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曹魏代汉
关公、曹操之死,虽然理论上标志着三国时代的正式开启,但却代表着绝大多数人脑海中三国时代的前中期结束。
时代的接力棒到了三国晚期了。
之前我们说过,接棒的那个,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深入人心的丞相,诸葛亮。
他接棒前,还有给他提高难度的一场关键大战。
同样都是走人,老曹是死前最后一刻等死了水神让北境转危为安,老刘则是死前一把大牌输的精光,留下了一个空空如也的超级乱摊子,随后用中国史上最传奇的托孤开启了“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的史上最强反弹传奇。
此时牌局上的三个人非常有意思。
筹码最多的曹丕此时34岁,牌技上尚显青涩,机会把握欠佳;
刚刚抢劫完的孙权此时38岁,出牌逻辑乖张大有老流氓的趋势;
刚过完60大寿的刘备则让两个小辈儿挤兑的怎么选都是错。
本来是曹丕一把收的牌面,最终却阴差阳错的维持了三足鼎立,来看看这两年多发生了什么吧。
第一件事,曹魏代汉,先来看看曹家少爷的接班问题。
曹丕在上位之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爹的威望太大了,三十年天下都是人家打下来的,全世界服他但不一定服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洛阳的青州兵和臧霸的徐州兵不仅高调表示要反乡,还在洛阳敲了一通鼓!(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
之前我们说过,当年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时在洛阳击鼓制造影响,这是个非常不能容忍的无组织无纪律甚至可以上升到谋反底限的行为,当时同志们就都说,影响太坏,必须杀一儆百!(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时任谏议大夫的贾逵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千万不能这样,下令沿路全体退伍军人复原待遇,所过之处各地政府安排食宿!(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他现在根本没时间去立威,因为他要迅速趁着老爹的声威和新王继位后的惯性将大汉的过户文件彻底签名过户。
整个魏晋时代的历史逻辑,就是禅让机制下演化的一条无可奈何注定走向崩溃的路。
啥叫禅让,听上去高端无比,其实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你为了堵住绝大多数人的嘴,就必须要各种各样的妥协。
悲剧,就从这一步步的妥协中开始了。
从古至今,在政权禅让之时,都有三个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是国家操作系统,也就是文官集团的支持问题;一个是军队枪杆子的控制问题;一个是老天爷的脸色和进步的功勋问题。
先来看第一个环节,曹魏统治地基的文官集团要赶紧都跳出来磕头哭闹的求他曹家改天换地。
曹操220年正月走人,二月,陈群就端出来了一个议案,大名鼎鼎的“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出场了。
这个九品中正制,算是承前启后,前面接上了两汉的“察举制”,后面续上了我们熟悉的“科举制”,成为了中间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我们来介绍一下,啥叫“九品中正制”。
1、九品,就是对人才分出了九个档次,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这九个档次,对应九品。
实际上真正管用的,是中间的二到六品,下品的那三个档次是根本没有入仕资格的。
一品,也就是“上上品”,那是虚的,轻易不给人的,过去咱们的老祖宗们都明白月盈则亏这个概念,除了皇帝大人,什么岗位轻易都是不做到头的。
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虚”着点和气。
事不做绝,话不宜满,福不享尽,这是智慧。
你就这么牛,还上上品?规规矩矩当你的上中品吧。
2、中正,就是评价人才的官职,最开始是各郡设中正官,由各郡的中正官来推举本郡的人才。
问题来了,这不是和“察举制”一样吗?
察举制不也是地方太守推荐人才吗?
这里有了个改动,“中正制”后,中央的吏部要根据你的推荐定品做决断。
中正是咋定品的呢?
两方面,一个是“家世”,也就是你的出身,要看你爸你爷爷乃至你祖宗混的好不好,有没有名望。
你的父祖辈要是当过官,封过爵位,这都是好出身,也是中正官考察的重要方面。
另一个,叫“行状”,就是你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小学时班主任给你写小本的评语,不过这个评语可没有班主任那么能说,你特别聪明,要是再管好自己不贪玩就更是好孩子了···
基本上就是四字短语,比如“德才兼备”、“德优能少”、“天材英博”等等。
然后根据“家世”和“行状”这两方面,给你定品,也就是上面的那九个等级。
举两个例子:
刘邦,世代务农,德薄能优,下中品,沛县捕快,哪凉快哪呆着去。
王导,琅琊王氏,太保王祥从孙,光禄大夫王览之孙,德才兼备,上中品,尚书郎。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也就是你的能力,家世仅作参考。
但是嘛,原则这个东西永远是卡普罗大众的,通常在高层次的环节里,原则这个东西变通起来简直不要太轻松。
紫禁城那么牛的地方,该跑马照样跑马。
无论再过多少年,“原则的阶级两面性”也永远会存在,在这里咱们永远不要嫉妒和眼红,这都是客观必然存在的规律。
要做到的是啥呢?
1、当你有一天有资格享受到“原则的变通性红利”后,千千万万学会别给你的恩公找麻烦;
2、对不是一个层次能量级的人千万坚持原则,她管不住那张嘴的,别把自己害了。
回到陈群的九品官人法,细想也能明白,为啥要加上家世呢?况且“行状”就那四个字,你咋品评呢?
真到了你那让你定品时,是“德才兼备”更能打动你,还是“这小伙子六世两千石,他爸爸他叔叔他姥爷他舅舅前几天咱还一块吃过饭”更打动领导呢?
早期还算好说,因为司马家中间也换过一次房本,需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传统的世家大族有合作的也有不合作的,凿老曹家房梁的干部有一定量的缺口,所以还算开过一次上升通道,有一部分命好的寒门还算抓住了窗口期冲了上来。
比如西晋开国的大司马石苞,家世是寒门,本来任你通天达才,这辈子也就那意思了,但是吧,作为司马师阴养的那三千死士中的核心军官,人家一朝政变出头天了。
基本上发展到后面,尤其是到了两晋时,就明明白白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了。
五品以上的官职全都是圈里人的岗位了,任你能耐再高水平再大,基本上也就是个六品官了。
前两年流行的挺火的那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实际上溯源是魏晋时代的事。
和今天比,那时候才真叫是绝望呢!
今天仍然是好时代,再重申一遍观点:
只要中国的书本与知识还都是廉价的;
只要所有学校放学的时间还都是一样的;
只要高考一卷定名校的制度还没啥大变化;
只要所谓的“才艺”还没有确定站到评分表上;
下层就永远不愁冲不出来。
一旦开启了版权保护后一本专业书卖到了一千块一本;
一旦有的学校下三点,告诉你要快乐学习,有的学校还下六点,老师们天天还是逼着你学习;
一旦有的小区每天晚上都是电视游戏欢声笑语,有的小区每天晚上全是练琴补课和十点送孩子回家的车时。
留给底层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今天至少我国的书本仍然很便宜,学校依然尽责,高考依然公平,这就没有关死了阶层的上升通道。
但是,知识貌似越来越贵了。(敲黑板哈,书本和知识是两个概念)
也许会很慢,但这个时代迟早会到来。
咱们专栏25岁以下的学生读者有四万人,愿我的弟弟妹妹们珍惜时光,他日鹏程万里。
陈群搬出来这个“九品官人制”,主要是突出了“家世”的作用,也就是将今后做官的编制比率大概率的留在了现有的既得利益家族中了。
过去还有一代代地方上的逐渐混出来的子弟能够一步步的进入官场,比如当年袁绍家的祖宗,起步时并不算高门,但也被推举孝廉进的官场。
今后你中下层家族再感动天地,德才通天也没戏了。
你必须得是“重点家庭”的孩子,才有机会走入上层建筑。
九品官人制,和刚刚过去的“察举制”比起来,区别在于“家世”彻底从制度上重点化、资格化、壁垒化了。
这个制度后来也是让曹魏亡国的最大制度性祸根。
各郡的中正官最开始也是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的,等于还是相当于区域自治。
重大改动,是在曹芳时代,也就是曹操的重孙子那辈,司马懿加了个州中正官制度。
这就是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的品评,各郡的中正官变成了小中正官。
各州的大中正官由司徒推荐,小中正官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司徒确认任命。
这样一来,地方上的人事权就层层递进的全被中央抓上来了,或者说全被最顶级的那几个关键家族抓上来了。
自州中正的设立到后来的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察举制”当然还存在着,只不过越来越势微,成为低级士族与寒族非常有限的低级上升通道了。
将望族利益写进魏国党章,这是一种交换。
由世家大族,颍川扛旗的陈家掌门陈群提出来,曹丕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当年他爹“唯才是举”,那是选边站队培养汉室拆迁队。
现在“才”都已经选出来了,汉室已经塌了,魏家已经立起来了,该既得利益阶层分红了。
有理想底线的荀彧死了,但大多数士人并不是靠理想吃饭的,跟你曹家这些年臭不要脸我们是要得到补偿的!
曹丕盖章签字,文官系统于是认为“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老刘家赶紧给人老曹家腾地方!
第二个环节,永远要抓牢的枪杆子问题。
曹丕继王位后,对军队方向进行了如下布置:
中央军方面:前将军夏侯惇升为大将军;都护将军曹洪升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这哥俩成为了中央军中的总司令。
禁卫军方面:谯县自己人许褚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中领军曹休继续为领军将军,后来曹休调整岗位后又由夏侯渊从子夏侯尚迁为领军将军。
南军方面:征南将军曹仁升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成为南方总司令;曹休后来调整为镇南将军,负责扬州方面军事事务。
西军方面:夏侯惇之子发小夏侯楙,封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这小一辈的哥俩负责西线。
这里面,无一例外的沛国谯县人。
这可真不是啥圈子文化,而是核心军权的岗位必须得掌握在核心圈子的手里!
啥是核心圈子?
排个序哈:自家亲戚>自己老乡>自己门生>自己提拔。
这个序列至今仍然适用,但叫法有所调整,想进别人的核心圈子一定谨记这上面的四重关系去进行规划。(今天说的有点多)
这里面,除了夏侯楙之外,全都有过征战经验,全都经历过战事考验,全都是曹操三十年征战后给他儿子留下的又忠心又强干的军事班底!
这帮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军官集团被你曹家控制着。
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许褚。
许褚不是曹家人,但却是曹操老乡,几十年的保镖,渭水叉腰的撑船好同志,从许褚的禁卫军中培养出来的军官,封侯的居然能达到数十人,都尉、校尉的中级领导干部居然达到了百馀人。(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这帮人将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感恩的是老领导许褚,许褚又是谯县系的铁杆自己人,这些军事集团的枝枝叶叶最终就全都会被曹丕控制。
司马懿为何最后能在装死快两年的时候还能一朝咸鱼翻身呢?
因为他儿子司马师在干中护军的时候阴养了三千死士!这里面有他培养的大量中下层军官!
外姓诸将也分别都有进步,张辽迁前将军;张郃迁左将军;徐晃迁右将军···
这些外姓将听上去挺大牌的,但实际上都是被指挥控制的小棋子,他们的部曲中能混出来的军官绑一块也不会有许褚一个人提拔出来的多!
曹家将此时巅峰的全明星阵容总控核心军权的掌控力简直稳如泰山!
但是吧,寿命这个重要环节永远在左右历史走向中的一个个核心砝码。
二十年前,中国北方的命运取决于两个大佬的寿!
二十年后,中国未来四百年的命运取决于两个家族的寿!
好神奇,自打貌似逃离因果定律,一辈子刨坟掘墓,屠城徙民的高寿曹操走了以后,似乎将曹家人的寿命技能包也跟着一块打包带走了···
最后一个环节,祥瑞和功勋问题:
220年三月时,谯县老家据说出现大龙了,还是黄色的。(三月,黄龙见谯)
五行相生是金、水、木、火、土。
汉是火,下一个接天命的就是土了。
黄色为土,黄龙就是土龙。
刘秀当年得天下定都洛阳后将“洛”字改为了“雒”。
水字边给去了,因为他怕他炎汉这大火苗子让水给浇喽。
结果改完之后他家这帮接班人一个个倒在了33岁大关之前。
咱也不知道是不是缺水让这大火苗子给烤的。
现在自诩土命的曹丕要把“雒”字改回“洛”,因为土克水完全不怂,水还能滋润土生长万物。
他家自从改了名之后,明显比后汉有提高,继位的皇帝寿命由33岁大关提高到了40岁!
整整七岁!了得嘛!
龙出没后一个月,四月,饶安县同志们又报告发现了白化病的鸡!
动物们表演完了,该人了。
六月,蜀将孟达前来投诚,曹丕迎来了人形祥瑞。
要说说孟达这个人了。
孟达最开始是赤壁之战后,刘璋派来的示好刘备的使者,他和法正都带着两千人来,他是主管领导。(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
老刘作为混过汉末各堂口的客将徽章收集者,这辈子见的人太多了,眼光非常毒,他见孙权第一面后就从他大长身子小短腿上看出来今后不能再见这小子,他是太多次在最后一刻生门关闭的时候逃出来的主儿,一下子就看出了孟达这个人的底色。
跟孟达来的副手法正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孟达却一直赋闲在了江陵,彻底干掉刘璋后才安排了宜都太守,汉中拿下后,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完成对汉水全境的占领。
孟达表现出色干掉了房陵太守蒯祺,在他即将进攻上庸的时候,刘备开始防着这小子了,派了自己的义子刘封去接管孟达的部队。(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老刘为啥这么防着孟达这个人呢?
如果说法正是身负大才的郁郁不得志需要明主去给平台,那孟达就是眼观八方,待价而沽,墙头草钻营的一生。
题外话先来看看孟达他爹孟他是怎么混出来的吧。
孟他在汉末的时候,为了求进步,变卖了家财来到了洛阳。
在洛阳的时候,孟他结交了大太监张让的家奴,各种花钱招待,弄得时间长了,那帮家奴都不好意思了,说我们能帮你干点啥呢?
孟他说:我这人就好面子,明天我坐轿子您这,你们出来迎我时在大街上给我磕一个就行。
家奴们就是干这个专业的,自然答应,第二天,在大庭广众之下,孟他接受了众家奴的跪拜,进张让府后过了会就大摇大摆的回家了。
孟他的这个造型被排在张让家门外送礼的人们都看到了,认为这是个手眼通天的大人物,于是纷纷上他家送礼求他办事。
孟他笑纳这些礼物后,将这些人的礼物打包买了凉州刺史,进入了汉末官场。
这就是孟达他爹的入仕之路。
从孟达的人生路来看,他老爹一定是将他家祖传的钻营大法传给了他儿子。
老刘的“先主阴恐达难独任”是啥意思呢?
汉中已经拿下,孟达又刚刚打下了房陵,此时形势大好,老刘“阴恐”的是孟达这人将来难以控制,新打下来的这三郡和曹魏接壤,他怕曹操那边的出价更高!
所以派刘封前去统领孟达的部曲。(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
但是,刘封这事给办砸了。
刘封到了以后,并没有注重方式方法,和孟达的关系处的非常不合适!刘封甚至将孟达的仪仗队都给人家夺了!(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你爹让你来是找办法架空孟达,不是让你逼反他,更可恨的是,刘封实在是太狂妄,连二爷的求援都不理!
二爷在围襄樊的关键时刻,手中人手不够,给汉水上游的友军打了很多封电报,令发兵相助,但刘封孟达不搭理。(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后来刘备弄死刘封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你实在太不会办事!让你去统兵,去架空他,你抢人家军乐团干啥!(先主责封之侵陵达)
2、你不救二爷!(又不救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六月,孟达看出来了曹丕那边要走进新时代,二爷之死的影响力又太大,刘封还老挤兑他,于是给刘备写了封告辞信,带着部曲降魏了。(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孟达叛变的这个时机非常棒,他作为刘备方面进献的“祥瑞”,被曹丕开出了天价支票,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
孟达靠着祖传的会钻营,待价而沽的卖出了高价,九年后,他又一次想把自己打包再嫁一回。
但是,投机永远有风险,不可能你家的运气永远这么好。
他将非常有幸成为三国时代最后两尊大神“联合”绞杀的劈腿渣男。
后来孟达带着魏军反攻东三郡,魏军开到后申仪叛变刘封,刘封败退回成都。
随后刘封被赐死,至此,刘备俩儿子的“封、禅”组合只剩下“禅”了。
由刘家封禅的远大理想变成刘家等着送人了。
这个起名字啊,一定要想好了,对家族的美好希望尽量不要拆分在每个孩子身上。
你看人家孙坚就会起名字。
孙策字伯符;策符。
孙权字仲谋;权谋。
孙翊字叔弼;翊弼。
孙匡字季佐;匡佐。
就算仨儿子都早死,策符,翊弼,匡佐全都没了,人家孙家还剩下一个权谋嘛!
我看你们谁能算计的过这孩子!
曹丕对这个他爹夸过的生儿子榜样很来气,继位没多久就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击破了孙权的历阳军屯,居然还打过了长江,烧了芜湖营数千家。(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
曹丕就是派曹休教训一下孙权,谁也没想到居然打成了这个效果,早知道就多给曹休拨军队一口气灭了他了!
六月,孟达投诚的同时,曹丕开始阅兵南征,高低灭了这小子!(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
七月,孙权向他认怂送礼,丕哥你快过户去吧。(孙权遣使奉献)
曹丕至此名正言顺的做好了全部准备。
十月乙卯,汉献帝先是在高祖庙祭祀,报告列祖列宗公司终于彻底经营不下去了,连牌都挂不了了,随后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全套符节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书,要让位给魏王曹丕。
曹丕三次上书推辞,随后在繁阳筑起高坛,
十月辛未,曹丕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
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全国。
至此,汉作为天命的四百年代表,下班了。
天命,至此由秦传汉,再由汉传到了魏!
曹丕合法的接过了天命,使得西南的刘备突然间被扔过来了一个巨大的烫手山芋!
你这个汉中王政权存续的依据不存在了!
贰:老刘伐吴的逻辑链条,两头都堵的无奈选择
早在220年年底,曹丕刚篡汉后,蜀中就流传出了一个大新闻,献帝被曹丕弄死了。
刘备方一片哗然,跳脚骂街,与曹贼不共戴天!
实际上这则新闻报道严重失真,人家献帝活的好好的,而且在封国内还可以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作为一个被禅位的皇帝,献帝的待遇比后面那些小可怜们强太多了!
那么为啥会流出这样一则报道呢?
因为曹丕用的是“禅让”的形式将献帝的法人资格拿来的,这代表着献帝这个老刘家的末任董事长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是走完一整套合法程序的让出了“天命”。
这是合法的!
曹魏代刘汉,人家有老天爷的认证了。
你刘氏,国祚尽矣!
这就让刘备方面很被动了,他这宗亲成匪首了,这辈子最响的奉诏讨贼的口号彻底成扯淡了,刘备必须说献帝被他曹丕弄死了,他是篡的汉,他的手续才是不合法的,他这个西南角的大汉宗亲才有继续自己集团发展的合理性。
公元221年四月份,曹丕篡汉后半年,刘备在成都武担山即皇帝位。
他要在谣言穿帮前,把“天命”给抢过来。
两川重峦叠嶂,百姓对外的消息闭塞,说啥都是靠政府大喇叭宣传,本国封锁住消息谁能知道真相是怎么回事?
随后,理论上,汉王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继位了。
官方名字叫“昭烈皇帝”,史称普遍为“先主”。
历史是魏晋主流书写的,给出的态度很明确,你刘家的江山,真的完了。
你是“先主”,益州之主。
你不是“先帝”,并非蜀汉之帝。
刘备继位之后,做了件非常出乎意料的事,他没有给他亲自发丧的汉献帝去报仇,而是要去给他“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二爷报仇。
这就很政治不正确了,因为你刚刚把“天命”夺过来,宣布曹魏是国贼,你咋能掉头就抽跟你有过节的吴老二呢?
他吴老二再不是东西,对面是把你家祖坟抛了的仇人啊!
理论上,自打曹丕篡位后,你蜀汉就再没有第二个敌人了,因为吴老二再特么不是东西,你也得喊上吴老二去打曹老大了!
这就是政治定位问题了,你根本不能选错。
结果刘备就是选错了。
先别骂老刘,老刘此时和二爷在拿了假节钺后怎么做都是错一样,国际局势变幻的实在太快,老刘打吴老二是不得不去干的一件事。
当初老刘在二爷死后迅速又听说了老朋友曹操的离世消息。
这两个劲爆消息传来后,老刘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一件事。
刘备这辈子第一次向反了一辈子的曹魏递出了橄榄枝,派使者韩冉带着外交国书前去吊唁,并随了个份子。(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老刘为啥要这样干呢?
很明显,他要缓和双方的矛盾,联系曹丕给他家二爷报仇。
但是,他没有想到曹丕此时已经准备代汉了,曹丕命令荆州刺史砍了韩冉,我爹都让你家关羽把油熬干了!跟你刘备势不两立!(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等曹丕即皇帝位后,第一个打的就是刘备,迁夏侯尚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带着徐晃和孟达打回了上庸,平东三郡。
曹丕这边作为新升起来的黄太阳,一点不给刘大爷面子,双方断绝了任何可以缓和的可能。
曹丕称帝后,孙权方面迎来了第一个好时机,因为此时刘备和曹丕没有了任何和解的可能,不仅仅是曹丕夺了东三郡,而且此时刘备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此时关中方面仅仅只有曹真、张郃的兵力,帝国的所有压力全部压在东线,刘备有着非常好的出兵时机,理论上应该是兴兵北伐的。
这也就意味着,刘备无论多恨他吴老二,都应该和他恢复盟约,双方继续一致对付北国。
孙权迎来了摆脱之前称臣曹魏的解套机会以及修复与刘备弥天大恨的讨论空间。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他应该对老刘示好,继续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但是,他早已经把路走绝了。
他自打背盟偷袭了荆州,就没打算回头,奔着弄死老三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了。
他在拿下荆州后将刘璋封为了益州牧,放到了秭归招降纳叛当政治符号。(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效果不错,陆逊先后通过诱降等种种方法讨灭干掉,招降纳叛了数万人。(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他还在刘璋呆的那地方专门分了宜都郡的巫县和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潘璋为太守。
啥意思呢?
原来的双方的版图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孙权非常挑衅的在你的国门边也整出来了一个相同的名字。
实在是有够嚣张。
史书中已经写明了,孙权已经想要打到成都去了,周泰都被封为了汉中太守了。(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
所以老刘在二爷死后的一系列国际局势演化流程如下:
1、收到二爷、曹操的丧信,得知荆州被孙权偷袭了。
2、孙权杀了人,夺了地,还声称打到成都去,将原来的益州领导放在国门边强力制造摩擦。
3、老刘找曹丕方面寻找合作可能性,被打脸。
4、曹丕称帝,派兵夺蜀汉的东三郡。
5、老刘无可奈何要迅速将天命接过来,编了献帝被杀的理由,承担了要给大汉报仇的巨大政治压力。
至此,老刘面临了两头堵的尴尬境地!
如果老刘带着倾国之兵北伐了,当时按照孙权那个架势,那是一口气捅死你的架势!
孙权这么牛X是个啥意思呢?
大概率是想通过表示强硬,吓唬住老刘。
我就杀了你的人,夺了你的城,怎么地!老子还得抓你这老小子了!别跟我来劲哈!
孙权这样做明智吗?
并不明智。
1、老刘是吓唬的住的人吗?
曹操这么猛的人,老刘东躲西藏的大半生都吓唬不住!现在你杀了他最重要的臂膀!你还拿刘璋搁那刺激他!你的种种做法就是在逼老刘出手!
如果人家老刘真来打你了,北面曹丕要是同时发兵浑水摸鱼,你扛的住吗?
2、因为曹丕那边刚刚上位,蜀已经打完了,拿回了东三郡,人家要是再想干出点政绩肯定不会翻山越岭的去打汉中,从军团配置就看出来了,西线只有曹真军团,人家更可能的是打你的长江一线,而且一直没停止对你开火!
你真的有能力在曹丕陈兵长江一线后仍然能派重兵上搠长江去消灭蜀汉吗?
几乎不可能!
所以你现在这么牛X真的不明智。
你应该不去刺激老刘,将荆州防线像二爷那样经营成老刘根本不敢动心思的铁桶,然后等老刘死,和下一任领导班子达成和解。
六十的人了,他还能活多长时间!
结果221年四月,老刘当皇帝的同时,孙权方面发现自己对老刘的外交强势把自己逼向了非常险恶的境地。
因为曹仁又打回了襄阳,荆北压力骤增。
打回了襄阳是什么意思?襄阳不是一直在曹魏手中吗?
曹丕刚继位的时候,因为樊城已经被二爷打残了,所以曹仁屯兵襄阳,但是又担心被孙权在汉水断了归路,而且大战一年后,襄樊已经没有粮食了,曹丕命曹仁带领荆州军撤到了宛城。(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
孙权作为整个襄樊会战的最大受益者,在二爷死后仍然享受着这份伟大遗产的光辉,中国之腹的第一桥头堡不战而得,孙权派陈邵据襄阳。
这个位置太关键了,卡死了这里荆州北部的压力将骤减!
但是,一年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曹丕称帝后派曹仁去夺回襄阳,曹仁和徐晃轻松拿下,又抢回了这个南下的桥头堡,随后迁走了汉水以南的老百姓们。(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
孙权方面极度轻松的就丢了扼住北军南下的嗓子眼!
本来扬州战区就紧张,国境线已经被推到长江边了!
现在荆州战区也将面临着曹魏随时可能出现的大兵压境!
老刘迎来了虽不政治正确,却极度军事正确的时机。
老刘打曹丕,孙权这小子照着现在这缺德样,大概率会偷袭你;
老刘打孙权,北面基本不用担心,因为秦岭是运粮噩梦,曹丕还随时有可能在长江全线对孙权进行打劫。
东面已经被曹魏压到长江边了,已经触及了孙权的底线,倒是西边荆州仍有谈判的余地,还记得当年的湘水之盟吗?
老刘当年为啥心甘情愿谈判了呢?
因为担心面临双线作战。
总之老刘此次出兵,从理论上来讲,不仅没有危机,还有好多潜在利益点:
1、打击孙权方面的嚣张气焰。
2、打击孙权荆州的统治力量。
3、逼孙权走到谈判桌前吐出部分荆州的红利。
4、给二爷报仇,出恶气的同时打给兄弟们看!
虽如此,但有一部分同志在劝谏。
比如老兄弟赵云。
子龙很明确的跟刘哥说了:“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魏,孙权自会归顺,曹操死了,他儿子窃国了,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叛逆,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一定会箪食壶浆的来迎王师的。
我们不应放弃曹操去打孙权,打起来就不那么好结束了。(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啥意思呢?
子龙后面还有话,没展开说。
老二跟老三打,“不得卒解”之后,就是把国力都搭进去,人家老大轻松就推了你们俩了!
但是,子龙这话就是那种理论上的正确,却并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
因为随着吴老二背刺荆州的这一年多嚣张表现,刘老三根本顾不上什么长远大局了!
不仅必须打孙权,而且从孙权的出牌惯性来推断,老刘根本不能再等了!
因为孙权一直在北面跪着舔,西面吹牛X,此时他襄阳已经失手,荆州门户洞开,按照他的做人准则,一定会再度服软给曹丕,联合曹丕联合攻蜀。
曹丕那是可以认怂的,因为他没有政治压力,刘备这是对你有深仇大恨的!
而且心理学上来讲,背信弃义的施暴者往往最为仇视受害人。
这就和当初说庞涓和孙膑时一样,受害人会时刻提醒他们有多丑陋,不要相信良心会发现,良心被拷打后,最直接的反应往往就是怒火中烧,一了百了。
老刘现在也是皇帝,自古天无二日,以孙权的手腕更可能将曹丕诱惑过来打他!
一旦曹丕攻打汉中,孙权搠江入川,老刘将面临极其被动的双线作战!
与其这样,还不如我先下手为强的表态去打孙权,牵制住孙权的荆州力量,让曹丕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南下伐吴,随后将孙权逼到割地赔款的谈判桌前!而且万一我在荆州大胜了呢!
而且老刘此时已经六十岁的人了,岁数上也不能再等了!
不光他在变老,这伙百战老兵也在变老,现在打孙权,也许趁着二爷在荆州的恩信大行还能有着民望红利,再等几年,这口气也许就缓不上来了。
综上所述,刘备东伐孙权,根本没有选择!
1、既没有缓和的可能性,因为对面一直嚷嚷要弄死你!
2、也没有等待的可能性,因为孙权可以投降去换曹丕的合攻蜀汉,越拖越被动,再说他已经六十高寿等不起了!
随着老二不在乎诗和远方后,老三也只能忙于眼前的苟且了!
有些时候,悲哀就在于,弱者无论怎么选,都是错的!
之所以强者恒强,原因就在于弱者们只能通过报团取暖去博弈老大。
这其中只要一个弱者选错了一步,逻辑链条的推演就开始变得弱者们相互倾轧,强者等待收割。
天命这杆政治大旗,有时候真的好神奇。
你既然以献帝被害死的名义当上了刘家皇帝,你就没有选择的要顺天而行给你家宗庙社稷去报仇。
这样老天跟祖宗的在天之灵才有可能去护佑你。
这样全世界的老百姓才有可能去觉得你还算是兴复炎刘的王师。
刘备的运气自打一宣布伐吴不伐魏,就开始大盘跳水的狂跌!
老刘六月份宣布御驾亲征去打孙权,刚命三爷带着自己的万人部曲从阆中会师江州,之前被三爷暴力执法的张达、范强就把三爷暗杀了,坐着船就投奔孙权去了。
老刘之前经常教育老三:你平时杀伐过重,鞭打完人家还让人接着在身边,这不是找倒霉嘛!(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三爷打人打几十年了,仗着自己万人敌,孙策的教训从来不当回事,结果刘备刚一要打孙权,人家就把你家老三弄死了。
你要是打曹丕也许三爷还死不了,因为他得一路北逃。
蜀道有太多关卡了,他是跑不出去的!
现在倒好,忍这么多年了早就想杀你,你终于跟孙权宣战了,人家找艘船顺着长江就奔孙权去了,速度不仅快,而且中间就白帝城一道关口,你追都不好追。
仇越结越大了!
此时此刻,曹丕也迎来了着自赤壁之战后,最好的一次干掉孙权的机会!
虽然曹丕最终没有抓住好机会,但不能否认,孙权偷袭荆州的这个决定,其实给了曹魏一次巨大的破局收天下的机会!
所谓的“三国”,其实刚开始就差点玩不下去了!
很多人问,丞相这个时候在干啥?有啥表态吗?
史书并没有说此时丞相的态度,只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在夷陵大败后,丞相叹息道:要是法正在,就一定能拉住老刘不去东行,就算东行,肯定输不了这么惨。
从这句事后诸葛亮的话中是很难看出丞相当初是个啥态度。
但此时已经怎么选都是错了,丞相又能怎样呢?
老刘最后输哪了呢?
一个是三爷,三爷要是没死,后面老刘在布阵江北时肯定会让三爷去独当一面,最后一个靠谱的顶级参谋黄权就会留在自己身边,估计最终不会让陆逊偷袭得手,甚至可能奇谋败敌。
另一个,就是丞相哀叹的法正。
公元220年,算是蜀汉政权的彻底转折,不仅第一神将关云长没了,刘备的贴身小棉袄法正45岁年纪轻轻的也走人了。
他成为了刘备铸成大错的关键性人物。
因为他如果在的话,真的如丞相所说,谁赢谁输还不一定呢!
法正自从加盟刘备后,刘哥的整体技战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郑度劝刘璋坚壁清野,法正说刘璋那怂货不会干的。
在葭萌关宣战后,指导刘备一路战败蜀中诸将南下围攻雒城。
军围雒城时给刘璋写信杀人诛心。
他对于刘备,类似于郭嘉对曹操。
知人心,断人性,出奇谋,最后还招领导喜欢。
尤其这最后一点,非常重要。
法正在刘哥阶段性革命成功后成为了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反倒清算。
哪怕一顿饭的恩情,法正也去报答。
哪怕瞪一眼的矛盾,法正也得报复回来。
很多人找到了丞相,说总理你得管管,跟咱书记提提这事,孝直同志最近我们看见他就哆嗦。(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咱丞相是古往今来的好眼光,会做人,是这么回答的:
主公之在公安也;(我资格老,很有话语权)
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老刘这些年太难了,连跟媳妇睡觉都睡不踏实)
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多亏了人家法正帮着辅佐才让领导飞了起来)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怎么能卸磨杀驴呢!)
这段话最终会起到两个效果:
1、丞相将来在法正这甭管啥事都不会有阻力。
千万别在背后说人坏话,没有任何悬念人家肯定会知道,说了就是结仇!
要多说好话,不怕传不到人家耳朵里,法正肯定会通过种种环节最终知道这件事,从而体会到丞相对他的尊重与示好。
法正会明白,丞相是懂他价值的!是尊重他的!将来再有啥丞相不好说的事情,孝直那肯定会帮忙的。
2、法正事后会有收敛。
丞相大庭广众的表态说“老法继续造!兄弟我挺你!
如果后面法正要是还“於蜀郡太纵横”,丞相也要受连带的名誉责任!
很多事,一个大分量人物给你面子后,你通常会反过来给人家一个面子,法正这么聪明的人,不会让丞相面子上不好看的。
后面的打汉中,是法正力主劝刘哥的;
砍死夏侯渊是法正下令黄忠老兵突击的;
曹操后来到了汉中,很是纳闷刘备咋能想到变阵定军山,砍死夏侯渊的,听说是法正的布置,心里安慰的说:我就说刘备没这个本事,闹半天有人教的嘛!
虽说这里面有砸老刘咖位的动机,但人家法正在这里仍然是相当重要的,这么大的兵团打了一年老刘都没送温暖,你说人家法正有多厉害。
法正在刘备为汉中王后,法正是尚书令,护军将军。
尚书台和禁军的一把手,老刘心腹中的心腹。
结果二爷死后没多久,法正也死了,老刘哭了很多天,随后令人震惊的迅速给了法正“翼侯”的谥号!
“刚克为伐,思虑深远”曰“翼”,评价非常高。
这也是老刘时代唯一给谥号的同志。
不是说老刘对二爷的感情浅,是因为无论什么原因,丢失国土都是需要问责的。
有功必赏,不然黄忠不会到那个位置。
有过必罚,二爷这么冤屈这么大的腕儿,只要你丢了国土,都不能这个时候给谥号。
法正死了,老刘第一时间就送他的孝直进名人堂了。
老刘这辈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这个人的价值有多大!
二爷永远是独当一面的司令;丞相自打入职就当做总理培养;黄忠和魏延都是他从下层选拔出来的军官立下大功,法正更不必提了,这么难过除了感情的因素在,人家是真有本事的!
曹操和法正的前后脚过世,对六十高寿的老刘产生了不可逆的毁灭性影响。
前者让老刘瞬间觉得天下再无敌手,最可怕的那位终于走人了!
后者让老刘的大兵团作战和临阵奇谋水平再度回到了建安十六年之前。
关羽(219)、张飞(221)、法正(220)、黄忠(220),大量的顶级军官在夷陵之战前匆忙退场,结果老兵不死的刘备只能自己士兵突击了。
结果确实老兵不死
也确实只剩凋零了
叁:刘备真的联营了七百里吗?
刘备发起了著名的三国三大战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
看上去声势很大,历史地位挺高,但这一战真的谈不上是三大战之一。
甚至没有什么必要仔细说,因为老二老三间互掐,只会加速老大最终一波流的节奏。
此战之后,刘备留给了诸葛亮一个濒临破产的初创公司,孙权那边则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退休养老。
之所以被排到三大战之一,是因为老刘的咖位比较大,以及后面的烂摊子实在有够烂,突显了丞相的史上最强反弹传奇,而且老刘的这一仗虽然大败亏输,但最后的谢幕演出还是相当精彩的。
他导演出了史上效果最佳的托孤表演。
221年7月,刘备亲自带队,东进伐吴。
孙权终于知道怕了,修书请和,但已经晚了,老刘大怒不许!(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孙权派陆逊、李异等屯巫县、秭归阻击。
孙权一边备战,一边派使者去曹丕那认怂称藩,魏国朝堂全都给曹丕道喜,侍中刘晔劝曹丕说:
现在天下三分,咱们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互为联盟才没灭了他们,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这是天亡他们啊!(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现在应该兴大兵发起渡江战役,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眼瞅这就是完蛋的节奏!吴亡则蜀孤,就算蜀拿下荆州,但只要我们拿下了扬州,他还能有什么蹦头!
曹丕说:人称臣降而伐之,这是疑天下欲来者之心啊!我要不受吴降,而袭蜀之后?”
刘晔说:蜀远吴近,听说咱打他必然回军了,现在刘备已怒,听说我们也打吴国,知吴必亡!必然跟我们去争夺吴地,肯定不会救吴国,咱们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曹丕在精准判断后,认为刘晔说的不对,于是决定接受吴国的投降,还居然要封孙权为吴王。
刘晔又来劝阻,说:你爹征伐天下,天下兼十分之八,威震海内,德合天地,声暨四远,不是我跟你歌功颂德,你这手续是实打实的世界范围内认同的!
现在孙权有雄才,但名分上不过就是个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现在您要是受他的降,可以赐他个将军号,封个十万户侯,绝对不能封为王啊!
他要是当了王,距离天子就只差一步了!他现在正好在江东没有合理合法性,你咋还能送他名分呢!(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
曹丕认为面子重要,八月丁巳,曹丕派太常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孙权出道二十多年了,终于碰到一个比他嫩的了!
孙权在刘备要明确来打他的时候,用了一个称藩的名义上操作,啥子女人质也没付出,也没割地赔款,换来了曹丕对他的封王!(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曹丕担忧的“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没错的,但现在的情况很特殊,孙权这个级别的“降者”就还剩一个刘备,那边连皇帝位都即了,你认为他会投降你来吗?
就算你接受他投降,你可以提条件啊,而且他给你啥了你就上赶着封王啊?
孙权装了人生中收益最大的一次孙子!
老曹估计在地底下还得夸“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我特么那儿子啊···
半年后,陆逊的三峡阻击军扛不住了,孙权出兵五万,由陆逊总督迎战刘备。(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陆逊正式挑大梁了。
陆逊,本名陆议,是吴郡陆氏,当年被孙策搞死的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
庐江之难,陆康瞅准时机将一部分宗族遣回了老家,陆议就在这个辛德勒的名单中。(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
剩下的这帮,后来大部分都让孙家弄死了。(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这个时候,陆议12岁。
九年后,陆议21岁开始入仕孙家,估计在这个时候改名为了陆逊。
“逊”是啥意思呢?
三种:1、退让。2、谦恭。3、差劲。
陆议为了家族的未来,将名字改成了陆怂。
小伙子能这样忍辱负重,真的了不起。
孙权对这个名字很满意,然后给陆逊娶了仇人孙策的闺女,看看你的反应。
十万这孩子在搞人际斗争上面真的是没辜负他爹给他起名字时的“权谋”期望。
早年间的陆逊一直在山里干剿匪的工作。
说是剿匪,其实就是拉壮丁,以至于后来会稽太守淳于式告陆逊的状,说陆逊为了冲绩效扩势力,把我这正常的老百姓都抓走去给他当兵。(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陆逊继续人如其名,对孙权说淳于式可是个有本事的同志,您要重用啊!
孙权问:呦!他可黑过你哦!
陆逊说:人家说的对,我就是拉壮丁拉猛了,他是以人为本,正经好干部啊!(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他第一次在国际场合上露头,是已经快40的时候。
跟吕蒙合计算计关公,随后去那装小可怜。
已经忍了20多年的陆逊干起这活儿简直不要太轻车熟路!
后来关公被刺,孙权下荆州,吕蒙前后脚蹬腿,陆逊领了宜都太守,成为了继潘璋后,荆州方面阻挡刘备的第二道门户。
这个任命,算是孙权最终能够安心开始三十年养老的神仙操作。
因为陆逊不仅在宜都地区开始详细的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貌,还对新占领的荆州展开了进一步的制度吸收。
陆逊说:赶紧把荆州新降的官员们大规模提拔,对荆州豪族们的地方势力给予充分肯定以安其心。
221年七月,刘备率诸军伐吴,一直到了转年的正月,刘备终于带队攻破了长江峡口,蜀军吴班、陈式军在一系列战斗中攻下夷陵(今宜昌市东南长江北岸),水军夹江东西岸,拿下了出川峡口,开辟了滩头阵地。(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半年的时间,打出三峡了。
但是,拿下夷陵后,老刘做了一个很反常的举动。
二月,老刘并没有在夷陵爆破登陆,而是自秭归率诸军于长江南岸进军,翻山越岭的插到了夷道猇亭(今猇亭区西南,长江南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
随后自佷山通武陵,派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少数民族们全部响应出兵!(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
夷陵地区换防,由镇北将军黄权接管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并提防自临沮(南漳县城关镇)南下的魏军。
刘备为啥不从北岸已经拿下的夷陵登陆呢?
因为两个小原因和一个大原因。
两个小原因:
1、走北线目前并不明智,夷陵北上有路通到临沮(南漳县城关镇),那里已经是魏国势力范围,此时汉与魏是两个天命,他什么时候不高兴来争夺唯一天命你将受到曹孙的联合打击。
2、荆州统治中心的当地豪族大姓与百姓这几年被孙权巴结的特别好,吕蒙进江陵时不仅各种嘘寒问暖,给衣给药,还免了当年的租税,并且陆逊开始大规模提拔当地豪族子弟为官吏,刘备策反荆州内乱的可能性不高。
一个大原因:
只有拿下江陵城后,才能谈的上不怕北面曹丕的袭击,不怕孙权的西进,才能以此为重要据点将蜀中的大量人力物力调过来。
但是二爷造的江陵城基本不太可能靠攻坚打下来,此时孙权方面有着全部准备,所以刘备正面攻坚江陵拿下的可能性太小了!
由老刘费劲折腾的走南路来看,基本可以判断出老刘此次的战略意图:
1、拿下夷陵,保证后勤能从蜀中走长江源源不断的运出来,但是避免在北岸和曹魏产生冲突,夷陵主要是起坚守保护粮道作用的。
2、突破夷道,拿回公安,将手伸回荆南,和曹丕南北夹击江陵,变成周瑜死之前的局势,和孙权进行谈判,或者武力伺机拿回江陵。
陆逊是咋布置的呢?
长江北岸,他将队伍摆在了夷陵对峙;(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
长江南岸,他将中心放在了夷道。
这成为了陆逊最后的底线!
夷道以西仍然是狭长的鄂西山地,刘备的主要兵力难以展开,他的陆军优势无法发挥,刘备在猇亭扎营后准确来讲是前后联营五十余座,陆逊先生在东岸也是根据老刘的兵力配比响应的拉开了长长的防守线。(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
传统印象中说刘备和陆逊对峙连营了几百里,这是并不准确的事情。
曹丕笑话刘备联营了七百里,是听说的,还不知道是具体什么时候的操作。(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
《陆逊传》中说的“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更可能是在拿下夷陵之前的半年三峡争夺战中,大军被憋在峡内的操作。
该图绘制根据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中的考据,“盖夷陵以上至秭归多行江南,秭归以西盖多行江北”而来
因为上述联营时“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然后《先主传》中说,刘备拿下秭归后,陆路开始同行南岸了,武陵五谿蛮夷开始从这个时候遣使喜迎王师了。(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夷陵东西岸拿下后意味着三峡全线通航,峡内就不再需要留驻大量兵力了,所以刘备的主力大军应该都在猇亭和夷陵与陆逊对峙。
老刘此次带来多少人呢?
黄权后来被吴军截断退路北投曹魏的时候,有头有脑的有318人之多,封侯者42人,为将者百余人。(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封侯者42人,为将者百余人)
这支队伍规模不小。
最开始陆逊根据蜀军兵力轻重应对的时候蜀军是五十余营。(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
结合后面陆逊的最终战果是“破其四十馀营”,黄权几乎没有损失的带着江北诸军投降曹魏了,所以基本可以判断,老刘的兵力配比应该是江北黄权十余营,江南主力四十余营。
按当时的惯例,一营兵大约千人左右,所以老刘这回带过来的大约五万人左右。
陆逊那边明确是五万人(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等五万人拒之)。
所以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应该是势均力敌。
陆逊堵在这里,不仅可以借助两岸最后的狭长山地憋住老刘,也可以充分发挥吴军的水军优势。
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水流湍急,至西陵峡口才开始水流变缓,也就是夷陵。
但是夷陵之东十几里,两岸又开始迅速收紧,水流又变的湍急无比,两岸最近时仅有七百米,也就是荆门、虎牙两山夹于中间,与此同时,虎牙滩礁石遍布,非常容易触礁翻船,直到解放后才被爆炸清除。
出了虎牙荆门江关后,江面才开始江面宽广,水流减缓,船只航行才算得上安全。
这也就意味着,由于陆逊卡在这个位置,蜀军的水军几乎是不敢越过湍急的虎牙江关随后在宽阔的水域和吴国水军作战的。
这使得东吴方面掌握了该航段的制水权。
这一点非常重要!!!
刘备在夷道站稳脚跟后,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带着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挑战陆逊军。
跟陆逊出来的那帮老同志们全都要出去跟刘备打。(诸将皆欲击之)
陆逊说:一定有问题,咱先看看。
刘备等了大半天,看见陆逊都没反应,于是带出了谷中的八千伏兵。
陆逊说:你看,我说不能打吧,他肯定有问题。
这还弄得当时的吴军班子很不和谐,因为双方兵力大致相等,并没有七十万大军灭吴而来,其实就是五万打你五万来了,你咋就这么怂呢!
诸将嚷嚷要跟刘备打,陆逊说:不行!
现在刘备被咱们憋在山地,人家屯兵都在高处,咱们仰攻很费劲,就算能拿下,人家联营五十屯,很难全部攻下。(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
刘备率军东下,锐气正盛,一旦咱们交战输了,有损我军大势!(若有不利,损我大势)
忘了人家曹仁张辽的保留曲目啦!
咱们的陆战向来只要输了第一战,然后瞬间就怂了,随后每天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滑坡,一个礼拜连营门都出不去了!
现在就一个字,拖!
跟他出来的这帮老将们全都认为陆逊怂,对他全都心怀不满。(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随后就是半年的耗,陆逊方面根本不跟你刘备打,但陆逊面临的内部压力越来越大。
这帮老干部们都是当年跟孙策时就混出来的,资历特别老,要么就是孙家自己人,本来就看不起你陆逊,现在你人如其名的怂了就更看不上你了!陆逊很多军事指令都已经不搭理了。(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
陆逊没办法只能使出铁腕政策,拔剑怒吼:刘备天下知名,当年曹操都忌惮!现在是咱的强敌,全都得听我的!齐心打这老家伙!我虽是书生!但受命主上!我忍你们很久了!大伙各司其职!我看谁再敢犯我军令!
陆逊撕破脸镇压老干部的同时也在给孙权不断写信:
1、刘备逆天而行,不在他的洞穴里待着千里迢迢来送人头,我就要弄死他啦!(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
2、刘备这辈子没打过几次胜仗,千万别拿他当回事。(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3、我最开始害怕他水陆并进,现在他将水军全部放弃了,处处结营,我已经详细的探明他的兵力部署方向,他就这点意思啦,没啥变化啦!(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您千万踏实住了,我相信现在诸将的怒吼和刘备的间谍会源源不断的给您吹风,但千万相信我,咱就要弄死他啦!(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陆逊那边极度艰难,老刘这边则颇为沉得住气。
论僵持等待,这方面老刘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刘一辈子就在各种候场,小沛长期不搬迁的钉子户小强集团;荆州八年保安;葭萌、雒城、阳平动辄以年计算,陆逊先生的思路没错,不过刘备先生可不是那种能被激怒的。
你特么不跟我打是吧!
我也不气馁,就等下去了。
我都等一辈子了,还耗不过你?
但是吧,此次的等待,跟打汉中时不一样。
上次刘哥身边有法正,在僵持的时候早就想出了修定军山粮道然后突然出现定军山反客为主的主动求变之局。
这次自己亲自带队,耗了大半年后,六十多的老爷子脑子已经热迷糊了。
等不怕,但一定要有后手,要持续调动对方。
比如说给曹丕写信共同搞孙权啊!
比如派间谍去孙权那恶心陆逊呀!
比如隔三差五埋伏伏兵,挑战陆逊,陆逊打整好,不打对面的东吴高压锅迟早要爆啊。
比如说再次整出个定军山的策略,修条运粮道上别的山头再次出其不意吓他一跳。
老刘在等啥呢?
他在等曹丕。
不怪你爹夸特么吴老二啊!我从去年七月份就出兵了!都快特么一年了!你个完犊子的就搁那看着啊?这是你这辈子最好的机会啊!
曹丕的看戏叉腰以及老刘的六十岁脑转速使得夷陵之战的走向奔着拼国力去了,看谁的粮食先没,成拼丞相和孙权的奶量了。
时间到了闰六月,陆逊在内部半年的风声鹤唳后,开始实施他的A、B双计划!
肆:先主的一生成败,永安的一声叹息
老刘由于受过大半生专业的候场训练,这一杵,就杵到夏天了。
不过刘备觉得无所谓,我是长江上水,军粮水路运送非常方便,给养不叫事,我家丞相是三国奶王,我还不跟你打了,我去避个暑,立秋再削你。
陆逊在等啥呢?
等每年长江中下游的传统梅雨季节过去。
一般阳历5月中下旬,梅雨带范围在北纬29度-33度之间(西自三峡口,东到上海滩;南起两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
按阴历来算,应该就是农历的四月到六月。
长江中下游梅雨季结束后,太阳开始发力,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
闰六月,陆逊觉得等差不多了,召集诸将准备发动秋收起义。
同志们说:你别扯淡了,打刘备应该在最开始他立足未稳的时候,现在人家深入五六百里,已经相持七八月了,所有的要害人家都防死了,还打个屁啊!(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还是拼奶吧,歇大半年早歇懒了,大热天的还是注意防暑降温吧!
陆逊说:刘备是老兵油子,花样多,再加上刚开始时他锐气盛,所以不能打,现在大半年了,士气早就没了。(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
你们没觉得老头这些日子都热傻了吗?(计不复生)
弄死这老家伙就在今天了!(犄角此寇,正在今日)
这里的“犄角”通“掎角”,意思是“作战时分兵牵制、夹击的意思。”
谁是他的“犄角”呢?
陆逊派出了孙桓在夷道当集火器。(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
陆逊命孙桓出城挑战刘备,刘备方面看见孙桓出击后全军都疯了,主力尽出来搞孙桓。(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
陆逊的打算,是玩田忌赛马,让孙桓送死,自己去偷营。
老刘群殴孙桓后,陆逊调集兵力,先打了刘备留守的一个营,打的很难看。(乃先攻一营,不利)
老干部们说:机智哥,别糟蹋兵了成吗?(空杀兵耳)
陆逊说:此战败的有理!我知道咋弄死他们了。
陆逊发现大半年的等待对于刘备的士气打算基本落空了,人家士气低,你这更垃圾。
陆逊这边强装镇定,另一边的求援信号已经发过来了。
老刘终于把孙桓给围住了,同志们很兴奋,孙桓求救陆逊。(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求救於逊)
同志们说:赶紧救!
陆逊说:不能救!
老干部们再次愤怒,咋我们说啥你都特么都得反着来啊!孙桓是领导亲戚!让你当替死鬼去了咋能不救呢!
陆逊说:孙桓得士卒心,退回城里就没事了,城牢粮足不用担心,等我的计划施展后,他那自己就解围了!(”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
老干部们问:幽默哥你又有啥计划!
陆逊说出了B计划:现在各军每人手上拿一把茅草,刘备的主力军都在围殴孙桓,守营的别看咱还是打不过,但现在梅雨季节已经过了!咱该烧他的营了!(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吴军开始偷袭烧营,点火成功。(一尔势成)
蜀军大乱!
整场战役的破局点到了。
你说这计谋有多高明吗?值钱在这火攻上吗?
并不是。
当初夏侯渊在定军山是咋被砍死的呢?
是你主动变阵,是你主动烧鹿角,是你主攻张郃调动夏侯渊去救援,是你主动看准时机下令黄忠老兵突击的。
全都是你把握着主动权。
《孙子兵法》的“虚实篇”中有这么一句精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你要调动别人,不能让别人调动你。
其实这些智慧也可以贯通到我们的生活中,当你发现某一段关系,某一件事情,你全程都在被别人调动着走,而且是你一直在付出时,你就要停下来想想怎么回事了!
要么及时止损,要么自己重新立套准则不能再跟着别人的节奏了。
善处世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老刘这回就全是反的了,论等待的心理素质没的说,但却光搁那杵着了。
老刘为啥这辈子大兵团作战总送温暖呢?
就是在“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精髓上领悟不透。
当你的队伍多,筹码多之后,你就可以打出很多种排列组合。
你要用这些多出来的筹码去调动别人,让他落入你的埋伏圈。
用《孙子兵法》中的话,就是“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无论是游击队,还是大兵团,真打起来,精髓处都是那句“致人而不致于人”。
老刘这辈子带着二爷三爷子龙能在汉末这么乱的年份越打名声越大,归根结底是令人瞠目的战斗力,虽然史书都给你删了,但关张万人敌的名头也是在这些年的战绩中一点点攒出来的。
部队人少的时候,拼的是战斗力,是执行度,是那颗将魂,所以老刘通常逮谁干谁。
老刘属于给他一千万他能给你画出三千万的效果,但给他一个亿分分钟就给你送没了。
法正为啥这么值钱?
因为孝直兄会帮老刘将越来越富裕的家底安排明白了,满世界去调动别人,让一个亿花出三个亿的效果,再配合老刘这颗勇敢的心,用咱丞相的话讲,那叫一个“翻然翱翔”!
候场一辈子的老刘没能熬得过另一个被孙家驯化的忍者,毁灭在这大火中开始了。
营中着火,蜀军惊了,开始四散奔逃不成体系,陆逊与此同时开始带领诸军同时攻营,用绝对主力攻打此时大营已经被点燃的少部分蜀军,阵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将,尽攻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绝路请降。
前线的刘备听说后方被烧,带着他来打孙恒的汉军主力从夷道撤退。(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
由于后方军营被烧,吴军大胜断了归路,刘备带着他围攻孙桓的主力退守马鞍山,令全军护卫此山。(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老刘为啥要往马鞍山跑呢?(《长阳县地名志》记载:马鞍山,位于长阳县东南部,为平洛和磨市镇所辖)
1、这里有马良的在此作为联络武陵诸夷的据点。(《长阳县志》载:三国时,连营败后,刘备曾令部将马良驻师马鞍山,慰五溪蛮,由僻径返川)
2、自马鞍山北上有僻径通回秭归。(至今这条路仍有老刘的诸多景点)
老刘陈兵马鞍山,打算做最后的抵抗。
但是,此时吴军在火烧连营后已经杀红了眼,迸发出了极为罕见的陆战攻坚能力,陆逊调集驻军四面围攻,汉军终于土崩瓦解,当场死者万数。(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虽无明确证据,但根据吴军过往战绩推测,此次攻坚中应该有于禁的七军和二爷的汉水陆战队参与。
刘备连夜带败军逃跑,令沿路驿站焚烧败军所弃皮铠,塞断道路,逃到秭归后,停下来收合离散兵,然后由步道还鱼复。
快逃到的时候,人家吴军追来了,傅肜挡住追兵后老刘接着跑。
但是追他的是孙桓,不仅杀了傅肜,还截断上夔道,堵死了刘备归路。
刘备再次翻山越岭走小路死命逃脱,逃入白帝城。
战后看看损失:
刘备的南岸军几乎全军覆没。(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
水陆两军的所有物资给养全部被烧毁和缴获。(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督北军的黄权由于后路被堵,长江被吴军封锁,黄权率北军北上投降曹丕。
早先被派往武陵策反少数民族起义的马良在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几十年攒下的所有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战场上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老兵。
一个老兵当班长,五千个老兵短时间内就有办法撑起一个还算像样的五万人军团。
如果老兵损失殆尽,即便你的征兵系统和效率无与伦比,你短时间内也根本整不出一个还算像样的军团拉上前线!
比精锐尽丧更可怕的是,蜀汉人才梯队的断档式毁灭!
张飞,从征30年的万人之敌,死于出征前的刺杀。
黄权,巴西人,降魏,杀夏侯渊,据汉中不战拖字诀,全都是黄权的主要参谋,后来司马懿跟诸葛亮通信时赞叹黄权大才。
马良,襄阳人,丞相关系甚好的弟弟。
冯习、南郡公安人,伐吴大督。
张南,汉军主力先锋,攻克夷陵。
傅肜,荆州义阳人,战死前大骂: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的忠心贴身好干部。
程畿,巴西豪族,力战死于长江。
沙摩柯,五溪蛮王,死于火攻之初。
····
这帮人要是不死,就算刘备过早的离开了蜀汉人民,后面丞相北伐的时候相信结局都会很大不同。
最起码马谡绝对不会绕过他哥哥的序列去守街亭!
马良是被刘备单独拎出来去五溪蛮族那做政委指导员的,事实证明这个指导员做的很不错,毕竟人家老大沙摩柯都跟着出来作战了。
刘备这是要培养他做一线指战员的!
而且看着马家五个孩子从小长起来的当地人也口碑般的说出来广告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最好!马谡是啥?
与此同时,此次大败也使得刘备三十年积攒的北国流浪精华和荆州派的干部精锐死伤殆尽,益州派开始分量重了起来。
无论是老兵的大量死亡,还是干部的断崖式断档,还是随之而来被压迫的益州本土势力抬头,刘备的夷陵大覆灭,基本上来讲,彻底打没了蜀汉本就微弱的未来。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还惦着扩大战果呢,好在老兄弟赵云第一时间从江州赶到,巩固住了白帝城,陆逊又想起了三年前二爷老前辈的悲惨事迹,顾忌曹丕背后捅他,于是主动撤兵。
九月,曹丕开始攻吴了,他也许在等待老刘干躺陆逊,结果等来的却是吴国举国士气高涨。
防守天下第一的吴国人再次将北兵赶了回去,也因此,孙权修书刘备求和,几乎输光了本钱的刘备无可奈何同意,吴蜀因此恢复了外交关系。
刘备先生他不像老对手曹操,是给儿子收拾完一个大烂摊子,看见二爷脑袋后才走的。
他是给儿子留下了一个大烂摊子,然后准备走人了。
刘备逃回白帝城后,改名“永安”,然后住这不打算走了。
颇有天子守国门的气概,但很大程度上,老刘走不动了。
半年后,223年春,刘备要交代后事了。
他把丞相从成都叫到了永安,进行了著名的“永安托孤”。
先主给他儿子写的最后一封信是这样的:我最开始就是拉肚子,后来突然间就不行了,我活六十多了,该知足了,丞相说你聪明有大器量,我很高兴,有你这样的接班人我还怕啥呢?
平时多度汉书、礼记,间暇时将诸子、六韬、商君书这都看一遍吧,全都是帝王成才必须的。
刘备对丞相说:你能耐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大事,我这儿子你看着来,能行就辅佐,不行的话,“君可自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个“君可自取”,成为了千古疑问。
刘备是要让丞相取而代之吗?
一千多年来,太多人说刘备虚伪了,拿话逼诸葛亮表态,甚至阴谋论中说刘备床后有刀斧手,诸葛亮只要表情不对,马上就砍了。
最有发言权的貌似是康熙皇帝,因为人主的思维都是一样的,康熙说三国人嘴里都没实话,用“鄙哉”来形容刘备的托孤。
康熙帝的意思是:装蛋啊!忒看不上你了!
具体刘备到底是啥意思,咱现在只能猜了,方北辰教授说:刘备的意思是,嗣子要是不行,你从我家的老二老三中挑。
我认为这是相对来说更合理的一种解释。
先主是将废立之权给了丞相,后面先主还下诏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父事丞相”。(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就算不是让位,仅仅是废立权,这也是了不得的放权了,霍光当年因为废了个不懂潜规则的皇帝,即便一生对大汉功劳太大,最终两千年来都是个话题人物。
这个权力,古往今来的托孤中,只有刘备给了。
刘备死后丞相开府成立自己的班子,领益州牧,这都是在先皇的遗照精神下进行了。
刘备这辈子说到底,是个厚道人。
他基本上,善待了每一个身边的下属,糜芳捅了这么大的篓子,他对糜竺仍然是厚待如初;夷陵大败后,黄权归路被断,最后北降曹丕了,刘备仍然善待其家属,说黄权没办法,不是黄权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人家黄权啊。
后面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自己道德水准高是一方面,这位先主十六年的共事与培养也是极其关键的情感因素。
老刘对儿子的最后一句教诲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你爹德行薄啊,千万别学老爹啊!(汝父德薄,勿效之)
老刘这辈子德薄的唯一一次,算来算去也就是得国不正的拿下刘璋。
这位整个三国时代最仁义厚道,没有屠城劣迹,治下百姓拥戴的领导人,在死前能嘱咐孩子这个,他可能真的觉得对不起刘璋。
对自己这辈子的亏心临终能够表达忏悔,能够说出“汝父德薄,勿效之”,这份人活一世的磊落与尊严,老刘真的比古往今来那些欺世盗名的英雄们,要强的太多了。
刘备说孩子成不成你看着来后,丞相哭了:“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强烈表态,要忠贞不二的死在工作岗位上!
他后来,也确实这么做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我认为,这是非常贴切公道的评价了!
这对君臣,心神无二,确实堪称是千古之最了。
其实,又何止丞相和先主“心神无贰”呢?
我相信先主的干部队伍中,像丞相这种忠贞不二鞠躬尽瘁的干部永远不在少数。
后来为什么丞相能够带领刚进过ICU的蜀汉没过几年就打出了那种堪称不可思议的精气神呢?
丞相的《出师表》中说的很明白: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这帮兄弟们,都受过你爹的大恩!
《三国志》最终盖棺定论时陈寿评价:
先主这辈子,义气、宽容、厚道,待人接物,颇有高祖之风,走到哪都被人看做英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但是整体水平,是稍逊曹操的,所以基业相对而言小了点。(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是,先主这辈子百折不挠,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基业,其实说到底,不是为了有多大出息,就是因为知道曹操容不了他,一辈子都在努力的避害啊!(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这份评价平心而论,既客观,又不客观。
刘备的性格、能力,包括最终成功的原因,这说的都是事实。
刘备这辈子都死活在反曹操,为啥呢?
自曹操说出那句“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的话后,刘备就开始了自保的人生道路。
这和当初年纪轻轻的孙权因为自己这缺德家庭把路走绝了没办法学刘琮投降一样,都是极端的迫不得已。
都是被逼的一步一步的走上人生巅峰的。
这很客观,但又并不客观。
不客观在哪里呢?
缺少点对寒门的宽容度。
刘备代表着自汉高祖开创基业以来,一个寒门子弟从零到称帝的最高功业水平了。
自高祖之后,台面上混出来的基本跟寒门子弟都没啥关系了。
每逢天下大乱,寒门的最好归宿,顶多就是军功封个侯,或者经历一代代的机缘巧合,然后读书多少代之后开始渐渐走向仕途。
刘秀是南阳豪族出身,袁绍是四世三公,曹操是巨宦豪门的背景,他们成事的背后,是庞大的阶级认同和入股加成。
刘备有啥呢?
孔明是家道中落的27岁茅庐书生。
二爷是河东武人,三爷是涿郡老乡,哥俩是跟随刘备百战余生后剩下来的北境武人精华。
子龙是常山不被人待见的部曲。
黄忠、魏延是从底层提拔出来的普通军官。
法正是因为关中流氓太多而流浪入蜀不被重用的落魄士族。
如果看到蜀汉诸将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没啥高成分的家族。
但是这帮人,在老刘的手中,全都得到了在这个世家大族主导的时代里,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知遇之恩!并爆发出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极其罕见的!非常浪漫的!堪称传奇的君臣际遇!
老刘的这伙人,即便跨越了千年,你仍然会为他们欣喜,替他们伤心,拿他们当榜样,为他们传威名!
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伙人的这股子“人味儿”,真的太难找了!
这份魅力的源头,不得不说,是一辈子颠沛流离,拼搏坚持,险象环生,仁厚爱民的老刘所散发出来的!
假如时代也像秦末那样,大量的贵族被灭六国战争消灭殆尽;
假如老刘在一上手时就有个满世界擦屁股的爹,有能打硬仗的丹阳兵;
假如老刘也有在地方官任上可以不计后果砸淫祀,最终收编青州兵的机缘;
假如老刘也在高层混过,在看不顺眼袁绍的荀彧决定换东家后,整好在河北以宗亲名义嚷嚷兴复汉室的接着这位王佐之才;
是否老刘的人生会大不同呢?
无论怎样,他更像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个榜样。
身上没啥筹码,但努力的修炼自己,努力的壮大自己的实力,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和事,输了只要没死,就继续神经粗大的向前冲,冲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就算演砸了,对自己的儿子仍能说出反省平和的人生经验。
即便自己在这个乱世算是最厚道最爱民的那一个了,仍能对儿子说:老爹这辈子没啥德行,做的很不够,别学我。
人活到这个份上,可以说真的配得上不以成败论英雄了。
你刘家天命已尽,如果没有刘备刘玄德,刘家留给人的最后印象,会是董卓暴虐后祖宗皇陵被刨的可怜新闻,会是汉献帝回家路上的叫花子照片,会是曹操赏口饭感恩戴德的安乐死画面。
是你刘备刘玄德,即便被曹操一辈子追的鸡飞狗跳!但永远老兵不死!最终带着低成分军团贡献出了刘氏王朝最后也最嘹亮的两次冲锋集结!
云长血战汉水襄樊!孔明星落秋风五丈原!
没有你的一生坚韧奋斗!刘家不会在中国的历史中谢幕的这么余烈,这么有尊严!
老刘永远的闭眼了,他也该歇歇了,临终前他看着眼前的这个托孤之臣,思绪回到了十六年前。
十六年前,在隆中的那个茅庐中,精神小伙的孔明向我这个老县长描绘出了一副宏伟蓝图。
十多年后,我这个县长变成了省长,后来又成了皇帝。
我一场大赌,将家底输光了,临死前,我对当年的那个小伙子说:“再像当年帮我那样,帮帮我儿子吧,蹉跎大半生,临死发现,当年的眼光没错,你就是我选的接班人!”
我手中的大汉已经人才凋零,但好在还有十六年前,我这辈子最伟大的一次招聘成果!
这根十六年前就是大梁的人才,此时已是参天大树!
我相信,有你在,就一切还有机会!
孔明啊孔明!我煌煌炎汉的最后终章,就看你的了!
223年,随着刘备的一声叹息,三国时代来到了晚期。
一大批功臣宿将大英雄的批量退场,将整个舞台让了出来。
我们在三国系列开始时说过,大半篇幅曹操开格局,创局面,关二爷总转折,扛大腰。
现在该丞相拖住后场了
中国历史中,最伟大,最深入人心的丞相
该你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