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重写“开刊词”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距离开刊过去四百多天了。

最开始写这个专栏,以为八九百天就能把这活儿干了。

现在已经过去一半了,刚刚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

最开始以为百战就能梳理完,现在再看大纲,已经奔着150战去了。

最开始的初衷,想把中国历史完整的串联起来给自己的孩子编一本历史启蒙教材。

结果在写作的过程当中,画面越铺越大,这更像是我在频繁给自己上难度的一个孤独拷问。

用于历史启蒙,孩子可能是看不了这套书了,也许要到高考后才能翻开这个系列。

但回头看过来,欣慰的是初衷没有变化。

这个系列的初衷,是将中国历史的脉络串联起来。

从头到尾,写的也都是脉络。

我们绝不对每一段搅动并改变历史进程的人和事打马虎眼。

先来看看这季中,传统印象中的东汉:

东汉是一个特别没意思的朝代,如果有个人在王莽篡汉后出国了30年,等他再回来,会发现这个国家除了皇帝换回了刘家外一丁点都没有变化,整个社会如死水样平静,中央先进入到了外戚和宦官斗争的怪圈循环,老百姓们疾苦没人了解,然后在底层人民忍无可忍后爆发了黄巾起义,最后董卓进京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这是基本上大多数历史课本对这个朝代的共同解读。

其实东汉的这种一比带过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比如后面的南北朝,比如安史之乱到黄袍加身的两百年。

它们全都像是下一个大爆发前耽误大伙看热闹的无聊时代,最好能多块略过去,就多块略过去,一潭死水的没意思。

很多朋友劝我赶紧略过东汉去写三国,东汉不好卖,也没有爆点。

但实际上,东汉的这四个半月,微信和知乎上都涨了四万多人,公众号上的常读人数也由30%上涨到了40%。

只要是中国的历史,就永远很好看。

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可以任何一个时间段,可以轻易到让我们忽略过去。

每段历史都有它的逻辑,都有它的传承。

上一季“浓烈”的西汉,咱们写了34万字。

这一季“寡淡”的东汉,咱们也写了34万字。

刘秀真的仅仅是“位面之子”吗?

昆阳之战真的是三千破四十万吗?

云台二十八将真的是没打啥硬仗吗?

东汉的人口户籍真的如西汉末年那样一路滑坡吗?

北匈奴被灭的真正原因是啥呢?

班超真的就是个舍得一身剐的猛男吗?

东汉为啥被称为“亲小人,远贤臣”呢?“小人”确实是小人,但“贤臣”真的是贤臣吗?

东汉由豪族社会转变成士族社会的底层依托和逻辑是啥呢?

东汉四次羌乱的逻辑演化和最终影响是啥?

董卓这死胖子为啥一入洛阳就成了风口上的猪了呢?为啥就他成霹雳飞猪了呢?

东汉真的“寡淡”吗?

我相信如果朋友们一路跟下来,会有自己的答案。

再来回看下我们四百多天前的开刊词:

自“三家分晋”到“鸦片战争”,这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从来没有出现过断档,每个历史时段都并非单独存在的。

有前因,有后果,因果循环的极具对称之美。

最开始把串联历史的这个重任放在了战争上,是因为在我们的记忆里,往往所有对历史的记忆,归根结底,都是战争。

长平之战,秦搬开了统一天下的最后一块石头。

巨鹿之战,楚霸王一仗安排明白了秦王朝。

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大漠封神,汉民族达到民族巅峰。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格局出现。

淝水之战,前秦崩塌,后三国渐渐开启。

参合坡之战,北魏开始清盘北方。

秦王下洛阳,大唐雄起,玄武门祸根埋下。

澶渊之盟,宋辽共存开启了神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靖康之变,女真首入中原。

死守襄阳,南宋成为世界的最后灯塔。

鄱阳湖大火,朱洪武杀了出来。

公元1644,吴三桂关前易帜,满清得到了唯一的机会。

···

是这一场场战争,将我们对于历史的所有看法,印象,调侃,想象,全部浓缩。

在这些战争中,所有的兴衰,偶然,动机,阴谋,经济,天灾,万事俱备下,导演出了这一场场改变历史的战争。

所谓战争,仅仅有战役吗?

战争的维度有很广。

比如禅让。

王莽的全民投票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可怕的权力交接。

比如改革。

王安石这位爷的改革最终导演出了让北宋亡国的党争之乱。

比如政变。

诸吕之变、巫蛊之祸、仲达赚曹爽,这些阴谋布局对于历史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场腥风血雨。

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的讲述对象。

这一切的一切,最终也都会归向一个永恒的命题:

历史的因果。

几千年的历史翻下来,你就会发现。

如是因,如是果。

刘邦斩大蛇,曹操盗墓摸金,司马得国奸险,太宗杀兄灭弟,宋祖淫亡国之妃,洪武暴烈老地主,等等,等等。

他们最终,都得到了他们的因果。

他们做出了选择,最终剧本也狠狠的抽了他们的脸。

出来混,还是肯定的。

路怎么走,都是自己挑的。

明白历史,为了啥?

不是啥以史为鉴。

明月老师的《明朝事儿》最后写了段感慨:所有的错误,不管你读了多少史,你该犯的错,一样都不会少。

因为人性使然。

读史读到最后,我们要明白,当年有太多的不得已。

亡国之君不一定都混蛋,奸佞当道不见得就那么可恨,忠臣孝子也都得扒开来看。

总之,当初他们在做选择时,做那些决定家国兴衰黎民生死的事情时,有很多的不得已。

没有一个重大选择是轻松的。

之所以会不得已,是因为大量的利益与危险交杂在一起。

读史到最后,是想让我们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如果未来你也会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咋选,以及选完后明白他的结局走向。

别后悔。

我会把这两千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的全部关键细节全部展现在你面前,然后再告诉你,它现下乃至百年后的整体影响。

路怎么走,还是需要你自己挑。

时隔四百多天再看,比较欣慰,初衷并未变。

作为一个历史系列的专栏,这短短的四百多天让我觉得很神奇。

咱们的系列一分钱广告没打过,从来没有黄色擦边球,流量大八卦,裸露性感图,以及野史类的眼球段子,但这个专栏已经九万多人了,知乎上面已经快十万人了。

我看了看知乎上面历史类的答主,我已经算是前列的了。

很多回答类的文章已经突破百万阅读量,“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汉武帝为什么会听小人言而逼死自己的儿子刘据?已经达到了两三万的点赞数。

是水平真的那么高吗?

我不否认我写的很努力,很认真。

但为何“历史上昆阳之战有何评价?的点赞量仅仅是455,而同样内容蓝本的“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的点赞量却已经突破两万了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承认,运气对于我们的人生作用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我又要说一些“受累不讨好”的话了。

这世间对于你的一切厚爱,跟你的努力都没有太大关系。

为了写这个专栏,完成我承诺的每周四更,这四个半月里我几乎每天都在无缝对接的各种工作中,干本职工作,构思素材,优化结构,查证史料去完成每周的两万字,40张动图。

从事文字工作的朋友会理解这个工作量是什么概念,中间的所有辛苦我也不提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

努力是你应该做到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本分。

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基因,就是不浪费我们的生命去认真地活。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个文明才会屹立在世界上永远那么生生不息,永远能在苦难后站起来。

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努力的人。

而真正让两个人的努力价值产生区别的,是很多其他的维度。

很多你通过努力却控制不了的维度。

那些天赋,健康,金钱,赞美,支持,鼓励,流量···

那些上苍的恩赐。

你只是很幸运而已。

就像同样的两篇文章,一个几百赞,另一个却上百万的阅读量一样。

你的努力仅仅是你上场参赛的资格,却不是你一定能成功的承诺。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会接受很多命运无常,看淡很多无妄之灾。

您痛骂,诋毁、我同样理解。

因为我知道并没有那么差,而且你我隔着长长的网线。

您打赏、在看、分享、宣传,我万分感您的恩情。

因为我知道并没有那么好,您只是将您的偏爱送给了我,咱们之间冥冥之中有善缘。

非常感恩太多的朋友们留言说“要将这套书送给孩子”。

我认为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但是我现在回头看这个系列,二、三、四季还算满意,但我现在看第一季的《秦并天下》就已经忍不了了。

第一季是动笔之初,我认为写的和后三季相比差距较大。

在过年的这段时间,我争取也挤出时间来重写一遍第一季的《秦并天下》。

争取写,不敢承诺,因为年底年初的本职工作太累太忙了,过年又比上班还累。

希望我能在不远的未来,能够交出一套让朋友们放心在孩子高考第二天后送给“他/她”的“成人礼”。

也希望每一个朋友可以微笑自信的对孩子们说:

中国的历史很美;

中国的历史很有逻辑;

它可以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抉择中变得微笑从容;

因为我们此时此刻面对的人和事;

祖宗曾经用他们的智慧与血泪做过深度诠释;

2.24日,第五季《三国争霸》

咱们不见不散。

最后还是那句话:

愿我从一而终,愿君海涵包容;

感恩一路有您相伴。

小吏岁末百拜于渤海之滨。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