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为什么老领导们不能得罪?
三国的最后这三章,是在中国历史中第二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如何从一个员工,一步步将别人家的公司拿在自己手中的全过程。
上一次是王莽。
你可能会疑问,曹操呢?
这位爷也是把大汉的房本给换了的啊。
不太一样,人家曹操这天下,是真的一步步自己打出来的。
当然,没有两汉四百年的伟大积淀,你曹操是不见得会腾飞起来的,但那都是隐性的。
这就好比品牌的估值,虽然影响巨大,但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而且,在你一步步从县长打成省长乃至最后打成万岁爷的过程中,你已经完成了权力的整合与祸患的消除了。
曹操的前面大半生,伴随着统一中国北方,他建立起了一个非常稳固的以谯沛老乡为核心的军事支柱,以颍川集团为核心的文官系统,自赤壁之战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不断地敲大汉的房梁,并在惊天动地的公元219年顶住了以关云长为震中核心的最后一次凶猛反扑。
大汉的最后那口气,就此彻底在大魏武帝和大魏吴王的联合绞杀下,彻底散干净了。
曹魏代汉后,基本上听不到什么人心思汉的事了,曹丕最后对献帝给了“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的超高规格下岗待遇其实也和自信有关。
你刘家这个符号,不会对我再有啥危害了。
此时的曹魏政局,已经是一个非常稳固的权力结构了。
司马懿要走的这条路,就是从曹魏这个已经比较稳固的权力结构中,一步步爬到山顶并踢开老东家的荆棘之路。
这其实是极难的。
因为你这一路要触及人家当年建公司时的很多权力基石。
上一个成功的是王莽,但人家那是不可复制的,是此后中国历史舞台上再也没有的神仙孤例。
儒家道德楷模,全国流量超巨,全阶层的无限拥护,这种手腕,是不具备复制性与研究性的。
这两章我们看到的,是史上第一次完完全全权力的游戏为主导的,历经父子祖孙三代四世不断钻营后走完的谋国之路。
我们并非要让他们做榜样,来教大家咋抢人家家业去,熟悉我们的朋友一定知道,咱们整个系列讲的是历史的脉络和因果,用铁一样的事实讲述他们是咋可笑的被历史的编剧狂扇大嘴巴的悲惨故事。
不过这两章对于权力的研究是很值得我们去体会的。
上一章中,我们看到了司马懿咸鱼翻身的那一天,他是怎样用有限的力量去部署,最终撬动了权力的最核心。
你要断绝“内外”,控制“禁中”,也就是司马门的最终归属。
关上了司马门,内外就隔绝了,外面兵是不敢贸然行动的,因为谁也不敢被扣上攻打大内的帽子。
控制了司马门,也就意味着控制了皇宫,控制了里面的皇帝和玉玺等一系列权力下发凭证。
下一个问题,你要如何控制司马门?
如果你控制禁军,那就省事多了,比如被手下人推倒玩制服诱惑的赵匡胤先生。
你如果不控制,这方面力量还是政敌的,那你就只能去打下来,这没有别的办法。
当你要控制司马门,你就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你要有足够的武力打下来。
第二,你不能让对手增援过来。
这就推理到了下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武库!
控制了武库,你不仅可以全方位武装自己,还能阻断别人的武装升级。
司马懿就是抓准“武库”和“司马门”这两个支点,撬动大魏政权的。
说到底,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解决了国家机器中最核心的环节:政治合法性的制高点。
皇权最重要的两方面我们再来捋一下:
1、录尚书事
2、禁军归属。
当初司马懿就是“领尚书事”和控制三千精兵的“督中外诸军事”,成为了唯二的辅政大臣。
现在,司马家连带曹爽的份额全拿回来了,此时变成了“独领尚书事+六千精兵”,手中就算是抓住皇权了。
不过,高平陵之变仅仅是司马家族走的最险,最重要的那一步,他后面还有很多步要走。
除了皇权的政治合法性以外,帝国的权力大厦还有以下四个环节构成:
1、文官系统。
2、国家粮权。
3、国家财权。
4、各大军区军权。
一个个来看,先来说一下文官系统。
官员系统是一个帝国的血管网络,是完成整个帝国运作的手脚,对于国家来讲最重要。
但通常在权力运作轨迹中,95%的官僚系统是不被皇帝们重视的。
为什么呢?
因为绝大多数的岗位干部都是路人甲,对于皇帝来讲除了表彰先进典型的时候念念名字,一辈子都懒得管谁是谁。
皇帝们通常只考虑两个群体就可以了:
一个是老领导们;
一个是未来要接替老领导们的储备干部们。
这两个群体中,哪个更重要呢?
是老领导们。
这次司马家之所以一举拿下曹爽,有很大一部分的助力,是老同志们的。
几十年宦海生涯,威望与资历那是相当有震慑力和煽动性的。
比如司马懿政变中最关键的外姓人物蒋济,后来司马家的不肖子孙在互相砍的时候总结前人伟大斗争经验时有这么关键的一条: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
为啥司马懿单单要把蒋济拉到自己的车驾上主席台前排就坐呢?
因为蒋济自228年就干护军将军了,随后239年转成了领军将军,直到242年才被明升暗降到了太尉的位置。
相当于中间14年的时间里,蒋济一直是掌管中下层武官选拔、控制禁军的核心岗位领导,在整个禁军中拥有着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
蒋济和司马懿坐在一辆车上发动改变,禁军中即便有很多潜在反对司马家族的力量,当看到老长官蒋济上了车后也会掂量掂量。
这一掂量掂量,就帮司马家族争取来了最关键的时间!
曹爽之前将老同志和固有利益阶层的一通得罪,让司马懿最终渔翁得利了,
郭德纲先生说过:说相声这个行业是欺负老别欺负小。
明面上的解释是欺负老头儿没有成本,欺负年轻人要担心人家将来报复。
其实其本质核心原因是:说相声的那个行业本来就没多大的盘子,还全是同行互杀,甚至师徒之间都是你死我活,活的越老敌人越多,时间在这个行业产生不了人脉的复利效应。
到了官员系统这就不一样了,一个高级官员背后的人事关系深不可测,你知道他这辈子对多少人有知遇之恩?
司马师三年中护军就阴养了三千死士!
司马懿在关中七年就把大西北弄成了铁票仓!
这种领导要是有上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你说得多可怕!
官僚仕途是充分利用了时间红利的行业,所以老领导们千万不能得罪。
曹爽这些年大力提拔年轻干部,对老同志们不在乎不尊重,结果事实也证明了,在老领导们都伸胳膊伸腿的时候,年轻人们并不好使。
司马懿在政变中打得旗号很有欺骗性,把曹爽比成了当年的吕家。
这帮老同志们是再造大魏的周勃陈平们。
所以老同志们是怀着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去搞这次政变的。
这帮老家伙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比他们还老的那个都掉了渣的老狐狸居然心会这么大!
司马懿这个老领导中的老领导,在政变成功之后,是这样处理老领导问题的。
主体思路就是给富贵,给待遇,给尊重,但不给核心权力。
代表人物:
蒋济因功进封都乡侯,还没来得及再嘉奖就羞愧而死了,因为司马懿洛水放屁的时候他是那屁的担保人。(初,济随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爽遂诛灭。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
蒋济也算是从山脚干到山顶的顶级素质官僚了,但因为做了个担保就没脸活着了,啥叫人比人得死啊,这就是。
不是每个人都有司马懿指水放屁,不畏苍天的心理素质的。
高柔进封万岁乡侯,继续担任司空的闲职,后迁转为太尉;
王观封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
孙礼为司隶校尉,后迁任司空,封大利亭侯。
······
司马懿是啥思路呢?
给待遇都供起来,哄着都不要闹,但不能再给核心权力了,防止第二棵大树再长起来。
这帮老同志,全都是心向大魏的。
你怎么办?
你只能做事小心不刺激他们,等他们自然而然的走向“光荣”。
司马懿政变后一直传达的态度就是我可啥想法都没有哦,天子给我加封丞相我可不敢要哦,天子给我加九锡我也不敢要哦,老兄弟们不要激动哦。(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等老干部们盖魏旗光荣之后,下一梯队的干部也就是他们的子孙通常没经历过和曹老板艰苦创业,风里来雨里去的革命情感,那个时候再大动作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
比如说大魏的忠臣标杆贾逵,死前慨叹受国厚恩,恨不得斩孙权提着十万的脑袋下去见先帝,丧事一律从简,死后豫州吏民追思刻石立祠,曹叡、曹髦全都专门凭吊嘉奖过的顶级忠臣,他儿子贾充后来却成为了司马家禅代之路上的最凶功狗。
这个环节,只能交给时间。
时间到了,大势自然渐渐水到渠成。
所以司马懿任何实质性的前进都没做。
曹爽就是不明白这一点,最终被老干部之首给灭族了。
搞定、安抚老领导们,对于整个官僚系统的把控是极其重要的!
这帮人有威望有能量,无论今天的你是处于什么阶层的,在我们的人生中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体会的。
千千万万别当势利眼,千千万万别信什么人走茶凉的话,善待、尊敬你的每一个老领导,就算不为了报人家的恩,就算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讲,人家仍然有力量去左右你前途是否悲哀与美好。
第二方面,财粮权。
此时此刻,财权跟粮权可以统一而看,因为曹魏的钱粮在整个三国年间基本上都是处于屯田制为主供应的。
也就是说,抓住了屯田,也就抓住了钱粮。
此时曹魏的几大屯田区都是哪里呢?
洛阳地区,邺城地区,许县地区,关中地区,陇西地区,淮南地区。
除了前两块并非战区外,后面四块屯田区全都是支援战区的。
当你放眼望去,无论东南还是西北,所有的战区屯田都是在司马懿的主导下建设完成的。
前面几个环节,司马懿全都进行了完全把控,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方面:军权,也就是曹魏的几大军区。
先来看司马懿的西北老根据地。
此时的关中一把是谁呢?
曹爽的表弟,夏侯玄。
当初曹爽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霸为讨蜀护军、右将军,打算瓦解司马懿在关中的势力。
就是因为这次部署,夏侯玄的中护军被妥协给了司马师,埋下了司马家族反扑的最后火种。
如今司马懿第一时间着手雍凉地区的人事调整。
司马懿召夏侯玄、夏侯霸二人回朝,结果夏侯玄回来了,夏侯霸逃跑蜀汉了。
夏侯玄这个关中一把没有做任何抵抗就回来了,其实原因比较明显,司马懿在关中的根子扎的很硬,你夏侯玄乱不动。
替夏侯玄的是郭淮,司马懿旧部。
替郭淮雍州刺史的是陈泰,老哥们陈群的儿子;跟司马师司马昭是哥们,高平陵之变站队成功。
魏国西线被司马懿恢复控制。
来看中线。
也就是荆襄前线。
之前我们说过,自227年6月,曹叡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一直到231年,这五年时间里,司马懿都是坐镇荆、豫的一把手。
这期间他打退了吴国来犯,闪电斩过孟达,配合曹真西线伐蜀,是拢起荆豫力量干过事业的。
要知道,关中仅仅待过七年就铁票仓效果了,荆州这五年,您想想,司马懿老先生会虚度光阴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荆豫一把手王昶,是当年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王昶父王泽为东汉代郡太守;伯父王柔,东汉任护匈奴中郎将、雁门太守。
世家大族的王昶少年名声就很大,在曹丕时代就属于重点培养干部,后来236年,曹叡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
时任太尉的司马懿保举的王昶。
后来曹爽时代,王昶又由徐州任职被封为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
这个人和多方势力都有交集,走的还特别稳,在曹爽倒台后又上奏表态抑制浮华,拥护老领导司马懿的路线,活的明白啊。
在王昶后,司马懿还派过去了王基当荆州刺史,这位也是当年司马懿看上的,曾征辟他,后来曹爽也看上这个人才,奏请担任从事中郎,后迁安丰太守,后边防有功加讨寇将军。
这个人的政治立场很有意思,虽然曹爽一个劲的提拔他,但曹爽为首的“正始风气”却很让王基看不惯,王基还写了篇《时要论》来讥讽时事。
高平陵之变前夕,王基被征召为河南尹,由于提拔他的曹爽被打倒,王基被免官。
不过后来新老板司马懿政审迅速通过,王基被召回担任尚书,并于转过年来调任荆州刺史。
西北和荆豫,司马懿都控制的比较踏实。
唯一有漏洞的,是东南战区。
这些年,司马懿对此处从未真正伸过手。
前几年倒是出征过几次,总是还没打对面就都撒丫子了,唯一的伸手,连松土都不算,就是派邓艾去两淮屯田。
该说说这个邓艾了。
邓艾家在南阳,出身平民家庭,自幼丧父,但母亲再穷不能穷教育,让小邓艾并没有断了书本。
看到这个姓和这个出生地,大家联想到了什么吗?
这应该是当年光武开国时,新野邓氏的后裔,不然老邓家此时都破落了,为啥还能有见识供孩子去读书呢。
208年,曹操拿下荆州后,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这是曹操的惯用做法,对新占领地总不踏实,邓艾全家被强迁到汝南作屯田民。
小邓艾开始了放牛娃生涯。
邓艾12岁的时候,又随母亲来到了颍川,后来凭才学当上了都尉学士。
邓艾终于因此摆脱了农民的身份,当上了基层公务员。
不过邓艾有一项巨大的弱点,严重的阻碍了他本就没啥希望的仕途。
口吃。
最终邓艾被打发做了稻田守丛草吏。
听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前途根本就不用想了。
这是一份闲差事,深处乱世,邓艾工作之余,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
身边的人都在嘲笑他,你个磕巴小吏,装什么大尾巴狼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
就这样,邓艾平平淡淡的度过了二十年,总算熬成了典农功曹的一个小官。
能够有机会参与管理屯田了。
此时,已经是曹芳时代了,邓艾也已经四十多岁了。
大好年华匆匆流走,建功立业的好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三国鼎立的态势已经很多年了,自己仍然是个基层小吏。
人生就是这样,也许你有大志,负大才,但就是等不来剧本。
千百年来,多少才俊老于窗下啊。
邓艾啊邓艾,眼下已来到正始年间,九品中正已然稳固,时代的大舞台,跟你这个寒门子弟真的没什么关系了。
但就在这个时代对寒门子弟即将关门的一刹那!
邓艾作为几乎是最后一拨的寒门大才,冲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239年,他得到了去洛阳汇报工作的机会,见到了他的那位恩主,太尉司马懿。(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
读了一辈子人的司马懿,在一次磕磕巴巴的汇报声中,在那些断断续续的内容里,在那些回答你问题的重点中,司马懿看到了一块瑰宝。
邓艾汇报完工作就没走,成为了太尉府的掾属,后又升任了尚书郎。
邓艾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窗口期,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司马懿在被托孤仅仅一个多月后,就被尊为太傅了,邓艾就没有资格向识货的司马懿汇报工作了!
曹叡239年正月初一走人的,司马懿四百里踩风火轮赶到,随后被托孤,又因为每年正月各地都要上中央来汇报工作,司马懿作为太尉主管典农工作正好在这个时间段看见了结结巴巴一肚子能耐倒不出来的邓艾!
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份贵人扶持。
命也!时也!运也!
蹉跎半生的邓艾阴差阳错的登上了时代舞台
贰:为什么说人事即政治?
邓艾进入太尉府后不久,司马懿就逐渐被挤出权力中心了。
虽如此,但司马懿仍在为国家的建设做准备,241年,孙权四路北伐时,司马懿前去做了总督导,他带着邓艾前去了。
我不仅仅是让你给我当秘书的,你已经潜心修炼了二十多年了,你是治郡之才,非幕僚之属。
在随司马懿大军南下直到寿春的巡视中,邓艾一路走一路考察,并在巡视后交出了自己的汇报论文《济河论》。
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吧!这片尚好的土地荒着太可惜了,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两淮将是鱼米之乡。
曹魏立国后,总是有这样一种思路,就是与敌国接壤地区,尽量人口少点,条件差点。
为啥是这个思路呢?
第一,将边境人民大量都迁走,这样敌人打来了,首先人口损失不会很大。
第二,敌人不会因粮于我,不会出现他打过来后吃我的粮食的情况。
这个的意义很大,《孙子兵法》中说过金句:吃敌人一斤的粮食相当于自家运二十斤上前线,这就大大减轻国家的国力。(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反过来讲,让敌人吃不上自己的这一斤粮食,就需要对方亲自运那20斤上来了。
这对于敌人来讲,战争成本将变得非常高。
第三,曹魏是有着国力优势的,他并不怕和你打消耗战,他可以在大后方搞生产,然后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上去。
你吴蜀二国是跟我拼不了国力的,同等条件下我浪费的起,你浪费不起。
第四,即便边境地区被你打下来,你短期内也没有能力将这个地方巩固住,因为没有人口,没有粮食,我随时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在这个大战略下,当时的荆襄和两淮实际上是大片土地荒芜的,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好庄稼把式邓艾看到后是痛心疾首的,向司马懿建议,咱得在两淮搞大生产了,这将会诞生很多个鱼米之乡。
两淮这地方土地肥沃,可惜目前水力设施不多,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开通拓宽南北漕运的水路。
邓艾说,每次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兵力的消耗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
可在淮北屯兵二万人,淮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保证常有四万人在屯田戍边。(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
这种好水好地,在风调雨顺时,收成可达西北的三倍,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可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水丰常收三倍於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这个物资量级垫底,灭东吴指日可待!
司马懿同意了。
自241年起,在司马懿的力主推动下,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开始了经济大开发。
淮水流域共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几年之后,整个魏国的东部开始全部连成一片,东南不再有所谓的战略缓冲区,此后每当东南有战事,中央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当地就有粮,到地就开打,这都是邓艾所主持兴建的。(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自此时开始,司马懿冥冥之中为今后自己的子孙平定江东以及未来偏安一隅奠定了最关键的一次战略安排。
两淮后来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尤其是淮南地区的大开发,成为了东晋能够最终保命的最关键战略缓冲地带!
此时此刻,司马懿已经被挤出了权力中心,两淮也不是自己的地盘,他这标标准准的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样的战略部署,意味着将对淮南军区派发红利,标志着你魏国要对江东动心思了。
此时此刻,即便有战功,也不会是你的。
但就这样比较“无私”的一次举措,却成为了司马懿先生为子孙留下的天王保命丹。
而此次脱颖而出的邓艾,成为了他家族换房本走到最关键一步,最较劲时候的神来之笔!
很多时候,你机关算尽,最终报应不爽。
很多时候,你无心插柳,最终后辈蒙荫。
你下场了,子孙还在;
子孙不在了,青史依然在;
人这辈子,其实是场无限游戏;
两淮的大开发,使得淮南战区实力再次大跨步上升,这也成为了司马懿在政变后平稳政局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整个两淮的局势非常微妙,虽说没有一个司马懿的自己人,但是,因为曹爽的前期布局,因缘际会的给了司马懿非常好的解题基础。
先来说此时两淮的军区司令一把手,王凌。
王凌出身太原王氏,标准大户,他叔叔是做局干董卓的王允,后来王允被李傕等反攻了长安,小王凌和其兄王晨翻城墙逃出跑回老家太原,成为了王家仅剩的火种。
由于家门已经破败,而且袁绍和朝廷方面的关系一直很尴尬,导致了王凌一直没啥机会走入仕途,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后才被并州刺史梁习所荐,由于参加革命晚,而且长辈都死了跟颍川派也没啥关系,所以王凌起步时非常低微。
从发干县长做起的王凌后来没多久就犯了事被剃了光头强制劳改,但王凌命比较好,扫大街的时候恰逢曹操路过,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于是免罪命他干了骁骑主薄。(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扫除。时太祖车过,问此何徒,左右以状对。太祖曰;”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主者选为骁骑主簿)
王凌此后开始触底反弹,渐渐展现出了才干,迁中山太守有政绩,被曹操调入丞相府,当了丞相掾属。
从政治上升的角度来讲,王凌此时有些尴尬,因为他已经40多岁了,在老领导的这条路上走的算不上深远,还没有搭上新领导的那趟车。
王凌并没有像司马懿那样进入第二代的核心领导岗位,220年,曹丕上位后,王凌开始出任地方迁兖州刺史,在此任上,破吴将吕范,军功封侯。
后王凌又历任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所到之处,法度严谨,得军民欢心。(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於口;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自220年曹丕上位到239年曹睿驾崩,这二十年中,司马懿在中央完成了二轮托孤大臣的蜕变。
王凌则历任兖、青、扬、豫四州,将整个魏国东南全部走了一个遍。
履历之外,王凌在曹家这还有关键功勋,当年曹休在石亭现眼后,是王凌拼死将曹休带出来的!(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於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能力没问题,立场没问题,然后寿命还没问题。
王凌同志居然比司马懿同志还大七岁!
王凌同志也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一个铁律:前半辈子走的慢,路线上没搭上车没关系,只要你有能力,有寿命,你早晚会站在时代最前沿的!
对了,前面这句话忘说了一个前提,差点就成毒鸡汤了。
王凌出身太原王氏。
王允诛灭董卓名满天下,即便全族被杀,但王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太原王氏的门楣地位是永远在那的,是永远被主流认可的。
王凌当初为啥犯事了都被剃光头扫大街了仍然能咸鱼翻身?
因为曹操听说了他是王允的侄子,名门忠勇之后,不可辱啊!(此子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
所以说王凌的人生对普通人来讲,依然没啥参考价值。
有参考意义的是邓艾,二十多年打磨自己的那“三分能耐”,随后时刻准备着等待自己的“六分运气”,直到迎来那鲤鱼跃龙门的“一份贵人扶持”。
当然,等到了最好,等不到也别悲哀。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平常心对待。
王凌这个名门之后,曹操时代的老人,用自己的能力,20多年历任兖、青、扬、豫东南四州刺史,实打实的成为了曹魏东南第一大神。
239年,曹爽上位,一是为了拉拢这位地方老臣,二是为了稳固东南战局的影响,将王凌提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至此,王凌正式掌管东南兵权。
随后这十年,王凌一直钉在东南一线。
曹爽的这个部署,实际上相当于将王凌这个四朝老臣,放在整个帝国最重要防区后再也没动。
这并非是个好决策。
因为王凌这个自曹魏立国后就待在帝国东南的老干部,历任兖、豫、青、扬刺史,这几十年培养了巨大的关系网络。
这个网络,同样开始散布魏国各个地方。
不过这也不能赖曹爽失智,因为他刚掌权时,王凌已经快70了。
那个时候,这岁数是古来稀的。
虽说魏国干部的医疗政策和疗养效果是比较靠谱的,专门盛产老干部,但曹爽认为东南卑湿水热,还总有征战,也许蹦跶不了几天了。
没想到最后是老头儿送的他。
当司马懿主政后,迅速进王凌为太尉,假节钺,来安抚这位资历相当凶猛,比自己还大7岁的老同事。
司马懿在安置完西北和荆州后,惊人的发现,自己的看重的委以重任的下属们,在老王大哥这也有关系。
比如他的老下属,此时的西北一把手郭淮,是王凌的妹夫。
比如荆州军区总司令王昶,是王凌的太原老乡,当年王昶是兄事王凌的。
比如此时的荆州刺史王基,当初是王凌干青州刺史时征辟的别驾,一直爱才作为心腹连朝廷的征调都不理。
所以司马懿自打放屁熏死曹爽之后,眼睛一直就盯在了淮南,钉在王凌的身上。
人是非常容易以己度人的,尤其对同一种人。
都是老狐狸,谁不知道谁怎么回事。
不过司马懿在往淮南放眼望去的时候,惊喜发现了九泉下捂着鼻子的曹爽的遗产。
曹爽由于跟王凌也没啥交情,所以一直也在一步步的动手控制淮南,他在王凌的身边安排了老乡文钦为庐江太守。
文钦为曹家龙兴之地的谯县人,他爹文稷那辈儿就是跟曹老板起家打天下的,曹叡时代文钦在禁军里干五营校督,后来因为性情刚暴无礼,傲上凌下经常满世界得罪人,曹叡把他踢到了淮南当庐江太守,结果在庐江被王凌弹劾了,曹叡又把文钦调了回来。(王凌奏钦贪残,不宜抚边,求免官治罪,由是徵钦还)
曹爽上位后,为了遏制王凌,于是将两人矛盾公开化的文钦封为冠军将军后又遣回了庐江当太守。(曹爽以钦乡里,厚养待之,不治钦事。复遣还庐江,加冠军将军,贵宠逾前)
安排完王凌后,曹爽又提拔了自己的圈里人诸葛诞为扬州刺史。(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
这个安排很有学问,因为诸葛诞的二闺女嫁给了王凌的儿子,两家有亲戚不至于被王凌排斥,但诸葛诞又跟曹爽集团有着非常近的圈层关系,曹爽对诸葛诞又有着知遇之恩,所以本质上诸葛诞是曹爽的人,但因为亲戚关系能够打入到王凌的内部,监视刺探王凌的一举一动。
别再说曹爽是二傻子了,他就是个低配版的袁绍,老大当久了以后该豁出命的时候哆嗦了,别的方面人家手腕真挺高的。
之前的布局本就被曹爽设计的非常精妙,司马懿选择了照单全收。
司马懿看到淮南的人事部署后惊喜非凡,不仅不像关中那样立刻把夏侯玄调回来,还没对扬州的人事做任何调整,并且在安抚王凌的同时,对文钦加封了前将军。(曹爽诛后,进钦为前将军以安其心)
文钦虽然是曹爽的人,但这货跟王凌是死对头,所以利用价值巨大。
诸葛诞虽然和曹爽是圈内人,虽然王凌是他亲家,但诸葛诞的大闺女嫁的是司马懿三小子司马伷,所以双方也有亲家。
人事即政治,权衡人事是权力布局的最高级智慧,最显一个人的政治功底!
人事安排有三个层次:
最高级别:通过人事安排使得自己能够继续往上走;通过人事安排使得敌人不能往上走。(这两个并列,权重与先后需要具体问题具体斟酌)
次一级别:通过人事安排使得自己的权力触角有所扩大。
最次级别:通过人事安排使得自己的经济、生理层面获得补偿。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顶级政治家,很重要的衡量点在于观察他们的人事手腕通常是哪个级别?
顶级牛人基本上都是前两个级别,通过人事布局完成贯彻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战略目标,最次的那个级别那都属于搂草打兔子,占总权重的比例并不高。
为啥说《潜伏》能成神剧呢,剧本是真扎实
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辞丞相之职不受。
自从曹丞相后,丞相这个职位也有着符号含义了。
曹芳既然封司马懿为丞相,说明是受到了某种政治裹挟,不然他不可能犯这个神经病。
司马懿辞这个丞相,也是一个政治信号:我已经有实力给老曹家换房本了,但我却选择稳定的政治态势,我不会胡搞乱搞。
这是专门安抚大魏的遗老们的手段。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司马懿会迅速启动丞相、九锡、称公等一系列篡权运作模式,因为此时你的威望天下无二,只有你有资格将这份家业巩固下来。
如果你没有走到称公这步,将来权力传给司马师的时侯在合法性上就有着巨大的漏洞!
即便将来司马师接班时的隐患巨大,但司马懿依然为了大局选择了隐忍!
所有的老干部们,也都被温水煮了青蛙。
除了一个人。
司马懿以小博大的例子强烈的刺激了王凌。
你人都进重症监护了!你家都进退伍军人管理局挂号了,结果您老爷子蹦起来又玩了把过把瘾,还居然就成了!
我这个东南一把,难道就没有机会吗?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王凌真的是大魏遗老,他要拯救大魏江山。
具体啥动机就不讨论了,司马懿在政变时所有人也认为他是救江山的,谁知道最后那屁一臭数千年。
王凌打算也动手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外甥令狐愚开始密谋。
他的这个外甥时任兖州刺史。
令狐愚之所以能干上兖州刺史,原因在于他是曹爽的人,曾在曹爽手下干大将军长史。
令狐愚这个兖州刺史为啥没被司马懿调整呢?
因为令狐愚现在驻屯平阿(今平阿山),和他舅王凌一起统兵于淮南,俩人离得太近了,贸然人事调整害怕给这舅舅外甥俩逼急了。(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瞅瞅老头儿这心思都走飞了。
不过事实也证明了,当司马懿也和丞相一样开始方方面面谨慎小心,一步也不能错的走脑子到极致后,他也活不了几天了!
事烦而食少,岂能久乎?亮将死矣!
呵呵,谁能比谁强多少。
不过就是看人挑担不吃力罢了!
叁:司马懿的一生完成了什么历史使命?
老领导曹爽被司马懿熏死后,令狐愚和他舅舅开始了不同原因的不谋而合。
外甥怕被司马懿反倒清算;他舅舅惦着搏一把,这俩人开始了密谋。
王凌派心腹去洛阳把想法告诉他做人质的儿子王广。
王广说了一堆,总含义就是:曹爽咎由自取,失去民心,司马家深不可测,现在正大规模的派发红利,修改之前被曹爽改的法令,深得人心,况且父子掌兵权,还是别动心思了。(今懿情虽难量,事未有逆,而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父子兄弟,并握兵要,未易亡也)
王凌不认可这份来自洛阳的市场调查。
我都快80了,再等等就开追悼会了。
王凌的打算,是拥立在兖州的楚王曹彪。
249年9月,令狐愚开始和曹彪接触,结果11月份,天有不测风云,令狐愚病死了。(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
令狐愚的死因极度可疑。
除非是猝死,否则怎么可能要死的人还有精力掺和谋反的事!
既然是猝死,怎么会那么巧!
无论怎样,外甥死舅舅前头了,这让王凌的计划陷入了僵局。
不仅此时令狐愚的兵要被别人夺走,而且关键王凌投资这部戏的男主角曹彪在兖州。
令狐愚之死延迟了淮南一叛的爆发,而且令司马懿方面有机会破解了王凌的电报密码。
令狐愚死时,他的幕僚杨康在洛阳汇报兖州政务,听到令狐愚病死后非常害怕,向司徒高柔举报揭发了王凌、令狐愚的计划。(会愚病,康应司徒召诣洛阳,固亦以疾解禄,康在京师露其事)
高柔迅速又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决定静观其变,并派“无党派人士”黄华出任兖州刺史。
这个黄华是当年在河西闹叛乱时的降将,和谁都没什么背景交集。
这是司马懿钓鱼执法的重要人事安排。
一年多后,250年春天,司马懿病了。
司马懿已经不上朝了,每遇大事,曹芳亲自到他府中去征求意见。
在王凌这,王老爷子也在琢磨,这老不死的又尼玛病了,真的假的呢?
这是不是又特么装死呢?
很有可能,毕竟你的密码都让人家司马懿破获了。
王老爷子又忍了一年,当然,司马老爷子也在府上又宅了一年。
时间来到251年,这一年司马懿73岁,到坎儿上了。
据说司马懿又快不行了。
与此同时,251年是个老同志集中出问题的年份,吴国寿星佬儿孙权老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不吃亏后也闹了一次悬,年初孙权怕自己有啥不测死后吃亏,封锁涂水国家进入了一级战备。
王凌好歹算是等来了长江对面那个老家伙的动作,人家司马家祖传的身体好,73要让他闯过去了这货非特么奔着84去了!再来几年我先走了,王老爷子决定不等司马懿那边了!
王凌上书请中央发大兵由他教训吴国!(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
司马懿不批准,瞎折腾什么!谁说孙权那叫挑衅,明明是装孙子!
王凌的这个动作后,相当于已经打出了第一招,后面的动作必须跟上了,无奈只能派心腹杨弘去说服兖州刺史黄华和他共同举事。(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
楚王曹彪住在二爷成名地白马,属于兖州刺史的管辖范围内,是王凌政治合法性的关键环节,所以王凌必须要拿下兖州这关。
不过老王看走了眼,自己的心腹杨弘要么是间谍,要么就是个识时务的,那边的无党派黄华是个隐性司马派,被司马懿安排来就是让你心存侥幸以为能争取,随后抓你把柄的!
黄华和杨弘第一时间联名上奏王凌要反。(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这个时候,医学史上的奇迹又出现了,251年四月,在家躺了一年多的司马懿再度走出家门调集中央军从水路南下,先下达赦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又写信安抚王凌你千万别想不开。(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孟达同志满含热泪啊。
司马懿再次使出用了一辈子的神行百变,九天时间迅速推进到了甘城(颍上县北),距离寿春不到百里了。
此时的王凌同样满含热泪,咋又特么活了呢!
由于司马懿来的太突然了,自己完全没预料到,这回连逃跑吴国都来不及了!
王凌一琢磨,也甭抵抗了,求饶吧。
王凌亲至武丘负荆请罪,到司马懿船前投降。
老王在小船对大船上的老司马喊:“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呢?”
老司马回答:“因为你不是竹简能调回来的人啊!”
王凌又喊道:“太傅对不起我。”
司马懿说:“我宁可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国家”,随后遣步骑六百押王凌回洛阳。
王凌知道自己的罪重,于是派人找司马懿要棺材钉子做试探。
司马懿送去一大筐。
王凌知道必死,走到项县时决定自杀,死前看到好友贾逵的祠堂在岸边,大呼道:老贾啊!我是大魏忠臣啊!你要是真上天了你肯定知道啊!
王凌死后,司马懿把王凌,令狐愚尸体挖出示众三日,所有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
倒霉蛋曹彪也被迫自杀。
借着这个机会,司马懿又把曹氏诸王全都迁到了邺城关押软禁了起来,防止再有实权派以此为由头威胁他们家。(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
王凌死后,司马懿进行了相当精妙的人事安排。
征东将军被司马懿安排给了老下级胡遵,这是当年跟自己平公孙渊的铁杆。
儿女亲家的诸葛诞,被提拔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顶替诸葛诞扬州刺史的是万人嫌跟谁都不对付的文钦。
如此安排有如下意义:
1、总督东南四省的最大领导变成了自己的嫡系胡遵;
2、诸葛诞和文钦虽然都是曹爽故旧,但是在王凌叛乱时立场无懈可击,必须作为榜样给予进步表扬;
3、但进步后的二人都要在寿春办公了,由于两人互相不对付,这样互相牵制容易内耗,方便自己控制调动。
干死王凌的两个月后,251年6月,司马懿又不行了。
这回是真的,据说梦到了贾逵和王淩索命。(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
又两个月后,秋八月,在一生中太多时段闹悬的司马懿终于彻底走了,年七十三岁。
估计是老天实在看不过眼了,这个坎儿坚决不能再给你盖章了!
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追赠司马懿相国、郡公,司马孚代表他哥辞让了郡公及韫辌车。
当年九月庚申,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后改为“宣文”,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冥器,无比低调。
看上去司马懿将自己一辈子的低调包装到了坟墓里,但是你以为自己装的挺好,实际上见笑于后世,偷钟时捂着耳朵,以为大家听不见,憋着心思偷人家,以为世人看不见,后人又不是傻子。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后来李世民同志专门为《宣帝纪》做史论的时候亲笔写的: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其实吧,这句埋汰话同样在某些领域适用于他李世民。
司马懿这辈子,人生中的诸多大进步都是躺在床上完成的。
这位爷,躺在床上等到了中原形势拨云见日并在关键时刻上船搭上曹丕的关系。
一辈子稳步上升,国之栋梁,专业灭火队员,并锻炼保养了一个好身体。
晚年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那青涩的脸,然后终于等来了那一天,突然蹦起来一屁崩死曹爽,并最终又从病床上蹦起来搞死了老大哥王凌。
都带走后,司马懿终于完成了这辈子的所有使命:
1、顶过了凶猛的孔明北伐,熬干了蜀汉的志气。
2、将曹魏政权攥在司马氏手中。
3、将所有不服的老干部通通带走。
4、将淮南的隐患拆除到了一个可控的级别。
5、将曹氏所有宗亲全部软禁关押解决了未来的宗室隐患。
6、将关中、陇西、荆豫、两淮全部建设一遍,为子孙后代统一天下奠定物质储备。
人家躺在床上的时候,是在憋大招。
人家下地溜达的时候,是在搞建设。
虽说一辈子干事无数,低调一生,但总体来讲,他盖棺定论的时候,历史对他的评价极低。
举个最基本的例子吧,连他自己的子孙都看他不起。
半个世纪后残晋东渡,偏安江左,权柄落入门阀世家之手,晋元帝活活被琅琊王家的王敦逼宫气死后,晋明帝登基后打算重振基业问自家的英雄故事,琅琊王氏的族长王导给他讲了他祖宗的创业事迹,臊的明帝一头扎在床上哭道:真如您所说,晋朝的国祚怎么可能长的了呢!(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明帝的“晋祚不长”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后世笑料调侃包,这也是非常罕见的,自己的子孙耻于祖宗开创基业的行为。
其实谁愿意埋汰自己的祖宗呢?
但看到大好华夏沦于蛮夷之手;
看到老爹复振朝纲却被王敦逼宫气死;
自己想恢复祖宗荣光却被权臣怼的无言以对;
古往今来中华正统头一次从自家手中被夷狄抢走!
当皇族接班人开始反思自家的报应现前,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呢?
司马懿,若你知道最终如此结局,你这生涯的终章是否还会如此弹唱呢?
悔与不悔,皆无意义。
因为人生永远没有重来!
司马懿临死之前,将丰硕的遗产交给自己的长子,司马师。
他相信,自己的这个在颠覆政权的雷鸣前夜仍能呼呼大睡的大儿子,这个在司马门镇静内外毫无纰漏的接班人,最终不会辜负他老爹这辈子的隐忍艰辛。
他最终,没有看错!
但是,你家祖传的高寿,在你的的所作所为后,老天开始收回了你家的超长待机技能包!
司马师此时,比当初曹丕接班的处境要艰难的多。
表面上风平浪静,全国重要岗位已经全部都被把控,实际上暗流汹涌,复杂之极。
曹操死前,已经是和天子完全一个配置的魏王了,他把所有的手续都已经跑齐了。
曹丕只要最后签字就行了。
司马师此时却并非那么简单,因为两点:
1、你手续不齐;
2、你资历不够。
你手续不齐,也就意味着你在接班时面临着巨大的合法性问题。
曹丕能接班,是因为他爹曹操是魏王,所以父死子继,没问题。
你司马师呢?你要想接过你爹的位置,你需要魏国皇帝的任命,因为自古臣下的权力是要从君主手中获得的。
当然,皇帝会任命你的,因为刀把子攥在你手上,但是这就会让很多老资格与蠢蠢欲动的人很不服气!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
你爹是四朝元老司马懿,他咋样谁也说不出去,因为老爷子资历一摆出来就能把人吓死,但你司马师刚四十多,前面什么也没干过,军功政绩全没有,凭啥你把控朝政?
就因为你爹是司马懿?
没错,你司马家逆袭成功你居功至伟,但你那是对你家有大功!你对大魏又有何功勋呢?
你的履历实在不够看!
所以按理来讲,应该是下一个有着足够威望的大臣进行递补,而且曹芳这一年已经21岁了,完全可以亲政了。
无论怎样,司马师还是以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伊尹既卒,伊陟嗣事”理由接班了,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至此,司马氏之心,彻底挑明了。
因为最高权力在权臣家族内部交接了!
上位后不久的司马师,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
71岁的孙权同志终于过早的离开吴国人民了,临终托孤给了丞相的侄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
几乎是前后脚掌握大权的吴国托孤重臣诸葛恪辅政后在东兴征集人力,重修了以前孙权因攻打合肥废掉的东兴堤,并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随后摆完造型的诸葛恪就撤了。(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
这让这边刚上位不久的司马师比较被动,因为这块地盘此时属于魏国。
诸葛恪也是前后脚上位的辅政大臣,人家刚上位就把栅栏修你家院子里来了。
诸葛恪这招比较讨巧,我也没动兵,我就是推进了一码,我回去好交代,你们看看,爷们刚一上来就把他们老曹家门踹了。
司马师这边就必须得还击了,这就属于根本没办法忍的事情。
挑衅的要是蜀汉,司马师完全能不搭理,因为汉丞相当年北伐把他爹打的都不能还嘴,王平悍拒曹爽后让整个关中叫苦连天,司马师的不动作还能被朝野视为新领导靠谱懂得克制。
挑衅的要是吴国队,你就不能不搭理了,因为这货前些年让你们老爷子吓得根本不等见面就望风而逃,结果你爹刚死不久就给你下马威,这不是明摆着拿你不当回事嘛!
你要是不踹回去,本来就暗流汹涌的政局更没法交代了。
司马师没有任何选择的必须铁腕。
接下来,比较有趣的一幕就出现了。
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几乎同一时间上书要打东吴。
各有各的方案。
最终司马师拍板按诸葛诞的计策:派王昶逼取江陵,派毌丘俭攻向武昌,牵制住吴国长江上游的兵力,然后挑选精锐兵力进攻东兴两城,等到他们救兵赶到,我们已大获全胜了。
252年十一月,司马师趁着严冬水少,下令三路袭吴。
十二月,王昶进攻南郡,毌丘俭进攻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攻打东兴。
诸葛恪率兵四万星夜来救,这些年对吴国队的一系列不战而屈人之兵让魏国队犯了轻敌的大忌,城还没打下来先喝上了,连防都不设!(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
最终胡遵等大意被突袭,死者数万,吴国队时隔24年再次获得了对魏国队的大胜。
这一战后,诸葛恪那边坐稳当了,司马师这边风雨飘摇,朝臣讨论要把打出屎一样比赛的诸将罢官降职,司马师总揽全责,说这都是我的责任,和弟兄们有什么关系,削去了做监军的弟弟司马昭的爵位。
由于诸葛诞和胡遵此战打的异常窜稀,司马师为了应对东南未来可能出现的边防压力,逼不得已调整了扬州的军事结构,令诸葛诞与血洗东北的猛将毌丘俭互换(下一节讲毌丘俭事迹),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杨州)
骁勇的毌丘俭和文钦组合虽然后面解了近渴,但却破坏了之前扬州互锁的权力结构。
这也为淮南的第二叛,埋下了伏笔。
失去了牵制王凌和诸葛诞的任务,万人嫌的文钦就没有了什么意义,时间长了他这位曹爽老乡就该自我寻找出路了。
毌丘俭虽是你爹平辽东时的乖下属,但他还有几个朋友,此时在洛阳正酝酿着对司马家的下一场风暴!
肆:权力场上的“攻其所必救”是什么招数?
毌丘俭是将门虎子,其父毌丘兴在曹丕时代为武威太守,因开通河右,讨灭叛胡,有功封高阳乡侯。
后来毌丘俭袭父爵位,因为跟曹叡在做皇子时经历过风雨,所以曹叡即位后对自己这位当年的好哥们相当厚待。(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
毌丘俭官运一路亨通,做尚书郎,迁羽林监,为洛阳典农,迁荆州刺史,最开始辽东不服的时候,曹叡是派毌丘俭率幽州诸军去平叛的。
曹叡对这个哥们有多看重呢?
毌丘俭去幽州的配置几乎总揽东北所有军权:“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不过战况不好,被公孙渊逆战击败。
曹叡随后千里调宣王的加中央军四万,令毌丘俭为副手,率幽州军再战辽东。
这次战胜大捷,毌丘俭在老艺术家的加持下进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虽无具体表现,但根据封邑数量看的出毌丘俭此战军功不小。
曹爽时代,由于辽东出现了真空,高句丽开始总骚扰叛乱,打算变成新一届东北一哥。
但很遗憾,被宣王加持过的毌丘俭开窍了,整个远东迎来了最可怕的杀手。
毌丘俭督幽州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讨高句丽,高句丽王相当重视,打算一战打出高丽雄风,御驾亲征率步骑二万人迎战。
以众击寡的优势下,高句丽被干死一万八千人。(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萬八千馀人,王以一千馀骑,奔鸭原)
毌丘俭随后一路打到了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山城(通化丸都山),顺利拿下,焚毁宫殿,杀其官吏,屠城回军。
后来没过几年,不长眼的高句丽再度不服,此时辽北著名狠人毌丘俭仍然在岗,本着履职尽责的义务再度出征,具体过程不说了,总之高句丽此战后基本名存实亡,被打的差点灭了国,他的所有附庸势力被彻底瓦解,大魏北疆直指海参崴,朝鲜半岛的当年汉四郡全境也被全部收复。
东北朝鲜两条街,打听打听谁是爹!
咱汉民族的一支幽州偏师此时能纵横东北千里逮谁干谁,此时的乌桓鲜卑看见咱要么投降要么跑,能想象到几十年后让人家踩着咱脑袋大砍大杀吗?
我为啥特别害怕听到那种“作为三百年大融合后走向辉煌的代价是可以忍受”的话?
因为这种话从来不会告诉你,历史是没有什么必然的。
这种话总会让人觉得历史就像打游戏,一个民族倒下了可以读档然后就大侠重新来过了。
从民族层面来讲,你只要被击倒了,通常迎接你的就是亡国灭种,根本没有机会再重新来过!
咱华夏文明是极罕见的被击倒过好多次,但最终仍然再度走向复兴的文明。
随着后面历史的讲解,我们就会深刻明白这一次次所谓的“大融合后的辉煌”有多么的偶然!
之所以唯独在我们华夏文明会出现这种偶然,是因为我们的文明拥有着挽救危亡的魂魄!
虽然有司马氏的我死以后哪怕洪水滔天,但更有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家拿下政权后,已经隐隐然大魏第二将星的毌丘俭被曾经的老领导司马懿安排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后转为镇南将军。
没多久,由于东关大败,毌丘俭又被公子爷安排去扬州看场子去了。
这次调整,虽说最终帮助司马师渡过了难关,但也最终为司马师的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笔。
253年春,刚刚自卫反击战大胜的诸葛恪意得志满的打算趁势伐魏。
想法很振奋,但是你也不想想,就东吴那基因,怎么可能会有市场!
同志们全都再说不行呀,最近累呀,诸葛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因为劝领导没注意方式方法被诸葛恪下令拖出会议室。(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固争,恪命扶出)
诸葛恪一看都不服,于是著作了学术理论给同志们传阅,大体来讲理由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刘表当年那么牛,看着曹操灭了诸袁最后欺负他儿子不说,还得听人家骂自己生的是瘪犊子;秦国当初那么点儿小,最终得了九州天下,不就是因为敢想敢干嘛!
司马老贼刚死,司马小贼幼弱,我得打他去!
同志们一看学术论文都搬出来了,再说就该扣帽子了,于是都闭嘴了。(众皆以恪此论欲必为之辞,然莫敢复难)
不久,估计是同志们找了门路,诸葛恪的老朋友丹杨太守聂友给诸葛恪写信了,表示咱上次大胜其实是因为同志们英勇,再加上孙权先生搁天上罩着咱,哥哥咱可得知道怎么回事啊!(将士凭赖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岂非宗庙神灵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养锐,观衅而动)
现在打算冲出长江走向世界天时未到,弟弟我替哥哥担心啊!(今乘此势,欲复大出,天时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为不安)
把“天时”搬出来也不好使,诸葛恪回信:你小子没看我的理论文献,回去补笔记去!(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
总之,诸葛恪将整个江东的不同意放在了一边,吴、蜀两国相约共同起事,姜维出兵数万攻狄道(临洮),诸葛恪大举二十余万发兵淮南,江东史上的最大规模出兵战役打响了。(於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诸葛恪本打算迅速推进淮南吞并人口,但同志们怎么可能同意,说:咱去了人家也都跑了,捞不着油水,还是围点打援的困合肥吧。(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
诸葛恪同意了,开始围攻合肥。
面对东西两路军的扑来,司马师面临着执政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司马师问计虞松:现在东西两线吃紧,诸将无士气,咋办?
虞松说:当年周亚夫坚壁昌邑后吴楚自败,现在诸葛恪尽起全国之兵足以肆虐淮南,但却围困合肥新城,不过就是想围点打援的调动咱们去救援而已!放心让他打,合肥他打不动,等他兵疲师老之后自己就该跑了!(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得,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
姜维那虽然有重兵但却是远来孤军,现在正吃着咱们边防军的麦子呢!这是无粮之敌,认为咱们大军全都在东面,西方必然空虚所以才敢这么嘚瑟的突进,现在要是让关中诸军驰援,活活吓死他!肯定跑!(姜维有重兵而县军应恪,投食我麦,非深根之寇也。且谓我并力于东,西方必虚,是以径进。今若使关中诸军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将走矣)
司马师认可了这个战略方案,令郭淮、陈泰尽起关中之众解狄道之围;令毌丘俭等原地不动,把合肥扔给诸葛恪当靶子打。
姜维那边听说司马师来真的了,在陈泰率关中军赶到洛门时就迅速跑了。
气势汹汹的东西并进很快就变成了诸葛恪举国之力围攻合肥。
一面令毌丘俭坚守待援,一面司马师抽调了二十万大军在自己德高望重的老叔叔司马孚的带领下来到了寿春,但依然秉承老思路,看着诸葛恪打合肥。
合肥这地方注定是孙吴的丧地,从来没有顺的时候,城中本来拢共就四千多人,东吴连着仨月没打下来。
进攻不利的同时,诸葛恪军中闹起了大规模传染病,病了一大半,死伤遍地。(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
其实,某种意义上这事得赖诸葛恪自己。
他将东兴大堤建起来后,不仅船没办法再从长江开到合肥了,而且巢湖的水位大涨。
大夏天的本来就热,又加上泥泞潮湿,还得步行出军,肯定容易传染病横行。
同志们全都说传染病越来越厉害,但是诸葛恪知道自己这政权就这德行,只要过了长江就跑肚拉稀,认为你们又特么跟我来这套,表示谁再废话我就杀谁!(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时间一天一天过,诸葛恪越来越愤怒,有一次将军朱异串了几句闲话,诸葛恪立刻就把兵夺了!(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於色。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
都尉蔡林数次建言不被搭理后策马投奔寿春。
司马孚知道了吴国大病后,开始进兵。(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
合肥城此时也到了强弩之末,在坚守三个月后终于城墙被吴国打出了大口子。
结果合肥领导,牙门将张特给诸葛恪写信,说:我早就不想打了,但是魏国的法令是被攻百日后投降家里不连坐,现在这都九十多天了,不差几天了,要不领导们再等等,我做做将士们的工作,明天就投降,随后连自己的官印都扔城外了。
诸葛恪松了一口气。
张特则连夜拆屋补城将即将城破的口子堵上,转过天嚷嚷:我是好干部!有本事弄死我!(特乃投夜彻诸屋材栅,补其缺为二重,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
看到这里也再次给那些为马谡同志找理由的朋友们看看,陈仓那种一边打一边筑城的就不提了,人家拆屋子都能在一夜之间把残城的工事补好。
浪就是浪,没有那么多的苦衷。
此时魏军也大规模前来了,诸葛恪终于在损失惨重之后引军而去。
此次自卫反击战下,司马师终于靠此战功坐稳了位置,而且江东罕见的鹰派诸葛恪此战后由于大失众心,被政变诛杀,东南边境的战事危机就此降级了。
虽然此,对于司马家族独掌权力的反击,开始接二连三的到来。
254二月,中书令李丰、曹芳岳父光禄大夫张缉,试图拥立太常夏侯玄辅政。
之所以要将李丰摆在前面,是因为这哥们是中书令,也就是当年司马家恩人孙资干的那个岗位,掌握政治优势的关键岗位之一。
李丰在之前些年,一直在曹爽和司马懿间游走,并没有明显表态,他的儿子娶了曹芳的公主,司马师后来提拔了他做中书令。
这次阴谋政变,从亲家到老丈人,曹芳的最核心小集团要拥立夏侯玄,其实可以看做是曹芳要夺权的一个信号。
不过此次政变尚未发动,就已经被耳目通天的司马师知道了,所有参与者均被诛灭三族,张皇后被废。
由于曹芳已经亮了刀子,撕破的脸算是缝不回去了。
政变后半年,254年九月,司马师废掉了曹芳!
这次李丰等人的政变预谋,将司马师的很多动作都逼的提前了。
因为废帝这种事情,往往只有当走到你基本上万事俱备时才能干。
干这种事基本上标志着你要改朝换代了!
此时司马师刚刚握大权三年。
你还有很多不安稳的地方!
司马师废帝的行为,立刻激起了曹家最后势力的反对。
问题还是出在淮南。
毌丘俭和文钦反了。
毌丘俭是个心向大魏之人,王凌叛司马懿时,司马懿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而且政局趋向于稳,连夏侯玄这种顶级政敌都没动,所以他并不觉得自己应该反司马家。
但司马师将故友夏侯玄、李丰等人被彻底清洗,随后又废了对自己有大恩的曹叡的接班人,毌丘俭爆发了。(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
他的长子毋丘甸在洛阳给他老爹发来了“你咋就眼睁睁看着”的痛苦责备声音,毋丘俭觉得他要做些什么了。(齐王之废也,甸谓俭曰:“大人居方狱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俭然之)
文钦那边的动机则并不那么高,自从王凌被搞掉,诸葛诞被调离,他的意义就不大了,再加上他过去有黑底子,总是冒领军功,杀十个敌人总恨不得报一万个,被铁腕政治的司马师一再回绝。(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
文钦综上后觉得再往后没有自己的好,毋丘俭为了造反又对文钦示爱表白,两个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俭以计厚待钦,情好欢洽。钦亦感戴,投心无贰)
曹芳被废四个月后,255年正月,毋丘俭、文钦看到有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大扫把星起于吴、楚之分,数十丈砸向西北,认为大吉,于是开始准备政变。
毋丘俭先派人联络豫州刺史诸葛诞,因为诸葛诞和夏侯玄及自己都是一个圈儿的,希望这位老兄弟也跟着拔刀相助,匡扶社稷。
不过诸葛诞的成分实在复杂,他和自己有故交不假,但人家又和司马氏是亲家,而且还和身边的文钦关系极其不对付,看那货就来气。
所谓的“淮南三叛”,当初曹爽安插的这个文钦可谓从头搅和到尾,堪称是司马家最终解题成功的最关键神队友。
诸葛诞在权衡后决定站队司马家,斩来使将毋丘俭的图谋布告天下。(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毋丘俭和文钦无奈只能迅速起兵,矫太后诏,于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
他们将淮南屯驻的所有将领拘在了寿春城内,于城西筑坛,歃血为盟,分老弱兵守城,兴兵五六万渡淮河,西北进到项城。(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於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同时,向天下发出公告,揭露司马师的罪恶并将儿子宗族四人送入东吴为质以求外援。
司马师此次面对的局势堪称继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最凶险的一次危机。
因为两点:
1、毋丘俭此前荡平东北,脚踢朝鲜,阻击合肥,堪称此时魏国的第一战神。
2、毋丘俭的讨贼文书堪称经典。
毋丘俭对天下公告历数了司马师十一条大罪,我把最核心的一段话摘了过来:春秋之义,一世为善,十世宥之。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师以侯就弟。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远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
翻译一下:
1、司马懿,大大的好人;
2、司马昭,大大的好人;
3、司马孚,大大的好人;
4、司马氏全家就他司马师不是东西。
5、我们折腾这一通就是为了废掉司马师,让司马昭辅政!
为啥说这讨贼文书堪称经典呢?
因为司马师此时眼部长了瘤子,刚刚完成手术。(是时景王新割目瘤,创甚)
但这封檄文却挑拨了司马氏内部的团结,让刚刚重伤未愈的司马师没有了选择。
造反的消息传来,司马师本来打算派叔叔司马孚前去平叛的,但是心腹傅嘏、王肃、钟会全都说不行!
明面上的理由是:毋丘俭能打,手下兵厉害,派别人去要是输了就大势已去了!(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
其实这根本不是理由,因为被毋丘俭裹挟造反的淮南军区都是北方人,你攥着大把的人质,谁去都一样。
咋上次20多万那么凶的杀过来你都能派你三叔去,这次五六万人就必须你亲自上了呢?
关键的是毋丘俭的那封讨贼檄文,人家是支持除了你司马师以外的司马家所有人!
万一你三叔带兵去平叛,结果最后合兵毋丘俭消灭你来了呢?
毕竟你爹也死了,我突然希望这革命果实落到我司马孚这一支呢?
这世道谁还能信呀,当初废曹芳的时候,你司马孚可是带头嗷嗷哭着送别哦。(帝受命,遂载王车,与太后别,垂涕,始从太极殿南出,群臣送者数十人,太尉司马孚悲不自胜,馀多流涕)
你跟我爹都是一个肚子里爬出来的,谁知道你这老东西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我爹能指洛水放屁,谁知道你是不是比我爹还能放呢?
这世道已经没有什么下限了!
毌丘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攻其所必救”,逼得你司马师重伤未愈来跟我决战!
司马师只能无可奈何的刚刚做完手术就不得不亲自上战场去平这淮南第二叛!(是时景王新割目瘤,创甚,闻嘏言,蹶然而起曰:我请舆疾而东)
我们之前讨论过为啥郭嘉的计谋并不能算最高级的那一档。
因为选择权通常并不在自己的手中。
你咋知道孙策就一定会被仇人暗杀呢?
就算是你亲自安排的杀手,你咋知道一定能成功呢?
万一不成功人家被你激怒,迅速来捅你的背后呢?
万一人家那天打猎就是带着保镖了呢?
咋太史慈碰见孙策的时候,韩当黄盖13个特种兵围的就严严实实呢?
你去五百里奔袭乌桓,你咋知道人家一定不设防呢?
你咋没算到中间三百里没有水,杀马数千匹,叫花子般到的白狼山呢?
上述的这一堆问号,没有一个主动权是在自己手里的。
不是说郭嘉不厉害,只能说距离最高档次还差一个段位。
毋丘俭这次就是最高段位,提前就将所有的退路都给你封死了。
我推了你一步,无论往哪个方向退,你都得亲自来跟我决战!
因为你根本算不准,也不敢赌你叔叔、你弟弟内心中到底有多黑暗!
司马师此一去还不知道,老天就要推倒对你司马家反噬的第一道多米诺骨牌了。
伍:西晋崩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司马师自率中外军南下,令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进攻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三路扑毌丘俭而来。
司马师屯兵汝阳后,派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等毌丘俭来打,下令诸军皆坚壁勿与战。
司马师之前为什么下令诸军坚壁不战呢?
他在等毌丘俭叛军的自我崩溃。
曹魏边防军的异地户籍驻防制度虽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并在返乡休假时会被人抓空子,孙权的历次北伐,通常都是趁边防军轮换返乡的时候搞的,但这确确实实是提升战斗力以及堪称防范叛乱的最妙良方。
还是《孙子兵法》中的那句兵家密码:
在自己家门口打仗叫做“散地”,不会有啥斗志的,光想着保护自己老婆孩子了。(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散地则无战)
玩命打仗就能活,不玩命就得死,这种地方叫做“死地”,必须要往死里打!(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异地户籍驻防”配合着“人质制度”,完美的结合了“散地”+“死地”的理论。
让你去陌生地方当兵,就是避免你人在“散地”心里牵挂多;
让你去边境的“死地”当兵,如果敌人入侵你投降,那你家属就会被杀掉,不玩命打仗就会被敌人杀掉,所以逼得你必须往死里拼。
司马师的坚守不战,使得时间拖得越久,对面的“叛军”就越会担忧自己的家人和未来。
后来果然没多久,毌丘俭军出现了大量的士兵叛逃,只有淮南新抓的壮丁还听指挥。(俭、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为啥“淮南新附农民”还听话呢?
因为他们的家乡在淮南,此时身处“死地”,而且人质被毌丘俭扣在寿春。
战争的核心基座永远是走人性的两端。
要么极度利用士兵的贪欲和特殊年龄段的激素水平;
要么极度攻击士兵的弱点和他不能承受的代价。
无论时代怎么演变,包装的多么花里胡哨,核心都这意思。
一旦连对军人的标准因为选票和种种原因走顺应人性的讨好路线时,也就快走到头了。
司马师在对面出现大量叛逃后,派此时已经官至兖州刺史的邓艾督泰山诸军万余人到乐嘉示弱诱敌,自己悄悄跟进,准备一举歼灭毌丘俭。
不过就在这次轻兵奇袭中,发生了黑天鹅事件。
双方在乐嘉突然相遇了,文钦之子文鸯极其雄健,认为此时司马师还未安营,应该趁此遭遇战打他一家伙,于是分为两队开始夜袭。
文鸯此战打的极具恐怖效果,军中大惊,司马师因为此次突如其来的夜袭,急火攻心把手术伤口侧的眼珠给惊掉了!(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
按照常理讲,文鸯即将名垂史册。
因为接下来的走向通常就是司马师军中大乱,自相践踏,四散奔逃。
甚至司马氏的政权会在司马师重伤以及此战大败后迅速走向自我崩溃。
但是,司马师作为他爹愿意为了他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的接班人,这位司马家最狠的角色,在罕见的爆睛后居然将自己的脑袋用被捂住,随后死死咬住了被子不发出任何声音,连身边的人都没有看到异样。(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所有人只能看到他嫌吵蒙着脑袋躺那继续很淡定的睡觉!
虽然这是司马师的第一次外出征战,但他却如古之名将一样,展现出了镇静夜惊的最完美解题方案——坚卧不动!
这还是在他突然重伤的情况下完成的判断!
要知道,“夜惊”可是让诸多名将折戟沉沙的最难考题,比如曹家的千里驹曹休,石亭之战最终就是败在夜惊上。(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
自打上一章结束后,就总有朋友后台问我司马师这种孩子咋教育出来的,他也想来一个,咱也不知道他想要干啥。
说句实在话,这种级别的人物,不是能教育出来的。
这是天资。
给别的家族一次机会,他们能否完成高平陵之变的蛇吞象呢?
几乎不可能。
因为就算你是司马懿,司马师这种天资的接班人你也很难生出来。
司马氏的家教这么成体系,司马氏的生殖能力这么强,司马懿九个儿子,不过就出了司马师这么一个!
父子二人的素质全站在时代之巅这几乎不可复制!
因为司马师的镇定,军队指挥系统迅速恢复了正常,不仅没有乱阵脚,而且在文鸯冲进军阵后反复冲杀三通鼓的时间里居然顶住了文钦的接应部队让他冲不进来!(既谋而行,三噪而钦不能应)
张辽附体的文鸯看到如此情况,带着队伍从司马师军中冲了出来开始撤退。
最危险的时刻过去后,司马师掀开被子露出真面目开始强忍疼痛命令诸将:文钦要跑,给我追!
诸将看到司马师这造型都被吓傻了,表示咱先别追了,但司马师展现出了精准的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鸯三鼓文钦都抢不进来,其势已屈,赶紧给我追!
当初替司马懿的洛水屁传话给曹爽的那位心腹尹大目,此时在司马师身边,看到司马师突然重伤只剩一只眼,心中盼望着能为曹爽复仇,于是请求说降逃跑的文钦,随后司马师放行。
尹大目只身追去,远对文钦喊道:君侯何苦若不可复忍数日中也!
这几乎是明码电报通知文钦再坚持几天,司马师不行了!(欲使钦解其旨)
文钦平时光知道贪污喝酒了,脑子进水了根本听不懂啥意思,大骂道:你是先帝身边人,不念报恩反而为虎作伥,必遭天谴!张弓欲射尹大目。
司马师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追击,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追到沙阳,彻底冲垮了文钦的军阵,文钦军投降,文钦父子与麾下逃亡东吴。
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恐惧连夜撤退,众将星散,逃到慎县时毌丘俭只剩亲近两人,被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毌丘俭和文钦所迫胁将士全部归降。
这淮南的第二叛,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因为司马家族最重要的资产司马师,由于眼珠崩裂,此时不行了!
司马懿最寄予厚望的长子,仅仅掌权四年多就要找他报道去了。
这也是他司马家族政权崩盘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司马师执政的这四年多中,完成了以下几件事:
1、成功的耗死了江东最大鹰派诸葛恪。
2、通过提拔和笼络,让大量曹魏的第二代们站队到了自己麾下。
3、通过李丰案将中央几乎所有的敌对势力一网打尽。
4、最后在毌丘俭“只反他一人”的“顶级阳谋”后,刚刚做完手术的他给出了完美回答,顶住了这最凶险的淮南第二叛。
可以这么说,自司马懿奠基后,消灭中央和地方的绝大部分反对势力并建立自己的拥护力量完成改朝换代的最终格局,全是在司马师这一届完成的。
自阴养那三千死士开始,司马师几乎是他司马家最终能够拿下天下的最关键人物。
老爷子奠基谋篇布局那自另当别论,但真正完成突破的,其实都是他这个儿子。
司马师的巨大威望与开国勋劳也为今后西晋的大乱埋下了最根本伏笔。
因为他弟弟司马昭跟他比起来差的太远。
也正因为如此,后面司马氏第三代的接班人选择上,出了怎么选都是错的大问题!
英明神武的司马师不仅意外早死,而且并没有生出儿子来。
不是他没有能力,他在26岁之前一口气跟结发妻夏侯徽生了五个孩子。
全是闺女!
对于这个不逊其父的顶级大才来讲,世上无难事,除了生儿子。
他发妻死了以后,之后的22年,司马师死活再也生不出一个孩子来了。
挺好一庄家把式,咋换了地就啥也鼓捣不出来了呢?
你也不是没能力,但咋就这么巧?
咋就你司马家的顶梁柱摊上了这个事?
高平陵之变,是个关键时间点。
洛水放屁后不久,司马家阴差阳错的报应开始神奇的接二连三出现!
基业雏形出现了,下一届接班人司马师过继了弟弟司马昭的二儿子司马攸为接班人。
司马昭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都非常优秀,尤其司马攸,小小的年纪更是被读人了一辈子的司马懿相当看重。(宣帝每器之)
司马攸长大后并没有辜负他爷爷的眼光,性格好,学问好,能力强,堪称世间楷模表率,口碑威望比他哥哥司马炎的咖位要高。(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
司马师过继司马攸,我相信这里面有司马懿的意思。
按照司马懿的思路,他司马家族寿命通常70岁起步,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已经三十多了,这个我看好的第三代接班人完完全全能接司马师的班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司马师会在接班后眼上长了瘤子。
更没有想到毌丘俭会使这么毒的“阳谋”。
更更没有想到,文鸯会万夫不当的搞这么惊悚的夜袭!
其实吧,所谓的这些“没想到”,老天都帮你“想到了”。
司马师比他司马家族人均寿命早走了二十年,死的这一年,司马攸仅仅8岁。
司马攸的哥哥司马炎却已经20岁了,不仅能力同样很强,还相貌拿分,活脱脱的刘备转世,头发拖地,大长胳膊过膝,长了个帝王相。(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
司马昭一直是有自知之明的,上位之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是我哥哥打下来的天下。(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
司马昭貌似挺明白,但后面真正选下一任接班人时,就费劲了。
一方面是“此景王之天下也”,人家接班人司马攸还“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
一方面是司马炎“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又配上个“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的牛X外表。
这俩孩子哪怕出了一个二百五,抉择起来都不用这么费劲。
司马炎二百五,规规矩矩还政二儿子,本来宗法上也叫还政景王一系,名正言顺,自此晋朝统序回归正常。
司马攸二百五,无可争议大儿子接班,国家不能托付给傻子,我哥哥功勋再大也得为天下着想。
结果偏偏俩孩子都非常优秀,最终司马炎因为岁数大,笼络的政治资本多从而上位。
但是,司马师的威望无双配合着司马攸的超级素质从此成为了司马炎头顶上永远提心吊胆的无形枷锁。
这也导致了最终司马炎的一系列让人慨叹“因果不爽”的权力打法变形!
西晋自立国之后你所有看不懂的权力运作,全是围绕司马炎防他弟弟展开的。
两个高水平接班人撕扯终生的“炎攸暗战”,也成为了后面西晋之亡的最大导火索!
这个在不远我们会看到,先来看此时此刻司马家的第三代权力交接局面。
司马师在击溃毌丘俭后就不行了,下令让在洛阳监控朝局的司马昭火速赶来接班!
闰正月二十八,司马师没见到他弟弟就死了。
随后司马师身边的尚书仆射的傅嘏和典知密事的钟会秘不发丧,隐瞒死讯,最终等来了司马昭。
司马昭到后不久,著名猛壮士皇帝曹髦以东南新定的理由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傅嘏率大军回京师。(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
曹髦看到了这关键的时刻,惦着搏一把。
其实此时如果曹芳还在的话,如果李丰夏侯玄的潜在反对势力还在的话,这次司马师出事很有可能最终曹家会重新夺回政权。
因为三点:
1、皇帝在洛阳,年龄也正好亲政,拥有最高合法性。
2、夏侯玄李丰等反对派有足够的力量去接手司马家在洛阳的布局。
3、所有出征军官、将士的家属在洛阳。
但是,此次叛乱又恰恰是因为曹芳系最后的反对派被连根拔起,所以毌丘俭才决定拼命,最终蝴蝶效应的惊爆了司马师的眼。
此时曹髦刚刚继位不到三个月,自己什么势力都没有!
所以虽然你貌似有着最高合法性,虽然出征将士家属都在洛阳,但是你没有能力短时间内换掉司马氏控制宫禁、尚书台等核心部门的能力。
所以当傅嘏的报告打来,说我们在司马昭先生的带领下要一块回洛阳,在洛水南驻军,您看着办的时候。(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
曹髦迅速妥协了,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
就此,来到司马家创业的第三代了。
虽然有一点点小惊险,但司马昭接班后发现,摆在他面前的,似乎没有什么阻碍了。
256年春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奏事不名。
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
司马昭固辞不受,完成了第一轮加九锡运动。
第一轮固辞九锡后,心腹长史贾充建议派人下去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观察这四位司令员的政治意识。
贾充作为特派员,亲赴最要紧的淮南巡查。
回来后司马昭得到汇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不合格!
淮南的最后一叛,也是最大规模的曹魏内战,随着贾充斩钉截铁的预警,即将打响。
陆:有时候,历史要比剧本敢想敢干的多
诸葛家族比较神奇,司马家族事业腾飞的关键时刻,都在扮演着点炮的角色。
当年丞相在给司马懿带来无限羞辱的同时,也让司马懿在关中干了七年多总督。
司马懿一点没糟蹋的利用这七年时间将关中打造成了自己的铁票仓,还利用丞相的万丈光芒树立起了只有他司马懿能撑住危局的璀璨人设。
诸葛家的第二杆旗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这位爷虽然把司马师吓唬够呛还首战告捷,却最终在三国最大规模会战中败下阵来,为司马师稳定接班局势投了最大的功业票。
现在到丞相的族弟诸葛诞这了,他成为了这第三个点炮手。
诸葛诞从心底很可能早就想反,但造反他想造最大的!
淮南二叛时,毋丘俭与文钦在寿春起兵,派使者联络豫州刺史的诸葛诞,结果因为恶心文钦,诸葛诞不仅斩杀他们的使者,后来还在平叛过程中第一个冲进了寿春城。
诸葛诞表态后,做为最后一个在淮南有着多年经验的老人,重伤的司马师迅速封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令他防范东吴的趁火打劫。
诸葛诞调防寿春后不久,江东的打劫团伙就来了,孙峻、吕据、留赞等看到寿春已经有了防备于是撤退,反而被诸葛诞一通追击并干掉了将军留赞。
这次的政治站队,使得诸葛诞成为了司马家的好同志,诸葛诞因此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迁征东大将军。
不过诸葛诞的此次叛变,颇有点三国杀里,间谍杀反贼向主公邀功的感觉。
从他后面的动作来看,他早就有企图和预谋。
三国杀这技能设定真走心啊
他成为东南一把后,在当地开始收买人心,蓄养了数千死士。(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一年后,诸葛诞又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并沿淮河筑城抵御。(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
这和当年王凌的借口是一样的。
贾充之所以建议司马昭要去巡查四征将军,实际上是因为组织淮南专案组太明显了,那仨其实都是幌子,主要查的就是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贾充作为特派员专门去的淮南,考察回来之后对司马昭说:赶紧把诸葛诞调回来,此人在淮南有大威名,已经是民望所归,现在调回来就算他狗急跳墙但仍然属于可控范围,要是再晚就该出大祸了!(充还启文王:”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徵,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徵,事迟祸大)
257年五月,司马昭做好了全部准备,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入朝任职。
诸葛诞马上叛变,杀治所同在寿春的扬州刺史乐綝,调集15万淮南将士和近一年的粮饷据守寿春,派吴纲领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请求援兵。(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六月,由于家里没有放心的了,司马昭带着曹髦和太后一块御驾亲征了。
七月,调青、徐、荆、豫及关中游军,令皆会于淮北;司马昭驻军丘头,共26万大军空国扑来。
此时吴国主政的已经是孙綝了,孙綝派出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等人领兵三万人,与上一叛投降过来的文钦一起去救援诸葛诞。
东吴救援赶到,魏军先锋阻击不利,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这二位被司马昭斩首巡视全军。
见血后的魏军开始醒盹,镇南将军王基开始督诸军围寿春,救援的文钦,全怿看到魏军来真的了,于是在魏军尚未合围完成前从城东北,因山乘险突入寿春城帮助诸葛诞固守。
吴国援军进入寿春,王基统诸军的四面合围彻底成型,魏军在寿春城外搞了两层包围工事,开始日复一日的加固施工,将寿春城围若铁桶一般。(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在王基围寿春的同时,司马昭派心腹奋武将军监青州诸军事的石苞统领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的精兵作为游军自由人,阻击吴军增援。(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
文钦等率兵数次突围,杀不出来。
吴将朱异再率兵万余人来救诸葛诞,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浆水后遇到了石苞的阻击军。
试探的碰了碰,发现根本打不动。
你这边取消决斗,那边新上任的泰山太守胡烈则以奇兵袭击都陆,焚其粮草,石苞、州泰再攻朱异,大破之。
孙綝让朱异再次出战,朱异以粮乏兵疲为由,拒不出战。
一败再败的吴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孙綝最终杀了朱异领兵回到建业,摆出一种姿态:诸葛诞你要加油啊!那个不努力救援的被我杀了!我回去叫人去啦!你等我哈。
这招被司马昭看穿了,内部讨论会上就达成了共识,朱异救不到寿春不是他的罪过,被杀不过是为了坚诸葛诞之心,咱们整好顺势而为,温水煮青蛙的把寿春城的粮食耗尽,不能让诸葛诞现在兵强马壮的跟咱拼命!
司马昭开始放出自己缺粮的消息,并不断派间谍向寿春城内散播吴国救兵降至的消息。
诸葛诞因此并不注意节省粮食,总是开篝火晚会激励士气,但是过了很久发现吴国救兵也不到,而且城外的军队并没有出现虚弱的迹象,诸葛诞开始慌了。
其实司马昭怎么可能比他先缺粮!
自许昌到寿春的军屯已经被他老爷子建设的连成了一片,整个中原乃至黄河以北的物资可以通过汝水、颍水、涡水、睢水、泗水源源不断的走淮河汇聚到寿春,如果没有江东的支援输血,你怎么可能耗得过他!
人家只要卡死了南下来支援的肥水交通线,你跟人家拼消耗就是个死的早晚的问题。
其实诸葛诞是有战略预案的,最开始他之所以拥有十几万人的超大规模却选择在寿春城中固守待援,直接放弃了城外驻防,是因为寿春每到雨季必定淮水泛滥,大水直接淹到寿春城下。(初,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
司马昭围城的时候整好是夏秋之交每年淮水最泛滥的时节,诸葛诞是诚心诱惑司马昭前来围城。(故文王之筑围也,诞笑之曰:”是固不攻而自败也)
所以说,司马昭的作战指挥水平其实相当一般,身边也确实缺乏淮南专家进行参谋,这个战略部署其实相当危险。
搞不好是要当于禁的!
不过有时候天意真的好神奇,也许是曹氏真的国祚将尽,也许是诸葛诞前面淮南两叛的表现实在不让老天爷待见,结果谁也没想到,自打司马昭来了,就再也没下过一滴雨。(及大军之攻,亢旱逾年)
困守半年后来到冬季,不会再有水攻助力了,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建言:别等了,水不回来了,东吴也以发兵为名坐观成败不会再来了,现在趁着众心尚固,士卒思用,并力决死,攻其一面,虽然不能大胜,但咱们是能够保全我们的有生力量的!
文钦说:诞公你现在举十馀万之众内附,我文钦与全端等全陪着你在死地驻防,这帮人的父子兄弟全都在江东,就算孙綝放弃我们,那帮人的亲戚能干吗?(就孙綝不欲,主上及其亲戚岂肯听乎?)
现在北面军民并疲,已经守我们半年多了,已到强弩之末,咱们应该再等等!
诸葛诞认可了继续固守的想法。
蒋班、焦彝仍然在不停的劝谏,文钦开始管不住自己的脾气大怒,诸葛诞也被烦的想杀了蒋班做死战到底的坚守表态,二将一看情况不对,十一月,出城投降司马昭。(班、彝固劝之,钦怒,而诞欲杀班。二人惧,且知诞之必败也,十一月,乃相携而降)
恰巧在这个时候,吴援军中的全怿家属在江东犯事了,全端的侄子全祎、全仪带着全怿他妈及全家逃奔魏国来了。
钟会令全祎、全仪手书劝降全怿,不久城中的全怿率数千人出城投降。(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城中震惧,不知所为)
寿春城中士气开始向下,这只被煮的青蛙跳出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58年正月,又坚持了一个季度后,城中的粮食储备已经快见底了,诸葛诞死心了,知道吴国队真的不会再来了,开始大作攻击武器,昼夜五六日连续攻击南围,打算突围而出。(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
结果诸葛诞的城中军在这几日的突围过程中被南围守军成功阻击,魏军的投石车和火箭将诸葛诞的攻围器械击毁,投石车和弓弩齐发,诸葛诞在连续数日的死伤惨重后受放弃了突围想法。
此番回城后,文钦劝诸葛诞将北方人的士兵全都放出城去减省粮食。
这帮人的家属都在北方,都在司马昭手中,本来也是被胁迫不会尽力,还不如全都散出去,增加司马昭的给养负担,光留我这些吴国援军跟这坚守就够了。(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
诸葛诞不听,这十几万北军是他的筹码,双方因为这个问题谈不拢开始想起了过去的那些不愉快的日子。
一旦互不信任的齿轮开始运转,双方的关系开始迅速恶化,最终诸葛诞先下手为强的杀了文钦。(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文钦之子文鸯和文虎此时带兵在寿春小城内坚守,听说他爹让人杀了,准备带兵去找诸葛诞拼命,但吴军不为其所用,文鸯和文虎逃出城去,投奔了司马昭。
小弟们看到司马家天字第一号的仇人,爆睛惨案制造者的文鸯来了,纷纷要求迅速为司马师报仇。
但文鸯的这个时机选择的太好了,司马昭根本没有选择的必须大度,赦免了间接杀兄的文鸯,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随后司马昭令文鸯带着几百骑兵巡城高喊: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其余之人有什么可顾虑的?(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在文鸯牌广告车的大喇叭投放下,寿春城内士气开始暴跌。
司马昭亲自来到包围圈,见城上持弓者不发箭,说:“可以攻城了。”(帝见城上持弓者不发,谓诸将曰:可攻矣!)
魏军攻城之时,士气和军粮跌到谷底的寿春城内已经无人出力了。(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
诸葛诞看到大势已去,率领最后的死士们突小城而出,被司马昭的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首。
258年二月乙酉日,魏军攻克寿春城,诸葛诞被夷三族。
城破那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开始狂降暴雨,司马昭的围垒全部被浇垮了。(城既陷,是日大雨,围垒皆毁)
诸葛诞和文钦再挺几天,不就都冲出去了吗?
但谁能想得到雨季滴雨不下,二月份居然会狂降暴雨。
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比剧本还夸张。
至此,淮南第三叛,也是最大的一叛落幕。
诸葛家族为司马家族完成了最后一次点炮。
司马昭凭此巨大军功,加速了自己换房本的最后一步,五月份,”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的加封就已经喷薄而出了。
司马昭照惯例推辞了第二次九锡之礼,最终增邑万户,食三县,诸子无爵者皆封列侯作为了补偿。
七月,司马昭为老干部们的子弟要待遇,大规模的讨好上层建筑。(奏录先世名臣元功大勋之子了,随才叙用)
转年六月,司马昭分荆州置二都督,王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钧监青州诸军事,最重要的扬州交给了家族铁杆的石苞。
全国的所有军区,就此紧密的团结在了以司马昭为核心的大将军周围。
又转过一年,260年夏四月,天子再提晋公九锡之事,司马昭完成了第三次九锡的推辞。
没办法,就这剧本,王莽曹丕一路都这么来的。
不过不会再有第四次了,因为前戏已经够够的了。
谁都知道下一步是啥了。
司马昭之心,早就路人皆知了。
看上去,马上就要“晋、蜀、吴”三足鼎立了。
就在这重大历史关头,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司马家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变量,人家房本的名义所有人要跟你拼了。
此时的魏主曹髦,挺是个爷们。
当初废掉曹芳后,司马师的最初打算,是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
此时的曹据已经一把年纪了,为啥司马师要立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好摆弄的小孩子呢?
因为司马师打算从根上否定曹丕这一脉,另立新山头。
曹家所有的皇恩浩荡都是围绕曹丕、曹叡、曹芳这一系盖章签字的,整个官僚系统都是感恩曹丕这一系的曹家皇帝,领导的亲孙子和领导兄弟的孙子对于下属来讲完全两个分量。
曹家所有的诸侯王自曹丕继位后就全都被防的像贼一样,立这个曹据,他对所有人都没有恩典,也就谈不上像毌丘俭对曹叡那种豁出命去报答你的忠心耿耿。
一叛时,王凌的革命动机一直被怀疑也是因为他打算立的是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楚王曹彪,立这个曹彪并不能调动起潜在拥护曹家的更多资源,相反便于你自己革命成功后控制。
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讲完了,大家对政治博弈有了什么新认识了没?
这种最高级别的人类智慧,每道题的具体解法,都是无法拿公式生搬硬套的。
每遇到一件事,都有人际、利益、奖励、威慑、恐吓、荣耀、诚实、欺骗······软、硬、增、减等近乎于艺术范畴的解题方法和未来规划。
这两战浓度极高,而且说实在很值钱,有些内容类似于别人家的“不传之秘”,建议有时间多看几遍。
一直配合司马家的郭太后不同意,曹据的辈分比她还高,那样她这个太后就没有名义再干下去了,最终多方沟通后立了曹丕庶子东海王曹霖的在世庶长子曹髦。
继承曹霖东海王爵位的嫡子曹启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嫡子的政治资源和声望相对来讲威胁会更大一些。
结果司马师千算万算后,还是算漏了一招,还不如立那个嫡子呢!
曹家可能最后一位好汉子的儿郎,就这样被阴差阳错的挑选出来了!
还是那句话,历史要比剧本敢想敢干的多!
这位曹髦不仅是个爷们,正经是个大才。
文章、政论、绘画,那都是在中国历史中有号的。
著名高眼光的文化人钟会后来这么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虽说有夸的成分,但这两个人物的比喻实在是不得了,文同曹植,武类曹操。
这位才若陈思,武类太祖的曹髦,在司马氏谋国走到最后一步的时候,爆发出了曹家最后的余烈与光辉!
靠着极其可怜的资本,曹髦亲手引爆了司马家谋国道路上的最大危机,并用自己的生命将他司马家的国祚进行了诅咒与封印!
这也间接最终衍生出了史上最牛X的入川演出。
自袁绍导演公元189年八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弹指一挥间,七十载春秋寒暑来去匆匆
多少英杰雄烈上场,驰骋中纵横
谢幕回首,恍然如梦
风云散尽尘埃定,变了时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三国时代
在我们长达50万字的篇幅后,要到终章了
三国时代的最后三位狠角色
该你们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