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九月。
刘邦在沛县起义,喝多了逃进著名的芒砀山。
两汉四百年的祖宗掀开他的人生篇章了。
风云际会中,搭上一个时代的班车,实际上对于时间的要求非常高!
头班车的发车截止时间非常短。
赶上了就赶上了,赶不上就再等二百年吧。
比如说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如果你长征之前没参加革命而且没有跟着上毛主席走的话,哪怕你后来再牛,中将以上基本就不会有你什么事了。
当然,哪怕你车次上的没错,你要是总犯错被打成伙夫,你最终的级别也高不到哪里去,比如平安格勒的总指挥老李。
秦末的这次大纷乱,上车的时间总共一百天。
在陈胜起义两个月后,这一年的九月,是起义的井喷之月,项梁,刘邦,田儋等等起义军的后浪纷纷在这个月份赶上了起义班车的最后几张票,在陈胜的前浪被拍在沙滩上之后,成功的扛起了反秦的大旗。
再之后参加革命的,要么给这几位打工,要么变成了路人甲乙,连名字都没怎么留下。
有意思的是,后面起义的这一帮,尤其是九月届的,其实跟农民起义的核心本质上已经不大。
项梁祖上是前朝大将,齐国,魏国,赵国的这一帮大多也是前朝王族血脉,帮手们大多也都是原来的贵族。
换句话说,赌桌上剩下的,基本上还是秦与六国这帮老玩家。
秦还是那个做庄的,但牌桌上原先输光了的赌徒们冷不防把庄家抢了重新又坐上了牌桌。
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这种大牌局,低层次的人往往是不知道怎么玩的,上一章我们已经详细阐述过了。
农民军们大多像烟花一样,就绚烂了那么一下。
不过有一个人却很特殊,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最终抽冷子干掉了庄家,并和赌神大赌,还坐到了这个赌局的最后,成为了清场的那一个。
这个人,就是刘邦。
我们的百战系列,有的战役写起来非常费劲,技战术比较多,比如长平战和刚刚过去的巨鹿战。
长平战你要把这十几年的来龙去脉全捋出来,才能知道为啥最后的长平战场最后会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决策。
巨鹿战也是,必须把农民起义和贵族复国的前后批次性以及章指导贯穿于其中的技战术打法都摆出来,才会知道最后破釜沉舟时,项羽那被低估的智慧与绝境下的凶猛。
这都是“聚贤庄”和“光明顶”级别的战役,我们的百战中,也并非每一战都这么火星撞地球的。
还是有《鹿鼎记》系列的。
比如说这一战,刘主任的一路向西。
刘邦出生在丰邑的一个大家庭中,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一个弟弟。
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四弟刘交。
刘邦是老三,名“刘季”。
这个名字取的很有技术含量。
过去对于“一、二、三、四”有另一个称呼。
叫做“伯、仲、叔、季”。
比如著名文化人司马防老先生自家出产的“司马八达”系列就以此冠名。
分别是“司马伯达、司马仲达、司马叔达,司马季达···”
翻译过来就是“司马大达,司马二达,司马三达,司马四达···”
他家的“二达”就是著名的中国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司马懿老先生。
有文化的人家这么起名,没文化的当然也可以就此命名自家的产品系列。
刘太公给他家出产的系列也叫上了“伯、仲、季”
刘邦按家里排行来说应该叫“刘叔“”,却莫名其妙的叫成了“刘季”。
不知是刘太公夭折过爱子刘邦失去过三哥,还是觉得管儿子叫“叔”比较难以启齿,不管啥原因,反正刘邦得名刘季。
也就是刘老三。
平民皇帝的姓名都是比较土的,代表人物还有朱八八先生。
刘邦家世代农户,在文革时代比较吃香,那可是被学习的对象,好成分,比较自豪的话讲:八辈儿贫农出身。
但除了那个神奇的时代,无论放哪个时代,这个群体都是比较悲催的。
贫农家一般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但有一天,这个贫农之家却出了件不平凡的事。
刘邦的母亲刘媪有一天干活累了,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时给睡着了,然后梦中就与神交合了。
神仙交配动静是比较大的。
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刘太公正好前去喊她回家吃饭,见到有蛟龙盘在自己媳妇身上。
这还了得!
唉,那能怎么办呢!
盘了就盘了,刘太公是不敢唱着好汉歌去路间那啥一声吼的。
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现在基因学说普及后我们知道,刘邦的出品肯定跟那龙没关系,刘太公晚上不耕作,刘大娘肯定有不了。
但那个时候,牛X人物牛X后,一定要搞出一些注定牛X的前兆。
刘邦这个八辈儿贫农开了先河。
后面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的,你就看去吧,基本上没几个是人生的,或者他们的父亲仅仅起了个参股辅助作用,重点功劳全是老天或怪物整出来的。
以他老刘家举例,文帝他妈也被龙盘了,武帝他妈是太阳撞肚子里去了。
你瞅瞅生这一文一武的折腾劲!
刘邦长大后,小伙非常精神,史书中记载:鼻子高,胡须美,脸长得和龙一样(那得多吓人),最牛的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这个太了不起了,基本上撩开裤子,一伸左腿能吓死你。
活脱脱一棵大山药。
密集恐惧症患者肯定和刘邦当不了朋友。
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不喜欢读书,张嘴全是大糙话,而且他不仅不读书,作为农户,他还不干活,就喜欢喝酒交朋友。
一般来说,村子里面管这号人物有一个亲切叫法:二流子。
他老爹刘太公总是训斥他“无赖”,说他跟他哥比差远了,自己怎么就养了这么一个败家子。
刘邦要是理他爹他就不是刘邦了,依然故我。
刘邦最开始显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一家酒馆里。
刘邦特别喜欢在一家酒馆喝酒,没事就去那喝酒,但从来不给钱,赊着。
为啥他能赊着呢?
因为那家酒馆的女老板发现,只要刘邦来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别多,生意就特别好。
而且有一次刘邦喝躺下了以后,老板居然发现刘邦身上盘旋着龙。(又跟龙有关,史官真不容易)
刘邦不寻常的名声慢慢四散开来。
那家酒馆老板看在大龙和莫名其妙的好生意的份上,一直也就不找刘邦要欠的钱,刘邦自然也就黑不提,白不提,还一直在人家那喝,从来不提钱的事。
刘邦不仅在此事上,他后来也在用他的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不要脸,是干大事的基本素质。
公元前223年,是个楚国人民悲痛的年份。
楚亡国了。
不过对于二流子刘老三来讲,是个咸鱼翻身的好日子。
随着秦国拿下楚国,秦国的那一整套户籍行政制度也开始贯彻下来了。
在秦国人这,是不允许社会上有二流子存在的!
你要么耕田,要么回家生孩子,还特么有空满大街溜达搁那扯淡!
眼看刘老三就要成为流氓典型混不下去了,但上天给刘老三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给开了扇窗。
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竿子插到底,也是因为在秦国的行政制度中,是需要大量“吏”的。
没有这些吏,社会中的毛细血管根本没法控制。
正所谓“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在亡国后的大秦基层公务员招考中,刘邦以35岁高龄靠着天生我才一举在沛县拿下了泗水亭长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算是走上了仕途。
因为这个工作,刘邦和沛县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混的很不错。
中国历史中,有一种很神奇的现象,那些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在最初起步的时候,上天总是在他的周边就配备了一套相当牛的班底,文武俱佳。
尤其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平民皇帝,上天对他俩的人才馈赠实在是太让人眼红。
沛县的公务员队伍,质量相当高。
不光公务员队伍,连工商业小摊贩也牛的不行不行的。
比如著名屠狗工商户樊哙老板。
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
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每一个都身负大才,后来全部成为汉朝的重要开国功臣。
当然现在刘邦这个底层公务员并没有想到,他的这帮狐朋狗友在未来为他立下了怎样的汗马功劳。
刚刚我们说刘邦喝酒不给钱,不要脸还脸不红心不跳,这种特殊技能,帮助刘邦在一生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好运,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所以说,天命有时真是存在的,要不然你无法解释平常人做一次就会被人打死的不要脸的流氓事为何刘邦却能越干越潇洒。
刘邦第一次的人生大好运,在于他又不要脸了。
琴们邦我瞅下那啥呗
话说单父县的门阀大户吕公因为避仇而移居沛县,沛县的士绅豪杰,有头有脸的全都前往祝贺。
沛县主吏萧何先生负责排定宾客的座次,设了一道卡,要求贺礼不到一千铜钱的客人,都坐在堂下。
刘邦觉得堂下的酒菜不过瘾,无法坐VIP包厢的这个规矩在刘邦看来很好破,大嘴一张:“贺钱一万!”
这大概相当于刘主任三年的工资。
所有人都震惊了,正纳闷这是哪路财神爷来了呢,结果一看到是刘主任喊得又都笑了。
搬家做客送礼一万钱,绝对是疯了,但刘主任肯定没疯。
因为刘主任的嘴是没有成本的。
吕公看到刘邦后,仿佛被电到了一般,马上引到堂内就坐。
萧何是个厚道人,告诉吕公,刘邦这货说话张嘴就来,千万别当真。
但吕公没当回事,反而宴会期间多次暗示刘邦散席后留下来,刘邦多聪明,没完没了的大吃一顿,把所有人都吃走了。
散席后,吕公拉住了刘邦。
老吕说:我很会看面相,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没看过像你这么相貌不凡的,我有个女儿,希望你愿意接受她当你的糟糠之妻。
刘邦大喜,吹牛不仅白吃一顿,还攀上个有钱的老丈人。
事后吕公的妻子吕媪很生气,说:你总说咱这个女儿很难得,一定能嫁个非常好的丈夫。沛县县令对你这么好,你都不肯嫁女儿,居然要把她嫁给刘老三?
吕公说:“这不是你们妇人家能懂的事!”还是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至此,中国历史上前三的女政治家,大汉党支部的好政委,文景之治的先驱者,领路人,著名辣手摧花狠女人,吕雉小姐。
被刘老三收入房中。
这是刘邦第一次认为自己不是个普通人。
刘邦的面相,后面还会多次帮他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吕雉嫁过去后,没多久就生了一儿一女,有一天,吕雉和孩子们正在田中干活,有一老者经过讨水喝,吕雉心好,让他喝了水,还给了他饭吃。
这位老人给吕雉相面说:“夫人乃天下贵人。”
好话谁都愿意听,吕雉又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见了儿子刘盈,说:“夫人之所以贵,是因为这个男孩。”又给后来的鲁元公主相面,同样也是富贵面相。
老人走了以后,刘邦恰巧回来,吕雉就把刚才那老人给她们面相的情况告诉了刘邦。
刘邦赶忙追上了老者,问他刚才的事,老汉说:“您的夫人儿女都很像您,您的相貌更加贵不可言。”
刘邦道谢说:“真的像您所说那样,刘季不敢忘德。”
等到后来刘邦显贵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位老者,但刘邦因为自己的面相一再被人算成贵人,慢慢相信了自己并不是普通人。
这很重要!
每个干成大事业的人,往往都有着迷之自信。
心理学中讲,这种自信,往往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正向肯定有关。
无论相面科不科学,但往往现实生活中,那些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梁高耸、嗓音浑厚等等特征的人,就是总会受到比较成功的人的特殊照顾。
像张居正,乾隆爷,都是受到过类似的面相加分,大领导们往往见到第一眼,就会说出这么四个字:望之国器。
当然,功名看气概,也有一种人,长得虽然不是那意思,但气场非凡。
代表人物是曹操、朱元璋。
这你要是能望出来是“国器”估计会被拉去看眼科医生。
这种人往往的得到的评价会是:乱世英雄!
刘邦的相,大概是这两种人的综合体。
既硬件过关,又气概非凡。
有一种流氓,是为干大事而生的。
他们识大体,知进退,不拘小节,痞气十足。
贵人见之不敢怠慢。
贱民望之欣喜开怀。
勇士识之愿效死力。
刘邦身上,就有这股力量。
不过日子一天一天这么过下去,别人怎么看他不一定,但刘邦自己肯定是越来越绝望了,因为自己的岁数越来越大,都四十九了,却依然是个亭长。
这个岁数,已经远超当时人均寿命的平均年龄了,县里面没有人再喊他刘老三了,而是喊刘大爷了。
如果别人现在问你,一个老大爷还能搞出什么动静,我估计你也会嗤之以鼻。
我相信吕公此时后悔的肠子都青了,肯定再也不提相面这茬了。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我这么好的一个闺女就白白搭进去啦!
历史往往是于无声处响惊雷的。
晃晃荡荡四十九年了的刘邦,还是等来了他的剧本。
他的这个剧本,剧情神奇到了极处。
秦始皇嬴政驾崩,胡亥本着他爹留下的人全都必须死和他爹上马的工程全都不能停的两点原则,在大肆屠杀兄弟姐妹和老臣宿将的同时继续奴役天下。
二世元年,刘亭长得到了使命召唤,为县里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修陵。
没走多远,就跑了一大帮。
刘邦自己琢磨,照这个进度,只有我一个人能走到骊山。
到了也是个死啊!
于是刘邦走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就停下来。
刘邦先是喝了一顿大酒,然后趁着酒劲就把人都放了,并做大醉演讲:”你们都走吧,亭长我也不当了,我也要逃跑了!”
刘邦的英雄气概感动了一群人。
十好几个。
这十几个人于是跟随刘邦准备落草为寇。
刘邦大醉,走着夜路,派了一个人去前面探路。
这个人没有多一会儿回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
酒壮怂人胆这句话不是白说的,刘邦怒号:“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
刘壮士飞奔向前去找大蛇,随后拔剑将蛇从正中间斩为两段。
再走了几里地,刘邦醉得趟地上睡着了,但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连夜放声啼哭。
这个人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那个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变成蛇横于此地,现在被赤帝之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
人们以为她胡说八道、散布谣言,想打她,这个老太太突然就不见了,等刘邦醒过来,人们告诉了他这一情况,刘邦更加觉得自己不是凡品。
民间传说秦始皇曾经说:“东南方向有天子气”,刘邦开始怀疑秦始皇说的就是自己。
秦法严厉,犯了事的刘邦后来带人藏到荒凉的芒砀山的深山老林中,但他媳妇吕雉每次都能在人迹罕至之处把他找到。
刘邦觉得奇怪:我都藏这了你们还能找着我?
吕雉说:”你在的地方头上总有云气凝结,所以我一抬头就知道你在哪。”
由此看来刘邦同志很可能一辈子没晒过太阳。
刘邦的各种奇闻与神话越来越多,越传越广,渐渐的附近的人知道后,越来越多的“罪犯”都来归附刘邦。
如果在太平时代,刘邦是有潜质成为一名教主的。
但在乱世,生逢其时的刘邦,上天给他的剧本,却不仅仅是当一个教主那么简单。
前209年7月,陈胜起义,轰轰烈烈的秦末大乱拉开了帷幕。
9月,沛县的县令也打算跟着参与创业,但苦于没有帮手。
这个时候,刘邦的公务员朋友们萧何,曹参就对县令说:“刘家老三现在从芒砀山拉了一伙势力,咱们应该把他们召回来。”
县令被说动了,派樊哙去召唤刘邦参加革命,刘邦一听樊哙说这个,二话没说就带着队伍往沛县赶。
但来到沛县城下时,发现城门紧闭,说什么也不开门。
原来樊哙走后,县令越想越不对,刘邦这小子向来不服管,万一他不受我控制呢?萧何这帮人跟这个大流氓走的这么近,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下令关闭城门,并捉拿萧何曹参。
萧、曹那是地头蛇,人家耳目众多,二人连夜就翻出了城墙投奔了刘邦。
刘邦驻扎在城外,并没有攻城,因为他没有攻城的设备。
他采用了很浪漫主义的攻城方式,写好了信绑在箭上往里射。
沛县父老被刘邦的追求信打动了,集体闹事杀掉了沛县县令,拥立了刘邦做沛公,三千沛县子弟就此响应刘邦,加入了抗秦的大潮中。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为啥秦朝的县令这么好杀。
项梁起兵,自己杀了县令,刘邦起兵,老百姓帮着杀了县令,
项梁和刘邦干掉的县令可都是主动要造自己东家秦王朝的反的,像英布的老丈人,后来的长沙王吴芮,也是作为县令上赶着参加革命的。
只不过前面那两个县令运气不太好。
而且似乎只要当地老百姓们不买账,只要是想闹点事的,县令根本就形不成抵抗,比宰只鸡还容易。
这就要说一下,秦国的基层制度了。
秦朝任命基层官吏,有着严格的籍贯制度,郡县主要长官必须不能是本地人,由朝廷从外地人中直接任命委派。
底下具体干活的吏和役则是当地人。
这套制度,一直用的很好,后面也被很多朝代所采纳,而且秦王朝的政治智慧思考的极其深远。
长官不用本地人,便于中央控制地方,更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和地方长官沆瀣一气,脱离中央控制。
吏和役用本地人,使政权的底端直接扎根本乡本土,有利于政令下达。
这是一套非常有智慧的政治制度,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在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里,这样的制度是非常先进的。
因为它非常能够将中央的思路妥善的,高效的传导到地方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又能将地方上的每一滴营养完美的压榨到了中央的碗里来。
算是用上了长处,规避了风险。
但天下大乱后,这套系统出现了它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另一面。
地方上的最高长官非常孤单。
秦朝的这套官僚系统非常依赖中央的武力威慑,一旦国家的暴力机器起不到震慑作用了,底下人就都变成了地头蛇,个个都吐着红信子对他摇着头,随时准备扑上来。
所以说,秦末的很多郡县的长官,尤其是造反重灾区,都出现了历朝历代都很罕见的现象,就是作为中央下派的干部,却争相挑头造反。
原因其实就在于,他们非常的身不由己,你不反,底下人根本就容不下你。
这种“下克上”现象咱们先开个小头,后面会在东汉的西凉羌乱和晚唐的藩镇割据中仔细分析。
沛县县令就是个聪明人,他反的很是时候。
但他却根本没想到,如今的刘邦是沛县著名话题人物,斩蛇大魔王,大龙代言人。
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刘老三了。
从老百姓杀掉了沛县县令并推举刘邦当一把手也可以看出来,刘邦此时的不凡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跟着他能有肉吃,有前途,不然不会他对着城墙这么一射,就有这么大的效果,会有这么多人加入他的队伍。
无论是因为得益于神话传说,还是真的天命所归,刘邦靠着自己的神奇故事,走出了他的第一步。
10月,刘邦打下了自己的老家丰邑。
11月,刘邦又打下了薛县。
头几步刘邦走的挺顺,但很快,就吃瘪了。
这种瘪吃的还极其恶心,因为向来只有自己耍别人流氓的刘邦,被别人耍了。
他留下守丰邑的雍齿压根就看不上他,不管你又砍大蛇又聚云彩,总之对你的判断是你长不了。
雍齿将丰邑投降给了当时已经复国的魏国,还是底蕴更加靠谱些。
刘邦大怒,从来都是我喝酒不给钱!你咋能黑我的城!率军反扑丰邑,再度吃瘪。
刘邦此时的这套草头班子攻城手段还是主要指望宣传和恐吓,真打城是打不下来的。
刘邦看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咋就能认贼作父呢?你们特么倒是起义啊!
也许丰邑人民还在局限老印象,集体你认为刘老三没前途。
刘邦家乡失去选票的同时,陈胜已被章邯剿灭,秦嘉又立了景驹,刘邦前往景驹处拜码头并借兵,要再打丰邑。
在这次的途中,刘邦极其幸运的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也是准备投奔景驹的,但和刘邦一见如故,并将自己的研究理论和刘邦不断探讨。
更神奇的是低学历的刘邦居然听得懂自己高妙的科研成果!
此人大呼:刘邦真乃天下奇才!
这让他觉得生逢其是,决定不再他往,而跟了刘邦。
刘邦听懂了这个人的论文,是刘邦这辈子最关键的一次学术成就。
因为这个人就是“汉初三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
这位张指导,帮助刘邦补上了自身自大的一块短板。
见识!
没有张良,就后面那一堆决定历史走向的选择,估计刘邦一个也选不对!
张良这个人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他是标准的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在祖父两代的治理下,到了张良时代,韩国已经衰落到没有几块地了。
没多久韩国就灭亡,张良也失去了继承祖业继续当宰相的机会。
这也不能赖张良的父祖,在那个年代谁挨着秦都是地越来越少。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女孩考验男生,在他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让他多付出时间和金钱,他花的钱越多,付出的时间越多,你分量越重。
爱,源于付出。
老张家,对韩国,是真爱。
老张家祖祖辈辈在韩国投入了巨资,但因为秦的存在,都成了水漂。
韩国的平民被灭了国,顶多哭两声,然后回家该种地种地,但作为五朝元老,N代贵族的老张家,对秦的痛恨,直接导致了反秦成为了张良一项毕生的事业。
张良曾经散家财,筹重金刺杀过秦始皇,秦始皇总爱搞巡回旅游,有一次被张良摸到了信,派一个大力士埋伏在路边突然扔出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想要砸死秦始皇。
并非是大力士砸的不准,而是狡兔三窟的秦始皇没有坐在目标车辆中从而躲过了一劫。
张良作为铁锤版的荆轲,自此隐姓埋名,流亡天下。
按说他的剧本也该到此结束了,但他却好像金庸老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一样,因为一本武功秘籍,命运轨迹开始改变。
流亡天下的张良有一天闲步路过沂水圯桥头,遇到了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蹬桥下去,然后傲慢地对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没说什么,替他下去捡了上来。
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面对如此蹬鼻子上脸的不和谐行为,张良还是强压住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了鞋。
这位怪老头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我怀疑金庸老先生在写马钰道长教郭靖内功的这段,就参考了张良的际遇。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赶到桥上但发现老人已经来到桥头,见张良来到,老人愤怒:“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5天后,张良又提前了一段时间,但又让老人给骂了回来。
又5天后,张良半夜就猫过去了,在桥头终于没有看到这位老大爷。
天刚擦亮,老大爷出现了,看到张良后笑了,然后送给他一本书,说道:“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功成后再来见我!”
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是神仙般的人物,黄石公。
这本书,是黄石公的著作《素书》,也说是《太公兵法》,也说是天书。
这段故事则在郭靖得到《武穆遗书》帮成吉思汗开疆拓土中体现了。
历史的素材包被金老以极高的水准信手拈来做成了鸳鸯五珍烩,在此缅怀金庸老先生。
张良在得到这本书后,仿佛张无忌得了九阳功,郭靖练了降龙掌一样,开使了从不出错的的人生。
关于这本天书,有很多疑问。
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
我倾向于仅是个辅助作用。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打20年前就全世界都知道了。
真正笃行并成功的人却很少,而且老爷子打算让自己家族后辈不要再碰股票了,直接买成股指基金(上市股票的一揽子基金,每年上涨稳定但不高),去相信国家的发展,不要再自己搞投资了。
并不是老爷子要把他的绝活带到地下不肯传人。
用他的话讲:投资是艺术,不是技术。
他认为他的子孙不会达到这个艺术水平,要是能教明白的技术,他是不会这样安排的。
拓展到每行每业其实都一样,懂技术的人很多,但能够上升到艺术层面的人很少!
明星很多,舞王歌神很少。
画家很多,顶级画匠很少。
管理经理很多,管理大师很少。
政客很多,政治家很少。
不世出的两位伟大政治家啊。
任何事物上升到艺术层面,就总归有无法批量复制的地方,它需要难以捉摸的灵性,他需要天外飞仙的灵感,它需要机缘巧合的好运气。
像张良这种千年出一个的选择题高手,更大的可能,是天生奇才。
这本天书,是帮助他召唤出了神龙。
但前提是,人家天生就是龙珠。
还记得他家的底蕴吗?
父祖五世宰相,这要比那本天书重要的多!
从小熏陶在高层次环境中,明白洞悉事物发展的深层次规律,这是张子房算无遗策的最关键底蕴!
有句话一直很被我们忽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对于某二代败家子来讲,是暴殄天物的资源浪费。
这对于张良这种身负国仇家恨的复仇者来讲,就是点燃燎原大火的最关键原料!
刘邦得到张良指导后,从景驹那没有借到兵,紧接着在萧县又吃了败仗,撤退到了留县过了个年。
来年二月,刘邦攻击砀县,三天后拿下,终于开张了。
刘邦随后在砀县整编了六千队伍,队伍人数爬升到了近万人。
三月,又攻克了下邑,得胜之后,回军再度攻打丰县,也不怪雍齿看不起他,刘邦又没打下来。
郁闷的刘邦听到了一个消息,项梁灭掉了景驹,成为了楚国势力中胳膊最粗的一个。
社会人刘邦迅速带着一百人就飞奔到了项梁处认大哥,然后找项梁借兵,发誓必须打回老家。
韩国贵族张良见到了楚国贵族项梁后,重提了自己的复国想法,得到了项梁的肯定,张良也暂与刘邦别过,经营家乡去了。
项梁见到刘邦后,对于会来事的刘邦很满意,拨给了他5000人和十名大将,刘邦领着这支队伍与自己合兵一处,以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态度打回了丰县。
这次雍齿没有扛住,流亡魏国。
刘邦在老家报仇后,回到了大哥项梁处,抱住了这棵粗腿,靠着自己的万人资本还参与了立怀王的高级会议,之后跟着大哥项梁开始北伐,和项梁在东阿击败了章邯,之后又被派和项羽追击秦军,并两败秦军。
这段短暂但难忘的经历,让刘邦彻底的认识了项羽这个小伙子,勇猛,果敢,身先士卒,统军有道。
刘邦自此得出了一个结论:论统军打仗,我这辈子也比不上项羽。
这个结论成为了他这辈子最自知之明的认识,刘邦自此基本上见到项羽要么跑,要么找炮楼。
没有保护措施你敢面对那个男人?
开玩笑!
在与项羽攻打外黄的时候,传来了噩耗:项梁兵败身死。
之后刘邦和项羽停止攻击,将怀王迁到了彭城。
没有多久,章邯将赵国打的困守巨鹿,救援使者一波一波的赶到了彭城。
楚怀王派了宋义,项羽去北上支援,但与此同时,楚国还派了另一支队伍往西打,一边西拓土地,一边起到牵制秦军主力的作用。
这只队伍的人选,最终在一系列复杂博弈后,落到了刘邦的头上。
其实最早,项羽是打算一门心思往西打的,他打算一直打到咸阳,彻底拔掉秦政府的根。
不过楚怀王和几名大佬一合计,鉴于项羽太过于暴力,动不动就搞屠城,第一次带兵攻打襄城就杀了个鸡犬不留,名声太坏,而刘邦则比较厚道,跟谁关系都很好,而且带兵打仗往往都是和平解放,敌我损耗都不大,总是收编敌人,越打反而人越多,能够拿仁义的当做旗帜去收买人心。
怀王分析的并不深刻。
项羽搞屠城是因为他能打下来那城。
刘邦总和平解放是因为他根本没本事打下城,所以总是宣传队开道。
他就指着这个活着,可不能留下总杀人的坏口碑,要不以后还咋上大喇叭宣传队?
这个臭不要脸的后来在能打下来城时也玩过屠城!
所以说,女孩找对象时千万不要把“这男孩老实”当做衡量要素,有时真的是这小子没能耐不老实!
之前我们说过啥?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爱你看投入。
衡量男人是老小子还是伟丈夫,这三点很重要,跟老实可没关系!
种种原因下,刘邦非常幸运的躲开了北伐。
人这辈子,运气真的很重要!
就说从收买人心这个出发点,其实往西和往北都是一样的,沿途都可以收买人心。
如果刘邦去北伐,而项羽西进,那么估计章邯还是会和项羽会面,不过此时刘邦坟上的草已经很高了。
只是因为项羽锋芒太露,刘邦则像一个人畜无害的老大爷,搞平衡的怀王所以给项羽扔了一根硬骨头,而放刘邦去了敌人力量薄弱的西线。
临行之前,楚怀王放出话,谁先攻入关中,封秦王!
这个时候说这话,基本上就是废话!属于账上有一百块钱却开了一张一万块钱的空头支票。
这本来就是打算喊出来作为一个口号或宏伟蓝图的,但谁也没想到,资金链都快断了的楚国,开始花花的进钱了。
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刘邦集结了不到万人的队伍,自砀县出发,开始西征。
一个月后,二世三年,十月(秦以农历十月为新的一年开始),刘邦在成武破秦军都尉。
三年十二月,刘邦行至栗邑,与刚武侯(姓名不详,也是起义军的一支)相遇,刘邦趁其不备,发动袭击,收编了他的四千人武装。
三年二月,刘邦来到大城安邑,遇到了当地的一名起义军首领的归顺,人数并不多,但这名将领给刘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人叫彭越。
彭越,昌邑人,最早是个渔民,后来觉得渔民不挣钱便伙同了一帮人做起了强盗。
陈胜、项梁相继揭竿而起后,手下的小弟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拉起大旗造反,大哥你振臂一呼,咱们也反了吧!”
彭越比较冷静,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等等看吧。”
一等就是一年多,这期间魏咎复国,章邯开打,彭越始终在观望着。
直到巨鹿新闻传来,天下形势分明了。
有一百多小伙子来找彭越,说:“别等了,咱干吧!彭大哥做我们的首领。”
彭越拒绝说:”你们太小,我不想和你们一块干。”
年轻人往往都受不了被拒绝,表示彭越一定得当他们的大哥。
彭越这时候笑了笑,说道:跟我混也行,但得听我的话,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我从不开玩笑。
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有十多人迟到了,最晚的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
彭越面沉如水,缓缓道:“我老了,本不想掺和,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昨天说的,迟到的杀头,但现在有这么多人迟到,也不能都杀,只杀最后那位。”
小年轻们开始嬉皮笑脸:“大哥何必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
彭越没跟他们废话,直接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宣布起义。
通过这一个脑袋,彭越成功立威,带着这一百多人出发走出了巨野泽。
巨野泽是啥地方呢?
这是当年的地图,现在这片大泽已经很小了,今天的名字叫东平湖,但当时很厉害。
中国古代的第一游击队长彭越在此地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气势,将第一猛人那叫一个恶心呀!
打游击我们都知道,对地形的依赖很高。
要么是山,要么是水,必须都有些进不去、出不来的弯弯绕。
山地我们应该比较熟悉,参考美军在阿富汗,日本人在晋西北。
基地组织和老李那叫一个有声有色。
这巨野泽为啥这么牛呢?
牛在了水上。
我们说另一个地名大家就该恍然大明白了。
这地方在一千多年后还剩下北部一小部分,这片小水洼叫做“梁山泊”。
彭越起义后开始扩充地盘,收留各地逃散的士兵,碰到刘邦时,已经有了一千多人。
刘邦和彭越的联军没有打下安邑,秦政府较大城邑的防务还是比较强的,刘邦现在的军事实力顶多算是个入门级别,攻个村,打个保安队还行,碰上正规军是不太能比划两下的。
除了雍齿外,刘邦向来不在乎面子问题,一看在你这占不了便宜,于是决定再去一个别的地方,反正他们名义上是向西拓展土地,实际上就是出来自生自灭,保全自己的实力是最重要的,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无所谓的。
不过在转战之时,彭越表示要留在大野泽根据地,不跟刘大哥走了。
刘邦作为老牌流氓,却惊人的尊重了这个一千人的小队伍,双方就此别过。
这很不刘邦。
因为他的做人准则一向是吃小的,哄大的。
他前面可是吞了个四千人的队伍哦。
之所以没有吃掉这伙小队伍,是因为他看到眼前的彭越有一种特殊的直觉。
这个直觉在告诉他,应该善待并尊重这位豪杰,他和别的小鱼小虾不一样。
一向靠脸被别人看好的刘邦,这次同样看好了另一个他觉得不俗的人。
刘邦这人虽然领导流氓化,但他的眼光确始终毒辣至极。
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刘邦对于谁有几斤几两,有着极强的分辨能力!
他先是看上了张良,又看准了项羽,现在是彭越。
因为他这次友好交往的人情存款,彭越后来在他定鼎江山的时候,投了非常关键的一票。
随着项羽的巨鹿战报响彻神州大地后,刘邦也开始往西走了。
不是走了半年多了吗?
刘邦那是什么人,他并非唐长老。
眼睁睁西面魑魅魍魉怎么那就那么多,就他那两下子他敢往西走?
刘主任一直在楚国国境线上徘徊,西边不敢进,北边更不敢靠拢,一直在这圈圈圆圆圈圈,深深看将士们的脸。
必须得是项大圣把妖怪们打跑了,刘邦才终于决定出发了。
刘邦打算自豫西通道打进关中。
他还是高看了自己一大眼。
没办法,现在张良暂时别过,他那个脑子转不过来,也根本不知道这条道有多么的艰苦。
但是他还是因祸得福了。
因为他不走这条路,是遇不到自己那位好教练的。
别了彭越,刘邦向西流动到了陈留,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个毛遂自荐的人,叫郦食其。
对于这个自荐的人,刘邦其实是不愿意搭理的,因为这是自己队伍中的一名骑兵引荐的。
这个可以理解,一个大头兵能有什么比较牛的人脉,所以刘邦是不打算见的,但此时郦食其已经到了帐外,刘邦问门卫,外面人长什么样?
门卫回答:看打扮,应该是个读书人。
刘邦自己不读书,所以向来是看不起读书人的。
他手下的读书人必须是像萧何这样会干事能带来实效的读书人,光会扯淡的,一嘴酸哄哄的主张的他一向是非常讨厌的。
有一次刘邦喝多了甚至打翻了一名读书人的帽子直接往人家帽子里撒尿。
臭流氓啊!
帽子对于读书人来说,意义非凡。
这种流氓事,一般人是干不出来的,这就相当于把一个没嫁人的大闺女脱光了扔大街上,比杀了她还过分。
不过刘邦是可以干出来的。
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之前,一向都是受尊重的。
尤其两周八百年,那对于读书人更是悉心对待!你读过书,再配把象征着“士”的剑,走到哪里都是被人高看一眼的,还记得张仪苏秦走四方的美好时代吗?
但到了刘邦这,“不屑”,可以说是他对读书人的总态度,他也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早的读书无用论的浅陋宣传实践者。
听说郦食其是个读书人,刘邦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功夫见读书人。”
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按理说一般人肯定脸一红,就走了。
不过这位郦食其却也不是一个善茬,瞪着大眼,啪地一声把剑拨出来:“回去!给我重新说!什么读书人!谁是读书人!你们全家都特么读书人!你说有一个高阳酒徒要见你!”
刘邦听了很开心,和郦食其开始边喝边聊,郦食其和他大聊过去六国与秦之间的这些往事,刘邦哪里听过这个,跟听评书赛的越听越带劲。
刘邦兴奋问道:“依您所见,咱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郦食其说:你现在这万把来人,想往关中打,无异于羊入虎口,眼下的陈留,是块宝地,不仅交通四通八达,最主要的是城中有大量粮草。
我和陈留县令很好,派我去招降他,哪怕他不降我也能当内应。
郦食其随后说动了陈留县令,不战而胜得到了陈留,彻底解决了刘邦团伙之前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粮草状况大为改观。
郦食其不仅送给刘邦一座城,随后还招来了弟弟郦商和他手下的四千人一起归附。
你不服不行,这就是命。
楚汉第一外交官上赶着招聘来,你不要还不行,最后还搭进来一个楚汉前十的大将!
粮食,作为行军打仗最重要的资源,代表着你所能扩编的军队数。
刘邦在得到陈留之粮后,开始竖起招兵旗,等待吃粮人。
三月,人招的差不多的刘邦转战开封,又没打动。
继续本着打不动走的战略方针,刘邦向西挺进,在曲遇遇到了秦军杨熊部,这回终于大破之。
四月,南下攻颍川。
在此地,刘邦碰到了收复故土并不顺利的张良。
子房兄和韩王韩城属于复国非常不顺利的一支队伍,因为韩国故地地势非常紧要,还记得我们在长平之战中说的,韩国是中原咽喉吗?
秦军在此势力始终很大,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打下几座城,很快又被打了回去。
这回刘邦看见知心哥哥了,于是跟韩国队齐心协力打颍川。
终于,刘邦靠武力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坚城。
随后刘邦下了一道非常残暴的命令:屠城。
可打进去一个了!可得嘚瑟嘚瑟了。
之前不挺厚道的吗?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那句话吗?
刘邦前面的人畜无害,是因为他还没有祸害的能力。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它有一个特点,脸谱化。
忠肝义胆的关二爷,是红脸。被称为奸雄的曹操,是白脸。
我们向来有个毛病,往往通过一个个脸谱,就把别人定性了。
这样有一个好处,能够通过区分好坏,让故事曲折动听,坏人都是坏到了极处,好人又都好的能每一个毛孔都在散发正能量,好听易记,喜闻乐见,有好有坏的人老百姓们是不愿意听的。
艺术中这样表现会有很好的效果,但不能引用到生活中。
因为这有一个坏处,就是这样会失真。
会引导我们认为如果这个人是好人,就哪里都好,如果这人是坏蛋,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这不是真实的世界,因为只要是人,哪怕是杀人犯,也有他心灵柔软的一面。
哪怕是有口皆碑的大善人,内心中,也有着他深深忏悔的人和事。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实实的人。
我们知道的刘邦,最大的一个标签是他知人善任,稍微再对历史有点研究的朋友会说他是个流氓气十足的人。
这都是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杀人犯,至少在颍川,他是这样的。
屠城的毛病在中国这几千年来一直或多或少的都有存在。
但还是有一些没这毛病的人。
比如说刘邦的那最后一届所谓的接班人,刘备。
三国时代甭管打成啥样,人家是唯一没干过屠城这种缺德事的主公,最后刘备在小说中被描写成哭鼻子的大好人不是没有背景的。
大汉最后能在东汉末年那种大乱局下,在曹操扫六合八荒的时候,又从他这苟延残喘的延续了几十年,我相信冥冥中还是有天意恩赐的。
还记得我们之前在长平战中最后片尾说过的那件事吗?
白起杀降后又五十年,又一位中国史上前三的战神也杀了几十万的降(下一战会说)。
这两个历史级战神在杀降后不久均在到了自刎的下场,这也为后世夯实了一个概念:“杀降不祥”!
后世的大将看到这两位的历史后,往往执兵时就会老实很多。
但后世却对另一个暴行并没有什么概念。
屠城其实也不祥!
是屠城就没报应吗?
怎么可能!
自古常见百年的文官世家,鲜有见到百年的武将世家。
别说传承了,往往现世报!
武将难善终,祸子孙,这是个大概率事件。
但从天道上讲:为国戍疆土,卫百姓,护社稷,这是舍身献无畏,这应该是得健康长寿的大善果报的啊?
但为什么武将往往难善终,难荫子孙呢,几千年出不了几个郭子仪呢?
杀伐太重!不该杀的人太多!
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不是随口说说的。
几千年来,掌兵者往往除了杀降外,别的并无禁忌!
不要说刘邦这货也屠城,人家咋也做四百年江山呢?
人跟人的福气不一样,就像你我不能跟李嘉诚比,即便如此,也许你的国祚本该是八百年,你一通作,成了四百年,秦也许真的是万岁之祚,最后玩命作,二世而亡。
人们对于屠城的概念不深,其实就是因为缺乏榜样的力量!
白起,项羽这种腕儿的,毕竟太少了。
咱们写这个系列,其实也想和大家说几个没有被约定俗成的普世价值观。
比如说屠城,杀降,会遭报应。
不用怀疑,肯定有!为什么?
牛顿先生证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皆恋命,不光上天好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
由这个概念,再延伸一下:当我们手中有权力,有能力掌握、控制、影响别人时。
高高手,多给给机会,多成全人家,多劝人向善,少一点斩尽杀绝,多一些忍辱包容。
都不容易,就当为了子孙后代,心柔软些。
人之福,无外乎德之厚;人之祸,不过于欲难填。
这几千年的历史,其实就再说这一个道理。
这次刘邦屠城颍川后,韩王与张良开始收复韩地。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听说了赵将司马卬绕过了章邯的二十万自上党插了过来,正准备南渡黄河给章邯包饺子。
农民性大起的刘邦北攻平阴,毁掉了黄河渡口,不打算让革命战友们过黄河了,打算独占灭秦之功。
这还间接帮了章邯,避免了章邯的第一次被包饺子,又让章指导跟楚霸王那挺了一阵子。
但很快,有多大脸,现多大眼,你不让人家过来你倒是长点出息啊?
刘邦在洛阳城下再度吃瘪。
昌邑,开封,洛阳的三次攻坚战让刘邦想明白了,稍微有点实力的大城,他刘邦就打不下来,打颍川还是得了外援和鏖战很久的便宜,更别提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了!
北方不适合咱们爷们混,还是去南边找出路吧。
这个决定,最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良在帮助韩王略定韩地之后,回到了南下刘邦的帐下。
启明星归位,刘邦开始舍弃打游击的瞎猫撞死耗子,而是在张良的帮助下,思路开始清晰。
刘邦南下,先打南阳,大破秦军,南阳郡守退守宛邑。
刘邦打算继续老规矩,绕过宛邑,直奔武关,从南路,插入关中。
但这个时候,张良喊停了刘邦:“这个大城,不能不打!”
刘邦问:“为啥?又打不下来?”
张良说:“我知道你灭秦心急,但这是南阳第一大城,中原枢纽,如果你放弃宛城向前,他日前有堵截,宛城又来了追兵,你怎么办?
现在开始,咱就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打!”
来看看,为啥张指导说宛城必须要打。
左边黑线,右边蓝线是我国的南北分割线,秦岭淮河。
中间空白地区,是南阳盆地,下边是锁死秦岭淮河的关键嗓子眼:襄阳,此时还远离我们的视野。
以宛城为中心的南阳平原不仅地好产粮高,更关键的是四通八达。
往西可以进汉中盆地,西北是关中,南下是中国南下的必走三条主干道之一,东边是一望无尽随你去流浪的原野。
它的地理位置,有点相当于在南边的第二个荥阳。
当然,它没有黄河枢纽之利,在南中国开发还不充分的时候分量也比不上北方。
但它毕竟是此时的南中国第一枢纽。
如果你绕过去去往关中,非常容易被人家宛城出兵堵死!
西北不远就将进入秦岭山脉,还有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堵在那。
宛城拿不下,你容易被包饺子。
宛城拿不下,你西征的粮饷是大问题。
古代的大城市,也是当地的最大物流中心。
周围的县、村,要通过行政手段,将资源统一的征集到当地的大城市,再进行统一调配。
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
有了路,才能意味着你资源的高效运输与调配。
看看下面这张秦国实际控制疆域的“秦驰道”地图吧。
整个中华大地的资源,其实都是要通过这个驰道网络进行调配的。
宛城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吧。
为了再细致点显示中心城市的物流效果,我找了好多图,看到一张明代的山西驿路图比较能表达出这个意思。
整个山西的南北东西都要交会入太原,所以说拿下山西最重要的就是拿下太原(明代),因为这一个城市基本上控制了一个省。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迁移到宛城上,宛城此时的战略位置,就相当于中国南部的“太原”。
拿不下宛城,你的安全,粮饷,兵源,士气,都是问题!
刘邦认为无所谓,张良知道必须打。
这就是见识的差距。
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劝告,退了回来,包围了宛城。
困守的南阳郡守其实力量已经很薄弱了,眼看无望,决定自杀,这时他的门客陈恢站了出来,说:你别着急,我有办法,你等我回来再死。
陈恢连夜翻出墙去见刘邦,说道:我听说过,楚怀王约定,先入咸阳者称王,您是要干大事的,宛邑只不过是你前进路上的数十座城池中的一座,如果后面的每一座都拼命坚守的话,您得什么时候才能打到咸阳呢?再说如果每座都打,您的这些人能打多少座呢?
我如果是您,就竖起招降旗,封郡守一个官位,那么有了这个好榜样,您再往前走,一定是一往无前,所到之处,全都会抢着迎接您的大军。
刘邦大喜,封了南阳郡守殷候,封了陈恢一千户。
张良对刘邦说,自南阳起,就进入了老秦国的根据地,大军不可再进行劫掠,民心至上。
刘邦从之,沿途禁止劫掠扰民,秦国人民开始对这支部队充满好感,自此,西进之路无不望风归降。
刘邦对秦的民心导向,从此刻开始播种下,刘邦集团也开始整编制的收编秦国驻防军进入部队。
看见了吗?一定要屠城搞震慑吗?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方法总是有的。
就这样,刘邦一路兵不血刃的打到了武关。
刘邦遇到了阻碍,武关并没有望风归降。
此时,已经来到了二世三年八月,国际局势风云突变,项羽已经拿下了章邯,秦国大军尽归项羽,与此同时,赵高杀掉了自己的乖乖学生,胡亥。
杀掉胡亥的原因是:局势瞒不住了。
胡亥当政之后,赵高大权独揽,有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说的这位赵高。
他迁了一头鹿上了朝,说是一匹马。
胡亥笑道这明明是鹿,并问周围大臣。
说是鹿的大臣,后来都被赵高办了,胡亥当天也皇帝的新衣般自我纳闷,我真该看看眼科了?
等赵高扫清所有障碍后,赵高控制了胡亥所有的信息来源。
但项羽刘邦的日益逼近是天大的事,胡亥还是知道了。
当得知章邯投降,刘邦至武关,胡亥派人谴责赵高:你不是说一切尽在掌握吗?
赵高心虚,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了这位自己阴谋扶起来的学生。
胡亥仅仅在当了三年皇帝,24岁的年龄,就下去见他那位英明神武千古一帝的爹了。
我相信,他是抬不起头来的。
虽然祸根是从他爹那里埋上的,但火却是从他这里烧起来的。
他上位后,先是屠杀兄弟姐妹,这个可以理解,诸多所谓明君也是把亲人们杀得干干净净,权利的游戏向来如此,毕竟像善待前朝柴氏子孙的赵匡胤是几千年中才出现的那么少数的几个。
但他宠信奸佞,并继续放任他爹的那些可怕的国家项目,最终让他爹梦想千秋万世垂于无穷的伟大基业二世而亡,创下了大一统王朝的短命记录,并为后世做了一个色彩极其鲜明的负面典型。
不过二世而亡的这个极难破的记录后来还是被一个道德模范打破了。
江山代有能人作啊!
胡亥死了,赵高密信刘邦,打算投降,但条件是:分王关中。
赵高可能没听说楚怀王开的那句空头支票: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提着脑袋干革命就是为了这关中王来的,他能和你分?
虽然武关态度上依然抵抗,但刘邦用张良计,还是派出了铁齿铜牙郦食其和陆贾的外交代表团去游说武关守将,宣传革命政策。
武关再次不战而下。
被刘邦拒绝的赵高无奈又拥立了子婴,但此时已经把帝号去了,号秦王。
子婴则迅速上演了秦末版的康熙擒鳌拜,将没有武功没有防备的赵高骗进了登基前斋戒的斋宫刺杀,并下令夷其三族。
刚刚上位的子婴派遣最后的近卫集团军去把守咸阳的最后一道门户,峣关。
刘邦打算直接硬碰硬,强打峣关,但又被张良否了。
张良的理由是:这支护卫首都的部队战斗力很强,不能轻视,这个局势下,秦国内部已是风雨飘摇,峣关并非铁板一块,您还是应该派郦食其去拿着重金贿赂秦将。
作为最强说客的郦食其将峣关守将再次说服。
东土大楚的刘邦这西游记其实就是郦食其拿嘴一路给啃下来的。
峣关守将不仅投降还表态要和刘邦合兵,一起打到咸阳去,刘邦听了很高兴,表扬张良,你咋说啥啥中。
但张良并没有像刘邦那样高兴,而是又提了新建议:不对!他没有马上开关投降而要说与我们合兵,这说明守将已经做好投降打算了,但他担心手下人搞不定,如果打算借我们的兵势来吓唬住手下人。
如果他手下人不同意而突然哗变,那我们就太被动了,现在我们应该趁着他松懈去打他!
刘邦自从见到张良后,对他说的话,基本就没再否过,于是引兵悄悄绕过了峣关,翻越了蒉山,在蓝田之南大破秦军,又一鼓作气,追逐败军至蓝田北,再破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至灞上(西安东霸桥)。
秦王子婴坐着白马拉的丧车,脖子上套着绳索(表示自己是个俘虏),把皇帝用的各种印信全部封存,在轵道(西安东北)路旁请降。
刘邦准其降,秦灭亡。
自公元前778年至前206年,立国573年的秦国,灭亡。
秦自孝公起,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
始皇欲传于万世,垂于无穷,未想二世而亡。
后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旁宫赋》中写道: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算是用这短短的几行字,将战国至秦灭的这几百年深刻的描写了出来。
刘邦自最开始的不满万人,一直辗转,最终竟创下灭秦大功,说到底,还是要感谢遥远的北方,不世出的军事奇才项羽的力战之功和秦朝内部奸佞赵高的擅权之乱。
无项羽力战,秦国根基不会崩塌,近40万的秦国正规军能把刘邦打到泥里去。
刘邦之所以一路西进受降数十城,就是因为项羽已经把国际风向给打服了。
都清楚自己的未来后,最渴望的,就是一个好归宿。
刘邦在南阳的招降旗一竖,成为了间接的最大受益人。
无赵高擅权,秦国内部铁板一块,章邯绊住项羽未可知,武关天险,以刘邦实力,同样不知哪辈子才能打进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太史公作为汉朝的史官却将灭秦之功归于了项羽,其实也是当时史界,比较客观的肯定。
不过人家刘邦也并非吃干饭的。
人家运气好啊!不仅一路摘桃人家还各种神兵天降的成为了再次的武王伐纣。
至此,刘邦鼎定天下的班底,除了一个兵仙一个突击队长和一个间谍头子之外,在他的西征梦中已经全部聚齐。
进入关中的刘邦,按照之前的约定,应该可以当关中王了,但事情的走向,却并非这么清晰,因为离他不远处的项羽,已经将章邯封成了雍王。
“雍”自古以来,即是关中的代名词。
刘邦随即脑子一热,干了件大傻事。
这件傻事,导致了他陷入了人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