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府视察工作
外戚,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非常被贬义的词语,他和太监一样,在大数据的统计比例上看,是一个几乎就没出过什么靠谱人物的群体,要么吃喝嫖赌,要么祸国殃民,史书中大段的人渣描写都是贡献于这两个种群中。
不过倒也不能完全怪这两个圈子,因为他们的得势本来就没有什么实力背书,具有着巨大的偶然性。
要么就是因为家里飞出个凤凰然后一家的鸡也跟着上天了,要么就是挨了一刀后机缘巧合或者处心积虑后成为了皇上身边的人。
而且这两股势力,其实是竞争关系的。
因为在皇权,官僚势力之外,往往还要有另一个势力做平衡,皇帝们有时一个人琢磨不过这帮鬼精鬼精的官僚们,所以需要在要紧地方派上自己人,比如说自己的舅爷们,或者自己的下人们。
舅爷跟下人们,分享的都是皇帝的权利。
权力的大饼就这么多,不是你多占就是我多吃,外戚和太监也经常开干,首次交锋点,在东汉中期。
此之前,外戚是政治力量中的大角色,后来因为文官制度的越来越成熟以及皇权对于皇后这一支政治势力不断规范与打压,六根不全的太监们才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在我们现在描写的两汉,外戚一个个如同走马灯般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他们大多也都是吃个青春饭,权力的长度完全看你家的那个丫头的受宠保质期以及肚子争气不争气。
对于外戚集团,我基本上是本着无足轻重的小把戏一个字也不写,小重要的写个名字,大重要的来一两段,极其重要的才会着重笔墨的原则,对这个群体基本没怎么介绍过。
比如说吕家的那一大票,我仅仅说了掌门的吕产吕禄。
后来窦太后的娘家人根本没怎么提。
武帝他妈王太后的弟弟田蚡虽然气焰嚣张拿着朝廷的编制随便送,甚至让控制狂刘彻同志一度郁闷怒吼过:“舅爷你的官封够了没有,我也想任免几个我看得上的人!”但他的那些权力斗争章节我们还是统统舍掉了,因为有他没他都过年。
外戚的故事当中,能够影响并改变历史走向的,并不多。
整个中国历史上,加一块超不过十个。
像之前我们说到的秦国舅魏冉,提拔发现白起的秦国重量级外戚,他就属于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不过整个战国几百年,能和魏冉比比分量的还真没有,大多都是吃干饭的。吕不韦也许能勉强挤进去,不过他算是投资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外戚。
魏冉自己牛是一方面,外戚的大量不成材也有很大一方面原因。
尤其是平民外戚们。
毕竟前面多少年都是蹬三轮,突然间让你开好几百万的车没几个人能神志正常的安全驾驶。
不过外戚还是有黄金年代的!
整个西汉一朝就出了四位大咖级外戚,个个重量级,牛X闪闪放光芒!
其中三个,出自于武帝这届政府,既有帮他争脸的也有给擦屁股的,可谓品类齐全,最后一个,人家篡位当了皇帝。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谁说娘家人就都是酒囊饭袋,不见得鸡犬升天后就依然只会下蛋和看门,化凤成龙的精英依然是存在的,只要自苦寒来,还是能散发出梅花香的。
今天我们要写的这段,是中华五千年之中,少数让我们扬眉吐气,畅快淋漓的一段历史。
两个顶级的军神级外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起源在一次偶然的邂逅。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三月,十八岁的刘彻去灞上祭祀先祖,祈福消灾,回宫时路过已经嫁出去的大姐平阳公主的府邸,于是进去坐了坐。
这一坐,就坐出了一次蓄谋已久的性贿赂。
平阳公主对于弟弟有一天会到来早有准备,之前就广招漂亮姑娘养在家中,希望有一天弟弟来时能够请客送礼一番,刘彻刚坐定,姑娘们就都撒出来了。
不管是出于疼弟弟的角度,还是出于性讨好在当时根本就不叫个事的缘故,平阳公主和她姑姑馆陶公主,也就是刘彻现在的丈母娘一样,都通过没事总往宫里给弟弟送美女来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也算是因果报应不爽,当年的馆陶公主如果知道她的女儿将来也会废在别人送进宫的女人手上,不知会作何感想。
十几个小丫头在精心打扮后来到刘彻眼前,但见过世面的刘彻同志根本不买帐。
大手一挥:刚刚祭祖归来,搞这种事情不合适。
第一波弹药没有打出去,平阳经理,不对,平阳公主命令专业组退下,继而酒宴开席,派出了第二波技术人员前去攻关。
这时,府上养着的女歌星们开始纷纷登堂堂献唱。
在这个平阳府女子天团上场后,刘彻一眼就盯上了一个女歌手,刚刚祭祖的事也扔一边子去了,觉得要亲自和这个姑娘谈一下工作。
这个姑娘,叫卫子夫。
先来介绍一下卫子夫,这个丫头算是极其标准的出身寒微了,她们家在当时的平阳侯曹时封邑境内,也就是平阳公主的婆家,她的父亲具体不知道叫啥,只知道她的母亲被称为卫媪(媪是老大娘的意思,神龙施暴受害者刘邦他妈刘大娘留下来的称呼就是刘媪)。
卫媪的工作有说是平阳侯家仆,也有说是在府上做女侍,反正身份比较低。
卫媪生了很多孩子,卫子夫上有一兄二姐,长兄卫长君,长姐卫君孺,次姐卫少儿,下面还有弟弟。
这个弟弟是卫大娘不甘寂寞和一个叫做郑季的平阳府小吏搞一夜情私生的,叫卫青。
她的二姐卫少儿后来又和一个姓霍的小官私通生下了一个野孩子,叫霍去病。
虽然说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如此大批量的两代人都野合生子也可以看出,她卫家的家风并不是很讲究,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不过卫媪不知道,她们家将露水夫妻做出了品牌,做出了气势,打出了新风格,搞出了大成绩。
在她的旗下,中国史上的最强私生子天团诞生了。
私生子作为不合礼法,有伤风化的产物,命运往往如同野草般随风飘散,这个出身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几个有分量的。
因为这种不伦产物本来就是一对男女计划外搞出来的,爹妈会认为是累赘,不会倾注太多资源,而且生下来也会受到各种道德指摘,尤其是等到礼教制度逐渐完善,正常出身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几乎是具有着决定性的。
别说是私生子了,哪怕庶出的(非正妻所生),基本上也都是垃圾,根本没有上台面的资格!
后面我们在讲到汉末两晋的时候,大家就会感受到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门阀眼光和出身重要性。
即便当礼教文化与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发展到宋明,出身高不高贵这个事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经常出现,但清白的身份却越来越重要。
哪怕你是贫民的儿子,只要你不是被胡搞出来的,社会各阶层的宽容度还是很高的。
卫家的这俩野孩子,如短暂但绚丽的烟花一样,趁着礼教制度完善并固化之前的短短瞬间从夹缝中冲了出来,永远的改变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走向。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还是得益于他们家飞出了一只野凤凰。
因为母亲的工作单位缘故,卫子夫年少时在平阳府中帮忙,后来因为姿色不错被挑出来学习歌舞,长大后成为了平阳府讴者(女歌手),并在这一天,被刘彻看上,没有辜负了多年辛苦修炼的吹拉弹唱。
武帝把卫子夫带走谈完工作后回到宴席上很高兴,赐给了姐姐黄金千两,送礼得手的平阳公主马上奏请将卫子夫送入宫中,武帝欣然答应。
临别之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好好自勉努力,将来若是富贵了,不要忘记我的引荐之功。”
这种直击基因深处的贿赂形式,似乎永远难以禁绝。
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小伙子们,这方面要时时刻刻勤提防!
色字头上一把刀,忍的过去是英豪!将来我们会详细讲讲为啥“万恶之中淫为首”!
就这样,卫子夫朝为小歌妓,幕登天子床的完成了天差地别的人生转变,但她进宫后却发现,生活的变化仅仅是不用再卖笑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漫长的寂寞与等待。
没办法,武帝的爱好众多,女人如云,天天还要各方面搞事情,实在是想不起来从平阳府带来的这个小歌星,在卫子夫入宫后的一年多时间中,再也没见过武帝的面。
公元前138年,武帝按照惯例,选择宫中年迈体弱的宫女释放出宫,卫子夫终于再见武帝,哭着请求领导释放她出宫回家。
武帝突然想起了这个女歌手,咋就把你忘的死死的呢!于是补偿般的马上再次指导工作,卫子夫命中率极高的因此受孕。
卫子夫再没有放过这次机会。
武帝对她的尊宠也一天胜过一天,卫家的这帮亲戚,也慢慢因此开始命运转舵。
不过后宫中的事,从来就没有风和日丽的时候,卫子夫受宠之后,皇后陈阿娇很不痛快。
陈皇后是武帝姑姑馆陶公主的闺女,当年帮助刘彻上位,自己的姑姑兼丈母娘的馆陶公主是出过大力气的,在武帝这个创业板上市成功后,作为大股东的姑姑也得到了回报,自己的闺女阿娇被册立为了皇后。
纵观古今,似乎在我们国家,叫阿娇的姑娘命都不是很好。
武帝的这个阿娇虽然身世无敌但却有着一个皇后最不该有的功能缺失:生不出孩子来。
女人生不出孩子,往往就会生起无名之火,这个阿娇,同样是很傻很天真,不在武帝身上下功夫,通过加大耕耘力度与播种频次提高产出率反而开始迁怒卫子夫。
阿娇将自己被冷落这事跟自己的娘家妈妈说了后,牛气了一辈子的馆陶公主立刻就派人去抓捕卫子夫的兄弟们,打算给这帮不开眼的家伙放放血,让这帮鸡窝里飞出来的知道知道自己的身份。
当时在建章宫当差的卫青,差点就被杀手干掉了,所幸卫青工作中交下的好朋友公孙敖带领一干弟兄及时相救,卫青暂时的逃出了生天。
外戚不光会享受到亲戚显贵后的好处,政治斗争中也往往会沦为被宰割的棋子,正所谓不能光看贼吃肉,也要看贼挨打,卫青就差点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后宫斗争中。
面对这种恐怖暴力行为,武帝很愤怒,我宠个人你就要杀人全家!杀给谁看呢?
卫青随后被武帝报复性的提拔为建章监并加侍中,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亦加为侍中,数日之内,赐给卫家的赏金累计达到了千金之多。
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政治信号,预示着后宫中,馆陶公主这一派的势力已经不再一家独大。
当年田蚡着实嚣张,不过没得瑟几年就死了,自打田蚡死后,武帝开始渐渐的不再让任何一方势力抬头,唯我独尊成为了武帝的第一要务,平衡的君王之术被武帝不断打磨,直至无数人肝脑涂地,仅仅换来的是死而后已。
阿娇并没有看懂武帝的这个信号,而是将另一条道走到了黑。
“先登”的意义
公元前130年,阿娇使用巫蛊之术诅咒邀宠的事情被告发,武帝非常愤怒,便派御史大夫张欧负责严查。
当时司法部门的一个小官御史张汤展现出了不凡的逼供天赋与过硬的司法功底,深入案件,追查出并坐实了阿娇的谋逆之罪。
“巫蛊之术”成为了武帝政权首尾相接的两个后宫大案,卫家因此而骤起,也因此而湮没。
张汤作为武帝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多栖技术型人才,后面会有关于他的大事件,我们暂时不表,他一出道就把享后宫大位11年的陈皇后成功搞掉,于秋七月,阿娇被废,退居城郊离宫。
一面的股票跌停,另一面开始全线飘红,半年后,卫子夫再次怀孕,并在转过年来的春天,成功为29岁的大龄青年刘彻生下了第一位皇子。
事实证明,幸福如果迟来,爆发就会异常浓烈,武帝又是派东方朔做赋又是建工程修祠,举朝上下都在庆幸这个迟来的大汉皇子终于出场了,主父偃更是上书武帝,请立卫子夫为皇后。
武帝准奏,大赦天下,卫子夫被立为了皇后。
卫子夫母仪天下后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武帝,正是因为她的娘家人,帮助武帝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功业。
卫青,别琢磨了!该你上场啦!
刚刚我们介绍过,卫青是他妈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小吏郑季私通所生之子,当时一个人带一帮孩子的卫媪实在是不堪承受抚养重担,于是将卫青送到了郑季的家里。
虽然说也是自己的儿子,但郑季明显对这个计划外产物很不待见,让年幼的卫青放羊做苦工,本家的几个孩子也不把卫青看成兄弟看,想起来就收拾他一顿。
卫青后来稍微大点后,不愿再从郑家被奴役了,想起来世上只有妈妈好,跑回了母亲身边,成为了平阳公主的骑奴。
这个岗位很不寻常。
并非说这岗位有啥前途,而是他开始和马朝夕相处。
此时他不知道,他这个大汉老司机这辈子将因马这个交通工具而建功立业。
生活在世间最底层的卫青,对于未来其实是并没有什么奢望的,曾经有人看到他后说:“你这是封侯的面相啊!”
卫青苦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不过人并不怕起点低,运气来了是谁也挡不住的,姐姐的受宠让卫青免去了骑奴的身份并在宫中谋得了一份差事,在幸运的躲过了馆陶公主的暗杀后,卫青被武帝提拔走进了领导岗位,成为了天子的近臣。
然后就是长达九年的深沉磨练。
这九年中,卫青作为侍中,随武帝左右,旁听朝政,不断地磨练着自己的才干,积聚着能量。
这九年,他目睹了儒与道的交锋,看到了战与和的争辩,他慢慢的感觉到了,他正处在一个超大变革的时代。
他伺候的这位爷,野心和欲望都非等闲,身边,是不养闲人的。
马邑之围中,卫青并没有摸上机会,朝中的老前辈们还都战斗在领导岗位上,因为风声走漏,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汉匈大战拉开序幕,匈奴开始不断地袭扰北方边关。
匈奴问题,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定时炸弹,双方已经谈崩了,随时可能会炸,对于匈奴问题,常伴武帝左右的卫青是明白的,关于这两个种族的决战,一定会打响,而且时间越来越近。
在卫青刚刚入仕的这几年中,他进行了怎样的磨练,有过怎样的境遇,史书中是完全空白的,不过他们卫家的血脉中,似乎天生就流着军事天才的血液,因为卫青很快就将在一个从未见识过的场面上证明自己。
公元前129年,在三姐恩宠愈隆之时,卫青的机会来了,因为武帝决定对匈奴展开一次试探性打击。
之所以说这次打击是试探性的,原因在于武帝并没有很明确的战略目标,只是派出了四路大军,每队都是同样的人数,一万部队,各自从四个地方出境拉练。
这次战争的意义,其实更像是武帝为后面酝酿大战的一次将领考察。
考察的对象有四位: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
公孙贺,是当年武帝在胶东当太子时的太子舍人,公孙敖,是武帝身边的骑郎,卫青更不用说,是武帝的小舅子,一直放在身边锻炼培养。
这四位中,除了李广外,那三个人,都是有着皇帝近臣背景的,换句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帝打算用自己的一套班子,但还是给了李广一次机会。
为什么?
因为名气太大了。
飞将军,也轮到你了。
有主角,就会有龙套,舞台就这么大,机会就这么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把戏唱足的。
李广,比卫青年长很多,成名更是早了一代人的时间,不过他的一生,却完全成为了卫青的背景,用他的英雄孤单,衬托出了卫青的将星璀璨。
西汉第一龙套出场。
李广的一生,也算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一个详细诠释。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祖先是秦末名将李信,就是那个对秦始皇说二十万就能灭楚却被昌平君阴了的李信。
李广家传绝技就是骑射,这在汉族人中绝对是稀罕技能,跟今天在中国会踢球一样神奇。
文帝十四年,匈奴攻入萧关,李广因善骑射,杀敌多,得封中郎,从此走上仕途。
李广早早的就显露出了英武大将之气,在军功方可封侯的白马之盟下,和平爱好者文帝曾经可惜道:“惜哉李广生不逢时,搁高祖的年代,你咋地也得是个万户侯啊!”
文帝嘴炮比较响亮,万户侯那么好当的吗?
万户侯不过三位。
曹参、张良、萧何。
当然,领导嘛!画饼还是要时刻跟上的!不憧憬未来你还领导个啥!
文帝没有想到,没过多久,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已经变得和他的既定路线南辕北辙了,大量的名将迎来了自己的美好时代。
李广后来进步很快,景帝即位时,李广就已经是陇西都尉了,七国之乱时,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前去平叛,并在昌邑城下砍倒叛军帅旗而一举成名。
在战斗中,“斩将”、“夺旗”、“先登城”这都是大功。
比如周勃在刘邦创业之初,夺取下邑时最先登城,得到了五大夫爵位。
高祖阵营中第一猛男樊哙先生,为啥说他最猛呢?
不光是他鸿门宴敢怼项羽,蔺相如也敢怼秦王,咋没人说他是赵国第一猛男呢?
因为人家樊健将的军功章上有一大堆“先登”。
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
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
东攻宛城,先登。
从攻雍、斄城,先登。
击章平军好畤,攻城,先登陷阵,斩县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级,虏二十人,迁郎中骑将。
一般在战场中,为将者必须记住“先登”‘斩将’“夺旗”这种标志性事件,而且给的奖励还特别丰厚,基本都是赐爵加重赏。
少数勇猛的路人甲因此完成了人生阶层的跃迁。
但是,“先登”值钱,“第二登”就不值钱了,尤其打仗这件事,你必须当阿姆斯特朗!
为啥“先登”就给处长待遇,“第二登”的就是个口头表扬呢?
为啥差这么多呢?
还是跟战争时的心理有关。
咱们看到的战争攻城时制片方恨不得给我们表达的是这个效果。
但实际上,真打起来时普遍是这个样子的。
说白了,就一个道理,谁也不愿意冲上去死,都恨不得让别人当炮灰。
其实谁能比谁傻呢,每个人心里都是这么想的,让别人当炮灰,我在后面捡脑袋。
但这种“靠帮”的思想怎么能有呢?
都这样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一般这时候,总会有强制筛选或奖励出来的冲锋队,属于冲上前面打开缺口起到猛壮怂人们胆的效果!
第一波冲上去的同志们往往非常容易光荣,因为人家武装到牙齿张开怀抱等你,你一冒头各种刀枪剑戟就都向你招呼过来了。
这个时候,同志们就比较容易尿,会退缩不前,会心中惶恐,会想起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的白发。
“先登”的重奖效果就出现了。
总会有少数豁出命去的如樊哙壮士般不要命的人带着大家往前冲!
在少量不要命的二愣子的带领下,部队开始失去意识,行尸走肉般的冲上前砍杀。
当血肉横飞后,人就容易麻木,最开始的胆怯心理渐退,血腥的嘴角开始上扬,这仗就算是正式打起来了。
一般来讲,“先登”开辟滩头阵地的那位壮士,肯定是冲在较前面的,比较不怕死,而且武功高强,领导一定要重奖,下次才会还能出现壮士拼死向前!
那有朋友会问,为啥第二第三登上去的就不给奖励呢?
两原因。
第一,资源有限,没那么多待遇。
第二,逼着众壮士去抢沙发,都去玩命!谁抢上是谁的!
要是分出一二三等奖,就容易让人产生权衡和犹豫。
在生死关头,最忌讳算计!
而且第一个登上去的战士,肯定是最危险的那一个!
他面临的是世界上最凶险的孤独!
让人家承担着最大的危险也就必须兑现胜者通吃的奖励!
像李广先生这种在万马丛中“夺旗”的,也会有这种“先登”效果!
这对己方士气的提升和对方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但立下大功的李广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封赏,因为李广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接受了景帝的兄弟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
梁王虽然也是友军领导,但军印这种从属意义十分敏感的东西是要再三小心的。
只要你在中国,无论哪个行业,什么岗位,你这人是否对本单位,对领导忠诚靠谱,对你的职业生涯极其重要!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性的转变与进化是很慢的!
你信不信,即便再过五百年,在这片土地上,“忠”仍然是职场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
三心二意的人,甭管能力多强,早晚把自己的路走死了!
当然,这里有例外,就是当你面对的是“政治不正确”,“人性有问题”,“行业在沉没”时,一味的愚忠就不合适了。
如何体面的分手和跃迁,就成了很重要的课题,将来我们会在合适的时候跟大家探讨一下。
从私收梁王军印这件事反映出来李广性格中一个很大的缺点:不谨慎。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并没有大功受赏而是调任上谷太守,开始了与匈奴打交道的一生,后来李广又接连赴任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
几乎帝国的整个北疆都留下了李广的足迹。
李广的成名战,被整个高层领导所知晓,在于一次遭遇战。
李大侠的前半生
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时,匈奴有一次前来偷袭,恰逢景帝派过来一个比较宠信的宦官也跟着在那督军,这个宦官有一次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打猎遇到了三个匈奴人,几十个人杀过去,结果就剩下受伤的那个太监高手自己跑了回来报信。
看来太监会武功这事在西汉就出现了。
李广压根就没想为啥那几十个骑兵被杀而这个太监却能跑回来,而是眼珠子发光的认为这三个人就是匈奴的绝顶高手,射雕大侠,自己一定要和这三个匈奴高人过招,看看到底谁是天下第一,于是点起百名骑兵就追了出去。
再见面时,匈奴的三位高手已经没有马了(说是马死了),李广奔袭几十里后追上了,在大汉绝顶高手与匈奴绝顶高手的较量中,李广大侠成功射杀二名匈奴高手,并生擒一名。
这次草原论箭的角逐中,李大侠站在了没多高的草原之巅。
但李大侠刚刚赢得巅峰对决,却发现远方尘土飞扬,几千匈奴兵围了过来,并摆开了阵势。
随行的百名骑兵已经都吓傻了,掉转马头就要往回奔,但此时李广说:“不能跑!”
喊住众将的李广说道:“此时我们离大军数十里路,我们这百十来号如果一跑,人家这几千人射我们跟玩似得,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匈奴人必定认为我们是大军的诱饵,从而不敢攻击我们。”
李广此时估计想明白了那三个匈奴大侠是干啥的了,于是反其道而行之,也玩了一把心跳,李广接着又命令所有的骑兵不仅不能跑,还要往匈奴人的方向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的地方才停了下来。
接着李广又下令道:“全体下马解鞍!”
手下的人说:人下马就完了,咋还得把鞍卸了?人家要是杀过来咋办?
李广道:匈奴人认为咱会跑,现在咱偏不跑!把马鞍卸下是为了迷惑他们,别废话!都卸马鞍!
匈奴人如李广所料,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派了一个骑白马骑兵出来探虚实,李大侠看到后,马上备鞍上马带着十几个人冲了出去,射杀白马将后又回归本阵,再次卸下马鞍。
天色渐晚,越演戏越上瘾的李大侠又命令所有的士兵都把马匹放了,躺地上睡觉。
被李广弄迷魂了的匈奴人始终搞不清眼前这一百多搞行为艺术的汉朝人是闹得什么鬼。
半夜风大,人家嫌冷撤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李广带着一百多刚睡醒的骑兵回到了上郡,这出草原版的“空城计”迅速的成为了整个军界的美谈,诸葛亮的那一出空城计是罗贯中帮着唱的,但人家李广这出可是真的。
真牛X!连城都没有,就特么裸着唱!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整个舆论在热捧李大侠孤胆英雄的同时,最高层领导却并不这么看待这件事情。
最高层的态度是:身为主将冒然追击而且不通知大军,此举万不可取!而且居然还在生死关头搞行为艺术!
这就好比李云龙同志拿机关枪当突击队队长时,兄弟们是嗷嗷叫的飞起来去咬人的,但旅长却大骂李云龙你个王八羔子!
李广是一个大侠,却并非是一个好的统帅,这一次“空城计”之所以能够唱出来,最大的原因在于运气不错。
两军强弱悬殊,野外相遇,无论你耍什么花招,离得这么近,吃掉你都是分分钟的事,你自鸣得意的那些小弯弯绕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得益于这个匈奴统帅当时很偶然的一个进退抉择。
身为大将,你的能耐不应该表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演出“空城计”,而是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空城计”。
与李广同时代成名的还有一个叫做程不识的将军,这个将军,估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因为他并没有李大侠那样的赫赫威名以及动人的英雄事迹。
不过这个人有个外号,叫“程不败”。
这个外号就透露出来了很多信息,程不识之所以不败,在于他谨慎的带兵方法。
程不识曾经这样评价李广:李广治军松散,并没有那么多规矩,又能和士卒们打成一片,所以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劳。我治军严禁,注重安营扎寨,哨兵巡查,行动起来,全军一起动,驻扎营盘,敌人偷袭不得,军中事务繁忙,所以士兵并不喜欢随我征战。
程不识这一生,压根就没怎么和匈奴有过正式的交手,不是碰不上,而是碰上了,一看打不动,匈奴人就掉头跑了。
前面我们说过匈奴人的用兵习气:“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人家最在乎是自己这命,一看你眼神不对赶紧跑。
那么相反,匈奴人跟你玩命打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你在人家眼中是盘菜,还是打更合适,所以就“利则进,如鸟之集了”。
比如每次碰到李广先生时。
《史记》中是这么评价李广的:“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
李广行军没有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这一说,战士们咋舒服咋来,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参谋部中的各种文书战策也是越简略越好,但人家却没遇到过啥危险,因为远远的布置了预警的哨兵斥候。
总说李大侠命不好,其实按他这辈子的寿命来看,这命就够好的了!
别说真让他碰到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哪怕就是遇到匈奴大规模偷袭,就您那点警戒,你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让人家围歼了!
看李广打仗,其实就是一帮汉化了的弱版匈奴,无组织无纪律,毫无章法可言。
也因此,你这辈子也甭想在匈奴这打下来大胜仗。
别看人家匈奴也无组织无纪律,但人家天生就是干这个的!
人家没有章法,你也没有章法,但人家的单兵素质比你高一大块,你怎么跟人家打?
哪怕你李广是大漠第一高手,但一个C罗带着一群中国男子足队员是踢不过从小就玩球的巴西队的!
程不识的带兵,更趋向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打起仗来,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要指望敌人不打我们,而是要让敌人看见我们就一脑门子官司,知道打也打不下来。
程不识的带兵方法和他的不败战绩,也隐隐约约的为中原民族指引出了对战草原民族时的胜利关键点。
纪律!
伟大的战术改革,就在这一次次的试错和探索中,开始渐渐萌芽!
而且要知道,带兵打仗,带出去的都是国家的精锐,都是国家最关键的资产!你可得好好保护国家资产!
就好比在赌桌上,最基本的底线就是永远留在牌桌上,程不识就是大领导们最喜欢的一类牌手,人家永远小胜不败,而李广则是领导们最头疼的那一类。
说他不行吧,眼睁睁总打出神奇的精彩案例,说他行吧,只要他带兵出去领导就右眼皮狂跳,心脏总突突到一百八。
让领导不放心,是李广悲剧的一个最强背景光。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你总让我担心,让我不放心,让我一个劲儿的往嘴里揉“速效”,那我还是别用你了,最起码落一个心理踏实。
归根结底,错的不是领导,而是李广自己。
但是,由于李广驻防过几乎整条北方边境线,在匈奴那边又是大名鼎鼎的大侠般人物,武帝还是将这次的新一代将领选拔考核名单中,最后加上了这个并不是自己嫡系的大名鼎鼎的飞将军。
是骡子是马,都给我遛遛吧。
四路军出塞。
卫青出上谷(河北怀来),公孙敖出代郡(河北蔚县),李广出雁门(山西右玉),公孙贺出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四队万人军出发,却带回了各自不同的答卷。
有打酱油的,有立大功的,也有损失惨重的,这四张答卷以非常丰富的结果覆盖率给武帝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
先来说打酱油的,公孙贺同志带着一万骑兵出去进行了武装观光,在体味了草原的大漠孤烟直后,毫发无损的带着队伍回来了。
再说损失惨重的,惨重也分小惨和大惨,小惨是公孙敖,公孙敖出去就碰到了匈奴正规军,数量不详,不过一番大战之下,公孙敖最终仅率领三千骑兵突围,战损率高达百分之七十。
之所以把死百分之七十叫做小惨,是因为李广同志比这个更惨。
李广老先生出去就遇到了真正匈奴主力,匈奴单于一听对面是飞将军李大侠带队,马上下令,李大侠是人才,要活的!
在数倍于己的敌人围攻下,李广军全军覆没,而且李大侠被匈奴高手们逮着了。
不过由于李广自带免死金牌光环,所以兵败后没有被杀,而是受伤被俘,匈奴兵把受伤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网袋里。
按说这回再咋唱空城计也没戏了,您都让人装兜儿里了,但李大侠岂是寻常人物!
人家先是装死,各种吭叽,让匈奴人麻痹大意。
在跟着走了十多里路后,李广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李大侠突然纵身一跃,跳上了那匹好马,顺手把那个匈奴兵推下去,抢了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而去。
匈奴单于听说大怒,煮熟的李广咋又飞了!于是派出了数百精骑紧紧追赶。
李广这边尽显英雄本色,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一边跑一边射杀追兵,再次在一V好几百中扬名立万,最终成功逃脱,一路收敛残兵回到了京师。
太感人了!但赔个底儿掉。
唯一成功的,是卫青那一路。
卫青的这一路,也遇到了匈奴部队,不过这一路的匈奴军队却并没有具有那两路压倒性的优势,被初出茅庐的卫青追着一路杀。
而且更难得的在于卫青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深入险境,直捣了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并斩杀匈奴七百余人。
此次战役的答卷交回后,武帝封卫青为关内侯,李广、公孙敖则死刑,但允许交钱赎罪回家反省。
卫青的战功程度,其实真算不上什么大捷,不过象征性的意义却很重大。
虽然杀敌并不多,不过凡事要拉过来比一比。
那两路直接被人家敲掉了一万七千人,而人家卫青则颇有斩获,杀入捣乱的还是匈奴人的祭天龙城,意义更是不凡,这就好比去铁岭上访还是和去北京上访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龙城大捷后,卫青向武帝为李广和公孙敖开脱,说道:若不是二位将军牵制住敌方主力,他也无法取得胜利。
武帝道:真仁义也。
我们要客观说一下,卫青所说的,那两位将军牵制住了敌军主力是个啥意思。
首先要说,这次的军事行动,卫青的运气成分很重。
比如说人家公孙贺,人家这运气就很赞,人家出去公款武装旅游一趟不就啥也没碰到嘛!
也比如说李广和公孙敖,他们的运气就很差,他们分到的那个方向,直面阴山,是历来匈奴主力的出没之地,而卫青分到的那一线,是草原的城乡结合部,属于匈奴本部和左贤王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
在这里,我们要交代一下,对于匈奴来说,他们的龙脉在哪里。
每个民族,都有发祥之地,比如说我们华夏民族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后来山东因为孔老夫子的加持功力和山东大汉的淳朴厚重成为了中国人的脊梁,满族人民将白山黑水视为龙脉,耶路撒冷是基督徒的圣地等等。
这些圣地,都无一例外的从肉体到灵魂的养育并壮大了这个民族。
没有这些地方,很可能这个文明就无从谈起。
对于匈奴人来讲,他们也有他们的圣地,这块地方,就是阴山。
定河南
阴山的蒙古语名叫做”达兰喀喇”,翻译过来就是“70个黑山头”,质朴的蒙古人民很有可能数了阴山的山头数,不过顾名思义,这是一大片山。
准确的讲,阴山应该称为阴山山脉,从我们现在的地图上看,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主体在黄河的那个大几字的最上面“一横”,呈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
阴山山脉海拔其实并不是很高,2000米到400米不等,不过这道山脉却妙在它的南北落差极其不对称。
它的北坡非常舒缓平滑的伸向了内蒙古高原,但南坡却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接砸到河套平原上。
这道1000多米的巨大落差,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
阴山也因此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成为了河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农牧两可,而北边则雨量稀少,只能是牧区,但草场的水平就不可与阴山以南同日而语了。
阴山南面这一片,就是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了。
河套平原严格意义上来讲,其精华地带分为“三套”。
“前套”,“后套”,“西套”。
这三套平原因为在400毫米等降雨线外,所以从天时上来讲,本不适合做农耕地的。
但因为阴山和黄河的存在,这片土地非常神奇的成为了鱼米之乡,今天仍然是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这条长长的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匈奴的生命线。
阴山南面,有黄河水的灌溉,千里沃野,宜农宜牧。
其北是平缓的山地与半干旱草原直至大漠。
无论草原民族多么的耐苦寒,喜战斗,在物产丰饶气候宜人的地方生活也都是每一个民族所追求的,山南山北俩温度,搁谁都不愿意去冰天雪地啃沙子。
尤其到了冬天,它阻挡了气象预报中的老朋友,西伯利亚寒流的南下侵袭,使得阴山以南地区每年冬季不但西北风远比山北小,而且山南和山北的气温平均相差大约在6°—12°上下,这相当于一条棉裤的区别,在极端时期,相差会更大,达到两条棉裤的差距。
以这条阴山山脉为中心,是匈奴人活动的主要范围,也是匈奴单于庭的主管地点。
李广与公孙敖的出兵角度,就是直扑阴山方向的,而卫青的出兵方向,却是阴山东端,正是匈奴大本营与左贤王的城乡结合部。
所以李广与公孙敖的出兵大概率以身犯险,而卫青却高光归来。
通过这次试探性攻击,武帝得出了两个基本判断:
第一,匈奴不好对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削他。
第二,就是确立了以卫青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军代表。
李广,虽然再一次成就了孤胆英雄的大漠第一高手之名,却也永远失去了武帝对他的军事期望,自此之后,要么干的是牵制,要么做的是殿后,总之,大场面是再也没有他的机会了。
关于李老将军,后面还有他的戏码,眼下他还在家闭门思过,不过人家匈奴人的圣地被卫青武装上访后心情大为不爽,展开了报复。
匈奴人的报复方向很有意思,也很有头脑,他选择了汉朝的东北区域,而并非帝国的心脏西北方。
匈奴不断骚扰东北方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防备少,抢一把就跑的成本低。
第二就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袭扰你的远方边陲将你的人力物力不断往这个方向调,损耗你的国力,让你疲于奔命。
折腾你几年你就怂了,到时候还是得乖乖的给我上贡送姑娘。
不得不说,这个战略,是很有可行性的,深得游击战之精髓。
不过匈奴人并没有想到,他的对手业余军事爱好者刘彻已经渐渐摸到了战争的门道自学修了军事学位。
这是个大玩家,小打小闹是无法满足他的这颗永远也撑不满的雄心的。
人家从小就受过优良教育,睡前听过“田忌赛马”的高水平小故事,知道要拿自己的优势砸死你的劣势。
他追求的,并非一城一地之得失,并非一胜一败之荣辱,他要的,是将眼前的这个与中原文明缠斗了几百年的对手彻底从地图上抹掉。
匈奴追求的,是让你认怂。
而武帝追求的,是让你消失。
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立意是否高远,往往决定着最后的功业水准。
李嘉诚先生那有副对联,很高远。
上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下联:“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李先生这座右铭就是温柔版的刘彻。
这副对联更主要的是强调发大愿,接中缘,享小福,尽自己人事后对天命的随缘。
不过比较搞笑的是,这个对联是收复新疆的史上第一曾黑左宗棠先生做的。
这人也很复杂,结合他这辈子的活法,真没看出来这是他写的。
匈奴压根就没想到,武帝根本就没拿东北边的死活当回事,他早已经将眼光瞄准了匈奴的胸膛。
不过眼下渔阳(今密云)已经成为了重灾区,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老朋友和平大使韩安国。
韩安国作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在马邑围剿失败后就因为表错了态而被边缘化了。
这位七国之乱中几乎和周亚夫等量齐观的名将被武帝流放到了东北前线为祖国戍边疆。
不过韩安国似乎命里比较招人,这位老将军在哪,哪里就会遭到各种各样的军事打击,当年在梁王手下为将,赶上了几十年一遇的七国之乱,让吴楚联军围殴的很不体面,如今来到渔阳,又得到了匈奴方面的重点照顾。
在卫青他们刚刚班师没多久,入冬后,匈奴就派出了数千骑兵攻打渔阳。
韩安国在艰难扛过这波攻击后转过一年的秋天,在我们的农民伯伯们丰收农忙之际,那边贴了秋膘的匈奴人又杀过来了。
这次匈奴人兵分三路,东北边是出动了两万铁骑,突袭了辽西(河北卢东县),杀了辽西太守并劫掠了几千人口。
另一路一万骑兵杀向了渔阳,这次韩安国手边仅仅千余骑,几乎全部战死,而且就在韩安国即将壮烈殉国之际,燕地救兵赶到,救出了韩安国,保渔阳不失。
与此同时,匈奴本部那边,兵出雁门,击败雁门都尉,杀千余人。
整个帝国北疆全线告急。
武帝命驻防马邑的卫青救雁门,驻防代郡的李息驰援渔阳,反击侵略者的暴行。
马邑距离雁门仅仅一百公里,卫青带领着三万精骑不到半天就赶到了雁门战场,再次展现匈奴杀手气质,斩杀数千匈奴骑兵,匈奴败走,解雁门之围。
那一边的李息则打了一回酱油,保持了汉军每出兵必有一路打酱油的优良传统。
有韩安国那样的天生招人的,也就有李息这样天生打酱油的,李息将军后面还有多次精彩的酱油演出,敬请期待。
此次的雁门大捷再次印证了武帝的想法:这个卫青可堪大用。
既然如此,武帝开始筹划一出大戏,这次的目标清晰明确:河南地。
“河南地”现在的精华地带就是我们说的河套平原,当年秦始皇曾经派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又迁徙了3万户罪犯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不过后来天下大乱,河套地区又被匈奴夺走。
“河南地”之所以重要,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另一方面,从它的名字也可以听出来,它处在黄河以南,匈奴占据着这块地方,汉朝无险可守,匈奴势力最近的地方距离长安仅仅七百里,但如果这块地方被夺回,凭借着黄河之险,黄河以南就可以被汉帝国抓在手中。
河套平原物产丰硕,不仅是天然牧场,土地同样适宜农耕,换句话说,这块地方如果被夺回来,是可以被中原人民巩固的住的。
武帝动了心思后,匈奴同样也没闲着,在前128年秋的偷袭之后,匈奴人再次出击上谷,渔阳,不过这一次,武帝并没有按照匈奴人给出的牌出。
武帝直接放弃了对东北二郡的军事支援,任其自生自灭,令卫青出击西北。
目标“河南地”的白羊、楼烦二部。
前127年早春,卫青领五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并没有直接对距离较近的楼烦部展开袭击,而是向西运动,绕到匈奴军的后方,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
在完成包饺子的收口后,卫青率军火速南下,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并趁两个部落毫无防备之际大开杀戒。
白羊,楼烦二王根本就没有想到,几十年都无敌入侵的河套平原突然出现了这么多凶神恶煞,根本来不及思考就带着自己的亲信开始突围。
汉军一路开始收割,白羊,楼烦二王北遁,卫青一直追到高阙(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连绵阴山中一缺口,状如门阙得名)才收兵。
此一战,纵横两千余里,创下了中国战争史的奔袭新纪录,卫青居功至伟,战功卓著,而且,发了大财。
战后清点,斩首两千余级,俘虏三千余人,收获牛羊百余万,两个部落经营多年的家底被卫青一股脑打包带走。
战争过程极其简短,战争结果极其丰厚,在这里面,有两个疑问。
第一,为啥在偌大的草原上,卫青可以把两个大部落包了饺子。
第二,卫青为啥在接连几次的战斗中,可以打出大胜仗的歼灭战了。
因为中原民族终于抓到草原民族基因中的弱点了!
季节和兵制!
这次卫青出征河套,时间上算是打在了匈奴最脆弱的时候。
草原上最脆弱的时节,就是早春。
再往后面,细心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每次武帝打匈奴的时间,基本上全部选在了二、三月。
其实不光我们打匈奴的时间在慢慢形成套路,匈奴南下抢劫的时间往往也比较固定。
基本都在秋天和初冬。
再后来这俩国家的出兵时间就跟打明牌一样,两国人民全都是心照不宣的到了日子就一级战备。
这是啥原因呢?
这要说一下游牧民族的生活周期了。
游牧民族,所有的财产基本上都是牛羊,交通工具是战马,这些牲口使得草原民族的作息变的非常可控。
每年春天羊要产羊羔,整个草原非常忙,草原民族因为接羔、分群等等固定动作会很累,而且经过一个冬天的消耗,所有的牲口也都很虚弱。
羊瘦马弱人忙,并不适合出征,这个时候单于喊你满世界打架人家部众们也是不答应的。
到了初冬,春膘,水膘,秋膘三膘贴完的牲口们膘肥体壮,羊肥牛壮马有劲,整个草原特冷还没事干,留在家里吃牛羊属于败家行为,这个时候,单于们就该号召部众们去南方打家劫舍去了。
这时候,不用动员草原老少就嗷嗷嗷唱着歌骑马南下了。
所以一入冬,整个北方前线就全得一级战备警戒。
同理,打游牧民族,尽量不能秋天上,这时候人家是最有劲儿的时候。
打他就得选他们最虚弱的春天。
春天打匈奴,有两点好处。
第一,匈奴的牲口繁衍问题就将出现灾难。
产羔期的牲口们是禁不起折腾的,大军一到,你避军逃跑会使大量的母畜流产,大量的牲畜死亡,这就好比在夏天给农民的地里放一把火一样。
让人家绝收,这很缺德,但上升到国家战争层面时,这就叫弱点,只能正视。
第二,匈奴的马力跟不上。
草原上的马在经过了一整个冬天的洗礼后标准的马瘦毛长,此时的战马速度慢耐力弱。
你可能会问,汉朝的马也弱啊,冬天谁的牧草都不行啊。
没错,但农耕民族创造的能量总量大这个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每有春天大战之前,政府都是要调拨粮食去喂战马的,虽然耗费巨大,但这就能保证战马到了春天不掉膘有长劲。
这一来一回,汉朝的战马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汉朝是如何利用马的优势呢?
说到这里,终于来到汉朝骑兵的战术革新专场了。
提早四百年出现的“突骑”战术
一提到骑马打仗,我们脑海中可能出现的场景就是三国演义中,虎牢关前的三英战吕布,张飞和马超的几百回合挑灯夜战,极其生猛精彩。
但很遗憾,此时此刻,这种马战是没有的。
包括真到了三国时代,这种上将回合制的长兵器马战也是没有的,那都是罗贯中先生为了好看而虚构的。
因为此时马镫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而且即便马镫发明出来了,马战也极少这种马上抡兵器好几十回合开打的,这都是小说演义的。
马战基本上全都是如下图的高速冲锋一回合看谁透心凉的。
此时没有马镫也就意味着你的腰跨和腿无法在马背上借力使劲,你不仅无法各种挥舞做动作,你还要腾出一个手去挽缰绳。
这也就导致了马战的杀伤性很局限,因为你只有一个手能腾出来做动作,也就只能使用短兵器。
就像这样。
这样的看着视觉效果也许不错,但是谈不上什么杀伤力的,因为你的杀伤半径和杀伤距离太小了,而且你这舞舞渣渣的目标太大了,容易让人家一箭干掉。
你可能会问,匈奴人也没有马镫,但人家来去如风的组团抢劫时杀伤力并不弱啊?活活吓了汉朝七十年。
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匈奴人组团抢劫时遇到的抵抗并不强烈,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建制军团。
真到了两国正规军对垒时,当他面对的是汉军正规步兵团时,他的优势并不大,骑兵对步兵的碾压优势在马镫发明后才建立起来的。(包括卫青发明突骑战法后,骑兵对步兵优势仍不大,后面会详解)
第二,大汉这七十年主抓经济建设,没铁下心跟你互撕。
第三,人家有一手骑射本领,就是骑着马看到目标后在颠簸的马背上迅速解放双手搭弓射箭。
前面两点,其实都好说,但这骑射的第三点,成为了汉朝骑兵与匈奴骑兵无法逾越的障碍。
匈奴人之所以可以在马背上骑射杀敌来去如风是因为人家从生下来就和马摸爬滚打,打狼你需要骑射,打猎你需要骑射,打人你更需要骑射,练不好你就得饿死。
在匈奴那,骑射是刚需。
但中原人民这就并非刚需,骑兵入伍前是拿锄头的,骑射这技术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是搞不定的。
也因此,骑兵也被一直定位成了侦查,警戒,偷袭和配合步兵主力的工种。
但这样的定位到了武帝一朝就不行了,因为此时的骑兵不能仅仅配合步兵防守反击,你还要杀出去打歼灭战。
一旦战略目标由依托长城不让你进来转变成跟匈奴死磕,步兵马上就没用了。
因为匈奴人哪怕打不过你,人家掉头尥蹶子就跑了,你两条腿永远追不上四个蹄儿。
你必须换工种!
这也就需要汉朝的骑兵能够硬碰硬的干掉匈奴骑兵。
但眼睁睁的骑射天赋差距在那呢,你要是跟人家比远射你就死定了。
比如李广大侠的一生,就是拿己之短磕敌之长的典型代表。
你自己可以射杀对方的射雕大侠,但你的队伍却并没有人家那样全民皆兵的素质!
李大侠的一生,基本上只要过了长城进入草原,就很少带回来好消息。
但与之鲜明对比的程不识将军,一生让匈奴不敢正视。
程不识的“成不败”开始让中原民族审视自己的“成”与“败”。
为什么他就能例外呢?
为什么程不识就可以永远不败呢?
因为匈奴的骑射在程不识那不好使!
再往深里究,是由强大的纪律性组成的军事方阵放大了中原民族的战争力量!
论正规战争,匈奴怎么能和尸山血海中战斗了成百上千年的中原民族比经验呢?
基本上步兵的阵法,谋略,士兵的训练方式在汉朝时就已经很成熟了。
跟你比骑射,我们永远也比不上。
但是,跟你比纪律,比团结一致向前看,比总能量的集中调度,你们比我们差了上千年!
我们是治水杠黄河的民族!
我们是基建狂魔造长城的民族!
我们是打过上百万规模战争的民族!
我们是所有适龄男子在一声令下驰援长平战场包饺子的民族!
在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所最令人害怕的战争力量从来不是个体的天赋异禀!
而是成百上千人旗帜鲜明整齐划一所聚拢迸发出的恐怖力量!
你们因为草原的基因天生打起仗来就是一个个松散的个体在各自为战!
你们令人恐怖的地方不过是追不上的马和高质量的骑射!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阵法和纪律由步兵牵引到骑兵上呢?
我们建立在马上的移动军团将弥平你们的个体优势,摧垮你们民族的生存力量!
自卫青开始,汉军的骑兵战术开始不再与匈奴人较量远射,而是将步兵的正面冲锋战术移植了过来,跟匈奴人玩肉搏来抵消掉匈奴人的骑射优势。
所有的骑兵编队,组成冲击方阵。
如步兵军团般,成整齐建制的向敌人高速冲击而来!
这是从未见识过老一辈骑兵作战的卫青对西汉的骑兵部队做出了一次跨时代的关键性战法革命!
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在关键要素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提前了四百年发明出了突骑战法!
这场革命,将骑兵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
大汉的骑兵部队由“骑射部队”转变成了“突骑部队”。
之所以说这是跨时代的战法,是因为没有马镫,突刺为主的战法非常困难且受伤率高。
正常有马镫的情况下,骑手可以靠双腿和腰发力,双手持矛突刺和砍杀,这样既准有稳而且不用担心刺杀对手时的后坐力。
但卫青时代的“突骑”战法是每个骑兵一只手挽缰绳,一只手将长矛长戟夹在腋下手腕攥住枪杆,利用马的冲击速度,击杀匈奴人。(如下图缺了一只手的詹姆)
大汉骑兵改为“突骑战法”玩肉搏后有三个好处。
第一,根据动能=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除以2这个公式,马战的最大杀伤效果,实际上是人马合一的扩大质量和速度。
在这样的高速度下,靠着强大的惯性,只要你的兵器沾上匈奴人,基本上就是必死的伤。
第二,汉军的护甲比较先进,这样无论是肉搏还是冲锋时面对匈奴的马刀和弓箭都比较占便宜。
第三,确定战术后,汉军的长兵器可以派上用场,他们的则是马刀这种短兵器,你的兵器在正面肉搏时比他的长。
这在战场中非常重要,一寸长,一寸强,骑兵方阵大戟长枪的正面肉搏冲杀比匈奴人的马刀厉害多了。
第四,春天时汉军的战马有劲,匈奴马跑不过,这就导致了一旦汉军突骑距离匈奴骑兵够近时,将形成碾压优势。
过去的情况是,双方骑兵见面后,离着一段距离,双方就开始远距离抽射,但汉朝骑兵往往只会定点任意球,而且脚法普遍中国队。
但人家对面的匈奴人却可以各种盘带后突然起脚施射,而且脚法还刁钻准确。
这就导致了双方在一通爆射后,汉朝骑兵让人家都给踢死了。
但改革后,就换了天地。
双方开始照面后,汉族骑兵根本不再摸弓箭,而是在各种护甲下列阵全速向你匈奴人冲来!
只要双方的距离缩到了几十米的距离内,等待匈奴人的就只剩下上腾格里(草原老天爷)那报到了。
因为你的马跑不过(汉马战前喂粮食,有长劲),你的防御手段并不高。
两个民族间的战争由骑在马上的弓兵互射变成了骑在马上的步兵打弓兵。
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就好比所有的战争布阵时,都是步兵在前,弓兵在后。
步兵在前面挡着,后面弓兵射箭打对方的后援。
一旦前面的步兵打没了,军阵散了,后面的弓兵就变成了极其脆弱的兵种。
当然也不能光说好处,这种战法对汉朝骑兵也有两点劣势。
第一,排在前面的汉朝骑兵在冲锋缩短两军距离时有可能会被匈奴人射死。
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突骑方阵冲锋”的战法只能被中原民族所使用,而草原民族根本学不会。
因为如我们前面所说过的,步兵的战法、谋略、训练的方法经过了上千年的磨合早已成熟,中原能够通过练兵方法和护具让步兵成建制成阵型的去正面搏杀!
如今只是将步兵战法换到了骑着马。
卫青可以极大的借鉴前人孙武白起韩信等千年将魂的练兵智慧,去将骑兵部队打造成骑兵方阵。
让大汉骑兵们在冲锋中甘冒矢石,去冒着被射死的危险去冲锋到匈奴人面前。
而且实际上,看着挺危险,其实损失并不大。
因为一旦汉骑兵决定突骑冲锋后,就会将身体很好的和马融为一体,人身体往往是藏在马身后的。
现场造型颇有点类似于子龙这样的。
大家可以想象中国队压水花(这回不是足球队了,是跳水队)
谁也不会张牙舞爪的当活靶子冲过去。
而且他不像过去要张弓射箭时,身体的躯干和脑袋往往是完全暴露出来的。
更大的风险其实是马匹的关键部位被射后马匹摔倒导致的骑兵摔伤和压伤。
第二,你在全力冲锋刺死对面的敌人时,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你捅死他的时候往往也容易被反作用力给顶下来形成摔伤。
哪怕后来有马镫后主流的骑兵对战时,双方大规模骑兵部队对突时基本是上面这个样子的。
无异于两辆高速小坦克对撞。
伤亡率很高。
这也是为什么此时的“突骑”战法真正在中原政权对战时并不有多大的优势!
因为没有马镫,你的后坐力导致哪怕你刺杀不移动的步兵时,你自身堕马的几率仍然非常高。
这往往就变成了骑兵和步兵一换一了。
突骑战术发明后,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往往也只有在僵局冲破敌军方阵时才会上造价高的宝贵骑兵部队。
但是,此时大汉的“突骑”战术却变成了专门对匈奴人的杀星战术!
还记得前面我们说的,匈奴人的习性吗?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
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人家一看不对,第一反应是跑!是保自己的这条命!他们并没有中原政权那种拢住步兵方阵不被你冲垮的纪律性!
这也就导致了当汉骑兵军团集团冲锋足够近时,所有的匈奴人不是迎过来跟你干!
而是扭头玩命跑!
但你的春马跟汉军的粮食马根本跑不过,这就变成了匈奴兵在前头跑,汉军在后面加速度撵上,一枪扎死。
双方的马都在往前跑,匈奴马的前冲速度抵消了很大的后坐力!汉军扎死匈奴人后倒并没有太大的后坐力了。
汉骑兵因此反而伤亡率并不高!
所以汉军此时所谓的“突骑”战法,只对匈奴人有奇效!
有些埋怨我在所谓“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笔墨的同志,还会有这个感慨吗?
上一章不写匈奴的习性和草原的逻辑,此时就根本解释不清楚为啥卫青霍去病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这两点劣势,在中原民族千百年来的练兵方法下,根本不叫个事。
我们的奖惩的军法以及训练会让战士们卯足劲视死如归的向前冲。
而且卫青的战法改革后在出兵时机上也开始对匈奴形成毁灭性打击。
卫青的出兵时间近似于一种帮匈奴断子绝孙的套路。
狂魔级别的匈奴民族自治区的计生委主任上岗了!
太他妈可怕了!
大漠孤城
匈奴人的游牧习惯一般是在春秋多活动,多搬迁,不容易摸到规律。
因为春天牧草在经历了一个漫长冬天后还没有长出来,资源不丰富,须常转换放牧点防止啃秃。
到了秋天时,需要多让牲畜多移动,多动多吃养秋膘,同时扫荡春、夏、秋三季剩下的牧草,延缓进入救命的冬草场时间。
到了夏天和冬天时,游牧民族往往就要进入半定居状态了。
而且定居的地方往往是比较固定的。
因为草原虽大,但适合季节性定居的地方就那么多。
夏天的时候,游牧民族往往会选择多山多水的地方,因为夏天温度高,对游牧民族需要面对三个巨大威胁。
瘟疫、缺水、蚊虫。
选在山区会有风大,融雪多,蚊虫少的好优势。
尤其多水的山区,这种地方并不多。
到了冬天,游牧民族往往更要选择山谷背风出进行定居。
因为草原冬天会下大雪,山南坡可以避风寒,还因为受风面的山坡雪较薄,牲畜们更容易吃到草。
所谓的冬季草场往往也是指这种具有特殊地理特点的山区草场。
所以夏冬两季,往往都是游牧民族近似于定居的季节,这个时候,容易被找到,而且容易被打歼灭战。
但看似两个选项,实际上只有一个。
你中原人绝对不能在夏天去找茬。
因为夏天的草原你中原人很难进去,大量的蚊虫叮都把你叮死了,而且夏天的草原马已经缓过劲来了,整个游牧民族属于战斗力开始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能触霉头。
最完美的时机,就是晚冬早春。
经历了五个月冬季的草原民族这个时候极其脆弱。
马瘦毛长光剩蹄子肥了。
不仅战斗力差,还因为聚集在一起没来的及散开换草场使得非常容易被包饺子打歼灭战。
卫青的肃清河南地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完成的。
从来未见过的,恐怖的,突骑战法在早春的突然袭击下使得白羊楼烦两部几乎被断了根!
这就好比一种前所未见过的新型病毒突然出现后,靠着本身的抵抗力根本就没有能力抵抗!
比如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向美洲传播天花迅速灭绝了印第安人。
千年来,都是我们射你们,咋突然蹦出来这种打法!
更可怕的是,根本没有解药!
唯二的解药,就是中原军制配马镫(原因两晋再讲)以及汉帝国自我老去崩溃!
这两味解药,都需要你无可奈何地等下去。
这场战役,卫青尽复昔日蒙恬所获故地,河套平原再次回到了中原文明的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河南地的陷落使盘桓在阴山南麓的匈奴本部失去了原本的战略纵深,心脏腹地被暴露了出来。
为了巩固这个地方,武帝修建了著名的西南抗匈前沿要塞,朔方城。
我们要记住这座城,因为这几次军事战役,再加上为了建这座城,武帝已经几乎把前面祖宗三代积攒的这堆家底都打光了。
你可能会问:干啥了?这就都打没了?
打仗是一方面,修城是一方面。
没有一个能随随便便成功!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下武帝这钱都是咋造没的。
打仗的成本不多说了,卫青虽然每次带的兵都不多,不过都是精锐骑兵,一个特种兵和一个大头兵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之前我们也在很多战中详细讨论过。
先说个结论吧,一个汉朝骑兵的成本至少是十个步兵的挑费。
打仗的成本先不提了,这次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前面没说过的一个问题。
凭空修出一座城是个啥工程?
有四要素:
第一,要有人,大量的人。
第二,要有修城的专业工具。
第三,要有修城的工程材料。
第四,要有大量的粮食。
缺一不可。
先来说人,武帝征发了十万多人去修建这座城。
再说专业工具,大量的生产工具要从关中与中原地区往朔方调。
再说工程材料,极度缺乏,无论是石头还是砖,都要现场制作,一切重头来。
说完上述三点后,最可怕的第四点要找你算账了。
得用多少粮食?
这个时候,朔方的地理位置开始无限放大此次工程的巨大成本,为了通俗解释,我想到了一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
外卖。
为啥外国的外卖行业发展不起来呢?
为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京东可以当天就到货呢?
因为人口密度。
中国的大城市中,一栋楼抄起来就二三十层,一线城市人口抄起来就突破千万,所以人口密度导致了外卖员跑一栋楼也许可以送上好几单,大型电商的仓库可以在当地根据大数据算法提前把货备足。
如此一来,外卖单价不仅能下来,外卖人员的总收入还能上去,这在哪怕发达的欧美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很难达到的。
没办法,人口密度在这里了。
“城镇化”的最伟大意义,就是通过人口的集聚产生高人口密度从而放大财富的产生效率和规模。
为啥越是高层多的地方房价也越贵呢?
按说大高层停车也费尽,物业费也高,上下还总得等电梯,活着多特么累啊!
你叫外卖,下馆子,逛商场,当白领还方便了呢!
只有人才、人力、资源的总量和密度上来,出现集聚效应,经济才能迸发,活力才能显现,各方面的成本才能降下来。
衡量一个城市的房产是否投资有一个硬性指标,就是看新涌入的青壮年人口数量。
迁移到武帝修建朔方城,也是一个意思。
看看朔方城在哪吧。
离咱当年谁也进不来的圣地老区近700公里,离关中平原近1000公里。
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物质储备等等所有方面几乎全是零!
这也导致了在朔方建一座城的成本与在中原建一座城的成本相比,可以达到惊人的数十倍!
对,你没看错,数十倍!
人口,器材,原材料,粮食这四个方面,中原的人口高密度地区都可以就地取材,而且互通有无的成本也低,张村有铁锹,李村有石材,王村挨着粮仓近,赵村是人口大县,四个村一攒和,这城就开干了。
但朔方的人口需要调,器材需要调,坏了还不好修,因为工匠也不富裕,原材料也不好找,再加上粮食需要全国去调,所以成本程几何级数放大。
你可能会问,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呀,供十万人的粮食还费劲吗?
很费劲。
因为关中是产粮大户不错,但它的排量也大。
因为这里是首都,有常备部队,有官僚机构,有皇室开销,不建朔方城的时候,关中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需要每年经黄河漕运以及豫北通道往关中输血。
所以朔方城这个帝国西北角的工程成为了全国性的运粮大输血。
朔方城在今天的内蒙古巴彦淖尔附近,距离最近的关中平原按当时的道路来算都要接近两千里。
更不要提当时的关东大平原了。
据史书中记载,自山东中原往朔方调粮的成本达到了惊人的二百比一。
也就是说,二百斤粮食,能运给朔方一斤。
大量粮食的消耗在了运输的途中。
这座城也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成本最奢华的建筑之一了。
所以说,建千秋之功业,往往会成为黎民百姓的莫大悲哀。
建朔方城有用吗?
当然有用,它将整个河套平原从此牢牢的控制在了我们的手中,这成为了后来削匈奴的重要桥头堡。
但修这一座朔方城,却已经把国库掏的底儿掉了,别看汉初六十年的积蓄,根本禁不起这种规模的战役与工程。
按说到此,武帝应该停止脚步了,因为大事不能一块干,国力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年秦始皇就是大事一块上马结果二世而亡了。
不过武帝却比始皇帝有一点高明的创新之处,始皇帝只花钱,但人家武帝却满肚子花花肠子的能挣钱。
你可能会纳闷,一样的土,一样的地,都长那些东西,武帝咋就比秦始皇能挣呢?
因为武帝,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将金融玩到登峰造极的皇帝。
武帝是如何成为金融大鳄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详细的说,先来说此次战役的收尾。
再立大功的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苏建、张次公随卫青征战有功,封平陵侯、岸头侯。
不过另一边渔阳方面却着实无奈,韩安国方面本来就是被武帝战略放弃的一个点,兵将啥都没有,于是只能象征性的把烽火台点着然后固守待援,渔阳再次被匈奴施暴,被劫掠了1000多边民。
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武帝对于韩安国的战报很愤怒,不过并没有处罚韩老将军,而是调他去了渔阳的东北,世界的尽头右北平。
韩安国在颠簸流离与匈奴的高压之下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在了任上。
韩安国死后,武帝想起了赋闲在家的李广,命他即刻起任右北平去干太守。
和韩安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匈第一高手李大侠一上任后,匈奴方面听说当年煮熟了都能飞的李大侠守边疆了,并结合了各种江湖传言,比如只有李大侠看不见的,没有看得见还射不死的之类,将整个东北地区看成了军事禁地,纷纷躲着这块地方,能绕道就绕道,实在避不开了也快马加鞭,生怕让李大侠盯上。
于是,李广就这样在汉匈如此紧张的高压态势下,在抗匈一线当了好多年的太平镇守,最大的娱乐活动变成了上山打老虎,著名的“李广射石”(拿石头当老虎爆射)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
话说回来,失去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河套平原后,令汉朝比较意外的是,匈奴人并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
因为此时,匈奴的内部发生了内乱。
公元前127年冬,军臣单于死了,弟弟伊稚斜在权力斗争中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军臣之子於单自立为了单于,於单逃亡到了死敌汉帝国这边,梦想着借助汉朝力量帮助他复国。
草原的逻辑再次出现了,当你从大汉能和亲要来贡品时,所有人认你这个老大是没问题的,你父死子继的那一套还能说过去。
一旦两个民族开战,必须最众望所归的那个英雄被选拔出来领导我们南下抢劫!
於单跑过来后,武帝封他做了个非常黑色幽默的涉安侯。
多么有招降色彩的名字:跑过来就安全了!
不过武帝还没来得及用这枚棋子,没过几个月,於单就死了,伊稚斜那边则新王上任三把火,在转过年来的公元前126年夏天(罕见的夏天出兵),发兵数万攻代郡,杀太守恭,掳掠千余人;同年秋季又攻打雁门,杀掠千余人。
公元前125年夏(又是不按套路打的夏天),匈奴本部又出兵九万,分三个梯队骑攻入代郡、定襄、上郡;与此同时,右贤王部率军向朔方进攻,四路大军进犯,各边郡被杀者数千人。
针对伊稚斜接二连三的挑衅,武帝这位出了名的不好惹却并没有什么反应。
武帝一直很沉默在于他又在酝酿一次强力出击。
人家搁那憋大招呢。
草原民族的最致命弱点
武帝搁那憋大招的原因在于中原民族和草原民族之间的战争成本劣势再次显现出来了。
中原政权准备筹备一场与草原民族间的战役实在是太过于劳民伤财。
卫青的这几次出兵,所带者最多不过五万,但这整个过程中的人吃马喂各种消耗却是相当惊人的,欲了解详情,请回看“胡服骑射”那一章,我们详细的描写了骑兵与步兵消耗的巨大差别。
大规模的骑兵军团组建,是建立在一整套国家机器的系统上的,没有强大的官僚机构,没有足够的民力支持,没有强大的国家财政,想都不要想。
在上次的攻略“河南地”成功后,武帝的战略思维又上升了一个层面。
小打小闹的没劲,和少数民族作战,由于自身战争成本太高,必须打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歼灭战。
武帝是博弈论的高手,我这发一次大招太费劲,不能跟你仨瓜俩枣的逗着玩,我要集中优势彻底一拳打死你!
你跟他一年打上二十场,场场大炮打蚊子,不伤其筋骨,过两天人家又杀过来了。
你得把蚊子都拢一块集体消灭!
面对着巨大的战争成本劣势,在和匈奴人打了多年交道后的武帝终于发现了匈奴最终极的弱点——成材率低。
不要误会,不是说匈奴人的人才少,人家那的孩子生下来,只要能长大,就不用担心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战士。
成材率低,是指他们的生育数量低。
草原民族对于战争有着天生的优势,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活就是战斗,养牛养羊就要天天生活在马上,和恶劣的天气斗,和狡猾的狼群斗,自然而然的战斗力就上去了,而且全民皆兵。
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牢牢地制约着匈奴人养育孩子的数量。
原因在于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像今天的城镇化成为了最好的避孕药一样,养一个草原上的孩子与养一个中原的孩子成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农耕民族的孩子长到三岁基本就能帮大人打酱油了,爹妈不用太操心,扔个地方就能和狗剩二蛋子玩上一天,大点就能帮着爹妈带孩子做饭了,小大人们好用的很。
但是在草原上则完全不一样,孩子在能骑马之前每天都是险象环生的,不是担心被狼掏了就是怕被马踢了。
换句话说,两种生活方式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需要大人关注的成长周期的总时间和精力不同。
农耕民族的家长关注的成本就低,生出来也就苦个两三年,慢慢的他就能帮你干活了,越大越能干,还能出现大娃带小娃的人口红利,所以就更加驱使着乡亲们在白天干了一天活后晚上接着忙活。
所以经常看到一个汉族妈妈身后跟着一大堆孩子,比如说卫青他妈,社会最底层的卫大娘都生了这么老些个孩子。
游牧民族则不同,不可能像农耕民族那样敞开了生,首先草原的能量收集能力就低,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而且又要养羊,又要放牛,还要打猎,这种生产方式并非是孩子所能搭上手的。
再加上周围常常险象环生,不是地上的狼就是天上的雕,所以大人还需要腾出精力经常盯紧自己的娃。
这就导致了草原家庭既养活不了那么多的娃,又在很长的时间里指望不上自己生的娃。
生活方式和关注成本的双制约使得你无法肆无忌惮的生孩子,这就好比今天的一线城市即便计划生育放开后也生不动。
因为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后的的定位不再是帮你带孩子打酱油,而是奔着艺术家,学者,董事长的方向进行培养。
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更何况匈奴的成材不光成本高,而且夭折率也高。
草原上不比中原,各种天灾的危险概率也大大超过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遇到大天灾可以逃荒和吃余粮,但草原上一场没顶的大雪或者旷日持久的大旱或者莫名其妙的瘟疫,也许一个部落就被灭绝了。
所以我们从来看不到草原上出现人口爆炸。
这种较低的成材率也就意味着,如果草原民族的人口遭遇重创,他再缓起来的难度非常高!即便重整旗鼓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中原民族死上个几百万根本不叫事,没两年就回来了,秦末都打成什么样了,没多长时间人口数量就又都回来了,到了武帝年间比秦初最巅峰时还多了一千多万。
但匈奴则不然,极盛时不过一百万,还要算上老弱病残,他要是损失个二三十万,就属于伤了大元气了,多少年都难以缓过来。
因为你人口基数太小了!
比如现在的被拆散的苏联各国,脆弱的经济和突然损失的大量人口导致了他们距离二战都多少年了,男女比例任然缓不过来。
正所谓有利必有弊,优势的同时必然也会伴随它的弊端,你残酷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你的全民皆兵,但其实你却因此养活不出来足够多的草原战士!
农耕民族的弊端在战争成本,游牧民族的劣势在于人口基数。
匈奴已经兴起几百年了,越混越壮大,算是族运昌隆。
不过他们的好运气到头了。
他们碰上了一个从来不在乎成本,而且极其能将成本转嫁到百姓头上的汉武大帝!
武帝,是匈奴这个民族的一个大劫难,他又玩了把大的,这次的目标,是歼灭匈奴本部的西方援助,右贤王势力。
公元前124年春,李息、张次公为将军率兵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部,起迷惑作用。
卫青率领本部三万骑兵出高阙,游击将军苏建、彊弩将军李沮、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率数万人配合。
东西两路军,总兵力共有十余万人。
卫青率四将军自朔方出发,经高阙过阴山,展开七百里长途奔袭,目标直指右贤王王庭。
右贤王那边是得到信的,但是他成竹在胸,根本没有当回事,而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行了春季大派对,整个部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右贤王之所以没有太拿卫青当回事,在于他远远地西迁了本部势力,在他的王庭驻扎地与高阙之间,隔了几百里的戈壁与山地。
他认为这段无人区是汉军不可逾越的障碍,不过他肯定没有好好研究卫青的千里奔袭“河南地”的战例。
他忽略了,此时的汉军,已经具备了骑兵军团的长途奔袭作战能力了。
而且不得不说,中原政权的骑兵战法及水平在这个时候几乎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巅峰。
完全是机动化的,训练有素的突骑部队,在卫青这种卓越的将领指挥下,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最早的坦克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骑兵军团的长途奔袭作战能力”,它需要什么关键要素呢?
第一、专业的向导。
第二、大量的战马。
右贤王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摸准了什么呢?
并非因为他认为他藏的这地方没有人能找到,而是他并不认为这几百里大沙漠你能杀过来。
像第一个关键的向导问题,对于汉军并非是困难因素。
顶级导游是有的。
这个时代,汉奸还是罕见的稀有动物,到是匈奸一抓一大把。
没办法,陈佩斯老师总结过:没条件谁投降啊!
培养一个汉奸你匈奴能出什么价码?
牛羊肉和草原女人要是天天来谁也受不了。
倒是匈奴那边随便过来一个往往就是高技术型人才而且咱这边给点待遇就能引诱过来大鱼。
这帮“匈奸”能提供汉朝军队非常稀缺的战争资源:活地图!
去草原旅游过的朋友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往往会有一个感觉:转向。
这特么哪跟哪啊!
但人家本地人却自带导航的哪哪都明白!
没有“匈奸”们的高质量带路,卫青是不可能如此精准的一次次找到匈奴主力的冬季聚居草场的。
叛徒永远是最可恨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克的。
当然匈奴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右贤王把队伍带到了大漠以西。
这地方,因为茫茫大漠,所以是理论上的绝对安全。
由于冬季,大漠行军的水源由于融雪并不是问题,但粮食却很是问题。
人和马都是没有沿途给养的。
这就需要每名战士需要带着五六匹甚至更多的马,才能载足够的粮食(人吃肉干马吃精粮)并以高速横渡大漠(要达到奇袭效果需要不停换马骑乘均摊马力)。
右贤王并不认为,汉军会有如此多的军马并下这么大的血本跨过大漠来打他。
所以他天天喝的很美。
也不能赖他,截止到这个时代,从来没有人见过并想象到,会有人,拿出整个国家的能量,聚集到三万骑兵的身上,去打一场收益率极低的战争。
但历史的最迷人之处,就在于一旦拉开数千年的宏大画卷,总会有一些让人想象不到的人和手笔被呈现出来。
这种黑天鹅的极低概率只要出现,往往就是灭顶之灾。
此时的游牧民族代表匈奴人,正处在这极低概率的风口刀尖上。
草原计生委卫青主任那边在右贤王大排宴宴之际,率大军不眠不休急行军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
被围当时,右贤王帐中大醉,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抱着爱妾和几百贴身侍卫向北逃去。
群龙无首的右贤王部在挣扎一阵后放弃了抵抗,此次的战果,再次刷新了上次定“河南地”时的战绩,俘虏了右贤王部的小王十余人,几乎所有高层全部被抓,俘虏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几乎消灭了右贤王部的所有有生力量。
卫青趁着早春各部落人马集结,给右贤王部人工绝育了。
为什么如此扎堆呢?
各部落不都有过冬草场吗?
咋还至于让人家几乎打出了灭国性质的战绩呢?
因为右贤王选的这个地方,是同志们的共识。
这个地方,从理论上绝对安全!
上千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从未有中原民族可以跨过这片大漠!
我要是单独过冬绝对就让人平了!
这艘方舟的船票我们可不能拉下!
结果没想到,这船票是特么泰坦尼克号的!
说到底,就是谁也没想到!
也因此,当卫青在黑夜中率领三万大汉小伙子冲出来时,尚武的匈奴人才会几乎使不出任何抵抗的缴械投降!
此乃神兵,从天而降!
心理防线崩塌了。
阴山大决战
得胜后,卫青引兵凯旋至边塞,武帝令使者持大将军印在军中便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从属于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卫青的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都被封了侯,随从诸将也跟着沾光,皆被封侯。
要额外交代一下,作为牵制的东北军李息作为打酱油专业户再次将出塞击敌变成了品味塞外风光,再次啥也没碰上安全回国。
这种运气,不服不行。
伊稚斜逐渐发现,他名不正言不顺的“篡权”在变得越来越无所谓,所谓的“诸侯王”们对于他的威胁越来越小。
原因并不是因为他这边风景独好,发展的一家独大,而是南边的武帝在不断的帮他“削藩”。
他眼瞅着就要被削成光杆司令了。
同年秋天,已经输急眼的伊稚斜出兵万骑攻代郡,斩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作为报复。
武帝已经不在乎这种小打小闹了,胃口越来越大的他,准备趁热再打匈奴。
这次将眼光放到了匈奴的本部,伊稚斜的王庭。
伊稚斜没有想到,这次武帝没再帮他削藩。
而是削他来了。
公元前123年春。
又是春!
攒了一年钱的武帝再次上了牌桌,令卫青为大将军,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共十万大军,编制严整的由卫青指挥,从定襄出发,北上找伊稚斜决战。
这次的出兵并不如前几次顺利,因为大军刚刚出发,就碰到了数千匈奴部队,十万大军不出意外的将这伙匈奴部队歼灭,不过这让卫青犯了难。
突如其来的变故将大军暴露,如此北上是否能完成最开始扫平匈奴王庭,拿下阴山南麓的既定目标呢?
谨慎的卫青引大军回定襄,休整了一个多月来麻痹匈奴。
但无论你怎样演戏,你的既定目标都很难达成了。
因为匈奴有了准备。
因为季节也走过了最完美的晚冬。
你很难再像前两次那样包饺子一锅端了。
总不可能永远让你啥啥都占上。
但卫青运气还是不错的。
他这趟并没有白来。
因为伊稚斜从汉军的规模判断出了此次汉朝出兵的目的,他也在调集力量,准备和汉军来一把大的。
他要亲自见识一下汉军近来军事神话的真正底色。
这就好办了。
只要你敢进来赌,你就完蛋了!
一月后,卫青再次引大军出发,出定襄数百里,在阴山主脉附近遇到了匈奴本部,展开激战。
双方终于展开王牌大决战了。
激战刚刚打响,令卫青措不及防的是,左贤王突然从右翼率部加入了战斗。
卫青在主战场听到东北方向有敌增援,令前军赵信与右军苏建合并,阻击敌军,保卫右翼安全,卫青则率主力和左军后军与匈奴本部主力展开激战,前军右军顶住了驰援而来的左贤王。
大战了一天,汉军的阻击部队率先顶不住了,前将军赵信原来就是匈奴的一个王,因为战败后投诚而来被武帝封侯(汉军从不缺好导游),如今在极度不力的战况下再次反水,带着所剩的本部兵马投降匈奴。
赵信的临阵脱逃后,苏建雪上加霜,本来就薄弱的右翼在鏖战下死伤殆尽,苏建右军骑阵被冲垮。
不过右翼的苦苦支撑并没有白费,苏建扛下来的这一天为卫青争取了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支持。
卫青率本部兵马大破伊稚斜的匈奴主力,共斩杀一万九千余人,伊稚斜领略到了汉军精锐的可怕战力,率领匈奴主力向北逃遁,左贤王看到主力已去,于是也撤出了阴山战场。
此一战,卫青在匈奴几乎所有军事力量的夹击下完成了大胜,展现出了很多潜台词。
论战损比,汉匈达到了近一比六(首虏前后凡万九千馀级,而汉亦亡两将军,军三千馀骑),而且还是在左贤王突然率本部主力加入的情况下。
如果左贤王部不来,很有可能伊稚斜就被卫青突突死了。
如果说“定河南”和“灭右贤王”这两次大胜有汉军偷袭的因素在,那么这次的漠南会战则说明了一件事情。
汉军此时的骑军战力对匈奴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前军叛逃右军被击溃,未收全功,在料理后事之时,卫青展示了自己为啥可以做到大将军这个位置的另一面。
苏建由于战败,理应获罪,汉朝的军法当时非常不地道,根本不问原因,只看结果,你只要是败了,就要军法从事。
在军帐中,卫青遍问诸将,应该定苏建何罪?
周霸说:“大将军出征以来,还未杀过副将,现在苏建弃军而逃,可以斩苏建立大将军军威。”
闳和安都说:“不可!兵法云,两军交战,兵力少哪怕死战也是打不过兵力多的一方,这次苏建仅以右军抵挡左贤王的数万人马,奋战一天多,军队伤亡殆尽,也不敢对朝廷有背叛之心,自动归来,如今反被杀掉,这不是告诉将士们今后如果打了败仗万不可回朝吗?”
卫青的回答很有水平:“我侥幸以皇亲身份在军中当官,不愁没有威严,而周霸劝说我树立个人的威严,大失作为人臣的本意,何况即便我有权可斩有罪的将军,我也不应在国境之外就擅自诛杀,而应将情况呈报天子,让主上裁决。”
于是卫青将苏建关押起来,送往朝中,后苏建出钱赎罪,武帝饶了他的性命。
这件事透出了卫青一点非常可贵的品质,谨慎。
卫青当场不杀苏建,实际上就相当于饶了苏建,留下后路将来好见面,而交给武帝处理,又尊重了领导的最高裁决,这一点,对于控制欲极强的武帝来说,算是处理的恰到好处。
而且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却从不结党,更不养士。就是这位被饶的苏建,曾经劝告卫青应当养士,可以得到好名声与影响力。
卫青则认为养士会让天子忌讳,以前窦婴和田蚡大养士人,广招宾客就常让武帝极其不爽,卫青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何处,也明白自己伺候的这位爷有多么的疑心重重,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厚德处事。
从小下贱的出身让卫青将谨慎牢牢的融入了血液中,与此相比,李广类似于私收梁王军印的这种事就显得实在是太业余了。
卫青之所以能立下不世功勋,固然有着很多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比如英武的雄主,强大的国力,再加上自身的军事才能,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深厚的内功。
“掌大权而主不疑”,这是种非常可贵的能力,卫青在他的一生中,都在用着一种厚德载物的姿态应对着人与事。
前半生,是他的姐姐成就了他,但后半生,则是他挑起了整个家族的担子,以至于他在世的时候,从无人敢陷害卫家和太子。
他如果在,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几乎不可能发生。
为将如此,算是真正的“国士无双”了。
此次卫青却并没有再次进爵,因为武帝的战略构想是打算将匈奴王庭势力彻底歼灭,实现对阴山的实质性占领。
卫青虽然得胜,却没有完成这一构想,连带着,所有随军的将领也没有得到军功奖励,作为后将军参战的李广,再次与封侯失之交臂。
不过虽然并没有将匈奴一棍子打死,但占领阴山的战略目标却意外地达成了。
赵信回到匈奴后,伊稚斜大为看中,封他为“自次王”,又将妹妹嫁给了他。
赵信给伊稚斜献计说:将王庭迁址漠北,大漠重重,以引诱疲敝汉兵,然后我们乘其疲弊而击之,必大胜。
伊稚斜同意了这个计划。
困扰了数百年的匈奴,就这样被中原民族赶出了漠南,整个阴山山脉首次纳入了中原政权的势力范围。
伊稚斜在赵信怂恿下的这次北撤,看似是丧权辱国大怂包,其实是当时匈奴人的最好选择。
因为对面卫青突然的战术升级,配合汉武帝雄才大略的超级整合国家资源的能力以及每年早春出兵帮你灭绝人口的时机,使得此时的匈奴政权根本就不再具备同等对战的能力了。
只要春天人家卫青带兵来了,基本上让人逮着就是团灭!
所以此时撤退走,虽然不好看,虽然漠北更艰辛,但却没办法!
从此,大漠以南无王庭。
在不世出的名将卫青的带领下,汉帝国将河套平原与阴山山脉纳入了自己的国家版图,匈奴右翼被打的彻底失去了战斗能力,匈奴本部元气大伤,远遁漠北。
在汉匈之间的第一阶段的比拼中,汉帝国完胜。
此次阴山决战中,有一个小将的表现异常惊艳。
这个十八岁的小将独自领八百精骑,做为一支奇兵脱离大军在大漠奔驰数百里,擒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杀伊稚斜祖父,擒其叔父,斩杀匈奴2028人,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对于第一名的永远称号。
匈奴人并不知道,屡次战胜他们的主抓草原计生工作的卫青主任其实并非是本民族的最大苦主。
真正的民族煞星另有其人!
唉,这是缺了多大的德,老天才会派下来这两个野孩子搞你!
“三光匈奴”大队长,要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