消极怠工,撤退时釜底抽薪。
结果桓温居然跑回来了,东晋朝廷又怂了,抛弃了袁真,所以人家造反卖国给燕秦了。
史书中,根本没有一丁点袁真在石门的战斗描写。
常理来讲,这么重要的战略任务,应该会有相关记载的,甚至只要有战斗就一定会记于史书之上的。
而且按照前燕末年那德行,很难对石门提高到什么战略角度,前燕对石门唯一的重视,是慕容垂接过兵权后,命慕容德带着一万五千人去夺回石门!(乃以垂为使持节、南讨大都督,慕容德为征南将军,率众五万距温···慕容德屯于石门,绝温粮漕)
所以袁真此前的难度极大概率并不会有多高!
甚至早早就到了石门,否则桓温怎么会在九月还敢开进黄河进逼枋头呢?
大概率就是有底气航道最终是通畅的!是有退路的!甚至收到了袁真已经搞定石门的虚假上报!
但无论怎样,这个“石门”最终没有通开。
桓温能够开渠三百里入黄河,他袁真却通不开这个石门。
写到这里,看一个之前读者朋友的留言,哲:所以看来桓大司马后两次北伐时机都极佳。有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北伐提前几年,桓大司马带兵先直接上,是否胜算更大?虽说权臣在内,但是桓温自己是封疆大吏,兵粮自给,何妨?
看到这里,大家有答案了吗?
灭掉殷浩才能无后顾之忧的北伐,不然前脚走了,后面那帮自以为是的清谈爷爷们会鼓捣出来各种各样的幺蛾子。
桓温一辈子机关算尽,他本心是让袁真是去当炮灰的,他自己选了一条并不被关注的航道,但最终尚且算漏了一招。
这一招错的代价,就是差点死在北国!
政治这东西,不彻彻底底的掌控好一切后,是很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奔跑路上可怕的不是远方的险阻和高山,是鞋里的沙子。
桓温看到袁真反了,迅速命手下毛虎生兼淮南太守,戌守历阳,堵住了袁真南下的道路。
十一月二十五,丞相司马昱来到涂中和桓温会合商量袁真谋反问题,桓温终于从名义上拿到了豫州,其子桓熙被任命为了豫州刺史。(丞相昱与大司马温会涂中,以谋后举;以温世子熙为豫州刺史、假节)
年底,桓温征派徐、兖百姓修筑广陵城,他亲自前往战前拿下的徐兖去压平此地的不服势力,连续一年的征战劳役再加上瘟疫流行,徐兖百姓损失近半。(大司马温发徐、兖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时征役既频,加之疫疬,死者什四五,百姓嗟怨)
但桓温也就此彻底完成了对徐兖的掌控。
370年二月,袁真病死了,陈郡太守朱辅立袁真之子袁瑾为豫州刺史继续抵抗并向前燕和前秦求救。
三月,燕、秦皆遣兵助袁瑾,桓温派督护竺瑶等阻击,燕兵先至,竺瑶等于武丘大破燕军,侄子南顿太守桓石虔攻克寿春南城。
八月,桓温搞定徐兖后从广陵出发率领二万兵众讨伐袁瑾,与此同时任命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率兵五千镇守石头。(大司马温自广陵帅众二万讨袁瑾;以襄城太守刘波为淮南内史,将五千人镇石头)
至此,桓温控制了建康第一战略要地石头城!
八月十一,桓温在寿春亮相后打败了袁瑾,随后围城。(癸丑,温败瑾于寿春,遂围之)
371年正月,袁瑾、朱辅向前秦求救,苻坚派全明星级别的武卫将军王鉴、前将军张蚝率步骑兵二万前去救援,诚意不可谓不足。
但桓温派桓伊和桓石虔等在石桥大败前秦的万人敌王鉴、张蚝。(大司马温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鉴、蚝于石桥,大破之,秦兵退屯慎城)
桓温不仅自己牛,内部的选拔和建设也相当棒,子弟皆多才。
正月十七,桓温攻下了寿春,生擒袁瑾,并其宗族数十人送于建康斩首。
至此,桓温拿下了豫州。
桓温的第三次北伐,虽然大败于中原,却大胜于江左。
兖徐和豫州以及重镇石头城在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中终于全部被桓温收割。
至此,东晋全盘已经尽入桓温之手。
时年57岁的桓温,在东晋立国半个世纪的分水岭,终于几乎打破了门阀政治的束缚,彻底完成了一家独大!
他似乎就要完成对司马家的命运复仇
命运之神确实是安排给了他家这个任务
不过最终的操刀手,却并没有交给他
因为南北对峙的剧本还有很多
门阀政治仍然有它的意义和华彩的世纪对决
他桓家和另一位老小伙子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
西边的那位雄主,就要横扫六合八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