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战:背水一战(全)兵仙的一路向北

今天要写的这一章,准确的说,并不是一个战役,而是好几个战役,而且是一个人的好几个战役。

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像“长平之战”中,就写了三个战役,华阳之战,阏与之战,长平之战。

前两战是为了最终的那场世纪大战垫场的。

没有那两个,整个长平之战就讲不明白,而且那三场战斗,主角各有其人。

历史走到了今天,在中国的北方迅速的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一个神一样的男人,在极少的成本投入下完成了对整个中国北方已知文明的攻克占领。

渤海小吏

这种投入产出比,这种时间效率,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故事的主角,是汉初三杰之一,灭楚三杰之首,被后世成为“兵仙”的,韩信。

韩信的历史将星地位,在此次的北伐东进后,基本稳定在了历史前十。

最著名的“背水一战”,更是继赵括后让世人感叹“燕赵多慷慨傻二百五”。

渤海小吏

韩信的能力自然没的说,重头戏“背水一战”的技战术水平极高,那种避实击虚和打手机般指挥的能力实在是空前绝后。

但是,韩信的北伐东进一路如此迅速的摧枯拉朽,几乎成为了历史的绝响,还是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项羽的顶层设计。

前面我们说过汉军还定三秦,最值钱的是“汉中对”的“你要迅速打出去”和萧何的“汉中战争动员能力”。

这仗打之前,就赢了八成了。

今天也一样。

要感谢这个时代,是因为对手很虚弱。

要感谢项羽的顶层设计,是因为霸王先生极大程度的造成了这种虚弱。

今天也一样,我们来看一下韩信的北方对手。

北方四国,魏、代、赵、燕。

渤海小吏

整个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盘,秦国当年在这片土地上较了上百年的劲。

韩信摆平这四国多长时间呢?

10个月。

堂堂的军国主义大秦,让韩信一下子给显没了。

后世的描写普遍是这样的。

魏国的魏豹牛吧,几千人能拿下二十多座城,碰见韩信,被秒。

代国的骑兵牛吧,碰见韩信,被秒。

赵国的陈馀牛吧,三个县加上齐国外援就把张耳撵跑了,十几万人主场作战,碰见韩信,被秒。

燕国的臧荼牛吧,当年敢去巨鹿站台,一个下属把老领导打死霸占了人家家业的主儿,投降了。

兵仙千古无二啊!

这种描写,不能说他错,只是远离了原汁原味。

你要是细分析,你就会发现,韩信面对的状况和当年的秦国比起来,实在是低了不止一个维度。

如果说长平之战,相当于腾讯大战阿里,那么韩信的这几战,有点类似于刘强东带着20年前的京东统一中关村。

难度系数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调动对打的资源是不同维度的。

这也就造就了韩信在成本和时间上的神话。

我们一个个看吧。

还是要从上一讲中,战线稳定在了荥阳开始说起。

在韩信率关中老幼驰援荥阳战场后,刘邦把这一重要据点留给了韩信,他自己眼下,要回关中办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确定太子。

刘邦在出关中之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社稷,这次出关虽然昙花一现大败亏输,但好在找到了自己的接班人,刘盈。

虽说当时让楚国追兵挤兑的自己把儿子无情抛下了好多次,但好在刘盈有他夏侯婴叔叔。

夏侯婴实在不忍心这位自己看着长大的这位老乡大侄子被楚国人干掉,于是冒着自己被老乡大流氓刘老三干掉的危险救下了自己的刘盈大侄子。

他们老刘家特别有意思,总有个忠心耿耿的神奇人物拯救接班人。

渤海小吏

刘邦这人还是很务实的,既然我跑出来了,儿子也还在,那挺好,赶紧立太子。

这也是过去朝代兴起时一个很重要的象征,表明你这个政权稳固,成熟,后继有人。

在立刘盈为太子后,刘邦派给了孩子一个好师傅,丞相萧何进行辅佐。

其实就是让孩子看看他萧大爷怎么治国理政,怎么计算户口,怎么动员国力,怎么足兵足食。

刘邦对于萧何这位自己最信任的老乡,还给了他先斩后奏的权利,来不及汇报的,一切你说的算,你看着安排。

你办事,我放心。

渤海小吏

在刘邦的全权受理下,萧何无限的放大了自己的治国天才,在各种高科技(秦宫档案)的帮助下,刘邦获得了一个具有强大造血能力的大后方,为今后的楚汉僵持,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强大保证。

第二件事,灭章邯。

这位大哥可能大家都忘了,之前我们说围住废丘后,就没再提他。

他还活着,还在坚持,还在困兽犹斗的死守废丘。

其实他这样做,很不应该。

因为之前刘邦曾经拿万户侯的优厚待遇招降过他。

按说大秦帝国都已经土崩瓦解了,你的底子又不干净,又不是没投过降。

改过一次嫁,就不怕再掀一回红盖头,刘邦既然喊出了高价,你就应该从了嘛!

但这位秦朝的最后名将却选择了坚守,展现了最后的倔强。

他在刘邦和项羽的选择中把所有的筹码都押了项羽。

他认为他的那位命中克星会来救他。

作为巨鹿之战的陪衬主角,章邯选择了充分相信项羽的军事能力,但老话说得好: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子?

他的那个他,虽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冤家有点多。

彭城距关中,千里之遥,诸侯林立,他没想到刘邦会一直打到项羽的老家,他也没想到项羽会如此的焦头烂额。

无论怎样,刘邦在回到关中后,调动整个关中砸废丘,三秦老百姓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消灭大秦奸,还引来了渭河水往城里灌,直到城墙崩塌。

章指导选择了自杀。

这位楚汉的最强背景,在给项羽、韩信、刘邦三位爷轮流点完炮儿后离开了历史舞台。

至此,关中完全平定。

第三件事,政策逃荒。

上一章中我们提过,由于战争越打越激烈,再加上大天灾,关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刘邦和萧何对于这种状况,发路条给政策,鼓励饥民向蜀地逃荒。

蜀道太难,把粮食运过来是没戏,但只要跑到那,就有饭吃,而且地很旷,圈块地就是你的,随便种。

巴蜀汉中作为刘邦的大后方,再次起到了灾难时的保险作用,川蜀也作为汉室的福地,从刘邦,到刘备,一直为老刘家发挥着光和热。

在后方巩固之后,刘邦开始在临晋关集结大军,然后在军事威慑下,派首席外交官郦食其去招降彭城大败后反水的魏王魏豹。

渤海小吏

刘邦招降魏豹的理由非常理智:眼下我要和项羽死磕,不想另外树敌,希望你回心转意,之前咱既往不咎,谁还没有个劈腿的时候嘛!

不过魏豹的回答却非常不理智,甚至是很情绪化的。

他没有根据国际形势判断进行分析,而是说:人生在世苦短,宛如白驹过隙,汉王傲慢辱人,谩骂诸侯群臣如同对待家奴一般,完全没有上下尊卑之礼,我这辈子是不想再见到他了!

渤海小吏

魏豹的回答,有点像一个被刘邦耍过流氓的女同志。

但这也不能完全赖刘邦,他和刘邦,从小到大生活的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魏豹是前朝王族,受过良好教育,举手投足皆是礼仪,言谈举止全是尊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但刘邦自小田间地头混出来的,行为举止流氓化,再加上从小就被各种有学问有身份的人所鄙视,内心中潜移默化生出来的对于贵族,对于读书人的应激性报复心理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人家可是能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主儿。

所以说,魏豹之前没见过刘邦这号大流氓,因为一般流氓混不到高层次。

而刘邦更见不惯这帮前朝贵族,因为49岁之前想见也见不到。

这就导致了魏豹在和刘邦的整个交往过程中的鸡同鸭讲。

魏豹总觉得被侮辱了,刘邦还觉得给你脸了,于是魏豹发自内心的不想再和刘邦这个大流氓有瓜葛。

而且更重要的是,魏豹此次回国后见过一个许负的相士,说他的妾中有一个叫做薄姬的不得了,相貌大贵,将来生下孩子一定能当天子。

魏豹觉得人生被点燃了。

生的孩子都能当天子,他这个出品人那能次的了吗!

综上所述,魏豹一点脸也没给刘邦。

这个相士的水平很高,那个薄姬将来确实是生了天子。

但好地不见得最后轮得上你去耕,有些唐僧肉注定不是给小妖怪享用的。

魏豹的态度很重要,魏国的位置与关中隔黄河而望,对于荥阳前线来说,属于大后方了。

渤海小吏

刘邦无法放心,在前方与项羽拼命时,后面的魏豹会不会捅他一刀。

所以,既然魏豹不降,那就只能动手打了。

刘邦放出了韩信。

刘邦派给韩信的任务很艰巨:灭魏,但给他的投资却少的可怜。

拢共两万来人。

此时的荥阳前线正吃紧,大部队正在提防项羽大魔王,所以能拨给韩信的,满打满算只有这么多人。

不过刘邦还算比较够意思,他把最靠谱的步兵大将曹参和灌婴以及新组建的骑兵队派给了韩信。

在战前,刘邦询问了对方的将领配置:魏军大将是谁?

柏直。

刘邦轻蔑笑道:乳臭未干的小子,哪里比得了韩信,魏军的骑将是谁?

冯敬。

刘邦道: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还算不错,但远比不上灌婴,步将是谁?

项它。

刘邦笑道:不是曹参的对手,行啦!我放心啦!

刘邦表现出了每个少给钱却想出活儿的老板的自信嘴脸,刘邦在做战前预测时,韩信其实也在四处探听,他特别害怕魏国会启用一个叫周叔的大将。

这个周叔是谁,由于史书失载,我们没有查到他是何许人也,不过韩信看中的人,应该差不了。

这位主帅柏直确实是比较悲催,懂行的人都看不上,当韩信得知大将是他后,韩信也大松一口气,轻蔑道:竖子也!(就那个瘪犊子啊!)

眼前的任务艰巨吗?

看上去是的。

就两万人,你想拿下西魏国,开玩笑呢?

西魏国包括河东地,太原郡,上党郡,基本囊括了整个山西高原的精华。

人家魏国队的主教练魏豹,原来是在今天的西楚地盘混的,当年那也是带着几千人就拿下二十几个城的主儿。

但是。

是他很牛吗?

牛不牛不好说,应该不弱,不过他之所以在魏地能几千人拿二十几座城,是因为他哥哥著名的死社稷爷们魏咎的广告效应和自己魏国贵族的底蕴支持。

项羽分封时,看上了原来的魏国故地,也就是当年魏国死劲白咧扩大的中原地。

渤海小吏

项羽一竿子给魏豹打到河东地去了,理由是那是你老祖宗发祥之地,你别搁中原瞎掺和了。

实际上就是看上人家魏国的地好水多,交通方便。

渤海小吏

除了北边的黄河与济水,这些条河基本都在项羽的控制下。

为了补偿魏豹,项羽将赵国的太原和韩国赵国的上党地区给了魏豹。

河东地是魏国发祥地不假,但问题来了,魏国已经被秦国赶出故土好多年了。

渤海小吏

咱爷们多少年没搁那嘎达混了?

渤海小吏

瞅瞅,都让人打出来都快一百年了!

补偿给你的上党地区和太原地区跟你魏国几百年来也一直没关系。

这就意味着,河南干部魏豹空降山西这片地盘时,比较茫然。

再加上分封后没多久,就被刘邦裹挟的不务正业了,现在又逃了回来,加一块,在这片新领地,待了半年多一点。

户口、钱粮、民心,啥啥没有!

魏豹在山西,是俩眼一抹黑。

山西老百姓看魏豹,是你小子哪庙的?

两万人灭你很费劲吗?

渤海小吏

在韩信看来,够够的了。

韩信用兵的很大的两个特点:善于用间和避实击虚。

这在《孙子兵法》中,有专门的两讲,叫做“虚实篇”和“用间篇”。

韩信应该是《孙子兵法》的资深读者,或者是那种上合天意的天才,他的所有用兵,都像是《孙子兵法》的活教材。

尤其是“用兵的虚实”。

在用间谍方面,韩信往往注意的是探听情报,方便自己的判断与制定方略。

他的“用间”是他布置“虚实”时的重要依据,而非必杀技。

真正将“用间”精髓发挥到极致的,是下一章中的关键人物,陈平。

韩信在与对手作战时,往往会根据之前的间谍汇报,到处放烟雾弹,然后选择对手的软肋进行突击,暗度陈仓时,就是这样的作战方针。

这一章,我们会看到韩信如何“虚虚实实”。

所谓兵法之“虚实”,是个啥意思呢?

总体上的概念是:你无法面面俱到,对手也无法面面俱到。

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实),去打掉别人的劣势资源(虚)。

如何掩盖好自己的劣势,让别人的优势不敢下手或无从下手。

渤海小吏

孙子兵法中原文有一段是:“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你没办法撒胡椒面,当年章邯就是让韩信这么忽悠死了。

但是章邯的方略错了吗?

不能说章指导错,你拿不准的时候你不能去堵!你只能去平均布防!

最终是输在了实力悬殊,相差太大。

“还定三秦”从准备打和韩信的三路出击战略定好后,结局就注定了。

今天的这战,搁章指导指挥,不见得韩信就拿得下来。

“虚实”的最高级目标是啥呢?

是调动。

将敌人的优势资源调动的疲惫了。

将敌人的劣势部位暴露出来。

原文是咋说的呢?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牛人都是调动别人不被别人调动!

渤海小吏

听着挺是那意思,道理我们都懂,就是特么过不好这一生,还是来结合实战分析吧。

这次灭魏,韩信老规矩放出了大量的间谍去魏国刺探。

探报是这样写的:魏军主力集结在临晋关的对面蒲津渡,封锁了黄河渡口。

蒲津渡,作为陕西与山西间,黄河两岸的第一大渡口,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几乎每次秦国的东渡,都是在此完成。

原因则是由于我们的母亲河在黄河西侧的脾气非常不好,总是在咆哮,能符合大军渡河条件的渡口非常少。

渤海小吏

成为渡口的基本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水流速度适中,太湍急了是没法行船的。

第二,港口要大,小港口一下子上不了大量的船,大量的船只都得等着登岸。

这就非常容易被人家岸上人当活靶子打,也就是所谓的“击敌半渡”。

总体来说,晋、陕间的交通要道,主要有三条。

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

渤海小吏

我们来逐一介绍下。

先来说龙门渡(韩城北30公里),黄河自出龙门后,河道开始敞开,水流速度开始放缓。

渤海小吏

但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恶劣,并不适合大部队的挺进,看一下图。

渤海小吏

第二个是风陵渡。

我国最知名古渡口,郭襄师太误终身的传奇景点。

渤海小吏

这个渡口条件比龙门渡要强不少,但它对于晋和陕的政权来讲,都并非是战时的好选择。

为啥这么说呢?

还是要看图。

渤海小吏

自风陵渡南渡,要面对潼关,自风陵渡北渡,要面对中条山。

潼关你根本就别想,趁早死心。

过中条山脉人家可以随时从蒲津渡撤军在山脉中堵你。

这就意味着你哪怕过了河,再往前走也不容易。

那还废这劲干啥呢!

最后再说蒲津渡。

渤海小吏

好渡口,黄河两岸都是平原,只要过了河,谁趟过去都是一马平川。

不仅如此,蒲津渡当时不仅有渡口,还有浮桥。

渤海小吏

这是类似当年的复原图。

渤海小吏

后来黄河向西改道,今天蒲津渡已经成文化景点了。

蒲津渡的开阔,成熟以及水流平缓,都意味着蒲津渡是晋、陕之间的关键交通枢纽。

所以,魏豹选择了全力堵蒲津渡。

但是他应该至少在两点布防的。

渤海小吏

风陵渡可以由蒲津渡主力照看,但在龙门地区,他还是应该设防的。

因为敌军是有可能在这两点进行突破的。

魏豹之所以这么做,有两点原因。

第一,前一次刘邦攻其不备,关中雄师过大江走的是这里,这一次,郦食其前去谈判时,刘邦也是陈兵于此吓唬人。

毕竟这里是最关键的渡口,而且卡主这里还能凭借中条山之险看住南边的风陵渡。

大军出击,往往约定俗成的选择全是在蒲津渡的。

第二,魏豹手中的总军力,在三万人左右。

比韩信多不了多少。

所以魏豹选择堵在这里,算是集中自己的“实”,等待韩信的“实”。

利用黄河天险去最大程度的为自己的“实”加分。

此时再看韩信的这两万多人少吗?

其实不少啦。

八月,韩信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拟定出了作战方针。

他绝对不会用自己可怜的那点“实”,去对打你的“实”。

魏豹选择了赌,这是他欠考虑的地方,章指导绝对不会这么做。

魏豹可能认为大军出动,是要用船的,用船是要准备的,只要河面上有着大量船只就相当于一个明确的战备信号。

如今所有的船只都集结在蒲津渡,你汉军哪找新的船去渡别的渡口呢?

这就让韩信还是抓住了一个小漏洞,就是:你怎么知道,我过河要用船呢?

韩信先是命令灌婴将所有骑兵部队留在了渡口,将所有的舟船全部调到了蒲津渡对岸。

随后就是设立旌旗,演练舟船,摆出即将大军渡河的架势。

渤海小吏

这是在用自己的“虚”去让你以为这是我的“实”,从而牵制住你的“实”。

与此同时,派曹参率汉军主力(其实也没多少,一万多人)在临晋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作为渡河的工具,悄然的完成了渡河。

这一段历史,被后世很多人传为神话。

有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这段历史是漏洞百出的。

比如说,曾国藩先生就此提出质疑,说当时双方都布置了重兵进行攻防,而那些木罂能装载几个士兵呢?

也就几百个吧,区区几百人怎么可能攻取安邑?

原话是:“木罂之所渡几何?至多不过二三百人,岂足以制胜乎?

木罂是个啥呢?

渤海小吏

指着这么个东西漂过黄河,即使夏阳水缓,估计难度也是相当高的。

今天的当地政府造景点时,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渤海小吏

类似于拿木罂改装成了皮划艇,抢滩登陆。

渤海小吏

这是可能的,今天在黄河岸边仍然有用羊皮筏过黄河的旅游生意,也就是上图那种筏子。

也有一种学术说法,如王子今先生的《秦汉交通史》中提到:秦汉时期,浮桥技术已经出现,韩信应该是将木板浮于木罂之上,搭了个临时浮桥。

渤海小吏

这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具体是咋过的,我无法肯定,把两种可能性都给同志们列出来,总之,韩信的神奇过河大概率不是神话,可行性是比较高的。

但韩信的动静再小,再奇袭,总归上万人的规模,不可能不出风声。你要是在龙门地区再部一支部队,韩信的皮划艇小分队大概率就祭河神了。

所以说,是魏豹自身暴露出了弱点。

他可能会说,我就那么点人,咋撒这胡椒面?

那韩信不是也那么多人吗?

你要是知道韩信那么多人你还会在蒲津渡孤注一掷吗?

你在情报搜集上先手也输了。

汉军度过了黄河,随即迅速插向魏国的旧时国都,河东第一重镇安邑。

安邑此时守备力量薄弱,再加上没有防备,曹参攻克安邑,俘虏守将王襄。

渤海小吏

切断了蒲阪渡口与首都平阳(今临汾)间的通路。

魏豹在听说后院着火后,认为汉军大军已经偷渡,自己被堵死在了蒲津渡口,所有的军需给养无法再送上来了,于是回军去争夺安邑。

趁着这个机会,灌婴率着骑兵队从蒲阪渡过黄河,前后夹击魏军。

渤海小吏

在双面夹击下,魏军大败,魏王魏豹在溃逃时在桓县被曹参俘虏。

一个月之后,韩信指挥汉军攻克西魏首都平阳,逐一平定魏国。

渤海小吏

整个山西高原,一战而定,魏豹拿下后韩信的两万汉军基本上就是拿着大喇叭宣传了。

都把门敞开吧,别扭扭捏捏啦!你们领导都让我扔车上了,你跟我还来什么劲呀!

渤海小吏

韩信不仅靠着有限的投资创下了大功,还马上挤出了利润反哺总公司,将俘虏的精装魏卒送往了荥阳前线,与此同时,又带了一份新的融资计划书给了刘邦。

再给我三万人,我帮你拿下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南绝楚军粮道,西与大王会师荥阳。

韩信为什么要把俘虏的魏兵去扔到荥阳反而去找刘邦要兵呢?

为啥不就地整编呢?

就地整编需要时间,韩信口气比较大,他要打闪电战,迅速突突掉所有看得见的!

渤海小吏

这份计划书,有点像当初马云在到处拉融资时的情怀。

找你要的并不多,但牛逼吹的无限大。

现在我们来看,韩信和马云的牛逼都成为了奇迹,但在当时,其实信他们的不多。

因为他们的目标超出了当时人们认知的理解。

当时的中国北方,秦国当年是打了上百年才最终完成了统一,赵齐两地是两块最大的硬骨头,综合实力相当强。

西魏好拿下,是因为压根就没什么实力,但赵国是没那么容易的。

赵歇是王族,有民望,当年在巨鹿城下那是经受过考验的,陈馀更是大才,张耳的体会很深刻。

韩信对刘邦讲,他带着五万人去统一北方,刘邦应该是不信的。

不过韩信的思路是没错的,开辟北方战场牵制项羽,这个战略方向,是没问题的。

此时英布的伟大意义显示出来了。

英布在淮南攻楚,牵制了项羽很大的力量,项羽派了龙且带着大量楚军主力前去淮南平叛,所以眼下的荥阳战场暂不吃紧。

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这个计划,又拨了三万人给他,与此同时,还派了张耳这位赵地的政治领袖去帮韩信壮台面。

就是这三万人和张耳,最终成就了韩信的千古之名!

魏豹被灭后,代国军队在国相夏说(好名字)的带领下,南下救魏。

代国的国王,是此时赵国的丞相,陈馀。

陈馀在赶走张耳,帮助赵王赵歇复国之后,赵歇为了感谢自己的这位忠心耿耿的战友,将项羽封给自己的代国送给了陈馀。

不过由于赵国实力尚弱,于是陈馀没有马上回到封国,而是留在了赵国扶上马再送一程,令自己的手下夏说去接管代国。

陈馀在知道韩信打进河东后迅速令太行山那头的代国手下迅速去驰援。

有点晚了,整撞韩信枪口上。

韩信此时会和了刘邦派来的三万援军,整只部队变成了五万人。

韩信先是在太原南部,击破了三万的代国主力,这也是整个韩信北伐的唯一的一次以多打少。

随后在著名赵国革命经典阏与干掉了逃跑的夏说。

汉军随后北上占领了雁门郡和代郡。

代国平定。

再一次的一战定一国。

没办法,对手就这么点能水,代国跟刚平的西魏一样,都是空降干部。

代地的实力还不及西魏了,夏说拿出来的也都是全部身家,输干净了马上就被清台。

代国灭的比较轻松,韩信与张耳回军到了井陉道西口一带,准备从井陉道出,进攻赵国。

太行八陉中最著名的“井陉”,走到台前了。

之前多次提到过,一直憋着没讲,就是为了等今天这位大咖。

渤海小吏

代国被灭,整个太行山以西已经脱离了赵国的掌控,面对眼前的韩信与张耳的五万汉军,赵国的内部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赵国方面,有一个人见识不凡。

陈馀的部下李左车对陈馀建议:汉将韩信东渡黄河,灭魏破代,军锋难以阻挡,但臣也听说,千里运粮,士兵难免有饥饿之色,临时打柴烧饭,不能保证军队有饱饭之食。

如今井陉道险峻,战车不能并行,大军行进,绵延数十里,粮草辎重一定在最后。

请求大王给我三万奇兵,让我在侧面袭击汉军辎重,您则深沟高垒,不与出战,如此下来,汉军进退不得,给养被断,不出十天,韩信,张耳的人头,就被送到您帐下来了。

面对这样一份有分析,有论据,有方案的进言,陈馀选择了反驳。

他的回答是,拥有十倍的兵力就可以实施包围,一倍的兵力,就可以堂堂而战。

如今韩信虽然号称数万,不过数千人(这情报工作也不怎么做的),但我军有十多万,他胆敢千里跋涉偷袭我国,此时已经精疲力竭。

我们是仁义之师,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如果不正面加以痛击,而是用诡计得胜,那么今后别的国家会认为我们是胆怯之国,打我们想法的会越来越多。

陈馀的这番话,听上去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宋襄公。

我们的伟大领袖曾经评价宋襄公是蠢猪般的人物。

宋襄公当年与楚军对战,楚军正在过河,手下劝他击敌半渡,但宋襄公严词拒绝,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仁者之师的做派,要堂堂正正的和楚国人干。

结果自己把命搭上了。

当时的春秋还存在着贵族风气,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经过了几百年腥风血雨的战国,时间来到秦末,还存在着堂堂而战,不利用已有优势的想法,这就该往精神病院送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陈馀这个人骨子里是个儒士,是个君子,所以不想占韩信的便宜。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陈馀这个人,他也许是个君子,但他绝对不是神经病。

这个人做事是不择手段,利益至上的!

渤海小吏

陈馀在巨鹿时,可以理智的看着巨鹿城中的赵歇与张耳活活等死,而不施加任何援救。

理由是明摆着打不过秦军,所以要留着这些赵国的种子期待来日复兴。

在拿军印激张耳失败后,他失去了军权,在看到齐国反对项羽后,又第一时间去齐国找到了风投,从而赶跑了张耳。

这种种的做法,都更像是一个生存主义的商人政客。

他之所以否了李左车,说什么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其实完全就是一个说辞。

渤海小吏

换刘邦走井陉,他绝对不光会听李左车的,还得滚木雷石的把道具全都备齐了高低砸死刘老三。

他之所以会放韩信进来,原因只有一个。

张耳!

张耳作为最开始的生死之交,在巨鹿之战后产生了重大的隔阂。

双方由爱生恨,由最初的同仇敌忾,渐渐到同床异梦,最终同室操戈。

渤海小吏

他无法忍受,在自己扔出军印表明无意于权贵的态度时,居然张耳真的会拿走自己的大印。

自己募集的军队,成为了别人的武装,自己苦苦参股创业的赵地最后被张耳拿到了最大的果实。

自己忙一溜够最后却由省领导变成了县领导。

“凭什么?”和“你也配!”是陈馀胸口永远堵着的一口气!

在刘邦号召灭楚时,他的出兵前提根本没有什么国家层面的利益要求,明确的告诉刘邦,要张耳的人头。

头到出兵。

在得知刘邦骗他后,他又因为张耳还活着于是倒向了之前仅仅分给他三个县的项羽。

他对张耳的恨,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人生追求的层面上了。

这一次,当他听说张耳和韩信带着并不多的军队千里远征之时,他的内心深处,是希望当着张耳的面,不欺负你的亲手灭了你!

让你心服口服,让你眼睁睁的看着,没有我你什么也不是!

渤海小吏

因为陈馀的这种想法,也成就了史上前五的经典战例,背水一战。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应该就听说过这个故事。

大意是韩信背水列阵,汉军退无可退。

在危机之中,韩信大吼一声:退无可退!还特么退!还都不奋勇上前?

渤海小吏

然后被逼到绝境的汉军就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将赵国军队消灭了。

这个故事流传范围之广,误导人数之多,几乎很难再有一场战争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场战争的流传版本,或者说最终浓缩的这个成语,成为了“幸存者大坑”。

它最可怕的一点在于,它并没有还原历史的原状,实在太过于主观。

它误导了太多人。

人们会简单地认为,人再绝境下,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实际上,在绝境中,人们往往尿的可能性会更大。

韩信确实背水列阵,确实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但他之所以胜利,却绝非仅仅因为他逼出了汉军的战斗力,而是另有原因。

“背水一战”从此成为了千百年来,华人世界的一个噩梦,将无数的幻想者,带进了沟里。

每当万分危急时,人们总会想到背水一战,跟丫拼了!

甚至在一片好局之时,还要生生的给自己上难度,非要撤掉自己的后路,逼自己一把。

往往最后最终却痛失好局,被人连锅端。

几百年后的马谡同志就是把诸葛亮的战略部署给这么打烂的。

下面,我们来原景还原一下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看看韩信,到底是如何打胜了这几千年来就成功过一次的背水列阵。

韩信在做出伐赵的决定后,再一次的间谍先行,派出了大量的探子去赵国摸情况。

人家客座教授张耳不是光吃干饭的,这位赵国前领导算是在情报工作上出了大力。

韩信在听说陈馀没有听李左车偷袭汉军后勤的作战方案时,大呼幸运。

在探马彻底摸着了准信,勘察整个井陉通道没有伏兵后,韩信才敢将大军开进井陉。

这是整场战争最重要的关键一步!

因为只要人家提前设埋伏了,你在井陉道内被人家包了饺子,真是饿都把你饿死了。

韩信的每次战前,必用间谍,必先把所有的消息进行汇总后,才会下达作战部署,如果说他不进行详尽的前期摸底,就盲目出兵,他会幸运这么一两次,但他绝不会一直幸运下去。

而且哪怕他听说了陈馀不用李左车之计时,还是怕不保险,派出侦察兵将井陉的所有布防全部摸透后,才敢进兵。

说到底,还是怕陈馀兵不厌诈,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不可不察。

韩信的每一场战争,一直都保持着如此的严谨态度。

这是史书中不重视的基本功,比什么背水抖机灵重要多了!

韩信进入井陉了,他同样面临着两个选择。

井陉是有两条道的。

渤海小吏

韩信最终选择了那条路呢?

选择了井陉北道。

因为南道更艰险,比如目前保存最好的秦皇古驿道就能很好的显示当时的南道艰险。

渤海小吏

南道自汉初到明万历年间,一直处于废弃状态,仅做零星商用,并不做官道。

条件太艰苦了,韩信不会去冒那个险。

相反北道则相对来说并非全程艰险,有很多回旋的余地。

渤海小吏

这是今天井陉北道青石岭段的故道。

在当时,井陉北道和今天的也不大一致。

不一致在井陉道的东口。

今天的东口,在土门关。

渤海小吏

当时的东口,在今天的南固底村附近,在那条“背水”的东边。

渤海小吏

陈馀驻扎的地点,在今天的威州镇附近。

威州镇北,是战国时代的著名要塞蔓萌城,当年的中山国重镇,再往北走30公里就是中山国都灵寿。

当年的赵武灵王灭中山时,就是在此地打了最关键一仗。

此地在秦汉时代位置极其重要。

渤海小吏

陈馀的打算,是放韩信走这百里井陉道,等你累不拉叽出来时,依托地势与要塞跟你决战。

陈馀是打算跟韩信堂堂正正对打的。

韩信也确确实实如他所愿了。

但他没料到,对面那哥们是个变戏法的。

韩信率汉军进入了井陉。

在大军行进到距离井陉道东口还有三十里的时候,韩信下令停止进军,让战士们早早休息。

渤海小吏

半夜,韩信下令打埋伏专业户灌婴选拔两千轻骑,起营整军,偃旗息鼓,秘密开拔迅速推进,每人发红旗(汉军军旗)一面,命他们抢先通过井陉道,在逼近东道口前,走小路埋伏在道口近处的山岗上埋伏起来。

渤海小吏

韩信对灌婴说:看到赵营全军出动后,你去抢他的营!

这两千兵,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井陉东口外,有一条自南向北的绵蔓水,也就是今天的绵河、冶河河段。

天快亮了,韩信下令:今日破赵后全军大会餐!

全都在纳闷。

这么有根啊?

大军开始向井陉口进发。

出井陉口后,韩信再次下达神部署。

先锋一万军渡过冶河,然后背水列阵。

渤海小吏

汉军诸将全都摸不着头脑,不是破赵大会餐吗?

照这么摆阵咱还没吃自己该喂王八啦!

咱不得跟他隔河对峙吗?咱可人少啊!咱应该给他们引过河让他们喂王八啊?

尽管都懵着呢,但韩信战神的传奇威望开始起作用。

在这位爷手里,黄河都是道具,何况这条沟呢。

诸将服从了韩信的部署。

汉军过河后,陈馀的赵军全体老少在看见汉军如此列阵后纷纷哈哈大笑。

渤海小吏

陈馀等人也因此越发轻视韩信张耳,认为这种级别的对手,必可一鼓而歼。

然后就是等待,等待汉军全部过河。

这是韩信的第一步。

骄兵。

我这二傻子军团来了哈,别着急,大傻子还得后头呐!

在汉军先锋背水列阵完成后,韩信率主力开始渡河。

韩信算到了陈馀打算全歼汉军,只要他跟张耳不出现,赵军就不会动手。

于是韩信张耳成为了整只汉军的殿后者,在所有部队全部渡过冶河后才最后出现。

汉军全部过河后,韩信根本没停歇,并没有会合那一万先锋背水列阵,而是后队改前队,亲自出马,朝赵军营寨而来,列阵求战。

渤海小吏

陈馀看到韩信真听话,自己送死来了,于是下令大军出击。

严阵以待的赵军杀向了汉军。

四万汉军和大约八万赵军开始正面开干。

开始汉军和赵军厮杀时并不落下风,但在赵军的优势兵力下,汉军开始后退。

大旗,鼓车掉了一地,连韩信的帅旗都扔了。

渤海小吏

汉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冶河边上。

背水布阵在此的一万汉军开始将汉军主力放入。

渤海小吏

随后正面迎上赵国的追击大军。

渤海小吏

这一万背水阵成为了关键的一道缓冲!

汉军主力因此并没有被紧追尾随的赵军撵到河里。

渤海小吏

也正是在此时,会和了全部军团的韩信在河边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

渤海小吏

汉军开始缓住神,扭头和赵军拼命。

正在两军鏖战之时,赵军营垒中的守军看到了汉军已退,败像显现,大量旗帜鼓车等战利品被遗弃,于是出营追击。

一边夺取鼓旗等战利品,一边加入对河边汉军的最后击杀。

马上就要撵河里头去了,赶紧上吧,再不抢就没啦!

渤海小吏

这个时候,整场战役的转折出现了。

就在赵军空营而出后,之前埋伏在附近山岗上的汉军精锐迅速扑出,一举拿下了赵国空营,然后迅速拔掉了所有的赵军旗帜,换上了汉军的红旗。

渤海小吏

此时,冶河东岸,退无可退的汉军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人人拼死作战。

渤海小吏

占据数量上绝对优势的赵军在死战不退的汉军面前开始军心浮动。

咋还没撵下河呢?

一击不中的陈馀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全歼汉军的战略意图难以达到,于是下令停止攻击。

赵军开始整军列阵,徐徐退回大营。

注意,这个时候,人家赵国可没被韩信的背水战斗力打垮哦。

充其量就是韩信大难不死。

就当赵军后军开始回撤后,才发现自己的营寨前已经红旗飘飘了,汉军骑将在壁垒上严阵以待,并大功率高喊道:赵已被灭,赵王已成俘虏。

这是整场战役的杀招。

渤海小吏

赵军开始军心大乱,与此同时,冶河东岸的韩信也率着汉军主力杀了过来,赵军壁垒中,大量汉军骑将也冲突出来。

在两线夹击下,赵军大乱。

陈馀控制不住局面了。

渤海小吏

赵军开始大溃败。

陈馀向南方逃跑,被杀,赵王歇被俘。

赵国号称20万的大军被韩信的五万人连根拔起,赵国随之灭亡。

战后,几位之前心中一直打鼓不安的将领询问韩信:我军大胜,将军神机妙算,但有一点我们不明白,兵法上说:安营布阵,右边背后靠山,前面左边临水。

这次背水列阵,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战术,只是大家之前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而后存。

这次我所率的军队,并非由我一手训练调教出来,指挥这样的军队,最容易军心不稳,有点不好的苗头就全跑了,这次前方赵军势大,如果不把将士置之死地,他们早就都吓跑了,又怎么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呢?

这番话讲出来,诸将就一个态度:服了。

听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少了什么。

这场战斗,决定胜负的真的是“背水列阵”那一个环节吗?

我们来复盘一下这场战斗的过程。

之前我们分析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韩信前期用间,摸清了赵军的底,然后大军才敢开进井陉道。

如果陈馀用了李左车的计策,韩信必然不敢进入井陉道,两军也将进入到长期对峙中。

如此,赵不会速败,韩信不会速胜,北方大势,将陷入僵局。

陈馀打算面对面搞死张耳也没问题,你主场作战,人数又占优,根本不虚对打。

所以韩信面对这种情况,开始调动。

他先是派了两千骑兵,并让全军早早休息来配合这两千骑兵的埋伏,这是第二个关键点。

如果他大白天派出了这两千人,势必会被赵军发现。

他大军不早早休息稳住赵军的哨探,也容易被时刻关注你动向的赵军发现,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埋伏了。

第三个关键点,是先派出了那一万背水阵。

这有两个作用。

第一是骄陈馀的兵。

第二是给后来出去挑战的主力退回来时设一道缓冲。

全军要是突然看见大河没有路了,后面是大军压境,着急忙慌的就光剩往河里跳了。

刘邦同志在彭城可谓印象深刻。

人在绝境下,爆发小宇宙的必要条件是:你要让他有时间反应自己的处境!

人在慌慌张张的情况下基因中的第一选择永远是逃跑!

人在慌张的时刻,永远是失败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

渤海小吏

只有看清了前面没路了,后面还有人追,但意识到回过头拼命可能会活下来,才会激发战斗力!

只有这样才会意识到,爱拼才特么会赢!

渤海小吏

第四个关键点,是自己殿后,让大军全部渡过了冶河。

如果他先出来,赵军肯定不等大军全部渡河就派人抓他了,后面的所有办法他还是使不出来。

第五个关键点,是自己前去做诱饵。

如果派个小部队前去试探,第一引不出赵国的大军主力,第二,溃逃的太快容易被人看出马脚,第三逃的慢了就让人全歼了。

非得是他亲自诱敌,才会引出大量想抓他的赵军。

非得是主力上且战且退,才能让赵军看不出马脚。

非得是他的军旗帅鼓丢了一地,才能引出贪功的营盘中的赵军守将。

第六个关键点,就是汉军主力退下来后,背水阵成建制的一万汉军开始截住赵军。

这是第三个关键点的延伸,也正因此,也才让韩信有机会大嚎那一嗓子。

第七个关键点,也就是整场战役的大逆转。

两千精骑突袭了赵营,断了赵军的归路,摧毁了赵军的军心。

渤海小吏

是赵军军心大乱,才最终导致的溃不成军,不然,韩信兵力上的绝对劣势,还是吃不下这十几万赵军的。

只有他自己慌了,散了,拢不住了,你才好进行大追杀。

这个时刻,赵军就好像前面有条河一样,心一慌,就成千上万人的往下跳了。

这七个关键点,是整个“背水一战”韩信之所以获胜的全部原因。

可以说,少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韩信都赢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只有韩信一个人,可以背水大胜。

因为他在背水列阵之外,还布置了其他的胜手并且环环相扣。

渤海小吏

在这所有的环节之下,“背水列阵”才显得有意义!

换句话说,背水列阵,目的更大的是作为诱饵。

是为了让赵军觉得你可以被全部歼灭。

是为了将所有赵军引出来而做的设计。

是为了给主力重整旗鼓去争取时间。

是为那两千骑兵能够拿下空寨做的垫场。

却并非是传了上千年的:“退无可退!何不拼命一战!”

自从写这个串联中国历史的战争系列后,发现这是个将曾经已知的认知结构不断打破的过程。

因为大量的史料与印象,都是有问题,存瑕疵的

将来写清史,大概率能拍胸脯说还原了历史的本真。

因为朝代近,史料全。

越远的历史,越难写,因为史料不全,而且真实性往往存疑,矛盾之处甚多。

渤海小吏

这就让我们还原本真的历史,变得格外困难。

面对这个问题,事情发展的合理性,成为了我入手拆解很多迷雾史料或传奇神话的最大破局点。

比如说韩信的一系列战例。

就光说韩信破赵吧,先不提他的一系列神奇,史书中同样记载了韩信在东进井陉的同时,刘邦也派了一部兵过黄河两路灭赵。

那赵到底是谁灭的?或者说谁到底才是主力?

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因为如果是两路灭赵的话,陈馀还放韩信进井陉就是纯粹脑子让门挤了。

如果两路入侵了,陈馀基本上会堵死井陉西口,凭天险出最少成本,然后全力备战南路刘邦。

但你说是史书中说假话了吗?

不见得。

很有可能是韩信在背水战胜利的同时,南路也出兵了,两路开始南北会师。

再说韩信的技战术。

这个人极其神奇,百战百胜,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他对整个中国北方的占领,是十个月中在仅仅五万人的情况下完成的。

而且这五万人中,全都不是他一手征兵,训练,组织的。

他此时当这个大将军仅仅是一年多的时间。

出道即巅峰!

在韩信这里,啥样的兵源构成在他这里都没问题,拿来就用,还能根据你的情况与不足帮你想办法。

比如说背水阵的重要原因是士兵跟他都不熟,大难临头容易飞,得把他们往死路上逼。

不仅兵源的问题韩信不在乎,他对天时地利的劣势鸿沟,也能够完美的逾越。

先说天时。

当时他的北伐,是不具备天时的。

之间我们在“乐毅破齐”中说过,在古代历史中,任何的闪电战,都是自己失去了民心。

他既没有当地百姓拥护。

充其量就是魏、代两国百姓两不相帮。

也没有其他势力帮助。

没有当年乐毅五国联军如山东的拉风劲。

更没有敌对势力自乱阵脚。

全都是铆足了劲众志成城跟你开干的!

他没有当年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国”的民愿基础,更没有满清入关时的马前卒吴三桂和各种南明内斗。

他是在一片毫无基础的三晋之地完成了摧枯拉朽般的突破。

再说地利。

他偷渡了天险黄河捅了魏豹的腚眼。

他从南往北的在山西高原上灭掉了主场作战的代国军队。

他通过了狭窄的井陉道,背水列阵大破数量成倍于自己的赵军。

每一战的地利劣势,都是高难度。

韩信的种种神奇,确实称得上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国士无双。

全都能无视!

爱谁谁!爱哪哪!

渤海小吏

甭管有没有山珍海味,挎篮子菜市场转一圈就能给你整一桌子满汉全席。

神奇归神奇,但人家并非是神话。

他的大军漂着类似于葫芦的木罂偷渡了黄河。

他胸有成竹的坦然背水列阵。

这都是不符合我们正常认知的。

有人说他是水神龙王转世,这哥们一沾水就来劲。

拿韩信当萧敬腾了。

渤海小吏

也有人会说,正因为神奇,才说明是战神的手笔嘛!都行那不都是战神了!

经过深入的挖掘后,我们大概率可以确定,他的偷渡黄河并非是神话,是有很大可行性的。

背水一战确实能激发战力,但他之所以会成功的原因是七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只有还原后真实的历史。

也才具有为鉴的价值。

古往今来很多破戒犯斋者的自我安慰是济公的那句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其实人家还有下半句呢。

“世人若学我,如同堕魔道”。

连起来,才是本真的意思。

从小我们就容易被各种夸大的案例所误导,看人容易脸谱化,这人是个儒生,就必须脑子一根筋,比如说陈馀不占韩信便宜,就是个迂腐的二傻子的形象。

但陈馀自始至终的表现,却是一个权术达人的存在。

都说刘邦是个超级臭流氓,但他看见萧何张良又怎么这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与面孔,每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存在。

要设身处地的思考他当时做出决策时的具体情况。

这是我们读历史后,应该要有的一个感悟。

看成功的案例,一定要还原性,全维度的看,否则,很容易被带进沟里。

像“背水一战”,前面我们分析了七个关键点,差了一个,都不行。

应用在生活中,就算哪怕要拼了命的逼自己一把,也要在外缘中寻找各种可能性。

因为自己的拼命仅仅是主观的能动性,但外面还有很多我们控制不了的。

必须像韩信一样,将所有的准备都做足,将所有环节都设计好,才有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不过即便如此,弱小搏强大,我们还是不建议。

韩信哪怕环环相扣准备到了家,这次大胜也是小概率事件!

因为你的环节太多了!

渤海小吏

甭管多贵的表,哪怕中间一个小齿轮坏了,这表就得停摆。

你的环节越多,执行起来,出纰漏的可能性就大!

中间只要一环出错误了,就全崩了!

比如说背水的那一万人被前面退下来的三万人吓傻了,腿软没迎上去。

比如说人家赵营万一就吃过见过,最后就是没全出来,你那两千兵没拿下大营。

韩信大概率还是得完蛋!

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才驱使你去一次次的铤而走险,哪怕你计算到万全,那也叫铤而走险!

后面韩信跟项羽巅峰对决时,在巨大优势下,人家半仙,不对,人家兵仙稳着呢!

所以说,说到底,韩信的北伐神话,甭管咋合理,多好听,还是甭搭理他!

孙子兵法的优势积累,庙堂之算还是我们所提倡的。

因为几千年,就这么一个韩信!

楚汉这么精彩,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老天已经如此奢侈铺张,还是仅仅给了两个大神。

一个项羽,一个韩信。

渤海小吏

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渤海小吏

既然是普通人,就踏踏实实的按照最大概率的成功办法去生活。

忘掉精彩的这些神奇战例!

忽略一切弱胜强,小搏大的想法!

气沉丹田,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

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这就可以了。

将侥幸的概念从脑子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概率。

我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大,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长江的源头是潺潺小溪。

渤海小吏

但并不耽误最终奔腾向海。

渤海小吏

人生最重要的,还是赛道的深度和广度!

在击破赵军之后,韩信下达了一个军令:生擒广武君李左车之人,赏千金。

千金还有逮不着的人?

很快,李左车被五花大绑的送到了韩信帐下。

韩信马上为其松绑,并埋怨咋这么虐待我的座上宾!

随后韩信让出了自己的坐席,请李左车坐上座,自己陪坐下座,以待师长之礼虚心求教:我欲乘胜攻打燕,齐二国,以先生的明察睿智,怎样可获成功?

李左车推辞道:臣下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人,不可图存,如今我一个败军之将,哪里配商谈大事。

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但他到了秦国后,秦国却得以称霸,并非因百里奚在虞愚蠢而在秦国贤明,而是因为得到了秦国重用的缘故。

如果陈馀听从了您的计策,现在被俘的就是我韩信了。正因为陈馀不用您,我今天才能侍奉求教于您。

李左车听到了韩信如此抬举自己,先是发明了一个著名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然后将自己比作愚者,说明自己的献策仅仅是瞎猫撞上死耗子。

在如此的谦虚还礼后,向韩信说出了对于远征燕齐的想法。

成安君(陈馀)之前算得上是百战百胜之人,但是一招失算,兵败身死,如今将军渡西河俘魏王,擒夏说于阏与,一举下井陉口,不到半日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如今您的举手投足,全都深深的震撼着敌国的君主和百姓,随时留意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您现在的强大优势。

但是!

但是后面的话,才是重要的话。

但是如今将军连灭三国,将士已经疲惫,依现有情况,实际是难以用兵的。

如果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之军,远赴燕国坚城之下,势必无法久战,僵持日久,虚实暴露,则燕虽弱,势必与不肯降服,燕不下,齐国则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

燕、齐不下,那么汉王与项王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目前的劣势。

您现在决定着天下大势的走向。

我认为现在“北攻燕、东伐齐”的想法是失策的。

善用兵者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尽显己方优势,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您。

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而游说齐国,齐必跟风而从,届时,大事可定!

即献言陈馀后,李左车又提出了一整套非常高明的计策,核心思想是:利用韩信现在的名头,拿嘴去招降燕国。

这完全符合了用兵的最高层次: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争的目的,是政治的延伸,无非是让对手臣服,既然能减少损耗,还能化敌为己用,何乐而不为?

还记得我们前面反复讨论的那句话吗?

凡动作,必有成本!

你此时既然可以动嘴,就没必要动拳头。

熟读《孙子兵法》的韩信深刻的明白“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道理。

他于是听从李左车的计策,天天犒赏士卒,并扬言仗没打够!要继续折腾!那谁就是下一个倒霉的!你等着点我的之类的话!

然后在舆论做足的情况下,派使者去燕招降。

没有出李左车的预料,燕选择了投降。

自此,北方大定。

渤海小吏

不久之前,刘邦的北方压力还如芒在背,短短的10个月,韩信用他惊人的军事天才平定了北方的四股势力,统一了整个北方战场,极大地减轻了刘邦正面战场上的巨大压力。

此时,中原只有东边曾经被项羽强暴过的齐国还站在楚国的身边。

就在韩信威震华夏,准备择日东进齐国的时候,南边的项羽开始不断派出部队袭扰新建立的赵国。

与此同时,韩信还接到了刘邦的调兵通知,让韩信将新收拢的赵国士卒和本部的精英部队调回荥阳战场。

因为这个时候,在南方西楚腹地牵制了近七个月的英布,被项羽的手下大将龙且彻底击败了。

后方没有压力的项羽和龙且会兵后将主力一股脑的发往了荥阳前线,此时的刘邦,在楚军日趋猛烈的攻势下,越来越吃紧。

灌婴的骑兵军团和赵国的新降士卒开始打包南下驰援。

韩信的灭齐之事只能暂缓。

英布垮了,荥阳此时的鏖战开始出现局势变化。

西楚霸王的洪荒之力,再次让刘家老三一次又一次的险象环生。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