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战:凛冬将至(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长城内外

壹:算计了一辈子后的可悲结局

自“高平陵之变”开始,我们写了“淮南三叛”,“二士争蜀”,“西晋平吴”整整四章,把他司马家三代四人的创业之路算是写全了。

前面四章,我们会看到,当你家族大运旺时,咋做咋有理,万物皆让道。

司马氏为后面的“篡天下”者,做了一整套标杆式的篡权动作分步拆分示范。

但是,抢来的家业永远没有挣下来的踏实。

天下向来是打下来的比较稳。

因为战争是最残酷的考卷,你的聪明,机敏,判断,威望,运气所有的因素都是这张考卷的考察试题。

这章考卷答完,往往天下面目全非。

在满目疮痍中,你作为最终一步步活下来的那个综合生命体,生命力最旺盛强大。

届时,所有的功臣宿将都是跟你刀口舔血过来的。

所有的文臣谋士都是军帐后方殚精竭虑筛出来的。

他们与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最关键的是,你有着一言九鼎的威望。

和平篡权的,往往很少见能传久远的。

因为你不仅要接过前朝的所有弊病,你还要消灭前朝的民心所向,你还要收买为你摇旗呐喊的新团体。

打下来的天下,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百废待兴。

篡过来的天下,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面隐患太多。

尤其像司马家这种篡掉一个正属于上升期的政权,面临的难度极大。

这一方面说明了司马家族人家是真能耐。

另一方面也注定你的谋国之路是注定要遭大反噬的。

司马懿指水放屁;司马师血腥镇压;司马昭闹市弑君,这一路的权力之路走来,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摁平的山头越来越多,但自身的戾气却也越来越重。

司马家这个鸠摩智,抢了曹家的七十二绝技,靠着自家的小无相功催动,在司马炎这一代终于拿下了天下第一的权力位置。

外面的各种不服摁平了,但自家的反噬,开始出现了。

渤海小吏

司马家最大的命门,是司马炎的那个傻儿子。

司马炎生了25个儿子,都挺正常的,为啥单单继位的这个是二傻子呢!

人在做,天在看,凑巧的事情多着呢!

司马炎的那个牛弟弟,则是司马家这个鸠摩智遇到的易筋经!

司马炎为了保护自己的傻儿子命门开始强练易筋经,结果降伏不住的巨大反噬开始出现。

为了顶住巨大的反噬,他引入了外戚,散掉了武功,最终传功给了自己的诸位儿子。

在和“易筋经”两败俱伤后,他最终艰难成功的把江山,传给了他司马家的命门死穴,司马衷。

这一章和下一章,是经四章奋斗后,司马家的第一轮反噬。

司马懿和司马孚这两支对司马家贡献最大的力量,将在这两章后被全部扫入到历史的垃圾桶中!

辛苦来,辛苦去,为谁辛苦为谁忙。

这两章的故事史称“八王之乱”。

因为有八位司马在家族混杀中表现的特别突出,在《晋史》中被归为一传,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实际上,这段西晋的诸王混杀总共牵扯了十多个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理论上来说甚至应该叫“贾南风中兴”。

真正让天下彻底大乱的,是第二个阶段。

这段故事的脉络,其实不在司马诸王,而是整个中原大地被掏空的过程。

中原大地如果不被掏空,“五胡”不会乱起来。

在司马家的谋国反噬下,历史算是在刘邦斩白蛇于芒砀后,历经了五百年,终于要对华夏大地进行彻底的洗牌大调整了。

渤海小吏

公元290年四月己酉,司马炎崩于含章殿。

调整了一辈子的司马炎,留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他死前一年的布局,抬高了叔叔司马亮的地位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将几个亲儿子放到了各镇去督军事,心思算是操碎了。

司马炎的最后一步调整,是打算外戚杨家最没水平的杨骏、窝囊蛋大辈分司马亮以及外镇的亲儿子们三权分立。(如何没水平和怎么窝囊蛋后面会讲)

三方都是自己人,能起到制衡的效果。

傻儿子是一点指望不上了,那丑儿媳妇贾南风也不能给一点机会,这货太狠,不会容下我钦点的第三代领导人的。

只要最终皇位能够顺利传到自己特别看好的孙子司马遹手上,自己这半辈子的心力憔悴就没白费。

提前介绍一下司马衷的这个太子,这孩子并不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所生。

贾南风这辈子推倒过不少老爷们,但肚子却从来没争过气。

由此可见当年她公公对他的那句评价是多么的到位: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在司马炎的政治遗嘱中,司马遹在他爹继位后没多久就敲定了太子之位。(惠帝即位,立为皇太子)

在皇后尚年轻的时候,司马遹非皇后嫡子却如此迅速拿下太子位,这现象极其罕见。

先来看看司马遹这孩子很有意思的身世吧。

话说司马衷到了该交配的季节了,司马炎寻思自己这傻儿子别再不知咋操作,于是派去了自己的后宫技术骨干谢才人前去指导,结果去了以后谢才人就高效率命中了。(玖清惠贞正而有淑姿,选入后庭为才人。惠帝在东宫,将纳妃。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往东宫侍寝,由是得幸有身)

这就有点疑问了,被派做侍寝的技术骨干那肯定是被领导看在眼里的,在踏实肯干的真刀真枪后被领导高度评价的。

作为同是两位领导战斗过的地方,谢骨干生的这孩子到底是哪位领导的战果呢?

爱谁谁,看待遇。

司马炎对这个孩子采取了如下的安排:

1、知道有孕后,这位技术骨干就主动申请回归总公司了,在前男友现公公司马炎的庇佑下生下了孩子。(贾后妒忌之,玖求还西宫,遂生愍怀太子

他司马家这辈分真乱,贾南风本来是司马攸小姨子,最后成了司马攸的侄媳妇,现在又是爷俩共用的技术骨干,同成长,共分享。

咱尼玛是汉族呀!咱又不是匈奴人连奶奶都忙活,这一家子下三滥!

2、司马遹自幼被养在自己身边,和他的儿子们天天一块玩。(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尝与诸皇子共戏殿上)

2、对群臣说:这孙子将来当兴我家。(因抚其背,谓廷尉傅祗曰:“此儿当兴我家)

3、对群臣说:这孙子像我爷爷。(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他扯这一堆淡,就是跟他爷爷司马懿当年提拔他弟弟司马攸一个意思,明确统序。

为啥要这样呢?

就算你看不上贾南风,但隔代的继承人你为啥要这么早的确定下来呢?

你不知道这后面这都是事吗!万一贾南风将来生出了孩子呢?

就算贾南风死了,被废了,将来要是又涌现出新皇后的一股政治力量呢?

一个才人的庶子,却让他下这么大的功夫。

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渤海小吏

甭管咋琢磨的吧,他司马家这诅咒好神奇。

这种隔戴亲点的接班人,最后全都不得善终。

最要命的是,这俩隔戴亲点的接班人,都成了西晋先后两次引爆的导火索。

很可惜,司马炎再怎么机关算尽,也误不了被打脸的命运。

他精心布置的二元辅政,在他死之前就崩塌了。

渤海小吏

司马炎死前根本没有明确的指明辅佐自己这傻儿子的顾命大臣。

或者说,还没来得及进行下一次的官方调整,他就不行了。

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司马炎快不行了时杨骏开始把大量自己的人安插在身边并亲自守着司马炎。(及帝疾笃,未有顾命,佐命功臣,皆已没矣,朝臣惶惑,计无所从。而骏尽斥群公,亲侍左右。因辄改易公卿,树其心腹)

司马炎也不是傻子,清醒的时候看到身边一大堆不认识的人,于是骂了杨骏一顿,随后下诏以司马亮和杨骏共辅朝政,但这封诏书后来被杨骏以借走瞅瞅的机会给扣下了。(会帝小间,见所用者非,乃正色谓骏曰:”何得便尔!”乃诏中书,以汝南王亮与骏夹辅王室。骏恐失权宠,从中书借诏观之,得便藏匿。中书监华廙恐惧,自往索之,终不肯与)

也就是说,让司马亮辅政的这封诏书并没有成为合法文件被传阅。

最终的遗照是在司马炎彻底要死的时候,杨皇后启奏父亲杨骏辅政,杨家自己拟的诏书。(信宿之间,上疾遂笃,后乃奏帝以骏辅政,帝颔之。便召中书监华暠、令何劭,口宣帝旨使作遗诏)

遗命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领前将军如故。

一路看下来的朋友对这一大串的官位应该不陌生。

当年他们司马家篡位前,自司马懿开始全都是这套配置。

史书中说杨骏把遗诏给司马炎看了,司马炎没说话。(诏成,后对暠、劭以呈帝,帝亲视而无言)

两种可能:

第一就是司马炎已经油尽灯枯,因为但凡司马炎还有一丁点能力,就算他病的再糊涂也会撑起最后一口气咬死杨骏的!

第二就是司马炎此时已经被软禁控制了。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司马炎本传中对任命杨骏的时间进行了详细描写:夏四月辛丑,以侍中车骑将军杨骏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八天后司马炎才真正驾崩。(己酉,帝崩于含章殿)

八天的时间相当长,很可能他已经被严密控制起来了,总之,他家的政权在他调整了一辈子之后,外戚居然变成了当年他爷爷司马懿高平陵之后的状态。

真的好讽刺。

杨骏上位后的第一项人事调整,就是命司马亮滚蛋,出镇许昌去督豫州诸军事。

杨骏是咋想的,不好说。

贼心贼胆这东西永远是跟实力相辅相成的。

但是,从他后面的表现来看,不仅仅是德不配位的问题了,是这位爷确确实实的把自己看高了。

自己突然支起这么大的一个摊子,你会吆喝吗?

真要是那么容易,人杰如司马家用得着三代才最终吃下这张权力大饼吗?

甭管他的心是咋想的了,现在确实是轮不着他琢磨更多了。

在宗室和门阀实力如此强劲的时代,你趁着伟大的舵手倒下的空子攫取了全部胜利果实,人家大副跟水手们是不干的。

杨骏也比较明白,他在口述遗诏时没忘了给自己配齐保镖,安排了大量的禁军武装。(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千人,移止前卫将军珧故府。若止宿殿中宜有翼卫,其差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给骏,令得持兵仗出入)

他的预感是对的。

由于七年前闹得举朝哗然的司马攸出镇事件,再加上这几年来杨家在司马炎小圈子里不断得宠,导致了宗室、门阀两个集团早就想弄死杨家了。

杨骏也明白,司马炎出殡的时候他都不敢出殿,引禁军百人自卫,生怕有政变搞他。(自是二日而崩,骏遂当寄托之重,居太极殿。梓宫将殡,六宫出辞,而骏不下殿,以武贲百人自卫)

杨骏刚接手,廷尉何勖等人就已经开始游说辈分最高,官衔最大的司马亮去起兵讨伐杨骏了。(勖曰:”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或说亮率所领入废骏)

司马亮马上发挥出了自己被司马炎看中的政治优点。

怂。

不怂是不会被司马炎拿出来做宗主代表搞平衡的。

在众望所归下,司马亮连司马炎的殡都没出就连夜奔赴许昌。

杨骏在司马亮走后,使出了巩固权力的招数:大肆封赏。(骏自知素无美望,惧不能辑和远近,乃依魏明帝即位故事,遂大开封赏,欲以悦众)

朝廷内外群臣一律晋升一级,参与司马炎丧事的晋升二级,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一律封为关中侯,免除一年的赋税。

这种雨露均沾的大手笔是很罕见的。

为什么这种大肆封赏之前的明白人很少用呢?

即便开国封赏通常也要弄成特别麻烦的三六九等呢?还要分时段批次的搞呢?

1、待遇只要提上去了,你就降不下来。

2、全都一把尺子的提待遇,跟没提一样!

两千石以上的全封关内侯也就意味着不仅关内侯从此不值钱了,之前拼命得来爵位的那帮会陷入巨大的不满。

这产生不了任何安抚的情绪。

必须有等级与差距,你的封赏才会显得有价值。

有句话叫做“人不患寡患不均”。

在奖励时,则是“奖不患寡患平均”。

永远要明白,奖励的目的是让人产生落差从而拿下他。

更重要的是,不要总用“级别”进行奖励,“级别”意味着责任,永远是能担多大的责,提拔多大的官儿。

非能力提高的奖励尽量用钱和物质进行一次性找齐。

他认为自己这样会拿进步的利益封住两大势力的嘴,让宗室与群臣共同认可他坐稳执政。

但结果却是人家一边提干一边骂你傻王八蛋。

杨骏的兄弟杨珧、杨济在这暗流汹涌中已经意识到杨家的巨大问题了。

司马炎不在了,他杨家虽然明面上独掌朝纲,但实际上风雨飘摇。

你大权独揽的背后,是无数双仇恨的双眼。

杨济劝杨骏:你现在要把司马亮召回来,权力游戏不是这么玩的,你现在变成集火目标了,你得把司马亮喊回来帮你吸引火力,那个怂货是掀不起什么风浪的!要是不喊回来咱家会被灭族的!(济谓傅咸曰:”若家兄征大司马入,退身避之,门户可得免耳。不尔,行当赤族)

他杨家不是没有明白人的,不光杨济,其实全都在劝杨骏赶紧把司马亮弄回来,咱外戚跟宗室其实是唇亡齿寒的!(咸曰:”但征还,共崇至公,便立太平,无为避也。夫人臣不可有专,岂独外戚!今宗室疏,因外戚之亲以得安,外戚危,倚宗室之重以为援,所谓唇齿相依,计之善者)

杨骏根本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情况,不仅断然拒绝,还把有见识的俩兄弟杨珧、杨济提前办退休了,都歇着去吧。(骏弟珧、济并有俊才,数相谏止,骏不能用,因废于家)

杨骏的做法,非常幼稚。

他认为这样既削弱了对自己的制约,同样还给宗室和群臣吃了一颗安心丸。

我在削弱我家势力哦。

你们别闹了哦。

但实际上,已经撕破脸的权力斗争游戏,向来是图穷匕见的,哪里有什么中间地带!

注意,杨骏在那封遗诏公之于众之前,还是有选择机会的,但当他宣布自己的司马懿配置,并把司马亮轰走,他就没有回头路了。

你既然上了车,你既然已经选择了大权独揽,你既然已经选择忽视了另外两大巨头的感受,你就没有下一个选项了。

顶级外戚中,哪怕是几乎无法复制的霍光,也是死后断子绝孙的。(虽然说有霍家子孙作的成分在)

你只能选择成为第二个司马家。

成为第二个司马家,你需要温水煮青蛙,你需要不断的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断地间歇性的打击不服的势力。

司马家三代全族全上阵才算真正谋国,你杨骏现在却开始了一厢情愿。

上来就把俩具有成熟执政经验的兄弟给废了,那你指着谁去把守这么多关键岗位呢?

司马家的宗室为何尾大不掉呢?

没办法,换房本时你必须得让最信得过的人们去各值要位。

盼着你倒霉和盼着你死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渤海小吏

杨骏是咋做的呢?

他用外甥段广、张劲为近侍,国家最高的红头文件要从他闺女那转一圈然后才发布,其实就是他控制了诏命输出。

他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安排了中护军张劭和左军将军刘预(有记载为刘豫)打入了禁军的关键环节。

但是这能达到对权力的全面把控吗?

你确实是在禁军中安插了自己人,但安插全了吗?

不仅如此,杨骏和他闺女看人的眼光在非常关键的位置也出了很大问题。

之前他司马家创业的时候,我们讲过禁军当中有两个关键的领导,中领军和中护军。

简要来讲,中领军是管禁宫里面的;中护军时管禁宫外面的。

这个中护军张劭的的确确是杨骏的铁杆,后面跟着他被灭了三族。

但此时的北军中侯(原中领军)王佑,杨骏本来也以为是自己人的,但人家其实是个埋藏的很深的,和多方面都有关系的顶级间谍。

王佑是太原王氏,平吴的王浑是他的族叔,在王佑儿子王峤的传中,王佑是杨骏的“腹心”智囊,就这次弄跑司马亮的谋划中,还是王佑的功劳。(父佑,以才智称,为杨骏腹心。骏之排汝南王亮,退卫瓘,皆佑之谋也。位至北军中候)

他表面上是杨骏的腹心,但他的真正老板其实是司马炎。

当年司马炎过世前不久,担心司马衷二百五,自己那皇孙又不是贾南风生的,最后决定用王佑的计谋把所有儿子都外放到地方掌实权来做牵制拱卫帝室,又因为担心杨氏将来作乱,派这个王佑做了北军中候。(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

从上面这句话我们知道,这个王佑是司马炎对付贾南风和杨骏两个人的关键人物。

要不是杨骏那眼光毒辣的弟弟杨济看出了问题外放了王佑,杨骏很可能会在后面那场政变时不仅体会到屈辱,还有刻骨铭心的背叛。(骏斥出王佑为河东太守,建立皇储,皆济谋也)

从后面被灭族的杨家党羽中没有王佑,后来王佑之子在胡马南下渡江避难时被晋元帝嘉奖“王佑三息始至,名德之胄,并有操行,宜蒙饰叙。且可给钱三十万,帛三百匹,米五十斛,亲兵二十人”可以看出,王佑确确实实是在解密后被司马炎安排的真正忠于晋室的一根暗线。

不仅杨骏走眼了,他闺女皇后杨芷也走眼了。

杨芷少年长于天水的舅舅赵家,后来当了皇后给了舅舅赵俊官做,并将舅舅的侄女赵粲也给安排进了后宫为夫人。

按理讲赵粲应该是杨家铁杆中的铁杆,但根本想不到的是,这位赵粲在后面的政变当中坚决的站到了贾南风的那边,后来还成为了贾南风最得力的亲信,其叔父赵浚也成了贾南风的中护军。

王佑和赵氏这种级别的心腹全都看走眼了,全都让人渗透了,只能说明杨家待在最顶级的权力场上真的不够格。

再细算一下禁军中,北军中候下辖七军中的长官态度比例:

渤海小吏

我们明确知道的是,除了左军将军刘豫之外,右军、前军、骁骑三军不详,左卫将军司马越、后军将军荀悝、右军将军裴頠都不是杨骏的人。

裴頠是贾南风的亲戚。(贾充即頠从母夫也)

荀悝是贾充老同事荀勖的子弟,这两人在政变时都有关键作用。

司马越传中也写了“历左卫将军,加侍中。讨杨骏有功……”

结合后面贾南风大清洗时,看到了诛杀内外禁军中的高级领导中只有中护军张劭和左军将军刘预。

这其实也基本可以说明,禁军中,杨骏大量的关键岗位全都没拿下!

当然杨骏一直在做努力,他一直在往禁军中安插自己的势力,他本传中所谓“又多树亲党,皆领禁兵”大概率是往禁军的中下层中开始安插布置的。

因为他得罪了很多禁军中的中层武官,比如根本算不上太大能量的殿中中郎孟观、李肇。

这些小人物一向不被杨骏看得上,或者说由于位置关键,属于杨骏注定要踢掉的一帮人。

这批不得志的禁军中下层将领开始寻找暗中搞掉杨骏的机会。(素不为骏所礼,阴构骏将图社稷)

人事即政治啊!

给大家捋了这方方面面,列出了在太多人事环节上杨骏的漏洞百出。

老辣如司马懿,高平陵之后在干啥呢?

二月,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人家在尽可能的低调,避免刺激台面上的其他玩家,以装逼换时间,在要紧人事岗位上尽全力的开足马力进行换血。

杨骏刚入场,就让所有人把矛头对准了你。

当所有阶层防备厌恶你的时候,你的效率是极低的!

就在杨骏不断表演的时候,后宫中一个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妖后贾南风。

这位贾充的丑闺女,登上历史舞台了。


贰:螳螂捕蝉,贾黄雀在后

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贯彻爱与真实的邪恶, 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贾南风,这个“美貌与智慧并存,英雄与侠义的化身”登上历史舞台了。

贾南风被指定嫁给傻太子司马衷之后一直就把控着自己这个傻爷们,从不让别的嫔妃雨露均沾。

司马衷虽然人傻,但冲动是本能,谁也不愿意总跟块炭交配,抓机会还是能松快松快的,有个女同志因此怀上了意外的果实,被贾南风看见后直接就拿戟去亲自给那个孕妇剖腹产了。(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

此时贾充已死,司马炎一怒要废了这个丑儿媳妇!

靠着皇后杨芷和杨珧的求情,靠着当年贾充心腹荀勖等人的四处活动,才最终保下了贾南风这个太子妃的编制。

好遗憾,输家只有一个,那位被司马衷指导工作的女同志。

按理说,杨家是你的恩人,你应该感恩戴德。

但是,并没有。

子系中山狼。

很多时候,扶贫,是要看对象讲究方式方法的。

当年婆婆杨芷为了救她,多次数落这个儿媳妇,你咋就这么不懂事呢!

一边是劝这孩子改,一边是骂给公公看。

行啦!我都卷她啦!差不多得了。

但贾南风对杨芷的怨毒却早早就埋下了。

老娘这辈子没人敢惹我!你特么敢说我!

甭管贾南风咋想的,这个武帝小圈子说到底,还是拿贾家当自己人的。

虽然老同志人走茶凉了,但打断了骨头连着筋,贾家这丫头当太子妃对于自己这个小集团还是很重要的。

为啥呢?

因为贾南风这个未来的皇后肩负着继承贾充政治遗产的关键使命!

允许这货又丑又不能生还这么高的成份待遇,完全是从政治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但是,疑问出来了,当年你杨家保贾南风的时候,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咋到了真正需要贾南风出力的时候就全都忘了呢?

因为大权独揽的是杨骏,他那俩兄弟都是明白人,但忠言逆耳他已经听不进去了。

天欲其灭亡,必使其疯狂。

杨骏这辈子没生出来儿子,他这么可劲儿折腾咱也不知是为了啥?

杨骏总揽大权后并没有给贾氏任何的权力份额,说到底,其实还是杨骏这暴发户不知道政治牌的打法。

从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在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想要干成一件事,其实堪比登天。

杨骏家族是没落豪门,家族里并没有在魏晋核心圈层供职的长辈,也因此太多的人脉网络和权力诀窍是没人传授给家族后辈的。

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贾南风在兵变的时候其实水平并不高,为啥?

贾充再能耐,不会把带兵擒敌这事交给闺女,所以贾南风不会知道武库有多重要,这都是认知水平的问题。

但贾南风那杀人不见血的政治手腕,那真叫是得到了老爹的真传。

就贾南风那活儿,指着无师自通是不可能的,老爹领路,家族底蕴,自身天赋,缺一不可。

有句很火的话,叫做“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靠着运气;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又会靠着实力亏掉”,其实就是说杨骏呢。

也是说我们自己。

下注之前,想想这句,拯救人生,挽救家庭的大功德神句啊。

渤海小吏

贾南风看到杨家准备单干后,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她敏锐地发现了一批不得志的禁军中下层将领对杨骏的极度不满,并通过黄门董猛的关系联系上了这股力量,对这帮愤愤不平者进行了暗中收买。(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素不为骏所礼,阴构骏将图社稷…黄门董猛,始自帝之为太子即为寺人监,在东宫给事于贾后。后密通消息于猛,谋废太后。猛乃与肇、观潜相结托)

贾南风利用贾家这些年盘根错节的政治威望和门阀关系在不断地把反对杨家的力量往自己这边拉。

司马家的那么多宗室都在外面掌实权,把他们加入这个牌局,自己就有机会浑水摸鱼。

贾南风第一个选定的目标是司马亮。(贾后又令肇报大司马、汝南王亮,使连兵讨骏)

你辈分最大,你资历最老,你这个大长老振臂一呼,联合其他藩王清君侧呗。

贾南风抛出的政治分红方案是将来你主外,我主内,咱俩分了杨家的权力大饼。

她找错了人。

连殡都不敢出的怂货,他能听你那茬吗?

司马亮说:杨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啦!咱等他自取灭亡就行啦!(骏之凶暴,死亡无日,不足忧也)

又响又不臭。

贾南风没再指望这个老草包,给司马炎的五子楚王司马玮暗示。

司马玮此时20岁,正值荷尔蒙纷飞的青春期,属于诸王中一直喊打喊杀的,一拍即合后请求回朝。(肇报楚王玮,玮然之,于是求入朝)

杨骏对于这个不服不忿的地方实权小年轻也一直不放心,司马玮现在是都督荆州诸军事,地方的实力派,早就想把他调回来了。(骏素惮玮,先欲召入,防其为变,因遂听之)

二月癸酉(二十),都督荆州诸军事的皇五子司马玮和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皇十子司马允全都来到了洛阳。(癸酉,镇南将军楚王玮、镇东将军淮南王允来朝)

司马玮和司马允来了之后史料中没有说安排的什么岗位,但贾南风拉回来这位爷是怎么考虑的呢?

来看一下履历:

司马玮:初封始平王(277),历屯骑校尉。太康末(289),徙封于楚,出之国。

司马允:咸宁三年(277),封濮阳王,拜越骑校尉。太康十年(289),徙封淮南,仍之国。

这二位皇子分别干过屯骑校尉和越骑校尉,这都是禁军中的比两千石官位,在禁军中有一定的实力基础。

从后面的政变当天任务来看,二王的新岗位大体应该是宿卫皇宫的禁军岗位,毕竟藩王回京,你不能给安排的太惨了,人家外面还有一帮兄弟看着了。

这下贾南风不仅帮手多了,而且最关键的是下一幕的布局政治正确了。

让人家皇帝的儿子杀你这帮外戚,可远远比我这外戚去亲手火并另一家外戚要名正言顺的多。

仅仅二王回京半个月后,三月八日晚,贾南风就发起了政变。

贾南风的整个政变过程跟老祖司马懿那时相比简直水平差了一个维度。

但对付杨骏,足够了。

贾南风先是借司马衷之手下了一道诏书,宣称杨骏谋反。(及玮至,观、肇乃启帝,夜作诏,中外戒严,遣使奉诏废骏,以侯就第)

随后,司马玮屯兵司马门。(杨骏之诛也,玮屯司马门)

老景点了,这一步是没错的。

又派司马繇(司马懿孙,司马伷三子)领四百人讨伐杨骏。(东安公繇率殿中四百人随其后以讨骏)

这就杀出去了。

杨骏此时在干啥呢?

杨骏府邸是当年曹爽的宅子(好风水),在武库之南。(时骏居曹爽故府,在武库南)

此时杨骏可并非跟当年曹爽一样在外面旅游哦,而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听到宫中有变,杨骏召集班子开始商量对策。

太傅主簿朱振说:“现在宫中有变,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大概率是宦官们为贾后设计谋,领导咱们现在很不利。

现在应该放火烧了云龙门向他们示威,让他们交出制造事端的首恶分子,打开万春门,引出东宫及外营兵为援,您亲自带着皇太子,入宫索取奸人,殿中必会震惊斩杀奸人,这样我们才能免于此难。(闻内有变,召众官议之。太傅主簿朱振说骏曰:”今内有变,其趣可知,必是阉竖为贾后设谋,不利于公。宜烧云龙门以示威,索造事都首,开万春门,引东宫及外营兵,公自拥翼皇太子,入宫取奸人。殿内震惧,必斩送之,可以免难)

朱振无论是判断谁在政变以及对应解法都给出了一百分的对策。

为啥这么说呢?

1、人家判断出来此次宫变跟司马诸王都没关系,是贾后的主意。

2、现在有宫变,你只能往最坏的方向去揣测,那就是要你命来的。

那么接下来,既然想要你的命,你手里有啥筹码呢?

太子府离你不远,皇帝死不死都不所谓,你把太子攥在手中,未来皇帝跟你一条心,你属于保护接班人,跟你不是一条心,在宫变中哪怕死了,你有国家正式合法手续的太子,就不怕将来的权力覆灭。

渤海小吏

东宫手中是有武装的,你可以暂时接管东宫先武装起来自己。

你手中有外营兵,中护军张劭是你的人,你从数量上占大多数,而且你家旁边就是武库,来了就能武装。

你先烧云龙门制造混乱,然后武装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云龙门在哪呢?

皇宫东门。

渤海小吏

看上去比较复杂,咱们这样重新画一个图。

渤海小吏

从杨骏手中的筹码来看,其实贾南风的处境相当危险。

贾南风的这场兵变要是搁司马懿手里,那就成反杀的案例了。

你守着武库!手里有外营兵和太子!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贾南风政变的基础根本就不牢!

1、当初司马懿最重视的武库没人去占领!这是能源源不断撒豆成兵的关键位置啊!

2、离杨骏家不远的太子府也没做安排,这就相当于当年司马懿放弃了占领司马门,你给了杨骏一个政治合法的机会。

3、你在杨骏身处皇城中心的情况下仅仅派400人就宰人家去了!人家万一武装起了外营兵再拿太子名义造反呢?

总之,水平并不高。

但还是够用了。

此情此景,我特别想举一个中国男子足球队的例子来形象的进行比喻,但是,我忍住了。

渤海小吏

我总觉得这书会卖好多年,万一将来打脸了呢?万一有生之年真他娘雄起了呢?

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关键时刻,杨骏干啥了呢?

尿了。

杨宝宝化身成了爱护公物形象大使,说:“云龙门是当年曹叡建造的大工程,怎能一下子烧掉呢!”(”骏素怯懦,不决,乃曰:”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烧之!)

然后就是搁那啥动作没有。

同志们一看,全都跑了。(祗因谓群僚”宫中不宜空”,便起揖,于是皆走)

生生的等来了可笑的四百殿中兵,人家先是烧了你的房,然后又占领了制高点,安排了弓弩手上到阁楼上向杨骏府中射箭,最后打进你的府中,在马厩把躲猫猫的杨骏宰了。(寻而殿中兵出,烧骏府,又令弩士于阁上临骏府而射之,骏兵皆不得出。骏逃于马厩,以戟杀之)

这么点尿性,还玩权力的游戏,可笑。

随后杨珧、杨济,张劭等所有杨党被诛灭三族,数千人被杀,武帝最后十年死活提起来的外戚势力被贾南风比较搞笑的政变就一股拿下了。(观等受贾后密旨,诛骏亲党,皆夷三族,死者数千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你根本就没那个气魄跟本事做那个位置,何苦为难自己呢?

贾南风也闯过了自己走上政治舞台的最难一关。

继承了他爹一肚子阴谋诡计的贾南风对于策划这种军事行动还是相当稚嫩的,她好几个关键点都没有抓住,和自家的老祖宗司马懿的稳准狠比起来实在是小学生级别。

仗着杨骏实在不是块料啊!

要是司马懿当年兵变杨骏,估计连誓都不用发。

打掉杨家后,开始分割权力大饼。

虽说兵变水平是不高的,但贾南风随后开始显示自己大神级的政治手腕。

贾南风第一时间派人烧了杨骏家的所有文件,因为不希望司马炎当年的顾命诏书流传下来。(又令李肇焚骏家私书,贾后不欲令武帝顾命手诏闻于四海也)

要不是因为她后来也完蛋了,谁知道历史最后会被改成什么样呢。

杨家刚灭,我不能成第二个杨家,我不能当集火的目标。

人家贾南风把牌桌支起来,咱们其乐融融的都有份。

我爹可是咱自己人哦,我是不会亏待自己人的。

贾南风先是给这帮有权的宗室提待遇。

把老窝囊废司马亮喊回来,再把高门士族老资历的卫瓘也喊来,一块录尚书事辅政。(及骏诛······其以亮为太宰、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增掾属十人,给千兵百骑,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

秦王司马柬封为了大将军。

东平王司马楙(司马孚之孙)为抚军大将军。

楚王司马玮为卫将军、兼北军中候。

下邳王司马晃(司马孚五子)为尚书令。

政变表现突出的好枪东安公司马繇封尚书左仆射,晋升爵位为王。

贾南风自己这边,哥哥贾模、从舅郭彰、妹妹贾午之子贾谧也被带上了权力的舞台。

啥意思呢?

表姿态,我确实也要掺和掺和,但是,咱是打麻将哦,我吃一张,吐一张,咱几方势力有来有往,全都有红利哦。

我可不搞赢家通吃那一套,那样实在太没意思。

贾南风把娘家势力带上权力舞台后,开始了下一阶段的谋划,她知道现在提起来的这帮低水平的玩家实在太多了。

绝大多数覆灭,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尤其是有了点能力后。

没有啥水平的人很容易就招不下了。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司马繇,这哥们加入核心圈子后肆无忌惮的要打造自己的山头,一口气连诛杀带提拔了三百多人,这令贾后与司马亮都非常不满。(诛杨骏之际,繇屯云龙门,兼统诸军···是日诛赏三百余人,皆自繇出)

更可笑的是,这哥们居然还打算废掉贾南风。(繇密欲废后,贾氏惮之)

忒拿自己不当外人了。

司马繇是司马懿第三子司马伷的三儿子,你并不是司马懿、司马孚这种大支的血脉,你这个远房宗亲还打算搞什么政变,就算成功了你又凭啥执政啊?

可笑归可笑,但司马繇的心态其实已经客观反映出了很多潜在的情绪了。

本来没有任何做梦资格的人,却对这个皇权,没有敬畏。

十年后,他司马氏全族的无敬无畏,将引来祸水滔天!

司马繇跟自己的二哥司马澹一直不对付,二哥把三弟的野心向四伯司马亮告状去了。

随后早就看司马繇不顺眼的司马亮在司马繇他哥的证词下给他贬走流放了。(繇兄澹屡构繇于汝南王亮,亮不纳。至是以繇专行诛赏,澹因隙谮之,亮惑其说,遂免繇官,以公就第,坐有悖言,废徙带方)

贾南风还没出第二招,已经有自己退出舞台的了。

贾南风真的是想就这么把麻将打下去吗?

并不是。

她胃口很大,她真正想玩的是赢家通吃!

只不过,需要一个过渡。

注意这一点哦,所谓的干成一件大事,从来没有一步到位的,中间的那些迂回环节,是不传之秘,是成功者自传不写的暗码。

她爹是贾充,她是皇后,她家身兼高门和外戚的两项属性。

她的对立面是宗室和其他高门。

她为啥要把司马亮喊回来呢?

因为这位爷资历最老啊,当年他和杨骏都是写在司马炎的托孤手续里的。

把他喊来,谁也没话说,最能安抚宗室情绪。

为啥要把卫瓘喊来呢?

这是贾南风深谋远虑的相当高明一步棋。

这位爷的资历也很老,当年司马家的灭蜀大监军,在边境阴谋肢解鲜卑的老人精。(后面会细说)

这位爷的资历牛到什么地步呢?

在司马昭时代,人家干过都督关中诸军事、都督徐州诸军事。

在司马炎时代,人家干过都督青州诸军事、都督幽州诸军事。

对外,这些大军区人家都干过;在朝,人家干过尚书令加侍中;虚名,人家升过司空,还领过太子少傅。

算是顶级高门中此时的最高辈分了。

但是,卫瓘众所周知和贾南风有仇,曾犯过路线错误。

当年在司马衷的太子生涯中,卫瓘表过态。

卫瓘有一次宴会后假装自己喝多了,跪司马炎龙椅边上,摸着龙椅就说:可惜了这么好的座位啊!司马炎说:你特么喝多了!(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这说明两件事:

1、卫瓘真的是资历老到一定份上了,敢说这种话。

2、司马衷算是傻得天下闻名,不然“此座可惜”这种话的第一反应司马炎会认为你老小子说我配不上皇帝的位子!

“此座可惜”事件后,基本上就确定了你在新领导班子换届时该回家养老了,而且跟皇后的贾家算是彻底结仇了。(贾后由是怨瓘)

但是贾南风给他请回来了。

为啥说贾南风的政治手腕非常高明呢?

这一步对于安抚高门士族有着巨大的政治效果。

也类似于当年刘邦论功封侯时听说群臣要造反,于是听张良的计谋先封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最恨的雍齿,朝野遂安。

同志们看到贾南风的操作后第一反应是:卫老爷子都回来了,我们还没指望吗?

瞬间就把门阀集团的那股子不安的火苗给浇灭了。

司马亮和卫瓘这老哥俩,是贾南风安抚政局的最重要两步棋子。

但是,这两个棋子又臭又硬,只是个过渡。

目的达到后,就得把这俩棋子吃掉。

怎么吃呢?

不能自己亲自上!(这句话很重要,高端选手和普通选手差距就在这了)

自己亲自上前面这堆秀就白做了。

贾南风很快找到了这杆好枪。

司马玮。

司马玮在政变后被调整为了北军中候,岗位原名叫领军将军,也就是宫内禁军的总司令。

还是那句话,年纪轻轻千万别掌高位,太多人性中的弱点你根本绕不开!

这个二十岁的洛阳卫戍军司令让很多人害怕。

不仅是他手里攥着刀,而且这孩子比较招摇,比较喜欢搞排场,弄声势,还制定了许多酷刑让别人觉得自己惹不起。

这让爷爷辈儿的司马亮很看不惯。

司马亮跟老同志卫瓘开始谋划把这个愣头青踢出这桌牌局,让临海侯裴楷代替司马玮担任北军中候的职务。(后母广城君养孙贾谧干预国事,权侔人主。及太宰亮、卫瓘等表繇徙带方,夺楚王中候)

裴楷的长子裴舆娶了司马亮之女而为妻,裴楷之女而又嫁给卫瓘之子,算是双料姻亲关系。

权力中心的信息传播是很快的,司马玮很快就知道了。

他开始暴怒。

裴楷听说司马玮怒了以后,不敢趟这浑水,表示自己没本事干北军中候。(玮怨瓘、亮斥己任楷,楷闻之,不敢拜)

这老哥俩听说撕破脸后决定全面开火,上奏朝内的藩王太多了,建议藩王们都回藩国。(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

这更加让脾气暴的司马玮愤怒。(楚王玮由是憾焉)

在矛盾公开化后,贾南风开始出手了,先是暗中营造司马亮和卫瓘图谋不轨的舆论新闻。(贾后素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己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瓘与亮欲为伊霍之事)

六月,仅仅是杨骏被搞掉的三个月后,贾南风夜里给司马玮发了一道密诏,说司马亮跟卫瓘谋反,你去废了他俩。(而后不之察,使惠帝为诏曰:”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

废朝廷的台辅级人物,哪有这么儿戏的。

即便真要废,那也从来都是光天化日在朝堂上下达旨意的。

你需要国家的正式合法文件,你需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明正典刑!

但这次,是密诏。

司马玮想当面确认一下的,毕竟这是废录尚书事的领导啊!(玮欲覆奏)

但传昭黄门说:“为啥是密诏啊?就是怕泄露啊!”(黄门曰:”事恐漏泄,非密诏本意也。”玮乃止)

年轻的司马玮被当枪使了,本来就有仇,这回皇帝哥哥让我弄死你,干吧!

司马玮统率自己的部队并诈称皇帝的诏命召集内外共36军,手令向他们宣告说:“现在咱大晋有难啊!前面杨骏祸国时全仗着同志们拨云见日,现在司马亮和卫瓘图谋不轨打算废了陛下绝掉武帝之嗣,我奉诏免二公官,现在是都督中外诸军,正在值勤、担任卫护、防守之职的人,都要严加警备,在外诸营现在跟我去替天行道!(遂勒本军,复矫诏召三十六军,手令告诸军曰:”天祸晋室,凶乱相仍。间者杨骏之难,实赖诸君克平祸乱。而二公潜图不轨,欲废陛下以绝武帝之祀。今辄奉诏,免二公官。吾今受诏都督中外诸军。诸在直卫者皆严加警备,其在外营,便相率领,径诣行府。助顺讨逆,天所福也。悬赏开封,以待忠效。皇天后土,实闻此言)

这三十六军,大概率是晋国中央军的总兵力,司马柬传中曾经写过一段司马炎阅兵的旁证。(秦献王柬,字弘度,沈敏有识量·····武帝尝幸宣武场,以三十六军兵簿令不料校之,东一省便擿脱谬,帝异之,于诸子中尤见宠爱)

司马玮与此同时还矫诏了两封文件,一个是命司马亮和卫瓘上缴印绶,官员全都罢免;一个是对这二位的官属们下诏表态没有你们的事,提前投奔过来的封侯受赏。(又矫诏使亮、瓘上太宰太保印绶、侍中貂蝉,之国,官属皆罢遣之;又矫诏赦亮、瓘官属曰:”二公潜谋,欲危社稷,今免还第。官属以下,一无所问。若不奉诏,便军法从事。能率所领先出降者,封侯受赏。朕不食言)

所谓的“密诏”,通常是皇帝的手书。

密诏基本上是没有玉玺盖章的,可能是皇帝平时用的小章,或者皇帝的笔迹,总之会让受密诏的人知道这确实是皇帝的意思,但皇帝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给你官方的授权。

司马亮和卫瓘现在同录尚书事,只要是官方的文件他俩就一定会知道,所以司马玮也认可这种密诏的形式,但要注意的是,此次司马玮政治行动的所有关键点,全是不合法的:

1、召集三十六军的文件,是“矫诏”,并没有官方文件。

2、宣布捉拿司马亮和卫瓘的命令,是他的“手令”

3、罢免司马亮、卫瓘官位及其下属的命令,是“矫诏”

所谓的“矫诏”有两种情况:

1、手中有各种印章文件,编造或篡改皇帝的指令。

2、手中没有那堆印章符节,假托说受皇帝的旨意去干什么事。

司马玮此时仅仅是北军中候,所有的符节文件他全都没机会控制,所以此次的矫诏,就是在他的手令下,假托皇帝懿旨,进行的不合法行动。

有可能朋友们会问,为啥不把那封密诏给大家看。

密诏是没有官方印章的,就算看了下层军官也不会知道这书的真假,他们又不会认识皇帝的笔迹,所以还不如下达自己的手令,因为他的手令是有效力的。

但是,这就好比首都卫戍军首长签署了军事行动,但军官们却没看到中央军委的最高级红头,所以从行动本身上,同志们是心里打鼓的。

这也为后面司马玮的最终结局埋了伏笔。

司马玮派遣其长史公孙宏与积弩将军李肇当夜以兵围了司马亮府。

司马亮帐下督李龙说外面有变,咱们自卫反击吧,司马亮不听。

没多久禁军就跳上了墙头,司马亮惊道:吾无二心,怎么会到如此地步,你说你们有诏书,诏书能让我看看吗!

公孙宏根本不搭理你那茬,继续围攻司马亮府。

长史刘准对司马亮说:这必然是奸谋,现在府上咱不是没有兵啊!咱跟他们干吧!(长史刘准谓亮曰:”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乂如林,犹可尽力距战)

司马亮还是不听,最终被李肇抓了。

司马亮为啥会投降?

1、如果真的是皇帝的意思,抵抗就是造反。

2、如果不是皇帝的意思,这就是司马玮的兵变,他还敢杀了我不成?诏书中仅仅说是废了我,可没说杀了我!

司马亮这边已经被逮捕了,卫瓘那边被司马玮安排清河王司马遐去拿下。

卫瓘那边的下属同样也看出来了此次行动的不正当性,全都在劝卫瓘:领导您是常委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废黜方式,咱还是先抵抗一下,咱们上书看看是不是真的让咱死啊!(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须自表得报,就戮未晚也)

卫瓘也没同意。

大概率和司马亮的思考是一样的。

别着急,我这么高的辈分,让子弹飞一会看看。

但是,卫瓘没料到的是,当晚他不是被罢官,而是全家被灭门了。(瓘不从,遂与子恒、岳、裔及孙等九人同被害)

事态出乎了人们的发展,当年卫瓘得罪了一个手下,现在这个手下成了司马遐的手下,趁着这个机会官报私仇的杀了卫瓘全家。(初,为司空,帐下督荣晦有罪,斥遣之。至是,晦从遐收,辄杀及子孙共九人,遐不能禁)

好冤啊!

时光一转,回到27年前,钟会造反伏诛,邓艾本已经有机会恢复自己的荣光,但当时官职最大的卫瓘因为前期参与和钟会一块陷害邓艾,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的派兵直接杀了邓艾。

本来对邓艾的处置,是押回洛阳受审,届时随着钟会造反,邓艾的结局尚有变数。

但随着卫瓘杀了邓艾,直接又扣上了邓艾和属下趁机还要谋反的帽子,于是邓艾诸子在洛阳全部被杀,女眷和孙子流放西域。

人家邓艾貌似也挺冤的。

同样的方式,你卫瓘是否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全家也是如此结局呢?

渤海小吏

卫瓘被杀了,司马亮此时还被扇着扇子的等待处理。(是时大热,兵人坐亮于车下,时人怜之,为之交扇)

到了正午,司马亮仍然啥事都没有,但这时候司马玮出手令干了件相当神经病的事:能杀司马亮的,赏布千匹!(将及日中,无敢害者。玮出令曰:”能斩亮者,赏布千匹)

司马亮随后被乱兵所杀,老头儿被砍得都没人样了。

干掉这俩之后,司马玮的手下岐盛对他说:现在已经杀红眼了,应当借着军队的气势,咱顺便除掉贾后一党,扶正王室,安定天下。(岐盛说玮,可因兵势诛贾模、郭彰,匡正王室,以安天下。玮犹豫未决)

司马玮面对此时的这个现状,犹豫了。

你凭啥安定天下呢?

那么多兄弟都在那看着呢!

司马玮隐隐约约的觉得有些不对了。

次日天明,宫中的殿中将军王宫带来了最高旨意和驺虞幡。

啥叫驺虞幡?

驺虞是神话中的仁兽,虎躯猊首,白毛黑纹长尾巴。

渤海小吏

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都不好意思踩,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

军中严令,所有人一看到这个驺虞幡,必须无条件放下兵器。

王宫打着幡儿就一句话:楚王矫诏!(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麾众曰:”楚王矫诏)

随后所有禁军全跑了。

驺虞幡这么有用吗?

那造反时做俩假冒伪劣不是更好吗?

其实用处不大。

不过要看对谁用。

司马玮此时掌管禁军刚三个月,根本没有来得及对整个禁军进行控制与笼络,人家根本犯不上为你扛雷。

当年跟司马师造反的那三千死士,难道不知道自己干的是杀头的罪过吗?

肯定知道!

那支队伍你打什么幡儿来也没用!

司马玮落到这番田地,真的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从头至尾,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有这个诏书,更关键的是,你根据这份无效的文件去召集了所有的禁军,还去杀掉了朝廷的常委。

就算卫瓘的死亡是意外事故,你为啥要杀司马亮呢?轮的着你去杀吗?

这个时候,拿这个驺虞幡出来,很容易让禁军人人自危。

再加上本来就不是你的势力,所以所有人全跑了。

司马玮被斩,同党灭三族,死前司马玮拿出那个没有章的诏书,还跟砍头的那位得那哭呢。(玮临死,出其怀中青纸诏,流涕以示监刑尚书刘颂曰:”受诏而行,谓为社稷,今更为罪,托体先帝,受枉如此,幸见申列)

司马亮和司马玮这两匹马在前后脚同时被杀,标志着“八王之乱”的第一个回合告于段落。

贾南风用一次水平并不高的兵变和小年轻的稚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宗室仇视杨家,她引入了藩王力量,通过政变让藩王去干掉了杨家,随后作为第一轮的背后操盘手,均衡灭杨家后的政治秩序。

她召回了窝囊的司马亮,奖赏了各藩王,平衡了宗室这一路。

她加入了之前跟自己有仇的卫家,表明自己的政治姿态,团结了高门这一路。

她引自家人进入牌局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随后,利用宗室间的内斗,她让小年轻的司马玮当枪,干掉了老资格的司马亮和卫瓘。

渤海小吏

打掉了这两个自己控制不了的势力还不脏自己的手。

渤海小吏

随后,灭掉哑巴吃黄连但却并没有人同情的司马玮,平反司马亮和卫瓘,表明自己的政治姿态。

至此,权力的牌桌虽然仍是贾南风、宗室、高门三股势力。

但是,贾南风一家独大了。

她一系列的做法,并没有激怒任何一个阶层,所有的这些残杀,都是被搞掉的那些人自己干的。

她一路上展示的,是相当明确的合作态度,以及深不见底的政治手腕……

渤海小吏

叁:自古未见睦邻友好,满眼落后就要挨打

在杨骏一党、司马亮一党、卫瓘一党以及愣头青司马玮伏法后,坐庄的变成了贾南风,权力结构也开始趋向于默认。

为啥对杨家的那堆反对到了贾南风开始坐庄后全没了呢?

按理说贾南风也是外戚干政啊!

只不过这外戚变成了她直接上,这不就是第二个吕后嘛!

有四个原因:

1、最可恨的杨骏一党全被干掉了,群众们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2、司马亮是在司马炎死前被扶植的政治符号,卫瓘是司马昭时代的最高辈分门阀代言人,这俩被打包干掉导致了宗室和门阀暂时没能演化出新的代言人,出现了权力真空。

3、贾南风继承了贾充当年的政治网络,她的符号不仅是外戚,人家还是庞大贾系势力的代言人。

4、贾南风的一整套政治手腕让所有的圈内人胆战心惊,这娘们太特么能耐了!又阴又狠!

贾南风在清盘司马炎布置的这堆老冤家们后,自公元291年到公元300年的时间里,西晋一度迎来了相对稳定和谐的十年。

史称“虽当闇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

这段记载来自于《张华传》。

当年平吴的后勤部长,在因为司马攸事件被边缘后,又回到了舞台中央。

为什么呢?

因为张华不是士族高门,方便控制,而且这些年确实干了好多实事,有一定的政治声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

贾南风让有才华不逼上的张华、裴頠等人为行政班底去治国,自己大权在握,专注搞搞残暴荒淫的私生活,但并不干预实际的行政事务。(疑而未决,以问裴頠,頠素重华,深赞其事;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

抛开贾南风的残暴和荒淫,这个女人和上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吕后其实是很像的。

实际上,她掌权的近十年中,贾南风这个看上去不咋地的儿媳妇很好的擦了公公留下来的这个脏屁股,妥善的解决了司马炎调整了一辈子的政治构想。

让权力,在自己这一支传下去。

估计司马炎泉下有知,应该会猛拍大腿,早知道这丑冤家这么牛逼我特么还调整个屁啊!

但是,司马炎早些年要是能看到贾南风的妇科报告,估计在第一天就不会让这货过门。

你司马家是以孝立国。

但是吧,无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家的剧本真的好有意思。

一波看似平息了?

其实只不过是上天在酝酿一场更大更猛烈的爆破而已。

贾南风当家的这些年,整体比较安静。

除了一个地方。

西北。

渤海小吏

好神奇,每次天下大乱,风似乎永远从这个天下金角刮来。

渤海小吏

一晃五年后,296年夏天,西北又闹腾起来了。

都督雍凉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九子)被中央调回来了,在中央的梁王司马肜(司马懿八子)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去代替司马伦平叛。

这是一次当时看来很普通的人事变动,八哥擦九弟的屁股,谁也没被处理。

但是,司马伦的回朝却成为了整个晋帝国土崩瓦解的开始。

这个司马懿最小的儿子,亲手点燃了自己家族灰飞烟灭的导火索。

先来看司马伦惹出来的第一个乱摊子,当年立秋后,八月,秦、雍地区的氐、羌全都叛变了,拥立氐族统帅齐万年为帝。

这下人家也出皇帝了,闹大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自封的皇帝,并不是汉族。

渤海小吏

继曹老板打汉中的武装占道冲突后,氐族终于又进入我们眼帘了。

氐族自古居于西汉水、白龙江、涪水上游等地,《汉书·地理志》记武都郡的武都、故道、河池、平乐道、沮、嘉陵道、循成道,皆为氐族所居。

渤海小吏

本来土生土长的好日子一直过得不错,但公元前111年,猛男刘彻开拓西南,中郎将郭昌打平了当时所谓的氐王,置武都郡。

这是氐族被汉族虐的开始。

没错,虐人家。

后面我们会写好多民族,先别骂人家咋带给汉人屈辱,先来看看咱是咋做的。

要是算总账的话,也就没那么不平衡了,人家各少数民族可是让你活活踩了好几百年脑袋。

涉及到国家民族层面的问题,其实永远就那一句话:放弃幻想,落后就会挨打。

渤海小吏

武都郡设立之后,好地方肯定被咱汉人占了,大量的原生氐民本着惹不起跑的原则开始往山谷中迁徙。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谁家祖祖辈辈的地被别人抢了谁都不干,七年后,氐族人民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闹事。

结果闹事的那帮被武帝打包到酒泉戍边去了。

这回家乡不仅彻底不属于自己了,还到西北去啃沙子去了。

没办法,由于你赶上了武帝时代,所以有啥冤屈也就都忍着吧!

你还别不平衡,汉族人们也在忍着,大漠南北也在忍着,西域诸国也在忍着,西南诸夷也在忍着。

这是全东亚都心惊胆战只有他一个人在自由飞翔的时代。

渤海小吏

由于武帝年间的两次暴力狂屠,武都地区的氐族人民不知是因为元气大伤,还是汉人从此成为了氐族人民的恐怖故事,三百年间都没再有啥氐族的新闻。

直到三国年间,继汉武大帝后,氐族人民又赶上了魏武挥鞭。

这个民族跟“武”实在是比较犯克。

居于陇、蜀之间此时名气比较大的有三大氐王,一个是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今甘肃秦安东北),一是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今甘肃成县西),一是河池氐王窦茂(今甘肃徽县西北),这三王各有万余落的家底,下辨等地有氐帅雷定等七部,共万余落。

等于氐族目前大约共四五万落的户口,二十万人左右。

公元211年,兴国氐王阿贵和百顷氐王杨千万跟着马超打曹操。

多少年不出山了,见识有问题呀!

汉末建安一条街,你也不打听打听谁是爹?

渤海小吏

214年,号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长跑运动员夏侯渊西征讨灭了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被打秃后跟着马超最终光着屁股投奔了刘备。

217年,汉中会战轰轰烈烈开打,前期张飞马超来到下辨,氐帅雷定等七部万余落这个时候起兵响应了。

还不长记性,还特么跟马超混。

后来曹休率虎豹骑出现,牵制阻击的三爷并没有在此地坚持到底,氐族人民再次品尝到了风投失败的心碎,219年三月,曹操至汉中开始布置撤退事项,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徙氐人五万落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

刘备占领汉中后,杨阜又迁了最后剩下的一点氐族部落,跟汉人一共凑了万余户快递京兆、扶风和天水了。

这加一块的五万多户,其实就是那群氐王的家底儿。

虽说还有一定数量的氐人散落在武都阴平地区,比如曹丕代汉那年,重要的政治作秀中就有一项祥瑞是“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但这帮剩下的属于很少数的了。

这是氐人被又一个武帝的第二次伤害。

总体来讲,氐人被拆迁到了关中和陇西两个地区。

关中氐人分布在扶风、京兆,主要又在扶风郡,扶风郡的氐人又集中在雍城(凤翔南)、美阳(武功西北)、汧(陇县南)、渝麇县(千阳县)。

陇西氐人主要分布在天水、 南安、广魏(晋略阳郡)三郡。

渤海小吏

总体来讲氐人在渐渐向关中移动,因为后来魏蜀之间常年争夺人口,曹魏总怕这帮氐人在蜀汉来后变成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于是开始渐渐拆迁陇西的氐民,比如240年姜维出兵陇西,郭淮“徒氐人三千余落以实关中”

但是,最终让氐族留名史书的,却是少数派的陇西略阳氐人。

先胖不叫胖是个弱势者崛起的永恒命题。

因为先胖的那个通常在和优势者拼杀的过程中率先成炮灰了。

略阳氐人的后裔在几十年后先后建立起来了两个政权,其中一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幅员面积直到南北朝晚期时才由隋王朝突破。

被魏内迁的氐人最开始是归“安夷”和“抚夷”二部护军监管,氐族人由于体量小,欺负的成本低,所以主流政权对他们并不像对羌人那样防备的那么紧,安插的地方也和汉民居住地较近,到西晋建国的时候都已经被强硬的同化成编户了,司马骏封为扶风王时直接拿氐户增的封民。(徙封扶风王,以氐户在国界者增封)

编户,就是清算你的户口人数,每年上你这征收税赋,这基本上意味着氐族此时已经被纳入了汉民族政权的毛细血管。

等氐人适应编户制度后,再过个几十年把他们彻底再打散分散到别处,就离彻底征服没多远了。

氐人由于威胁性不大和汉人杂居程度较深,导致了虽然“归化”的较晚,但却整体上“进化”的非常快,比如氐人在进入陇西关中后没多久就大量的改成汉姓了。(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 , 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比如这次的氐人齐万年造反时汇报反贼情况时就说的很明确了:齐万年是编户已经很久的氐人,这次羌乱本来开始只是内附羌人的造反,结果羌叛还没能解决,编户氐人又闹起来了。齐万年编户隶属,为日久矣;初雍部之内,属羌反,未弭,而编户之氐,又肆逆焉)

为啥羌氐会反呢?

跟当年东汉中后期的百年羌乱一个原因。

你天朝上国拿人家不当人!

首先晋朝的税比魏就多了近一倍,曹魏时田租是“亩收四升,户调绢二匹,绵二斤”,到了晋时变成了“五十亩收租四斛(亩收八升),户绢三匹,绵三斤”

司马炎在泰始年间曾以“戎蛮猾夏”为题,展开公务员遴选的策论问答,阮种同志在申论中回答的相当明确出彩:

现在少数民族迁入内地和百姓杂居,地方官吏又实在不是个东西,拿人家根本不当人,已经好多年没打仗了,边境已经忘了怎么作战,地方主政的一把手又不是那块材料,不懂得安抚,天天要么薅人家少数民族羊毛,要么就对人家肆意杀伐,所以现在西北出现了巨大问题并非是造反的声势有多么厉害,而是咱们对人家使唤的实在太过分了。(而今丑虏内居,与百姓杂处,边吏扰习,人又忘战。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夫以微羁而御悍马,又乃操以烦策,其不制者,固其理也。是以群丑荡骇,缘间而动。虽三州覆败,牧守不反,此非胡虏之甚劲,盖用之者过也

虽然阮种同志说的挺在理的,但您听他那口气,嘴上忒没德了,拿“蛮夷戎狄”埋汰人家都不行了,管人家称为“丑虏”、“群丑”

傻X都不行了,得骂人家大傻X。

言辞和语气相当能够反映出此时中央大晋对于异族边民的鄙视与不屑,别看阮种在中央说地方官“边吏扰习、或以狙诈、侵侮边夷、干赏啗利,妄加讨戮”这一大堆不是东西的地方,其实他下去一个德行!

这种民族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矛盾,一直积攒到了公元296年,在羌人反了无数次后,氐人终于也加入了。

渤海小吏

这次西北叛乱起源于匈奴人郝度元联合冯翊、北地两地的马兰羌和卢水胡起事,杀北地太守张损,败冯翊太守欧阳建。

为啥反的呢?

因为关中总督司马伦干的太不像话了,才被调回了洛阳。(伦刑赏失中,氐、羌反叛,征还京师)

上面是司马伦本传中的文字,比较照顾这货的面子,还在那遮着说呢。

写实的情况是司马伦贸然弄死了羌人酋长数十人,所以人家才彻底不干的!伦诛羌大酋数十人,胡遂反。朝议召伦还

此时距离司马炎的泰始年间的“戎蛮猾夏”策论遴选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当年阮种说的“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的现象变了吗?

并没有!

根深蒂固的还那德行!

当时人家雍州刺史解系、冯翊太守欧阳建全都往朝廷告状,你不能实在不拿人家少数民族不当人!你得出一个替罪羊来安抚人家!(赵王伦甫用孙秀为相,杀羌酋事皆秀受赵王之旨而行,故雍州刺史解系、冯翊太守欧阳建各具表奏伦之罪恶,并请诛孙秀以谢氐、羌)

由于朝廷仍然没啥反应,最终同年八月,人家“秦、 雍氐、羌悉反,立氐帅齐万年为帝”,彻底跟你拼了!

渤海小吏

没过几个月,到了297年正月时,齐万年手下已经聚集了七万多人了,紧接着这一整年关陇大旱又闹了灾荒,司马肜平叛这屁股也是越擦越脏,关陇地区的百姓开始出现往汉中蜀中逃荒的现象。

转年298年,在兵乱大灾了一年后,众多的巴氐人和关陇人受不了了,开始大批量南下找生路。

略阳賨人(土家族祖源)的望族李家,成为了这帮难民的众望所归。

李家的扛把子,叫李特。

李特在州中任过职,身高八尺,有材力而勇武,善于骑马射箭,性情沉稳刚毅有度量 ,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

可谓略阳民间老大哥。

这次李特带领数万人南下逃荒路过剑阁时,长叹道:“刘禅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个傻犊子吗?

同行的许多小伙伴都惊讶于他的口气。

渤海小吏

也不怪李特叹气,剑阁那种天然鬼斧神工,如果不是神操作的主动放弃,你得多能耐才能砸开呢?

李特这话说完不久,在299年正月,中央终于在张华推荐的孟观带队下生擒了齐万年,压平了此次叛乱。

在这个西北大乱经年,民乱风起云涌的时刻,太子洗马江统写下了这个时代最振聋发聩的一篇策论文上书,《徙戎论》!

1、先说了好榜样,秦当年暴虐天下,却打跑了东南西北的蛮夷们,毕其功于一役的从此没了后顾之忧。(秦雄咸阳,灭义渠之等。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戎卒亿计。虽师役烦殷,寇贼横暴,然一世之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2、描写了如今西北羌乱的历史原因。(一大段,不引了)

3、关中现在已经被戎狄内附的人口过半了,这样时间长了不是个事啊!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相当重要的一顿话,写明了此时关中的少数民族数量)

4、不光西北现在不让人省心,洛阳正北边的并州诸胡中,匈奴现在又一次成为心腹大患了,要远比西北的忧患为重啊!(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同样重要,写明了匈奴现在的人口数量以及战争能力)

最后总结,领导,把这帮蛮夷们赶出我们的国土吧!(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

江统的这封奏书,并不是孤例,早在20年前,西晋刚刚平吴之时,侍御史郭钦就将徙戎上书递到了司马炎那里,里面详细的写了三段论:

1、发现问题:戎狄外族自古为患,魏初人少,西北诸郡全都安排在了内附之胡,甚至京兆、魏郡、弘农这种内部州郡也被移民了。

2、发出预警:现在蛮夷虽然从服从咱们,但百年之后,如果有叛乱之患,胡骑自平阳、上党不出三日就可来到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咱们的整个西北长城也将尽数沦为狄庭!

3、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借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徒内郡杂胡于边地,严控四夷出入之防,这是万世之长策也!

从当时的诸多史料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当世西北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过高以及并州匈奴的日渐崛起,自西晋开国就不断有声音提醒司马炎一定要注意少数民族问题了。

泰始年间,阮种仅仅揭示了西北叛乱的官僚欺压凌辱真因。

到了平吴后的太康初年,郭钦就已经针对西北边患问题进行深刻预警了。

到了公元299年艰难平定齐万年之后,江统拿出了集大成者的《徙戎论》。

核心观点就是:少数民族的人口比重越来越高,未来是大祸患!

尤其此时的北境,已经开始压力重重,在江统的口中,甚至要远比刚刚大乱后的西北形势要严峻的多!

这寒冷的凛冬下,要细说说已经沉寂了很久的北境了······


肆:汉末我们为什么却没有看到鲜卑的足迹?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一年,虞姬还跳舞,汉王还叫刘老三······

在塞北高原,冒顿同志完成了从头到尾一个人谋划实施的政变,创下了世界历史范围内几乎无法复制的传奇。

司马懿父子的高平陵之变,算是在谋划人数上高度致敬了冒顿。

冒顿把他爸射成刺猬上位后,东边有一个大联盟想跟匈奴碰碰,又是要马又是要美女最后要地,结果被冒顿一通忽悠后反杀了。

这个大军事联盟叫做东胡,被冒顿的匈奴帝国一战而定,东胡王战死,人口牛羊被兼并,自此匈奴开启了自己的全盛时代。

在这次大会战中,有两个东胡的组成部分逃离了蒙古草原,一个逃离到了乌桓山,一个逃到了鲜卑山。

我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两个部落是谁了,乌桓和鲜卑。

乌桓和鲜卑是同时从东胡的母胎中分裂了出来的,两族的民族习惯很多方面也都是非常相似的,但最开始进入到中华大地视野的只有乌桓,根本不知道鲜卑是何许人也。

截止到目前,都61战了,我们这个系列基本上仍然没怎么提到“鲜卑”的事迹。

原因在于,乌桓的地理位置。

在不断的民族运动中,随着匈奴被太阳王刘彻不断炙烤变得越来越抽抽,乌桓和鲜卑都在趁机壮大,而乌桓率先占据了和西汉交界的东北国界,挡住了更北边鲜卑的南下,从而西汉史料能够看到乌桓之名,却从无鲜卑的记载。

到了东汉,鲜卑的名字终于进入了中华帝国的视野。

公元41年,《后汉书·祭彤传》记载:匈奴、鲜卑和赤山乌桓组成了强盗团伙在我们的塞内边境展开了打砸抢烧等卑劣行径,让朝廷很头疼。(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扰)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鲜卑与中原政权的接触之始。

为什么鲜卑终于见于史料了呢?

因为匈奴的日渐式微以及小冰期到来的双重作用,使得北境的真空越来越大,也因此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了南下填补地盘空白的步伐!

这个历史时间段,鲜卑和乌桓一度分别与匈奴合作南下抢汉家大户,公元45年,匈奴与鲜卑分兵侵北边,匈奴寇上谷、中山,鲜卑寇辽东。

看到土匪们组成了联盟,辽东太守祭彤则开始不断的使出离间手法,挑拨游牧民族那非常脆弱的联盟关系,常常利用鲜卑去对抗匈奴和乌桓。

直到这个阶段,东汉整个北境最恶心人的祸害仍然是匈奴。

直到公元46年,匈奴出现内乱,连续死了两位单于,而且小冰期开始发威,草原大旱大蝗,匈奴死伤大半,实力大减,匈奴新继位的单于遣使向东汉提亲,表示友好。(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春敝,乃遣使诣渔阳求和亲)

匈奴认怂的消息送往了渔阳外交大使馆。

但是吧,那地方和乌桓接壤。

人家乌桓人知道了。

趁你病要你命的生存逻辑写在了每一个草原民族的基因中,乌桓乘势而起,一刀差点捅死匈奴,匈奴随后北徙数千里,刘秀趁机赶紧招降,鼓励乌桓小同志敢想敢干。(乌桓乘匈奴之弱,击破之,匈奴北徙数千里,幕南地空。诏罢诸边郡亭候、吏卒、以币帛招降乌桓)

公元49年,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彤又挑唆偏何攻击匈奴左伊秩訾部,偏何战后献上了两千多脑袋报功,自此匈奴鲜卑也彻底结仇,年年互杀,鲜卑人将杀匈奴人当成了买卖干,匈奴脑袋那是去东汉边关领赏的硬通货。(即击匈奴左伊秩訾部,斩首二千余级,持头诣郡。其后岁岁相攻,辄送首级受赏赐)

至此,东汉幽云边境的匈奴势力被乌桓和鲜卑逐渐的挤出了塞北东南。

那是刘秀以夷制夷思想的巅峰时代,匈奴衰弱,边无警患,鲜卑、乌桓定期入贡。(其实就是变着法的要走更多的东西,但代价是值得的)

公元48年,匈奴内部因为争王位发生内乱互杀,匈奴再次分裂成南北二部。(新读者详细请回看:第四十二战:班超通西域(全)小冰期下汉匈博弈的个人英雄主义巅峰

两年后,公元50年,南匈奴效仿呼韩邪,对汉称臣。

南匈奴方面派使者前往五原塞,表示誓愿永远做汉王朝的藩属屏障,抵御北方敌人。

冰期已至,草原越来越难活下去。

刘秀的内附移民政策,就是在小冰期这个大趋势下神奇的颁布执行了。

它吸收了一部分即将活不下去的南匈奴人,去对抗死活要往南冲的北匈奴人。

南匈奴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又会不得不拼死抵抗北匈奴侵略者。

双方在火并之后,实力都会下降,北匈奴在活不下去又冲不进来之后会跪舔汉朝,会依附南匈奴,会放弃尊严寻求活命。

与此同时,南迁的南匈奴会实力渐渐壮大,但武力随着南迁内地却会渐渐减弱,不过却又足够继续去对抗人口越来越少的北匈奴。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推演后,匈奴人最终自己阉割了自己。

草原回不去了。

也不想再回去受罪了。

匈奴人在失去了辽阔草原提供的空间机动性这个最关键优势后,拼体量又打不过汉族人,南下的路因此被堵死了。

当年我们写班超那章时说过:

如果不是中原顶层自己崩盘大乱;

如果不是汉族政权实力彻底被掏空;

如果不是骑兵装备战术突然升级这三者同时发生的前提下

内迁的南匈奴是根本不可能有机会颠覆中原政权的!

最终的发展路线,就是在为汉朝守边防的过程中渐渐被同化。

如果没有刘秀的南匈奴迁内地政策,整个匈奴民族最终会在小冰期的恐怖天灾下抱团取暖的跟你汉朝拼了。

强烈建议新读者回看《光武中兴》那季,那是堪称一个人给一个时代兜底的天选之子啊!

随着南匈奴收编成保安,东汉的北境边防瞬间改观了,刘秀死后变成了东北闹过一段时间的不太平,赤山的乌桓部又不听话了。

辽东太守祭彤又派鲜卑老大偏何征讨乌桓,屠灭了赤山乌桓部,由于偏何这个伪军头子干的实在是太过于成功吓人,塞外震慑,西自武威,东尽玄菟,鲜卑各部大人皆来内附,东汉从此罢了边防屯兵,再次省了钱,每年由青徐二州给钱二亿七千万作为对鲜卑人的雇佣军费,明帝章帝两朝东北都没再出现什么问题。(辽东太守祭肜使偏何讨赤山乌桓,大破之,斩其魁帅。塞外震慑,西自武威,东尽玄菟,皆来内附,野无风尘,及悉罢缘边屯兵;永平元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

乌桓在此役后,位居塞外的部落被屠灭吞并,根据地尽失,转入塞内,内附了东汉。

自此在蒙古草原的东部,鲜卑一家独大。

换句话说,南匈奴和鲜卑,成了东汉花钱雇的俩保镖。

这俩保镖,开始逐渐实现刘秀当年的构想,在大汉奶妈的后援下一点点的耗死了北匈奴。

又过了三十多年,在班超同志西域发威,彻底拿下西域农村合作联社后,北匈奴被断奶。

公元85年,鲜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发动了草原上永不落幕的趁你病要你命会战。

史载: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

太惨了。

隔了两年,公元87年,更惨的来了,鲜卑人再次给了北匈奴以巨大打击,北匈奴大败亏输,连单于都让鲜卑人扒皮了。

此战大败后,北匈奴下属屈兰、储卑、胡都须等58部,共28万余人至五原、朔方、北地郡投降东汉王朝,北匈奴基本上濒临破产。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汉这边开始了灭亡北匈奴的终局之战。

公元89年,窦宪、耿秉扬我大汉国威,“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去塞三千余里,勒石燕然!

公元91年,窦宪再次率军出塞,将北单于部包围于金微山(今蒙古境内阿尔泰山地区),再次大破北匈奴军,这回连北单于他妈都给逮回来了,再杀五千多人,北单于再次逃走,不知所踪。

这次窦宪把北匈奴的所有家底全打没了。

北单于之弟右谷蠡王于除鞬自立为单于,率着最后的几千人驻于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地区,遣使者入塞,表示汉家爷爷们别打了,真服了。

后东汉授北单于玺绥,同时以中郎将任尚持节护卫,屯驻于伊吾,与南单于同等对待,但转年北匈奴再反,结果长史王辅仅率骑兵千人与中郎将任尚就将北单于于除鞬斩杀并尽歼其部落。

至此,和大汉打擂长达300年的匈奴民族,在塞北高原及西域地区被彻底推倒了。

北匈奴作为塞北具有号召力的政治标志被消灭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联盟组成部分从此全部消失了。

有十多万落的匈奴人并没有跟北单于逃走,随后这一部分开始和草原上的新霸主鲜卑人进行磨合与重组,这帮匈奴遗民渐渐的自称鲜卑兵,鲜卑在草原上开始一家独大的成为新的代言人。(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馀种十馀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这段记载相当重要,有必要细说一下。

原文记载是出于王沈的《魏书》,很有必要列出他前面的一句话:后乌丸校尉耿晔将率众王出塞击鲜卑,多斩首虏,於是鲜卑三万馀落,诣辽东降。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馀种十馀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北单于遁逃是在和帝年间,大约公元90年到100年的时间,“后乌丸校尉耿晔将率众王出塞击鲜卑”这事发生于公元127年。

这时距北单于远遁已三十多年了。

这说明了一件事,匈奴在草原上的这十余万落遗民是历经了三十多年的融入与杀伐才开始逐渐鲜卑化的。

再次敲黑板,虽然史料少,但从来没有任何民族与政体的融入是一蹴而就的!

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鲜卑诸部中,分布地在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流域最北边的一个部落开始向蒙古草原的中部、西部、南部迁徙,在各地不断与匈奴残余部众进行融合。

渤海小吏

这个部落叫做“拓跋”。

记住这个部落,从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部落似乎都有着他们特殊的剧本。

在逐渐吸收匈奴余部后,时间又过了三十多年,鲜卑终于储备好了第一次跟中原政权面对面过招的实力了。

草原上出现了一个跨时代的鲜卑族大领导,叫做檀石槐,他将整个草原的鲜卑各部组织成了一个大联盟,势力范围相当大,史载:南钞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

这位檀石槐并非什么鲜卑贵族,而是普通牧民之子,十四五岁的时候能够单骑追回异部大人卜贲邑抢夺走他外婆家的牛羊,长大后由于为人“施法禁,平曲直,无敢犯者”,部民推举他为首领。

檀石槐上位后,在桓帝时期(147-167年)成立了上述那个幅员辽阔的草原部落军事大联盟。

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

1、檀石槐并非鲜卑部落传统贵族;

2、鲜卑各部是如何完成统一集权的?

真的是这个檀石槐有这么大的能力吗?

怎么可能。

当年我们讲长城的时候说过,一旦长城的南边是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长城的北边势必会是形成一个统一的草原政权去和你进行生产资料上的博弈。

北匈奴被打掉了,草原上一盘散沙,势必会角逐出一个新的话事人。

当时檀石槐将鲜卑联盟分为了中、东、西三部。

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馀、濊貊为东部,二十馀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

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

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馀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

渤海小吏

这些大人中,有几个要介绍一下,后面有重头戏。

东部大人中的槐头,据姚薇元氏的考证,为宇文氏的祖先宇文莫槐,“莫槐”为“莫槐头”的简译。

中部大人中的慕容,《资质通鉴》中胡三省注,此为慕容氏之始。

西部大人日律推演,《资质通鉴》中胡三省注,为拓跋氏始的推寅可汗(北魏宣帝),马长寿先生认为此推寅为北魏献帝拓跋邻。

这帮后面的大名人,现在都是檀石槐总统的各州州长。

此时的鲜卑各部,分别独立自主,只在团伙打劫时才步调一致听指挥,用《三国志田豫传》中描写东部鲜卑的原文是:自高柳以东、涉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等割地统御,各有分界

这些部众是各有地盘,独立自主的。

他所谓的统一草原,不过是将鲜卑诸部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目的,是为了和东汉抢夺生产生存的物资应运而生的一个黑社会组织。

从156年到178年,22年的时间里檀石槐带着鲜卑诸部进行了大量的侵袭掠夺之战,铁蹄遍及幽州、并州、凉州诸郡,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鲜卑边患。(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数)

168年,十二月,鲜卑及澈貊寇幽、并二州。

169年,十一月,鲜卑寇并州。

171年,冬,鲜卑寇并州。

172年,十二月,鲜卑寇并州。

173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174年,十二月,鲜卑寇北地,北地太守夏育追击破之。鲜卑又寇并州。

175年,五月,鲜卑寇幽州。

176年,鲜卑寇幽州。

177年,四月,鲜卑寇三边。

178年,鲜卑寇酒泉。

179年,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180年,冬闰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181年,十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这是13年间,鲜卑13次对东汉边郡发动攻击的记录。

这个超级匪帮的不断侵袭让桓帝相当头疼,曾经派凉州三明的张奂带着南匈奴伪军和并州部队征讨过,但不好使。(本战尾篇会详细揭露南匈奴战斗力衰落原因)

后来桓帝又想给檀石槐封个王然后和亲,檀石槐严正拒绝,继续没完没了的骚扰。(乃更遣使者赍印绶,即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拒不肯受,寇钞滋甚)

这个檀石槐为什么不接受呢?

说明这个人脑子是真有东西的,但也很说明此时的鲜卑大联盟相当脆弱。

各部大人推举你当总话事人,安排大家去有组织的抢劫,你要是靠这个平台机会自己独吞了汉朝的好处,同志们就该不干了。

不患寡,患不均。

鲜卑此时的大联盟也并没有发展出匈奴那种左右贤王依次往下的统治结构,所以鲜卑此时闹得再凶,其实影响力也有限,顶多就是南下抢抢东西,完事也都退回草原了。

而且檀石槐真正崛起的时候,东西两羌叛乱已经被“凉州三明”中的“最凶一明”段颎连根拔起,所以客观来讲东汉并没有陷入到四面受敌的尴尬局面中。

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前,对他奋斗的一生尝试了第一次过分的试探,他这个话事人的位置由其子和连世袭。

并没有经过全体鲜卑大人推举。

他试探了草原的规则

但是,子不类父,和连水平不行,贪淫且不公平,不能代表最广大鲜卑部落联盟间的根本利益,鲜卑联解体,半数鲜卑部落叛离宣布不再搭理鲜卑联总统和连。(和连材力不及父,而贪淫,断法不平,众叛者半)

和连没多久就死了,随后剩下的统治集团在继承人的争夺上开始崩塌,鲜卑第一届联合体合众国解体了。(灵帝末年数为寇钞,攻北地,北地庶人善弩射者射中和连,和连即死。其子骞曼小,兄子魁头代立。魁头既立后,骞曼长大,与魁头争国,众遂离散)

檀石槐这个鲜卑联第一任总统过世后,由于他开了继承人的世袭制度,自此所有的各地鲜卑部落的领导人,也都开始了世袭的制度尝试。(自檀石槐死后,诸大人遂世相袭也)

檀石槐死的时间好巧,此时已经东汉末年了,董卓公牛没多久就要闯进洛阳瓷器店了,中原的袁绍曹操因此非常幸运的得到了面对北境鲜卑解套的机会。

东汉末年的大乱中,重头戏是公元184年开始的弃凉弃关中的西北羌乱和横扫全国的黄巾起义。

北境的鲜卑联合体在当时根本都没入我们主要视野的眼中,其实就是因为鲜卑联第一任檀石槐总统过早的离开鲜卑人民了,鲜卑联邦分崩离析,各部落也开始了世袭的制度重建过程。

任何制度的重新建立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消耗和重组,鲜卑这个汉末真正隐性的大患在这中原群雄逐鹿进行重组的时候也进入了自我演化的下一个阶段。

三国时代,进入我们视野的,反而是规模并不算很大的乌桓,不仅闹得很欢,东部乌桓还成立了三郡乌桓合众国。

但很遗憾,一个的浪漫的人在一个更浪漫的人的怂恿下大冷天搞了一次浪漫主义拉练。

乌桓民族倒在了汉民族一头栽倒的前夕。

渤海小吏

伍:我们为什么要小心身边的那些“盖茨比”?

第一任鲜卑联总统檀石槐先生死后三年,黄天当立的张教主拉开了全国大乱的帷幕,沉寂了15年的大西北风云再起,西北独特性质的羌乱重燃烽烟,边章、韩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中平二年(185年),陇西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灵帝命皇甫嵩出兵,同时以张温为车骑将军,发幽州乌桓突骑三千至关内与凉州叛军交战。

结果因为待遇问题和矛盾积累,乌桓骑兵全都跑了。(后车骑将军张温讨贼边章等,发幽州乌桓三千突骑,而牢禀逋悬,皆畔还本国)

上文引的是《后汉书刘虞传》,实际上,袁宏后来在《后汉纪》中给出的史料对原因描写更为详细:跟人家羌氐造反是一个原因,咱大汉把人家乌桓薅成葛优了。

张纯劝张举造反时指出:乌桓归附东汉后,作为雇佣兵已经给人家薅羊毛薅急眼了,内部的反汉浪潮积累已经快爆破了,非常值得利用!(乌桓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今不堪命,皆愿作乱。国家作事如此,汉祚衰亡之征,天下反覆,率监子故)

这次的乌桓叛逃看上去其实不叫个啥,但从蝴蝶效应的角度来讲,却可以说是三国初期的一个关键性大事件。

因为率领这三千突骑的人,叫公孙瓒。(光和中,凉州贼起,发幽州突骑三千人,假瓒都督行事传,使将之)

公孙瓒的性格和发迹背景上一季我们介绍过,从此这位辽西猛男开始了和乌桓不死不休的东北乱战。

结果乌桓和公孙瓒之间的恩怨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河北的归属袁绍统一河北的时间。

乌桓叛归后,和原泰山太守张举等人联盟大闹幽州,杀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乱军一度达到十余万。

张纯又引来了外援乌桓峭王等步骑五万前来帮场,张举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传檄天下表示我要代汉,告汉天子避位,各级领导干部赶紧拜见新天子来。

张举的政治头脑让人很难想象这种人原来是怎样当上泰山太守的,他等来了东北老领导刘虞。

刘虞被灵帝授予幽州牧的批发分包权后,由于之前干过幽州刺史,在东北干工作时和乌桓的关系相当不错,乌桓和公孙瓒之间多了个刘虞做缓冲,一切也变得有了调和的可能,很快乌桓抽资,张举这个妄图代汉的可笑团体没多久也崩盘解散了。

乌桓各部参与这次短暂叛乱有一个间接的好处,辽东、辽西、右北平的三郡乌桓一度联合了起来。

一通战役打下来,各部落领导们会发现谁最有头羊潜质,谁最能代表同志们的利益,各部族在战斗中凝结了鲜血的友谊,血与火的战争永远是松散个体间的粘合剂。

虽然刘虞后来一度分化了这个联合体,但随着190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他的侄子蹋顿上位后,这个雄才大略的接班人又一次把三郡乌桓统一了起来。

三郡乌桓之所以会走向统一除了蹋顿本身的能力之外,还有一定的时局客观原因。

刘虞在东北内战中被公孙瓒反杀,当时东北军的军力之强盛还是很可怕的,出于和公孙瓒的世仇关系,乌桓内部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来跟公孙猛男死磕。

与此同时,乌桓内部也趁着汉末大乱开始得到了相当规模的汉族人口。(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

在袁绍的儿子们被打跑后,跟着袁家远迁东北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十多万户。(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

虽然后投奔过去的这些汉人并不一定会被蹋顿吸纳为己用,但人口的大量涌入尤其是有着先进生产力的河北人民流向东北,都客观的升级了蹋顿乌桓的政治结构和基础经济建设。

亲人们,咱们读历史时要仔细观察每一个落后民族腾飞前的接收移民问题,也一定要树立一条概念:没有任何民族和国家是凭空突然崛起的!

他一定是得到了大量的“意外之福”!

一个国家和政体的突然崛起有三个要素:

1、制度建设;(秦得魏国商鞅)

2、大量的高水平人才;(优势国家出问题后的人才涌出)

3、大量的人口基数和财富积累;(优势国家出问题后的人口涌出;暴力劫掠后的横财;两强相争后得到了溢价红利)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无论中外,“落后者”在弯道超车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先进者”身上得到了上述三要素的“意外之福”!!!

不要信采访粉饰后的那堆“人定胜天”,通常是电视台不让播的那段最值钱。

再说深一点,推及到我们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很多盖茨比似的人物。(钱不知何处而来的谜一样年轻人)

渤海小吏

如果你在和他深交一段时间后,仍然看不明白或是问不出来他是如何成为盖茨比的,那通常有两种可能:

1、他的营生见不得人;

2、他的营生以迷惑为起手式。

渤海小吏

无论是那种可能,我们都要远离他了。

因为你很有可能是他这位盖茨比“意外之福”的献祭猎物。

渤海小吏

史载蹋顿在接手袁尚袁熙后,边境各部长老已经开始将他比作冒顿了。(其后尚、熙又逃于蹋顿。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

这其实是个相当有含义的信号。

冒顿当年能够驰骋大漠是因为匈奴在他手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政治共同体,冒顿说的话在北境是相当好使的,整个草原能在老冒的带领下拉出40万骑兵吓唬老刘。

乌桓也迎来了自己民族共同体的巅峰。

这个时间长度是16年。

直到公元206年,一统河北的浪漫曹老板在更浪漫的郭嘉的怂恿下大冷天浪漫主义拉练奔袭乌桓,然后迎来了自信很多年的浪漫蹋顿。

双浪碰撞下,蹋顿被浪风刮倒了。

山西猛男张辽自白狼山俯冲而下,虎豹骑乱阵斩蹋顿。

蹋顿及名王以下大批量被斩,乌桓高层集团瞬间真空,胡汉降者达二十多万口。

辽东单于苏仆延、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乌延与袁尚、袁熙仅率数千骑逃奔辽东郡。

二十多万投降,几千人被那三个领导带走,这其实也客观说明了蹋顿此时的集权水平。

曹操自柳城班师至易水,代郡和上郡地区的乌桓单于带着他的中层干部们亲自发来了贺电。

至此,乌桓这个民族被曹老板一战安排明白了。

大运在时,有的浪到极致的军事操作确实是能大力出奇迹的。

这二十多万降卒中,有一万余落,约六万人左右的乌桓精锐被曹老板强制拆迁到了内地。

这帮乌桓人从此成为了曹魏的奴隶兵,在人质制度登峰造极的曹魏整编下从此成为了天下名骑。(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曹魏的奴隶兵使用水平是相当高的,《魏略》中有一段记载相当有看点:

话说曹操死前不久,拿下了汉中回到长安,留下了一个家属已经被扣到太原的乌桓部队去屯兵池阳,以夷制夷的用来防被卢水胡。(至二十二年,太祖拔汉中,诸军还到长安,因留骑督太原乌丸王鲁昔,使屯池阳,以备卢水

结果这个乌桓王实在是太想媳妇了,于是叛变了,率其部五百骑兵逃回了并州。(昔有爱妻,住在晋阳。昔既思之,又恐遂不得归,乃以其部五百骑叛还并州

他到达太原附近后,先是把自己这五百骑兵藏在了山谷中,自己单独去偷渡他媳妇,并顺利偷人成功。(留其馀骑置山谷间,而单骑独入晋阳,盗取其妻

出城后有关部门才发现,但是汉兵想追又担心那个乌桓王弓箭了得,于是当地领导梁习又找了鲜卑雇佣兵去追杀,最终成功射杀驮着媳妇跑不快的那位乌桓王。(已出城,州郡乃觉;吏民又畏昔善射,不敢追。习乃令从事张景,募鲜卑使逐昔。昔马负其妻,重骑行迟,未及与其众合,而为鲜卑所射死)

这位乌桓王的影响力是不小的,因为曹操最开始知道他叛逃后担心会对边境造成巨大影响,结果听说梁习顺利弄死后提拔了梁习关内侯。(始太祖闻昔叛,恐其为乱於北边;会闻已杀之,大喜,以习前后有策略,封为关内侯)

有啥看点呢?

1、在人质制度的控制下,这位乌桓王是曹家的“骑督”,类似于朝鲜三爷当咱的县长。

2、曹魏的异族奴隶兵制度确实有些惨无人道,堂堂乌桓王,因为个女人铤而走险了,估计是实在憋得受不了了。

渤海小吏

内迁的三郡乌桓被组成奴隶兵军团后,其家属后来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化的编户齐民改造,就此被统治阶层驯化了。

当时还有独立自主性的,是代郡乌桓,当时有骑兵数万,很有点威势。

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关二爷作为总牵制点闹得中原反曹声浪此起彼伏之时,代郡、上谷乌桓叛变了。

结果曹操派了他的黄须宝宝曹彰前去平叛。

这伙看上去很猛的乌桓武装被曹彰打残,顺便吓唬住了此时在旁边观战的鲜卑能人轲比能。(他的故事明天会说)

乌桓,这个贯穿两汉的熟悉名字,后面还会被不断提起,在很多历史进程中也还会有很多乌桓势力参与,直到东晋末期,慕容垂复国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乌桓人投票参与的情况,但乌桓的体量由于被曹老板一朝太过凶猛的摧残,民族主体已经被打散,再没有机会以一个主体的形势进入历史大视角的舞台了。

渤海小吏

由于他们和汉民族交界,接触与冲突最早也最为频繁,乌桓也因此属于最先一批被渐渐汉民族同化融合的民族。

很遗憾,他们倒在了汉民族一头栽倒的前夕。

但是,乌桓在前期的一系列试错对接棒的后来者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乌桓成植物人后,汉末三国的这段时间,河北的北迁汉人对北境的鲜卑腾飞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还记得曹操击败袁绍集团后,十几万的汉人逃到了辽东吗?

鲜卑拿到了巨大的跃迁红利!

大量没有家园的能工巧匠、战败流离的阴谋乱臣来到了北境,帮助鲜卑人兴建城寨,发展农业手工业,批量制造武器盔甲,引导鲜卑高层学习了解汉文化与制度。

当时河北汉人对鲜卑的升级与进步是全方位的。

跟蹋顿的“意外之福”其实是一样的!

这其实也是“慕容”和“拓跋”后面能在五胡时代占据重大戏份的关键起点!!!

乌桓被曹老板消灭后,乌桓的地盘渐渐开始被东部鲜卑接手,直到西晋初年,在经历鲜卑各位东部大人的漫长混杀之后,东部鲜卑最终脱颖而出了三个强大势力,分别是慕容部、段部、宇文部。

渤海小吏

先看最北面的宇文部。

“宇文”这个姓是匈奴姓,出自匈奴的远支,根据地,在辽西紫蒙川。(今朝阳)

还记得上一章说的东汉中期,北匈奴被打的西迁,有十余万落开始到了辽东去讨生活,最终都入了鲜卑籍吗?(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馀种十馀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这个宇文部,部落的首脑还是匈奴的宇文氏,部落名也没有变,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当中,部众已经开始杂胡化鲜卑化,成为鲜卑的联合体,受当年鲜卑联总统檀石槐的领导和指挥。

再来看西边的段部。

一提到段氏,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给我们慕容表哥弄得很没面子的大理段氏。

渤海小吏

其实在我国,最早对历史走向产生影响的段氏是鲜卑段氏。

而且吧,和金先生写的相反,真实历史中是慕容表哥凌空一通瞎点,把段公子给弄死了。

段部属于辽西本土鲜卑发育而成的,并非像宇文部那样迁徙过来的。

最早段部鲜卑的始祖段日陆眷出身极其卑贱,因为战乱,老段被人贩子拐到了渔阳卖给了当地乌桓大人库辱官做家奴。

他这个家奴的作用,是人形痰盂。(诸大人集会幽州,皆持唾壶,唯库辱官独无,乃唾日陆眷口中。日陆眷因咽之,西向拜天曰:”愿使主君之智慧禄相,尽移入我腹中)

后来渔阳大饥荒,库辱官派痰盂,不对,派会来事的老段带着一部分队伍去辽西找吃的,老段到了自己老家后就不回去了,开始招诱亡叛,渐渐形成了段部鲜卑集团。

段氏鲜卑的根据地在辽西之阳乐和令支(今迁安县)为中心向各地发展的。

最后再来看东北三部中本季剧本最重的慕容氏。

慕容部最早龙兴之地是西拉木伦河的上游(今河北平泉县北至西拉木伦河的西段地区),此地原属于檀石槐分割的中部之地。

在檀石槐死后到轲比能崛起的这段时间,慕容部几经辗转,最终在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不在中部混了,率部向东迁徙,到达了辽西郡。

确实是树挪死人挪活的,到了这个地方后,慕容部赶上了自己部落有史以来的第一波超级政治红利。

慕容氏的第一个大恩人,是司马懿。

我司马大宣王此时被曹叡扔到东北平公孙渊。

莫护跋紧紧抱了司马懿的腿,在剿灭公孙氏的过程中步调一致听指挥,随后因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这个外地部落因此顺利扎根并开始了发展壮大。(前燕鲜卑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

后来四十多年过去了,慕容部翅膀开始硬了,在公元281年,慕容部传到莫护跋之孙慕容涉归时叛晋,慕容涉归派儿子慕容廆攻打昌黎。

转过年来282年三月,安北将军严询在昌黎会战中击败慕容廆,杀伤数万人。

慕容部东迁到了辽东北。

慕容部的这次元气大伤使得身边的饿狼们开始伺机而动,284年慕容涉归死,儿子慕容廆继立,开始被宇文部和段部欺负。

公元289年,慕容廆认怂遣使降晋,不久南下迁于徒河之青山。(辽宁义县)

又五年后,慕容部在294年又南下,徙居于棘城。(今锦州附近)

鲜卑三部的首领并非是和睦相处的,经常进行争夺战争,在四世纪初,东北三部中最强盛的是段部鲜卑。

后来天下大乱后,石勒攻打冀州,段部参战,张宾、孔农对石勒说:鲜卑之种,段氏最为勇悍;

愍帝时(313-316年),河东裴疑为昌黎太守,扶兄丧东归,欲仕慕容廆。兄子裴开问道:"段氏强,慕容氏弱,何必去此而就彼也?

为啥段部最开始强大?

其实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接壤西晋汉人多,也继承了最多的乌桓遗产,人口基数大,能工巧匠多,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先发优势。

渤海小吏

为什么后来慕容氏最终脱颖而出,咱们届时会给出详细的壮大过程,在这里先提前预告一下,回看慕容氏那段迁徙的路线,可以看做慕容部由游牧渐渐开始尝试汉化的开始。

因为史料给出记载,慕容廆移居棘城后,开始和广大汉人农业区接壤,开始在部落的发展中加入“农桑”元素,法律制度也开始学习西晋。(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

公元304年,是慕容部的汉化之始。

早早的开始搭建的汉化制度框架,将汉化的成果巩固下来,是慕容部不同于段部和宇文部的发展轨迹。

这也使得后来中原崩盘后,慕容氏成为了整个河北汉人的众望所归。

这也最终帮助慕容部拿到了东北代表队中唯一一张入关中原的门票。

纵观整个两晋,所有少数民族的飞黄腾达,都获得了汉民族馈赠的“意外之福”!

“此消”,“彼长”,上天在不断的平衡长城两端。

东北的布局还有好久才会登场

天下大乱的第一波炸药原料

很快就要输送完成了


陆:数十万“杂胡”弹药涌入中原

此时的塞外鲜卑,在汉末大乱杀出了曹老板后,也渐渐交出了自己的重新上阵答卷。

后檀石槐时代,鲜卑解散为三个地域主体:

一个是上一章说到的东北三部;

一个是檀石槐后裔的步度根集团,辖数万落,控制着云中、雁门、北地、太原等郡的一部分地区。

一个是轲比能集团,控十余万骑,散落控制渔阳、代郡、上谷郡地区。

檀石槐之后的鲜卑能人,是轲比能,史载来历为“小种鲜卑”,原来势力很弱小,后来因为有当年檀石槐的气质,为人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被部落推举为话事人,这两位鲜卑联的总统起步基本是一致的。

柯比能腾飞的关键一步是袁绍统一河北的助攻。

黄巾、黑山以及一些和袁绍有仇的豪族逃入了北境,教作兵器铠楯和文字给落后的轲比能集团带去了巨大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升级,由此开始走向强盛。(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

轲比能集团也开始尝试中原化管理的前进步伐。(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还是上一章那句话,每一个“落后”民族,要是没有“先进”民族的输血和升级,是根本谈不上什么崛起、甚至什么弯道超车的。

后面具体过程不说了,大约在公元233年,轲比能集团吞并了步度根集团一统漠南,鲜卑中、西二部再次重组成功,并于次年击破了魏国并州刺史毕轨的讨伐军。

轲比能这些年的异军突起,也吸引到了咱汉丞相的目光,倒数第二次北伐彻底教司马懿打仗的陇西会战中,丞相就联络了轲比能一块出兵。

貌似鲜卑即将再一次成为中原王朝来自漠北的巨大威胁。

但是,每当我们回顾曹魏这个王朝时,总会为他已经达到艺术水准的成本控制水平而惊叹。

曹魏在保本儿大战中,除了二爷的襄樊战之外,这些年基本上没咋吃过亏,而且成本控制极佳,总是能一下子抓住重点。

这回是幽州刺史王雄派了一名剑客韩龙出塞,随后成功刺杀了轲比能。

刚刚崛起的少数民族牛在哪?

领导人嘛!你刚刚起步嘛!你的制度建设还并不成熟嘛!

弄死你的领导人,短时间内哪里再去找这么一位拢得住摊子的?

在这里也引申一下,无论是公司还是团体,在剧烈上升过程中核心领导人一定要防范被竞争对手“斩首”、“丑闻”······

该配的安保力量和舆论公关力量一定早下手,早打算,千万别大意。

当你剧烈上升的阶段,通常牛的是你这个人,或者说是在你指挥下的那个“优秀兵团”,规模化可复制的一整套东西还都谈不上,人家实在弄不过你了直接给你“斩首”就全都解决了,别人根本接不住你留下的那一摊。

注意,我是建议大家修炼自己的内功,是堂堂正正的练金钟罩,而不是启发你去害别人。

曹魏一朝干事太过阴损,他家最后那下场也都知道。

渤海小吏

刚刚统一的鲜卑因此在上升期中戛然而止,由于没有了绝对威望的话事人再次变成一盘散沙,互相攻打,大部落开始远遁塞外,小部落开始请服曹魏,边境又没事了。(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

轲比能之死虽然意味着鲜卑作为一个统一政治体的腾飞再次戛然而止,但这次历史车轮的向前并没有白费功夫,巨大的底蕴与势能开始在整个北境孕育厚积。

因为有一个部落迅速的接过了他的烂摊子。

话说鲜卑族中最北端的一个部落萌芽于大兴安岭之北,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后来由于条件太过于恶劣,他们迁徙到了呼伦贝尔大泽附近。

再后来,这个部落继续西迁,终于和蒙古草原接触上了,他们遇到了祖辈的老对手匈奴,随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杀伐、通婚,这个部落被称之为“拓跋”。

在漫长的岁月里,拓跋部日益壮大,在檀石槐总统组成鲜卑联合众国的时候,部落法人拓跋邻已经成为了西部州长(西部大人)。

后来檀石槐死了第一届鲜卑联解体时,拓跋邻与时俱进,不仅学着檀石槐开始搞起了世袭制度,还创意性的搞出了八部大人制度。

同志们,一旦草原民族的制度和“八”这个数字有了关系,很多冥冥中的腾飞之锁就开始解开了封印,这似乎是以小博大的关键密码。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拓跋部在多年演化后,也并非是当年起于白山黑水的那支纯种了,里面也有多年来不断吞并、通婚的诸多小团体;

比如后面马上说的“帝族十姓”中,“纥骨氏”和“乙旃氏”就原来分别是丁零族的部落。(《魏书·高车传》:“其种有护骨氏;高车十二姓内有乙旃氏。《隋书·铁勒传》有纥骨部)(史书中出现丁零、敕勒、高车、铁勒时,这其实说的是一个民族)

他这个拓跋部,其实也相当于是个小型的联邦。

所谓的八部大人,是拓跋邻将整个拓跋部所控制的部落拆分成了八分,派遣自己的七个兄弟各统摄一部,各为一姓氏,分别世袭罔替,七个兄弟部落拱卫他这个主部落,这也就是后世鲜卑八国的最早根基。

1、拓跋氏由拓跋邻摄领,至魏孝文帝迁洛阳后改为元氏。

2、纥骨氏由拓跋邻的大哥摄领,后改为胡氏。

3、普氏由拓跋邻的二哥摄领,后改为周氏。

4、拔拔氏由拓跋邻的三哥摄领,后改为长孙氏。

5、达奚氏由拓跋邻的大弟摄领,后改为奚氏。

6、伊娄氏由拓跋邻的二弟摄领,后改为伊氏。

7、丘敦氏由拓跋邻的三弟摄领,后改为丘氏。

8、俟亥氏由拓跋邻的四弟摄领,后改为亥氏。

后来,献帝邻又在编外加了乙旃氏和车焜氏,后分别改为叔孙氏和车氏,凑一块也就是所谓的“帝姓十族”。

因为都是亲戚,所以也定下了规矩:“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

此次的拓跋邻改制,最大的意义是他不仅确定了拓跋氏的世袭制度,还取消了原来那些异姓部落的酋长资格,将自己的兄弟换过去做了老大。

当然,也做了妥协,我这帮兄弟改成你部落的姓,不过至此所有的控制权都在我拓跋氏的血缘里了。

举个好懂的例子哈。

一个门阀有十个儿子,其中一个人继承本家家产,剩下九个儿子给其他九个大姓当上门姑爷去了,连姓都改了,但是,这九个姑爷带着对方家产入股本家来了,十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抱团联盟。

最初的部落联盟组织,讲究个推举,比如檀石槐、轲比能这都是推举出来的,通常是各小部落推举出小帅,然后在小帅之间再推举出一个代表大部落的大人。

渤海小吏

各大人之间再推荐出檀石槐,当然,越牛的大部落说话权重就越高些。

渤海小吏

檀石槐时代,拓跋部所在的西部当时有20多个“邑”。(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领之,皆属檀石槐)

史载留名的有三个大人,相当于平均一人管理七个“邑”。

拓跋邻改制的这“八部大人”,其实大概率就是原来他下辖的八个“邑”。

在这个开始世袭的时代,拓跋邻最大化的固定夯实了拓跋部的家产。

后来到了献帝邻之孙拓跋力微时,拓跋部兼并了五原郡强大的没鹿回部,随后诸部大人开始归附。

除了之前的八部大人拓跋十姓之外,又有原匈奴部,高车部,柔然部等诸多种族的部落加入了拓跋部,此时拓跋部的实力已经达到控弦上马者二十余万了。

大概的说一下,原匈奴籍的有: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刘氏);须卜氏(后改卜氏);丘林氏(后改林氏);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丁零籍的有:乞伏氏(后改为扶氏);解批氏(后改为解氏);奇斤氏(后改为奇氏);贺拔氏(后改为何氏);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柔然籍的有:阿伏干氏(后改为阿氏);叱吕氏(后改为吕氏);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东部诸族的统一说一下:有乌桓氏(后改为桓氏);薄奚氏(后改为薄氏);莫舆氏(后改舆氏);素黎氏(后改为黎氏);匹娄氏(后改为娄氏);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今天的太多姓氏,说句实在话,你真不知道你家的根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

因为太多的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都改成汉姓了。

拓跋部在壮大的过程中,其实有些类似于又一次的变成了以阴山为中心,盘踞边塞的一个大规模联盟共同体的状态。

不过这个网络的进化已经开始能够看出不同于以往的状态了。

最核心的是拓跋氏;

外面一层是帝族九姓拱卫,这是每年跟着拓跋氏有祭祀资格的;

再外面一层,是后面不断归附的部落,拓跋氏会跟其中一些非常大的实力派部落进行通婚,起到慢慢同化吸收的作用。

拓跋部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和曹魏产生了接触。

258年,拓跋力微迁徙部众到定襄郡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拓跋力微吸取了轲比能的教训,本着要买卖不要杀害的原则,开始和曹魏进行友好往来,公元261年,拓跋力微遣长子拓跋沙漠汗到洛阳为人质。

目的就是互市。

此时是司马家代魏的关键时期,三级片导演司马昭即将伐蜀,拓跋力微这个送人质的信号属于给司马昭面子,所以拓跋部也得到了很多红利性政策,从此每年都有中原的许多金帛缯絮从洛阳运输到盛乐。(为魏宾之冠。聘问交市,往来不绝。魏人奉遗金帛缯絮,岁以万计)

咱们在说禅代整体的安抚成本特别高时,通常印象都是对于官僚阶层的收买成本高,但其实这种高成本是方方面面的。

比如为了渲染这种内附的祥瑞以及保证边境的暂时平稳,中原王朝就需要对北境付出高溢价。

待遇提高了就降不下来,这后面就都是事,晋初的时候,拓跋部已经有部落数万家进入到了云中地区。(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

拓跋部扩展的速度太快了。

解决拓跋部尾大不掉的,是老妖精卫瓘。

267年,拓跋沙漠汗从西晋回到拓跋部准备接替年老的拓跋力微,但是这老家伙越活越硬朗,时隔八年,275年六月,拓跋沙漠汗再次以太子的身份到西晋去朝贡,这回就被扣这了。

本来司马炎都已经准备放拓跋沙漠汗走了,但此时的征北将军、幽州刺史卫瓘说,不能放回去啊,他爹这些年很不老实呀!

司马炎本来是不同意扣人的,但后来听说卫璀这老家伙要做局儿,请求收买拓跋部的各部股东让他们互相残杀,于是就扣下了拓跋沙漠汗。(晋帝难于失信,不许。瓘复请以金锦赂国之大人,令致间隙,使相危害。晋帝从之,遂留帝)

过了一年多,在卫瓘已经把礼都送给拓跋部的执政官和外部各大人之后,司马炎才送拓跋沙漠汗回拓跋部。(于是国之执事及外部大人,皆受瓘货

听说儿子回来了,拓跋力微派了各部大人去迎接,领导们喝酒喝得很开心。

喝一半时,拓跋沙漠汗看到天空中有鸟,于是说:看我把它射下来。

拓跋沙漠汗为啥喝多了要打鸟呢?

因为男人嘛!炫耀属性多多少少是有的嘛,他在国际大都会的洛阳这些年学会了玩弹弓子。

只看拓跋沙漠汗拿出弹弓子“啪”的一声就把那鸟给崩下来了。

各部大人都看傻了。

显摆嘛,通常就不会有啥好结果,而且本来就都收了钱准备害你呢,你自己送了这么大的一个口实,各部大人私下沟通说:这小子太牛了,空手打鸟,这是在晋国学了法术回来了,不是过日子人啊!他继位后肯定会走改革的道路,咱们肯定都得不了好,不如剩下在国内的王子们更能代表我们的根本利益。(时国俗无弹,众咸大惊,乃相谓曰:“太子风彩被服,同于南夏,兼奇术绝世,若继国统,变易旧俗,吾等必不得志,不若在国诸子,习本淳朴)

各部领导们达成共识后,开始陷害拓跋沙漠汗,率先跑回了拓跋力微那告状,说你儿子太牛啦!空弓打鸟,这在晋朝都修成魔法师啦!这是乱国害民之兆啊!这儿子您可得掌掌眼!

这边拓跋力微也有了波动,这些年拓跋沙漠汗不在身边,身边诸子都挺喜欢的,而且已经年老昏聩,听到中层干部都说这孩子已经被晋国洗脑了,于是说“要是都觉得不行那就杀了吧”,于是诸部大人又飞奔回去弄死了拓跋沙漠汗。(自帝在晋之后,诸子爱宠日进,始祖年逾期颐,颇有所惑,闻诸大人之语,意乃有疑。因曰:“不可容者,便当除之。”于是诸大人乃驰诣塞南,矫害帝)

其实,这个拓跋沙漠汗已经汉化很深,他回来继位是非常符合晋朝利益的。(帝身长八尺,英姿瑰伟,在晋之日,朝士英俊多与亲善,雅为人物归仰)

那为啥司马炎要听卫瓘的建议扣住他,又为啥要做局弄死这个太子呢?

因为这仅仅是老阴谋家卫瓘的第一步。

杀了拓跋沙漠汗的后着,卫瓘是这么走的。

此时塞外乌桓已经势微,归顺于拓跋部统领,卫瓘的后招是乌桓王库贤。

库贤是拓跋力微的亲信,在拓跋力微得病的时候,他选择了背叛,收了卫瓘的礼去挑动诸部离散,高调在大庭广众磨刀霍霍。(乌丸王库贤,亲近任势,先受卫瓘之货,故欲沮动诸部,因在庭中砺钺斧)

各位部落大人们问你这是干啥呢?

库贤回答:领导恨你们杀了他儿子,现在正要将各位大人的长子全都抓来给他儿子陪葬。(诸大人问欲何为,答曰:“上恨汝曹谗杀太子,今欲尽收诸大人长子杀之)

同志们一看,纷纷表示谢谢老库的明码示警,老领导现在也重病了,我们也不担心他报复了,于是纷纷带领部族散去,拓跋力微没多久也病死了,拓跋部在拓跋力微时代的壮大联盟被老卫瓘的连环计给摧毁了。

卫瓘并不希望看到一个亲晋的统一大联盟。

他希望看到的是可以各个击破的松散小部落。

玩阴谋,中原政权的这帮老东西真是祖宗。

当然,还是那句话,人太阴损了真的是不好的,卫瓘这辈子这种事没少干,最后结局看着自家被灭门,黄泉路上一家老小不孤单,也挺悲惨的。

这一次,拓跋部虽然解体,但跑的都是外部大人,相当于回到了拓跋邻时代,之前称雄西部的八部大人老底子的基本面还是在的,不过拓跋部仍然陷入了长达20年的恢复与重振当中。

过去背叛的那些部落,有的重新回到了拓跋部怀抱,有的被消灭,有的被兼并,但大多数,则南下投入了晋国的怀抱。

自打277年拓跋力微死,整个晋朝北境迎来了极其罕见的大规模内附。

公元277年,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等二十万口又来降;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

279年三月,匈奴都督拔弈虚帅部落归化;冬十月戊寅,匈奴余渠都督独雍等帅部落归化;

284年,复有匈奴胡太阿厚率其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归化;

286年,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类大小凡十万余口,诣率雍州刺史扶风王骏降附;

287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复率种落大小万一千五百口···来降,并贡其方物,帝并抚纳。

其中,277年和286年的两次内附人数最多,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余万。

《晋书·地理志上》载:晋初雍州户九万九千五百,按一户以五口计,雍州人口约五十万左右。

自东汉以来,氐、羌纷纷内迁雍州,这计算出来的五十万口不完全是汉人户口,还包括“编户氐人"。

上述两次最大规模的北境内附数量,就几乎达到雍州原有户口的一半,实际上内迁的数量远不止于此。

上述剩下的内迁并没给出人数,但总量应该同样不在少数。

对于这些海量的移民内附,中原高层给出了一个统称,叫“杂胡”。

“杂胡”之称,最早始出现于公元280年司马炎平吴后郭钦的“徙戎”上疏:裔不乱华,渐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杂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万世之长策也。

上述的五郡杂胡,其实就是拓跋力微死后,从拓跋鲜卑母体上分离出来的这些年兼并融入的各族部落。(公元277年,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等二十万口又来降;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

这源源不断的“杂胡”子弹,都在短短时间内涌入了北境长城,进入到了并州和关中!

不仅如此,东北边境也出现了大量的内附情况!

280年,六月甲申,东夷十国归化

281年,夏六月,东夷五国内附。

282年,九月,东夷二十九国归化。

286年,八月,东夷十一国内附。

东夷诸国的大批量归化,也和东北的慕容、宇文、段部三鲜卑的迅速壮大与不断杀伐兼并地盘有着极大的关系。

等于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大量被打败的,不受待见的,非主流的“杂胡”子弹们在整个北境范围内大规模进入了中原内地!

渤海小吏

这个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早不内附?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段,如此海量的“杂胡”纷纷开启了内附之路呢?

俩原因:

1、明面上:此时西晋平吴,声威远播。

2、深层核心:司马炎需要这种万国来朝的政治造势!

当时是什么时间段?

是炎攸暗战即将揭锅的时间段!

公元282年底,发生了西晋一朝最大的政治武斗——齐王出镇事件!

司马炎在和他弟弟司马攸对掌!

司马炎如此大规模的允许内附,不顾承受能力的允许杂胡内迁中原,不过是因为万国来朝的面子问题!

他需要借助海量“杂胡”的内附,来给自己的灭吴功德添砖加瓦,从而一掌震死他那个恶心了他20年的弟弟!

但是,他因为面子问题和政治动机导致的开放边境大规模内附,却给拉华夏民族悲惨命运的三百年提供了四世纪前半页的源源不断弹药输送!

亲爱的们,串起来了吗?

把这一长串的逻辑链条连接起来了吗?

后来胡马南下中原之所以如此迅速的风起云涌,他闹事的人力基础是怎么来的大家明白了吗?

一切历史,都是演化的!都是逻辑的!都是环环相扣有因有果的!

老天爷的布局草蛇伏线,灰延千里,将大戏的所有积累沿着长城两边在同一时间凑到一起了!

司马氏的无敬无畏诅咒死局!

数十万杂胡的百年仇恨和突然涌入!

一切有条不紊,就等待风云际会后的那一嗓子终极引爆!

渤海小吏

在这个时间段涌入华夏的这几十万“杂胡”,极大程度上的成就了所谓“五胡乱华”中的前两胡。

为什么上天安排贾南风兜住了司马炎死后的十年?

因为他还在等待几个关键角色的蓄力和成熟!

这数十万杂胡的散装弹药,在20年后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主人。

渤海小吏

这个主人的民族部落,曾经是拥有着数百年老牌军国主义历史的民族。

但如今已经被中原政权成功的阉割改造了

这桩桩件件刻骨铭心的极度屈辱

蕴藏了数百年的血海深仇

他的名字,叫南匈奴

渤海小吏


柒:一个老对手的百年阉割之路

南匈奴自打公元49年内附给东汉当保安后,就逐渐的掉入了刘秀当年对他的阉割陷阱中了。

前面没看过的朋友们一定要重新回看一下《光武中兴》的“班超通西域”,千万千万要看,尤其不知道“小冰期”及其具体影响是啥的一定要看,当年讲的相当明白,这里我就不重复了,里面详细的写明了刘秀对南匈奴的温水煮青蛙和小冰期的影响。(第四十二战:班超通西域(全)小冰期下汉匈博弈的个人英雄主义巅峰

一晃,百年时间匆匆过,发生了很多本质上的变化。

话说到了140年四月,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等人叛乱了,率三千余骑兵攻略西河郡。

五月,左部又勾搭了南匈奴右贤王抑鞮等,合兵七、八千骑围攻美稷,杀朔方郡、代郡长史。

面对这个问题,朝廷安排度辽将军马续和护匈奴中郎将梁并、乌桓校尉王元等人征发了边郡武装和乌桓、鲜卑、羌胡的雇佣兵凑了两万多人反击,成功平叛。

对于此次叛乱,中央给了政策,投降这事就算过去了,度辽将军马续把这个政策带给了造反派,被左部勾搭的右贤王抑鞮于是率一万三千余人投降了。

事后顺帝对这事比较生气,派人痛骂了南匈奴单于休利,说你这主体意识不强,管理失责,一把手要负主要责任。

渤海小吏

其实这个休利单于一直以来乖的很,根本没敢造反,听到汉家爷爷怒了赶紧脱帽来向上级领导护匈奴中郎将谢罪。

结果朝廷派来的新护匈奴中郎将陈龟是个铁腕鹰牌,对于南匈奴造反这事很愤怒,展开了疯狂的精神强奸大法,最终休利和其弟左贤王竟然自杀了。(龟以单于本不能制下,逼迫之,单于及其弟左贤王皆自杀)

堂堂的匈奴单于被咱的监军逼死了。

陈龟同志的那句“单于不能制下”为啥把左贤王也给逼死了呢?

因为右贤王归单于直接领导,左部归左贤王直接领导,这俩都叛变了,你们是咋管理的!还特么有脸活着······

总之,好大的官威。

虽说陈龟后来因为这事被免官下狱,但这次外交事故也侧面的说明了为啥南匈奴会叛乱。

百年来,东汉已经把人家南匈奴欺负的太屈辱了。

再往深想想,是咱们的监管水平已经如此无孔不入的高级别了吗?

其实也不是,只是因为此时鲜卑已经逐渐拿下了塞北,塞外南匈奴回不去了,雄起又日渐失去资本,单于作为部落权威在汉朝的阉割下又失去了整个南匈奴集团的民心,内部开始四分五裂,南匈奴集团这只青蛙已经有点跳不出东汉这口锅了。

说到底,还是当年刘秀好思想的熠熠生辉。

让人家攥着命门,生死就永远取决于人家的心情。

渤海小吏

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辱,就要摇尾乞怜。

无论面对的是不是礼仪之邦,都这意思。

这件事结束后,由于南匈奴的继承统序是左贤王继位,现在单于和左贤王同时自杀导致南匈奴单于之位此时没有了法理上的接班人。

叛逃的左部王吾斯拥立了车纽为单于,南匈奴进入了没有“汉朝领导人”的状态。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公元143年,护匈奴中郎将马寔刺杀了这次匈奴内叛的源头吾斯,顺帝派了个叫兜楼储的回南匈奴当新一届大汉盖章的“体制内”单于。

144年夏四月,马寔再击叛逃出塞的南匈奴左部,大破之,跟着叛乱起哄的胡、羌、乌桓也全都投降了,东汉算是彻底帮这个“儿单于”兜楼储坐稳了南匈奴单于的位置。

这位兜楼储,据说是南匈奴的“守义王”。(立南匈奴守义王兜楼储为南单于)

你听听这名字,“守义”,就差叫“乖乖”了,顾名思义的汉朝特务,妥妥的匈奸。

这个兜楼储已经不清不楚的看不出单于的继承法理在哪了,既不是兄终弟及,也不是父死子继,完全就是你汉朝直接安排干部了。

没两年兜楼储死了,147年继位的新单于是一个世系更加史书无载的叫做“居车儿”的同志。

极大概率还是东汉所立的一个傀儡代言人。

因为后面桓帝时代南匈奴那又闹事了,张奂上书说这个居车儿实在太特么废物了,换一个吧。

桓帝是这么回答的:这个居车儿作为傀儡一直相当听话,别特么瞎折腾!你给我把他安排好了!(桓帝诏曰:“《春秋》大居正,居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东汉朝廷的种种做法,有点实在太不拿老牌军国主义匈奴当回事了!太不拿人家南匈奴联盟中的所有部落当回事了!

你做的太明了。

最起码新的南匈奴单于应该根据南单于家族的世系进行筛选,这样谁也说不出什么;

或者也要考虑人家南匈奴集团内部的想法,进行新一轮的代言人角逐,你从中挑选扶植一个。

结果你从洛阳直接空降一个不清不楚的就给安排了。

太不拿人家当回事了!

公元158年,南匈奴诸部全都叛变了。

由此也能看出来此时此刻所谓的这个南单于根本没有权威了,得不到南匈奴各部的拥戴,不过咱炎汉武运绵长,叛乱又被“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干平了。(延熹元年,南单于诸部并畔,遂与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以张奂为北中郎将讨之,单于诸部悉降)

东汉后期的“凉州三明”,其历史意义真的相当被低估。(新同学可回看《光武中兴》最终篇:第四十五战:189年汉末崩塌(全)顶级谋篇布局下的“为他人作嫁衣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奂建言桓帝不能再用这个居车儿当单于了,应该立其左谷蠡王。(奂以单于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上立左谷蠡王)

张奂之所以会这样上书,是因为他身在一线,已经非常清醒的看到了不能在这样下去了,南匈奴此时已经被安置在塞内了,当初对这个种族的阉割步骤中很关键的一项是让他们当保安,去打塞外的游牧民族。

现在南匈奴已经濒临破产四分五裂,动不动我还需要去讨平他的反叛,实在不符合我们的国防要求。

让南匈奴内附是要靠他以夷制夷的,是花钱让他去收拾别人的,不能咱们总花钱去收拾他!

所以此时一个匈奴内部认可的单于出来主事是相当重要的。

但桓帝被这个居车儿跪舔的实在是太爽了,这傀儡当的实在没话说,坚决不准换。

此次平叛后,南单于的继承顺位在居车儿这一脉传了下去,檀石槐于塞外崛起后,张奂曾经带领南匈奴武装出击过,但大败而回。

领导人像人家的一条狗一样,这样的南匈奴还能有什么战斗力。

公元179年,传到居车儿的孙子呼征这时,呼征单于居然不听话了,忘了当年你爷爷是汉廷的一条狗而已,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跟护匈奴中郎将张修不对付,结果咱汉朝大人张修又跟杀条狗一样的把人家单于给杀了,直接就地立了右贤王羌渠为单于。(二年,中郎将张修与单于不相能,修擅斩之,更立右贤王羌渠为单于)

唉!瞅瞅这牛X劲儿,动不动就当着人家的面杀人家村长,还随便指派下一任村长。

这种让人家极度屈辱的行为当年东汉经常干。

张修后来被朝廷下狱,以此平复南匈奴的面子难堪问题,但承认了张修擅自立的羌渠为新单于的既成事实,表示这人我们杀了就杀了,确实就是杀条狗而已,你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别太拿自己当人。

九年后,公元188年,黄巾起义蔓延四年的中原大地已经四处松动,张纯和乌桓又在幽州搞起了叛变,灵帝诏令征发南匈奴出兵幽州,羌渠派遣其子左贤王于夫罗率兵前往。

结果面对这次调兵,南匈奴内部人家再也不忍了,看到了你东汉已经成了破屋子,组织起来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叛变,杀了羌渠,十万人宣布不再服从东汉领导!(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右部醯落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馀万人反,攻杀单于)

在此次南匈奴举族皆叛反杀羌渠的事件中,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凶猛部落终于冒头进入史书的大视角了。

休屠各

休屠各这个名字貌似很陌生,但其实是因为几百年的音译传称的种种原因有所变化,它的原名,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叫做“休屠”。

话说二百七十年前,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太阳王刘彻派出了匈奴的命中杀星霍去病去打通河西,随后就是各种惊悚战报传到了匈奴王庭。

第一次河西之旅,霍去病率领着万骑汉军特种兵大队对匈奴河西分区两大匪首实施了小型核爆打击,生擒浑邪王太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头领,斩首8900余级,休屠部的祭天金人都被霍去病装兜里带回长安了。

同年秋,霍去病再去河西大搞恐怖袭击,这一次河西地区的两个领导浑邪王和休屠王再次被霍爷搞死好几万。

渤海小吏

本部大怒,给罐里养王八代言的越来越抽抽的伊稚斜单于要这哥俩来本部进行年底述职报告。

浑邪王和休屠王一合计,决定投降。

结果走半路了,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杀了,浑邪王率领了两部共四万余人投降汉朝。

休屠部,算是最早内附中原王朝的那批匈奴部落。

休屠部的王子我们更加熟悉,就是马夫界有史以来出过的最大领导金日磾,后来武帝托孤五大臣的二号人物。

金日磾的出息,很大程度上也给了休屠部巨大的政策红利,休屠部的足迹随后辗转武威、北地、五原、朔方、西河诸郡,一直在北境线上来回溜达,在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中不仅没有被吞并,离散,反而扮演着兼并人的角色在中原边境始终保持着部落的名号与自由度。

这在内附部落中相当不寻常。

因为两汉时内附的匈奴王没上百,也得有数十,但最终并没有剩下几个名字。

要么被灭了,要么被吞并了。

总之,休屠部是那个活的很坚挺的一直扮演吞并角色的部落。

在两百多年的逐渐演化过程中,“休屠”的名字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休屠各”,慢慢又变成了“屠各”。

第一次进入史书记载,是桓帝永寿年间(156年),休屠部和朔方乌桓反叛,烧了五原的度辽将军的办公室。

张奂接到反叛消息后按照游牧民族“海誓山盟不如眼前利益”的轻车熟路套路勾引了乌桓内鬼,搞了次内部暗杀,杀了休屠各的头目们,随后张奂再一出击,就都投降了。(奂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

但蛰伏三十年后,来到东汉末年,休屠各这回的反扑相当凶猛,已经开始引领南匈奴的反叛了。

此次声势浩大的叛乱开端,就是公元187年底的休屠各叛乱,次年正月入寇西河杀其郡守,三月又杀了并州刺史张懿,随后成功勾引了南匈奴左部杀了羌渠,随后全族都叛变了。(中平四年十二月,休屠各胡叛;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

休屠各是此次南匈奴有史以来最大叛乱的震中。

羌渠死后,其子于夫罗想继位,但被全体国民轰出去了,国人推举了一个叫做须卜骨都侯的为单于。

于夫罗于是开始向东汉求助,但此时很巧,灵帝死了。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就都知道了。

汉末崩塌大戏上演,并州的军力被丁原带进了洛阳去进行政治豪赌,整个并州几乎变成了无政府状态,于扶罗率数千骑的嫡系与白波黄巾合兵攻打河东郡诸县,屯兵落脚在了平阳。

不过并州虽然已经没有州军了,但自保情况却相当良好。

由于并州地处羌胡杂居之处地方豪族的防范意识本就很强,外加整个三晋大地那叫一个千沟万壑,自保条件又很优越,黄巾起义此时已经过去了五年,坞堡组织再次林立于三晋大地,于夫罗根本没啥大作为。(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内诸郡。时民皆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

于夫罗后来一度还想再次回到南匈奴,这回没提继位的事,但史书上说“国人不受”。(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

近五十年,只要是单于,就全都是东汉立的狗,这个印象已经在南匈奴内部根深蒂固了。

叛乱后南匈奴内部自立的须卜骨都侯单于在一年后死了,南匈奴从此不再设单于,改由有资历的部落酋长行使国事。

这个时间段,南匈奴联盟已经开始重新走上了推举制的道路。

无家可归的于夫罗在讨董卓时和袁绍、张杨参股,后来又变主意劫持了张杨被袁绍痛打逃到了黎阳,后来在袁绍四面受敌时想占便宜却又被曹老板教训,和袁术勾搭过,但又被曹老板一通暴打······

总体上活的很悲催。

公元196年,于夫罗死,其弟呼厨泉立。

呼厨泉一上位就赶上了献帝东归,献帝走投无路之时,白波军背景的杨奉来求救,呼厨泉派右贤王去卑帮着打李傕郭汜了。(建安元年,献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与白波贼帅韩暹等侍卫天子,拒击李傕、郭汜)

接下来,史书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出现了。

呼厨泉在此次政治投机后去了洛阳,随后又去了许都,再之后,就顺利“归国”了,并且根据史书后面的记载,呼厨泉又变成了南匈奴单于。(及车驾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二十一年,单于来朝,曹操因留于鄴,而遣去卑归监其国焉)

之前这么大的仇,于夫罗死活归不了国,在外面飘了七八年。

咋现在就回得去了呢?

咋现在又神奇的变成南匈奴单于了呢?

从他“及车驾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的行程来看,很明显,曹老板成了他的背后金主。

曹老板手上有献帝,能给他开出官方的南匈奴单于任命文书。

但是,呼厨泉的老板并非曹操一个。

袁绍就成为了呼厨泉在归国过程中下一个抱上的腿。

因为直到袁绍病死,袁尚时代和曹操抗衡的时候,呼厨泉都是听从袁家调遣的。(袁尚拒太祖于黎阳,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斡及匈奴单于取平阳)

由于这个阶段的南匈奴实在登不上台面,所以史书中对于呼厨泉的单于流浪记并没有详细描写,但其之所以能够在远离南匈奴联盟七年后重新夺回属于自己家族的一切,背后的金主是手里握着“大汉最终解释权”的曹操以及太行山东面吓人的袁绍。

这个世界,永远是看实力的,永远是谁赢他们帮谁的,公元206年,袁家败象大显,高干再次求救呼厨泉时已经得不到回应了,南匈奴回到了曹老板怀抱。(建安十一年正月,”公征斡。斡闻之,乃留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

并州被曹老板恢复之后,上任了猛人梁习,前两章提到弄死乌桓王的那位,这个猛人从根本上完成了对南匈奴的阉割。

袁绍家族解体后,当时并州可谓群雄割据,各部落开始趁机吞并汉人的吏民,各土匪势力也各占山头为非作歹。(时承高幹荒乱之馀,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

梁习到任之后,秉承此时已经被曹老板玩的轻车熟路的扣留人质好思想,分四步走将土匪并州打造成了大美模范州。

1、到任后开始将并州的豪强们举荐拉入到自己的幕府中。(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

2、豪强们都派代表上班后,就开始征发其兵丁为雇佣兵,劝他们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

3、等这帮小伙子们出征后,就把他们的家人全都快递到了邺城做人质。(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

4、这个时候如果再有不听话的,梁习就一改温和面孔杀人不眨眼。(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

在梁习的治理下,并州什么样呢?

史书中举了南匈奴的例子来表达整个并州的状态:呼厨泉很温顺,部落长老们见到梁刺史要下跪行礼,部曲们指哪打哪,和汉人的编户一样。(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於编户)

由于并州成了模范州,我们在三国季时基本没看见这个版块有什么剧情,梁习的工作也为曹操进一步的改组阉割南匈奴提供了底层支柱。

公元216年,曹操晋魏王,呼厨泉来拜码头。

来了就回不去了,曹操用上宾之礼将其扣在了邺城,派其右贤王去卑去监管南匈奴诸部。(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待以客礼,遂留魏,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

不用说,这个去卑是汪精卫。

去卑监国后不久,曹操将新的政策思想进行了实施,将并州的南匈奴集团和屠各集团拆分成了五部,选择了联盟中的豪贵族姓为帅,每一部都派了汉人司马做监军。(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此时南匈奴的地位连东汉时代都比不上了。(建安中,呼厨泉南单于入朝,遂留内侍,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於汉旧

当年杀单于已经跟杀条狗一样了,现在连狗都不如了。

渤海小吏

注意,这个时候,曹老板不光对南匈奴下手了,连屠各也被一块混编进五部进行统一管理了。

此前,魏国对于南匈奴和屠各一直是分别管理的,是各有官印的,比如出土官印有南匈奴的“魏匈奴率善佰长”,屠各的“魏屠各率善邑长”,而且建安二十一年十月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将两个部落进行了平等的罗列: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羌、僰,霆奋席卷,自寿春而南。

南匈奴是南匈奴,屠各是屠各,虽然都是匈奴族裔,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政体。

具体此次混编屠各部在五部中有多大的势力范围并不好确定,只是知道屠各老大刘豹被分配成了左部帅。(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

这次改编,曹老板不仅整个并州的匈奴族裔进行了重新整编,还将姓氏进行了汉化要求。

同化一个民族,从姓氏上下手是必须的,是首要的。

咋让他忘了自己是谁?

第一步就是让他连自己以前姓啥都不知道了。

曹老板这一生真的堪称试错大神,人家当年宛城招嫖被扫黄打飞后就搞出了曹魏腾飞的人质心得,随后越老越妖在人性的制度建设上不断搞出了新突破。

甭管是哪种战斗,人家一直在战斗中成长。

渤海小吏

南匈奴的单于呼厨泉和去卑之前见于史书时都没有改名,但后来他们的家族都改成了刘姓,比如于夫罗之弟后来拥立刘渊的大辈分刘宣就改成了刘姓,去卑之子刘猛也改成了刘姓。

在这次改姓中非常有意思的是,曹操让南匈奴跟了屠各的姓。(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

因为人家屠各是在这之前很久就已经改成刘姓了。

《刘曜载记》中说:曜父某、祖防、曾祖广、高祖亮均为刘姓,刘曜是此时左部帅刘豹的孙辈,说明刘豹祖辈父辈的刘亮刘广时屠各部就已经改姓刘了。

不仅呼厨泉和去卑的南匈奴统治一族改姓了,所有的南匈奴其他部落的贵族一并都改了。

南匈奴中,有四个部落是类似于大股东级别的,分别是呼衍部、须卜部、丘林部、兰部。(异姓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

这帮“国之名族”后来分别改成了呼延氏、卜氏、乔氏、兰氏。(是不是又有熟悉姓氏了)

曹老板改编的这五部中,并没有出现上述姓氏,全都是刘姓,说明此时是南匈奴和屠各的领导分掌这五部。

但是,屠各部对于南匈奴的渗透此时已经进展的相当深刻了,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窜动南匈奴叛乱了,此时南匈奴联盟中所谓“国中名族”的四姓跟屠各刘氏都有着诸多通婚以及合作的关系。

又过了三十年,事情起了重大变化,所谓的南匈奴刘氏不行了,刘豹的屠各部此时已经实质性的将这五部统一成一部了。(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

当时曹魏观察者报总编辑邓艾(你就说邓艾上过多少份书吧,真的是人才)曾经给司马师上过这么一份书:

邓艾的上书说了三件事:

1、非我族人其心必异,时时刻刻都要小心这帮蛮夷。(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

2、屠各刘豹此时已经一家独大,要给他分为两国去他的势,南匈奴那支中,去卑这些年的监国傀儡干的很不错,但他的子孙现在已经说不上话了,要给去卑之子一个显号,使其在雁门为我们戍边,把刘豹放在内地继续监管。(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

3、现在的胡汉杂居不是个事,汉人跟这帮匈奴人都待野了,这是给那帮蛮夷输送友谊弹药呢!(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

司马师当时忙着抚平内外,并没有顾得上这事,后来司马昭接班后落实了邓艾的这份建议,先是将领导岗位的称呼给改了,五部此时领导的名称都不“帅”了,而是变成了都尉,并排查了户口,此时刘豹统一的这个匈奴家底拢共三万落左右,五个匈奴自治县,约十五万人。(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太原故兹氏县;右部都尉六千余落, 居祁县;南部都尉三千余落,居蒲子县;北部都尉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

禅代魏国前,司马昭又将刘豹统一的盘子划分成了三部,让去卑之子刘猛为中部帅,并让刘豹的儿子刘渊来洛阳当了人质。(咸熙之际,以一部太强,分为三率;咸熙中,为任子在洛阳,晋文王深待之)

去卑之子刘猛后来在271年正月看到西晋西北有乱,举起了叛乱大旗。

但是,没人搭理。

十一月,刘猛攻打并州,被并州刺史刘钦所败,又过了俩月,西晋监军何桢讨刘猛,屡破之,后来又开出了暗花悬赏,利诱其左部帅李恪,李恪杀了刘猛投降。

南匈奴最后能贴点边的官方旗帜被灭了。

屠各成为了并州匈奴毋庸置疑的主人。

总体来说,由于东汉中后期南匈奴单于一系的威信被中央政府彻底打掉的历史原因,屠各部经过了近四百年的辗转,终于在魏晋禅代时期达到了作为匈奴民族代言人的权势顶端。

但是,这又没啥好自豪的。

“帅”都他娘的成“都尉”了,继承人也被扣在了洛阳,所谓的统一为一部还是被人家司马家随便摆布,想拆成啥样就拆成啥样。

但是,屠各部也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积攒了太多潜藏在暗流下的巨大底蕴和能量。

比如说,在整个匈奴共同体内部完成了足够多的联姻和利益捆绑;

比如说,在整合为一部的过程中,屠各完成了对自身实力的整体排查;

比如说,刘豹在洛阳的那位继承人,已经逐渐的将汉人的那套精髓学到了脑子里······

你汉人聪明、勤劳、勇敢,率先创造并发扬光大了华夏文明,随后牢牢占据了主赛道,越占据优势越大,眼瞅你会作为第一名去领先千百万年。

但是,几百年过去了,你这个民族总会有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是有史以来的民族最脆弱时刻。

这个时候,恰巧少数怎么打也打不死的小强异族中冒出来了几个极度神奇,陪跑到这一时刻的危险变量。

奇妙又残酷的事情随后就发生了。

西北被你汉人屠戮侵凌的再干净,也总会有着最顽强的羌氐后裔幸存下来去等待你的虚弱;

大漠被冰期煎熬的再苦难也终归会有拓跋、柔然坚挺于塞北荒原;

关外苦寒风霜雨雪,却仍然最终迎来了慕容入关······

天道有情亦无情!

上天有好生之德亦有肃杀之怨!

一切一旦拉长到一个时间轴我们就会发现:

自古无不灭之朝,自古无长盛之邦。

灭与兴皆源于人在做,天在看。

明白这一点,看到了前面六百年华夏政权对人家“蛮、夷、戎、狄”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才能够心理平衡些的看待后面的那些凄惨和悲哀。

你大运在时,你心安理得;

人家抓住机会坐庄后,人家亦会依样画葫芦。

时间来到公元四世纪,公元300年。

此时此刻,长城南北是个什么状态呢?

长城塞外:拓跋在恢复中开始重组上市;

东北鲜卑三部悄然崛起。

中原内地:羌氐大乱刚刚平息,关中虚弱;

屠各统一了匈奴联盟成为了并州隐患;

数十万“杂胡”遍布塞内处处火药桶!

整个北境摩拳擦掌战马嘶鸣!

各就各位预备!

渤海小吏

.

凛冬将至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