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战:西晋平吴(全)十分伶俐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

“君权神授”的信仰崩塌(上)

每个一眼望不到头的凛冬乱世,在暗无天日来临之前,都有着巨大的逻辑积累。

神奇的上天似乎是顶级的算法大师,将所有的线索线各种各样收拢,在同一时间进行层层爆破。

渤海小吏

中国历史走到魏晋禅代,即将经历第一次跨度长达三百年的超级大乱世了。

这一次的超级大崩盘,方方面面的积累了六百年。

有权力结构的死结、有民族矛盾的爆发、有军制改革的积弊、有小冰期肆虐的气候变迁······

确确实实,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万事万物的荣枯起落都有一个最核心的根本源头。

这六百年“秦汉帝国政体”崩塌的核心源头,叫做“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的这出戏,到了西晋时,唱不下去了。

让我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吧。

渤海小吏

公元前221年,“皇帝”这个此后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最沉重最令人敬畏的专有名词诞生了。

“皇帝”诞生之初,其实并没有让人如此敬畏沉重,它只是对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和不世之功进行了背书。

改这个称谓是嬴政提出要求的,他原话是:赖祖宗之灵保佑,我以个人之力兴兵扫平天下,现在那哥六个都被我打倒了,天下大定,要是不改个名字不足以标志这一阶段性的成功并传至后世,你们赶紧议议。(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

同志们的回答是:领导您有“平定天下”、“海内郡县”、“法令一统”这三大功,自上古以来前所未有,五帝都要靠边站,我们这群没文化的翻了好多资料,五帝再上面就是三皇了(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之首是“泰皇”,咱要不先凑合用着?

渤海小吏

嬴政似乎有预感这个词将来不太大,咱是秦国,你特么才泰国了!于是大笔一挥,“泰”字给我删喽,再添个“帝”,今后朕就叫“皇帝”。

嬴政用来炫耀自己文成武德、泽被苍生,千秋万载的这个名头,此时并不神秘,也没有排他性,更多的是对最顶级功业的冠名。

渤海小吏

换句话说,谁将来要是也有如此神功,谁就也有资格叫这个称谓。

渤海小吏

嬴政五十岁高龄过早的离开秦国人民之时肯定没想到,同样是一个年龄段,他已经过了更年期,有的人却刚到青春期。

而且这个人仅仅比他小两岁。

渤海小吏

大泽乡革命一声炮响,沛县刘主任在49岁高龄睁眼看世界,随后仅仅七年的时间上演了古往今来华夏大舞台出演过的最浓缩精彩的惊天大剧本。

人家刘老三也立下了顶级功勋,后来人家自然也用了嬴政老哥发明的尊号——皇帝。

我们把摄像头推到公元前202年2月的定陶汜水之阳,再次推举皇帝时的现场:

同志们表示刘主任你要当皇帝,刘邦先生是这么回答的:我听说呀,这个当皇帝的必须得是好人,我不是好人。(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同志们是咋说的呢?

同志们说:领导你从街道居委会主任干起,一路平定四海,功太大了,我们知道你不是好人,但当“皇帝”跟是不是好人没关系,小小功劳的是王,大大功劳的是皇,你必须干,我们很坚持。(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皇帝”在刘邦装蒜时候的借口是“贤人”,同意时候的硬件是“功业”。

此时此刻,虽然皇帝这个名号已经很威猛了,但相对于王,仅仅是把剂量给加到头了。

到了刘老三的重孙子辈,“梦阳入腹”的太阳王刘彻降世后,“皇帝”这个名号的“编制属性”开始突然间起了巨大变化。

太阳王刘彻执政的五十年将整个中华大地炙烤的水分全无,各种各样服务于这位领导的人才和理论也全部集结跑步靠拢,如韭菜般一茬接一茬的供太阳王肆意收割折腾。

在诸多大才之中,董仲舒先生创造性的一脚将球踢到天上,构建了“天人感应”理论。

“皇帝”这个名号的身上被披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自此受命于天,是天老爷的代理人,跟功劳又没关系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一刻,自此皇权开始神秘,开始专属,开始人为的阻断很多兵强马壮者的想象!

渤海小吏

这套理论伟大在哪呢?

它阻断了兵强马壮者觊觎皇权导致的功业内卷化!

军备竞赛没啥意义了,别想着胳膊粗拳头大就能再立山头当皇帝了!

儒家也开始在这套理论中生根发芽,全方位服务于“君权神授”的这套政体,皇帝是天的儿子,哪有儿子不孝敬爹的?所以每年的岁首你皇帝得祭天;打仗之前也得祭天,你得跟你爹汇报,你得这么跟你爹汇报你听我教你哈······

《强汉开疆》时我们用了巨大篇幅讨论,武帝能够在五十年间把中华好羊群全都薅秃了还没出事,在于“君权神授”将他的统治成本极大降低了。

之前“皇帝”是人,还是七十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人,你找我加税我就不开心。

现在“皇帝”不是人,他爹是老天,他把你家房拆了你都得庆幸,人家没让他爹打雷把你人劈了。

我们在“黄巾起义”中也详细的讨论过宗教具有将组织成本极大降低的效果,此时的“皇权”其实就已经开始具有宗教属性了。

董仲舒在帮刘彻低成本融资的同时也开了个后门,将这个理论更加完善化。

老天爷这个爹也不是吃着你就向着你,你这儿子要是当的不好让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你爹就降灾警告你了,你要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知悔改,老天爷就不要你这儿子了。(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乃伤败乃至)

之前的“皇权”仅仅和功业挂钩,维度太单一,秦汉帝国政体的根基,其实是在董仲舒这才完成了彻底的加固和定型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既让皇权开始变的稳定没人敢觊觎,使国民总内耗降低;同时又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自古无不灭之朝有德者居之,就算换了朝代这套理论也可以循环往复的使用。

总之,天道在“德”,大家都把刀放下。

九十年后,王莽有德,最终全天下投票把他选出来了。

上位之后瞎折腾,迅速把德都败光了,于是莽儿子又被天老爹抛弃了。

强汉开国两百年,直到灭亡之时仍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只不过最高权力机关换法人了,但在换了别的姓做皇帝后,天下豪杰痛定思痛的发现,皇帝不能换,看来老天爷的儿子真姓刘,因为自打换了姓王的,天下人口十年死了一半多。

所以各种各样的豪族势力开始在各位刘姓后裔身上投票(除了自封的公孙述),哪怕是泥腿子阶级的赤眉军也得选出来放牛的刘盆子当名义上的领导,要不你担不住这天命。

最终刘秀这个终结汉末超级大乱的好孩子又被老天爷“选”了出来。

刘秀的这次选秀成功,不仅挽救了天下百姓,不仅挽救了“儒教”,更重要的是他给天下进一步的夯实了一个概念:“皇帝”这个位置是姓刘的,别人担不住。

随后修修补补又是二百年。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政治体制也永远没有一成不变还能长治久安的。

秦汉政治体制在运行了四百年后,无论是在人才选拔、军制改革、东西地域歧视等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弊病,小冰期的降临也使得胡马开始各种各样的逐渐南下内附或侵袭,西北的百年羌乱让国家剿匪的盘剥日益严酷,士族高门和外戚宦官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自安帝开始的地震、水旱、蝗虫、瘟疫等种种天灾的叠加后就是天下百姓活的苦不堪言。

拜明帝年间的佛法东渡,佛法的诸多思辨开始强烈启发中国大地上的本土思想,佛法在适应东土大汉并因地制宜的开始“中国化”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的道教率先从社会底层打响头炮!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渤海小吏

什么特么君权神授!砸碎的是锁链,得到的是世界,同志们斗争起来吧!

由于其他宗教的出现,此时此刻,“君权神授”这个“皇教”的链条在中原大地已经不再一家独大,越来越多的从底层逐渐侵入到高层的怀疑开始不断蔓延,但是炎汉武德充沛,甭管内部糟成啥样了打起来永远好使,这个起义被迅速镇压下去了。

如果照着这个趋势下去,虽不知路究竟会去往何方,但“君权神授”的信誉度大概率还将维持很多年。

因为只要世家大族们还拱卫着皇权,只要台面上还都是“懂套路”的玩家,“君权神授”作为四百年政治遗产的最沉甸甸果实,一定会被保护的很好。

它意味着极低的统治成本;

它意味着无上的宗教权威!

懂套路的玩家会怎么保护“天命”呢?

就是“天命”即便有变更,也不能靠打砸抢,而是要靠“禅代”给它接过来。

也就是说,还得是王莽那个套路!在地震、日食、刘家皇帝同性恋等等的配合下,找老天爷办手续。

这个过程必须体面!

但是,在189年汉末第一大导袁绍的惊天大剧本下,妖魔董卓一脚踹塌了已经存在了四百年的皇权统治结构。(没看过这章的一定要去看,将来是能改成电影剧本的:第四十五战:189年汉末崩塌(全)顶级谋篇布局下的“为他人作嫁衣裳”

董卓这货,就属于那种“不懂套路”的大傻X!

渤海小吏

随后献帝在西北军的七年凌辱下,在长达一年落水狗般的东归过程中,不仅所有的明眼人都看明白了这个“君权神授”到底是真是假,连老百姓们都不信了!

献帝在叫花子般流落到河东后,朝廷开会时当兵的依着篱笆墙跟看耍猴一样。(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

什么狗屁“君权神授”啊!“天子”都他娘的成要饭的了。

就算老天抛弃他也应该是那种“禅让”啥的官方仪式,咋让人虐的这么惨呀!爹不是这么当的啊!

最关键的是,凌辱天子的还是天下最没有德的流氓团伙!

看来科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待我们探索,至少“君权神授,德者居之”这个理儿已经说不通我们了。

董卓匪帮导演下的献帝流浪记开始让汉末的所有知识分子们生不如死,悲痛欲绝。

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从小在儒家经典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信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个察举征辟的手段又给了明确稳定的政治出路,所以两汉的读书人通常没工夫展开深入的灵魂思考,用我们单位军转哥哥的话讲:带兵就特么一个绝招,绝对不能让兵闲着!

在党锢之祸的十年禁锢中,自成流派的士族圈子开始整天在无所事事中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辨力,此时仅仅是皇帝无道,他们只知道“天子”也许会换人,也许我们某个“修德”的儒家高门会得到上天垂青也不一定哦,但“天道”还是不会错的。

但汉末的瞬间大崩盘以及献帝的凄惨遭遇开始让所有知识分子自己意识到曾经的信仰和所学的理论有可能是错的,巨大的灵魂暴击开始让汉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神经病”和“行为主义者”。

那个时代没能诞生出写《呐喊》和《彷徨》的鲁迅,倒是在痛苦、惊惶、迷惘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口出狂言,嗜酒成性,着三不着两。

不仅信仰开始崩塌,三国年间的不断战乱和超级瘟疫也促使所有的文化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就是“生来众生苦,人间不值得”

屠城不眨眼的曹操在脑子正常的时候能写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

建安七子的王粲能描绘出:“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的人间地狱。


在建安二十二年那场带走鲁肃天不佑孙刘的超级大瘟疫中,建安七子全部报销,刚刚当上太子的曹丕,这位本该意气风发的太子却变成了伤感的诗人,他回忆起过去美好岁月时慨叹:曾经我的那些花,现在都成鬼了,人间不值得啊!(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曹植在《说疫气》里面记载:那一年家家户户都在死人,全家死的一个不剩很常见,甚至全族全部疫死都不稀罕。(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死亡永远是促进人思考的最佳场景。

今天人们面对死亡,大部分人是庸庸碌碌没感觉,但却会对少部分特殊的人产生四种影响:

1、痛骂老天,肆意妄为,透支人生。

2、珍惜时光。

3、反思自己,悔改做好人。

4、思想升华,产生智慧。

除了第一种是因为见识不够外,之所以今天遇到“死亡”叩问之时会有后面那三种想法,是因为此时此刻,“儒释道”三家融合后的中国化信仰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法。

“儒”为你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法。

“道”为你提供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解法。

“释”为你提供了人与万物甚至来世的关系解法。

平时就有大量阅历与思考的人会在面对死亡或目睹死亡后借鉴并领悟出儒释道的最顶级智慧。

但在当时,刚刚经历信仰崩塌的儒家士族们在目睹如此多的人生无常死亡后,在这个新信仰还没建立起来的空窗期,只能够思考到刚才说的第一种解法,就是开始了一种基因自我选择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之前我们提到过《稀缺》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释过这样一个例子:

穷人家孩子习惯把到手的东西迅速吃掉,富人家孩子则相对有较强的自制力,穷人家长大的孩子通常相对更短视,富人家的孩子则更容易专注远期的长久规划,这其实都和环境资源的基因选择有关。

资源少的专注于当下的活下去。

资源多的专注于长期的稳定性。

当寿命这种资源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不靠谱后,再加上信仰的摇摇欲坠,人们基因的自我选择开始引导自己人生得意须尽欢,快活一天是一天。

什么传统节操,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建功立业,滚一边子去吧,来吧,快活吧!

自三国中期开始,醉饮、裸奔、玄谈、赌博、斗富、群P等等不务正业开始大批量的出现于人物列传中

每个“纵欲”为底色的时代大背景,通常都是和信仰崩塌有关的。

兵荒马乱不可怕,家园毁灭不可怕,只要过去凝结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那个政治结构还在,曾经的国民认同感还在,就一切都能翻回来!

一旦信仰崩塌,所有人出现了精神的真空,那亡国灭种就是常态了。

那个时候,再想重回巅峰就要看老天爷是否再给你派圣人以及你的民族大运了!

也因此,在这个时代,蜀汉作为最独特的草根奋斗者所担纲脊梁的三国精神才显得如此可贵

在忠义被扔到尘土里的时刻,关二爷千里寻兄,抛弃到手的功名富贵;

渤海小吏

在努力被视作何苦来哉的时刻,我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直努力到了生命的尽头!

渤海小吏

与魏晋主流的巨大反差也让二位英魂最终洞穿了这浑浊迷茫的汉末大网,名动后世,永垂人间!

随着蜀汉这个富有“人味儿”的努力小政权作为这个时代的异类最终被主流一波收走,整个时代开始随着曹魏主流们的肆意放纵迅速奔向万劫不复。

魏晋创业主流的那帮坐天下享福的“二代们”开始在老一辈的惯性下思考“我是谁”、“人生在世意义为何”,“人咋就这么脆弱渺小”,怎样才能在精神上超脱满足···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传统儒家学说之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再加上曹操时代立山头大搞“唯才是举”,对不合作的士族集团展开了冷酷无情的全体消灭,无论是希望政治宽松、言论自由,还是基于大乱之后需要与民休息,士族集团的二代们将眼睛看到了汉初的黄老之治,道家思想在张角太平道的崩溃疗法后,以另一种哲学性的形势又一次来到了时代中央。

最开始的是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夏侯玄提出的“道本儒末“理论。

所谓“道本儒末“,就是在重建新的权威思想中,以强调个体的道家学说为主干,以注重社会功能的儒家学术为枝叶。

这个理论具体是啥意义就不拆开说了,主要说一下两方面的影响:

1、由于各种各样的新奇理论开始在这个年代喷薄而出,所以同志们见面后总是要掰扯掰扯,看看谁的理论思想更先进,最时尚的游戏开始变为头脑风暴,双方在引经据典阐发新思想中唇枪舌战,这也渐渐演变成了著名的“魏晋清谈”。

永远不能否定思辨精神的辩论对于时代和思想的推进作用,但是,政府部门还是要杜绝辩论会,多搞工作组的。

在“扯淡”和“干事”之间,永远专注于“干事”。

因为好多事,随着干,慢慢就都有头绪了,阶段性的沟通一下心得和方向,然后接着干。

所有的复杂性事件当你干成之后,基本上再回首和你当初设想的那个方案实质上都不一样了,谁家的大胖小子也不是嘴炮打出来的。

2、由于提出新理论,砸碎旧框架的曹爽集团走的过于前卫,渐渐思想指导了行动,甭管嘴上是多么的“贵无”,在利益上这个时尚团体可是一点没犹豫的向老同志们开抢,在私生活上更是一塌糊涂,天天纸醉金迷的大搞派对,代表性的就是曹爽在执政后期已经不满足容易得到的女人了,连先帝曹叡的女人都给圈家里头去了。

司马懿老先生最终咸鱼翻身的的舆论环境就是这样被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的接班人司马师曾经和这帮人打得火热,司马师前半生一事无成,曹叡在位期间针对这帮天天扯淡不干正事还奢侈无比的时尚达人们进行过专项打击,时称“浮华案”。

曹叡思路相当清晰的将这帮思想家全都清扫一空。(初,并州刺史东平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恶其浮华,皆抑而不用)

能够硬刚巅峰丞相的曹叡明白,非主流诞生的意识和思想绝对得和政治分开

无论你搞出了什么高级哲学,我得看看能不能服务于我的政治大厦,能用就逐步的引进来,不能用就滚一边子去别到台前来掺和,民间你要是搞的大了我还得剿灭了你。

你既然爱故作高深,爱语出惊人,那也请一边待着去。

结果曹爽时代,这帮思想家回来了,何晏等人不仅将扯淡带进了上层建筑,还挨千刀的代言推广了嗑药的丑陋行径!

嗑的这个药,叫做“五石散”,也叫“寒食散”。

之所以称五石散为寒食散,是因为服散后一定要吃凉食,睡凉地,洗凉水澡,穿薄衣裳。

最开始五石散是药用的,对于特定的病症是有疗效的,作为刺激性药品就是从何晏这开始的。(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陀,或言仲景,及寒食之疗者,御之至难,将之甚苦。近世尚书何晏,耽于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较强,京师贪然,传以扫授

五石散的组成成分属于大热,从它吃完后洗凉水澡恨不得光屁股才好的那通折腾劲大家也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药,《晋书·皇甫谧传》中记载,皇甫谧吃了五石散发散不当,天寒地冻也不能穿衣服,三九天吃冰降温,皮肤肿胀溃烂,被折腾的想自杀。

单纯是这帮人浪的难受吗?

肯定是有啥疗效呗!

前面的原文引用说的很明白了。

1、何晏这货“耽于好色”

2、这药吃完“体力较强”

3、这药吃完“心加开朗”

说白了,何哲人就是奔着春药兴奋剂的功能去的。

渤海小吏

回想一下,曹爽被司马懿惊天逆转之前的一段时间,已经满世界招不开他了,全家组团旅游的规律已经被司马懿纳入了政变规划,其实也和所谓“正始之风”没有节制性的无边放纵有着巨大关系!

五石散对身体是有巨大危害的!

所有毒品对身体都是有巨大危害的!

再延伸点,所有的成瘾性食品都是有巨大危害的!

再再延伸点,所有的支持放纵自己欲望的人、事、物都是有巨大危害的!

长期服用五石散,会出现“舌缩入喉,痈疮陷背,头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胀欲决,心痛如刺,百节酸疼等诸多症状,基本上这人是活不到正常寿命的。

推广者何晏吃到后面就是“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

渤海小吏

就算司马懿最后不杀他,他也早已经油尽灯枯了。

高级的爱好与风气通常都是从顶层流行开的人们会迷信上层建筑的生活方式,何晏作为曹爽时代的政治思想双高峰的天皇巨星,将嗑药的丑陋行径通过哲学性的包装迅速推广开来。

单纯的春药和毒品并不可怕,在道德和政府的打击下受众永远只是极小部分。

但是春药和毒品要是被包装成了高逼格的时尚品,对于社会的摧残就将是毁灭性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风气由于种种的不良引导,开始渐渐将秦汉贵族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上马杀敌建功,下马治国安民的自强不息,尚武勤学气质渐渐扭转。

唉!想我炎汉锦绣文治,煌煌武德,君子行健,自强不息,可最近半个世纪浓度极高的天翻地覆使得整个社会风气与信仰的崩塌开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一泻千里!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正始之风的何晏、丁谧、邓随、毕轨这一大帮垃圾被司马懿全部弄死,一辈子干事创业的老爷子夺回了已经被带偏的最高政权。

貌似时代要回到正轨了吗?

并没有!

不仅没有扭转,他司马家反而成了这几百年积弊的总催化剂!

华夏民族迄今为止最可怕的寒冬,从他家的缺德带冒烟中款款走来了!

渤海小吏

“君权神授”的信仰崩塌(下)

在经历了父子三代谋国的道路后,司马家终于看似扫平了所有的障碍。

他的家族终于要成功了。

弑君的三级片出品人司马昭在灭蜀之后,开始有条不紊地将魏国最后的那点过户手续办齐。

老爷子司马懿熬死三代高水平领导并高平陵突袭奠定家族基业,随后在死前还平了另一个老干部王凌,解决了淮南第一叛。

大儿子司马师顶住了对面几乎是同时上位的大能耐诸葛恪,先败后胜的按平了东吴的反扑,随后灭异己,废天子,平淮南二叛,将篡国大业由老爷子那辈儿的草图,升级成了蓝图。

几乎所有的理论基础与实力安排,在司马师这届班子中基本已经全部完成。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在父兄两代人留下班子的拱卫下拿下了淮南第三叛,弄死了最大势力的自家亲戚诸葛诞。

此时此刻,曹魏这匹三国时代的头马,好可怜的要成为第一个被灭的了。

头马眼瞅就要死马仔手上了。

但是,曹家血脉不认输!

曹髦成为了极少数王朝末年木偶中的血性爷们,不光激素水平高,脑袋瓜子还转的快,在已经成为死局的棋盘上自杀求变,20岁的孩子导演了“献祭版”的“珍珑棋局”!

渤海小吏

你司马家真的大局已定了吗?

曹髦自填一气,将自己的这条命做为终局白子,放在一块已被司马家的黑子围得密不通风的白棋之中。

他曹魏的这大块白棋本来尚有一气,虽然司马家的黑棋随时可将他吃净,但只要对方一时无暇去吃,总还有一线生机,苦苦挣扎,全凭于此。

曹髦用自杀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终局之棋!

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曹髦布置了A计划。

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李昭等接到命令开始部署甲士,准备趁第二天朝会干掉司马昭。(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结果转天却下起了大雨,有司奏事被改日了,天不佑曹魏!(会雨,有司奏卻日

曹髦最开始的计划,一直被人们忽略了。

他是想在殿中安排死士,趁着司马昭上殿的时候搞死他。

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曹髦的希望浇灭了。

因为也许一夜能够保密,但再保密更长时间就太难了,隔墙有耳,人心难测,时间越久,情况越复杂。

曹髦随后使出了献祭的大招!

曹髦后面的所有行为逻辑,根本不再是奔着找司马昭拼命去的,而是尽最大可能的去扩大影响!

曹髦对铁杆的司马系眼线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特么要去弄死丫的!”(会雨,有司奏卻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於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随后又把消息嚷嚷到了司马家的战略合作伙伴郭太后那里!(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

曹髦的这一整套打法,就是让宫中的所有人去给司马昭报信。

随后,曹髦敲锣打鼓杀出了皇宫。(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击战鼓,出云龙门!)

曹髦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影响搞到最大,让局面彻底不可收拾!

随着曹髦勇闯云龙门,中国历史第一阶段的最大变量出现了!

本该黑箱操作的政治最高博弈变成了现场直播天下最大的法人代表被当街捅死!

到司马昭这时,司马家布局篡位已经十多年了,司马昭对于篡位这局棋的各种变化均已烂熟于胸,随着曹家越来越小的能动性,不论怎么蹦跶,都已经挣脱不出他编织的牢笼!

结果曹髦的闹事搞直播,还直播自杀,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从来没见过政治局面中有如此解法!

渤海小吏

但当曹髦勇闯云龙门,喋血洛阳城后人们发现,这局本该必死的珍珑棋局顿呈开朗,司马家的黑棋虽然依旧大占优势,但曹家的白棋却已有回旋的余地!

渤海小吏

曹髦自始至终都是奔着求死去的!

他用自己的死,给司马家下了一道诅咒!

司马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因为你的终极目标,是翘掉大魏的江山!

你翘掉人家的江山的途径只有一个。

叫做“承接天命”!

必须得是你司马家德行太大啦!功德太厚啦!老曹家忒不咋地啦!

所以老天,让你承接天命做天下的主人。

结果你光天化日弑君!你还咋接这个天命?

你司马昭肯定是篡不了国了,等你再死后,你儿子还有你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前面三位的这影响力吗!

司马氏建国的步伐就此停滞,司马炎此时仅仅24岁无任何政治资本,很有可能司马孚一脉将和司马懿一脉针对后面的权力分割图穷匕见

这种局面,将非常有利于曹家伺机重新恢复皇权。

只要你不封公建国,没办法名正言顺的将政治权力以遗产的形势传下去,后面曹家的皇族就仍然有机会。

霍光这么牛,死了之后刘病己恢复皇权成功。

东晋这么弱,但世家大族彼此制衡,桓温那么强大,但只要你死前这个九锡没加成,谢安们就有机会将头把交椅给抢回来!

本来司马家快成死棋了,司马昭没几年寿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司马昭生生的再上难度,极度戏剧性的拿下了整个曹魏骨子里怵头的蜀汉,算是渡过了这次危机。

每当回看二士争蜀的全过程,总会慨叹历史的神奇。

上天似乎不希望你汉民族永远的占据着舞台的中央,那些被你们千百年鄙夷并踩在脚下的蛮、夷、戎、狄人家也需要雄起的剧本和舞台!

秦汉帝国的这六百年阶段,走到了他司马家这次篡位时,已经将乱世崩塌的剧本奠基完成了

司马氏的“晋”国,自创立之初,就是超级瘸腿的“独脚兽”公司。

所谓“第一帝国”的“君权神授”几百年演化下来得到了治理中华大地这片土地的三条大粗腿。

德、忠、孝。

“德”是总纲,一切合乎规矩与礼法,一切合乎事物运行规律的都统称为德。

“忠”是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手段。

你得忠!无条件的服从领导,皇帝才能够最大程度,最小成本的控制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孝”是对整个国家基层阶级的控制方式。

你得孝敬爹妈,听从长老,才能将大量的事情从家门内解决,从底层的毛细血管完成整个国家的自我整合。

德,忠,孝,这三条大腿,帮助整个中华大地实现了最小内耗

当天命有主,神圣不可侵犯,乱臣贼子会心虚,老百姓们会臣服,皇帝只要差不多就能接受,皇帝就算是神经病也不见得皇家辈辈儿都跟得了狂犬病一样(还真的有),忍忍也就过去了,这样整个社会稳定的根基就不会变。

当国有忠臣,家有孝子,整个社会就能够平稳的走下去。

结果你司马家在谋国的道路上将所有不可控的因素全都玩砸了。

除了“孝”表现的还算没捅篓子外,发誓给放屁代言,“忠”是别提了,“德”就更缺大发了,当街弑君更是将“君权神授”这个统治基座彻底轰塌了!

天命自此彻底不再神圣!

在司马家这次谋国之前,有过两次禅让。

这两次其实都最大程度上的维护了天命的神圣。

也就是说,人家从核心体制的大厦根基就没掀桌子,后来者都能继续按着原有的政治逻辑走下去。

王莽那自不必说,别看这哥们后来那十五年祸乱天下,人家在上台前,确确实实是没挑的。

人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经历军事打底,通过民选上台的皇帝。

曹魏代汉实际上从天命角度上来讲,可以包装成替天行道。

因为东汉最后的一百年是持续性的不可救药,最后的群雄割据称雄,其实就是各阶层的认为你老刘家早就该让位了。

尤其当195年西北军阀内战后长达一年如叫花子般的献帝东归则更是扯掉了汉王朝最后的遮羞布。

曹操这个奉天子令不臣的军阀,其实很凑巧的是当时维持住天命论不堕的最好过渡。

当时的大汉遗老虽然心中不接受你曹家代权,但确实认可天命另授的。

尤其你是在汉家的名义下缝合了天下,这就给出了自圆其说的另一种可能:老天选了曹魏做下一任接班人,但同时给了“旧天命”一个体面,消灭了各路蠢蠢欲动的“山寨天命”,权力的过渡也是在“新天命”和“旧天命”和平过渡的仪式下完成的。

还是有天命所归的,不然咋打着刘家招牌的曹老板脱颖而出了呢?

这个“天命”可能是需要这样过渡一下的。

你看献帝晚年的待遇还是挺好的,之前董卓那帮王八蛋可能就是个磨难。

本来曹老板建魏时好不容易将“君权神授”这茬打马虎眼糊弄过去,结果你司马家上来就把桌子掀了。

原来“天命”是个缥缈神秘的天宫仙女。

渤海小吏

但这次司马家却彻底把“天命”扒成脱衣舞娘了。

渤海小吏

人家曹家干的好好的,国家平稳,百姓安定,结果你趁着人家领导总是壮年死,洛水放屁后一把攥住了国家命脉。

这其实无所谓,外戚专权的时代有的是,但你司马家却走了条截然不同的路。

如果说在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谋国阶段时,“君权神授”还有最后一丝遮羞布的话,在司马昭拍三级片后就彻底没有了。

敢情你们这大拳头连天上派下来的领导都敢杀啊!

杀完还没事,你家还即将成为天上派下来的下一任领导。

这就让很多后来者得到了启发。

最关键这个启发是全民族全阶层的!这点相当重要!

后面“五胡”自封皇帝的时候那都腰杆硬着呢!之前这几百年,哪个少数民族敢动当皇帝的心思?吓死他!

“天命”真的不神秘,不是上天指派的,老天爷也从来不是个好爹,那是糊弄人的,是大拳头为之的。

看来,天命是扯淡。

既然是扯淡,那你司马家就不再是我的信仰了。

而是奋斗目标!

凤凰是高贵的,是供人遐想瞻仰的。

渤海小吏

而一旦凤凰落架,那就不如鸡了。

因为鸡就是鸡,不是所有人对鸡都有兴趣。

但是凤凰不一样,所有人都是梦想把凤凰当鸡消遣一回的。

渤海小吏

天命不神秘了,忠诚不值钱了。

也就是说,拢住官僚系统的最关键一环掉了。

当然,不是说就一定拢不住了。

只是成本开始变得极高,方方面面的野心再也压不住了。

比如说,几百年来都在宣扬忠臣,西汉时周勃父子两代挽救大汉危亡,虽然最后周亚夫死的憋屈,但后世是有评价的。

霍光虽然废帝,虽然子孙作乱,但他这个人对于大汉是砥砺忠臣,擎天巨柱,最终麒麟阁的编制人家是功臣之首。

张骞越狱,苏武牧羊,在极端的困难下,人家不失汉节。

渤海小吏

班超孤身于万里之外,在几乎毫无支援的情况下,人家将西域捋的明明白白,到老人家要叶落归根。

这一个个忠臣良将,榜样符号般激励着后世的臣子们,让这帮臣子忠君爱国,为民操劳,明言直谏,守土安民!

渤海小吏

很多时候,天子的一句“爱卿真乃国之栋梁、卿社稷之臣矣”,对于很多臣子来讲,比任何的物质享受与爵位封赐都要更有效果。

到了司马家这,“忠”您就快别提了,天命都让您捅死了。

让我效忠您?

扯淡!

所以名头响亮的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在那个年代能写出写实反讽的《大人先生传》,里面很经典的阐明了如下道理:

君主制自打存在后就开始没完没了的暴虐兴起,官僚体系确立后乱臣贼子就开始产生。(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所以统治阶层创造礼法,一层一层的束缚被统治的人群。(坐制礼法,束缚下民

欺辱诳骗愚笨的百姓,隐藏那些智慧核心的做事方法显的自己像神一样。(欺愚诳拙,藏智自神

强者天天睁大双眼不放过霸凌的机会,弱者天天憔悴无奈的服侍他人。(强者睽视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

高官装的很廉洁却个个贪污腐败,心如蛇蝎却貌似仁义忠良,罪祸当头不知悔改,幸运遇到又骄傲自大。(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

······

活的不能再明白的阮籍开始不再搭理几百年形成耳濡目染的礼法,天天喝酒;刘伶裸奔喝酒那更是奔放的千古知名。

嵇康因为不想搭理司马家最终被另一个他不想搭理的钟会害死,死前潇洒弹完绝唱《广陵散》从容服刑。

活明白的孤独与不妥协的另一面,是 “竹林七贤” 中,山涛、向秀、王戎的投入司马家怀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情操。

主义既然都已虚无,人生还有物质可以追逐。

千万可别提什么意识形态,什么高风亮节,太逗了!

拿钱来吧!

看着前台司马家胳膊粗拳头大拿下天子之位的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基本都在干两件事:

一边开始衡量自己家什么时候也能变成司马家;

另一边则开始了相当罕见的在王朝初年就全社会级别的道德滑坡以及奢侈堕落!

任恺可以说出狂到没边的话:“这顿饭一万钱实在是太便宜,我找了半天都特么没发现有能下筷子的菜!”

王济和王浑打赌那都是千万钱起步,王济可以在家里用钱铺地,有一次将司马炎请到家里吃饭,有道菜司马炎觉得新奇,王济说那是人乳蒸的。

这些都是小把戏,这个时代奢侈的最大名头是石崇(石苞幼子)。

他家光厕所的装修级别我们就只在郭德纲说于老师他们家的事时才有幸听到过。

人家那厕所那真叫听雨轩,那拉一次没一万块钱真出不来,里面常备十多个女仆伺候着,上完厕所必须把旧衣服扔了,换新衣服才能出去。

在石崇家喝酒有规矩,一大堆美人在边上伺候着,美人斟酒客人要是不喝,石崇当场就让侍卫把这美人杀了,不能惹我不高兴!

最著名的,是他和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斗富。

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锦步障。

后来王恺输急眼了,司马炎作为外甥开始发力,赐了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让他舅去石崇家显摆;

石崇看了就砸了,然后说别急眼,我赔你,拿出了好几个三四尺高的珊瑚。

荒谬的时代啊!

司马家在立国之初,统治的两条最粗大腿已经折了。

当然,人家还是有“孝”滴。

但对不起,“孝”是不够的。

因为人人确实都要孝顺自己的爹,但你却不是所有人的爹。

万物,有因必有果!

你做出了那样的选择,就必然会开出如此那样的花果。

恶之因,会盛开恶之花,最终结出恶之果。

司马家从此时此刻在烈火烹油后即将面临中国历史上最为因果的可怕报应!

司马昭在灭蜀后,面临着立谁当接班人的问题?

俩选择。

大儿子司马炎,二儿子司马攸。

为啥会出现俩儿子?

不是嫡长子继位吗?

没错,这俩都是他生的嫡长子。

有点乱,解释一下:

老大司马炎,是他司马昭这房头的继承人。

老二司马攸是他亲生的,过继给了他哥哥司马师房头的继承人。

司马师如此能干,但没办法,您干不出儿子来。

司马师先生不是没能力,他的第一任夫人夏侯徽23岁就死了,但两人却几乎一点功夫没耽误的连生五个闺女!

但是夏侯徽死后,似乎把司马师先生的某些能力也带走了,司马师随后在生殖的道路上再也没有过建树。

绝对继承顺位的司马师却生不出儿子,成为了司马家族受到的第一个报应。

后面开始了环环相扣的反噬。

史上最为神奇的家族互杀剧本拉开了帷幕······

为什么政治人物要进行演戏般的表态?

由于司马师在司马家族的创业道路上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为了明确统序,司马懿做主将老二司马昭家当时年龄上整好的司马攸过继给了大儿子。

司马攸在过继后迅速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王凌淮南一叛,司马懿领兵出征时唯一带着的孙子,就是这个司马攸。

此役后,司马攸获封长乐亭侯。

史书上说司马攸从小就被看出来比他大十岁的哥哥司马炎有出息,深得司马懿的器重。(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

其实真的是这孩子三岁定八十的出众到如此程度吗?

司马懿是那个时代的最顶级人精,尤其从司马炎后面步步为营的从政表现来看,此时15岁的司马炎绝对是要比仅仅5岁的司马攸更能看出来谁能成才的。

之所以司马懿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不断地给司马攸这个小孙子抬点,其实就是在自己这里钦点敲定第三代接班人,明确统序,将来省的自己家族内耗。

第二代接班人已经毋庸置疑了,他大儿子司马师。

无论从继承顺序还是继承能力,司马师都是最牛的。

转天就要政变,策划的是全天下风险最大的阴谋,大概率会被全家灭门,人家司马师照样一觉睡到大天亮。

渤海小吏

这种心理素质,中国几千年来可没看见几个!

前面为什么说仅仅几岁的司马攸的“年龄整好”呢?

因为司马师此时不过四十出头,配上他司马家的长寿基因,等司马师过早的离开时司马攸肯定已经年富力强。

并非司马炎不出色,只是此时这孩子已经大了,过继过来没几年就会成为一股政治势力,亲爹和宗法爹之间永远会有隔阂,难保后面不会在统序上出问题。

所以司马懿早早地就把几岁的司马攸带在身边各种抬点与提拔。

他的展望,是自己的基业会在大儿子这一脉中发达。

二儿子司马昭对他最大的孝顺,就是给他大儿子司马师生了个好儿子。

又一个袁绍的故事貌似再度上演了,司马攸这位过继了房头的孩子很有可能像当年的袁绍一样,占据整个家族下一代的大多数光环。

他跟袁绍相同的地方在于,爹死的都早。

他跟袁绍不同的地方却在于,他家的家业比老袁家要大得多。

255年,司马师平淮南二叛后病逝,当时司马攸年仅十岁。

权力过渡到了他亲爹司马昭手上。

司马攸的前途看上去仍然有希望。

因为毕竟司马昭是他亲爹。

司马昭一上来也虚情假意的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看摊儿的,跟同志们表示:这是我哥哥的天下,将来得把基业传给司马攸,我可得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

无论是不是这么想的,他当时都必须这么说!

因为他哥哥的威望太高,功劳太大,他要是不这么讲,他根本都没资格执政。

因为他三叔司马孚的资历和实力让人相当有想象力,他必须说自己作为弟弟替哥哥看摊儿才能把所有人的嘴堵住。

10岁的司马攸在自己宗法爹司马师的葬礼上哭的非常悲伤,成为了255年的感动中国好孩子。(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

司马师死后,司马攸袭封舞阳侯,然后孝顺服侍自己名义上的妈妈羊徽瑜。(奉景献羊后于别第,事后以孝闻)

看见了吗,10岁的孩子就能把好多成年人都演不好的戏演好,这真不是一般的孩子。

司马攸成人后性情温和,亲近贤才,乐善好施,博学多才,基本上一个完美少年的人设样子就这么呈现出来了,名声上比他亲哥司马炎效果要好很多。(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

他历任散骑常侍、步兵校尉,18岁的孩子在治军上相当有一把刷子,史载“绥抚营部,甚有威惠”。

这可不是虚的,因为后面他哥哥对他动手削兵权时他手下的兵们可是敢站出来闹事的!

他司马家真是代有才人出。

继司马懿生了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个威猛先生后,司马昭也生了对儿海尔兄弟。

说完弟弟,来说说哥哥,司马攸的亲哥司马炎也是个棒小伙子。

他这位亲哥哥比他有两个优势。

一个是外型,一个是岁数。

司马炎刘备转世般生了一双大长胳膊,双手过膝帝王相,这成为了司马炎的外在广告。

内在的,是司马炎比司马攸大十岁。

在司马昭接班司马师的时候,司马炎20岁,司马攸10岁。

随后的这八九年,司马炎开始接触大臣,打造班底,司马攸则刚刚进入青春期,在司马攸展现自己棒小伙子的情况下,同样很有韬略的司马炎也展现出了“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的靠谱接班人潜质。

这个年纪和性格,让他获得了很多高能量士族大咖的拥护。

264年,司马攸由舞阳侯被改封为了安昌县侯。

“舞阳”是当年司马懿的政治标志。

随着司马攸“政治储君”的爵位被换,信号其实已经出来了。

转过年来,265年,30岁的司马炎被正式册立为接班人。

在中国,爵位名号、特殊官位这都是很严肃很关键的密码,领导对你是褒奖赞扬还是锻炼培养还是哪凉快哪待着,通常都会从对你的封爵名号上体现。

今天虽然没有爵位了,官位名称也都是规定明确的,但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内部的约定俗成,都会有一些特殊的岗位具有着预言意义。

渤海小吏

家族里的长老们和大臣们对于司马炎上位这事基本上都是拥护的。

因为司马炎性格宽厚,更成熟,更稳定,他的继位能更加平稳的使得各个利益团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20岁的司马攸,就这样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天下。

不过司马攸这个孩子真不得了,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支持亲爹决定,拥护老哥领导,继续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一般来说,任何时候,有个年龄差十岁,会来事还能干的好弟弟,对于一个哥哥来讲都应该是幸福的。

但司马炎对于自己这个成熟能干的弟弟,却有非常复杂的情感。

他倒真希望自己这弟弟是个标准富二代。

你玩女人搞奢侈去呗!

渤海小吏

没人逼你上进!你咋总是跟准备选秀似的搁那筹备好男儿呢!

265年,司马昭逝世,司马炎继位。

他弟弟扔过来第一个难题给他。

按理说,此时此刻,司马昭已经不是你名义上的爹了,是你二叔。

就算是你亲爹,你们爷俩感情好,但你不能表现的太伤心。

这个哭的死去活来的秀要留给你哥去做。

但司马攸却在居丧期间过度悲伤,甚至超过了礼节的规定,好几天水米未进,大有亲自送老爹一程的架势。(居文帝丧,哀毁过礼,杖而后起。左右以稻米干饭杂理中丸进之,攸泣而不受)

亲娘王元姬哪干呐,爷们死了不能再搭上个儿子,亲自下场逼司马攸吃喝。(太后自往勉喻曰:”若万一加以他疾,将复如何!宜远虑深计,不可专守一志。”常遣人逼进饮食)

这就比较难办了!

你说你这个“侄子”让人家亲儿子咋整!

司马炎表示,我特么要居丧三年!

这就很尴尬了,如果真要居丧三年,难道同志们还要等你三年吗?

赶紧给我篡位!我们这都等封呢!

八月,司马炎“无奈”接班,同年十二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晋这个出生即夕阳的国祚,正式开始了它黑色幽默的篇章。

渤海小吏

司马炎此时暂时还顾不上这个上进的弟弟,他有很多事情要去办。

虽然此时他在众多利益集团的拥护下完成了承接天命的开国大业,但此时30岁的司马炎算是开国之君中相当弱势的一个。(要不是考虑到顺治,我就直接写最弱势的了)

整个代魏建晋的过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出征或地方镇守的经历,所有过户的关键步骤包括灭蜀封王,开建五等、制定礼律、建天子旌旗,建晋国百官等等都是他爹司马昭走的程序。

司马炎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而且之前我们说过,你司马家取代老曹家的整个过程砍掉了至关重要的两条腿,基础相当不稳固。

腿不够,利益凑!

你要用大量的利益去安抚、示好你的拥护者。

这些支持者分两方面:自家人和外姓人。

司马炎做出了如下安排。

对于自家人,封王。

他司马家开国,是一个族的力量。

老爷子司马懿闹高平陵时,不仅带的是俩儿子,司马昭其实都排不上号,三号人物是他弟弟司马孚。

司马孚和和司马昭同时知道的消息,随后毅然决然的把脑袋别裤腰跟他哥玩命去了。

第二代领导人司马师初掌大权时,诸葛恪第二次倾国而来二十万大军伐魏,司马师并没有自己上,也没有派他弟弟司马昭,而是请的他叔,大坎儿之年的73岁司马孚莅临寿春指导。

司马孚到了前线后拿出家传绝学“拖”字诀,合肥前线更是因为人质制度拼命抵抗,吴军被拖的兵疲师老且瘟疫流行最终阻击任务圆满成功。

255年司马师死,姜维领大兵数万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第三代领导人司马昭还是祭出了老法宝司马孚。

76岁的司马孚又一路奔波的去镇关中,领诸军。

老领导一出现,军心迅速恢复稳定,不久邓艾把姜维耗走,司马孚回洛阳交差。

260年,大侄子司马昭拍了三级片,受害者曹髦被杀,在全都傻眼的情况下,又是司马孚!第一时间前往事发现场,将曹髦的头部枕在自己大腿上大哭道:“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

不要总说政治是虚伪的,是虚情假意的,特殊的行业有特殊的规矩和套路!

政治人物之所以碰见任何事都需要去演戏,是因为他的每一个表态都有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和意义!

很多时候政治上的表态我们明明知道是假的,但为什么还是要去做呢?

两个原因:

1、面向低认知水平人群。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智商,所谓的作秀在95%的人看来那就是真情流露。

渤海小吏

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引导就走的,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

渤海小吏

无论多么低级的骗术和胡拉烂扯永远都会有着大量的受害者。

渤海小吏

说到底就是个人口基数问题,再推荐当初推荐过的一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

2、向每个明白人和每个利益集团表态,我是不会撕破脸皮的,我是有政治套路打法的,我还是有底限、可预判的。

曹髦光天化日被杀,这是历史走到那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政治攻关难题!

天子说你是反贼,然后被你弄死了!

你打算怎么办?

搁董卓的打法就是弄死就弄死了,这皇帝早特么就该我来当!

但是,那是低级别的军阀思维,这样会有两项影响:

1、绝大多数的利益集团不会跟你合作跟你走,因为这是个神经病。

2、你从此一脚踢开了已经演化了五百年的政治名分,后面你就和所有的利益集团与高门大姓是一个水平线了!!

往后不就是看谁的胳膊粗嘛!

此时虽然大错已经铸成,但你必须还是得想办法承认这个“天命”的正当性!因为后面你需要靠着“天命”的名分去低成本统治这个幅员辽阔人口数千万的国家!

捅死曹髦后,司马氏辈分最高,功勋最重的司马孚站出来政治作秀,就是对上面低认知水平的和高认知水平的全体阶层的一个政治表态。

对绝大多数的“不明白们”,司马孚表达了弑君是意外,是三级片男演员成济干的,不关投资方司马氏的事!至少就算司马昭倒台了,我司马孚还是干净的,我司马家还有余地。

对那些“明白人们”,表达的是这个政治结构与规律我家是认可的,是不想砸烂推翻的,他曹髦剑走偏锋玩同归于尽,我们家这是没办法!

但光哭还是不管用的,后面紧接着还有巨大难题!

曹髦这个天子说你家是反贼,所以又必须要把曹髦的行为打倒成十恶不赦,才能让自家的执政从合法性上继续下去,于是司马氏的盟友郭太后下令将曹髦定为草民的级别埋了。(会太后令以庶人礼葬)

但真要是这么干,司马家就没法混下去了!

实在太下作了!

但你要是不把曹髦的行为进行严厉定性,你这个天子讨伐的乱臣贼子又何以自处呢?

最终还得是司马孚力主上表打圆场,将可怜的男主演曹髦改以王礼安葬。(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

这样统治的法理上说的过去了,对全体阶层的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了。

无论是否出自真心,但司马孚以他的威望和辈分,代表司马家完成了最凶险的一次公关。

但是,这从司马昭这来看,其实又是极度尴尬的!

没他三叔,这关铁定过不去!

但他三叔这通表演后,就更衬托出了自己是活王八蛋,拿走了大量的政治得分。

也因此,此后无论大事小情,再也看不见司马昭让司马孚露面了。

司马孚基本上在他司马家的每次关键时刻,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持久疗效与超强待机甚至让人难以评价他和司马师之间的功业成就。

而且不仅司马孚于晋大功,他的子孙也都是对家族出力甚多。

比如他的次子司马望。

司马望被司马孚过继给了他家罕见早死的那个司马大达,司马朗。

司马望随二大爷司马懿平过淮南一叛,后来由于姜维的不断闹腾被安排到了西北,出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镇抚西北八年之久,作为关中大梁一直没让姜维占啥便宜。(望虽见宠待···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在任八年,威化明肃。先是蜀将姜维屡寇关中,及望至,广设方略,维不得为寇,关中赖之)

后来年年打大牌的姜维在蜀中被谯周的文学作品限制后,西北基本松心,司马望又回朝拜卫将军,领中领军,掌管禁军。

司马炎篡位成功过后,仍然需要司马家自己人们站在最要紧的岗位上拱卫政权,司马望在司马炎代魏后因资历成为了军事一把手,所谓“宜登上司,兼统军戎,内辅帝室,外隆威重,其进位太尉,中领军如故”。

后面每次东吴那边搞点小动作,都是司马望带着中军去督阵。(吴将施绩寇江夏,边境骚动。以望统中军步骑二万,出屯龙陂,为二方重镇,假节,加大都督诸军事。俄而吴将丁奉寇芍陂,望又率诸军以赴之,未至而奉退。拜大司马;孙皓率众向寿春,诏望统中军二万,骑三千,据淮北)

司马孚的三儿子司马辅,后来徙为太原王,监并州诸军事。

四儿子司马晃为长水校尉、南中郎将,后来出为镇东将军、都督青徐二州诸军事。

别的房头就不说了,要紧岗位基本上都是他司马家的。

关键位置有很多,但最关键的那些位置基本上还得是自家人上,这其实也为后面梦想篡权的乱臣贼子开出了一个标准配置。

你的家族人才要足够多,水平要足够达标!

司马氏最终三代谋国成功,其实背后的基础是老前辈司马防当年高品质的司马八达系列出品。

在谋国道路上,整个司马氏在诸多战略要地的重要岗位上顶在了第一线,并过硬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指标。

到了司马炎这,革命终于成功了,于是各房头的革命贡献也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你家篡位了,意味着从今以后你是君,我们都是臣。

咱司马家族创业的最大股份和红利让你抢走了!

没错,你们房头是主营的,是出力最大的,但没我们这帮兄弟,你不是也不灵吗!

尤其这帮司马昭的伯伯和兄弟到了司马炎这变成了爷爷和伯伯,司马炎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自己的这帮亲戚。

史上最大手笔的开国封王出现了。

司马炎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王!

房头上来讲,要按司马懿这一辈儿来算。

老大司马朗这一支是三人,继子司马望和望之子洪、桃。(其实是司马孚出品)

老二司马懿这一支有九人封王,分别是司马懿六子:幹、亮、仙、骏、胀、伦;司马师之子:攸;司马昭之子:鉴、机。

老三司马孚一支,共有七人封王,司马孚本人,六子辅、晃、瑰、珪、衡、景。

老四司马馗一支三人:权、泰、绥。

老五司马询一支一人:遂。

老六司马进一支两人:逊、睦。

老七司马通一支二人:陵、斌。

老八司马敏没摸着。

总体来讲,还是以司马懿和司马孚这哥俩为主。

这哥俩出品中,算上老大司马朗房头那仨,总工占了19个。

这27个王中,作为司马炎真正铁杆力量的,也就是他爹司马昭亲生的司马鉴和司马机。

司马攸就算了,那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他自己的子孙都还小,所以作为家族按功分红的此次封王中,是不能参与的,毕竟你本人当了皇帝就是最大的分红了!

这些个王中,是有等级的,邑二万户为大国,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具体谁都分了啥国咱就不介绍了,这堆司马已经够乱乎的了。

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这堆司马后面会让人乱,大部分都是道具般的NPC,根本没必要记住,真正的主角们我会刻画到让大家印象深刻的。

但在这里申明一下,这并非后面“八王之乱”的原因。

很多解释是说司马炎神经病大封王,每个王还都有地盘有兵,凭啥你家当皇帝,结果就打起来了。

实际上,这些诸侯王“徒享封土,不治吏民”,你的那些封邑中的子民,纸面上归你,但仅仅是每年每户调绢的三分之一和田租两斛米作为诸侯王的租子。

其实就是变相的分红了。

那些你的兵也是无法自己做增加的,太平时节靠着那点武装,对中央是起不了什么威胁的。

此次对诸王的分封,其实更类似于对有功宗室的一次股权分红。

经过了他家的谋国之路,司马炎基本上算是彻底对外姓人失去信心了,他的终极构想是这样的。

皇权牢牢的攥在他家这一支中,分封诸王既安抚分红,也众星捧月的拱卫中央。

这让基本堵绝了外人作乱的可能性,而封王的小股东们只有点军事权力,人事权和治理权又在中央的自家房头中。

这样,天下就彻底稳在他家手里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构想,如果真的按照他说的这样去实施,这个政治稳态按理说是不容易打破的。

但是,他的构想却由他自己最终慢慢修正成了他不认识的样子。

因为他的牛弟弟和傻儿子。

为什么门阀的名头在西晋开始走上巅峰?

安抚分红宗室后,司马炎对外姓功臣也进行了调整和安排。

基本上也是大封大赏异姓高门士族的爵位。

外人的封邑也分三等,大国一万户;次国五千户;小国五千户以下。

大量的外姓出力者也得到了应有的分红。

这里专门介绍一下大晋第一任常委班子,分别是:王沈、裴秀、荀勖、羊祜、贾充。

简单介绍一下前四个,在那个时代,称呼他们应该是:

太原王氏,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之孙,魏东郡太守王机之子,魏司空王昶之侄,大晋骠骑将军王沈。

九世二千石之泰山羊氏,汉南阳太守杨续之孙,魏上党太守羊衟之子,晋景献皇后之弟,大晋中军将军羊祜。

河东裴氏,汉尚书令裴茂之孙、魏尚书令裴潜之子,大晋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裴秀。

颍川荀氏,荀氏八龙、汉司空荀爽曾孙,汉射声校尉荀斐之孙,魏合伙人荀彧侄孙,魏太傅钟繇之堂外孙,大晋中书监荀勖。

讲到这个时代,大家必须要开始适应一个现象,就是基本上在介绍汉民族人物时,要在前面加上他的地望,比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渤海小吏

大家如果有印象,我们在光武中兴时代,说的最多的词是“豪族”,当时整个天下都是豪族投票拿下来的,但我们最多会说寇恂、耿弇的幽云代表队、南阳颍川的河南代表队。

当时像“地望+姓氏”的这种表述还很少见。

并不是说人家实力不行。

当时有着很多高能量的地方势力,比如刘秀的丈人新野阴家,人家西汉末年时就已经是巨富了。(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上谷豪族的寇恂在抉择投票时能代表上谷地区喊出“我们有资格去决定自己的未来”!(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

也并不是说东汉豪族们的文化底蕴没有两晋那么高,东汉的豪族大多文化水平相当高。

所谓“西汉功臣多无赖,东汉功臣多近儒”,西汉时代,史书中关于对豪族的描写往往是“橫行乡里”、“侵渔小民”、“武断乡曲”、“兼并役使”那种贬义词。

但是到了东汉时代,像“赈赡宗族”、“赈济贫乏”、“好施周急”、“著姓”、“豪贤”等褒义词则开始在史书中大量出现。

当时我们在“党锢之祸”中详细讨论过这里面的深刻原因,除了刘秀从顶层建设上推崇儒学的原因外,更深刻的原因是各地豪族基本上已经将本乡本土打造为了本家地盘,各地为了自己长治久安的更好薅羊毛而开始注意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论豪族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以及综合实力,此时的西晋和东汉比起来差的很远。

但之所以咖位出现如此反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魏建国后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

作为“人才”,要对你定品。

你是“二品上才”还是“六品下才”基本上决定了你的人生。

渤海小吏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咋定品的吗?

1、看“家世”,也就是你的出身,要看你爸你爷爷乃至你祖宗混的好不好,有没有名望。

2、看“行状”,就是你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比如“德才兼备”、“德优能少”、“天材英博”

开始还走走样子,但制度实行的时间一长了,谁还看你是什么能力呀!

上来就问这是谁家的孩子,他爷爷他爹他老丈人都是谁,然后就定品了。

比如说太原王氏的王沈。

准确来说,太原王氏有两支,一支是大名鼎鼎的王允那支,叫做太原祁县王氏;另一支就是太原晋阳县王氏。

王允当年由于攒局干掉董卓,从此他家成为海内名门,但由于当年李傕郭汜乱长安时将王家几乎屠灭干净导致了后继乏人,幸好王凌从长安逃了出来,随后仗着叔叔王允的名头重振了家门。

但是,由于和司马懿处于竞争关系,在淮南一叛中,王凌被连根拔起,太原祁县的王氏就此暂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今天说的这个王沈是太原晋阳县王氏,这个家族是串联两晋头和尾的重要角色,尤其这个王沈的儿子,算是胡马乱中原的开门人。

太原晋阳县王氏自东汉后期开始上场,王柔为护匈奴中郎将,弟王泽为代郡太守,全都历任边疆掌兵权,子侄辈的王昶是司马氏的铁班底,荆州司令后升司空,王机为东郡太守。

魏晋中走上历史舞台的高门,基本上都有如下节奏:

东汉后期时就必须得是中级官员以上的水平了,在曹魏一代还必须得跟上了时代脚步再往上进步一层到高级别的圈层,或者就是和司马家走成姻亲关系。

太原王氏就是汉代时混到了官场的中级,到了王昶这辈儿时完成了家族的圈层突破,来到了三公级别。

裴秀的裴家人家汉、魏两朝都是权利核心的尚书令级别,而且这个河东裴氏几乎堪称中国历史中的最神级家族,他家在魏晋时代就已经很牛了,更神奇的是,人家还要牛上千年之久。

两晋南北这么乱的时代,人家能够维持家门威名不堕,后来到隋唐的时候裴家走向巅峰,有唐一代出了宰相17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他家的超长待机之谜,在南北朝和隋唐时会重点介绍)

羊祜则是祖上九世两千石,而且人家姐姐嫁给了司马师。

荀勖就更不必说,荀爽时代号称荀氏八龙,荀彧时代更是颍川头马,由于曹操弄死了荀彧,后来司马氏换房本过程中相当看重拉拢荀家,是因为要利用他家在颍川的历史名望地位。

这四个人里面,王沈在曹髦骂街时头脑清楚站队明确,飞奔去司马昭那告密,彻底成为自己人,后来历任边疆掌兵,司马炎篡魏后,王沈转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领城外诸军事。

剩下的羊祜、裴秀、荀勖这三个人最终能够成为第一届班子成员,和一个人有着巨大的关系。

钟会。

钟会造反后,羊祜、荀勖、裴秀三人顶替了原来钟会的岗位,共掌机密。(钟会有宠而忌,祜亦惮之。及会诛,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会平,还洛,与裴秀、羊祜共管机密)

这三个人都不是光说不练的那种虚名者,全都身负大才,三个人扛起了钟会的那摊儿,在此也缅怀一下钟会这位顶级大才,人家造反时说的那句“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也确实真的也有着人家的底气。

钟士季、邓士载、姜伯约,要是没有他们仨,三国的末年该是多么无趣的虎头蛇尾啊!

权力的游戏似乎从来不吝惜将最顶级的人杰零落成泥碾作尘。

最好的戏,总要献祭最好的角儿啊。

渤海小吏

上述这四位心腹,主管了尚书事,机要和禁军。

王沈是当年弄死曹髦时彻底表态的,在晋开国后的转年就死了。

裴秀,羊祜,荀勖这三位,则是在钟会死后填补机要空缺的,根基相对较浅,跟司马炎上位是一个时间节奏。

王沈,裴秀,羊祜,荀勖这四位,基本是司马炎彻底放心的。

唯一有疑问的,是贾充。

并非说他的政治面貌与站位有问题,大名鼎鼎的三级片副导演,闹着玩的?

司马炎比较担心,是因为这个贾充,辈分高,实力超群,还把闺女嫁给了司马攸。

放在整个西晋国祚的兴衰全局角度来讲,很难讲清楚此人是定鼎的功臣,还是催命的符咒。

来看一下他的履历表吧。

贾充终于不是大名门出品了,他家在东汉一朝并没有进入中级干部队伍。

但这位,最不一般。

不一般在于他爹贾逵靠着自己一辈儿的努力,就给他儿子铺平了几乎不弱于任何一个名门的起步台阶。

贾逵本身是河东郡的落魄豪族,《魏略》中说,“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但他的家族在当时应该还是相当有实力的。

因为《三国志》的本传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说他从小过家家时就爱玩骑马打仗,他爷爷觉得这孙子很不一般,于是给贾逵口授了兵法数万言!(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口授兵法数万言

这么能背诵的老头在东汉末年并不少见,比如司马懿他爹司马防,人家更能背,“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

在两汉时代,通常学问会在一个家族中会成为“家法”,很多关键的诀窍都是族内的私密教学,尤其军功型家族,整个东汉从头到尾我们都能看到耿家的子弟领兵在各个时代,就是因为很多带兵打仗的诀窍在人家家族内部成为了“家法”,确实是有一把刷子的。

贾逵他爷爷能背出兵法给孙子,说明他家在军功兵法上有功底,结合他家“世为著姓”,基本可以说明贾家在本地是个垄断地方的豪族。

东汉末年分三国后,贾逵在烽火连天不休中靠着家族的军功真传,在曹操时代因军功而发迹渐渐混到了曹丕的班子里去。

曹操刚死,青州兵几乎暴动,贾逵力主安抚,平息了一次政治事件。(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贾逵作为谏议大夫筹办曹操丧事,当时曹彰从长安第一时间赶到了洛阳,此时曹丕从邺城还没赶到,曹彰问先王的玉玺公章都在哪了,贾逵把曹彰给怼了,拉着曹操的棺材直奔邺城。(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贾逵是曹丕的自己人,曹丕又是有名的对自己人掏心窝子的主儿,后来因为贾逵在豫州刺史任上政绩突出,曹丕钦点其为感动大魏的官员楷模。(帝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

贾逵在豫州一直干到了离世,死后豫州吏民因为太思念老领导了,直接自发给贾逵立了祠。(豫州吏民追思之,为刻石立祠)

后来贾逵的这个祠,有过以下的待遇:

1、 曹叡亲自下令整修过。

2、 王凌被司马懿逮捕后对着贾逵的祠堂嚷嚷自己是忠臣。

3、 曹髦亲自下令修整过。

贾逵虽然生前一直是豫州刺史,级别并不太高,但这位爷却是类似于大魏忠臣的一个图腾标志。

所以,贾充算是个小个例,别看九品中正制已经实行,他爹贾逵虽然在东汉时家族还没有咖位,品级在曹魏时代也并不是最顶级的圈里人,但却能帮孩子走进最顶级的圈子。

因为他是榜样符号般的隐性顶级官僚。

看到贾充,普遍的反应都是这是大魏公仆贾豫州的公子!

贾充是贾逵老年得的子,入仕的第一步就任职为尚书郎,帮助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典定法律法令兼督查组专班成员,干的还相当不错。(拜尚书郎,典定科令,兼度支考课,辩章节度,事皆施用)

贾充后来迁任黄门侍郎(皇帝近侍,传达诏令)、汲郡典农中郎将(汲郡屯田地区主管)干的都很棒,于是好苗子贾充就被司马师发现了,进大将军府参了军事。

虽然老爹是大魏的时代楷模,但贾充却属于早早就抱住司马家大腿的人了。

这也就是上一季中我们详细讲过的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为啥只有他自己有足够的威望将政治财产世袭化,却啥也不干要留给儿孙们去走那一步的原因。

因为老同志们对大魏有感情,但小同志们不一定。

贾充是贾逵的老来子,他并没有耳濡目染到老一辈创业的情感与艰辛。

倒是这帮二代们是大院一起长大的自己人。

贾逵开始时给司马师当参谋,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回洛阳接掌权力,留贾充在许昌监诸军事。

司马昭主政后,贾充作为心腹亲自去试探的诸葛诞。

司马昭平淮南三叛时,贾充献计用深沟高垒消磨敌方的锐兵,平叛结束后,司马昭自己先回洛阳,留的贾充殿后收尾。

再后来贾充转任了中护军,也是在此任上,作为副导演帮司马昭导演了三级片。

贾充靠着曹髦的鲜血进封安阳乡侯,统领城外诸军,加散骑常侍。

贾充这位“大魏图腾”的公子,几乎是通过亲手捅死了“大魏天子”,从而走上了时代之巅。

这也给整个时代又做了一个极其操蛋的示范:

人家贞节牌坊都当了妓女了,这世道还有什么节操和下限!

此后再没有不要脸这一说了,因为甭管谁当了小姐,总会安慰自己,人家贾烈女家都出台了,咱这真不算啥。

渤海小吏

264年,灭蜀后的钟会在成都谋反,贾充以中护军假节、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到汉中驻守。

晋开国,贾充又被指命制定新法律。

贾充担纲了晋初律令的主要制定者,除了编撰《晋令》40卷外,还有《刑法律本》二十一卷流传,而晋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地位重要,这也侧面突显了贾充确确实实是身负大才的。

这位贾充,干过法律工作,干过屯田工作,干过军事参谋,干过方面军司令,干过护军将军,还干了很多年。

还记得护军将军有什么职能吗?

能提拔下级武官!

司马师中护军干了三年,阴养了死士三千,贾充在这个岗位上可是一干好多年。

司马昭执政时期,基本就是拿贾充当左右手使得的,司马昭临死前,向司马炎指明贾充可辅助他,随后司马炎称帝,拜贾充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鲁郡公。

这对头衔里面最重要的,是那个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和尚书令作为尚书台的长官,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职权上,此时都已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真正宰相,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命令行事。 

司马家的几乎所有关键环节贾充全部扮演了荣辱与共的重要角色,按理讲司马炎应该对他是最信任的。

因为三级片就是他拍的,这是一种自污到遗臭万年级别的政治投名状,立场占位上就不用怀疑了。

更关键的是,在皇位争夺战中,贾充力挺了他。(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不过随后几年,司马炎对贾充的感觉却越来越复杂。

因为贾充将闺女嫁给了司马攸。

这其实也没啥,就算司马攸跟贾充结了亲又能怎样!

我是皇帝!皇位自然要传位太子!我弟弟就算牛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此时他刚刚三十多岁,宗室功臣们那都是叔叔大爷辈儿的,再过个十几年都死绝了,他司马炎彻底消化并坐稳天下的任务就该完成了。

想的挺好,但莫名其妙的,他司马家机关算尽料到了每一招,但有一个环节却非人力所能及的出了差错。

接班人的脑瘫问题。

按理说,你司马炎开国君主,此时群臣拥戴,宗室听命,正是大伙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时节,甭管谁有想法,按理来讲,天命已定,他司马昭、司马炎这一支的皇权正统性是毋庸置疑了。

但是,问题来了。

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轨,早早就夭折了。

将来要继承大统的这个孩子轮到了老二司马衷。

但这孩子脑子有点问题。

通俗点讲,白痴。

司马炎受禅那年,司马衷6岁,267年,8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成为了法定意义上的皇位接班人,当时他脑子不灵光的传言就已经传开了。(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纯质,不能亲政事)

中华词语博大精深,记住了今后骂人时,不要总那么直接。

渤海小吏

可以骂他“纯质”嘛,他还以为你夸他呢。

司马炎不顾司马衷的弱智因素,早早的就将皇太子的法定形式走完,就是为了明明确确的告诉司马攸,弟弟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我立此时的嫡长子,合乎礼法,谁也说不出去啥。

确实,此时此刻,谁也不会有异议,太子白痴这件事也只是群臣间私底下的一个小议论。

虽然总有八卦太子二百五的声音,但司马炎刚刚三十多,再说古代男孩的夭折率又这么高,一百多年来洛阳宫中的男孩想长大都他娘挺费劲的,弄不好哪天这二百五死了就该轮到老三了司马柬了,那孩子就挺聪明的。

当时还并没有声音,将司马衷和司马攸往一块摆。

大致就是今天的大集团高层内部议论老板的二逼儿子,同志们顶多就说这下一任董事长不靠谱,却并不敢对董事长的任免产生异议。

但是,司马炎在确定司马衷的太子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不自信日渐浮现了出来。

眼睁睁这傻儿子司马衷身体倍棒吃嘛嘛香,除了脑子不发育哪里都挺茁壮,自己万一跟老曹家那哥几个似的也四十不到全都过早离开晋国人民了,这傻儿子弄得过自己这精弟弟吗?

司马炎放眼望去,看到了目力所及的最大炸弹——贾充。

这位爷历任他大爷、他爹和他三届政府,到他这三朝老臣了,能力威望都太高。

最可怕的是,他是我弟弟的老丈人!

当你重病卧床,你会发现这世间有太多的算计与背叛

贾充的特殊身份和司马炎对于自己傻儿子的日渐忧虑使得司马炎开始出招了。

271年,秦、雍两州的羌、氐造反不太平,再加上司马家的西北柱石司马望这年死了,贾充的政敌任恺和庾纯提议以威望重臣去安抚边族,于是司马炎任命贾充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去平叛。

贾充对于这个任命十分恼火。

他现在属于既得利益群体,平叛的活儿属于利益没多少,责任无限大,而且远离权力中心,这是一个即将失势的信号传递。

贾充左思右想也找不出好办法,即将启程了,老伙计们给他践行于夕阳亭,在这个颇为伤感的地方,贾充并不认可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看这地方就来气!

渤海小吏

他不想变成晚开的花,他还有未了的情,求计于和跟他一同制定开国律令的荀勖。(充既外出,自以为失职,深衔任恺,计无所从。将之镇,百僚饯于夕阳亭,荀勖私焉。充以忧告)

身为中书监,在皇帝身边的荀勖准确的做出了判断:皇帝对你不放心是因为你那位姑爷。

你根子太深,你姑爷威望太高,你让皇帝怎么放心呀。

荀勖对贾充建议:赶紧把你的另一个闺女嫁给现在的太子啊!(独有结婚太子,不顿驾而自留矣)

你跟皇帝当亲家,这样皇帝就踏心啦。

贾充说:没问题呀!谁能帮我当媒人啊!

荀勖自告奋勇与冯紞(他爹是汲郡太守,跟贾充屯田时是兄弟单位)作媒人,上司马炎那提亲:“贾充的女儿才色绝世,如果纳入东宫,必然能扶助未来人君,就像《诗经关雎》所歌颂的后妃之德一样。”

唉!媒人的话是不能信的。

渤海小吏

其实当初司马炎是打算给司马衷娶卫瓘他们家闺女的,因为卫家的闺女不仅温柔贤惠又白又美还专门生儿子,司马炎希望能够改良一下太子后代的基因,一听说贾家的闺女那是相当不乐意的,因为贾家闺女的基因实在不行,家传的嫉妒心极强又丑又黑还生不出孩子。(初,武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元后纳贾郭亲党之说,欲婚贾氏。帝曰:“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但在贾充找了杨皇后等多方门路走关系的情况下,史上著名妖后贾南风与低能儿司马衷的婚姻最终被敲定下来了。(元后固请,荀顗、荀勖并称充女之贤,乃定婚)

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是可以商量滴,毕竟入洞房的不是我这个公公。

一国之君嘛,要讲政治,“贤而多子,美而长白”的姑娘有的是,眼下的利益平衡最重要。

元后固请”的这位杨皇后此时不知道,将来就是她铁心娶过门的儿媳妇最终让她杨家被断子绝孙。

这位贾南风,以容貌与性格著名,算是丑出了风格,残暴出了名头,更是直接引爆天下大乱的第一人,后面有大篇幅。

渤海小吏

贾充嫁给司马攸的,是前妻李婉的女儿。

这个李婉是谁呢?

就是当年密谋颠覆司马师政府的李丰的女儿。

因为李丰的政变直接导致曹芳被废,随后曹髦接了这局珍珑死棋。

李丰被杀后,李婉因为是直系亲属,被流放到乐浪,去朝鲜戍边去了。

贾充迅速宣布离婚,哪能跟反动派过日子呀!

后来天下大赦,司马炎同意李婉回来,还为了给贾充面子,说给你特设个“左右夫人”,都当正妻。

这也算是给他弟弟司马攸面子。

但当时贾充就特别会留有余地,表示我不要那倒霉媳妇,跟反动派是没有什么情分可讲的,我跟李婉永不相见。

这算是贾充通过了司马炎第一次的政治试探。

你闺女在我弟弟那当夫人,你这个老丈人是否会给姑爷面子,因此接纳这个有政治问题的丈母娘?

不给脸!

好同志!

贾充再次间接的选择挺司马炎。

贾充在休妻后娶了司马家家将郭淮的侄女郭槐当老婆,生了贾南风。

这次,贾充把正妻的闺女嫁过去后,司马炎马上就态度转弯了。

关中不用去了,婚礼上还得讲话呢。

之前贾充的政敌任恺、庾纯此后也开始被司马炎疏远了。

通过这个也可以看出,司马炎是不想和贾充决裂的,因为他的根毕竟太深了。

禅让的政体,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结构的稳定,把几十年的老树拔掉,人家扎在土里的根和开在枝头的叶都是不干的。

尤其贾充这几十年的根子太硬了,当年司马昭时代的左右手,而且此人极擅结党,太多的人是跟贾充利益绑定的。(从容任职,褒贬在已,颇好进士,每有所荐达,必终始经纬之,是以士多归焉)

司马炎不仅给司马衷拉来了贾充,还自己开始了大规模的选妃活动,满世界的结亲戚。

司马炎自己娶了安定胡氏(魏晋将门)和琅琊诸葛氏(海内名门)的闺女,自己的五个闺女又分别许配给了琅邪王氏、平原华氏、太原温氏、河东卫氏和范阳卢氏。

总之,司马炎不断地给自己打造朋友圈的同时,封皇太子,娶贾南风,司马炎间接的向自己弟弟砍过去两刀了。

很快,第三刀又来了。

公元275年八月,司马炎在晋国建立的第十个年头,又搞出来了一个新花样。

故去的安平献王司马孚、石苞、郑冲、王沈、荀顗、裴秀;还在人世的齐王司马攸、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共十二人在太常寺设碑铭,在庙中附祭。

这叫做“配享太庙”,后世子孙进太庙给祖宗磕头的时候捎带脚连这帮同志都磕了,算是对臣子的最高奖赏。

上述的这些位,除了一个人,对晋都是有赫赫功勋的。

那个功勋并不配进入太庙的,是司马攸。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为了兑现他宗法爹司马师的功勋。

实际上并不是,司马师的功勋早已经兑现了,在司马炎登基的同时就尊司马师为晋景帝了,功劳实在太大,司马师当年的大量手下那都是如今的一方大员,实在惹不起。

要不是因为司马师的巨大威望必须被追为皇帝,司马攸的光环还不至于如此耀眼!

瞅瞅他家这畸形的政治死结吧。

司马炎这样做唯一的意思,就是继册立皇太子后再次从法理上彻底断了弟弟司马攸继位的可能性。

“配享太庙”的人,在名分上就永远是臣子了!

是不可能在从庙里的配角位置将来再挪到主祭的台前的。

这是司马炎继夯实皇太子的名分后,又一次从制度上封杀了一次他弟弟。

司马炎登基的头十年,政策路线非常平稳,国家也一片升平,此时的司马炎四十岁,年富力强。

但是谁也没想到,大变化,在转过年来发生了。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

司马炎病危。

非常突然。

史载咸宁元年11月,司马炎大阅于宣武观。(十一月癸亥,大阅于宜武观,至于己巳)

咸宁元年12月,洛阳大瘟疫,死者大半。(十二月丁亥,追尊宣帝庙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

咸宁二年正月,洛阳市紧急宣布抗击疫情取消新年朝贺。(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废朝)

渤海小吏

在当时,瘟疫属于死亡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而司马炎得病的这个时间段非常要命。

是春节。

他因病取消的这次大会,是每年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几乎所有的中高层亲王,官员,番邦全都要来洛阳述职报告并祝司马炎新年快乐。

这标志着你是我老大,我们四方来朝。

类似于晋朝的春晚。

司马炎的突然取消春晚,让此时国家的所有官员全都开始打鼓了。

皇帝难道要坏?

大量拜年的官员返回,大量边疆的少数民族开始躁动,大量洛阳的权力核心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盘算。

此时此刻,司马炎身边最近的,是三个人。

贾充、荀勖、司马攸。(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

荀勖是贾充的老伙计兼媒人,是唯贾充马首是瞻的。

所以说,此时此刻,贾充和司马攸决定着整个晋帝国的方向。

此时的贾充身份是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

太尉是虚职了,录尚书事就甭解释了,太熟了,太子太保是个啥呢?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都是负责教育太子。

理论上,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

贾充这个太子太保,也就是太子保镖的意思。

此时的司马攸,镇军大将军,开府,加任侍中,太子太傅。

镇军大将军,虚职,表地位高。

开府,有自己的小班子。

“侍中”很厉害,秦汉时就有这官,原来是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到了魏时已经很厉害了,“侍中”成为出入禁宫的加衔,司马懿、曹爽执政都要加衔“侍中”。

晋开国后,“侍中”再进一步,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类似于录尚书事。

可能我们会纳闷,司马炎不是一直在打击司马攸吗?

咋司马攸这些年不声不响的做了这么大的官?

来看一下司马攸这些年的表现吧。

司马炎开国时,司马攸表态坚决拥护大哥的领导一辈子不动摇。

司马攸受封齐王,总统军事,抚国内外。

哥哥给面子,弟弟也是投桃报李,司马炎的封王政策中,诸王是可以自选封国官员的,司马攸对此三度上书反对。

司马炎表示这个可以有。

司马攸坚持这个真没有。

司马炎表示弟弟你不要再坚持了,省的让咱家宗亲们认为你们哥俩搁这唱双簧。

司马攸坚持我有我的性格,我的封国官员不仅现在要让朝廷派,就算将来有遗缺也坚持要由朝廷任命。

司马攸用行动表态:大哥,我绝对不结党,不搞小团体。

不仅如此,当时宗室的一切衣食开销全是由国家负责的,但人家司马攸又表态了:我有封国了,此后所有的开销就全由封国出了,不要国家的钱了。

司马攸虽然一直在洛阳没有去封国,但自己封国的官员士卒们每有疾病和丧葬,司马攸全是随份子的。(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

每当有天灾水旱时,司马攸也会赈灾与救助甚至免租。(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

二十多岁的司马攸成为了爱民如子的广告代言人。(攸在国仁化洽物,义利结于民心)

面对这位诸王榜样和百官楷模,哥哥司马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也不能说全不高兴,因为这位如此高规格的皇弟亲自高风亮节勤劳动,这是巨大的示范作用,会给天下人起到示范效应,会增加皇家的权威。

这对于缺德带冒烟的新兴晋王朝,很重要。

但是吧,问题又来了,不光是皇家的权威会增加,他这位弟弟的权威也特么在增加。

司马攸的每次漂亮出牌,都成为了司马炎心头那块越来越重的心病!

面对这么优秀不出错的弟弟,司马炎哑巴吃黄连的只能进行非常隐性的曲线打击。

晋国开国不久后,司马攸迁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司马炎要收他弟弟兵权了。(时骠骑当罢营兵

但是因为司马攸得人心,那数千营兵根本就不走,表态我们就要跟骠骑将军干。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

司马炎最终准许他们继续在司马攸麾下。(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

不仅级别又高了,军权还没罢干净,真闹心。

后来司马攸再任为镇军大将军,加任侍中,任太子太傅。

他跟贾充,一个太子太保,一个太子太傅,算是司马炎给司马攸在强化名分。

你就是太子的臣子。

在司马炎身体健康时,他并不担心自己这位弟弟会威胁到他和他这傻儿子,毕竟一系列的法律已经将他弟弟装进了笼子。

他只需要将来等政权再稳固稳固,再过几年等诸如贾充这种老冤家们都死了,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的砍掉自己弟弟的戏份。

但是,他在276年也就是继位后的第十年时的这次凶险大病,让一切产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年,太子司马衷16岁。

岁数不大,却傻得天下皆知。

晋仅仅开国十年。

如果司马炎就此倒下,难道国家真的就要交给这位二傻子吗?

十年来光芒闪耀口碑极佳且年富力强的司马攸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闪耀。

虽然此时,一系列的法律文件都已经摆在那了,司马衷明明确确就是官方正式册立的太子,司马攸也年纪轻轻二十多岁就被搬进了太庙给列祖列宗站岗,而且他还是太子的太傅,太子还没登基就成人家名分上的嫡系了。

但这仍然让群臣产生了无数想象。

人们会再次回顾司马家得国的丑陋历史,发现司马昭当年打造的那震古烁今的三级片丑闻。

渤海小吏

与此同时,缅怀司马师当年的高平陵奠基和淮南平叛时的壮烈。

渤海小吏

此时此刻,司马师的接班人司马攸又是那么的英明神武。

咋就不能再换回天呢?

要知道,司马师是“景帝”哦,人家司马攸是有资格的哦。

司马炎胆子再大,也不敢把自己这位威猛大爷的帝号给废了。

就在司马炎得病的当月,他做出了这样一个政治决定。

他对庙号定了调,司马懿是高祖,司马师是世宗,司马昭是太祖。(十二月丁亥,追尊宣帝庙曰高祖,景帝曰世宗,文帝曰太祖)

这里面,太祖和高祖其实都是表示开国皇帝的意思。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而不是传统印象中的“汉高祖”,刘邦的谥号是“汉高帝”。

前面朝代,曹操是魏太祖,曹丕是魏高祖,所以按照先例,“太”应该在“高”之前。

结果司马炎给他爹和他爷爷的这个庙号让人很摸不清头脑,他爹干他爷前头去了。

实在是太想强调他爹的开创之功了。

更重要的是,司马炎给他大爷司马师的庙号是“世宗”,“世宗”这个庙号暗喻世系传承转移,支系入继大统。

等于再度从宗法上写清楚了他大晋的继承法统已经转到了他们家这一支。

司马炎时时刻刻都在盯着这个弟弟,方方面面都想封死弟弟。

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这个弟弟太容易让人想象了。

既然人家老子仍然是帝,那么儿子虽然法律上已经没戏了,但仍然有操作的空间。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中曾经如此描述司马炎病重时的情景:“会帝有疾,攸及皇太子入问讯,朝士皆属目于攸,而不在太子。”

在大环境舆论开始人心惶惶的情况下,司马攸也发觉到了自己的机会来了。

司马炎重病期间,河南尹夏侯和找到了贾充,对他说:老贾你这俩姑爷都是一边的亲,咱可不能选二傻子啊!(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

夏侯和此时是洛阳市长,位置很重,在这样关键的政治时刻,向贾充公开了对于司马攸的支持。

这肯定不会是夏侯和自己脑袋一热找贾充进行投机,皇储大事,向来凶险异常,尤其在大位明确的情况下。

夏侯和的出现,基本上表明了两件事:

1、你大女婿是有想法的,我代表他来跟你表态了。

2、你大女婿身边已经积聚了很强的力量,为啥我来呢?我负责洛阳周边,手里可有兵!

一辈子稳的贾充,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选择了继续保持沉默。(充不答)

贾充选择了再看看。

此时如果表态了,就没有回头路了!司马炎不死也得帮他死了!政变的风险实在太高了!

万一玩砸了呢?万一群臣对司马攸并非那么支持呢?

表态支持亲家,则彻底跟姑爷撕破脸,万一将来亲家没挺过来,姑爷玩兵变,我还是得倒霉啊!

面对极大风险的站队问题时,只要不张嘴,将来两头就永远有余地。

(同志们,“不张嘴”不是说拿废话把这事搪塞过去,搪塞就是表态!而是根本别理这茬,一个字也别说!)

万一自己那亲家没挺过来,到时候姑爷的朝野呼声还是如此高涨,没问题,我作为最大腕挺姑爷。

万一亲家挺过来了,我属于定海神针。

两边嫁女的贾充选择了继续稳妥。

但是,贾充在这种情况下,却仍是小程度的两边得罪。

在司马攸看来,会说你这老丈人老狐狸。

在司马炎看来,则是你这老小子立场不坚定有特么贼心眼。

(这种得罪是值得的,虽然你在哪个方向都有损失,但对于那个局面却是最优解法。

一面是50%的胜利和50%的必死,一面是100%的继续留在牌桌上。

你仍然保存了最大程度的能量继续坐在牌桌上,你依然具有着决定结局的分量)

四月,武帝病了一个多季度后,终于恢复了健康。

闯过生死关的司马炎开始审视过去的这一百多天。

自己病危期间,朝野上下关于拥立司马攸开始了种种密谋。

司马攸身边已经积累了如此多的力量,太可怕了。

贾充你个老王八蛋,你特么跟我玩沉默是吧!就你那丑闺女我看着就恶心!我选你当亲家是让你两头押注吗!

司马炎在四十岁的壮年,开始思考下一件事。

司马衷的顺利接班问题。

自己那傻儿子是主观能动性不大的。

儿子那我是使不上劲了,傻冒烟了就那玩意儿,变不了了。

万一自己将来有意外,自己的这个帝位能否顺顺利利的传到自己这傻儿子手上真是未知数。

1、群臣们是随风摇摆的。

2、贾充这老王八蛋是靠不住的。

3、自己这好弟弟不光有贼心还特么有贼胆!

渤海小吏

司马炎开始了如下对策。

1、要打击自己这亲家。

2、要打击自己这弟弟。

3、要对群臣们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不能再这么好说话了,得让这帮知道知道谁才是爹!

司马炎病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两个密谋者。

夏侯和你这洛阳市长甭干了,司马炎舅舅王恂接替该职位,你给我光禄勋养老去吧。(帝闻之,徙和光禄勋)

贾充的营兵被司马炎夺了。(乃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

虽然此时贾充并未掌禁军,但晋开国后对于三公和开府的大腕,是允许有营兵的。

同年八月,进贾充为太尉,司马攸变成了司空。

两位全都给尊到闲职上了。

十月,封正妻杨氏为皇后。

十二月,封杨后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临晋侯。

继何进和太监被袁绍玩死后,近百年没有看到的现象出现了。

外戚,这个东汉的祸头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灭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由于东汉的中后期就是一段外戚跟太监的血泪史,窦宪、梁冀这帮外戚头子对于东汉群臣的那种弹压再加上何进最后把董卓放了出来,导致那个时代的整个官僚系统对于外戚是极其厌恶的!

曹魏开国后,曹丕直接将后族不得干政写进了宪法。

黄初三年诏书明确规定:“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天下共诛之”,这么狠的词,上一次出现是四个半世纪前西汉开国的“非刘姓不得封王”!

司马炎安排外戚进入核心圈层,仿佛在西晋这大茅坑里扔了炸弹。

这改变了曹魏以来形成的政治传统,外戚参政这一绝迹了近百年的现象再次出现。

上一节我们说过,西晋的士族高门通常在东汉就必须要有历史了。

西晋这这帮大院子弟大都起自士人家族,祖上大多见识过东汉时乌烟瘴气的朝堂以及暴发户般没有水准的外戚,党锢之祸当年的痛彻心扉更是爷爷讲给孙子的恐怖故事,这让士族集团对弘农杨氏顶着外戚标签再次走进历史舞台表达了深恶痛绝的抵制。

但是,这挺不公平的。

贾充按理说也是外戚,咋就没有非议呢?

就算你说贾充政审过关是因为贾南风此时还不是“皇后”级别,那羊祜可明明白白的就是外戚,人家姐姐是司马师的遗孀杨皇后,但人家咋就官当得好好的呢?

其实还是因为不是自己人的原因!

杨家其实在东汉末年是能跟袁家PK的顶级豪门,也是“四世三公”,但在这一百年来并没有能够赶上曹家的这班车,后生中名头最大的杨修更是在曹丕上位前被曹操提前带走了,所以这支传统高门并没有在近几十年显贵,也因此,和现有的大院子弟们根本混不到一块去。

这一百年,你的政治进步和婚丧嫁娶并没有走好。

你不是自己人!

这也就意味着,你杨家这个“远古”豪门突然走上前台,开始引来巨大的排斥与不满。

渤海小吏

所有禅让的政权,通常都需要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前朝的几乎所有积病,你都需要承接过来。

前朝的几乎所有权力结构,你也需要全部承接过来。

魏从本质上来讲,并非接受的禅让,是曹老板一手打下来的。

随后魏的权力架构就是宗室掌军权,士族治天下。

这套系统将原来百官,太监,外戚的东汉政治结构做了改良,加大了百官的戏份,将太监和外戚变成了宗室。

这些宗室呢,通常是一帮跟皇位没有任何继承权的亲戚来担任。

你有权也别想篡逆,第一你没资格,第二掌权的宗室有很多。

百官呢,则踏踏实实治国,给名望,给待遇,但对不起,没有兵。

这套权力结构按理说算是比较合理的。

但你自己的算盘打得再好抵不过业力凶猛。

你曹家一个接一个的死小伙子。

汉丞相又一个劲的嚷嚷打到洛阳去。

这就让魏家的权力结构产生了小bug。

这个bug叫司马懿,最终让魏国瘫痪死机了。

宿主司马家族把魏这台操作系统换了标,重新开机了。

因为这套操作系统不是你司马家从零建立起来的,所以你偷来的这台操作系统只能尝试去修复,是不能搞大破大立的,要不还得死机。

所以司马炎还是照着魏国的权力架构持续下去了。

他增加了宗室的权重,将百官明确升级成了九品中正制下的名门士族。

众多宗室们虽然都分到了军权,但关键州督军事则是他的姻亲与密友。

文官系统中越来越多的都是上层的士族圈子。

司马炎的这次系统修正,收到红利的是他司马家族和上层士族圈子。

没办法,你就是靠着人家上来的。

这个权力架构,也是双方都认可的。

宗室和上层士族也在不断通婚,权力的交互与传递也在这个越来越密不透风的圈子中继承。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慢慢地,都是自己人。

自两晋开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说到的几乎所有人都有着庞大的关系网络。

但在这个政治稳态下,司马炎因为自己儿子是大弱智和亲家的不给力以及弟弟的太给力,他选择了在宗室和高门这两股势力中间再加一股抗衡的势力来帮自己这傻儿子。

也就是外戚。

但是,此时外戚,却再难向两汉那样抬头了。

西汉后期的外戚政治,本质上是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变种以及王政君老太太史上罕见的神龟虽寿。

东汉后期的外戚祸国,是因为刘秀对于功臣集团的杯酒释兵权导致同样外戚没有对手,更重要的是,东汉的皇帝也一个赛着一个短寿。

这也逼着小皇帝长大后找来太监,从而演变出了太监外戚的百年互杀。

现在,宗室力量很强大,天下是司马全族翘下来的。

士族力量同样很强大,你司马家族当初咱就是一个阵营的,从小咱们就是九品中正大院长起来的,你现在人模狗样当了皇帝,能不认咱这帮老兄弟?

再说了,你根本就没法不认,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各种各样的通婚让血脉趋近于同,当年钟会造反,除了钟会过继的倒霉蛋儿子外,人家钟家剩下的人活的好好的。

搁别的朝代,你根本无法想象。

钟会他爹是钟繇,是活着的传奇,位居天下官品之首的太傅;

他的哥哥钟毓是地方实权派,淮南平定之后为青州刺史,后将军,都督徐州军事,假节,后来又转往都督荆州军事;

他的从外甥是大晋的第一届常委荀勖;

他的侄孙女钟琰嫁了太原王氏的王浑,王浑的儿子王济娶了司马炎的闺女。

都是亲戚,你能宰了谁?

不要说外戚这种有历史遗留阴影的群体会被排斥了,只要你不是自己人,就算是真刀真枪为大晋立下赫赫功勋冲上来的又能怎么样?

高门士族子弟为主导的官僚体系大厦对非大院的群体极度的排斥,尤其是出身低微的后起之秀,在他们眼里那根本就不叫个东西。

举个最残酷的鄙视链,寒门中最后一波冲出来的司马家打手石苞。

为啥举石苞的例子,因为他因功在司马炎开国诏书中,封赏异姓功臣时排位第一!

看他是啥样,基本就能大概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是什么样的。

这么牛的人,因为是寒门冲上来的,是人不是人的都能怼你几句。

石苞在淮南做方面军司令时,他手下的高门子弟孙楚说侮辱你就侮辱你,第一次见面时就牛X哄哄的跟石苞说:天子命我参你的军事!(楚既负其材气,颇侮易于苞,初至,长揖曰:“天子命我参卿军事)

这位孙楚的爷爷是司马家的恩公孙资。

这并非个例现象,淮北监军王琛也根本看不起石苞,嫌他出身下贱,动不动就弹劾他通敌叛国。(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又闻童谣曰:“宫中大马几作驴,大石压之不得舒。”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

石苞是司马师一手提起来的嫡系,司马炎通过多方的“消息汇总”后决定要搞这个外人,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还他,又命琅邪王司马伷领兵由下邳移驻寿春。

石苞被挤兑的差点冤死,最后用属下孙铄的计谋离开军队到都亭待罪,随后回洛阳接受调查吃了屎还不敢有怨言。(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

一辈子功勋卓著的石苞被打倒后司马炎觉得也怪不好意思的,决定把石苞提为司徒给尊起来。

但是,被有关部门阻挠了,认为石苞这辈子就这德行了,现在这退休待遇就可以了,别再给脸了。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以公还第,已为弘厚,不宜擢用)

渤海小吏

这个“有司”很耐人寻味。

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士族集团的整体意见。

这么一位久经考验的功勋将领最后被定性为“不堪其任”、“不宜擢用”,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你石苞是寒门出来的,不是我们自己人,司徒这种三公高位是我们自己人养老的位置,你这种“低贱人”也配?

目前这天下是司马昭一支为法人,司马家族和高门士族占重股的股权结构。

做个比喻,司马炎占40%,司马家族占30%,高门士族占30%。

结果司马炎要稀释那两个权力结构的股份,变成司马家族占20%,高门士族占20%,杨家外戚占20%。

这每个团体砍掉的10%,将会受到司马家族和高门士族的强烈反对!

司马炎并非不明白动人家奶酪的后果很严重,但是他没办法!

他为了让自己的帝位顺顺利利的传到自己傻儿子的手上,必须再度扩大自己的力量,培养完全忠于自己的政治班底。

所有的高门士族现在都是环环相套的,都是贾充那老王八蛋那样两头押注的,司马炎只能引入外戚。

这一切一切的死结,其实源头仅仅是司马衷弱智的天下闻名以及司马攸在司马师光环下的优秀能干。

唉!司马炎那么多的孩子,咋就单单这个傻子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

司马炎一共生了26个儿子,有16个早早死了,咋就这个二傻子是特么身体最棒的那一个!

西晋最终的崩塌,就是围绕他这个傻儿子为圆心展开的。

司马炎在大病半年后的十月,封正妻杨氏为皇后。

两个月后,十二月,封杨后之父杨骏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非议铺天盖地而来。

杨家这个当年的海内名门在司马懿时代已经开始将根扎到弘农老家了,那为啥这个已经退居二线的家族会选给司马炎做姑爷呢?

这其实也是个关键问题,司马炎的皇后家族要是琅琊王氏、河东裴氏那种圈儿里的不就不用这么费劲了嘛!

司马衷的姥爷要是直接就是顶级大咖,司马炎也不至于这么累的慌!

之所以司马昭当初给司马炎挑了二流的弘农杨氏联姻,是因为当时他哥司马师如日中天。

接班人序列妥妥的在司马师的手中,选最牛高门家的姑娘那是将来司马师给司马攸干的事。

此时二弟你给你家司马炎选这么牛的姑娘想干什么!

跟你哥耍心眼不成!

司马昭知道他哥有多猛,所以很明智的给司马炎低调的选择了弘农杨氏。

1、老贵族,不惹眼,让他哥放心。

2、在关中有地方势力,对家族有一定帮助。

这就可以了。

唉!说到底,还是司马师的功勋问题。

司马家一步步环环相扣解不开的死结啊!实在是太有美感了!

司马炎这些年看见他弟弟和他儿子估计那血压啊······

渤海小吏

杨骏被封侯迁车骑将军后,大量的攻击就围绕“临晋侯”这个封号展开了。

同志们说,拱卫王室的是诸侯,后妃家负责后宫的精神文明建设,你老丈人以“临晋”为侯,这是祸乱之兆啊!(识者议之曰:夫封建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内教也。后父始封而以临晋为侯,兆于乱矣)

随后紧接着尚书系统又说你老丈人不是大梁那块料,顶多算根棍儿,小器量不叫个东西。(尚书褚䂮、郭奕并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从)

历朝历代罕见敢直接开怼皇帝老丈人的,瞅瞅西晋大院儿这火力。

其实“临晋”这个地名早在春秋时代就存在了,司马炎之所以以此为封号,是因为杨骏的祖上杨赐曾经在汉末受封临晋侯。

司马炎这是以此名号追根溯源的恢复弘农杨氏旧贵族的崇高门第,给杨骏抬点儿。

与此同时,“临”字有“光大”的意思,“临晋”就是光大晋国,不久司马师的遗孀羊皇后之父羊玄之被封为兴晋侯,这其实是司马炎准备将外戚加入到政治舞台的一个信号手段。

都是面儿上的人,不可能不明白司马炎是什么意思,但有关部门是怎么反对和解读的呢?

“临”可通“监”,引申为“统治”的意思,“临晋”就是“统治晋朝”,外戚“临晋”,不祥啊!

虽然说自曹丕时期就已经将后族之家不得辅政受爵写进宪法了,虽然杨骏封侯引起了朝野震动,但一向和稀泥的司马炎这次没有丝毫让步。

这是意识形态的高度问题了,双方开始产生抵触的心理。

平衡了十多年的司马炎,开始主动出击了。

他早先的想法,是耗死你们这帮老梆子,调理好高门的新一代接班人,一点点疏远掉自己这好弟弟。

276年的这场大病,让他看到了天有不测风云,同时又知道了卧榻边有大老虎酣睡。

在把杨家加进来后,转过年来的277年,司马炎再封诸王。

此次封王中,司马炎立下了两个规矩:

1、非皇子不得封王,推恩令也被拿了出来,其他房头要分割原封国的户邑推恩给支庶子孙。(自此非皇子不得为王,而诸王之支庶,皆皇家之近属至亲,亦各以土推恩受封)

这个宪法补充条例一出,从根本上堵绝了其他房头成为诸侯王的可能,将王爵从此限制到了皇帝的嫡系正根这一脉,除了开国封的二十七王之外,后面其他房头再无编制。

编制一方面卡死,由于绝嗣和不听话等原因,旧有的27王编制只会越来越少,但是司马炎他自己儿子封王的数量会迅速增加。

继司马柬在270年封王后,司马炎这一支的玮、允、该、遐在此次被封王,他这一支的力量得到加强。(立皇子玮为始平王,允为濮阳王,该为新都王,遐为清河王)

2、在封国中增加了中尉领兵的条例。(诸王公更制户邑,皆中尉领兵)

中尉就是诸侯国军队的司令,由于各国中尉是中央派下去的,也就客观上把所有的军权全部控制在中央手上了。

两刀砍向了各诸侯王。

实际上就是砍到了他弟弟那。

因为《晋书·职官志》中非常明确的写明了这次封王调整的用意:“咸宁三年,卫将军杨珧与中书监荀勖以齐王攸有时望,惧惠帝有后难,因追故司空裴秀立五等封建之旨,从容共陈时宜于武帝,以为“古者建侯,所以藩卫王室······既行,所增徙各如本奏遣就国,而诸公皆恋京师,涕泣而去。及吴平后,齐王攸遂之国。

明明白白写明了就是司马炎担心他那个弟弟。

而且此次调整分封政策的负责人是杨珧和荀勖。

荀勖是机要室老主任了,这个杨珧则是杨家的人,在此次的巨大政治调整中,司马炎已经把贾充这个法律出身的老干部排出去了。

光砍还是不够踏实,司马炎还干了很多补充事项。

又转过年来278年六月,司马师的遗孀羊太后死了。

她一死,司马攸咋参加丧礼变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

河南尹王恂直接说:司马攸不能行子礼!(弘训太后入庙,合食于景皇帝,齐王攸不得行其子礼)

司马炎的舅舅很直接,生硬的表明了态度。

但不让人家儿子行礼这事确实说不过去,后来贾充和了一把稀泥,说司马攸还是服丧三年吧,但对外规格要如臣制。(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公子不得祢先君,皆谓奉统承祀,非谓不得复其父祖也。攸身宜服三年丧事,自如臣制)

这个想法被有关部门批判,不要总搞创新了,前面没有过先例,皇帝你要是实在讨厌你弟弟直接按诸侯之礼走过场就完了。(有司奏:“若如充议,服子服,行臣制,未有前比。宜如恂表,攸丧服从诸侯之例)

司马炎最终选择了贾充的方案。

私底下司马攸是人家儿子,场面上是个普通的诸侯王。

司马炎到底还是个明白人,西晋以孝治天下,实在是不能再把仅剩的这条腿砍折了。

甭管咋样,司马炎最终还是从礼制上昭告了天下:司马攸是个普通的诸侯王,并没有在羊太后的葬礼上继承政治遗产。

司马炎之所以会同意贾充的方案,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深远的布局原因!

他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增大自己的权威!

他这位守成之主,必须通过灭国的功业份量来压住各方面的势力,才能保证自己的政治方案得以实行,保证自己的王位统序。

他要灭吴。

司马攸的三年丧期正好什么都掺和不上!

其实自269年开始,司马炎就已经着手灭吴的准备了,他厚待刘禅等西蜀后裔的子孙做出好榜样,并调整整个南方部署。

心腹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

老爹的心腹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

五叔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

272年,羊祜推荐知己王濬为益州刺史,都督益、梁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但是整体进程一直不紧不慢,因为灭不灭吴这事两可。

不灭吴更符合当时的利益,因为政治有条不紊的在推进,他弟弟一步步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一切都挺稳定,万一打输了呢?

打输了我的威望会下降,弄不好我弟弟又整出啥幺蛾子来了。

但自276年司马炎从鬼门关闯过来之后,司马炎加快了步伐。

必须得灭!我特么封个外戚都那么多废话!

我得让所有人明白!我才是这个国家毋庸置疑的一言九鼎!

276年十月,羊祜奏请伐吴,并提出了灭吴的计划书。

总思路,从西蜀顺江而下,自襄阳夺取荆州,自合肥牵制吴军主力。

三路军同时发力灭你。

司马炎第一次将灭吴的计划拿出来,阻力很大。

很多人反对,比如他那位亲家贾充。

当时司马炎看到如此阻力,选择了暂缓。

两年后,278年羊皇后去世了,司马攸要去守孝了,他们司马家以孝治天下,守孝的时候是不能上班哒。

灭吴的事你是一丁点也掺和不上的。

这份政治光芒将全部被我这个当哥的占据!

这三年你不能上班势力会萎缩,我要挟灭吴之功给你政治上的关键一击!

我要通过灭吴,积攒出足够的功勋和话语权!

让所有人闭嘴!让所有人听安排!让我那优秀的弟弟有多远滚多远!

灭吴,说句实在话吧,要不是因为司马炎被自己的傻儿子和牛弟弟快挤兑神经了,根本不是刚需。

好多事,其实根本不是表面上的那个原因。

魏灭蜀如此,晋灭吴亦如此。

我好几个健身狂魔的朋友,天天下的那辛苦我都瘆得慌。

明面上说的都是自律自尊自强。

但是嘛,通常跟我摊牌后,我们笑的很可爱。

渤海小吏

这场司马炎的功勋之战,从头到尾也将一个帝国大厦盘根错节固化到极致的朽烂内在,彻彻底底的展现了出来。

中华大地上,透着糜烂气息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谁国力更操蛋的统一天下之战,即将拉开帷幕了。

为什么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本战来到第七章了,吴主孙皓已经等急眼了。

因为这集打的他的被害者旗号,结果黑不提白不提快四万字过去了,讲的全是他司马炎那一大家子脏心烂肺的事,明显拿人家不当回事。

渤海小吏

孙皓同志,乖乖躺好,不要闹情绪,人家司马家族再怎么操蛋人家毕竟也是主角。

渤海小吏

你爷爷吴老二要是60年前不背刺荆州,弄不好现在你就是主角了。

都一甲子过去了,真快啊!

现在换换,说说你家那堆脏心烂肺的事。

渤海小吏

话说四十年前,公元241年,孙权的太子孙登病死。

因为母亲受宠和孙登死前力荐,孙和被立为太子,但孙权又偏爱鲁王孙霸,渐渐两人间的待遇规格几乎没有了差距。

孙和与孙霸,这哥俩都不是嫡子,孙权又总把他那扯淡的父爱散播给孙霸,随后孙吴政权围绕这哥俩开始了党争。

244年,孙霸一党对太子党展开了一系列攻击,太子心腹顾谭等被处流刑,太子太傅吾粲死于狱中。

245年,太子党最大咖的陆逊忧愤而死。

太子党与鲁王党之间的斗争了近十年,史载江东的党争已经打到了政权一分为二的“举国中分”地步!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这种“举国中分”的情况直到250年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赐死,二王同归于尽后收场,孙权9岁的末子孙亮被立为太子。

甭管孙权在“二宫之争”中是否是真糊涂,是否更深目的是为了设局搞死那帮老革命后收权,但他的代价是不可承受的。

因为任何一个政体只要出现了党争,就再也回不去了。

252年,折腾半个世纪的孙权终于死了,顾命大臣如下:当年的太子党大将军诸葛恪和太常滕胤;当年的鲁王党中书令孙弘、侍中孙峻、将军吕据。

孙权刚死党争就图穷匕见了,中书令孙弘矫诏准备政变,被诸葛恪反杀。

同年冬,诸葛恪在东关大捷后兴师准备一战而定,击垮司马师,不顾全江东的反对极力开战。

除了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在里面,其实当时还有一定的政权深层原因。

当时的曹魏观察者报总编辑,眼光犀利堪称三国末年最毒辣,只要是上书就全都针砭到要害,除了看不明白自己的命之外什么都看的特明白的的邓艾写过相当明白的一段社评:孙权部曲手下们的权力和实力很大,现在老领导刚死全都不听召唤,诸葛恪之所以穷兵黩武是通过铁腕高压打算立威让江东不散摊子,结果玩现了。(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

江东的党争在孙权死后出现了巨大的离心危机,军政一把手的诸葛恪打算通过对外征伐调动所有的力量去恢复新一代领导班子的权威,结果失败后鲁王党的孙峻乘机干掉了诸葛恪。

随后孙峻自253年到256年掌权,他死后,其从弟孙綝于256年到258年掌权。

后来又在一系列的宫斗政变后,吴国的末代皇帝,二级狂躁型精神病患者孙皓上位了。

这位孙皓杀起人来完全是妖孽行径,动不动就扒皮挖眼,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哪句话不对自己的皮就没了。

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比如说中书令贺邵因中风不能说话,好几个月无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先严刑拷打,不解气最后砍头,砍完头还不解气再把脑袋烧了。

孙皓好看酒会,到会者必须都得喝躺下,然后谁也别走,互相打小报告,发现问题,当场办案,现场扒皮挖眼。

其实江东自孙峻、孙綝这二位执政时就已经变得极端残忍嗜杀了,孙皓算是这俩人的威力加强版。

之所以会在王朝末年出现如此极端弑杀的暴虐之君,其实和整个江东政权已经相当分裂,对权力控制极度不安的年轻君主希望恢复权威却有劲使不出来的原因。

整个两晋南北朝,会有很多这样年纪轻轻的神经病。

早在272年王濬在蜀中造船时,建平(郡治今巫山县)太守吾彦就发现了长江上游飘来了大量木屑,查一叶知秋的向孙皓建议:人家要动手啦,咱得增兵做防备啦。

孙浩不搭理。

274年,守荆州的陆抗(陆逊子)病危时向孙皓建议,快增兵,巩固西陵、建平等地,人家随时要来!

孙浩还是不听。

此时的末代吴国,特别像商朝末年。

虽然对面那个武帝并非是武王,但灭你这个从上到下失去民心与臣意的国家其实就是走个程序的事。

但是,没那么简单。

这破屋子,甚至一度有可能比西晋挺的时间还要长。

因为甭管这屋子再怎么一踹就塌,你要是永远不去踹,那人家永远不会塌。

司马炎这一脚,几乎是全世界抱他大腿拉他裤裆,他最后拿大脚豆儿把孙皓踢死的。

渤海小吏

早在一年多以前,看透世态炎凉的司马炎就已经下定决心灭吴了。

大病痊愈后的当年十月,司马炎将荆州军区的铁杆羊祜提拔为了征南大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

随后羊祜迅速给司马炎上书,表示一定要伐吴。

羊祜在上书中表达了三件事:

1、当年蜀汉天险,咱都拿下来了,现在吴国之险不叫问题,我军军力之盛更是妥妥碾压。(蜀之为国,非不险也······及刘禅请降,诸营堡索然俱散。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兵力盛于往时)

2、现在如此优势不趁机拿下来,年年损耗如此巨大的国防力量,不是长久之事。(不于此际平壹四海,而更阻兵相守,使天下困于征戍,经历盛衰,不可长久也)

3、方案我都想好了,从四川出水军顺流而下,我荆州军区南下江陵,豫州军区直指夏口,淮南军区攻打江东,在这数千里的防线上,吴国是无法以一隅敌一国的。(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际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羊祜的奏表递上去后,大部分人全都不同意。

代表人物就是贾充和荀勖。(议者多有不同,贾充、荀勖、冯尤以伐吴为不可)

是吴国很难打吗?

并不是,前面说过了,此时吴国那家伙弱的跟司马衷那智商一样。

渤海小吏

之所以大规模的不同意,根子还是因为人事问题。

贾充这些年一直在中央的核心区没有走,枝根叶曼遍布朝堂,这一支派系是绝对不希望看到吴国被羊祜灭掉的。

灭吴是此时的天字第一号大功,这些年一直是由羊祜负责。

此时又是羊祜首倡,一旦成功,羊祜将成为大晋第一功臣。

羊祜的根子同样硬,姐姐是司马师遗孀羊皇后,人家还属于司马炎嫡系,这些年在荆州同样有自己的政治网络,一旦羊祜一党携平吴之功大规模入朝,他贾充派系的权力大饼将被吞食走很大份额。

更何况此时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司马炎已经不信任贾充这个亲家了!

所以贾充一党的所有既得利益者变得异常敏感,坚决不允许这种潜在威胁发生!

伐吴对国家,是统一大业;

对你司马炎,是莫大功德;

对你羊祜,是千古留名;

唯独对我们,是潜在的巨大威胁。

所以坚决不能让他成功!!!

当时在中央,比较有分量的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跟羊祜是一个心思,对司马炎表示咱得伐吴。(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杜预和张华都是身负大才之人。

当年杜预是灭蜀时被派去负责监视钟会的关键人物,后来成都兵祸,钟会的诸多僚属全都横死,只有杜预当时机智脱身幸免于难。(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

张华在当时几乎堪称最强政务人才,记忆里超强,涉猎极广,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司马炎曾经有一次心血来潮找张华问汉廷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应对如流,画地成图,给身边听着的人都说傻了。后来司马炎引为左右手,连张华他妈死了都不许回去守孝,国家运转实在离不开。(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为啥这个杜预和张华跳出来了呢?

杜预根子硬娶得是司马炎他姑;张华不是大院儿里的人,家世属于落魄贵族,他爹曾是渔阳太守,但家道中落,被同郡的刘放爱才收为了姑爷,由此才渐渐进入高层圈子。

一个根子硬而且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一个希望借此机会继续往前进步。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分左中右,所有的政治斗争说到底都是路线问题,由于此事争议太大,在朝堂上就僵持上了,羊祜叹出了那句千百年来相当有名的话: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渤海小吏

由于阶级敌人搞破坏,司马炎这次的灭吴计划因为阻力太大而暂时搁浅了。

随着整个伐吴的深入,我们能够通过这场战役深刻了解到在这片土地想要干成一件事的底色是什么。

渤海小吏

羊祜没能够及时动手灭吴,这一拖,就没能再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但是,羊祜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时间中,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燃料完成了整个平吴计划的所有核心发射器的助推。

这其中最关键的助推器,是一个老男孩,益州刺史王濬。

王濬,弘农人,家世两千石,娶的媳妇是燕国刺史徐邈之女,羊祜的征南将军参军。

此君比较狂傲,导致名声相当不好,这些年混的一直很一般,直到五十多的时候才混到了羊祜的身边。

一把年纪的老头儿了,却仍然被人看不上,羊祜的侄子对他叔叔这么说:王濬这人志向远大,奢侈不节,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不可独当一面专任啊!(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羊祜对这个比他还大十多岁的狂老头儿则有着更深远的看法,说淘小子出好的,我就爱看这老小子!

羊祜不断地提拔信任这个老男孩,后来王濬从羊祜这转任到了巴郡太守。

怎么说呢,人这辈子是真的不能狂的。

所谓“通天大才”古往今来少吗?

一群庸才死死的压住一个天才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

是所谓的“庸才”有问题吗?

人家才不是什么“庸才”,只是你不是“天才”。

真正的天才步步谨慎,如临深渊,干成一番事业尚需九九八十一难,更不要说你处处狂傲树敌呢!

王濬这辈子后来之所以名垂青史,其实就是因为得到了羊祜的青眼有加。

古往今来王濬这种“人才”数不胜数,但羊祜却不多。

而羊祜之所以会容忍这个老男孩,也并不是什么爱才,只是心更大,拿王濬当做自己千古留名的一个好工具而已。

王濬在巴郡太守任上发现了一个现象,巴郡接壤吴国,兵士徭役极重,当地的营户生出来了男丁直接就扔了。

王濬随后严定法律,款限徭役,只要是生育者皆可免于徭役。

在王濬任上,数千个“王濬宝宝”得以存活长大。(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后来王濬调任广汉太守,又成为了广汉地区的青天大老爷。(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也许是狂傲了一辈子的王濬终于主政地方有功于一方百姓,也许是数千个“王濬宝宝”积了大德阴功让他改命成功,他的人生随后开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广汉太守任上,王濬一夜梦见三把刀悬于卧室梁上,过了一会,又飞来了一把刀。

王濬醒来后相当不开心,满脑子琢磨这特么是哪来的四把刀想捅死我啊!

结果他的主簿李毅听说后开始向他道喜,恭喜领导呀:三把刀是个“州”字,又飞过来一把是“益”,您要当益州刺史去啦!(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

后来没多久,王濬发现那四把刀真是给自己道喜的,扭头砍了别人,益州刺史皇甫晏被地方黑恶势力张弘杀了,朝廷迁王濬为益州刺史。

王濬到任后部署剿匪行动,干掉了张弘团伙,以勋封关内侯,随后在益州任上政绩突出,远近蛮夷多来归降,司马炎于是调王濬回中央上班深造。

在这个时候,老领导羊祜出手了。

羊祜给司马炎上了一封密表,表示一定要留王濬干这个益州刺史,司马炎同意了。(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羊祜很早就思考伐吴的思路,认为自曹魏以来,自襄阳南下攻击荆州的军事行动就没有成功的时候,想要攻破江陵重镇,应该将益州上游之势调过来。

王濬能干这事羊祜早就知道,但除此之外,羊祜还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传闻。

在边境的吴国童谣中,有这么一段传唱度相当高:“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

羊祜听到后受到了巨大启发,破吴的是“水中龙”,大概率要在水军建功!尤其这个时候听说了朝廷征王濬为大司农,羊祜突然想起来,王叡的小名叫“阿童”。(祜闻之曰:”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会益州刺史王浚征为大司农,祜知其可任,浚又小字阿童)

渤海小吏

这个“衔刀浮渡江”的神秘“阿童”难道是那个老头儿?

渤海小吏

管不了这么多了!一定要把王叡留在益州!

公元273年,羊祜找关系留下了王叡,开始命他悄悄地修造舰船,将来准备顺流灭吴!

就这样,过了三年,276年从鬼门关闯过来的司马炎推进伐吴,也有了之前最早的那一次朝堂辩论。

由于刚刚提出来,尚需多方面协调,结果又推了两年。

但这两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灭吴总设计师羊祜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278年秋,羊太后刚死不久,羊祜也重病了,回到了洛阳。

司马炎面见重病的羊祜讨论伐吴之计。(祜寝疾,求入朝。既至洛阳,会景献宫车在殡,哀恸至笃。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

后来因为羊祜已经病的起不了床了,司马炎多次派张华去询问计策。

羊祜做了总结性的发言,说现在领导虽然有开国之美,却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功业,吴国现在内部已经烂透了,一定要打啊!要是对面那个神经病的孙皓突然死了,换一个正常人来干,那道长江就算百万之众也不好逾越啊!(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

羊祜几乎用尽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对司马炎表白:你功业未建啊!别等了!别听朝里那帮王八蛋的了!你想要压住那帮王八蛋就一定得开天辟地!长江对面的那个王八蛋更不好找啊!去晚了就没了!

司马炎那此时已经做好了决定,因为羊太后已死,他弟弟必须去守孝,他要收割吴国了。

但好死不死的这个时候伐吴的总指挥不行了!

司马炎打算让羊祜躺着回荆州去统领全局,因为前期都是你忙活的!换了人接不住啊!(帝欲使祜卧护诸将)

羊祜说:我是去不了了,死半道上不吉利,一定得换人了!我觉得杜预一定没问题!

羊祜这一病不起,导致了很多伐吴链条开始出现连锁反应。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司马炎再次征调益州刺史王叡回中央上班!

此时王叡在益州已经六年,又整军备战又修造战船,羊祜这老领导不行了司马炎并没有十足把握控制的住王叡;

再换一层考虑,此时益州已经储备多年,司马炎也希望换个更亲近的人去摘桃。

王叡在听说自己的调职报告后在七十高龄玩了把心跳,冒着被人弹劾的巨大风险,走到汉寿时(今昭化镇)派自己的参军李毅去洛阳再次表明自己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心迹请求伐吴(刺史濬当迁大司农,至汉寿,重遣参军李毅诣洛,与何攀并表求伐吴)

他这是很冒险的,因为你这个行为表现出了你不想交权!

最后又是羊祜,吐出最后一口气再次保举自己提拔起来的能干大爷,稳住了王叡的刺史,伐吴大业不变!

278年底,羊祜不行了,举杜预代替自己,举荐张华代替杜预的度支尚书,负责伐吴的后勤事务随后病逝。

司马炎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这一年的征吴行动由于羊祜的重病至死被再次耽搁。

虽如此,羊祜在死前基本捋顺了所有的伐吴链条。

总接班人找好了杜预;益州的王叡得以继续留职,后勤部长也是张华这个算天星,伐吴的总方案和理由也全部妥当。

279年初,司马炎在诏书中明确了伐吴时间,今年冬天必须灭吴!(《华阳国志》:诏书拜濬龙骧将军,假节,监梁、益二州军事;除何攀郎中,参军事。以典军从事张任、赵明、李高、徐兆为牙门,姚显、郄坚为督:冬当大举!

王濬官拜龙骧将军,这是个干大事前的强烈催运将号。

这一季我们还将讲到两位“龙骧将军”,五胡版的东郭先生与狼啊。

渤海小吏

即便司马炎已经将时间点彻底敲定,阻力派的不断反对依旧没完没了。

279年秋,就在总攻即将在一个季度后就打响的时候,时任扬州都督的王浑传来报告,说孙皓即将北侵,请求伐吴之役再缓一年。(秋,攀使在洛,安东将军王浑表孙皓欲北侵,请兵,朝议征,欲须六年)

王叡之前留在洛阳汇报的参军听说这事后第一时间给朝廷上书,并迅速将情况汇报给了益州的老大王叡。

王叡随后紧跟着也上书道:此时孙皓残暴,吴国上下离心,已到天变之时,要是孙皓猝死,吴国上下一心,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老臣已经在益州造船七年了,老船都有很多已经开始朽烂,臣已经七十岁了,老臣还能活几天呢,陛下别再等了。(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贾充和荀勖也开始借着这个机会劝阻,说不能打啊,再等等吧,只有后勤部长张华在司马炎那继续抗争。(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唯张华固劝)

司马炎此时已经被阻力派搞的变主意了,因为史书中记载,伐吴总司令杜预启奏表求伐吴的黄道吉日时,司马炎已经说打算明年再说了(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

知道这个消息后,万般无奈下,主战派最大的腕儿杜预上书请战!

1、听说我们要平吴,吴国已经全面戒严,但根本看不见什么援兵,估计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会全力保扬州,而已经顾忌不到荆州的边防了。(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以理势推之,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先护上流,勤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

2、咱们此次出征,赢了就开万世之业,不成不过损失个把月而已,为何不试试,再等一年,天有不测风云,谁知道是啥变化!(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若当须后年,天时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难也)

对于这封上书,司马炎依旧没啥反应。

于是杜预破釜沉舟的在半个月内紧急再次上书!(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

这次杜预搬出来了已经过世的平吴总设计师羊祜,直接把话挑明了:那帮反战派结党营私根本不顾国家利益!之所以反对不过是因为羊祜当年和陛下私下秘密筹划的平吴之事!(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

目前灭吴已是眼前之事,这帮人担心别人立功不在自身所以一个劲的阻挠!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顷朝廷事无大小,异意锋起,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

自打秋天开始,双方都已经打明牌了,人家孙皓已经知道咱们要动手了,要是给他一年时间准备,明年真的不一定能拿下来啊!(自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这封上书送到的时候,司马炎正跟张华下棋,司马炎看信后张华做了最后的推助:爷爷啊!别等啦!万事俱备了咱干吧!(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再如此反复的博弈后,司马炎又改了打算,不能明年了。

贾充、荀勖等人继续给司马炎那争辩,结果司马炎爆发了,以暴怒的形式最高规格表态,全面伐吴!(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

公元279年十一月,撕逼了四年的平吴之战,终于在从头到尾的撕逼大战后启动了!

从头到尾推诿扯皮的党争之战

看一下灭吴部署吧。

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吴国,咱们从东往西看:

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方向进军;

2、安东将军王浑(王昶子;司马炎姻亲)自寿春向江西出横江渡口进军;

3、建威将军王戎(琅琊王氏,司马昭征辟提拔嫡系,从弟王澄之妻郭氏为贾充家亲戚)自许昌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

4、平南将军胡奋(司马懿老下级,女儿为司马炎后宫贵人)自汉水南下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

5、镇南大将军杜预(杜预妻为司马炎妹高陆公主)自襄阳向江陵进军;

6、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的水军沿长江而下;

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的后勤部长。

渤海小吏

除了这帮一线部队外,司马炎把最大的反对派贾充挂了个总司令的名,给自己培植外戚杨家的杨济的来了个副总司令的名,这俩司令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

司马炎对贾充的这个部署有三个考虑:

1、防备王濬。

此次伐吴除了谶语吉祥物被羊祜保举的王濬外全都是司马炎的亲友团。

司马炎之所以用的全都是亲戚,就是回顾十多年前的历史,考虑到了当年的钟会之乱,如果前线灭吴成功后,万一主将就地谋反了呢?

所有的水军此次全都被带走了,尤其最大的不确定性王濬手中有着规模最大的舰队,老头儿在益州已经八年了,根深蒂固,他要是谋反了你要想平叛连船都找不来。

贾充和杜预、王濬这帮羊祜系的将领不和,将贾充布置到襄阳的战略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防王濬的。

一旦王濬有什么异动,襄阳这个位置堪称拦腰截断的最好位置。

王濬在荆州反就直接南下扑灭,在扬州反则拦腰截断上游。

2、通过这个安排,暗示朝野他扶持的外戚杨家此时已经有机会和贾充这个老牌权臣平起平坐了。

更重要的是,打输了,副总司令的杨济没什么关系,都是主官的责任;打赢了,捎带脚被扶植的杨家也跟着分享战功。

3、打输了,你贾充这个总司令背黑锅。

打赢了,我对你贾充是安抚,你之前嚷嚷的那堆不能打都会被这个总指挥的挂名战功掩盖。

将贾充架到平吴大业上,逼着贾充正向做功。

按理说考虑的已经很周全了,但司马炎还是有一点草率了。

贾充这个泥鳅已经滑到了超出想象,谁说打输了我就要背黑锅呢?不知道爷甩了一辈子锅吗?

司马炎十一月下诏全线开打,等部队正式启动基本上到了十二月,进入280年正月后,前方战报开始传来。

东线,正月癸丑,王浑攻克寻阳、赖乡诸城,俘虏吴武威将军周兴。

中线杜预部此时已经包围江陵,但打不动;同是荆州战区的胡奋攻夏口、王戎攻武昌,同样无建树。

西线王濬部还没一点动静。

这个时候,贾充开始了第一轮的甩锅:领导啊,现在全都没啥斩获啊,我到了前线才看出来全都是扯淡呀!杜预那根本就打不动啊!咱杀了张华以谢天下吧!(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

司马炎一如既往好脾气,不骂这老王八蛋祸乱军心,也没给杜预压力,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说:伐吴是我的意思,张华跟我想法相同而已。

但是,贾充的这份上书已经又惹得朝堂上全都搁那哔哔哔了,各种“别打啦、不能冒进啊···”,逼得张华豁出去了与全世界为敌,表态伐吴必克!(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

在政治游戏中,如果你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网络优势,很多组合拳是非常好打的。

还没咋地,仅仅是没有啥建树,已经逼得司马炎说话了,又逼得张华表态了。

只要这次伐吴不成功,司马炎的政治威信将大大受损,张华也必死无疑。

无论战前谋划的多么伐吴必克,真等战争开打后,主战派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战况,在西面的艨艟巨舰驶出峡口后,改观了。

要专门说一下,王濬此次的舰队规模堪称当时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支航母编队。

王濬在益州建造的大船每只战舰足以装两千人,堪称水上堡垒,在船上马都随便跑,船不光大,王濬还创造性的在船头画了大怪兽打算吓唬江神,造型那是相当拉风。(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渤海小吏

史载:“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渤海小吏

王濬伐吴之时,还看到了十多年前自己种的树都结果了,当年在巴郡因为王濬得以长大的数千名“王濬宝宝”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到了服役的年龄,出门时巴郡的父母们全都告诫孩子,你们这条命当年都是王府君救的,去了千万别怕死!要往死里干!你们这一代已经赚很多年了。(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司马炎的开战诏书时隔一个多月自洛阳传到了成都,280年正月,王濬船长终于带领这支憋了八年的益州舰队扬帆起航!

渤海小吏

驶到三峡,王濬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东汉和三国时代我们都讲过三峡之险究竟在哪,之所以一定要选在冬天,也是因为三峡中的很多礁石要在冬天才会露出水面。

渤海小吏

王濬的船都是艨艟巨舰,吃水位深,要是看不见那些暗礁航行时是非常危险的。

三峡之险已经不同寻常,吴国这些年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略防御,在礁石之外的要害必经之处部下了很多铁索和铁锥。(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按理讲这是最难的环节。

因为三峡地区本来就水流湍急,江岸狭窄,万一大船触礁搁浅整个舰队就全堵那了,随后会造成巨大的追尾堵塞事故,根本赶不上会攻江陵的任务。

但这个难关,老领导羊祜早就帮王濬破解了。

当年羊祜抓到过吴国的技术间谍,直接就把特务送王濬那了。(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

到了铁索铁锥处,王濬放出了之前准备的几十个大木筏,每个方百余步,筏上扎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江中的铁锥扎到筏上都被筏带走了,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拿火炬烧,将铁锁熔化烧断,吴国的人工天险就此被突破。

二月戊午(初一),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攻克丹杨城,擒丹杨监盛纪。

两天后,庚申(初三),王濬舰队克西陵,杀西陵都督留宪,征南将军成璩,西陵监郑广。

围攻江陵不下的杜预之前已经开始分兵向长江北岸上游进军准备接应王濬,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小胜。(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

此时听说王濬已克西陵,于是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

这八百奇兵渡江之后多张旗帜,于巴山起火,威吓乐乡(湖北涴市镇)守军,以壮声势。

渤海小吏

当初,司马炎给了这么一封诏书,就是王濬舰队行至建平(秭归),受杜预节度;到了秣陵(南京),受王浑节度。(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

说到底是真不放心。

在江陵,杜预看到这封诏书时就已经跟属下将帅说道:如果王濬能够抵达建平,说明威名已震,不能再让他受制于我,如果到不了,我根本就没机会控制这支舰队,所以提前跟你们打预防针,看见王濬时都客气点。(预至江陵,谓诸将帅曰:”若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

王濬拿下西陵后,杜预早早的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王濬了,说“你已经突破三峡天险了,一定要继续努力,一直打到长江头,随后自长江入淮水,再由泗水汴水转黄河,咱开着这支舰队一直回洛阳受封,这是旷世奇功啊!”(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

渤海小吏

大家记住这张图哈,桓大司马时代有大篇幅

杜预早早的就对王濬表明了我不和你争功,你放心可劲折腾的态度。

这几乎成为了此次灭吴能够成功的最关键一封信!

王濬这人志大,但不懂克制,自己的欲望喷薄的全世界都知道,尤其此时已经七十多了,属于过把瘾就死的状态,如果让他知道自己的功劳有可能会被别人分割甚至抢走,很难讲会干出什么事。

事实就是王濬得到杜预的来信后,将这封信直接上表到了司马炎那。(濬大悦,表呈预书)

啥意思呢?

这老小子赶紧告诉司马炎,领导让我玩命干吧!您看看,杜预已经全权放手了,有证据的哦。

其实潜台词就是:如果我真的拼命帮杜预拿下荆州,杜预他要是反悔突然夺我兵权,或者他本来就是拿信骗我玩命,到时我可有话说!领导您这也都看着了哈!

拿到杜预保证的王濬随后爆发了小宇宙,克西陵后两天壬戌日(初五),克荆门、夷道二城,随后一路开到乐乡城下。

渤海小吏

乐乡的吴国都督孙歆是个废物宗亲,早在杜预八百奇兵渡江放火的时候就已经吓破胆了,说这他娘的是飞渡大江啊!(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这个士气是甭想打赢眼珠子已经憋通红的老王头儿的,吴国舰队碰到老王头儿舰队被血虐,随后孙歆败兵退回乐乡城中。

这个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之前杜预安排埋伏在周围的八百奇兵居然跟着败兵一块进了城,谁都没发现。(旨、巢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

王朝末年,当年赫赫扬名的长江水师无论是从战力还是军纪还是综合管理等等诸多环节都已经彻底朽烂了。

孙歆被这帮化妆小分队拿下,乐乡被攻克。

至此,江南已经没有吴国的武装势力了。

八天后,二月甲戌,已经孤木难支的江陵被杜预攻克,斩江陵督伍延,长江上游的所有重要据点已全部被晋军攻占。

江陵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指向长江中游的江北都督胡奋、豫州刺史王戎也已进抵长江边,围困夏口和武昌二城。

拿下江陵后,司马炎诏书传达了最新指示:

1、王濬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升平东将军继续东下,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一路给我打到南京去!

2、杜预往南扫荡,安抚荆南四郡。

3、荆州南境拿下后,杜预分万人加入王濬舰队,七千加入唐彬舰队;夏口拿下后,胡奋分七千人加入王濬舰队;武昌拿下后,王戎分六千人加入唐彬舰队。

4、贾司令别搁襄阳呆着了,去项城继续当搅屎棍吧。

司马炎看到王濬把杜预的信寄来后,那是多灵的领导啊,赶紧自己进行了官方部署,既是肯定杜预的大局观并让王濬安心,也是防止杜预变卦跟王濬互撕,直接明确了益州舰队的归属权,并鼓励已经满眼通红的王濬捅死东吴。

渤海小吏

江陵被拿下,归属明确后,王濬的长江舰队势如破竹连克夏口、武昌直奔江东而来!

此时看看东线,自打正月开战后,东路军的王浑和司马伷就是个墨迹。

这哥俩在长江北岸基本上没碰见什么阻击,轻轻松松就饮马长江了。

然后,就搁那看着。

这老两位比较油,一直在观望上游的战事,与此同时也不想得罪贾充,天天在江北欣赏大江东去美景。

此时吴国内部对于即将到来的亡国展开了抢救探讨,丞相张悌总督三万人去江北决战,至牛渚,丹杨太守沈莹说咱不能过江打啊!还是集结水军等着和王濬决战吧!

病入膏肓之人就不必讨论什么药方的事了,沈莹在反对出战江北的理由中说了:晋治水军於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

都特么知道在蜀地治水军的事!都特么知道憋着要来干你了!早干啥去了呢?

张悌则反驳道:要是听你的,等王濬大船开到军心早就完蛋了!那边一路势如破竹气势如虹,还等什么等!现在就和江北决一死战吧!赢了还能提振士气也才有资格跟王濬打那最后一战!(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作为丞相,张悌同样也知道,吴国这艘破船早就散架了,人家杀过来就是个降,现在打还能有口气!

结果在渡江作战中,王浑和周浚大败吴军,张悌殉国,王浑进军屯横江。

此时此刻,摆在王浑面前的灭国级好机会到来了,因为他击败的是东吴的核心国防军。(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

此时江东士气已经土崩瓦解,尤其你看吴国战前那悲观劲,过了江就该收割了!

这个时候,东方面军也听说了王濬已经扫清一切障碍前来赶场,扬州刺史周浚的别驾何惲说:张悌带的是吴国最后的精锐,现在吴国朝野已经丧胆,现在王濬已经攻破武昌顺流而下,土崩瓦解之势已现,现在咱要速速过江!

周浚认可,于是派他去跟总指挥王浑说。

何惲走之前说道:王浑先生不得罪人的自保神功已经修炼到化境,肯定不搭理我。(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到了王浑那,何惲得到的回答是:皇帝诏令是在江北打吴军,不要轻进,听说你们部队很牛X,但有本事独平江东吗?况且违命之胜,没有奖励,输了反而是重罪,而且已经诏令王濬受我节度,等他开过来,到时再发起总攻。(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何惲说:王濬那已经扫清了整条长江上的贼寇,马上就要一锤定音了,肯定不会受你节度的!(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

王浑不搭理。

王浑为啥如此保守呢?

因为贾充在王濬拿下武昌后,吴国西面最后一道关卡被打通,几乎大局已定的时候,又一次上书了:吴国弄不动啊!已经快到夏天了,我这天天都热死了,江淮湿气大,肯定得传染病,咱先打住吧。(王浚之克武昌也,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

朝里中书监荀勖也带头复议,杜预在荆州听说贾充又尼玛发招了,赶紧自己又跟着上书,说灭吴就在眼前,千万别听那帮完蛋玩意啊!

从头到尾的党争啊!

干点事儿是真难啊!

天下不如意事,恒十之八九!

王浑的思考,是等王濬杀过来后,他接手长江舰队,随后请示皇帝,下达最后这临门一脚。

这样不仅在战役层面更稳妥,将来也不得罪贾充,老哥您担待,老弟我这可是尽全力在拖了。

他的算盘打得挺好,却忽略了不是每个老头儿都像他这么求稳的。

西面的那位老王头儿可是青春期了一辈子,他会受你的节制?

三月中旬,王濬的舰队杀到了距离建邺二百里的牛渚,王浑遣使去找王濬,让他来军营讨论平吴方案。(及濬将至秣陵,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

结果王濬指着帆说:此时风向大利,舰队航行有惯性,不能停!(濬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

人家直接飞船去打南京了。

渤海小吏

这个时候,舰队的副总指挥唐彬感觉要坏,王濬这货过把瘾就死了,我还得接着混呢,于是突然说我重病了,濬爷我这舰队给您指挥吧。(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

王濬的超级舰队开到建邺时,孙皓派了最后的舟军万人出战,结果没抵抗就降了。

孙皓听说王濬的舰队旌旗器甲,属天满江,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于是递了降书。

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也跟刘禅那造型一样来了一遍,吴灭。

吴灭后,恼羞成怒的王浑和意得志满的王濬两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撕逼大战。

王浑上表王濬违诏不受节度。

有关部门有判定要把王濬用槛车拉回洛阳治罪。

司马炎打圆场,下诏责备王濬:老王你的功我都给你记着呢,但是咱还是应该步调一致听指挥,咱团结一致才能得胜利呀!应该按诏书行事,维护宪法尊严,现在你在最后关头肆意而行,朕将何以行令于天下呢?

王濬赶紧上书说:“我之前快到的时候确实看见了王浑的信使,但是他原文写的是“可暂来过,共有所议”根本不提我现在归他节度了。当时风那个大呀!我根本来不及调整我的航母编队,那大风呼呼的就给我刮南京去了,我这还蒙着圈呢孙皓就投降了,然后我就赶紧汇报总指挥王浑了,我忒冤枉了。(前至三山,见浑军在北岸,遣书与臣,可暂来过,共有所议,亦不语臣当受节度之意。臣水军风发,乘势造贼城,加宿设部分行有次第,无缘得于长流之中回船过浑,令首尾断绝。须臾之间,皓遣使归命。臣即报浑书)

王浑随后又向司马炎汇报王叡拿了孙皓的宝贝,那背影好像钟会呀!(屯聚蜀人,不时送皓,欲有反状)

最终司马炎紧急把二位王大爷召回洛阳,避免邓艾钟会的往事重演。

王濬回去之后,这事儿根本没完!

由于你得罪的是大院儿自己人的王浑,开始被大院儿集团疯狂围攻,先是有关部门表示,王濬不受诏书,大不敬,赶紧交司法部门处理。(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后所被七诏月日,又赦后违诏不受浑节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

司马炎说:王濬在作战时确实没看见这个诏书,而且王濬大功,这事就算了。

有关部门又表示,王濬灭吴后烧了贼船135艘,这船此时已经是我大晋的国有资产了,王濬这货造成了大晋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还是得交司法部门论处。有司又奏,濬赦后烧贼船百三十五艘,辄敕付廷尉禁推)

这老些个“有司奏”啊!

这回司马炎表达了全都闭嘴到此为止的判决,算是给王濬被大院儿集团的反攻清算画上了句号。(诏曰“勿推”)

任性了一辈子的老男孩王濬可以说是这个高门时代的异类了。

大半辈子不得志,快到晚年才遇到明主羊祜,70高龄又遇到可遇不可求的继任者杜预,最终又碰上了开国之君中少数厚道人的司马炎。

如果不是这三位顶级贵人!如果不是自羊祜决心平吴后的一系列机缘巧合,老男孩别说建功了,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王濬的家门其实并不低,那也是弘农的家世两千石,老丈人也是刺史级别的,但在他跟王浑正面硬碰的时候,他的弘农王家瞬间就被太原王家(王昶为曹魏司空,司马氏嫡系)的顶级高门给击垮了。

更重要的是,“弘农”因为外戚杨家的上位现在是臭大街的地名,是高门集团的眼中钉。

王浑在怼王濬时直接就拿侮辱人格的话招呼,说你特么不过就是个小把戏,算什么东西!(瓶磬小器,蒙国厚恩,频繁擢叙,遂过其任)

后面各种“有司”没完没了的找茬,也没见到王濬有什么像样的反击,要是司马炎是个刻薄寡恩的领导,这个老男孩很有可能就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转眼就没人记得这世界他来过了。

同样是跟贾充针尖对麦芒,敢上书互撕的杜预在平吴后就没有任何人敢找麻烦。

是他真的这么无懈可击吗?

并不是,只不过是因为人家是司马家嫡系,平蜀时就是监视钟会的,还是司马炎的姑夫,人家再咋地也倒不了台哪个“有司”也不会去做无用功!

再回看此次平吴之战,之所以能赢,其实并非是王濬威武雄壮到哪里去了,伐吴拢共20多万大军没看到整体性在哪,换当年老刘出夷陵的那四万大军大概也一路打到南京了。

只不过因为末代吴国已经朽烂到一踹就塌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司马炎以一种几乎任何开国之君都不会有的宽容进行各方面的妥协。

贾充自始至终就是活王八蛋,整个高门网络昏昏沉沉,行政效率极为低下,如果不是X因素的羊祜在最开始就看重了老男孩的王濬,这次伐吴甚至有可能最终变成一个大笑话!

当年羊祜说“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最终开始了十多年的灭吴筹划,所以最终史书给羊祜留了一笔伯乐之才的“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如果不是身份特殊的杜预有着这个圈子罕见的干事创业精神,极大概率伐吴在羊祜死后会被一拖再拖。

王濬当年上书说要是孙皓死了,再立个正常人,很可能就拿不下来了。

不是没有可能,又过了两百年,南梁彻底覆灭后,陈霸先在混乱中崛起,就硬生生的将南北合一又拖了几十年。

禅代就是如此,前朝的所有关系网络与积病陋习都会继承过来。

更不要说你司马家此时已经埋下了太多无解的炸弹。

此次伐吴之战,与其说是开国一统,但其实更像是落日余晖中的最后一抹晚霞。

渤海小吏

司马氏终极诅咒的炸弹安装完成

自公元189年袁绍导演扔出惊天大剧本后,整整九十年,中华大地再次统一在了一起。

听上去挺来感的。

不过“统一”后面的宏大字眼,我还是等李唐开国后再说吧。

因为没到三十年,又一次大崩盘了。

这回崩可不再像两汉末年那么幸运还有天降大神能挽狂澜于既倒了。

这回崩的都吐沫子了。

就是因为这次平吴成功,也算是为二十多年后的大分裂,提前埋好了爆炸的引线。

也许,这次灭吴没有成功,对于晋来讲,反而可能会是件更好的事。

因为就在此次灭吴成功后,司马炎终于获得了巨大的功业加成,他要完成他的权力部署了。

这次权力部署,最终催生出了极度凶险的政治大比武!

双方在对掌互拼内功后两败俱伤,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位赢家!!!

平吴后当年九月,尚书令卫瓘、尚书左仆射山涛、右仆射魏舒、尚书刘寔、司空张华等群臣开始嚷嚷要给司马炎封禅。

司马炎没同意。

后面卫瓘这帮又奏请了三次。

司马炎依旧没同意。

按理讲,事不过三,为啥司马炎要放弃这个机会呢?

因为一大群人没表态,比如说伐吴总司令贾充。

这个贾充啊,司马炎是真不能翻脸的。

1、贾充每一步走的极稳,人家几乎不犯错。

2、本身有才干,干法律干政务的出身,不然不会被司马师看重,开国后也不会主持修订律法,还修订的水平极高。

3、 自身结党水平极强,动不动就提拔党羽势力,太多的人是跟贾充利益绑定的。(从容任职,褒贬在已,颇好进士,每有所荐达,必终始经纬之,是以士多归焉)

4、 有长时间的禁军背景,提拔了大量的中下层武官。

渤海小吏


面对这种权臣,除非他已经尾大不掉到威胁皇位了,最好的方法就是等他死。

只有等他死,他的权力网络才会出现松动,他的阵营才会重新观望,才会给你分化、拉拢、打击的机会。

渤海小吏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一旦撕破脸开战,就算除掉他,整个政体也将面临着崩溃。

老贾自打平吴后开始向司马炎请罪,司马炎则继续赏赐哄着这个老王八蛋,但封禅这么大的事,贾充这个最大牌的老妖精不表态怎么行呢!

贾充为啥不表态呢?

因为封禅将最大化伐吴的功勋,从而使羊祜系的官员进一步分享政治资本,最关键的是,将进一步强化司马炎的皇权权威。

这是此时已经登峰造极的贾充所不愿意看到的。

一直到第五次,满朝文武联名上奏,才看见贾充同志署了名字。

但是,司马炎还是没同意,因为措辞很有意思。

列一下原文:王公有司又奏:”自古圣明,光宅四海,封禅名山,著于史籍······况高祖宣皇帝肇开王业,海外有截;世宗景皇帝济以大功,辑宁区夏;太祖文皇帝受命造晋,荡定蜀汉;陛下应期龙兴,混一六合,泽被群生,威震无外······

这里面潜台词是说:

1、你爷爷奠基;

2、你大爷立功;

3、你亲爹开国;

4、你小子统一天下;

最后一汇总,你们祖孙四个好厉害。

啥意思呢?

平个吴有啥可牛X的!

你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家这家业是我们这帮老兄弟给打下来的!

面对贾充为首的文化流氓集团,司马炎彻底拒绝了封禅,随后再一次进入了蛰伏。

这是封禅啊!没有男人是不在乎这种天地间最珍稀的千古留名权的!

司马炎晚年曾念叨“我平天下而不封禅”,他是很在乎这事的!

为啥他忍下来了呢?

总有那些太多要考虑的政治维度。

渤海小吏

有一说一,司马炎这个古往今来最挠头的守成之主,其实真的算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政治家了。

又忍了一年多,282年四月,贾充去世,最大牌的老家伙终于走人了。

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终于出手了!

他在与外戚杨珧和亲信荀勖的密谋后搞了突然袭击,命司空齐王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命令司马攸立即赴任。

司马炎认为,贾充这个司马攸的老丈人死了,自己作为平天下之君,安排自己弟弟去藩国上班应该不叫个事了。

但是,他并没有想到,继东汉党锢之祸后,两百年来,最疯狂的政治斗争风暴刮起来了。

朝野上下几乎第一时间就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这次反对,包括了所有阶层!

先说宗室系统,平乱西北,司马炎此时几乎最有能力的叔叔司马骏恳切上表,最后气死了。(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由于司马骏此时堪称宗室中最有分量的发言人,他的“遂发病薨”很难不让人想象,这是司马炎让所有人闭嘴的操作。

中护军羊绣(羊祜堂弟,羊太后从父弟)此事后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北军中候成粲这哥俩打算直接做了设局司马攸出镇的杨珧,吓得杨珧连家门都不敢出。(珧初以退让称,晚乃合朋党,构出齐王攸。中护军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谋欲因见珧而手刃之。珧知而辞疾不出)

羊琇是司马炎年少时的好兄弟,司马炎干抚军将军的时候就是嫡系的参军,司马炎继王位后就是禁军中关键的左卫将军,禅代后又是中护军,是司马炎一朝时间干的最长的禁军将领,司马炎大事小情都会跟他商量,优宠极厚。(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

这算是一起扛过枪的弟兄了,而且明摆着就是死忠你的,但这次不好意思,炎哥你真的别让你弟弟走,将来会出乱子的。

这算是帮禁军都表态了。

对于这位好兄弟,司马炎掀翻了几十年的友谊小船,将羊琇迁到了太仆的闲职。

这位几十年的好兄弟由于巨大的落差一病不起,随后也气死了。(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

司马炎之所以选择282年12月让司马攸回齐国,原因在于每年正月会有大型朝贺,他要让每个场面上的人都看看,我让我弟弟滚蛋了,今后都别瞎琢磨了,我现在说一不二!

本来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

司马炎往茅坑扔炸弹后,先是自己的内部圈子炸了,司马攸也选择了再看看,先不走。

在这个过年朝贺喜气祥和的特殊时刻,所有人都看戏般的等着事情接下去的发展,司马炎因此没有选择的被架上了一硬到底的战车。

283年正月,刚过完年,司马炎将济南郡划给了齐国,还打破了规矩开了口子,又封了司马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

要知道此时已经非皇子不能封王,司马炎可谓给足了弟弟的面子。

与此同时,对齐王司马攸继续给礼节给面子,备物典策,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之副从焉,并“命议崇锡之物”。

司马炎再提待遇,潜台词:赶紧走!老哥已经给足你面子了,所有人都看着了!弟弟你不能不识好歹!

按理讲,司马攸是必须得走了,因为这几乎等同于“捧杀”了,这种潜规则信号你要是不给出反应那就是公然撕破脸了。

但是,司马攸还没来得及表态,发现这子弹还是得飞一会!又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由于司马炎给了他弟弟超高级的礼仪规格,专门负责礼仪事项的太常博士们开始找到了自己加入高层混战的切入点,七位太常博士说这礼仪有问题,我们不同意齐王走。

司马炎彻底怒了。

渤海小吏

我轰我兄弟走跟你们这帮人有什么关系!你们小小的芝麻官算是什么东西!有特么你们说话的份吗!

这些小把戏的跳出来也让司马炎对于司马攸的势力更加的忌惮,咋什么玩意都帮你呢!

到底是谁的天下!

司马炎下令司法部门对此七博士治罪,并免掉了博士领导太常郑默。

不过这根本就不能消灭反对意见,博士祭酒曹志说:把我也一块算上吧,我陪着死。

当年司马炎的棋子,跟贾充死磕的庾纯仅仅是看过这个诏书就去廷尉自首,表示把我也算上!

这种求着一块治罪的造型已经是政治斗争中的决裂了。

司马炎出离愤怒!

渤海小吏

廷尉刘颂最终判决以“大不敬”治罪要处决上书派。

这是武帝自继位以来第一次要诛杀上书谏言的大臣,事态的信号已经由红变紫,即将爆灯。

结果这个时候,尚书夏侯骏,左仆射魏舒、右仆射司马晃又上书求情,这判决我们不认可。

最终司马炎选择妥协,改杀头为罢官,但谁说也不好使,司马攸必须走!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群臣一定不要司马攸走呢?

是因为司马炎那傻儿子的原因吗?

有,但并不大。

是因为司马攸的政治势力庞大吗?

并不是,有很多别的原因。

咱们来看一下史书中对齐王出镇记载的最详细的一份重量级上书。

刚刚灭吴的王浑上书劝谏:咱不能让司马攸走啊!将来最好的政治格局是太尉司马亮、太子太保司马攸、卫将军杨珧将来共理朝政,咱得三权分立啊!(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与太尉汝南王亮、卫将军杨珧共为保傅,干理朝事,三人齐位,足一相持正)

王浑人家不是仅仅甩出了这个方案,还给司马炎有四段价值连城的分析:

1、司马攸和你是至亲至近的,将来是能效仿成王辅政的,而且人品我作为一个近距离观察者,是靠得住的!(攸于大晋,姬旦之亲也。宜赞皇朝,与闻政事,实为陛下腹心不贰之臣。且攸为人,修洁义信,加以懿亲,志存忠贞)

2、你现在担心司马攸声望重,以司马亮代替,但你别忘了司马亮是你四叔!他三哥司马伷都督青州诸军,他七弟司马骏都督关中诸军,论到祸患,可是一点都不小啊!(若以攸望重,于事宜出者,今以汝南王亮代攸。亮,宣皇帝子,文皇帝弟,伷、骏各处方任,有内外之资,论以后虑,亦不为轻

3、司马攸走了以后必定将来的趋势就是吕氏、王氏的外戚之祸!(若以妃后外亲,任以朝政,则有王氏倾汉之权,吕产专朝之祸

4、咱不能因为担心你弟弟就啥事都防着,正正常常的推着走挺好的,弄得满朝人心惶惶是不可取的啊!(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者也。唯当任正道而求忠良。若以智计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远者亦何能自保乎!人怀危惧,非为安之理。此最有国有家者之深忌也)

王浑这份上书之所以是重量级的,在于他的三重关系:

1、他爹是司马懿的嫡系荆州总司令王昶;

2、他儿子王济娶了司马炎的闺女;

3、他自己刚刚伐吴大功。

这么三重关系叠加所以才敢说的这么露骨,也因此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朝野上下对此次司马攸出镇事件的解读和态度。

此时上书的官员中,宗室、嫡系、姻亲、百官,成份上已经都涵盖全了。

所有群体之所有有这么大的反弹,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利益。

痛恨点在哪呢?

1、你司马炎亲手扶植起来的外戚杨家是巨大祸患!

2、司马亮、司马伷这帮司马懿的孩子们同样是巨大祸患!(看的真准啊)

这次政治抗议事件,最大的问题在于目前的政治稳态,是大家全都接受的,是符合所有高门集团利益的。

司马攸走了,这个稳态是容易打破的。

司马攸走了,你司马炎的力量相对来说就弱了,而且你那个儿子还是个傻儿子。

你现在开始重用外戚,尤其这次齐王出镇还是在杨珧的谋划下实施的,将来极大概率又变成了东汉那副德行。

那群暴发户和没文化的臭流氓们又开始嘚瑟,到时候损害的还是我们高门的既得利益。

不光杨家现在被集火,司马懿的儿子们同样被王浑这种姻亲关系的人往深远的又想了一步。

你弟弟可怕,你叔叔们就不可怕了吗?

你将来死不死无所谓,不死最好,如果一旦死了,你儿子继位,有这个有能耐有威望的叔叔帮着你这个皇室撑着,震慑宗室中的老同志,制衡你留下的外戚,延续今天的执政思路,维持今天的权力格局,这是很重要的。

甚至说,本来我们对于司马攸有没有本事本来没啥感觉,但你如此玩命的提拔外戚,我们甚至觉得司马攸这个圈里人简直太好了!

他那么的明事理尊重老前辈,我们甚至觉得将来他接你的班是挺好的,因为你那个傻儿子肯定会被杨家控制!

司马攸在朝廷,你将来死不死,皇帝是谁,我们的利益大概率是不受损的。

司马攸要是走了,将来你那傻儿子让杨家卖了还帮着数钱呢!我们就惨啦!

我们要稳定!

我们要司马攸!

拜登是谁不重要!我们不想再看见杨家这特朗普了!

尤其此次齐王放逐的命令还是你圈子里那几个最臭不要脸的几个人搞的!

想跟我们玩突然袭击,太拿我们这帮股东不当回事了!

我们坚决不同意!

就在一百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政治撕逼即将走到僵局之时,身处暴风眼中的司马攸死了。

司马攸看到朝局如此有利于自己,说自己得病了,求给他妈守灵,司马炎不同意,派了整个太医院给司马攸看病,结果得了使命的太医院给出的诊断报告上全都是没病,但此时司马攸已经病重了,司马炎仍然不顾体面的催他弟弟上道,司马攸不久吐血而死,年36。

关于司马攸的死法,有必要看一下原文:攸知勖、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

说一下要点:

1、病是气的。

2、“诸医希旨”是太医们揣摩上意的意思,太医们配合司马炎说已经重病的司马攸是好人一个。

3、司马攸被强制拆迁时去辞别他哥,他自己强装坚强,跟好人一样。

4、随后很快就吐血而亡了。

整个死法,让人无比怀疑。

联系到整场政治斗争中,好多关键人物都迅速过世了,史书中都用了很飘忽迷离的记载:

司马骏因为这事直接病死了。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

羊琇因为这事直接气死了。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

司马攸去辞行的时候别看史书扯了一大堆,说他强撑病体装坚强,让他哥哥都看不出来自己有病,然后没多久就吐血而亡了。(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

司马攸自己说的有病,然后重病却装没病,这比较扯淡。

很难讲太医们是不是真的“误诊”了,也许就是没病,因为要是重病司马攸怎么可能会跟他哥装坚强!

司马攸到底是怎么死的不好说,但我们有着巨大的理由去怀疑,司马炎通过某种形式“隐诛”了这些跟他彻底对立的关键人物,并在局面不可收拾之时,“隐诛”了弟弟司马攸。

渤海小吏

《司马攸传》记载,司马炎知道弟弟死了那个哭的呦,心腹冯紞说了这么一句话:齐王挺一般的水平却天下归心,现在死了是社稷之福呀!领导有啥可哭的。听完这句话,司马炎马上不哭了。(帝哭之恸,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

在司马攸的传记中,史官最后莫名其妙的来了这么一笔,其实是比较代表史官态度的。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渤海小吏

司马炎去治丧后下诏杀了所有给司马攸看病的御医(意味深长的操作),随后大操大办令葬礼规格与他三爷爷司马孚同等。

最后的最后,司马炎仍然玩了个政治姿态,你就是我的弟弟,一个帮手。

就像司马孚那一支对司马懿这一支一样,你永远是个打工的。

终于没人能威胁我这个傻儿子了!

司马炎松心的这一刻,也彻底埋下了权力崩盘的伏笔。

这场政治大比武,光史书记载的就有司马骏、羊琇、张华、王浑、王济、甄德、向雄、曹志等十七名反对者公开表态!包含了宗室、外戚、禁军将领、清流名士等多方面的政治力量!

早在司马炎搞突击前,灭吴的粮草总调度,西晋后期最有政治才华的张华就因为替司马攸说话外放了。

宗室中名望才能之首的司马骏、司马攸先后走人;禁军重臣羊琇气死;郑默、曹志等九名大员被免官,中书令、中护军、侍中、河南尹等一大堆关键职位全都空出来了!

司马炎不得不仓促调整,但这么关键的位置,又只能调整到信得过的人手里。

杨家的外戚权重开始越来越高。

这场政治大比武,包括外戚杨家,所有人都是输家!

1、司马炎这个皇帝输了,稳固的核心圈子散了,能信任的人大幅减少,朝野上下处了近二十年的关系崩了。

2、高门士族输了,大量高门大姓因此受到了牵连,气死的气死,贬官的贬官。

3、中下层官员也输了,本来就掺和不进去高层事物,这下更不遭待见了。

4、包括看上去很美的杨家其实也输了,杨珧作为始作俑者的谋划者和最终的既得利益者遭到了整个宗氏集团和文官系统的憎恨,杨家从此开始在西晋朝野名誉扫地!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由于此次的齐王出镇上访大戏,西晋朝堂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由于已经撕破了脸,司马炎从此在最核心的权力分配上则只敢相信在这场政治大比武中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打手!

支持司马炎的新贵派和抵制外戚势力的高门集团由此开始没完没了的党争!

渤海小吏

六年后,时间来到了司马炎死前一年的公元289年。

司马炎在这一年生了大病,结果又挺过来了。

十一月庚辰日,司马炎“赐王公以下帛有差”,庆祝自己又活过来了。

但是很遗憾,就在他发朋友圈这一天,洛阳的章鞠室、修成堂、景坊东屋、晖章殿南阁纷纷起火。

我刚特么好,刚庆祝庆祝就来大火,这很扫司马炎的兴。

此时已经无孔不入的党争仍然再继续,反对派们借着这个茬一封上书再次递了上来:汉末王家五侯把持了大司马大将军,现在杨家三大佬全在高位,所以老天总降灾,我替陛下担心呀!(汉王氏五侯,兄弟迭任,今杨氏三公,并在大位,故天变屡见,窃为陛下忧之)

“王氏五侯”是啥意思?

他家最后推出来的代言人叫王莽。

现在老天爷总降灾,您琢磨琢磨吧。

杨家此时已经彻底臭大街的杨珧请求退休,司马炎随后批准了。

这是很不寻常的信号,因为当年贾充也总玩这套,但司马炎从来不理贾充的退休报告。

司马炎批准你走,说明确实也开始思考自己近几年来的执政路线了。

杨家的权重又太大了。

四天后,司马炎再次调整诸侯王!

司马炎以汝南王亮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

改封司马柬为秦王,司马玮为楚王,司马允为淮南王,并假节之国,各统方州军事

立皇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

前面是比较重要的,后面还有一大堆,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始平王子仪为毗陵王,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徙扶风王畅为顺阳王,畅弟歆为新野公,琅邪王觐弟澹为东武公,繇为东安公,漼为广陵公,卷为东莞公。

司马炎当了25年皇帝,调整来调整去,英明了半天,最终调成了这个德行。

帮你傻儿子的外戚势力被你扶起来了,你最终觉得又不放心了,别最后这帮外姓人干掉了我那傻儿子。

咋制衡这帮外戚呢?万一出来个王莽呢?

司马炎的本传中已经强烈的表达出了开始防范外戚的想法,他和心腹王佑谋划,派儿子秦王柬、楚王玮、淮南王允分别镇守要害方镇来拱卫帝室,又怕杨氏搞阴谋,于是让王佑做了北军中候,典卫禁兵。(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

还是靠儿子们吧。

一群儿子开始加大了封国力量,除了司马柬八万户、司马颖十万户外,全都上调成了五万户,地盘也都是三四个郡,最重要的是,开始“各统方州军事”了。

这就相当于把儿子们变成了一个个手握军政大权的诸侯王!

有威胁的弟弟被他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搞死了。

但一个个巨大的火药桶却在他25年政治生涯即将到站前被彻底埋好了。

自秦并天下后,最强大的一个个诸侯王势力出现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王自血缘上,是全都具有你继承人资格的。

围绕这一个个诸侯王,各地方开始生长出了一个个梦想着飞黄腾达的新圈子!

锁妖塔崩塌了!

渤海小吏

群魔下界!

渤海小吏

290年,司马炎,再次病倒了。

这次,死神在他将火药桶全部埋好后终于带走了这位晋国的开国皇帝。

他的这25年皇帝,很有意思。

他开国守业。

他开创了所谓的“太康盛世”。

他平定东吴,完成了中华大地的大一统。

但司马师的威望、司马攸的资格能干以及司马衷的二逼蠢蛋成为了司马家莫名其妙的诅咒。

历史为我们导演出了这样一场逻辑大戏:

1、司马懿指洛水放屁,噩梦就此开始演化;

2、司马师奠定开创大业,但生不出儿子过继了司马攸。

3、司马师早死,司马昭继位。

4、司马炎比司马攸大十岁,最终团结所有方面拿下继承人位置。

5、司马炎和司马攸都非常优秀,司马炎从继位起就要防着本来具有继承人资格的优秀弟弟。

6、继位前十年,司马炎通过立皇太子、配享太庙、太子太保等方式明确司马攸的臣子名分,但276年的一场大病让司马炎看明白了贾充的老狐狸和司马攸的政治企图以及朝野上下对齐王的期望瞩目。

7、病好后的司马炎一改前十年的稳妥等死老一辈的执政思路,开始打造外戚杨家来拱卫太子,筹备平吴增加功业威望。

8、伐吴成功及等死贾充后,司马炎意得志满的认为突然袭击赶走弟弟不成问题,但已经板结的高门集团开始因为司马攸被赶走担忧外戚将来分走权力大饼而殊死抗争,声势浩大图穷匕见涉及所有利益集团的政治大比武正式开打。

9、随着司马攸之死,此次政治风暴的所有参与者没有赢家,全部元气大伤。

10、西晋朝堂党争愈演愈烈,司马炎因为曾经的撕破脸不得不继续加大外戚权重,外戚弘农杨家的杨骏、杨珧、杨济全部位列高位。

11、随着司马炎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死亡再次让他意识到了外戚此时似乎已经尾大不掉有违初衷,无可奈何下,将几乎所有皇子分封出镇地方,并大规模的调高实力权重。

洛水盟誓、闹市弑君的司马氏由自己家族这个貌似福报最大的接班人一步一步的完成了对这之前通过机关算尽得到一切的爆破炸弹安装。

渤海小吏

如是因,如是果。

得国奸险而来,亦将可笑而去!

只是可怜了我神州大地的好儿女。

中华大地的三百年大乱,即将拉开帷幕!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