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代人集团”登场,弱化版的汉初丰沛集团
人在巨大的刺激、创伤以及愧疚下,通常会产生心魔。
尤其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会极大的影响到一个孩子成年后的行事思维。
很多时候,为了避免重复当年的故事,聪明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制度性修补,从而杜绝那些让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再次重演。
当“过来人的心有余悸”和“那些年的愧疚心魔”结合后,会产生一些难以理解的反人性操作。
绝大多数反人性的制度,最终都产生了远非初衷的事与愿违。
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398年正月二十八,拓跋珪完成了对舅爷爷遗产的暴力抢劫,自中山北归,亲自押着数十万河北人口回平城去给自己做农奴和技工。(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
虽然慕容家自从北魏南下后就瞬间崩盘的还剩几个城池,但烂船也有三斤钉,河北之战打的极其艰苦,一年多的征战中,拓跋珪带过来的三十万大军也因为战损和疫情死伤过半。(问疫于诸将,对曰:“在者才什四、五)
但最终搏下来了,也确实如拓跋珪的冷血构想,分红的刺头少了,掠夺来的资源多了,打天下的股东死了不少,战利品补充来了一堆。(曰:“此固天命,将若之何!四海之民,皆可为国,在吾所以御之耳,何患无民!)
拓跋珪朝着唯我独尊又坚实的迈出了一步。
二月,拓跋珪来到繁峙(应县东北),开始给拆迁来的农奴们分配耕牛和耕田。(二月,车驾自中山幸繁宫,更选屯卫。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繁峙位于大同盆地腹地,北面是平城能全方位看管,东边是太行山拦着防止你跑,周边河道纵横,是将拓跋珪这几十万农奴进行”更选屯卫”和“计口受田”的最理想的地点。
拓跋珪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编户齐民试点。
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营建宫殿,立社稷坛,筑造宗庙,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及腊日祭祀五次。
北魏至此,来到了平城时代。
拓跋部来到了部落有史以来最南最东的地方定都,来到了距离河北平原最近的农耕游牧结合部。
虽然早在刘琨时代,拓跋部就已经将平城地区划入了势力范围,但石勒石虎以及慕容家始终作为强权占据着河北平原。
平城这地方最多是个前哨阵地,没有啥战略安全。
比如慕容垂的最后一击,老家伙没有走飞狐陉,而是凿通了小路钻过了太行山脉来偷袭,几乎是瞬间就把拓跋部第一勇烈拓跋虔给秒了。
拓跋部百年来的大本营都在盛乐,背后就是阴山母亲,平城是东面锁钥,自并州、冀州北上和幽州西进都需要经过于此,一旦平城预警大敌来袭,从盛乐就带队跑阴山北面去了。
当拓跋硅控制了整个黄河以东以北后,再将阴山作为政治中心就不合适了。
你需要第一时间就能控制并州的天下屋脊和河北的财富平原,平城远比盛乐要方便得力的多。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定都邺城呢?不是也能很好的控制河北和并州吗?
邺城对河北和山西的控制网络已经被石赵和前后燕打造半个多世纪了,相当成熟了。
其实拓跋珪在拿下河北来到邺城后,看着这个五胡时代的第一名城,一度想要据此为都,但因为内部势力阻碍太多,距离草原大本营太远,最终作罢。
平城的经济潜力确确实实和邺城没法比,但却有一个关键性的战略意义无法取代。
平城离草原母亲比较近。
平城是草原、并州、河北的最佳黄金分割点。
这次犹豫和内部反对,最终让北魏走出了区别于前面四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平城,塑造了北魏五世纪的基因。
灭燕的巨大胜利,不仅让活下来的北魏军团抢的盆满钵满,也给拓跋硅带来全族史无前例的巨大威望,利益的收买和军功的威望这也使得拓跋珪能够强力推行十多年前失败的”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了。
八月,拓跋珪命令相关部门确定京师的区域划分,标明道路的名称和里程,统一重量和长度的计量单位。(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平五权,较五量,定五度)
拓跋珪极其远见清晰的进行了北魏版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具体有多重要,“揭竿大泽乡”时我们就细讲了,总之这是后世北魏起飞的民生制度保障。
十二月初二,拓跋珪正式继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兴,朝野上下全部束发汉化,建祖庙,定礼仪、祭祀之俗,用崔宏之议,自称黄帝后人,崇土德。
北魏总设计师的拓跋硅一步步突破了原有部落联盟的躯壳。
在这次的年底改革,拓跋珪彻底离散了诸部成为编户,与此同时又把六州二十二郡的官员和豪族大户二千多家都拆迁到了平城看管,东至代郡(广灵县东北),西至善无(右玉县威远镇),南至阴馆(朔州市朔城区),北至参合陂(岱海)的地区,全都划入京畿范围之内。京师之外的八个方向则设置了八部帅,对未被离散部落分别加以监管。(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二千家于代都,东至代都,西及善无,南极陰馆,北尽参合,皆为畿内,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师以监之)
这片土地,称之为“代”。
这次开国大规划,奠定了北魏后面一个世纪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畿内”,是屯田区。(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
畿内的八个方向,各安排一个大夫管理屯田之民,各有属官,谓之“八部大夫。”(四方、四维每面各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大夫掌部民,各有属官,常侍、待诏值左右,出入王命)
畿内的人口是北魏皇权直接统治下的“编户”,所以管理者被称为“大夫”。
畿外的八个方向,各安排了一个帅去进行政治军事监管。(其外四方四维则置八部帅以监之)
畿外的人口是仍保持部落状态的游牧民,所以监督者称之为“帅”。
在畿内,安置的是关东新民和经“离散”后的原部落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在畿外,安置的是尚未被“离散”成功的游牧部落,继续从事游牧活动,比如为拓跋珪养殖战马。
平城往北,是纯游牧区;往南,是纯农耕区。
以平城为中心的这片土地,最适合农牧过渡。
《官氏志》将北魏统治下的各部落划分为“宗族十姓”,“内人诸姓”和“四方诸部”三个成份。
“宗族十姓”就是拓跋部自己人的“帝族十姓”。
“内人诸姓”是拓跋力微时代(220—277)的外部种族归附参股者。
“四方诸部”是魏晋时与鲜卑拓跋部保持朝贡关系的四方部落。
所谓“内人诸姓”和“四方诸部”都是外人,都是下图中紫色的部落。
登国元年,也就是386年,拓跋珪在继位第二个月就对上面最外一圈的“四方诸部”进行了部落离散打算让人家做他的农奴。(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但当时步子迈大了效果极差,差点王位不保。
征战十二年,拓跋珪自16岁的那个少年变成了28岁的虎视狼顾,这个兼并机器并没有忘记少年在长安学到的那先进的“汉化”心法,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自当年“幸定襄之盛乐,息众课农”后,眼前这个少年再次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选择了离散诸部,继续前行。
灭燕后,除了战死与病死以及驻防河北并州的魏军之外,大量北魏的各加盟部落没能再回到他们心心念念的草原。
比如当年被外甥阴了的贺兰部,在随拓跋珪灭燕成功后就被彻底兔死狗烹的离散了,自此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贺讷本人从此再也没摸到带领部众的机会。(贺讷从太祖平定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贺讷以元舅,甚见尊重,然无统领。以寿终于家)
十二年来,拓跋珪灭独孤、并贺兰,屠铁弗,吞后燕,消灭压平了一个又一个外部势力,最终携灭燕的大胜之威,终于彻底达到了离散诸部的目的。
至此,早在曹魏时期就控弦数十万却始终被中原蔑视的拓跋部终于完成了国家机器的打造。
至此草原上最大规模的诸部杂胡组织被分解,过去的墙头草们从此被栽种在了土地上再不能见风使舵,各部落贵族的控制权被剥夺,这也最终预示着北魏在这轰轰烈烈的五胡时代成为了最终的清盘胜利者。
前面的四胡,都没能解决各族胡人的身份同化与编户役使问题。
五胡第一棒的匈奴屠各,团结了六夷杂胡成立的“单于台”,最终在氐族背景的刘乂被杀掉后,六夷杂胡投奔了石勒,匈奴汉开始了衰落。
五胡第二棒的杂胡羯赵,团结了所有杂胡去奴役汉人,但杂胡之间氐、羌、乌桓等林立分明,最终在石虎死后群胡各怀异心下,由汉人养孙的冉闵展开了报复性的种族屠杀,羯赵就此退下历史舞台。
五胡第三棒的慕容鲜卑,靠着庞大的东北鲜卑体量团结了河北汉人雄踞关东,但由于军贪和腐败的朽烂,最终倒在了自己身上,并没能来得及对关东杂胡进行汉化编户。
五胡第四棒的氐苻,虽然将关中建设成了民族园,但并没有最终将慕容鲜卑、姚羌等异族部落进行离散编户,仅仅在遥远的代北对拓跋部实行了部落离散的试点,最终淝水之战后,未被离散的各民族各部纷纷雄起走向了复国的道路。
五胡第五棒的拓跋鲜卑,拓跋珪站在了苻坚和慕容垂这两位绝代双骄的肩膀上,百年来第五次席卷了关东,但这一次拓跋珪完成了前面四胡所从未完成的艰巨任务。
关东杂胡和草原诸部在一系列血与火的杀戮下最终被拓跋珪三分归元气的锻造成了一个整体。
至此,关东的大多数杂胡和他北魏的加盟诸部就此被逐渐改造成了编户。
民族战争的互相杀戮+离散部落的编户农耕=民族大融合!
有了编户之后,国家能够对劳动力和战斗力的账本做到心中有数,拓跋珪可以重新整编打造出属于中央控制、戍卫王畿的中央常备军,也就是从离散诸部中进行“更选屯卫”。
过去所有的“君长大人”,则转任政府的文武官员。
比如说,过去拓跋部是二十个部落,每个部落人数不等,有的五千人,有的一万人,各有老大,像贺兰部还是超级部落,有五万落,还有自己的随从小弟。
现在拓跋珪将这二十部落重新整编成了八个部,每个部都是相等的两万人,然后由中央指定的官员管理。
原来的领导可能负责基建去了,可能负责城管去了,可能负责礼仪去了,或者像他舅舅贺讷那种威望太高的领导被安排回家养老了。
这就从此把这原来各部落的部众们纷纷编户成了一个统一的称谓被中央控制,这个被整编的新组织,成为了后世所说的“代人集团”。
401年,拓跋硅下令尚书三十六曹,每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这是“代人”第一次出现于史书。
《魏书》中除了皇后、宗室、外戚等标题性传记外,列传中被明确称为代人的就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算上皇室和宗室,代人的势力在《魏书》中要远远超过半壁江山。
所谓的“代人集团”,概括下进行一个定义:
1、关系上:它是一个囊括他拓跋本部“宗族十姓”,和拓跋力微时代(220—277)参股的“内人诸姓”,以及魏晋时期和拓跋部保持朝贡关系的“四方诸部”为核心主体。
2、经历上:跟着拓跋珪参与了灭后燕之战的功勋集团。
既要有军功章,还得是有渊源的自己人。
换句话说,就是下面这张图被拓跋珪统一成了“代人”。
那些被迁徙到平城的被离散河北汉人和杂夷那都只能叫农奴,就是干活的,根本都不配叫“代人”。
拓跋珪的这个设计,有点类似于清朝时期只有满人自己才能称“奴才”,你不是满人就连想当奴才的门子都没有。
代人集团中不仅没有那些被栽种到畿内的汉人和杂夷,也没有那些最新归附参股的部落酋民。
那都被安排在了“畿外”被八部帅进行监督看管。
比如此时“畿外”的南部帅,就对一个辖区内的养马功能性部落进行日常监管,这个部落的酋长,叫尔朱羽健。
尔朱羽健也带着1700族人参加了拓跋珪的灭燕行动,但并没有被吸收到代人集团中。(高祖羽健,登国初为领民酋长,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从驾平晋阳,定中山)
你参加革命的奖励是不被兼并,政治优待啥的就别想了。
很多这种边缘性部落通常会被安排在一个地方干些专门性的工作,比如提供战马牛羊,这种部落的影响力不大,部落组织也没解散,并非国家常备武力,酋长也没有什么政治影响力。
代人集团则是有战利品的优先分配权和政治优先权的。
不过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一直没有政治通道的尔朱部传到第五代时,将出现那位功比孟德,祸比董卓的人物,永远的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自拓跋硅定都平城后,原来的加盟各部被编户剥离了原来和酋长领导们的关系,失去了原来家乡的籍贯和草场,从此以“代人”的身份从此团结在了以平城为核心的拓跋皇权周围。
这次大动筋骨,其实吃亏的更多是各部酋长领导们。
后面无论是北伐柔然,还是南征刘宋,还是西平夏凉,还是东讨北燕,此时世界还很大,同志们还想去看看,看完之后还能去抢抢。
北魏由于完成了巨大力量的整编和改革,战斗凝聚力和资源调动力对比周围的国家那几乎是降维打击。
此后每当北魏出现了任何内部矛盾,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带着同志们去抢。
既宣泄矛盾,又创造收入。
不是自己人你都没资格去抢去。
拓跋焘后来之所以能在继位的三十年里完成对整个北境摧枯拉朽的兼并,打出了几乎罕见的出征效率,本质上就是以汉人政权内核的军队编制完成了超级骑兵军团的凝聚打造。
拓跋皇权虽然能够对代人集团进行指挥和调动,但这个集团也自出生之日起也成为了北魏政权的核心,此后在北魏集团的所有政治大事件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在孝文帝南迁之后,即便百年后自平城时代已经过度到了洛阳时代,几乎所有皇位更迭也都是得代人集团者得天下。
别看后面崔浩闹腾的影响力好像有多大一样,但无论是拓跋嗣给拓跋焘安排的辅佐班底,还是拓跋焘他儿子留下监国的辅政班子,崔浩都是汉人的光杆司令,剩下了的大佬都是代人集团出品。
据康乐先生统计,在北魏一朝,代人集团的成员平均占有88%的中央文武要职以及80%的地方首长之职;如果算北魏南迁之前,这个数字则为中央93%,地方86%。
就算孝文帝后来汉化成精了,他南下的最关键核心基础,也是将从平城迁来的代人们全部填补中央禁军。(以代迁之士皆为羽林、虎贲)
嘴上再汉化,也得分清谁是最可爱的人。
“被离散各部”原先部落的归属感逐渐成功的被地域认同感取代,部落军融合成了中央军。
中央和军队的领导系统都是原来的部落领导们转岗以及“代人”后浪。
这其实有些类似于当年刘邦打完天下后的政治状况。
刘邦打下天下后,这帮老兄弟们得到封地谁也不愿意回去,都在长安享受大都会的繁华,自己的封地就是个输血的钱袋子。
当然,搁今天,你也不愿意离开北京。
一帮老兄弟都在长安,有的本人在任职,有的子孙在任职,有的虽然全家赋闲但后台却依然梆硬。
因为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家小子娶了你家闺女,我跟你爸是一起扛过枪的弟兄,你妈的妹妹是我们儿子的三婶。
归根到底,这帮打下革命江山的成员全都是一家子,一旦战友情和联姻走到了一起,这几乎就是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当年诸吕之变,在周勃和陈平两个大佬最终政变时,可以派亲信在极短的时间里把所有能找来的人手全都聚拢起来。
因为都住的不远,因为都打断了骨头连着筋。
吕家被灭后,文帝、景帝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将西汉的军功集团进行了阉割与拆分,代表手段就是“列侯回封国”,远离政治核心的长安,将这帮动不动就要串个门,搞个联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老同志门和二代们进行物理隔绝,避免他们在彼此扯淡打屁抱头痛哭中消磨时间、联络感情、谈论时事,从而拆解软化这个集团,做到皇权独大。
其实此时的北魏,有点类似于汉初的弱化版阶段。
之所以说弱化,是因为各部落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汉初时“丰沛集团”那么近,但集团的构成,联姻的套路导致的演化思路,是一个发展方向。
拓跋皇权是一头,代人集团是一头。
拓跋焘后来之所以能席卷北境,在于解决协调好了代人集团的利益分红和政治出路。
后面那些牛逼哄哄的太后们之所以能做的稳当,在于获得了代人集团的鼎力拥护;
西凉移民之所以最终开启了汉化,在于帮助皇权和代人们都解决了钱袋子的增量问题。
你能做成那些事,是因为客观上伺候好了那些人。
崔浩之所以后来死时被侮辱的惨到了极致,在于自始至终没看明白自己的背景和族裔。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
给不同人种的外国政权打工,你永远就是个随时可以被扔下车的工具人。
是否体面,看你自己能不能找准定位。
功狗的体面,看心情安排。
功人的体面,呵呵,永远不存在的。
贰:拓跋珪他妈到底跟她公公擦出了几朵爱的火花?
399年正月,拓跋珪带着新组建的代人集团去拿高车练手了。
拓跋遵等三路大军从东路向长川进发,拓跋乐真等七路大军从西路向牛川进发,拓跋珪自己率后军从中路出髯水而发。
举国大练兵,手笔相当大。
二月初一,高车惨案发生,北魏军团狂屠高车三十余部,俘虏七万多人,缴获马三十多万匹,牛羊一百四十多万头。
拓跋仪随后带了三万骑兵继续深入沙漠一千多里又追击打哭了七个高车部落,俘虏二万多人,缴获马五万多匹,牛羊二万多头。
拓跋珪拿到了十万人口,每户都能分几匹马,十几头畜生,这一趟满载而归没白出去。
从此,北魏上半页的北境草原基本上就是代人集团们的猎场,优良武器下成建制的骑兵军团去草原那就是杀多杀少的问题。
年底,当年被他灭门的刘卫辰之子刘文陈前来投降,拓跋珪以同宗之女赐婚,拜拜上将军,赐姓宿氏。(刘卫辰子文陈降魏;魏主妻以宗女,拜上将军,赐姓宿氏)
当年杀你全家是为了扩充实力消除隐患和后燕死磕,现在拜你为上将军是为了招降你家旧部,毕竟刘勃勃此时已经成了姚兴的小弟。
后来没多久,拓跋珪又组织了皇后大选,最终立皇后的方法是冶金技能比拼,每位参选女同志要亲手铸一座金人。(将立皇后,用其国故事,铸金人以卜之)
谁成功拿到小金人,谁就是皇后。
甭管多能耐,拿不到小金人就不行。
皇后这种级别的选举,参选人必须都得是符合一定条件的,让你进入决赛圈是符合底限思维的。
也就是说,哪个丫头铸成了这金人都行。
结果拓跋珪罕见的将决赛安排在了已经生下长子拓跋嗣的原独孤部领导刘头眷之女和慕容宝幼女之间展开。
独孤部之女有情可原,这刚刚灭掉的仇国之女咋还能竞选皇后呢?
仨原因。
1、这是给已经被赶到东北的后燕表示化干戈的姿态,此时后燕刚刚经历了大内乱,慕容宝被他舅舅兰汗弄死,慕容宝庶长子慕容盛随后又弄死了舅爷爷复国成功,这小伙子当年14岁时就从虎狼遍地的北境一路带着弟弟和小叔叔回到了慕容垂身边,远比他那废物爹强。
2、这是吸收安抚河北的一项政治动作,毕竟河北汉人这些年跟慕容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了慕容家闺女当皇后这就是一种延续合作的表态。
3、最关键的一点,在拓跋珪的政治构想中,就没打算给皇后安排什么政治权力。
结果就是慕容宝的闺女铸成了,拓跋珪也大大方方的将慕容氏立为了皇后,后来拓跋珪还向姚兴求过亲,表明自己希望友好伙伴的想法,但是姚兴那几年比较飘。
姚兴觉得拓跋珪立了亡国之女当皇后,再找他要女人当妃这是在羞辱他,结果急眼了,双方随后开启了秦魏之战。
战果上一战我们也详解了,除了京口老刘外,这个时代跟刚完成合体的代人集团对战的基本都找死,姚兴输的脸都不要了。
总体而言,拓跋珪是少数能够拎得清主要矛盾的成功者。
创业成功之后,战无不克的拓跋珪并没有像苻坚那样去复制之前的成功一味的去开疆拓土,而是在一次次鲸吞的胜利下能够停下脚步,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啥。
无论北燕还是后秦甚至刘卫辰的子嗣,拓跋珪的姿态都是和亲示好。
知道啥时候停止,这个人有多可怕。
他将主要矛头,瞄准了内部,开启了苦难创始人蛋糕做成后永不落幕的兔死狗烹剧本。
400年,拓跋珪处理了功臣派的李栗。
理由是李栗不敬,成了儆猴的那只鸡。(栗性简慢,矜宠,不率礼度,每在太祖前舒放倨傲,不自祗肃,咳唾任情。太祖积其宿过,天兴三年遂诛之)
这位李栗,是拓跋珪当年众叛亲时跟着逃到贺兰部的21位元勋之一,属于最近最近的人。(李栗,雁门人也。昭成时,父祖入国。少辩捷,有才能,兼有将略。初随太祖幸贺兰部,在元从二十一人中)
两个人当初好的都不行了,可以说非血缘和联姻关系中,李栗是拓跋珪最重要的亲信。(太祖爱其艺能。时王业草创,爪牙心腹,多任亲近,唯栗一介远寄,兼非戚旧,当世荣之)
这个李栗不是个谄媚上位的人,是立有大量军功的,征慕容宝时是督五万骑兵为先锋的级别。(数有战功,拜左军将军。太祖征慕容宝,栗督五万骑为前驱,军之所至,莫不降下)
为啥要杀这个异姓兄弟呢?
能当个好榜样呗,杀他一个的效果顶一百个呗。
所有的人在拓跋珪眼中都是工具人。
拓跋珪要通过李栗的例子震慑功臣集团:敢挑战我权威,触碰我利益的,不管是谁,都得死!
李栗死后,拓跋珪开始树立起人君权威。(于是威严始厉,制勒群下尽卑谦之礼,自栗始也)
从杀李栗开始,拓跋珪进入了下一个人生阶段。
他要巩固住自己的家业。
更准确一点,他要把自己的基业,传到自己的儿子手里,他要和他拓跋氏有史以来的继承法则开战!
404年九月,拓跋珪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分封调整。
之前拓跋珪在396年时做过一次分封设定,但当时还处于准备吞并后燕的创业阶段,比较粗糙。(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巳下有未备者,随而置之)
当时的爵位有六种,“王爵”和五等爵的“公、侯、伯、子、男”。
这次调整后,取消了五等爵中的“伯爵”和“男爵”,将之前超脱于五等爵的王爵也并了进来,列爵四等并规定了为官的品级:王爵为一品,封大郡;公爵为二品,封小郡;侯爵为三品,封大县,子爵为四品,封小县。(九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
王爵不再特殊,仅仅是最高品级的爵位,而且对王爵的含金量做了限定,一品官员。
封王的限两种:皇子和重大功勋者(非皇室者亦可)。(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
之前没那么大功勋的宗室和藩王降为公爵,原来的公爵降为侯爵,后面依次类推。(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
拓跋珪通过这种规则设定,开始有意加强自己儿子的政治地位,边缘宗室的政治能量。
此次分封调整后,封王爵10人,公爵22人,侯爵79人,子爵103人,共214个铁饭碗。
两个月后,拓跋珪又命宗室和拓跋八部以及各州郡设置“师”,也就是北魏的中正官,负责魏国的“九品中正制”。(十一月,魏主珪如西宫,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亦各置师,以辨宗党,举才行,如魏、晋中正之职)
这是对两个月前那214个封爵的巩固肯定以及被降级的补偿,将来这些军功集团的后代都会得到政治入仕的制度性优越通道。
打击目标是宗室权威,笼络目标是代人集团。
思路没问题。
此时此刻,拓跋珪的所有政治打法还都是逻辑缜密环环相扣的,但随着拓跋珪革命成功后也吃五石散了,拓跋珪温水煮青蛙式的兔死狗烹开始演变成电锯惊魂。
拓跋珪嗑药嗑的药性发作时本就冷酷的性情变得更加冷血,急躁烦闷,喜怒无常。(初,服寒食散,久之,药发,性多躁扰,忿怒无常,至是剧)
拓跋珪晚年灾异频现,各种预言家开始说他身边有大灾发生,这让拓跋珪开始极度狐疑,慢慢变成了二级神经病,经常要么几天不吃饭,要么整夜不睡觉,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自己自言自语的搁那嘚嘚。(又灾异数见,占者多言当有急变生肘腋。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达旦不寐,追计平生成败得失,独语不止)
这不回忆还好。
一回忆可要了命了。
他想到了自己操蛋的人品和阴损的手段,开始以己度人的觉得身边所有人都不能相信。(疑群臣左右皆不可信)
每当百官上奏时,他就开始脑子极好,只要过去有错有罪的,想起来一不顺眼就把人杀了。(每在官奏事至前,追记其旧恶,辄杀之)
没被杀的同志们,只要有面色稍变,或呼吸不匀,或步履不稳,或说话出错,这位爷就认为人家心里有鬼,不仅要杀,还得亲自杀,杀完了还得把尸体晾在天安殿前吓唬人。(其余或颜色变动,或鼻息不调,或步趋失节,或言辞差缪,皆以为怀恶在心,发形于外,往往手击杀之,死者皆陈天安殿前)
千万别把他比刘邦,人家刘邦仅仅杀了那几个诸侯王,当年白马之誓的那堆功臣老兄弟他可都没动。
也别把这错赖到嗑药上。
因为五胡两晋嗑药的人太多了,没见几个磕完药的疗效是找茬杀人的。
这跟酒后乱性不能赖酒一样,就是喝点酒开始给脱裤打掩护。
五石散仅仅是他释放过去二十年所作所为反噬魔障的引子,这不意味着他真是疯的,他只是把心中想杀的人给暴力加速化了。
皇帝大人患有噬杀性神经病,还没有医院能接收,结果弄得整个平城被朝不保夕笼罩,大臣们都害怕被拓跋珪看见后干掉,只有二十多岁还是小伙子的崔浩天天搁身边恭谨勤奋,坚持不懈,有时候忙工作连家都顾不上回。(是时,群臣畏罪;多不敢求亲近;唯著作郎崔浩恭勤不懈,或终日不归)
崔浩是个人精,他懂天象,知古今,此时也还没有膨胀,他之所以敢在拓跋珪身边天天晃悠,是知道自己肯定没事。
因为自己是个汉人官僚,根本没威胁,自从崔逞被杀后在国际上出现了不良影响,拓跋珪这些年甭管嗑药磕成啥揍性,也没咋再去妄杀汉人士族。
这货就是“酒后乱性”的拿着嗑药打掩护,诛杀可能威胁他统治的“代人功臣集团”。
自己实在是太阴了,当年我舅爷爷看我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是一匹如此阴险的中山狼,如今万一又有一个寄生虫可咋办呢!
由于他自己就是一路寄生干掉宿主的,算是一路摸爬滚打从暗黑领域直接博士毕业的,所以看谁都觉得有潜质,看见啥装孙子的套路都觉得似曾相识。
所以都杀了吧。
他觉得自己身边最装孙子的是谁呢?
他最亲近的几个从龙元勋。
公元406年六月,太尉穆崇死了,相关官员奏议穆崇谥号的时候,拓跋珪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文件,看到描述“把仁义道德当嘴炮打却不能忠义守节”的“丁”时,拓跋珪说:这个太特么适合他了。(天赐三年薨。及有司奏谥,太祖亲览谥法,至述义不克曰”丁”。太祖曰:此当矣!)
这穆崇咋惹他了呢?
起因是穆崇和他左膀右臂的拓跋仪阴谋叛乱。(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
穆崇派他儿子准备暗杀拓跋珪,最终因拓跋珪的临时召见而意外中断,史载拓跋珪因为穆崇之功,最终秘密选择了宽恕。(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在伏士中,太祖召之,将有所使。遂留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初,魏太尉穆崇与卫王仪伏甲谋弑魏主珪,不果;珪惜崇、仪之功,秘而不问)
这次叛乱对于魏初政局相当有必要说说。
因为穆崇和拓跋仪这两个人实在太有代表性。
先说这位穆崇,此人此时在官阶上为北魏之尊。
当年刘显迎拓跋窟咄来抢拓跋珪王位时,拓跋珪内部四分五裂,穆崇率先得到了外甥于桓的消息。(告崇曰:”今窟咄已立,众咸归附,富贵不可失,愿舅图之)
穆崇最终将谋杀阴谋连夜告诉了拓跋珪,拓跋珪诛杀了于桓等阴谋叛乱者,并赢得了时间带着心腹北越阴山再次投奔舅舅贺兰部去了,穆崇属于患难建功的元勋。(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诛桓等,北逾阴山,复幸贺兰部。崇甚见宠待)
穆崇完整的经历了拓跋珪的整个创业过程,398年北魏建立前夕,穆崇从河南战区调回朝中任太尉,迁封宜都公。
这名位高权重的从龙元臣为啥要冒风险去叛乱呢?
这用来侧面说明拓跋珪此时清洗功臣的喜怒无常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都看出来了你在大清洗,我们还是自己寻找活路吧。
接下来,说一下这次叛乱中的另一个人,拓跋仪。
通过穆崇为何要联合拓跋仪去阴谋叛乱,我们要揭开一个秘密。
先来看拓跋仪的履历:
拓拔仪相貌堂堂,美须髯,有韬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拓跋珪回国继承王位的时候就一路侍从左右,386年成拓跋珪继位的时候赐爵九原公,之后从破诸部,战功卓著。
灭刘卫辰后,拓跋珪后将黄河以北的前后套平原作为“离散诸部”的试点,命拓跋仪搞屯田试点工作。(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
随后灭并州,拓拔仪功大迁尚书令,围中山,定河北,拓拔仪迁都督中外诸军事、左丞相,进封卫王,中山平定后,又是拓拔仪率兵逼走了邺城的慕容德。
拓跋珪刚走的时候,河北是交给拓跋仪全权处理的。(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
后来拓跋仪又以丞相入辅,北伐高车和西伐姚秦也都跟着参与立功了。(寻徵仪以丞相入辅。又从征高车。仪别从西北破其别部。又从讨姚平,有功,赐以绢布绵牛马羊等)
张衮、许谦作为北魏建国初期拓跋珪身边主要的汉族谋士,最开始来上班时听说拓跋仪善待士人,就先到拓跋仪那报道了。(先是,上谷侯岌、张衮,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学博今古,初来入国,闻仪待士,先就仪)
这些汉人名士和拓跋仪谈论政务指点江山,然后拓跋仪将各地城池地貌成败要害一一讲明,许谦等人叹服互相道:平原公有不世之雄才大略,我们要当他小弟。(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拓跋珪称帝的劝进文件中,是时任左丞相、骠骑大将军的卫王拓拔仪领衔劝进的。(闰月,左丞相、骠骑大将军、卫王仪及诸王公卿士,诣阙上书曰···臣等谨昧死以闻。帝三让乃许之)
也就是说,无论军功,还是威望,还是官阶,拓跋仪是拓跋珪建立北魏的二号人物。
拓跋珪的喜怒无常让越来越多的代人集团聚集在了拓跋仪身边,准备颠覆这个二级神经病。
那为什么代人集团为什么要团结在拓跋仪身边呢?
仅仅因为功勋太大吗?
没那么简单。
拓跋仪史书中的身份,是拓跋什翼犍三子秦王拓跋翰的儿子,并不具有正统的继承权。
但他真实的身份,却是拓跋什翼犍和拓跋珪他妈生下来的正根!
拓跋珪他“爹”当年死后,他妈被他“爷”拓跋什翼犍给收房了,拓跋珪是在他妈的所有权易主后生出来的,所以名义上以及大量他国史书都说他是拓跋什翼键的儿子。
晋书中就明确说拓跋珪是拓跋什翼键的儿子,拓跋什翼键也没有如《魏书》粉饰的那样死在了代北,而是被抓到了长安。(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太学习礼。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宋书.索虏传》和《晋书》态度一致,拓跋什翼健和拓跋珪是父子关系。(卢孙什翼鞬勇壮···鞬死,子开字涉珪代立)
在当时人的眼中,根本没人去给你算日子的。
人家就是看到了你妈妈被你爷爷收房后几个月生下来了你,甭管是你爹还是你爷爷谁的种,对于同志们来讲根本无所谓,只会笼统归类到拓跋什翼键老当益壮又生了个儿子。
拓跋珪是拓跋什翼键孙子这事啥时候重要的呢?或者说啥时候被贺氏营销的呢?
在和慕容垂套近乎复国的时候。
《南齐书》中曝光了一个超级大瓜,拓跋珪不仅是拓跋什翼键的儿子,苻坚败后,拓跋珪还随舅舅慕容垂光复大燕,然后回到了代北复国。(猗卢孙什翼犍···禽犍还长安,为立宅,教犍书学。分其部党居云中等四郡,诸部主帅岁终入朝,并得见犍,差税诸部以给之。坚败,子圭,字涉圭,随舅慕容垂据中山,还领其部,后稍强盛)
如果拓跋珪的名义是拓跋什翼键与贺氏的儿子,则跟慕容氏就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了。
如果拓跋珪是拓跋什翼键的嫡长孙,是死去的拓跋寔之子,那拓跋珪的奶奶就是慕容垂的亲妹妹昭成皇后。
拓跋珪在创业之初不断强调他是拓跋什翼键的嫡长孙,本质上是为了和复国成功的舅爷爷慕容垂扯上关系。
拓跋寔只有拓跋珪这一个遗腹子,也就意味着他拓跋珪是当世唯一一个和慕容垂有血缘的拓跋部继承人。
他能复国,不过也是因为娘家贺兰部的鼎力相助以及慕容垂后燕的国际背景而已!
此时慕容氏已经被打残了,所以这个身份就没那么金贵了!
拓拔仪和他的继承权力本质上也就没啥区别了。
因为拓拔仪也有着拓跋什翼键的血缘,他是拓跋什翼键和贺氏生的孩子,也就是大家眼中,拓跋珪“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贺氏这位女人相当不简单,被他公公收房后几乎是独得圣上恩宠,这老公公跟儿媳妇之间可没少擦出爱的火花。
首先来看一下,史书中明面记载拓跋珪他妈生的孩子。
一个是拓跋珪,一个是拓跋觚。
证据在于《魏书.皇后列传》中明确的说,贺后少子拓跋觚在当人质后想儿子忧死了。(后后少子秦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时年四十六)
这里面有了巨大问题,《魏书》中将拓跋觚的生父归到了秦王拓跋翰身上。
拓跋翰是拓跋什翼犍的第三子,也是嫡次子,死于建国十年(347年)。
公元371年春之前,贺氏一直是拓跋珪他爹的女人,最后就被公公笑纳了,376年冬代国被前秦消灭随后就被带到了长安,除非贺氏被鬼给配了,否则不可能跟这位早早就死了的小叔子有这么个孩子。
上一季我们说过,崔浩被杀的国史之狱后,北魏对早期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删改,里面前后矛盾之处很多,为了掩盖拓跋珪他妈被公公收房的这段不伦历史,将贺氏的其他孩子安排给了鬼当爹的拓跋翰。
贺氏在拓跋珪他爹死后就只跟过她公公,所以拓跋觚他爹,是拓跋什翼键。
拓跋觚在史书中的史料不多,但关键点不少。
1、拓跋觚从小勇略有胆气,跟着哥哥拓跋仪从小就是拓跋珪的心腹。(勇略有胆气,少与兄仪从太祖,侍卫左右)
哈哈哈,拓拔仪出现了。
2、拓跋觚是当年拓跋珪出使后燕的大使,在拓跋珪不听话后被慕容垂扣了,半路跑了,但被抓回来了,而且慕容垂待其甚厚。(使于慕容垂。垂末年,政在群下,遂止觚以求赂。太祖绝之。觚率左右数十骑,杀其卫将走归。为慕容宝所执,归中山。垂待之逾厚)
拓跋觚为啥会被慕容垂“待之逾厚”呢?
因为拓跋觚的血缘没问题,将来能代替拓跋珪去接手拓跋部,慕容垂打算再培养一个傀儡。
3、后来拓跋珪讨伐中山时,被慕容麟拿来当投名状杀了坚定抵抗之心了。(太祖之讨中山,慕容普驎既自立,遂害觚以固众心。太祖闻之哀恸)
拓跋觚之所以能够起到投名状的作用,也侧面是他血缘的一个证明。
拓跋觚他哥哥,是拓拔仪。
拓拔仪是谁的孩子呢?
《魏书》中名义上也是死在347年的秦王拓跋翰之子。
这位可怜的拓跋翰再次鬼当爹了。
《魏书.刘库仁传》中有那么一段记载:当年贺寡妇在代国覆灭后身边带着三个孩子,拓跋珪,拓拔仪,拓跋觚。(自贺兰部来居建国三十九年,昭成暴崩,太祖未立,符坚以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令与卫辰分国部众而统之。……于是献明皇后携太祖及卫、秦二王自贺兰部来居焉)
《魏书.贺讷传》也印证了这件事:昭成崩,诸部乖乱,献明后与太祖及卫、秦二王依讷。
“太祖”是拓跋珪,“卫”是卫王拓跋仪,“秦”是秦王拓跋觚。
这也就意味着,拓跋珪他妈在亡国之际的纷乱之时,一直带着拓跋珪、拓跋觚哥俩以及“侄子”拓跋仪。
疑问的是,如果拓拔仪真的和贺氏没有血缘关系,那史书的写法应该是“献明后与太祖及秦(拓跋觚)、卫(拓拔仪)二王依讷”。
史书中皇室血缘是不敢开玩笑的,肯定是先把儿子放前面,而不是在两个儿子中间插入一个侄子。
拓跋翰死于347年,就算拓跋仪是拓跋翰的遗腹子,代国覆灭的时候也30岁了,不可能让贺氏这个寡妇一直“携”着。
当时贺氏仅仅26岁。
别着急,还有补充论据。
《魏书.皇后传》中留下了巨大破绽:385年贺氏带着拓跋珪等人自慕容垂处来到代北复国途中发现刘显要杀拓跋珪,随后贺氏自当高级公关陪刘显晚上喝大酒,让拓跋珪趁机逃跑,等早晨醒来后哭道:昨天晚上我的“诸子”还都在,现在都不见了,你们谁杀的!(后刘显使人将害太祖,……后乃令太祖去之。后夜饮显使醉。向晨,故惊厥中群马。显使起视马。后泣而谓曰:“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汝等谁杀之?)
如果说就一个儿子,那就是“吾子始在此,今尽亡失”;
如果说两个儿子,那就是“吾二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
只有在两个以上时,才会是“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
除了拓跋珪和拓跋觚,当时拓跋珪身边的第三个人,就是贺氏带在身边的拓跋仪,拓跋仪本传中,也进行了印证。(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
综上所述,虽无直接确凿证据,但拓跋仪极大概率也和拓跋觚一样,是贺氏的儿子。
所以,目前来看,贺氏三个孩子的爹分别是:
1、长子拓跋珪(拓跋寔或拓跋什翼犍)
2、次子拓跋仪(拓跋什翼犍)
3、(我没有笔误,诸子是大于等于三的,下一节揭晓老三)
4、幼子拓跋觚(拓跋什翼犍)
这样来看,以穆崇为首的代人集团团结在拓跋仪身边去政变拓跋珪就合情合理了。
本来就是你弟弟,还是居功至伟的二号人物。
自371年春,爷们死了被公公收房,到376年冬苻坚灭代,贺氏这块好地在五年半的时间里生了四个孩子。
这个贺氏当年政变出卖了拓跋什翼键想自己当代北女王,现眼后人家又成为了帮拓跋珪复国成功的女设计师!
他妈妈的政治能量实在太大!又给他生了那么多能干的弟弟!
最关键的是,他拓跋部的继承规则,是兄终弟及!
好兄弟,你不死,我睡不着啊···
叁:坏小孩无法言说的“百年孤独”
穆崇死于406年,结合他的位置和影响以及最终的那个谥号,大概率是隐诛。
从那一年开始,拓跋仪的所有记载也不见了,从此成重点看管的政治犯了。
注意,拓拔仪这个时候没死。
为什么?
因为如果就此杀了拓拔仪,那将来你儿子继位时仅仅是因为你没有兄弟了,所以你儿子才继位。
兄终弟及的百年老规矩依然没有一个足够震撼性的铁律效应!
一定要让拓拔仪这个功高无二的元勋弟弟亲口拥护自己的儿子登基,亲口承认太子继位的合法性,他才能死!
拓跋珪这货不是逮谁弄死谁吗?不是嗑药磕的神经不正常吗?
咋到了拓拔仪这就这么知道克制了呢?
这货从来也没疯,这货嗑药就是打掩护,和酒后乱性的无辜们是一个人设。
在这件事的一年后,公元407年,拓跋珪找茬杀了宗室中大咖功勋的拓跋遵做铲除核心圈层的试点,看反应。
拓跋遵,是拓跋珪的从兄弟,少而壮勇,不拘小节,也是创业时的原始股元勋。(太祖初,有佐命勋,赐爵略阳公)
参合陂之战,是率领七百勇士捅慕容宝腚眼的的战役英雄。(慕容宝之败也,别率骑七百邀其归路,由是有参合之捷)
拿下河北后,拓跋遵镇渤海,迁州牧,封常山王,是404年改制后剩下的那十王之一。
这位功高勋重的宗室成员因为喝多了以后对公主失礼,被拓跋珪赐死了,还以平民规格下葬。(遵好酒,天赐四年,坐醉乱失礼于太原公主,赐死,葬以庶人礼)
同年,司空庾岳因为穿的衣服漂亮,行为风采比较气派,被拓跋珪以有“人君”王气的理由干掉了。(侯官告:“司空瘐岳,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拟则人君”收岳,杀之)
这就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庾岳也是早期股东,拓跋珪军国大事的重要依靠,但这个人从来恭敬慎重。(岳独恭慎修谨,善处危难之间,太祖喜之。与王建等俱为外朝大人,参预军国)
这人谨慎到啥地步呢?
他作为河北南部一把手,办公大楼家属院里结的果子成熟后都不敢吃,说皇上大人都没吃,我怎么能先吃!(邺旧有圆池,时果初熟,丞吏送之,岳不受,曰:“果未进御,吾何得先食!”其谨如此)
这人能谨慎成这个样子,还是会被拓跋珪以莫须有的罪名干掉,原因是啥呢?
上马能管军的军神。(岳为将有谋略,士众服其智勇,名冠诸将)
下马能管民的宰辅。(及罢邺行台,以所统六郡置相州,即拜岳为刺史。秉法平当,百姓称之)
拓跋珪要杀了所有大分量的开国元勋们。
因为他们这帮老东西对他将家产过户给自己的儿子产生了阻碍!
拓跋珪虽然已经称帝并建立起中原制度的王朝了,但实际上拓跋珪面临着草原民族转向中原制度的巨大思维惯性问题。
386年复国时,拓跋部依旧是个松散的联盟制大部落政体。
谁也没想到仅仅十多年后,到了公元五世纪初,北魏已经鲸吞了河北与并州并打哭了姚兴成为了整个北境最可怕的集权国家。
整个国家机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性和习俗的进化却是很慢的。
什么汉化的规定,什么天命的规则,这都不能阻止那几百年演化来的约定俗成!
拓跋部之前是兄终弟及制的,在拓跋什翼犍之前,拓跋部的王位一直是兄终弟及制的。
到了拓跋珪的王位传承时看上去是父死子继继承的,但实际上是因为拓跋什翼键的所有兄弟都死了。
拓跋珪来到代北后,也并不是通过继承的方式登上王位的,而是出于诸部大佬的推举。(于是,诸部大人请贺讷兄弟求举太祖为主···遂与诸人劝进,太祖登代王位于牛川)
拓跋珪之所以能被诸部推举,是因为长袖善舞的妈妈和那位牛逼舅爷爷(舅舅)的慕容垂。
大家觉得你有慕容垂的背景,才会同意你这小毛孩子来挂名董事长。
但这种风投是无法带给人信心的,从头到尾都是你妈妈在那营销。
所以当拓跋什翼犍的另一个儿子拓跋窟咄被独孤部从南方迎回后拓跋诸部出现了巨大骚动。(刘显之败,遣弟亢泥等迎窟咄,遂逼南界。于是诸部骚动)
拓跋珪身边出现了大量的叛徒,拓跋珪将于桓等五人,余莫题等七姓全部诛杀随后大赦不追究,但依旧无法稳住局面,一度逃到了姥家贺兰部避难,另一个舅舅贺染干明确反拓跋珪,北部大人叔孙普洛节及诸乌丸投奔刘卫辰,直到慕容垂派了慕容麟才帮拓跋珪平了这次叛乱。
为啥要同志们要反拓跋珪呢?
当时和拓跋窟咄眉来眼去找下家的莫题曾说过一句特别有代表性的话:三岁牛犊子怎么能拉的起重载!(登国初,刘显遣弟亢垄等迎窟咄,寇南鄙。题时贰于大咀,遗箭于窟咄,谓之曰:“三岁犊岂胜重载!“言窟咄长而太祖少也)
此时拓跋珪16岁,人家各部大人们的心思仍然是草原上的规矩,谁年富力强谁才好带我们去发家致富,你个小毛孩子,怎么率领我们去纵横大漠!
你口口声声的说你有慕容垂的关系,我们可没看见!
最后慕容麟率六千援军赶到后拓跋部就稳定了,拓跋珪听说了慕容家出兵了才敢回到了牛川。(太祖虑内难,乃北逾阴山,幸贺兰部,遣安同及长孙贺徵兵于慕容垂。贺亡奔窟咄,安同间行遂达中山。慕容垂遣子贺驎步骑六千以随之······既知贺驎军近,众乃小定。太祖自弩山幸牛川)
慕容麟那六千兵不算啥,关键是慕容垂的表态!拓跋诸部从此亲眼证实了这位拓跋珪真的能拉来国际赞助,是有实力的。
一切都要靠实力做背书。
拓跋珪也许才16,但他娘家贺兰部愿意力挺他,河北老妖精慕容垂是他舅爷爷,还愿意为他出兵,这就够了。
拓跋珪虽然是个牛犊子,但他背后有牛魔王。
所以说别看拓跋珪已经建立的中原王朝体制,但最高权力的传承上,要走的路还有很多,拓跋部约定俗成的“兄终弟及制的谁年富力强谁上位”依然有着强烈影响。
领导人是要能代表拓跋联盟各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按照拓跋部旧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人家拓跋仪实际上是理直气壮地具有皇位继承之权的,拓跋宗室内部也是认可的。
更不要说人家拓拔仪之所以当初这么玩命,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创业!
你拓跋珪死了以后,这基业本来就就是我的!
拓跋珪因为认可拓跋部第一勇烈拓跋虔的功勋,封拓跋虔之子拓跋悦为宗师,然后拓跋悦就很牛,经常恃宠而骄的对身边的亲信说:等将来皇帝死后,我仅会避让卫王拓跋仪,除卫王外,谁敢站我面前!(悦恃宠骄矜,每谓所亲王洛生之徒言曰:一旦宫车晏驾,吾止避卫公,除此谁在吾前?)
这狂货之所以会这么说其实是作为宗师在提前向拓跋仪表态示好,而且拓跋仪确确实实外表威严,美须髯,为朝野内外所重,所以拓跋悦才这么说。(卫王仪,美髯,为内外所重,悦故云)
论血缘,人家拓跋仪是拓跋什翼犍与贺氏的儿子,跟你拓跋珪一样。
论功劳,拓跋仪是北魏建国的二号人物。
论年龄,哥俩踩肩膀下来的,拓跋珪这几年搞大清洗天天嗑药跟神经病一样,所以自然而然大量功臣集团就都团结到了血缘、功劳、年龄都没的说的拓跋仪身边。
但拓跋珪在利用完自己能干的好弟弟之后表示,对不起,你的戏份到头了。
成王败寇,你我都没想到我们居然会这么成功。
408年,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出生,拓跋珪于当夜喊来了被雪藏已经好几年没正史记载的拓跋仪入宫。(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
拓跋珪问了句能吓死拓跋仪的话:你听到夜晚召唤,竟不奇怪畏惧吗?(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
拓跋仪说:“我诚心,您圣明,我天天都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晚上接诏命奇怪肯定有,但畏惧一点也没有。(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
拓跋珪把孙子出生的事告诉他后,拓跋仪当场就跳上了,然后跟拓跋珪喝大酒庆祝。(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史书的描写,这一夜一定省了一些内容。
因为转过天来拓跋珪召群臣进宫,赐了拓跋仪一堆东西。(召群臣入,赐仪御马、御带、缣锦等)
拓跋珪不会无缘无故在全体干部面前赐拓拔仪东西的。
一定是拓拔仪立功了。
这也就意味着,拓拔仪把昨天晚上跳的那舞又在群臣面前跳了一遍,然后表示拥护领导拓跋珪和未来的领导拓跋嗣以及刚刚出生的第三任领导拓跋焘的指挥,祖祖辈辈不动摇。
拓跋珪通过拓跋焘的出生表达了自己子子孙孙都要继承皇位,然后让拓跋仪这个大家眼中继承权的二号人物向满朝表态,我没资格,那孙子有资格。
在拓拔仪在官方场合表态拥护拓跋焘这个皇长孙后,他活下去的理由不存在了。
409年八月,又有一个占卜天象的看出来了:马上就要有人谋逆!(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
这对于拓跋珪简直就是发令枪,然后又干掉了一堆公卿打算以此向老天爷交差,但拓跋仪这个时候终于精神崩溃了,单骑逃跑,被拓跋珪抓住后赐死,以平民礼下葬。(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拓跋珪没有再像当年谋逆时那样给他机会。
用完了,该杀了,最后庶人礼再诛了你的心。
你拓拔仪心虚逃窜自绝于人民,枉我那么栽培你啊······
拓跋仪死后三个月,拓跋珪就要立北魏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子了。
这开国的一切大杀戮,都是为了扭转整个拓跋部的继承传统,我不要兄终弟及!我要父死子继!
谁也别抢我的家产!!!
在立太子的过程中,控制欲极强的拓跋珪又玩出了新花样。
由于自己强势娘亲以及拓跋部史上后族的干政阴影,拓跋珪定下了一个相当残忍的规矩:立子杀母。
史书中记载,这是拓跋部立太子的老规矩,因此赐死了长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魏主将立齐王嗣为太子;魏故事,凡立嗣子辄先杀其母,乃赐嗣母刘贵人死)
这个“魏故事”纯属放屁。
他拓跋氏有一个算一个就从来没有被立过什么太子,更不要说什么杀人家妈妈。
拓跋珪杀完人家妈之后是这么对拓跋嗣说的:“当年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来防止母后干政以及外戚作乱,如今立你继承国家大业,所以我仿古人之举,这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啊!(召嗣谕之曰: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以防母后豫政,外家为乱也。汝当继统,吾故远迹古人,为国家长久之计耳)
要真是拓跋部的祖制,拓跋珪不会腆着大脸的上搠到了五百年前找汉武帝的例子打掩护了。
就算是汉武帝,也是因为刘弗陵那年仅仅七岁不懂事,才会出狠招弄死了钩弋夫人,拓跋嗣此时已经十八了。
拓跋嗣生性孝顺,再加上妈突然让爹砍了这事太过于惊悚离奇,光剩在那哭了,这让拓跋珪很愤怒。(嗣性孝,哀泣不自胜。怒之)
他无法理解把妈杀了这事居然这小子不高兴,你小子不知道我当年天天想杀了你那控制狂的奶奶吗!
拓跋部自打进入公元四世纪后,出过好几个牛X太后。
拓跋猗卢(307-316在位)统一了鲜卑三部,晚年国中内乱,小儿子拓跋比延受宠,大儿子拓跋六修就杀了他爹和小弟弟。
拓跋六修的从兄弟,上一届代王拓跋猗迤之子拓跋普根随后又杀了这从兄弟夺得了继承权。
拓跋普根继位后仅仅几十天就死了,这个时候,拓跋猗卢的嫂子,拓跋猗迤之妻祁氏拿到了最高权力,立了拓跋普根之子,结果没多久,这孩子也死了。
这俩死后,拓跋部推举了拓跋郁律(316-321在位)。
拓跋郁律干的相当棒,继续了拓跋部雄踞北方的辉煌。(于是郁律西取乌孙故地,东兼勿吉以西,士马精强,雄于北方)
结果这位英主,被刚才那位祁氏政变弄死了。
这场政变规模极大,几乎是将诸部大人全部一网打尽了。(桓帝后以帝得众心,恐不利于己子,害帝,遂崩,大人死者数十人)
这娘们手段太高。
祁氏后来立了自己跟拓跋猗迤的儿子拓跋贺傉(321-325在位),随后自己当了“女王”,当时后赵那管代国叫“女儿国”。(未亲政事,太后临朝,遣使与石勒通和,时人谓之女国使)
这位祁氏,大概率是拓跋珪他妈的偶像。
直到324年左右,祁氏死了之后,政权才正式来到了其子手中。
随后几经辗转,政权回到了拓跋郁律之子拓跋翳槐(329-336;337-338在位)的手上,338年,拓跋翳槐死的时候,指定此时在后赵当人质的二弟拓跋什翼犍继位。
但当时部落权力几乎被架空,诸部大人居然杀了不好控制的老三拓跋屈,要立老四拓跋孤。
最后是拓跋孤亲自去后赵请回了拓跋什翼犍继位。
当时我们说过,拓跋什翼犍之所以能继位,是因为后赵的十年人质背景以及他妈妈的关系网络。(烈帝之崩,国祚殆危,兴复大业,后之力也)
拓跋什翼键的上位和拓跋珪的上位,其实本质上一模一样!
完完全全一个套路!
都是妈妈牛X和国际上有老妖怪撑腰。
这是进入四世纪拓跋部的第二位厉害太后。
到了拓跋什翼犍这,从慕容家娶来的那个媳妇(拓跋珪的亲奶奶)开始管拓跋什翼犍的事。(后性聪敏多知,沉厚善决断,专理内事。每事多从)
别听什么“专理内事”,外事也没少掺和,早早就埋汰过刘卫辰。(初,昭成遣卫辰兄悉勿祁还部落也,后戒之曰:“汝还、必深防卫辰,辰奸猾,终当灭汝。“悉勿祁死.其子果为卫辰所杀,卒如后言)
这是第三位。
到了拓跋珪他妈妈这,全程我们也了解了,当初拓跋什翼键是怎么被秦军抓住的呢?
是贺氏将爷们拓跋什翼犍政变拿下,随后投降了前秦。
《晋书.苻坚载记》中作为胜利者描写的很客观,拓跋什翼键战败后退往阴山,被拓跋珪政变抓了他爹请降。(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缚父请降)
当时拓跋珪仅仅6岁,他咋抓他爹?
只可能是贺氏以拥立儿子拓跋珪的名义下的手。
但贺氏没想到自己卖了爷们后现眼了,自己没能变成代北女王,反而拓跋部核心成员们全都被拆迁到了长安。
拓跋珪还代母受过的跟着贺氏被流放到了四川。(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但随后人家贺氏又长袖善舞的经过了十年的斡旋又带着拓跋珪复国了。
1、搭上慕容垂的这条线淝水战后跟着去了河北;
2、进入代北后秒变交际花陪刘显喝大酒帮拓跋珪脱身;
3、去娘家找哥哥拉赞助支持儿子登上王位。
拓跋珪复国道路上,其母贺氏堪称居功至伟!
但从拓跋珪的视角出发,却并不那么看。
你虽然帮我重登了王位,但当年代国被前秦打的内忧外患的时候,是你政变出卖了我爷爷(爹)!
这内外两面的“居功至伟”,让他对他妈妈充满了阴影。
你能出卖你爷们,哪天我不听话了,难道你不会出卖我吗?
你给我生了仨弟弟啊!
更可怕的是,你是有能力帮他们仨中的任何一个重新复制一遍我的道路的!
在慕容垂死了仅仅两个月后,贺氏就神秘的过早离开了。
死法是“忧死”,大概率是隐诛笔法。(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
拓跋珪在最可怕的敌人死后第一个要处理的人,就是自己的妈妈。
他妈妈在帮他登位后就只剩隐患了,是他那几个弟弟最可怕的谋反孵化器!
妈妈啊妈妈,您这核武不拆除,我睡不着啊!
在你我的眼中,彼此都是工具人。
天家无父子亲恩。
咱们愿赌服输。
拓跋珪离开故国时仅仅六岁,整个童年在四川、长安、中山等地迁徙,再次重返代北已经十五岁了,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在这将十年中,拓跋珪历经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坎坷,看够了慕容家族的处心积虑和不忘祖业,深刻洞察了前秦能够霸北的汉化关键元素,这乱世大舞台也最终时势造枭雄的让拓跋珪站在一个个巨人的肩膀上深刻的明白了那个道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如此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母亲在拓跋珪童年到青年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巨大的阴影,再加上百年来自己国家出了太多这种牛X太后,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导致了拓跋珪在其晚年立下了“子贵母死”的极端制度。
拓跋嗣回去后想老娘天天在哭,结果拓跋珪听说后召拓跋嗣进宫。(嗣还舍,日夜号泣,知而复召之)
由于拓跋珪这几年给人的表现就是嗑药嗑的神经都不正常了,所以拓跋嗣身边人预判道:领导现在相当愤怒,您去了估计就去见你妈了,要不先找个地方躲躲,等领导不怒了再去?(左右曰:“上怒甚,入将不测,不如且避之,俟上怒解而入)
拓跋嗣随后就逃跑了,只留下了心腹代人车路头、京兆人王洛儿两人跟随。
拓跋嗣跑了以后,拓跋珪盯上了老二拓跋绍。
话说这拓跋绍他妈应该是拓跋珪的姨,拓跋珪有一次去贺兰部,看到他姨后来感了,对他妈说我要办我姨。(初,如贺兰部,见献明贺太后之妹美,言于贺太后,请纳之)
贺氏道:不行,太美的东西都不好,而且人家有爷们了。(贺太后曰:“不可。是过美,必有不善。且已有夫,不可夺也)
拓跋珪表示我就喜欢不好的东西,有爷们也不是个事,直接派人暗杀了他姨夫然后将他姨推倒了随后生了拓跋绍。
这个不伦凶杀婚恋最终结出了喜感的果实,拓跋珪看到老大跑了,于是准备立老二。
老规矩,先杀他妈。
随后拓跋珪先是骂他姨,然后囚禁了她姨准备杀了贯彻他“子立母死”的伟大制度,因为天黑刽子手下班了于是没来得及动手。(戊辰,谴责贺夫人,囚,将杀之,会日暮,未决)
当年汉武帝杀钩戈夫人的过程也是先谴责之,然后引持送于掖庭狱囚禁,最后弄死。(後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
这也是拓跋珪在为自己这个荒谬手段找到理论并将其从此贯彻为制度的一套程序。
他姨趁着这争分夺秒的一夜赶紧派人去找儿子拓跋绍:“你怎么救我?”
拓跋绍这货充分的继承了他爹凶残冷酷的基因,爷俩一模一样都是手狠心黑年纪轻轻就能干玩命的活。
16岁的拓跋绍先是和宫里的宦官沟通后与帐下死士跳墙进入宫中,来到天安殿,左右侍卫发现后喊了声:“有贼!”
拓跋珪夜里惊起,发现手边的兵器都不在了。
随后老二杀进宫里,宰了他爹。
拓跋珪,这个北魏成为五世纪霸主奠基的雄主,这个短短人生经历了其他人几辈子故事,人生剧本恐怕只有石勒与慕容垂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五胡收官者,死在了39岁这年。
39岁,这个年龄对于北魏来讲,我们甚至不能叫做壮年而亡,更加不能叫做英年早逝,他已经是北魏148年国祚中,排名第二位的寿星佬了。
对了,在你二儿子将剑插入你胸膛的那一刹那,你脑海中闪产出最后一件事。
太子没立成!到底是这小子抢走的!
坏了!我妈还给我生了一个弟弟!
肆:两晋南北300年第一谜案告破
409年十月十四,宫门到中午也没有打开。
文武百官随后收到了去端门报道的旨意。
群臣来到后,看到门开了一条缝,拓跋绍从门缝中钻出来对百官们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们打算支持谁?”(绍称诏,集百官于端门前,北面立。绍从门扉间谓百官曰: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
这句“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牵扯出来了拓跋珪他妈的最后一个秘密。
拓跋绍他哥逃跑了没错,但他俩叔叔一个死于建国前,另一个死于两个月前,你哪还来的叔父呢?
先接着往下看,拓跋绍的一句话让大家都懵了,随后也都明白了,拓跋珪死了。
很久之后,大分量的南平公长孙嵩等说:“听你的。”(众愕然失色,莫有对者。良久,南平公长孙嵩曰:从王)
在这政治极其敏感的时刻,每个人都噤若寒蝉,只有一个人大哭而去,是秦王拓跋翰之子,拓跋仪的弟弟,拓跋烈。(众乃知宫车晏驾,而不测其故,莫敢出声,唯陰平公烈大哭而去。烈,仪之弟也)
拓跋翰的儿子,拓拔仪的弟弟,这套路能是谁儿子呢?
前面我们说过,拓跋仪和拓跋觚都是拓跋翰鬼当爹,再结合刚才拓跋绍的那句话“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甚至叔父还排在兄的前面,还是在门里心虚的说出那句话,啥意思呢?
这拓跋烈,也是他奶奶的儿子,是他爸的亲兄弟。
也就是说,贺氏在跟了拓跋什翼犍后的五年半中,连着生了拓跋珪、拓跋仪、拓跋烈、拓跋觚四个孩子。
他娘的高产,也侧面说明了拓跋什翼犍对贺氏的宠信,也因此最终贺氏才能有机会政变老拓跋,并代表部落联盟投降前秦。
至此,魏初被掩盖最大疑云,乃至两晋三百年中国这个最大乱世的最大谜团的一切逻辑链条都捋清楚了。
1、长孙斤阴谋政变谋杀拓跋什翼键,拓跋珪他爹拓跋寔为了保护他爷爷干掉了长孙斤,但自己也重伤死去。(代将长孙斤谋弑代王什翼犍,世子格之,伤胁,遂执斤,杀之)
2、拓跋什翼键本着不浪费资源的态度将儿媳妇收了房,几个月后,遗腹子拓跋珪出生。
由于草原民族并没有中原王朝如此详尽的起居注,也没人帮着算日子,所以拓跋珪生出来后普遍被认为是拓跋什翼键的儿子。
3、时年21岁的贺氏随后的五年把拓跋什翼键彻底拿下,独得恩宠再创新高的给拓跋什翼键又生了拓拔仪,拓跋烈,拓跋觚三个儿子。
4、376年冬,前秦北伐,拓跋什翼键大败后逃奔阴山,被晚年最为宠信的贺氏政变抓住后出卖给前秦。
贺氏本打算靠着拓跋珪等四子的名义以及娘家贺氏的撑腰从此成为代北女王,但没想到包括她这个“功臣”在内的全部代国宗室被拆迁到了长安。
5、苻坚认为这娘们不是好人,于是将贺氏及四个孩子以不忠不孝之名被流放蜀地。
6、拓跋什翼键死在长安后,贺氏和拓跋珪被召回长安,准备洗脑成为爱氐青年团,前秦好少年,为将来送回代北当傀儡做铺垫。
7、贺氏在长安没闲着,勾搭上了长安市长的慕容垂,跟慕容垂拍胸脯保证拓跋珪是你外甥拓跋寔的遗腹子,你是拓跋珪这孩子的舅爷爷!
8、淝水之战开打,慕容垂一系已经预感到了前秦将分崩离析,最终带上了贺氏和其四子,作为自己将来布局代北时的重要棋子。
9、贺氏及四子随慕容垂复国成功,从中山作为后燕品牌冠名的傀儡,狐假虎威奔赴代北。
10、中途路过独孤部,首领刘显不放人,贺氏亲自陪酒做公关争取来了关键一夜,诸子得以逃跑投奔娘家贺兰部。
11、贺氏回娘家后又大发神威拿下了贺兰部投票权,在贺兰部的鼎力支持以及后燕国际背景的震慑下,拓跋珪于386年正月复国。
12、同为拓跋什翼键之子的拓跋窟咄被独孤部迎回来争王位,16岁的拓跋珪身边出现了大量背叛,风雨飘摇,拓跋珪逃奔娘家贺兰部避难并请求后燕的国际救援。
13、慕容麟带着六千兵来后,拓跋部开始正式归心,承认这个小牛犊是有实力的。
14、拓跋珪后来在舅爷爷的帮助下,灭独孤部,并贺兰部,统一了草原,然后反咬一口跟慕容垂翻脸,随后吞并了刘卫辰,并在参合陂打垮活埋了后燕的精锐。
15、慕容垂死后,无敌手的拓跋珪将四世纪顶级大女主贺氏隐诛。
16、拓跋珪南下吞并了恩人舅爷爷的遗产。
从出卖爷们的虎狼寡妇再到狼子野心的小瘪犊子,这段历史如果完整的记录在史书上,就是史上最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母子套装。
更不要说拓跋珪和其三个弟弟都是不伦产物,公公跟儿媳妇咋那么大的精神头呢!五年半生四个,瞅给你能的!
崔浩啊崔浩,你说你狂到了什么地步敢写这种虎狼之史!
国史之狱后,北魏官方进行了大量掩盖,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删改和掩藏是盖不住的!
更别提别的国家也修史,人家一笔一划也都记着呢!
至少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系列的读者们知道了你家当年的那堆秘史。
任何一个编剧也编不出来的狗血人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句话绝大多数时候没问题,但有的乱世剧本,其复杂度和剧本的天赐属性已经远远超脱了艺术的想象范畴。
史上最好的剧本和演员,永远诞生于乱世舞台。
拓跋绍心虚的问话以及拓跋烈的大哭,代表着拓跋珪三弟拓跋烈和长子拓跋嗣此时的继承权力仍然是高于拓跋绍的。
拓跋珪的身死和继承权的混乱让朝野汹汹,人们开始各种打算。(于是朝野汹汹,人怀异志)
这个时候,仍然能看出来拓跋珪草创制度后时间尚短的一系列影响,肥如侯贺护到安阳城北点起了警报的烽火,居然喊来了已经被离散了多年的贺兰部人,与此同时,之前被离散的各部也都开始各自集结部众。(肥如侯贺护举烽于安陽城北,贺兰部人皆赴之,其馀诸部亦各屯聚)
拓跋嗣听说他爹被弄死后赶紧从深山老林里赶回,白天还是藏山里,晚上住心腹王洛儿家并散布自己已经回来的消息。
王洛儿后来替拓跋嗣多次前往平城和众大臣取得联系,夜里又找到了安远将军安同等人,文武官员随后开始出城迎接拓跋嗣。(王洛儿为嗣往来平城,通问大臣,夜,告安远将军安同等。众闻之,翕然响应,争出奉迎)
拓跋嗣来到城西时,禁军反水抓了拓跋绍,随后这娘俩被杀。(嗣至城西,卫士执绍送之。嗣杀绍及其母贺氏)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呢?
不是“从王”吗?咋都去迎拓跋嗣了?
有人献上了关键助攻!
拓跋珪的亲弟弟拓跋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最开始拓跋绍谋逆后是没人敢有动静的,结果拓跋烈诈称去替拓跋绍抓他哥哥随后成功出逃,然后以重要继承人的分量去迎立大侄子来报复这个上来就黑掉了自己继承权的二侄子。(仪弟烈,刚武有智略。元绍之逆,百僚莫敢有声,惟烈行出外,诈附绍募执太宗。绍信之,自延秋门出,遂迎立太宗)
最终是拓跋珪最担心的兄弟,帮助自己处心积虑传位的儿子坐上了皇帝宝座。
真他娘喜感。
十月十七,拓跋嗣继位,大赦天下后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自己老爹时代被罢官的公卿们全部解除了政治封禁。(公卿先罢归第不预朝政者,悉召用之)
命南平郡公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在皇城止车门的右首一起仲裁国家朝政,时人称为八公。
朝局开始稳定,北魏皇权过渡到了第二代,继承权的问题依旧重重。
拓跋绍是政变杀父夺位,这也标志着皇位并非是有序传承下来的。
虽然拓跋嗣后来又干掉了弟弟通过政变夺回了皇位,但他却仍然没有走完拓跋珪最担心的那个闭环。
宗室们依旧对皇位充满想象,比如仅仅半个月后,之前只服拓跋仪的那个宗师拓跋悦就造反打算亲自暗杀大侄子,结果被卫将军叔孙俊发觉后搜出凶器,被拓跋嗣赐死。
拓跋嗣最终的继位,其实仍然类似于推举大会,而并非打破了几百年“兄终弟及”的传统,真正让皇位有序的父死子继。
拓跋嗣继位后,其实相当明白他爹对他能干叔叔们的痛下杀手是什么意思,他眼下有着同样的迷茫。
继承权的问题,拓跋珪作为第一代领导班子并没有夯实,这又成为了拓跋嗣执政后的最大心魔。
一晃,十三年过去了,422年三月,河南王拓跋曜死了。
这是拓跋珪的四儿子,时年22。
死因不详,但死的很重要。
拓跋珪一共生了10个孩子,此时除了拓跋嗣和老七拓跋连、老八拓跋黎之外,已经都死了。
老七老八岁数不详,但老六拓跋处文是403年出生的,也就意味着老七老八不会大于20岁,而且史书中没有事功记载,能力估计很差。
但这位四弟拓跋曜却不一般,五岁时就能在拓跋珪面前射鸟了,长大后更是武艺绝伦,三军楷模。(河南王曜,天兴六年封。五岁,尝射雀于太祖前,中之,太祖惊叹焉。及长,武艺绝人,与阳平王熙等并督诸军讲武,众咸服其勇)
这个拓跋曜,成为了拓跋嗣的“拓拔仪”。
这个能干的弟弟死了,对于拓跋嗣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仅仅几天后,四月初二,皇长子拓跋焘就被封为了太平王,拜相国,加授大将军。
又过了一个月,拓跋焘被安排临朝听政,仅仅31岁的拓跋嗣几乎全面放权了!
理由在拓跋嗣的本传中,是拓跋嗣这货不学好也嗑药嗑的要死,干不了工作了。(初,帝素服寒食散,频年动发,不堪万机,五月,诏皇太子临朝听政)
注意,拓跋家的史书中有个“寒食散”定律。
通常只要有要掩盖或者解释不通的事,都以嗑药糊弄过去。
公元422年五月,拓跋焘的监国仪式在崔浩的导演下超级庄重,先是报告宗庙,随后任命拓跋焘为国家二把手,居正殿临朝监国,然后元老们分为左辅右弼,百官们全都搁那听令。(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百僚总己以听焉)
后面的记载显示了拓跋嗣放手的坚决,所有群臣拿不准的事上他这来时他全都给推走,问你们国君去。(群臣时奏所疑,太宗曰:”此非我所知,当决之汝曹国主也)
拓跋嗣给予了拓跋焘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支持!
根本不是中国历史上国君不在都城时才进行监国,拓跋嗣立拓跋焘监国的时候根本没离开平城,是完完全全的大撒把从此不管政事了,还把当时朝中最重要得力的大臣队伍全都给了儿子。
拓跋嗣放手监国后就避居西宫,偶尔偷听儿子处理政务,特别高兴,给辅政的六位老臣们夸了一通,然后说我就能满世界抢劫去了。(太宗避居西宫,时隐而窥之,听其决断,大悦。谓左右侍臣曰:”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练于事;穆观达于政要,识吾旨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以此六人辅相,吾与汝曹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
如前面我们说的,“嗑药要死”就是个幌子,现在不仅不死,还要“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呢!
拓跋嗣不是打嘴炮,在拓跋焘监国后,拓跋嗣根本就没歇着养病,恰恰相反这位爷却相当亲力亲为的开启了对刘宋长达一年多的大规模战役,南拓的力度相当大,直到他死前才战略收官,期间在平城的时间只有两次。
1、自422年十月甲戌至十月壬辰,19天;
2、自423年五月庚寅至六月丙辰,27天:
拢共46天,相当于三百多天都在外面野着呢。
这可不是要死的节奏。
所以说,拓跋嗣以嗑药要死为理由放权给拓跋焘另有隐情。
是他被拓跋焘架空了吗?
也不是,后面他能操控战争,没有哪个被架空的皇帝还有军权的。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拓跋嗣在还能干的时候却主动放弃了这种美妙,这种根本说不通的“变态”操作,是拓跋嗣决心在本届领导班子彻底夯实“父死子继”皇权交接模式的一种“矫枉过正”!
他从汉人那里找经验了,父死子继这事,汉政权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解决方案了。
拓跋嗣找到了崔浩。
崔浩由于在拓跋珪时代就已经是近臣了,所以亲身经历了那场政治风暴并看懂了拓跋珪当年的心病,随后针对拓跋嗣此时同样的问题,给出了太子监国的解决方案,以下是《魏书.崔浩传》记载。
拓跋嗣有了小病,然后出现了各种灵异事件,于是派人找来了崔浩问道:天象对我不利,我已经病了很多年了,始终治不好,要是死了就费劲了,孩子们都小,你得帮我想想办法。(太宗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浩曰:”《春秋》:星孛北斗,七国之君皆将有咎。今兹日蚀于胃昂,尽光赵代之分野,朕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其为我设图后之计)
崔浩先是说了一堆你死不了的吉祥话,不翻译了,随后是真格的。
1、你家称帝接天命后,没建过太子储君的规矩,所以你爹死的时候这社稷差点悬了。(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贰,是以永兴之始,社稷几危)
2、现在要早立太子,建东宫,选贤臣当师傅,然后给太子搭班子,了解政务,让太子提前将权柄先拿到手里,这样的话您就能好好养病了,您过早离开我们后,国家也有现成的接班人,也没人敢打您这家产的主意。(今宜早建东宫,选公卿忠贤陛下素所委仗者使为师傅,左右信臣简在圣心者以充宾友,入总万机,出统戎政,监国抚军,六柄在手。若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进御医药。万岁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则奸宄息望,旁无觊觎。此乃万世之令典,塞祸之大备也)
3、现在皇长子拓跋焘年纪已经快12岁了,素质过硬,众望所归,而且立长子自古合乎礼法,谁也说不出啥去,如果非得成年之后再选,也许就会生出灾祸,自古来这种事可不少。(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明睿温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须并待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
拓跋嗣同意了。(太宗纳之)
归纳下,崔浩说了三件事:
1、你家乱过一次了,赶紧立太子。
2、赶紧搭班子,给权力,让太子提前“成材”,断了你兄弟们和宗室们的心思。
3、立长子,合礼法,断了你其他孩子的心思。
所谓太子监国”,其本质就是在皇帝生前不在国都的时候将最高政治权力赋予太子,使他的继承权力成为既定事实,既历练,又提前赋予太子皇威,阻止其他人有想法。
这里还隐藏了一件事,就是拓跋嗣和崔浩讨论这件事的时间。
拓跋焘生于408年,讨论这事时,崔浩说“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十二岁)”,也就意味着讨论此事时为419年之前。
拓跋焘正式监国的时间是422年的五月。
这中间有三年的过渡时间,但《崔浩传》中,却是崔浩的这个建议被拓跋嗣采纳后马上就命拓跋焘监国了。(太宗纳之。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
这说明了啥?
我们看到的又是删减版。
崔浩这三年中的工作被删除了,极大概率又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比如拓跋焘何时被立为的皇太子,整个《魏书》中没有具体记录。
北魏史书中自拓跋焘之后的所有太子都明确的记载了确立时间,在拓跋焘的本传中则是如下记载的:泰常七年四月,封泰平王,五月,为监国。太宗有疾,命帝总摄百揆,聪明大度,意豁如也。
并没有提拓跋焘以皇太子的身份监国。
但在辅政的奚斤本传中却明明确确的说明了拓跋焘当时就是太子,拓跋嗣这事不是临时起意的,拓跋焘是从皇太子过渡到监国的。(世祖之为皇太子,临朝听政,以斤为左辅)
拓跋焘立为皇太子这事是重要博弈,但这段删的比较干净,利益相关的重要人物拓跋烈(拓跋嗣三叔,死于420年)、拓跋熙(拓跋嗣三弟,死于421年)以及拓跋曜(拓跋嗣四弟,死于422年)的所有表态全都没有。
在拓跋嗣谋立拓跋焘为皇太子(419年前)到正式全面监国(422年)的这三年中,三位关键人物好巧不巧的都壮年而亡。
当然,他拓跋家自从拓跋珪后都跟大马哈鱼一样有着甩完子就死的传统,但这中间还是大概率有着惊悚血腥的权力博弈,绝对不会轻松。
其实崔浩这个“太子监国”的制度真的靠谱吗?
肯定不靠谱,战国时代我们讲过赵武灵王是咋样结束生命的,就是在自己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把王位交给儿子了,自己打算全力负责军事任务。
但最终被儿子活活饿死在了沙丘。
权力这东西,从来没有父子天恩,拓跋嗣在31岁壮年就全部交了政权,其实就是未来的取祸之道。
所幸的是,他在一年多南征后“幸运”的死了,皇权和军权顺利的过渡到了监国的儿子拓跋焘手里,并没有最后上演赵武灵王的悲剧。
要是你再活十年呢?
呵呵,就你那个儿子,一定会帮你死的。
说到底,拓跋嗣为啥如此事出反常机关算尽的搞了这么一出呢?
他和他爹一样,面临着整个部落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整个拓跋部联盟就变成了北境最大的利益集团,统治着大量的农耕区和汉族人口,家业大到了开始不敢想象。
一个小公司成为了巨无霸,拓跋嗣的人生最大任务已经是如何逆转已经几百年的部落继承传统了。
宁可过激!宁可将来被儿子干掉!
我也得把“父死子继”这事在我这届班子办妥!
在汉家本来根本就不叫个事的活儿,却成为了北魏的开国之主和守成之宗处心积虑了两代的问题!
政治的继承真的那么简单吗?
看完了这一章,我相信我们的读者再谈到政治问题时会更加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学会将政治人物的所有行为连贯串联起来思考,会分析出来谎言背后的那些目的。
只有理解了政治牌局上所有人出招的思路和底牌,才能知道大会上那一次次投票的真正含义,才能知道那一次次全票通过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博弈和对抗。
拓跋珪定下的那个“子立母死”的规矩,并没有那么简单的退下历史舞台。
拓跋焘的生母杜贵嫔死于公元420年,拓跋焘监国的两年前。
是否正常死亡,史书无载。
但当年拓跋焘生出来不久,拓跋嗣就安排了一个姓窦的保姆去带这个儿子,拓跋焘是这个保姆带大的。(先是,世祖保母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诛,与二女俱入官。橾行纯备,进退以礼。太宗命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抚导。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
无论拓跋嗣是否遵从了他爹的可怕制度,但从他给孩子早早请了保姆这事来看,客观上是有助于“子立母死”这个制度的。
毕竟他爹是死于拓跋绍之母的窜动的。
“太后”这两个字,在他拓跋部的字典里确实太吓人。
如果想要人道点的贯彻“子立母死”这个制度,那么为了避免出现我娘当年被杀时我的那种痛苦悲伤,那就给家里请保姆吧。
别让娘俩待出感情来。
既然储君出生之时其母的命运便已确定,那么由保母抚养未来太子的制度便随之产生了。
这位窦氏,是北魏历史上第一位抚养储君的保母。
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的生母敬哀皇后贺氏,死于公元428年。
拓跋晃就是这一年出生的。
具体是否死于“子立母死”制度不好说,毕竟没有明确记载。
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被拓跋焘喜爱,自幼就常随拓跋焘左右,也被早早就内定了第三代接班人。(帝少聪达,世祖爱之,常置左右,号世嫡皇孙)
选为储君的结果,就是跟亲娘见不了面,随后交给保母养。
拓跋焘亲自从他征服拆迁北燕的流民中选择了一位姓常的乳母作为孙子的保母。(高宗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大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勀劳保护之功)
“子立母死”的这个制度初衷,最终从这位常氏的手上开始往谁也想不到的方向进行演化与发展。
这位常氏最终选出了一位北燕的宗室之女成为皇后。
这个皇后,利用拓跋珪死活不愿后宫干政,坚决抵制母后控国的“子立母死”制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继吕雉之后,第二个权势熏天并强烈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政治家。
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拓跋珪,幽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