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商鞅被车裂后,秦惠王恨他归恨他,但却很理智,商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继续沿用。
因为他发现商鞅打造的这台国家机器太好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秦国从被看不起的西戎小国到被周天子官方封为西部大总管,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一码归一码的处理方法,显示出了秦惠王的政治水平。
政治,是一种需要极高理性的游戏,还是马陵之战中形容齐国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上一秒还把酒言欢,利益变化后马上翻脸,昨天还帮你救你,今天却联合别人坑你害你。
碰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情绪化,要微微一笑。
因为这种情况,其实都是政治中一个最基本的玩法,利益至上。
政治中,最重要的一个游戏规则就是:我要不断的壮大,哪怕我壮大不了越活越抽抽,我也要永远留在牌桌上。
只要我还留在这个桌上,我就总归还有机会。
像“在鲜血中凝结成的友谊万古长青”之类的话,可以在同床的时候说说,但异梦的时候一定不要当真。
这并非是缺乏道德或无信无义。
而是政治,就是这么一套游戏逻辑。
政治的逻辑在于在各个利益体中去斡旋,做到政治正确,利益最大化。
这需要有极大的理性,不要听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
秦惠王就是个很称职的政治家,商鞅这一套好用,就一定不能人亡政息,恨死你归恨死你,但一定还是要坚决的贯彻商鞅同志的改革一百年不动摇。
不过太恨了,还是会产生迁怒的情绪。
这也正常,毕竟领导也是人。
有的人就因为这份迁怒而失去表现的机会。
合纵连横
比如说这位远道而来,踌躇满志的传销奇才苏秦讲师。
苏秦是洛阳人,真真正正的天子脚下,师从鬼谷子,钻研的是国际游说专业。
在这里介绍一下他的老师,战国时代著名导师,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据说叫王诩,还有一种说法叫王禅,籍贯有很多种说法,在此不表,因为隐居清溪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
这位鬼谷先生传说有通天彻地之能,而且他不光自己很牛,还开班立说带徒弟,主要有四大专业。
第一是数学,不要误会,跟算数啥的没关系,古代的“数”普遍指那些无法描述的东西,课程大致是天文地理星象预测。
第二是兵学,三韬六略,布阵行兵,鬼神难测。
第三是言学,明理审视,出词吐辩,万口莫当。
第四是出世,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这位鬼谷主就好像金庸笔下的黄老邪,没有不会的,据说鬼谷导师的门下弟子有: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白起,李牧,王翦,乐毅,李斯···
徒弟名单跨越百年,而且当时有点名堂的似乎都是他的徒弟。
是真实的吗?这个我也说不准,因为不可考,但我倾向于不靠谱,因为哪怕他有这么大的本事,但他有这么长的命吗?
不过人家可是教平地飞升的,万一活几百年当玩呢?
也有说“鬼谷子”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称谓,就好比“罗马教皇”,是一代代传承的,大称谓不变。
我们姑且听听吧,鬼谷子是啥 不重要,他带的这帮徒弟倒是挺猛的,反正这位苏秦讲师据说就是从鬼谷子的“言学班”毕业的,据说他一张嘴“万口莫辩”,对方瞬间被洗脑,谁来也不好使。
说的挺热闹,但他的生涯首次亮相却很是失败,秦惠王直接就把他否了。
其实他很精心的设计了一套战略方案的,他对秦惠王说:秦国现在是个强国,地理优势明显,而且属于事业的上升期,但南面有一大片美丽的土地,巴、蜀二地,是天然的大粮仓,大王岂有意乎?
他的这篇《咸阳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都将矛头指向了当时中原混战的诸侯们所忽略的天府之国,四川。
事实上,后期秦国确实也先将巴、蜀二地拿下,才开始吞并中原的脚步,但眼下,秦惠王因为对商鞅的余怒未消,看见外国来的说客就来气,直接就把苏秦怼了。
鸟儿的羽毛还没有丰满不能腾空翱翔!政教还没有正轨不能兼并天下!慢走不送!
苏秦很郁闷,他渡过了黄河,来到了赵国。
没关系,好的销售人员永远有适销对路的方法,传销者最牛的地方就是永远能编出一套“梦想方案”。
但是,他的第二次“梦想创业”,又失败了。
这回更惨,他连正主都没见着,赵国领导人赵肃侯的弟弟赵成是当时的丞相,同样看他不爽。
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张嘴就是扯淡!让他滚蛋!
苏秦只能再次奔走,寻找下一次的机会。
好在当时国家有很多,这次苏秦决定调整方略,第一桶金一定要找准爆破点。
秦,赵这都是大国,不好糊弄,尤其我现在还是个无名小卒,我还是先找一个小市场杀进去,比如说世界的尽头。
于是苏秦北上,来到了燕,当时中华文明的最北边。
燕在当时,由于地处偏远,远离中原,也属于边缘之国,无论国力还是军事,各方面的水平和其他大国相比,都上不得台面,但就是这么个小市场,现实还是和苏秦的预想差了很远。
苏秦在燕国一等就是一年多,根本没机会见到投资人。
但一年多后,苏秦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见到了燕国领导人燕文公。
对于小国,就要提醒他身边有一群大老虎。
苏秦是这么说的:虽然燕国地域幅员两千余里,部队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可以支持好几年的,但您知道,咱算不上一个强国,和诸强相比,差距很大,对吧?
您的这块地方一直被他人垂涎,但燕国却很少发生战争,没怎么看到过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您知道原因何在吗?
秦国现在如狼似虎,看见谁家的地都像是自己的,但您现在还能在这里享太平,这完全是托了赵国在南面挡着的福。
赵国近年来和秦国打了五场战役,三胜两败,互有消耗,不过虽然如此,我们也要居安思危,而且,秦国离我们千里,赵国却离我们仅仅百里,秦国看我们不顺眼他鞭长莫及,但赵国如果跟我们翻脸了,他十天之内就兵临城下了,眼下我们不该忧虑秦国,而是该忧虑赵国。
你想想,他连秦国都能对打,打咱那不是当玩嘛!
不过还好,我在赵国有些关系,我可以去游说赵王,让我们两国结盟,永为兄弟之邦。
燕文公被这一通连骗再吓唬打动了,或者说燕文公被这最后一句话蒙了,他真的认为了苏秦在赵国有关系,能够说上话,于是给了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前往赵国。
就这样,苏秦这个穷小子空手套白狼的获得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他拿着这笔投资,南下前往了赵国,开始了他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国际诈骗。
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
苏秦此次南下赵国时,之前不待见苏秦的赵国丞相赵成死了,而且这回苏秦有了本钱,没有再等一年多,直接买通了和一把手赵肃侯会面的机会。
苏秦见了赵肃侯,压根就没提之前的投资人燕国那边打算结盟的事,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大的概念:六国合纵抗秦,您赵肃侯当“合纵”话事人。
大名鼎鼎的“合纵”出场了。
苏秦是这么抛售这个概念的:目前,国际上的这几个大国,看着都挺唬人,不过有真正有实力的,除了秦国,也就是咱赵国了,秦国一直拿咱当眼中钉,您知道吗?
不过他一直不敢大举进攻我们,您知道为啥吗?
因为他怕韩、魏在他背后下手。
但如果秦国再照现在这个趋势打下去,已经无险可守的韩魏二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到时候倒霉的就该是我们赵国了。
这时,苏秦摊开地图,山(崤山)东六国的疆土比起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六个大国集中力量进攻秦国,秦国早就完了,但现在的国际政客们却在不断地夸大秦国的力量,打着和平的旗号劝各国割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们得到荣华富贵,国家却承受巨大损失。
这种卑劣的事,我是不干的。
现在,有一个最好的办法,能够让秦国永远缩在函谷关内。
六国合纵(山东六国基本上是从北到南的一条纵向,所以叫合纵),六家进行盟约,秦国如果攻打任何一国,另外五家就进行出兵。如果有一家不履行盟约,那么剩下五国就合力收拾他。
燕国已经被我说服了,如果您看的起我,剩下四家,也由我来为您摆平。
赵肃侯认可了他这个世界和平的梦想兜售,封苏秦当了武安君,并给了他第二轮天使投资,给了他车百辆,黄金两万四千两,白玉一百双,绸缎三千六百匹。
让他去实现世界和平。
大概念的梦想当然也需要如此大手笔的投入。
赵肃侯轻易地相信了苏秦的宏大构想,却没有看出这个宏大构想有两个致命的弱点,或者说这个构想压根就不具备可行性。
第一:目前受到秦威胁的,始终只有他们接壤的韩,赵,魏三家,剩下三家根本没有实质上的忧患,尤其秦楚两国人家还世代通婚。
这些年魏国被秦打的够呛,韩国也开始天天提心吊胆,但秦有多可怕,剩下那几家没概念。
别人家是死是活,其实对于自己永远无足轻重,更何况要拿真金白银去出兵解救别人家危难。
第二:约定出兵相助不靠谱。
比如说,秦攻魏消息传到各国,最近的韩国两天得到信,最远的燕国一个月才能得到信,各家再动员武装力量,半个月又过去了,再派大军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家其实都有观望心态。
万一自己还没出兵,别的国家就帮着魏国打退了秦军呢?
再说了,我要是背盟不出兵,那五家还真能收拾我来吗?
不见得,道理和刚才分析的一样,谁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掏自己的腰包呢?
而且从最根本上说,如果从消灭或牵制秦国的战略角度来说,让山东六国结盟,远远比不上联合韩魏再与秦国的西边,北边的少数民族势力结盟。
因为秦攻韩魏后,那几个方向的势力可以参考围魏救赵,而且打下来的地盘自己也可以受益。
政治交易中,拿利益说话永远比所谓的盟约要靠谱。
不过即便你们联盟了,人家秦国也不虚你。
秦国的地理优势此时显现出来了,函谷关,武关,直接就把韩魏楚三国拦在了外面,北面与西面又没有什么有威胁的势力,所以秦本身就天然能够粉碎这种所谓的联合反秦论。
《阿房宫赋》里说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其实这种话,很结果主义。
不过也不能怪他,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一直不重视逻辑链条,他仅仅看到了后来山东六国不断地内斗让秦国捡了便宜,却忽略了为什么六国会内斗,而秦国为什么可以捡便宜。
六国内斗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家都有各家接壤的国家,各家也各自都有眼前要考虑的利益。
眼前的一块肉永远比一年后的一头牛靠谱,在乱世,永远没有五年规划十年战略这回事。
这就好像心理学家在做实验后得出结论,往往大部分穷人家孩子眼皮子浅,总是忍不住吃奖励的那块糖,而富人家孩子往往就能抵制住诱惑,看的更长远一样。(在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概念,说一种研究现象)
这其实是基因由于进化的考虑,是本能的。
资源少的一方往往要面对随时随地的资源匮乏,如果这块糖今天不吃,也许明天就没了,就让别人抢走了,而富人家孩子往往好整以瑕,哪怕丢了我还会在弄来一块糖的,所以对于诱惑则有很大的自制力。
对于战国这七雄来讲,也是如此。
国际形势变化太快,都不是省油的灯,“合纵”不是说不可以,但只能说它并不代表着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国不断内斗或者说七国不断攻伐的博弈论最终演化,就是最强的那个最终会吃掉那六个。
局部的联合体还能管点用,但这种大盟约肯定不好使。
因为联盟越大,涉及牵扯的利益就越多,各家的算盘也就越多,你就越无法整合,具体事例可以参考今天的欧盟。
这种联盟在遇到事的时候将会迅速土崩瓦解。
不过,这种从开始就不靠谱的东西并不耽误苏秦讲师用他那万口莫辩的口才顺利的说服了剩下的韩,魏,齐,楚。
传销的雪球已经滚起来了。
他配了六国相印,着实拉风。
在这里科普一下,所谓的苏秦配六国相印并非就是指他在六国都当了国务院总理,当时每个国家的总理一般来说,基本都是君主的娘家外戚或者本家的亲叔叔或兄弟,这是真正说话算数的。
苏秦这种国相叫做“客卿”,挂名而已,没啥实际意义。
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或多或少的往别的国家安插这种“客卿”,很多还都是明白告诉你我派个我的人去你那当官,时不时给你提些战略参考,为了母国利益据理力争。
这就类似于驻外大使了。
苏秦的这个配六国相印,相当于六国的抗秦宣传办公室主任。
苏主任是个买卖人,而且是大买卖人。
他做的买卖,是把整个天下当做筹码颠三倒四的各种赌。
“合纵”概念从最开始就仅仅是他求富贵的一个方式,一个空壳公司,他其实并不在意六国会如何,他最开始去秦国时就是另一套说词,要帮着秦国搞死那六国。
他的本质,和说服赵王时所鄙视的那帮割地求和的说客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只不过他的手法更高段。
他后面的种种表现,我们就能看出此人的内在是个啥。
先说说为什么他压根就不在乎六国的生死,他其实更害怕秦国弱小,因为如果秦弱小,他的“合纵”概念就没有了销路,他这个传销主任就当不下去了。
他向秦国安插了一个人,一个可以配合他,在关键时刻让秦国配合他,打他指定要打的国家的人。
这个人产生的影响可远远比他这个传销导师大多了,他仅仅是拿六国当提款机,但这个人,却并非仅仅会传销,搞得比他过分多了。
此君后来成为了战国首席诈骗犯,商鞅仅仅骗了个王子,他却将国王们当成木偶一样戏耍。
这个人,就是他的同门师兄弟,张仪。
张仪,魏国人,也是鬼谷子“言学班”毕业的,毕业后也像师兄苏秦一样满世界找风投,但一直也没有混出来,现在困顿在楚国。
苏秦的“合纵”之所以会起到效果,就在于秦国动兵六国,他苏秦才会有用。
只有秦国不断的打别的国家,不断的勾搭别的国家,他才会体现出价值。
苏秦就像是个杀毒软件,能卖钱是因为有病毒,如果杀得太厉害,病毒都没了,他也就跟着没用了。
所以他需要个人去造病毒,他认为他的师弟张仪很适合这个黑客工作。
苏秦先是派人去点拨张仪:你老同学苏秦现在这么牛,你怎么不去上他那看看?
张仪一拍大腿,对啊!
于是去了。
见面后苏秦开始各种羞辱他,大谈“当初你学得好不够你嘚瑟的,但成绩好有啥用,现在老子混出来了”之类的话羞辱张仪。
张仪当然很愤怒,人生的意义被重新定义了,下半辈子就专门招呼你一个人了。
还什么“合纵”,等死吧你!
因为只有秦国能搞死赵国,张仪怀着满腔怒火前往了秦国。(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在赴秦的路途中,张仪的运气很好,碰上了一个有钱人,觉得他是块材料,一路赞助他。
张仪顺利见到了秦惠王,可能是张仪要比苏秦招人喜欢,也可能是张仪没有让秦惠王联想到商鞅,张仪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张仪刚刚得势,这位投资人却向他告辞,这让他很意外。
再三询问下,此人告诉张仪,他幕后的老板是苏秦,所有的车马,赞助都是苏秦的,请将不如激将,苏秦大人对你期望很高,认为你到秦国有发展,怕您贪图小便宜就忽略了苏秦先生的宏大布局,所以请将不如激将。(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张仪也明白了苏秦为什么要把他激将到秦国。
他的使命,就是给“合纵”搞破坏,也就是“连横”。(秦到其他六国是东西方向的,所以叫连横)
没有“合纵”,就谈不上“连横”,没有“连横”,合纵也就失去了市场。
这师兄弟俩在本来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俩联手硬生生的打造出了一个本来没有的市场。
这哥俩的这套手法值得我们去仔细学习。
之前我们推导过了,所谓的“合纵”并不是个长久之计,因为他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苏秦的“合纵”并没有持续多久。
每个没有多久,准确来说是一年。(资治通鉴中前333年刚完成合纵,332年苏秦就跑燕国了)
秦国确实十五没开函谷关,人家那是因为南边打四川去了。
转过年,秦国并没有按苏秦的剧本走,张仪此时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
人家秦国宣布退还给魏国之前占领的七个城市,并对齐国也施以重利,让此二国进攻苏秦所在的赵国。
不是你挑头搞的“合纵”吗?我不打你,我让你盟友打你。
瞅给你能的!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不是一块打秦吗?咋给点好处就跟自己人撕上了呢?
苏秦最大的金主,第一个被打了。
牛皮,不对,“合纵”很可怜的破裂了。
赵肃侯觉得被苏秦骗了,你不是说世界和平嘛!咋啪啪打我脸呢?
苏秦心眼转的比较快,对赵肃侯说:让我去燕国吧,我去报复齐国。
后来苏秦在燕国又与燕国的太后私通(干传销的胆子都大),也就是他第一任投资人燕文侯的妻子(此时燕文侯已死)。
恩人妻子他都敢下手,你说这人有多缺德。
苏秦在忙活完之后又害怕了,他又对燕王说:让我去齐国吧,我去那里搞破坏。
苏秦到了齐国确实再次没干好事,也算是对赵国、燕国履行合同,他在齐宣王去世时劝说要把葬礼办的铺张隆重,显示新王孝道,又劝说齐王大规模的开搞奢侈建设以显齐国威风,其实就是怂恿齐王败家。(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
不过没干多久,苏秦就因为众臣争宠而被人谋杀,将死之时还拿自己的尸体抖了个机灵。
他让齐王将他的尸体五马分尸,并宣称他是燕国间谍,要重赏杀手。
杀手随后自动跳了出来领赏。
战国最大的国际赌徒用自己的死无全尸给自己报了仇,捎带脚证明了自己的智商确实过剩。
他死后,大量到齐国搞破坏的事情也抖出来了,齐国人民一看,感情你就是这么个东西啊。(苏秦既死,其事大泄)。
这也为后面的齐燕互撕埋下了伏笔。(齐後闻之,乃恨怒燕)
这段长达数十年的大撕,双方互被差点灭国一次,收尾阶段非常有名。
乐毅破齐,田单复国,后面有大篇幅。
苏秦这辈子,其实细细说起来,谈不上为哪国做了多大贡献,但他却独享大名上千年,几乎每个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他的“合纵”似乎也是要多牛多牛,秦国怕死了这个复仇者联盟,但其实深究历史本真处,满不是那么回事。
他名气大,因为曾经忽悠过这么个概念,后人眼瞅着那六国就不出息呀!就那么让人家秦国挨个搞死了。
他要在,要是贯彻他的方针,历史肯定不这样!
实际呢?
他所谓的大概念转年就被“利益规律”打脸,他到别人国家做参谋,睡人家太后,再跳到另一个国家吃人家喝人家还祸害人家国家。
我们不想听这个人是怎么说的,我们更关注的是你怎么做的。
苏秦死的前一年,在不断内耗以及被秦蚕食后,勉勉强强的开始了六国伐秦,他当时所在的齐国慢慢悠悠压根就没走到战场。
五国军马来到函谷关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想保存实力,结果还没开始打,秦国就把楚国粮道给断了。粮食一没,作为当时联军带头大哥的楚国就退兵了。
其他四国,也就跟着鸟兽散了。
但是,苏秦的名头太响了而且他全家都吃的是这碗张嘴的饭,苏秦、苏代、苏厉他们哥仨的事迹非常容易在口口相传或传抄的过程中记混,大量的后来者纵横家更是爱根据自己的所需对苏秦的事迹和话术进行润色与加工,所以这个人在战国那个时代被艺术化了很多,每个打算学他的人往往都打着他的名头,牵强附会的编着他的故事去招摇撞骗。
这就好比鲁迅同志似乎说过好多话一样。
这也就导致他似乎在哪里都存在过,而且存活时间绵延了一百多年,这也就为后世史官做他传的时候布下了巨大的迷魂阵。
比如说太史公司马迁在做他传的时候,在结论点评中说了这么一句:“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在这部文物中,苏秦在里面的年辈要比张仪晚,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这就为苏秦古往今来的史官事迹提供了一个相反的疑问。
到底谁是真的?
目前史学界中,对于《战国纵横家书》的结论正确性普遍认为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该帛书描述的就是真实的史实,很有可能如太史公所说“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这是当初太史公采集史料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伪书。
《战国纵横家书》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为汉文帝时期,距司马迁著《史记》时代并不遥远,很有可能太史公在去伪存真的过程当中已经辨别过其史料的真伪。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记载的苏秦、张仪事迹基本都有精准纪年,《史记.苏泰列传》中更是详细记载了苏秦的说客之词以及六国次序,相比于众说纷纭的参考,也许犯错就砍脚的秦御史记载的《秦记》作为主要参考蓝本的太史公说,靠谱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就专业性和秉笔直书的史官操守,太史公司马迁作为两千年著史标杆也更值得去相信,所以本文对于苏秦部分最终选择了《史记》和《战国策》中的苏秦史料版本。(太史公修史记过程我专门写了一章,有兴趣可参看:第三十二战:孤愤之战(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期待有更多佐证与史学界的发现,他日再修此篇。
从对国家的作用来说,苏秦真的不如张仪,张仪在苏秦死后,不仅彻底破坏了虚头巴脑的合纵,而且还无节操无下限的将一张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该说说他的经典大案了。
诈骗楚怀王。
春秋战国几百年演化下来,各国之间往往有一些各自多年经营的战略合作伙伴。
比如说秦与楚,世代通婚,秦国政坛有很多的楚国根系的人。
这其中,有大故事。
我们会在战国系列的倒数第二战,为大家详细说一下六国间互相通婚所产生的贵族政治对于这个时代的“保险”意义。
比如说楚与齐,两国关系一直不错,还签订过共同抵抗外患的盟约。
楚与齐、秦这两个东北和西北方向的大国之间虽然时有小摩擦,但总体上关系一直是不错的。
因此,楚国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就没遇到太大的困难,除了曾经一度让吴国弄得挺没面子之外(伍子胥带兵把首都都打了,老国王被鞭尸)。
一直是南方一哥。
除了四川和东边已经很可怜的越国,楚基本上统一了整个中国的南方,从疆域上来说,在战国时代一家独大。
秦国胳膊粗。
齐国腰包鼓。
楚国地盘大。
这是当时三个大国之间的各自优势。
秦虽然一直和楚国做亲家,但对楚国的地却一直动着心思。
凭啥你家这么大的院子,我家宅基地就这么一块?
秦对于楚一直想强取,但却怕齐国这个奉行“中原均势”的讨厌鬼捣乱,当年老魏家就是生生让这货给拉下来了。
于是,张仪闪亮登场了。
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讲:我们一直非常讨厌齐国,咱两国是实在亲戚,如果您和齐国断交,我们就把商,於二地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贵国,还将挑选秦国最漂亮的美人进献给您,咱们两国继续世代结亲,永为兄弟之邦。
楚怀王非常高兴,认为这很靠谱,六百里不是小数目,还有秦国大美女,得罪齐国值了。
不过楚国是有明白人的,大臣陈轸就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
但楚怀王表示希望陈先生闭上嘴。
于是,楚国和齐国官方终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跟往事干杯了。
废除了盟约,楚怀王还聘请了张仪兼任楚国的国相(挂名而已,跟他师兄当年一样),并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然后就请了长期病假,一连三个月没上朝。
楚怀王很社会,知道潜规则,认为“张仪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的还不彻底吧”,就派出了国骂到齐国边境去辱骂齐宣王。
楚国国骂水平很高,齐宣王暴怒,和平分手变撕逼大战,前任转投他人怀抱,人家齐国转头与秦国建交了。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
楚使知道被涮了,马上赶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
楚怀王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政治大流氓,国与国之间的契约咋能如此玩笑!
一怒之下,仓促兴兵攻打秦国。
这个时候,上次说秦国不能信的陈轸又发言了:商鞅当年敢拿外交文书把魏国王子诈骗了,现在张仪这货敢诈骗国王了,领导现在世道变了,咱得紧跟时代的洪流利益至上了,既然已经被秦诈骗了,所幸割地于秦国去共同发兵攻打齐国,反正已经得罪了,不如抱紧了秦共同对齐吧!
楚王根本就不听,张仪是设局者,早就做好了准备,楚国刚一兴兵,秦国的虎狼之师就跨出了武关,在丹阳大败楚军,夺取了汉中郡(非今天的汉中市,在今天的商洛一带)的土地。
楚怀王出离愤怒,再次动员一切可用之师与秦国决战。
楚军却在蓝田再度大败。
楚怀王输掉底裤后感觉再打就该亡国了,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
秦国此时已吞并巴蜀(下章会讲),希望把大西南连成一片,于是秦王说没问题,不过想得到你家黔中一带的土地。
我不白要,我开价,用武关以外的土地做交换。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张仪知道君主们都是利益至上,尤其是秦国的领导,自己这条命肯定没有黔中值钱,没等领导发话就表示主动前往,并高调表态:秦国强大,楚国弱小,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好同志啊!
领导们往往都喜欢这种不用废话的下属,对张仪的这种勇姿表示高度赞许。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像妖怪对待唐僧一样,准备找个好日子,选个好花式宰了他。
张仪其实之所以敢来,原因在于他当年流落楚国时结交了不少朋友。
他当盲流时跟楚国大夫靳尚结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
靳尚则能够走通楚国夫人郑袖的门路。
郑夫人的话楚王又是言听计从的。
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抛弃吗?”
郑袖说:“别吓我,怎么说?”
靳尚说:“张仪这人您知道吗?他之前得罪了咱们大王,现在马上要被宰,秦王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并献最美的秦女给大王。大王爱江山,更爱美人,您想想您还好的了吗?
不如您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张仪还能感您的恩,秦国妞自然就无法威胁您了。”
郑袖觉得被深深的威胁了,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咱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怀王禁不住郑夫人的眼泪攻势,将张仪放了出来。
楚怀王就这样的被张仪玩弄在鼓掌心,从楚国公费旅游一圈,人家胡汉三又回来了。
唉,乱世是容不下傻子的。
来说一下这个楚怀王的结局吧,骗上瘾的秦国拿这位怀王当了范伟,去年卖拐今年卖车,但他又没有范伟先生自学成才的能力。
他最后又被下一任的秦昭王借着会盟的理由骗进了武关,然后逼他割地赎人,最后死在了秦国。
秦国自商鞅骗魏开始,到张仪诈楚巩固,随后一代代拳头粗胳膊大就蔑视一切规则与信义的打法配套成熟后,华夏大地上过去一个唾沫一个钉的信义至上在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尔虞我诈和无毒不丈夫。
当强者开始变得功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那市场上必然会迅速劣币驱逐良币的普及模仿。
楚怀王的凄惨结局,后来成为了秦楚间的天字号仇恨符号。
90年后,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人打着这个仇恨符号在巨鹿完成了左右历史走向的惊天逆转。
张仪后来又去各国游说,主题思想就是“连横”,张家长,李家短,谁家媳妇不要脸,调拨的谁都别好好过日子。
你说他有效果吗?
也有,但效果大吗?
真难说。
从他的所有作为中分析,没看到具体对秦有多大帮助,诈骗草包楚怀王已经是生涯巅峰了,说拿自己换的黔中也没真正交割给秦国(还是他的主意,他又构建两家修好,互出太子为质,劝秦王不要黔中之地),在其他国家所谓的纵横捭澜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六国还那样,日子该怎么过还都怎么过,合纵时没看见多亲,连横后也没见着多远。
还是我们之前做过的推演,弱国看眼前,强国强恒强,合纵违背市场规律,连横纯属锦上添花。
秦惠王死后,他失宠奔于魏,转过年,就死在了魏国。
关于苏秦与张仪,我想了很多。
其实最开始不想写这么两个国际投机主义者,但后来无论怎样勾勒思路,却发现这对师兄弟在战国史上是回避不过去的。
因为,他们是战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士”这个阶层的最典型代表。
这段历史中,“士”这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散发出了整个中国历史上堪称是最璀璨的光芒。
战国的“士”
战国时代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无业游民,闲散人士,逃犯,武士,知识分子在全世界(相对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肆意流动。
他们也许今年在楚,明年就在齐,后年也许又跑到了赵。
他们甚至可以穿梭于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的两个国家间做高级官员,比如说前面我们提到的张仪。
张指导就在秦魏两国分别当过国相,而且刚忽悠完老东家秦国打魏国,然后丝毫不耽误他还能去魏国吃饭。
只要不像商鞅那号将事儿做绝了的,将人家王子骗过来干掉还去投奔人家的,基本上只要是人才,各国还都是会聘用的。
这种不计前嫌,这种不在乎你是否有间谍倾向的对人才的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仅此一段时间出现过。
秦并天下后,再未出现过。
有人说知识分子的黄金年代是两宋,宋太祖作为少数厚道的开国之君,欺负了人家后周老柴家的孤儿寡母后,明文规定后世皇帝要厚待柴氏子孙,还规定刑不上士大夫。
两宋几乎就没杀几个大臣,而且对知识分子的待遇、薪酬也是从古至今包括到现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法和宋朝比的。(民国时期可能有一拼)
不过即便两宋开明如此,知识分子包括三教九流最幸福的岁月,应该还是战国时代。
为什么呢?
因为战国时代,是一个充分的卖方时代。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特别的战国年代。
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普遍上就是简单的贵族政治,连打仗都是有钱人才玩的起的游戏。
因为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太弱了。
如果你不是贵族集团,几代人也许挤出点粮食才能供出一个有点脑子的人,民间的力量冲不出来,贵族集团长期占据着上层建筑。
这其实是阻碍各个邦国间发展的。
不过没办法,这个时代就这样。
各邦国间的综合比拼往往也是看哪个邦国的贵族培养的更靠谱。
或者说哪个国家更幸运,自己的这帮贵族出来有出息的了。
比如说秦和楚,最早都是不足百里的小弹丸,而且远在中央文明的最外围,很难讲它的最初几步有没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
再重来一遍,也许结局会很不一样,他也许上来就让旁边村给灭了。
就好像整个人类如果再重来一遍,地球上会不会有人类都很难讲。
春秋总体上来讲,是君子多的。
因为成分问题。
不肯击敌半渡的宋襄公曾经被评论为蠢猪一样的人。(大大方方把楚国放过河决战,不肯击敌半渡占便宜,结果被血虐)
不过宋襄公的这种所谓堂堂而战的君子做法其实是当时整个时代的精神风气。
当时的普世规则就那样。
这就好像今天你穿几根线出去,大马路上顶多回头率高一点,但五十年前你要是穿个比基尼上街就成牛鬼蛇神得挨批斗一样。
你要是跟他说,五十年后,海滩上全是大白腿,他非跟你拼了不可。
因为他没办法想象。
今天你看着匪夷所思,或觉得二到了极点,但在当时,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整体风气。
春秋多君子,原因主要在于牌桌上的大部分是贵族,是玩的起的,是不被温饱所裹挟的头部群体,所以君子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无论何时都是经的起考验的。
周天子用井田,宗法,分封,礼乐等制度统治天下,其实也是贵族间的游戏。
一套套复杂的礼仪,一出出难演的乐章,都在无形中屏蔽掉了底层的百姓。
所以,春秋时期,贵族们张嘴闭嘴说的都是“礼”,唱的都是曲,铁齿铜牙两片嘴,吃的是奢侈的大米。
总体上,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那一套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发现不管用了。
我们在三家分晋那一章中讲到了铁的普及导致了农耕的大发展,养活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余粮也越来越多,能供出来的有脑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客观上,基数的增大就缩小了或弥平了百姓与贵族们间的差距。
大量的平民子弟开始脑子里有东西了。
与此同时,诸侯们之间的兼并越来越严重,各个邦国间天天上演的都是生死存亡。
这时候,“礼”就已经不再是刚需了,活下来则变成了第一要务。
成王败寇的紧迫原因导致了各个国家对于任何可以强大自己的方式都不放过。
像王室之间的通婚,有能力的大夫养士,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利益驱动的背约等等情况都开始司空见惯。
比如说战国有非常著名的四公子,现在乱七八糟的这个四少那个四少从根上找,都是在向这四公子致敬。
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这四位公子的府中,都养着大量的“士”。
你说这帮“士”们都是什么组成的呢?
很杂,包括社会闲散人员,逃犯,打手,读书人,手艺人等等。
你说这帮“士”靠谱有本事的人多吗?
非常少。
比如说齐国的孟尝君,他被罢相后,三千门客蜂拥而散。
只有一个之前并不起眼的冯驩对他不离不弃。
先是找孟尝君要钱去秦国,见了秦王说齐国之所以这么牛,就是因为孟尝君,现在齐王二百五,你还不赶紧把这么一杆大旗立到咱秦国?
秦王于是派了十辆车去齐国接孟尝君。
冯驩赶快又一路飞车赶到齐国,对齐王说赶快给孟尝君平反,秦国一听说咱国男神受了委屈,正连夜驾着十辆大车来抢男神呢!
你再不复婚就让人抢走了。
齐王一听,调查后听说秦国的马车就快开过来了,于是马上恢复了孟尝君的地位。
养了三千人,就筛出这一颗钻石,但孟尝君也是因为这一颗钻石而再度耀眼,你能说孟尝君养士没用吗?
像后来比较著名的鸡鸣狗盗之辈,荆轲刺秦之流,你能说他没用吗?
“养士”这种行为特别像今天的风险投资们,投了很多公司,但只要投出了一个独角兽公司,就让你把之前赔的都赚回来了。
张仪这种级别的“士”说实话谈不上太高端,如果你养了一个商鞅,李悝那样的“士”,那就是投到了腾讯,阿里了。
马云这个“士”,当初你不投后悔吗?
因一人而兴邦,因一人而丧邦,这是战国时代特别常见的旋律。
也正因于此,每个国家的高层,只要是有点条件,都希望养一屋子三教九流,保不齐哪天能用上,保不齐哪天某个大神就开始放光芒。
所以苏秦,张仪之流可以满世界去兜售梦想。
这是一个买方的市场,买的是沙堆里面的钻石。
不过也正因为缺乏具体衡量谁是人才的标准,大量的沙子充斥市场,招摇撞骗,比如这个时代著名的那句成语:滥竽充数。
张仪当初没发迹时遭到了毒打,回去问他媳妇第一句话就是:看看爷们舌头还在不?只要舌头还在,咱们爷们就不怕混不出来。
也由此看出“士”的门槛其实非常低。
像苏秦,张仪这号人物,无非就是抛出一个宏大的概念,然后可劲的吹,很类似于今天的许多初创公司,最牛的业务是做PPT,你说他是骗子吧,他有时挺有模有样,你说他靠谱吧,细看全是窟窿。
有一句非常正能量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一个士的四个阶段的目标。
你先得自己真有本事,叫修身,然后辅佐大夫们,齐家,之后再帮助诸侯治理邦国,叫治国,最后实在太牛了,帮助天子平稳天下,叫平天下。
“士”变成了这个时代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
由于宏大的理想,充足的买方市场,导致每个“士”都是国际主义者。
每个人都放眼的,都是天下。
“士”们在各个雇主那的生活都不错,如果觉得不行而自己觉得自己真有才干的话大可以跳槽,一走了之,没有任何负罪感。
“忠”这个概念此时还并没有走进人们的心灵与视野,各个雇主们也是尽可能的对“士”们放宽要求,像交保险一样的养着这帮人。
“士”们在付出方面基本上无义务,无责任,无制约,而在所得方面却有吃穿,有时间。
有钱有闲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蓬勃迸发的基本要素。
这也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的诸子百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于是,这个神奇的年代。
百家开始争鸣了。
诸子百家
什么是诸子百家?
在战国时代,有诸多学术开门立派,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百多个没有最终发展成学派的学说。
他们统称为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的那段时间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极其重要与神奇的,因为世界上的最牛思想与宗教几乎全是从那个时间段喷薄出世。
释迦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四位大圣贤几乎在同一时间登上历史舞台。
随后是墨子和苏格拉底上场。
再然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接棒。
东西方的诸多大牛们几乎都在这段时间开宗立派,开始了被人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顶礼膜拜。
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是伟大的三百年。
这个时代,也被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称为是轴心时代。
这是个很靠谱的形容。
而且更为神奇的是,这帮思想的伟大丰碑几乎都诞生在一个神奇的纬度区域——北纬三十度。
这条线几乎就是神秘的代言词。
从金字塔,到百慕大,还有沉没的大西洲,最高的珠穆朗玛······
更主要的是,在文化上,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那三大古国并不大,串一块真挺不容易的),它诞生了最灿烂的思想与文化。
题外话:从上海杭州到重庆成都,这条线的同志们要好好学习奋斗,你们先天就有地理优势。
在诸子百家中,有四个学派大放异彩,并有三个一直穿越了千年为华夏子孙指引着方向。
他们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与墨家。
先来说儒家。
我们说过,战国的标志就是生产力的提高,铁器的应用导致了人们既能生,又能杀,资源的争夺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过去的时代那种温文尔雅,君子谦谦的做法被抛弃。
谁拳头大,谁胳膊粗,谁就是爷。
周朝用封建制统领国家,有两条线。
一条是礼,一条是乐。
礼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区分出来等级,乐是通过一些列复杂的乐曲来区分出来等级。
什么衣服谁能穿,什么歌谁能听,多少姑娘跳舞,碰见谁磕多少头,这都是有非常详细的规矩的。
总体上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规章制度让你知道自己是什么阶级的。
到了战国时代世风日下,礼崩了,乐也坏了。
为什么?
先举个例子,汉语为何最终统一了华夏大地?
它其实并不好学,只是因为它简洁好记,还能通过声调进行区分,汉字还自带看图说话功能,你那会两千个字就能当作家了。
汉语的象形字极大地降低了文明传播的难度。
你弄一堆不接地气的规矩,指望着别人遵守,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反文明传承的。
孔老夫子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横空出世,看到这个世道坏了,完蛋了,俯首皆是的杀盗淫妄,但还是有救的。
怎么救?
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传统的周礼。
呼吁世界各地人民不要总是手拿两块钱,胸怀五百万,而要把那两块钱买成鸡蛋,然后等蛋孵出个母鸡来,然后母鸡给你下蛋,下完蛋再孵母鸡。
不要见谁都没规矩,看见爹妈要胜过爱自己,看到领导要知道忠于他,该有的礼数不能少,不然多么的没文化。
总结起来,要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这是儒家的“五伦”。
要牢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叫“八德”。
孔老夫子还再度精炼的做了个总结——仁爱。
孔老夫子提倡儒家弟子要以救世为己任,要以仁爱为本,从爱的角度出发。
比如说:我们出生后三年不能免于父母的怀抱,父母对我们至少有千日的救命之恩,所以父母过世后,我们要守孝三年。(实际27个月)
这就是来自于“爱”。
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对父母的爱。
爱从何而来呢?
天性,也叫天良。
孔子认为救世最深层次的办法,是拯救人心。
通过一系列的天良之爱,呼唤出人性中的善良,再通过礼乐制度的巩固,世道就可以救回来。
不过这个世道还回的到从前吗?
这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了,为什么回不去我们要在法家的那段进行回答。
不过,世道虽然回不去了,但儒家却为我们指明了未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那位伟大的舵手,伟大的导师,我们中国读书人的祖宗,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有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太贴切了。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自己前不见古人的开创出了一整套儒家学派的理论大厦,并亲自开班立说带徒弟。
然后就是一辈子的努力教学,演说,奔走。
他给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成为“君子”。
这个词,跨越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是这个民族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
他提供了大量的方法,翻开论语(孔老夫子语录)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词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你很难想到,在一本两千多年的书中,能够有如此多今天一字不易的常用话语。
整个论语的一万五千多字中,像刚刚这种质量的成语,高达四百多句。
这是怎样的含金量。
更加要敲黑板的是,这四百多金句,基本上都是给我们指引方向的。
这些话语往往你说出来时,就意味着智慧与别人的高看一眼。
能够穿越两千多年时间的考验,依然成为今人文明之光的,你说有多伟大。
孔子不仅仅有蓝图,他留下的更多是工具,是教人向善,催人向学的工具,是交给我们做人的指导思想。
你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人缘一定会很好,你一定会是一个充满大爱的人。
你行文办事“辞达而已矣”,你一定是个实干家的大才,因为你明白,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过于华丽繁复不见得就好,大道至简,单纯的力量最容易击入人心。
等等等等。
由孔老夫子的终身办学最终发展出来的儒家文化,随着后世的不断传承,渐渐的成为了我们的这个民族的魂魄,他说的那些智慧的做人纲领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没有孔夫子,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文明绝对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还是那句著名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你是个读书人,请感恩我们的孔老夫子。
他是我们这个文明的图腾。
让人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政权的呼唤。
我并不认同后来儒家是靠政权才发扬光大的这个论点。
比如武帝后来的独尊儒术,说是是为了稳固统治,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性突破。
不否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孔老夫子让各阶层人民各安其分,忠君爱父的思想,是文化市场中自然发光的黄金,是历经千百年锤炼自我散发光芒,开枝散叶的思想。
不是儒家依靠政权,而是政权必须选择儒家。
没有儒家,在这片德土上,就不会有一个个那么大,那么稳固,那么连绵不绝的伟大国家。
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
不要认为这就意味着被压迫,被统治,无论哪个时代,都要做个有德行的君子,而不是所谓不被压迫,恣意妄为,策马狂奔的浪子。
包括今天。
让世人各安其份,心中充满爱,有什么不好的吗?
这套思想,对于每一个国家与政权来说,当然都是美妙的声音。
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世界必须只有你一个统治者时,儒家教化万民的这套理论能够起大作用。
当全世界还打成一团时,这个世界的最终法则就是最强,最狠的那个会活下来。
所以整个儒家的学派,如此好的思想,在战国时代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儒家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它还在等待。
等待那个大一统的时代。
孔老夫子,终其一生,都在搞教育,都在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
他始终的理论思想就是,这个世界会更美好,通过教育,通过儒家的理论与工具,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他始终在努力着。
儒家的骨髓中,是坚持与努力的有为。
延伸到了今天,中国人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上进,最努力的少数几个民族之一。
除了中国,你很难看到还有哪个国家的人,几乎每个人早上醒来,都知道今天要去做什么。
放在世界上,我们的华裔种族,往往也都是当地最勤劳,最肯干的群体。
努力与勤奋,我们民族骨髓中的东西,这是我们的民族基因。
除了儒家认为世界有救外,认为这个世界有救的,还有墨家。
墨家提出的观点是也是从“爱”入手,他这叫“兼爱”。
什么是“兼爱”,就是无差别的爱。
墨家认为儒家虽然强调爱,但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
你爱你爸你妈是大孝子,你对隔壁吴老二咋就不是孝子呢?
墨家强调,爱应该是无差别的,应该你爱你爸你妈和爱隔壁吴老二是一样的。
爱并无差别,人并无差别。
墨家是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提出平等概念的,他的无差别思想和佛教中讲述的众生平等概念是一样的。
但墨家最终消逝在历史尘埃中了。
这是为什么呢?
墨家之所以会被时代所遗弃,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在于他讲的东西是反人性的,而且缺乏基础。
无差别的爱,它反人性了。
相比下,同样是强调“众生平等”的佛法却成为了今天非常流行且绵延不断的思想。
为什么?
因为佛陀(释迦牟尼)当年住世时,为我们阐释了一个完美的体系和修炼方法。
比如说:佛教有转世的体系,人并不仅仅有这辈子,还有下辈子。
这个世界由六道组成:天,人,鬼,畜生,地狱,阿修罗。
这个六道是轮回的,你这辈子吃亏了,下辈子就享福,你要是积了大德不用等到下辈子,这辈子命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比如寿命增长,子孙繁盛,家用充足,无水火灾,寿终正寝等等。
不过你要是缺德了,因果丝毫不爽,你总会遭报应。
转生和六道轮回的体系告诉人们,现在你的吃亏,爱别人,不是没有回报的。
做一个好人最起码下辈子会享大福,修的好的还能当天人。
你一心向佛,与人为善,等到机缘到时,境界达到时,你就能跳出轮回,不再经历生老病死,到达了另一个不生不灭的层次:阿罗汉,菩萨乃至福慧圆满的佛。
跳出六道后,你可以进行更高的修炼,比如去比较著名的阿弥陀佛的佛国极乐世界去继续修炼。(净土宗)
别看有的人现在吃喝嫖赌滥杀无辜,他们是要下地狱的。
地狱的罪报是极长的,里面的苦楚无间无断。
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无间道》,这个“无间”,就是引用的佛经中说的恶报最重的“无间地狱”。
片尾曲有句歌词:去不到终点,回到原点,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实际上,是承受那受不完的罪。
有因必有果,善恶必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下地狱的惨状极恐怖,你的好事不会白做,它的果报终会到来。
所以,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大气的人,一个与众生万物都为善的人。
佛教不仅有纲领,还提供了一整套修炼方法,佛法中也万分推崇孝道,为什么?
这是著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光目救母的片段
不是说众生平等吗?
佛法的伟大就在于此,它知道我们都是俗人,都有私心,要求一上来就人人平等就是难为人。
不过你可以先从学会爱父母开始,再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心量,升级到爱兄弟姐妹。
心量再大后,到单位爱领导,爱师长。
对你有恩有缘的人都能爱后,你就会慢慢地爱邻居,爱小区。
最终爱你遇到的每一个人,事,物。
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河大地,最终与我们融为一体。
这是循序渐进的,无数高僧大德都是从这一点一滴中不断修炼出来的。
所以佛教的思想后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教化赐福了这片土地,它和儒家一起,将我们的华夏大地变为一片“德土”。
虽然成佛的是极少数,但佛教中的“因果理论”无形中约束了很多本来破坏性极强的人。
如果没有轮回报应,也许抢劫犯抢完钱就把人杀了,但只要有丁点敬畏,还是放他一条生路吧。
哪怕是恶,也有大恶与小恶之分,好的宗教会把大量的大恶教化成小恶,乃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就是宗教的精神为我们社会看似细微,却无比伟大的意义。
所以不要一提到宗教,就抵触说封建。
儒、释、道,这三个思想,少了哪一个,都不会是今天的中华文化。
千年存在必合理,多些敬畏,多些自豪。
佛法传入东土还要等上几百年,东汉明帝时佛法东来会配合着安澜黄河八百年的王景治水同时上线,那段故事非常精彩,我们等待那个时代吧。
回到墨家,墨家的思想是伟大的,但它缺乏能够生根于人心的理论和修炼的系统。
公平与正义其实都是反人性的,现在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越来越公平与正义,其实是通过一系列催人向善的制度与法律的系统达到激发人性中的善一面,抑制人性中的恶一面。
所以墨家虽然认为这个世道有救,但它缺乏救的方法,和儒家与佛家比,它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最终淹没于历史的黄沙中。
上边所讲的儒与墨,是认为这世道还有救。接下来要说的这二位,则认为这世道没救了。
代表学说就是道。
道家认为,国家之所以乱,人心之所以坏,因为人们的欲望多。
这和儒家很像,但它和儒家不同的是,儒家强调救世与抗争,但道家直接就一甩,压根就不用救。
这世道乱的原因就是因为世人忒能折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道家的终极思想是:不折腾,无为,静静地看着事物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方式。
道家倡导“治大国如烹小鲜”,啥意思?
不是治国就像做小龙虾一样要加大佐料,而是小鲜这种小鱼小虾,不能两三秒就又铲又翻个,那样小鲜就都烂了。
别总折腾,要慢慢的等待它熟。
道德经上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意思是:最高明的领导,下面人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点的,下面人亲近赞誉他,再次一点,害怕他,再次一点,私下咒骂侮辱他。
多么高明的智慧。
道家的诸多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子孙并同样远销海外影响了全世界的人。
道家作为最早的保守主义学派,倡导有政府,少作为。
道家认为,很多事物,管得越多,管的越乱,越是满世界灭火,越是满世界狼烟。
用比较时髦的一句话,市场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政府只需要制定好规则,并当好裁判就可以了,剩下的少掺和。
道家的智慧确实有非常大的适用性,但是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治病的万能药。
比如说在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时刻。
万事万物无绝对,一个方子抓一味药,道家思想在后世的运用中发现,在王朝初年的恢复阶段具有奇效。
所谓的这个“盛世”那个“王朝”往往都有道家的核心推动力在里面。
总体而言,道家的思想着实伟大,是研究生的智慧,是大智慧。
但当时战国人民却是小学水平。
听不懂,用不好,再加上“我不折腾怎么显出我来”的思想一直在作祟,我知道自然地进化最美妙,但我就这一辈子几十年,我得活出存在感!
这就导致了道家思想虽然巧妙的解决了人与天地的关系,却并没有成为中国两千年政府的重要旋律。
真正完成贯穿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的主要旋律学派,是法家。
法家同样认为世道没得救了,或者说人心没得救了。
法家说礼乐是给仁爱遮丑,装饰用的,往往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嘴上说的挺好,扭脸就不是他了,老百姓照样犯罪,当官的照样贪污,当王的照样开战。
很多现实主义,尤其是阴暗面的东西,由于儒家并没有提出因果循环体系,是拿它们没办法的。
但法家有。
什么办法?
制度与法律,设定好一系列规章制度,谁废话就办谁!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有一点同于道家,它也提倡君主要无为。
但法家的出发点却完全不同。
君主无为,让手底下人都忙死,就显示出君主的尊贵了。
君主无为,让手底下人摸不着脾气,就确保君主的安全了。
君主无为,让手底下人拼了命的表态说想法,就确保君主可以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了。
所以,法家的无为,其实是为了让君主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家的无为,是有前提的:就是只有权力在手,大权在握,才可以实施法家的无为。
换句话说,法家也是帝王之术的集大成者,只有中央集权,才可无为。
尊贵,安全,明智,法家三位一体的为统治者提供了解决方案。
随之巩固权利的制度与法令就闪亮登场了。
制度法令必须公开透明,赏罚分明,细致到位,立功后必赏,做错事必罚。
人太复杂多变,一个问题你今天问他和明天问他很有可能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法家认为不用跟他废话,一个稳定的、公开的、赏罚执行力极强的律法就可以统御万民了。
法家,也因为他的实用性,成为了历代君王的必修课。
后世大多时候是外儒内法,或者少数时候外道内法,外佛内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没有一朝一代的统治者不将法家作为贴身小马甲穿在身上。
秦国就是在法家大牛的商鞅手下,走向复兴之路的。
儒,墨,道,法,我们将战国四大家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提炼,具体说来,每一家都甚精甚深,如果有兴趣,朋友们可以去进行专项的研究。
每家每言,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总体上来讲,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由于卖方种类太多,每家都声称能改变世界,这就令买方的市场非常的的无所适从。
不知哪家强,索性全来着吧。
如此丰厚的时代土壤,所以孔老夫子可以带着徒弟拉着队伍搞世界巡回演讲。
墨家的弟子可以满世界的帮各个国家守城。
诸子百家们拿着自己吃饭的主张纵横天下走四方。
踌躇满志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
但无论孔夫子如何的“克己复礼”,无论墨家如何的“兼爱非攻”,整个战国的时代,还是一个逐利的时代。
礼崩是必然,利益是王道
这是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丑陋的时代
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最蓬勃的年代
这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杀伐兼并最频繁的年代
这是苏秦张仪们的美好时代
这是“走四方”为主旋律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