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战:诸吕之变(全)摄政女皇的伟大与悲哀

那些风雨的花,在记忆之中发芽

这一章的主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当权主政的“女皇”。

过去的春秋战国时代也会屡有太后摄政的事情发生,但那时候还属于邦国时代,影响并没有今天这位这么大。

吕后,自高祖驾崩开始,直到她追随刘邦而去,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都是整个大汉帝国的实际控制者。

当年的相面爱好者吕太公并没有看错自己选的女婿,也更没有看错自己这闺女。

他这闺女比自己这女婿坐了更久的天下。

在我们的历史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男人具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有很多女同志,她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政治手腕,守寡的特殊机遇,孩子的少不更事以及在一系列的因缘际会下,手握权柄,甚至独断朝纲。

比如说整个两汉史中,太后及其衍生出来的外戚力量就将占据权利游戏的很大篇幅。

历史长河中的很多皇帝们,由于爱好众多,而且很多爱好往往对身体消耗比较大,那个时候又没有发明出来那些他好我也好的保健品,很多猛药又都是毒品,所以很多时候折腾不了多长时间就都累死了。

渤海小吏

这就导致了留下的皇子往往非常小,大臣们又没法完全信任,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中,后宫干政的事情实际上是长时间,多频次出现的。

但即便是大频率出镜,这帮太后们留给我们印象却并不多。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我们脑子里能够留下的太后的名字,应该加起来超不过五个,还得算上电视剧的各种贡献。

比如说芈月宣太后和乾隆他妈老佛爷。

渤海小吏

因为能干好的太少了,干砸了的倒是有的是,而且太后们往往只要有一点干的不咋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胖毁所有”的效果。

浪子回头是金不换的,但浪女回头是大家看的。

这个世界很多地方对女性有着太多的不宽容。

更别提女政治家了。

比如说慈禧老太后其实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排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的上是前列,比很多皇帝都要强。

但因为赶上了数千年的大变局时代和她的一些个人事务,这位老书记被无限妖魔化了。

似乎只要提到了这位老太后,就会让人联想起来她是个穷奢极欲,脑子还不好使的顶级败家老太太。

渤海小吏

她的那堆黑材料,比如同时对全世界宣战、镇压变法、囚禁光绪等等事情,她其实有她的不容易,咱们这个专栏没有把晚清算进去,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书:《慈禧全传》。

高阳先生写的,大神之作。

话说回来,女人当政总落埋怨也不仅仅是因为世人眼光的不宽容问题,也因为女同志面对政治这东西,其实是具有很大的先天劣势的。

政治这东西,比较考察理性和平衡。

任何时刻,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你得仔细的评估多方力量,了解各个利益集团的关注点,满足上中下三个人群的基本诉求,等等等等。

作为一个政治家,你就要像一个没有口袋的机器猫,但总是还要变出来一些东西来去满足各方面的利益。

或者说,你要去牺牲掉一些可以被牺牲的群体,去安抚住所有不能得罪的集团。

什么时候要妥协,什么时候要强硬,什么时候必须演戏,这都是贯穿一个政治家一生的课题。

渤海小吏

不要认为皇上就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皇帝是干不过一个月的。

最大的权利往往也意味着最大的反噬,你为所欲为没两天刀就架脖子上了。

代表人物就是被霍光废掉的傻冤家刘贺。

从上位到被废,前前后后不过27天。

这就是真拿皇位当大托儿所的下场。

总体来说,主政做主,尤其是当最高决策者,这是一个脑子里时时刻刻需警醒,勤算计的工作。

但是,脑子始终要清醒,要理性,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为我们是人,并不是机器,我们总会有自己的好恶与需求,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

这活儿往往男人都干不好,更别提并不以理性见长情感容易充沛的女人了。

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到袁世凯窃国,一共494个皇帝,但有道的明君,也是一分钟就能数的过来的。

不过,面对这么一份绝大多数人干不好的工作,刘邦的妻子,吕雉,却做的相当不错。

整个汉初,由于刘邦本人的领导流氓化以及帝制磨合新时期的特殊环境,刘邦死后的政局是并不稳当的。

虽然异姓王都被扫干净了,但还有一帮老革命呢!

一大堆的功臣宿将,过去都是和老皇帝喝酒扯淡拍屁股打哈哈的主,光是给刘邦磕头就都学了很多年。

这帮人服不服你,你镇不镇得住,对于年轻的汉政权来说很重要。

刘邦总是喊着:老子这份天下是马上打下来的!

这种话说起来往往特别过瘾,但对别人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

毕竟你当初不就是个街道居委会主任嘛!你既然可以打,也许我也能呢?

你确实很牛,总是有大龙护体,但你儿子可不一定哦。

关于刘邦的接班人问题,史书中比较热闹,各种篇幅的“换太子”描写有很多,但实际上,即便是刘邦非常想,但他真正落实时,却并没有什么选择。

因为他只要想到自己会有一天过早的离开大汉人民,他就会想明白,在他死后,只有他的正妻吕后,或者说以吕后为首的吕家,有这么大的分量能够镇的住他的刘家江山。

但是吧,吕家的这兄妹几个忒能耐也成为了困扰刘邦人生最后几年的头疼事。

人生岂能尽如意啊!

吕后从刘邦创业的那一天,就将自己定位成了老板娘,贤内助,大政委。

以吕后哥哥吕泽为首的吕家集团,则是刘邦定鼎天下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大分量因素。

可以说,刘邦纵有千般无奈,最终还是托孤给了自己这位媳妇的。

你办事,我放心,你特么看着来吧。

刘邦一辈子识人没打过眼,可见吕后无论从能力还是立场,是让他放心的。

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吕后的人生修炼历程了。

吕后的本命叫吕雉,吕太公当年相中刘邦后,为了表达自己对多年都没有看到过的奇葩面相的喜爱之情,将自己的亲女儿送了出去,认为自己不平凡的女儿终于找到了正主。

吕雉由此开始了不平凡的一生。

所谓不平凡,就是上半辈子劳身,下半辈子劳心。

她人生的前半段,并没有像自己老爹说的那样,显露出什么大富大贵的模样。

日子一天一天过,美女变成老太婆,吕后望穿了秋水却依然没有看到什么转机的可能,而且不要说富贵了,自己简直是被当成了老爷们使。

由于刘亭长经常满世界浪荡,又不干活,挣得那俩钱又不够他自己败的,所以吕后只能一手事生产,一手带儿女,亲自带着孩子们下地干活。

我相信,吕雉的内心深处对他爹是很不满的,因为他爹明明白白的看走了眼,刘邦都成糟老头子了,天天还吊儿郎当的,哪里会是什么贵人!

不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吕太公的家庭教育是有多么的到位,因为即便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吕后依然日日夜夜的为家操劳,帮衬刘邦,无怨无悔。

吕太公教养出了一个相夫教子,贤惠持重,任劳任怨的好女儿。

守得云开见月明,人生很长,只要不死,就会出头,但迎接大福报的前提是,你自己修炼的够深厚吗?

吕雉还不知未来等待她的是什么,但生活却一直在往她身上加砝码,似乎就是要看看,这个女人到底是个什么器量!

渤海小吏

受了半辈子累的吕雉在刘邦四十大几黄土都埋到脖子的时候又迎来了人生下限的新挑战,由于刘邦私放了囚犯,逃入了芒砀山,他自己倒是跑了,吕雉却因此被抓进了大牢。

在牢里面,人往往是没有什么尊严的,尤其女人,有时候,会受到很多不堪的侮辱。

吕雉在里面,受了不少苦。

不过刘邦有个好哥们,叫任敖,也在监狱中当差,有一次任敖看见自己的同事在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狱卒,并高调宣称,这个女人今后谁也不能再碰!

这份情,吕雉是很感恩的,掌权后,她将当初的这位恩公任命为了御使大夫,算是为当年急公好义的这份情谊开了一张大支票。

后来,天下大乱,吕雉被放了出来,她不仅没有恼怒刘邦牵连了自己,反而经常去芒砀山中给成为了原始人的刘邦送吃的,送穿的,还经常为自家男人做广告公关。

她告诉沛县父老,是因为我家老头儿脑袋上总顶着云彩,所以我才能找到他。

渤海小吏

刘邦的很多广告宣传,都是自家政委吕雉的亲手出品。

是啊!不是自家的男人,谁会去这么精心的观察呢?

不是拿这个男人当成自己的性命,又怎么会如此的无怨无悔呢?

不是将自己的一生和这个男人绑在一起,又怎么会找机会就往自家老爷们脸上贴金呢?

吕雉是一个好妻子,好贤内助,这一点,刘邦是知道的。

事实上,刘邦这辈子掏心窝子商量的对象就两个,一个是张良,一个就是自己的妻子吕雉。

多年的坎坷与风霜让吕雉渐渐通达人性,在不断的摔打与跌倒后,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好挂在嘴边。

感恩的,会心中有数,不感恩的,说再多也没用,反而会害了你。

这么多年来,直到刘邦驾崩,吕雉从来没有喊过自己当初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哪怕是刘邦后来准备换太子时,吕雉也从没有提到过自己当年咬牙流泪忍过来的岁月。

她明白,过去的就都过去了,想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还得靠自己。

作为一个妻子,吕雉是委屈的,从开始到最后,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天下大乱,刘邦提着脑袋闹革命,终于混出来了。在汉中当汉王时,没有派人回来接吕雉,打破项羽老家醉生梦死时没有找吕雉,直到被项羽打的屁滚尿流时,才想起来接自己这位结发的妻子。

但你早干啥去了呢?

吕雉和刘太公被项羽抓走了,这一抓,就是三年。

直到荥阳和谈,吕后才被放了回来,但回到自家男人身边时,刘邦早已宠妃成云,最受宠的那个,叫戚夫人。

时光如流水,女人的好时光,就都这么过去了,此时的吕后,已经快四十岁了。

自家男人的心,算是再也拽不回来了,但好在还有一双儿女,还有这份家业可以经营。

老爹当初的预言实现了,虽然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而且自家男人打下了天底下最大的一份家业,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谁都不是开始就放哪哪灵的,但她却也开始真的学着像一个政委一样,帮着刘邦操持这份家业。

吕雉虽然是一个女人,但却将自己的影响力不断的扩大到了刘邦打天下的这帮功臣宿将中,这在历朝历代的开国女皇后中,都是唯一的。

她导演并制片了杀韩信,剁彭越,手段狠辣。

杀韩信时,她心思缜密的先扣了萧何,或者说萧何主动投诚选边站到了她的一边。

杀彭越时,是彭越亲自哭着送上门来的。

她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与政治筹码,彭越是不会走她这条门路的。

戚夫人自恃得宠,总希望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能够继承皇位,没事就跟刘邦哭,史书中记载,甚至达到了“日夜啼泣”的地步。

渤海小吏

她的这种办法,就特别的妇女化。

总认为跟自家老爷们哭闹,就能获得想要的。

但女人不是孩子,会哭并不意味着就有奶吃。

对男人提要求时,一定要说他还能从你这得到什么,尤其你面对的,还是天字第一号大流氓。

你戚夫人,能指望刘邦还从你这得到什么呢?

非同寻常的神秘外戚家族

不过即便戚夫人不作,刘邦还是真的有换太子想法的。

有两个原因。

一个小原因,是太子刘盈性格柔弱,子不类父。

一个大原因,是吕家的势力太大了。

先来说第一个,接班人的性格问题。

他刘邦自己豪气干云,兴之所至可以砍大蛇,也可以把读书人帽子扔地上撒尿,可以回老家泪流满面的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但这个儿子却太特么不性情中人了!

刘邦认为,自己的这个嫡子实在是太没出息了。

子不类父,咋看咋碍眼!

刘邦在看着太子不时皱眉时,却忽略了自己就是儿子性格柔弱的始作俑者。

从小,刘盈这孩子就没怎么有过父爱,因为刘邦总是三天两头的不见人影,后来几岁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就成通缉犯了。

在一场兵荒马乱中,他和姐姐看到了父亲,兴奋地大喊大叫,幸福的觉得终于得救了。

但在自己屁股还没有坐稳时,自己就和姐姐被踹下了车。

夏侯婴叔叔将他们救了回来,但自己的爸爸又将他们踹下了车。

拍着满身的泥土,他从爸爸凶狠的眼神和不停地咒骂中,他听清楚了,原来是怕他和姐姐拖累了父亲逃跑。

父亲不应该是孩子们的最坚强的臂膀吗?

好在有夏侯婴叔叔,顶着凶神恶煞的爸爸将我们救了出来,但后来我又知道了一件事,一直陪伴我的妈妈被抓走了。

母子这一别,就是三年多。

刘盈在青少年阶段,缺乏父爱,突经大变,唯一的依靠母亲又离他远去,自己这位爹又是连自己孩子都不要的混蛋大流氓,这一切,让他的性格变得柔弱且缺乏安全感。

但好在,他的母亲还是回来了。

吕雉的青春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付出的心血和苦劳,也不能指望自己的男人会怜惜,还是靠自己吧。

刘邦经常出去平叛,后方主要就靠吕雉和萧何,吕雉在不断地政务处理中慢慢的积累着经验,慢慢的积蓄着能量。

这些不断涵养的势能,慢慢的在不同的层面散发着热量。

刘邦曾经大庭广众的试探过换太子的问题,但效果就像惹了一群超级大弹簧,那家伙让人怼的啊。

朝中的元老们全都旗帜鲜明的站在刘盈身边。

叔孙通说:太子,国之本也,根本一动,天下震动!

周昌更是直接,急的嘴里磕巴,满脸通红,蹦出几个字:不可以!

除了刘盈是嫡子之外,他的沛县籍贯和他妈的政治影响,帮助他渐渐夯实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从龙的这帮功臣宿将,大多起于淮泗,很多还与吕后久识。

比如夏侯婴,如果不是从小看着这俩孩子长起来的,是很难有勇气在那种紧要的关头,在迎着刘邦拔剑破口大骂的时候,铁着心护这俩孩子的。

吕雉母子,对很多大臣,除了君上的关系之外,还有另一层关系,就是乡情。

咱们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共同的团结在一个大流氓的旗帜下打下了这份家业,不挺我们刘大嫂我们挺谁?

除了吕后本身就极具政治手腕之外,他的娘家也成为了刘邦在做储君大位决断时的关键因素。

老刘的心情比较复杂。

复杂在于他不必担心自己这位柔弱的儿子坐不稳皇位,但又非常担心自己这辈子最终为谁辛苦为谁忙。

吕家的势力实在太大了。

吕家在古往今来的外戚集团属于比较特殊的,他们家并非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那种族以女贵的暴发户家族。

人家吕家对于汉王朝的军功贡献非常巨大。

由于吕家后来被汉功臣集团给团灭了,所以大量的史实也被销毁掩盖了,史书中往往仅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渤海小吏

但即便是蛛丝马迹,也足够震撼吓人了。

比如说,汉初功侯封赏的阳都侯丁复,封了七千八百户,仅次于萧何的八千户排名第五。

曲成侯蛊逢(虫达),封了四千户,陈平不过五千户。

这都是明确从属于吕泽的大将。

比如刘邦的铁杆亲信,封了四千六百户的靳歙,起于宛朐的上一战中的关键爆破手陈豨,这些重量级人物都跟吕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来看一下吕泽在史书中留下的片段吧。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关键点。

第一,“客从”。

啥叫“客从”呢?

就是拿出了一定的股本,有着自己的一套班子加入的,类似于股东。

渤海小吏

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萧何,郦食其,王陵。

郦食其和王陵不意外,都是一方豪杰,带着队伍加入的,但没想到萧大爷这个沛县高级公务员手中也有班底吧。

整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百四十三个封侯者中,“客从”的侯有十二个,其中包括吕泽、吕释之这哥俩。

第二,入汉为侯。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

刘邦集团的最早第一波封侯中有他,还定三秦中有他,反攻中原后率先打进了当年的老根据地砀郡。

为什么要单独说一下这个“砀”呢?

因为吕家老家是砀郡单父县的,当初避仇到泗水郡沛县时是“重客”

人家吕家在还没天下大乱时,就属于砀郡非常有势力的家族了,人家这回是来拿回自己的地盘。

砀县加入到革命的封侯者中,高达23人,其中多人都跟吕家有关系。

因为雍齿突然叛变,刘邦最开始在丰邑各种吃瘪时,却轻松拿下砀,还收编了体量当时是自己一倍的砀郡子弟兵(收五六千人),这其中的凑巧,史书无载,但颇有玄机。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件事。

《侯者年表》、《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在吕泽的史料全部被抹除后全部只留下了一件事。

因为如果这件事不留下,整个剧情就衔接不过去了!

当年刘邦在彭城大屠杀中抛儿弃女差点被项羽追死的时候。

渤海小吏

是丧家犬般逃到吕泽那里的,而且是吕泽发兵帮他东山再起的!

渤海小吏

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
吕后兄周吕侯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书·高帝纪》

这些史料中,非常一致的用了几个词。

“居下邑”、“从之”、“稍收士卒”、“军砀”。

啥意思呢?

“居下邑”(今砀山县)和“从之”说明刘邦一无所有后去投奔了这位大舅哥。

并非是去了自己的下属大将那里,而是去投奔!

这位大舅哥在下邑算是独立武装,并非完全从属于他!

“稍收士卒”和“军砀”,说明刘邦在这里,才算稍微立住脚。

渤海小吏

这个位置离彭城大本营并不远,是项羽一通摧枯拉朽后没打动的,刘邦要是没有吕泽在这拦一脚根本逃不回荥阳!

《侯者年表》中“复发兵高祖定天下,这句话的分量极高。

其中“佐”和“天下”的字眼,在一百四十三位功侯表中,分别只在另外三个大神的功劳簿上出现了。

上定诸侯”,这是萧何的评语。

“常计谋平天下出六奇计,定天下这是张良和陈平的评语。

萧何国家操作系统的那种输出帮助,叫“佐”。

张良和陈平那种挽救革命级别的算无遗策,叫“天下”。

吕泽至少是跟汉三杰平级的!

而且只高不低!

再来看一下他弟弟吕释之的功劳簿: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

前面跟他哥哥一样“客从,击三秦”,中间这一句非常有意思“奉卫吕宣王、太上皇”。

吕宣王是他爹。

太上皇是刘邦他爹。

吕宣王不仅排太上皇前面,而且真打起来后,太上皇和儿媳妇被项羽逮走了。

倒是吕宣王无病无灾享天年。

更重要的是,吕泽“居的下邑(今砀县)”,这个刘邦能站住脚的地方离刘邦老家丰邑(今丰县)仅仅40公里。

说明啥呢?

吕家集团并非是完全从属刘邦的!

不然不可能对大领导的爹不上心,或者说他自己的爹要远比大领导的爹重要!

这一大串串联起来后,是一个啥框架呢?

1、吕家兄弟在刘邦革命时最开始是加盟股东。

2、手下有一帮很厉害的将领,丁复、陈豨、蛊逢等。

3、最早一波封侯时就有他们哥俩。

4、能打,还定三秦的关键战役是主力,打出山东后先拿回了老家。

在项羽核心地不远率先占住了砀郡根据地,后来项羽大杀四方反攻时没打动他家。

5、并不完全从属刘邦。

6、在刘邦后面的征战中,是至少和萧何、张良一样“佐”定“天下”的关键性功劳。

具体吕家的细致功劳,将来如果想真相大白天下的话,估计要看考古突破了。

但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已经很能说明吕家的功劳和势力了。

吕家的这兄弟俩有势力,有人脉,有军功,有资历,对于刘邦集团举重若轻。

因此,刘邦对于立不立刘盈有着巨大矛盾。

他不用犹豫在于,刘盈的这个姥家肯定能帮他坐住江山!而且吕雉这个太后的政务能力还是加分项。

渤海小吏

但他又犹豫在于,吕家这一家子从媳妇到舅子们忒特么厉害了,万一吕家把这外甥给踢一边上去呢?

渤海小吏

别我最后全扫平了成了给你家做嫁衣裳了。

这是汉初的太子位归属大戏频出的真正原因!

他一个劲的扫平异姓王不把地收回来而是安排给自己的亲戚们一个很大的关键,也在于他在防着吕家这一点。

最好的齐地,他给了大儿子刘肥,配了最好的国相曹参。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深算计的安排。

刘邦的重大疑虑在高祖八年时其实散了一大部分。

吕家的掌门人吕泽在这一年死了。

但是,刘邦对于太子大位仍然没有最终拿定主意。

他对吕家,仍然不放心,老大死了,老二吕释之还在,再加上太后的妹妹,这个势力依然强大。

关于太子之争,曾经一度闹得比较凶,吕后还派吕释之去威胁已经不问世事的求仙达人张良。

原文比较目瞪口呆。

吕释之“劫”张良,说:现在皇上要换太子,你能置身事外吗!(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吕释之强迫张良:赶紧帮我想办法!(强要曰:”为我画计。

这透露出两点。

第一,吕释之也非常牛。

第二,张良其实是跟吕家有联系跟往来的,尤其那句“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张真人对吕释之说:炮火狼烟中,皇上听我的,现在皇上的家事,我就递不上什么话了。

但“强要画计”后,张真人又说:在商山中,有四位高士,皇上一直仰慕,但人家却一直不出山,江湖上人称“商山四皓”,想办法让太子请这四位出山吧。

不论是当年的张指导还是如今的张真人,不变的永远是疗效。

吕雉派人带了太子情真意切,言辞谦卑的亲笔信,并配了一份厚礼,前去商山求贤。

好在是命中有缘分,四位大神共同出山并成为了刘盈太子位的最强背景光。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史记·留侯世家》

看见没,刘邦重病后,被吕家“强迫”的张良可是主动“谏”了哦!

这可是自从修仙后,啥都活明白了的子房兄首次发声哦。

涉及到吕家,张真人这仙休的可真不那么清净。

看到张良在帮吕家使劲了,刘邦人生中第一次没有听张良的话。

这说明刘邦很可能知道张良跟吕家有关系。

在张良劝不听后,不久的一次朝宴上,商山四郜这四位老人终于使上劲了。

宴会上,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毛发全白的老人侍立,衣帽考究,飘飘若仙。

刘邦很奇怪,问道:你们是谁?

四位老人上前自报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我请了你们多年,你们却总是逃避我,为何现在反而要跟随我的儿子呢?”

四位老人回答道:“陛下轻视读书人,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长叹一声,道:“烦请诸位好好替我照顾太子吧。”

刘邦是天下最会看事的,他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信号。

太子羽翼已丰。

吕家是他一直提防担心的,但商山四郜却侧面说明了一件事:太子有能力打造自己的班底了。

他并非是个被摆布的软弱二百五。

自己都没请来的四位老爷子,吕家也不可能,倒是刘盈这孩子此时的政治符号是好使的,市场上是认账的。

自此,纠结了好几年马上要走人的刘邦终于放弃了挣扎,再也不提废立太子的事了。

在这一系列的连环博弈下,刘盈最终坐稳了皇位。

吕后,也迎来了自己主政的十五年。

渤海小吏

白马之盟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刘盈继位,大汉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汉惠帝登台了。

人们从这个时候开始,将吕雉彻底打成了一个老巫婆般的大反派。

原因在于,她很不大气的杀了一些人。

个中原因,有多年的怨恨,当然更有巩固他儿子帝位的利益驱动。

她将当年抢她吕家集团命根子的戚夫人虐待成了“人彘”,具体是啥这里就不说了,比较恐怖。

戚夫人也算是出来混肯定得还,她但凡聪明点,刘邦死的时候自己就应该抓紧时间千古相随。

怎么可能会饶了你!

你抢的不是小孩子的棒棒糖,你抢的是全世界诱惑力最大,杀伤力最强的权利与家业。

人家抛家舍业蹲号子,你就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你配吗?

吕后残忍对待戚夫人后,还杀掉了儿子的最大竞争对手刘如意,而且她还打算杀刘盈的哥哥,那位刘邦的私生子刘肥。

谁让你齐国是七郡的大东秦呢?

只要有威胁,都得死!

但刘肥经高人指点,不断让出自己齐国的封地给吕后的利益集团,终得善终。

吕后的所为,确实私德欠缺,尤其是你杀戚夫人三尺白绫即可,何必如此残虐呢!

不赖后世给你家泼粪时拿此做文章,说出大天去,人家骂你你也没话说。

但是。

除了上述外,我们并没有再看到吕后还有什么过分动作。

于私,这娘们狠毒不大气。

于公,对于这个国家,她的一系列执政举措却善莫大焉。

惠帝此时还小,吕后这个实际的国家操纵者并没有过多的干预朝政。

她顺从了刘邦的遗命,先是继续萧丞相的理政路线,在萧何死后,派曹参当丞相,听从刘邦遗命定下的最佳政治接班人。

这个政治接班,为后世留下了很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

曹参继任丞相后,对所有的事全部遵循萧何所制定的法令与制度,没有丝毫的变化。

曹丞相(好吓人的称谓)所选的相府官员全是拙嘴笨腮的,谁跟他提建议他就灌谁酒,整个宰相府就如同一个大酒吧。

刘盈认为曹参这是对他这届政府的蔑视,太拿我不当回事了!于是派曹参的儿子曹窋去给他爹提意见。

曹窋回家刚一张嘴就让曹参打了一顿,大骂道:你懂个屁!天下事,轮不到你小子插嘴!

转过天来,刘盈问曹参:你儿子问你那话是我让他说的,你怎么个意思?

曹参脱帽致歉,却答非所问道:陛下,您认为您的能力比先帝如何?

刘盈道:我哪里比得上先帝!

曹参再问道:陛下觉得臣的能力比得上萧何吗?

刘盈道:你似乎不如萧何。

曹参道:先帝和萧何共同平定天下,制定法规,已经十分完善,如今陛下袖手高坐,我们尽忠职守,谨慎遵循,莫出差错,难道不是最正确的方法吗?

刘盈思索再三,道:你说的有理。

史书中,关于刘盈当政的这七年,基本上只在吕后报复他那帮兄弟时着了些笔墨,突出了刘盈是个厚道孩子,至于政绩方面,乏善可陈。

刘盈确实在从政的这七年中,并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没有政绩的七年却为西汉王朝后面的二百多年开了一个好头。

整个刘盈政府的无为而治,给已经战乱了几百年的中原人民带来了雨露般珍贵的休养。

刘盈也许暗弱,但绝不怠政。

懒政怠政之人,不会拐弯抹角的费半天劲就为了点拨一下自己的丞相的。

而刘盈的平稳七年,更重要的,要感谢他的这位妈妈。

吕雉放手让自己的儿子历练,并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并没有强加什么欲望,就是在背后作为一个隐形的操盘手,默默的观察着,守护着,克制着。

为什么要说克制?

因为总有一些忍不了的东西。

刘邦死后三年,北方的老对手冒顿单于派使臣送来了一封极其傲慢猥亵的信。

内容大致是:我是一个寂寞的北方一哥,你丈夫初死,想必也是空房难耐,既然我们都不快乐,不如你跟我过日子来吧,咱俩凑合凑合。

渤海小吏

冒顿的信很有杀伤性,生生在伤口上疯狂的撒盐呐!

你不知道吕大姐那房都空了好几十年啦!

吕后当时看完就怒了,冒顿简直比先夫还流氓!

于是迅速召集御前会议,准备打击报复草原臭流氓!

妹夫樊哙说道:我愿率十万大军,扫平匈奴,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

渤海小吏

但季布马上呛火道:就凭这句话,樊哙就该处斩!

渤海小吏

当年先帝被围在平城,樊哙作为上将当时都无法解围,现在去了就能扫平匈奴?

匈奴就是蛮夷,跟动物一样,他们歌颂的话,不值得高兴,恶心的话,也没必要气恼,您还是别跟动物一般见识了。

吕后听完,思索再三,咽下了这口气,并回信道:感谢你夸奖,我年老色衰,去了估计你也不会高兴的,不过既然你张嘴了,我们还是会选一名公主前往和亲的。

这种克制,这种天下为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类似于这种侮辱性质的两国外交文书,几乎全部都开战了。

那个时代,是很少有“强烈谴责”的智慧的。

吕雉咽下了这口气,并优雅的化解了这次外交尴尬。

窝火吗?

肯定窝火,忍字头上可是一把刀呢!

吕雉的理智与大局观让她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极少数,也挽救了整个大汉帝国。

为啥要说挽救?

因为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撑新生的大汉帝国打一场会把裤衩都烧没的越南战争的!

形势不如人,这需要正视,而不是满肚子的义愤填膺。

韩寒有个金句: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但多少人,一辈子都是个孩子呢?

公元前189年,曹参逝世,吕后继续遵循刘邦的遗命,命王陵当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封为太尉。

多年后,刘邦的识人之智,依然在闪耀着光辉,但没有吕后这位忠心的政委,他只能人亡政息。

如果历史就这样走下去,吕后也许除了她虐待情敌,杀赵王刘如意这几件事之外,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记号,但取而代之的,将是惠帝之治。

这个平静的二代政府将完美的完成既老子打天下后,儿子守江山的衔接过度。

但人皆有定数,刘盈这孩子,只有七年的皇帝命。

22岁,英年早逝。

吕后在对自己孩子的威胁上面反应过度,杀伐太狠,手段阴毒。

某种意义上,她得到了她的报应。

几千年的历史,太多这种机关算计最终却被打脸的故事了。

凡事做尽,事必愿违!

你的孩子确实没人威胁了。

但老天却把他收走了。

吕后受了一辈子的委屈所换来的希望之花,仅仅开了七年。

刘盈的逝世,也直接导致了吕雉后面的一系列更加过激的反应,直到害了与她有关的所有人。

刘盈的葬礼上,吕雉根本顾不上伤悲,光听干嚎,不见掉眼泪。

未来该怎么办,这是个太难的问题了。

母以子贵,如今子已经没了,刘盈的正宫皇后却并没有生下太子。

孩子倒是留下了,虽然是庶出小老婆们生的,不过太小了。

如何保存自己以及刘盈这一支的血脉变成了吕后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为刘邦还有很多血脉在世,谁都流淌着高祖血脉,谁的野心都不小,刘盈的英年早逝,无异于激发了很多人的想象。

吕后在思前想后中,做出了一个决断,命令惠帝的皇后收养庶子刘恭为帝,并杀掉了刘恭的亲生母亲,吕雉作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这是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女性走到了台前,亲自控制一个庞大的国家。

因为刘盈的英年早逝,吕后出于极大地不安全感,走上了台前。

这份不安全感,迫使吕后后面干下了很多败笔之事,结果就好像抱薪救火,愈演愈烈。

心中极度不安的吕后准备扩大自己的势力,封自己的娘家亲戚吕姓为王。

于是询问了百官之中地位最高的三个人,国家的三公。

刘邦临终前钦点的王陵,陈平,周勃。

王陵的态度很干脆:高祖当年斩白马为誓,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而今吕姓为王,不合当年盟誓。

这也引出来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白马之誓”。

当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废掉卢琯后,和这帮功臣宿将们曾经斩过白马为誓:非刘姓不得王者,非功者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个颇为江湖气的盟誓,既没有写进汉法,也没有昭告天下,就好像黑社会大哥开香堂立血誓一样,众兄弟拿马血抹过嘴唇,干完这碗马血酒,就都得遵守这个誓言。

一般来说,传统理解中,刘邦的这个帮会性质的临终盟誓,既堵死了这帮老将们的非分之想,又布置给了这帮老将们一件最后的使命。

总体来说一句话,兄弟们,保我老刘家的江山!

是这个意思吗?

还真不那么简单。

说“白马之盟”前,要先说名气不那么大的另一个誓言。

“封爵之誓”

当年刘邦在开国大封侯时最后是这么总结的:“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啥意思呢?

看过“还珠格格”的朋友们肯定很能感受到这种情怀。

当黄河变成了裤腰带。

渤海小吏

当泰山变成了磨刀石。

渤海小吏

只要咱们爷们打下来的这国家在!

渤海小吏

咱们爷们的后人们就永远端着这碗饭!

渤海小吏

这相当于刘邦同志亲口给了打天下的这帮兄弟们永久性的股权认证。

所有的汉初143个封侯者中,刘邦只杀了俩。

韩信和陈豨。

这哥俩是谋反的罪过。

剩下的,刘大哥全都没动,很够哥们义气。

这个“封爵之誓”最重要的是个啥呢?

兄弟们!大哥我封的这个侯是特么海枯石烂的!

渤海小吏

封地的收益让子子孙孙有饭票!

都踏下心来好好跟我过吧!

这个“封爵之誓”承诺的是:列侯世袭!

再看刘邦临死前的“白马之盟”是个啥意思呢?

“非刘姓不得王者,非功者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前半句,大家都知道,不是我们老刘家的,不能当王!

其实后半句同样重要,不是有军功的,不能封侯!

这是刘老三死前跟这帮老兄弟做出的互相承诺!

前一句话,堵死了外姓人当王的可能性,保证了他刘家的皇权、王权的纯洁性。

这是第一个排他性规定!

兄弟们你们都见证,谁将来要是威胁我刘家的皇权,谁敢在诸侯王这个层面上动心思,大伙一块帮我咬死他!

后一句话,基本堵死了非打天下的家族当侯的可能性,保证了军功阶层们侯爵的纯洁性。

这是第二个排他性规定!

兄弟们你们也见证,我刘家的后世皇帝,如果随便就敢乱封侯,你们就搞死那个被封的人。

侯爵的意义是啥呢?

不仅仅是封地,是饭票,更代表着高级官位的门槛,代表着大汉官僚体系的VIP入场券。

皇位、王位、官位,都是稀缺性的!

都是零和博弈的权力大饼!

“白马之盟”是个双向的承诺与利益划分!

你老刘家生生世世做皇帝当王爷没问题。

我们这帮军功家族也得祖祖辈辈当领导做大官!

再深一层次的潜规则是啥呢?

皇权和相权,这个国家的两个权利大饼,刘家人和打江山的军功集团永远平分!

渤海小吏

这层潜规则,也成为了后面剧情走向的关键钥匙!

为啥周勃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呢?

由“白马之盟”衍生出来的东西,有很多。

首先,就是刘邦得天下的法统问题。

太史公的最终评价,是“得天统矣”。

把刘家的江山说成是天命所归,这个理念其实是董仲舒先生把老天爷加入皇权解释后的思潮。

在刘邦那个时代,还未成为旋律。

所谓皇帝,是个新生事物,前面只有秦始皇一个蓝本。

但嬴政先生的法统合理性是刘邦根本没法往上贴的。

嬴政同志之所以可以把天下当成橡皮泥般随便揉搓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的法统是世袭继承而来!

我家祖祖辈辈就是秦王!

现在我升级为了最牛的贵族最大的王!

第二,我消灭了其他世袭的王权!

我将他们的贵族法统全部加到了我的身上。

那六国就是六块皇权碎片宝石,被我集齐后打的皇冠。

渤海小吏

综上所述,人家嬴政这个皇帝,从法理上讲,是当时人们认知到的最大合理性。

甭管原来谁是你的王,现在都成皇的碎片了,老老实实跪那吧。

从成百上千年的进化角度上讲,人家是“奋六世余烈”后毋庸置疑的天下之主。

那么刘邦先生的这个皇帝后来上位的理论是啥呢?

第一,是天下最大的军功和虚无缥缈的所谓最厚的德性。

你根本没有血缘的加成!

你根本没有祖上能够让你继承的积淀!

没错,天下是你总嚷嚷的那样,“提三尺剑打下来的”,但这也暴露出了你这个政权的一个巨大短板。

你不过就是个平民造反,而且是目前为止,第一个造反成功的平民!

不就是个居委会主任嘛!

渤海小吏

也因此,你刘邦并不具有始皇帝那样让人从心底害怕且仰望的家族底蕴!

第二,是所有诸侯王“民主“推荐的。

你并没有消灭所有王权哦。

和始皇帝相反,你恰恰是联合了那堆诸侯王去消灭了你独力所根本无法消灭的大魔王!

而且你这辈子的那个梦魇还仅仅是位自封的霸王

这也就意味着,别看你通关的难度级别是地狱档,但从法理上,却并没什么分量。

没有血缘继承,暴露你无底蕴,缺威仪。

没有一挑N,反而N挑一,暴露你能力有限,股东众多。

所以你这个“皇”,撑死了就是个大号的“王”。

一提到秦始皇这个皇帝时,摆在你面前的是这个造型。

渤海小吏

一提到刘邦先生时,是这个造型。

渤海小吏

刘邦整个打天下的过程,其实也在于早早就明白并贯彻了这个法理,刘邦分大头,韩信们分中头,兄弟们分小头。

兄弟们这个小头,就是“列侯”。

汉初这个“列侯”的含金量可不是一般的高。

1、可以世袭。

2、列侯治国,治民,自置吏,自纪年,具有着该片土地完整的统治权。

这其实就是缩小版的王国。

刘邦为什么打下天下后会这么大方,或者说做出如此多的妥协呢?

原因就在于前面我们说的,当年的老对手项羽太过于生猛。

几乎是当世全体人杰铆足了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向前看,才集体干掉了那位爷。

也就意味着,干掉大魔王分红的时候,驱魔小分队的全体成员是自上而下有共识并都认可的每一个人的贡献价值的。

天下是大家团结在同一个大流氓麾下共同打下来的。

都有份!

所以汉初的土地分配是中国历史中非常神奇的一个阶段。

最大的是汉帝国,受益人是功最大,“德”最厚的刘家。

其次是诸侯国,受益人是功次大,德次厚的“韩信们”。

最后是列侯国,受益人是刘邦集团的军功阶层们。

这是土地所有权的“三权分立”。

土地之外,还有权力的分配权。

也就是说,皇权以及相权。

更便于理解一点是啥呢?

皇权代表着最终裁决权和最高军事权。

也就是“这事行,或者不行”以及“这人抽,或者不抽”。

相权代表着行政处理权。

也就是“这事该咋办的各种各样的建议”以及“这人该咋抽的各种各样方案和后勤”。

在这两个权利中,皇权肯定是至高无上的,为啥呢?

因为我掌握着决策权和兵权。

很多事,你丞相说出大天去,我就不同意,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韩信“造反”时我们说过,你手里得有兵器,才能形成战斗力。

你丞相再牛,但武库没有皇帝的盖章文件是领不出来兵器的。

你太尉再牛,大将手中不拿到虎符,同样是调不动兵的。

说到这,皇权看似已经掌握所有了,那为啥还要单独拎出来“相权”呢?

因为国家在真正运营时,轮到皇权真正说不的时候是很少的。

比如说,在人事任免上,所有大官底下这帮真正干活的官员任免,你皇帝基本上一点手也伸不上。

你只能在所谓的“三公九卿”上动动脑筋。

基层官员的表现状况,所有政府的复杂处理,你根本伸不上手。

再比如说黄河闹灾了,丞相府给出一份救灾抗洪方案,拨几百万石粮食,从那几个郡拨,派哪个官员总负责去抗洪,你皇帝给指导一个?

提拔一帮基层官员,丞相府报上来一堆名单,你皇帝拒绝一个?第二天就全罢工告诉你没人干活了。

所以说,除非是特殊的情况,皇权对相权打过来的文件基本上是照单全收去盖章的。

轮到皇权和相权的博弈时,比较牛的皇帝比如刘邦,对萧何说:老萧,我要打英布啦!赶紧给我搞后勤调士兵!

然后一通盖章。

不太牛的皇帝比如刘盈,对曹参说:曹大爷,你给我动弹起来!新年新气象!

曹参说:动弹个屁!

刘盈:哦。

涉及到具体岗位时,你皇帝对于九卿级别,尤其像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类今中央警卫团),卫尉(掌管宫门警卫,类今北京卫戍区部队)等服务皇权的关键部位当然有着绝对的掌控权。

但是如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类今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廷尉(掌管司法审判,类今国家司法部)这种国家运营的岗位以及丞相府的“十三曹”(宰相秘书)等,你是基本上指导不上的。

这也就意味着,从权力上,打天下后,刘家和军功阶层的分工是这样的:

刘家具有最终决策权和军权以及高级干部任免权。

这就是此时“皇权”的定义,通俗点讲,就是树干。

渤海小吏

军功阶层具有实际运营整个国家的操纵权和除少量高级岗位外的官僚系统人事任免权。

这就是此时“相权”的定义,通俗点讲,就是树枝和树叶。

渤海小吏

再来看一下吕后提出要封吕家为王的要求后,军功阶层的反应吧。

一把手王陵就如同当年刘邦对他的临终判断一样,有些愚直,既然当年喝过老大的酒,老大说的话就永远算数!

你吕家没资格!

结果一把丞相王陵表态后,二把丞相陈平该说话了。

陈平作为整个汉初,最高段的审时度势者,他平稳的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并在一次次的权利洗牌中越混越壮。

每一次大的政治变化,他都是受益者,他都准确的判断对了方向。

人家陈平这次也不例外,说:高帝当年定天下,封王子弟,今天太后当一把,打算封王诸吕,没啥不行的。

陈佩斯表态后,不对,陈平表态后,周勃也跟着附议,认为吕姓可以为王。

关于周勃,刘邦当年说对了一半,这个被他给予厚望的浓眉大眼也叛变革命了。

渤海小吏

他也许看起来憨厚,却不意味着他是个笨人,这是刘邦看走眼的地方。

但另一半,刘邦还是说对了。

几天后,王陵被架空,明升暗降,变成了太傅。

王陵也明白,直接称病回家了。

走之前,老王质问陈平与周勃:当年我们都曾歃血为盟,如今你们背叛誓约,死后有何面目与高祖相见。

陈平回答的很狡猾:当庭反对,公开指责,我们不如你,但日后保存刘家的江山,你不如我们。

这是个比较放屁的回答。

因为如果不是吕后在后来走错了棋,以他为首的这帮货们是谈不上保存什么刘家江山的。

吕家把刘家取代了又能咋地?

来分析下,为啥陈平、周勃会背盟?

因为跟他们没关系。

他们的土地与权力并没有收到丝毫的损害!

吕后要封王,动的是刘家的土地和刘家宗族的权利。

跟军功集团有关的无论是侯国的土地还是政府的操控权力,人家吕后可是一丁点都没动。

所以陈平周勃们为啥要反对呢?

刘老三算计了半辈子,临了临了宰了匹大熊猫,弄了这么大动静的一个大盟约,结果里面却有着巨大的权力逻辑错误。

非刘姓当王的时候,军功阶层人家没有任何约束的意愿。

因为只有义务没有利益。

只有真到非功臣为侯的时候,也就是有人掺和到相权(运营整个国家的操纵权和除少量高级岗位外的官僚系统人事任免权)时,人家军功阶层才会“天下共击之”!

陈平与周勃的这个组合其实并不瓷实。

周勃是老革命,陈平是半路僧,周勃是一刀一枪砍出来的,陈平是一阴一谋算出来的,俩人平时里总是不对付,不过这两人一到了大事上却知道家里外头,默契非凡。

原因就在于,俩人都是聪明人。

当年刘邦病重,有人诬陷在燕国平叛的樊哙也要反,已经病糊涂的刘邦一怒之下命令陈平周勃前往燕地,就地处决樊哙。

陈平和周勃在中途就达成了共识。

樊哙绝对不能杀。

为啥呢?

因为他是冤枉的?因为他和我们有战友情?

那都是虚的。

原因在于樊哙是老革命,资历深!

要杀只能你刘邦亲自杀,而且樊哙还是吕雉的妹夫。

这两重关系,绝对不是我们动的了的。

到达燕地后,周勃接替樊哙继续平叛,陈平将樊哙押回长安。

走一半,陈平听到了一个大消息:刘邦死了。

陈平发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老皇帝让杀的人,在自己手上,但这个人是现在太后的妹夫,皇帝的姨夫,军队的老革命,这样回去一定会受到迁怒。

陈平十万火急的要先行跑回长安,但此时他已经接到了诏书,要让他和灌婴屯兵荥阳,防止天下有变。

陈平机警,知道这事必须现在说清楚,没有接诏书,而是一路飞车跑到了刘邦灵柩前一通大哭,并要求为刘邦守灵。

吕后很感动,陈平趁此机会说了樊哙的事,说他冒着违背高祖命令的危险将他带了回来。

吕后再感一次情,让他做了刘盈的老师。

樊哙后来自然无罪释放,同样也感恩了陈平与周勃的不杀之恩。

一系列的大坑,被高水平杂技演员陈平接连躲过。

陈平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领导的话,一定要听,但一定要评估领导交代的事的分量与后果。

有些事,你该病就得病!(同志们珍惜我冒死写下来的这句话哈)

千万谨记一句话:绝大多数时候,能不惹的人就永远别得罪!万事留一线,将来好见面。

陈平周勃这对组合为吕后封王开了头。

最后,也是他们收的尾。

吕后之治

会同三公开会后,吕后开始了自己巩固权势的脚步。

先是在前187年追封了她死去的大哥吕泽为悼武王,以此作为封立诸吕的开端。

随后在封活着的吕家前,吕后做了很多试探。

第一步,她先恢复了张家的王位。

她的外孙子张偃被封为了鲁王(封地割楚国刘交处而来)。

第二步,封了一批刘姓王。

封刘强(惠帝子)为淮阳王(原国王刘友,后迁赵王后裁撤),刘不疑(惠帝子)当常山王(割赵国而来),惠帝另外三子分别为侯。

最后,封了吕泽子吕台为吕王,后传至吕产(割齐国济南郡而来),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

公元前184年(吕后四年),又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罕见女侯爷),侄子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

公元前180年(吕后八年),封吕禄为赵王(赵王刘恢死后易主吕氏),吕通为燕王(燕王刘建死后易主吕氏)。

时间上是三个梯队,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继非刘姓为王后,非军功封侯的规矩也被打破了。

但是,由于此时吕家如日中天,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沉默。

这些小错误尚可忍受,因为大局并无变化。

来看一下为什么吕后封吕家和刘家的人为侯后仍然可以和军功集团相安无事呢?

因为她并没有动“相权”。

来看一下整个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的中央“三公九卿表”吧。

渤海小吏

基本上全是“军层”背景。

中间的吕产最后单说,最下面五个蓝三角,除了郎中令贾寿明确非军层外,那四位并没有查到名字,并不意味着这四位无名氏就不是军功集团的。

唯一那个有据可查非军功的郎中令还是属于服务皇权的贴身保安队长。

这个位置放个自己人无可厚非。

渤海小吏

再来看一下诸侯国的国相表。

渤海小吏

除了淮阳和齐、楚三国外,也全都是“军层”阶级为国相。

吕后做的非常克制且聪明。

她给吕氏封王封侯的举动并没有刺痛功臣集团这个群体,顶多算是温水煮青蛙。

但最终,她还是有两步棋走错了。

她封的那些刘姓王都是刘盈的孩子。

这个无可厚非。

但是,她不该动刘家诸侯王的蛋糕,更不该杀其他刘姓王。

这直接造成了这个集团彻底的和她走向了对立面。

后来被她薅羊毛薅成葛优的齐楚在她刚一死就蹦出来了。

这是她走错的第一步。

刘邦第六子刘友,本来先是封为淮阳王,惠帝元年,吕后毒杀赵王刘如意后改封刘友为赵王,并给他娶了吕家的姑娘为王后。

她本来是要拉拢刘友的,但是这个刘友不太会做人。

他跟被推销过来的吕家姑娘关系没处好。

渤海小吏

吕后七年,刘友的吕家王后因刘友宠爱其他姬妾,心生妒忌,向吕后诬告刘友想谋反。

吕后最恶心的就是这个,于是大怒,召刘友进京把他软禁起来,后来活活把他饿死了。

吕后打算杀鸡儆猴,但鸡宰了,猴们普遍没当回事。

刘邦第五子刘恢,先是封为梁王,刘友自杀后被迁换成赵王。

赵国是块好地,吕后迁往赵地的王都是打算重点培养的。

也是被包办给娶了吕闺女当王后。

人家吕后的心情比较朴素,咱是亲家,你将来生的孩子会继承王位,也有吕家的血脉,咱就是一家子了。

结果吕家的闺女也确实有问题,吕产之女到岗后就毒杀了刘恢的宠妃。

渤海小吏

刘恢比较爷们,于同年六月,殉情自杀。

爷不活了!

渤海小吏

吕后也比较愤怒,窝囊废!因为个女人自杀!于是裁撤掉了这一支的王位资格。

至此,从刘如意开始,到刘友,刘恢,刘邦的三个儿子,在赵王的位置都被吕后或直接或间接的干掉了。

赵王这个位置的死亡游戏还在继续,刘家人被裁撤掉的赵王位后来给了吕雉的侄子吕禄。

吕禄没有想到,这个不祥的王位,他也参与了击鼓传花。

刘邦第八子刘建算是好歹熬到了善终,但由于没有嫡子,仅与姬妾生有一子,吕后派人将他杀害并裁掉了燕国王位,随后又封给了吕通。

同样是他吕家的女婿刘泽,辈分比较大,是刘邦的堂兄弟,由于刘吕的两家关系,一直担任卫尉的关键岗位。

但吕后后来看出这个刘泽不简单,怕将来她死后刘泽这个大辈分的搞动乱,所以又封他为琅琊王做安抚派到了地方。

这个琅琊王咋来的呢?

又是割的齐国的地。

齐国在刘肥时代,就被割走了城阳郡做鲁元公主的汤沐地。

后来又割走了济南郡变成了吕国。

这又成立了琅琊国又划走了琅琊郡。

齐王葛优,不对,齐王刘襄人家心中对你吕家也是满腔的怒火。

对于刘邦的这些孩子和血脉,吕后真的是不客气,她的过激反应也透出了她的恐惧。

这些高祖血脉,理论上都是有竞争资格的。

她不希望自己的这一支血脉受到威胁。

她所做的所有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自己的血脉能够得到延续。

但她的这种激进做法,却彻底的激怒了这群高祖余脉们。

天道好轮回,任何一厢情愿的顶层设计,无论你的初衷是怎样,老天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让你明白,什么是造化弄人。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肯定吕后的历史功绩。

她杀了几个刘姓王,封了不少吕姓王,这其实都是最上层的利益划分,她的污点,也就仅限于此了。

她的历史功绩,在于给了全天下黎民百姓的活路。

吕后执政的这十五年,最大的功绩在于执行了“与民休息”之国策,倡导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在民生上,她鼓励生产,推行的授田与民,让“耕者有其田”的经济政策充分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惠帝一朝时,便已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百姓们从事生产。

后来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的减轻百姓负担。

整体上,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的风气。

重农国策之外,还有步骤地逐渐放宽经商政策。

刘邦统治后期,下达抑商法令,惩治不法商人,农民出身的刘邦似乎对商人有刻骨的仇恨,下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刘邦认为,商人就是整个世界的蛀虫,这帮人忒可恨。

这一套商鞅的做法,其实已经不符合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的发展要求了。

这并不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并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刘邦的这套做法,打击面过大,严重挫伤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也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

老百姓过日子并不是做农奴,商人是整个社会的润滑剂,中国的劳动人民手再灵巧也造不出所有的东西,没有商人,老百姓也是不干的。

在惠帝,吕后时代,虽然仍有“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诏令,但朝廷还是“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解除了商人在经济上的重负及对商人的社会性歧视。

惠帝六年,朝廷还兴建长安西市,使长安成为汉朝经济活动的中心,也为长安后来成为当时的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整个吕后时代所动工的唯一工程。

吕后二年,朝廷又分别采取“行八铢钱”和“行五分钱”的措施,运用国家权力对货币经济进行管理调控,对稳定币值、平衡物价和促进商品流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不仅在经济上,吕后知道刹车,在民法上,同样也进行了减负,放宽严刑,修改了汉法。

在她执政期间,除了刚刚所说的长安西市之外,未见她实施过一件皇家工程。

没看到她干一件伤耗民力之事。

除了象征性的对南越禁运铁器外,没有动过一次刀兵干戈。

每年的巴菲特午餐,这位全球最知名的股神,从来不告诉这帮花大价钱请他吃饭的老板们该做什么。

而是告诉他们,人生不该做什么。

比如说:

永远不投自己不懂的股票啦。

渤海小吏

股票长期看永远会上涨,所以不要做空股票啊。

永远不要冒险加杠杆买卖股票啊等等。

大多都很浅显易懂。

但正是这些看上去的废话,却往往包含着普世的智慧。

知道不做什么,具有着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模块的普世价值。

治理国家来讲,就是少上政策,与民休息,不轻动刀兵,不大搞非民生工程。

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极难。

因为人天生就有着作为的基因与欲望,尤其是男人,总希望自己的名字写遍天涯海角,传遍千秋万代。

折腾的,大多落不下什么好名声。

每个朝代的转折点,也往往在喜欢折腾的那位爷那开始。

吕后尊崇黄老之学,自萧规曹随开始,为整个国家刹车。

上行下效,领导懂得克制自己,下面就没有办法去借题发挥。

总体上,这是一段罕见的太平岁月。

为啥说吕后的执政十五年如此伟大呢?

啥也不干就伟大?

还是举个例子吧。

她下调了田租,老百姓们手中的余粮相应就多了,对灾年和意外怀孕的抵抗力就变强了。

她放宽了法律与束缚,整个社会的弹性就上来了。

渤海小吏

民间的活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她不上马工程,整个国家的徭役就没有了。

她不妄动刀兵,国家的最大开支就没有了,加税、兵役、徭役、抚恤金等等一系列的负担就都不会压到百姓身上。

老百姓不用每年挤出时间来去给国家无偿干活和战斗,时间和体力上省下来的精力就全都能投入到日常生产和创造人口上。

渤海小吏

老百姓们在一天天的清静下不是地主家也有余粮了。

灾年来了,没关系,有去年的底子。

闹洪灾了没关系,旁边村能逃荒,能救济。

抗洪时由于不咋有徭役,整个黄河两岸的老爷们都生猛有劲。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抵抗力变得无比强大。

这样的王朝,是压不垮的!

渤海小吏

民无扰,衣食足,中华大地上,百姓们经历了几百年的杀伐战争,徭役劳苦终于暂时的按下的休止符。

经历了战国纷争,始皇暴政,秦末纷乱,楚汉争霸,屠灭功臣的中华大地民生凋敝,刘邦当年出行都凑不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将相出门都只能乘坐牛车。

吕后顺应了时代的呼唤,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让华夏大地自我修复疗伤,也为后面的文景二帝开了个好头。

“文景之治”源始于“吕后治国”。

有良心的史官太史公最终给出了他的评语: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几千年来,在当朝对反动派的盖棺定论从未有过如此客观的。

一码归一码,是一个伟大史官的最重要品质!

汉初七十年,开创中国第一个治世,其模式很简单:统治者只需减少税收、轻徭薄赋。

也就是常听到的:无为而治、藏富于民。

道教经典《道德经》中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并不是说,治大国要像做麻辣小龙虾一样,要大火猛料。

而是要像小心小鱼小虾一样,少折腾。

总拿铲子翻那些小鱼虾,它们就都翻烂了。

老百姓们,就是小鲜。

吕后的当政八年,在前面七年中,唯一走错的一步棋,就是对刘邦的孩子杀伐太狠。

但是,她临终时,走错了第二步棋。

为什么吕后会做这样的临终安排?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雉病重。

在弥留之际,吕后做了临终的最后一次人事任命,把赵王吕禄封为上将军,统御长安城内的北军,让梁王吕产统领南军。

撑起最后一口气,吕后在病榻前对吕禄和吕产说了最后一段话:

当年高祖与大臣们约过白马之盟,吕氏为王,大臣们只是表面服从,只因我在,所以他们不敢有所动作。

我去世后,皇帝年纪小,大臣们必会作乱,你们必须牢牢控制住军队守卫宫门,千万不要为我送丧,以防为他人所制!

每个卓越的政治家,临终的话,都具有着极大地预见性和对策性。

渤海小吏

这是一生的历练所获得的见识!

这是一生的腥风血雨所嗅到的信号!

这是一生政治智慧所绽放迸发的最后光芒!

渤海小吏

吕雉准确的预测了她死后的政治风暴,再三的叮嘱自己的这两位侄子一定要牢牢的攥住军权。

她说了三点预测:

1、大臣们会做乱。

2、据兵卫宫,这个是最重要的。

3、连送葬都不要为我去!以防出现司马懿!

渤海小吏

这三个预测外,老太后还重申了“白马之盟”!

为什么?

很快我们在吕后的遗诏中看到了。

七月三十日,吕后逝世,遗命吕产为相国,吕禄女为皇后。

吕后非常明白自己的这道遗命是什么分量!

她抢了相权!

相当于你吕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把持了军权,还抢夺了相权,更可恨的是连下一任的皇后也变成了你吕家。

你吕家露出了极其丑陋的吃相!

你要霸占整个天下!

这触碰了所有军功阶层的底线!

所以吕后做出了上述三点的判断,并再三嘱咐吕产和吕禄,千万千万把好军权,护卫好皇宫!

为什么吕后这个一生几乎不出错的老政治家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出这样一步险棋呢?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吕后患病太突然。

史载:三月中旬,吕后祈福祓祭后,回来路上,一只“苍犬”撞到了她的腋下,再一转眼,这狗就不见了。

一占卜,说是刘如意的鬼魂索命。

吕后随后就开始得病了,而且迅速恶化,越来越沉。

吕后这些年的身体向来硬朗,按照吕后执政的路数,她应该会逐渐的将手中的皇权过渡到吕家第二代这里,并安排吕家女孩接班皇后位置。

她的本心,是巩固住这个权力局势,并不想挑战军功集团!

她这些年和相权划得都很清,而且政治手腕极高,从来都是最稳妥的蚕食路线。

所谓的吕家封王前面七年仅仅封了一个吕王。

赵王和燕王是高后八年患病前才封的。

但这突如其来的患病,打乱了吕后的一切部署。

吕后最终决定抢夺相权和军功集团开战,归根结底,因为不自信!

先来看一下她安排的重头戏,掌握帝国命脉的南北军吧。

所谓南军,就是护卫宫廷的,也就是护卫未央宫的。

准确来讲,应该叫“郎卫”和“兵卫”。

“郎卫”负责护卫宫殿,是皇帝的最贴身禁卫军,人数非常少,主管领导叫做“郎中令”。

“兵卫”负责护卫宫门,是相对来说外围的部队,人数相对来说较多,总编制不超过两万,主管领导叫做“卫尉”。

渤海小吏

绿色的两层区域,是卫尉的防区。

最里面蓝色的区域是郎中令的防区。

所谓北军,就是护卫整个长安城的,也就是下图的黑色区域。

渤海小吏

主管领导叫做“中尉”,人数一般不超过五万,也是对外的中央野战军,刘邦同志满世界抽人时带的就是这支部队。

这两个谁重要呢?

看上去,北军人数多,还是负责京城治安以及对外征战的,最为精锐,应该是最厉害的。

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一,从官职上讲,南军领导的级别比北军要高。

郎中令和卫尉,全都是九卿级别的官员。

但北军的主管中尉却并不是。

第二,从战斗力上来讲,当天宿卫皇宫的南军部队(郎中令和卫尉)手中是有兵器的。

但北军手中除了巡城治安的军队外,却并没有兵器。

武库属于皇帝直辖管理的,还是那句话,你没有兵器,就谈不上战斗力!

所以也许北军战时精锐,但日常是长安的警察叔叔。

南军才是京城第一战斗力!

第三,从归属来看,南军归皇权直辖,因为这支部队直接负责的就是皇族的安全。

渤海小吏

北军归相权统领,因为这支部队日常负责京师治安。

渤海小吏

所以综上所述,有以下两点结论。

1、南军的战略价值高于北军。

2、北军战争潜力大,属于相府直辖。

南军和武库的掌控权这些年一直在吕家手里,但北军并没有。

北军的巨大潜力与威胁是吕后不放心的。

也因此,吕后最后部署令吕产吕禄分掌南北军的时候,尤其涉及到北军的掌控权时,主管的相府又是绕不过去的一关。

这是吕后夺相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相权太大,她对自己的这些子侄的水平根本不放心。

如果说吕家这帮孩子能够有几个她这样水平的,她大可以按照此时的政治结构继续走下去。

如果说老家伙们都死她前头了,她也不会在死前弄这么一出。

所以,归根结底,就是老家伙们谁先走的问题!

吕家和军功派拼到最后的,其实是拼大佬们的寿!

知子莫若父,吕后知道自己的这帮后人是什么成色。

这些孩子和那群老江湖们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自己前面得罪了刘家太多人,军派又是一帮老狐狸,她无法放心相权这样一股无法控制的巨大力量在别人手里。

由于突然患病,也使得吕后最终下定了决心,硬夺军功集团的权力大饼,通过军事高压让他们哑巴吃黄连的接受既定事实!

还记得先下手为强的“黑暗森林法则”吗?

这是此时此刻,吕后权衡再三下的最优解。

吕后当初在把吕氏家族带入这个权利的游戏独占皇权时,就已经无可避免的最终要走这条路了。

因为权力的滋味是世上最大的诱惑!

也因此,无论你吕后怎么选,都是错!

因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

你用一生的智慧与经验浓缩出来的最后三句“其言也善”,并没有被子侄当成语录那样挂在嘴边与心头。

更重要的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盘算,忽略了牌桌下各利益集团间的暗流汹涌。

她忽略了自己这杆政治大旗倒下后,每一个人权衡后的操作系统都会重新启动。

这些汹涌的暗流,将最终颠覆她整个人生的奋斗果实。

此时此刻,人家军功集团和非吕氏血脉的刘姓王族坚定地站到了一起。

人家要“天下共击吕”了。

吕后刚死,她的遗言就被俩孩子忘光了。

吕禄与吕产并没有听懂姑姑的临终遗言,没有看懂为啥姑姑一定要让他俩据兵卫宫的人事安排。

这二位虽然跟随吕雉多年,但并没有从他们姑姑身上耳濡目染。

政治交锋是世上最高深的智慧,需要自身历练,需要领导领路,需要高人开悟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有政治天赋。

没有历练,领路,开悟,哪怕你政治天赋再高,你也就是个井底之蛙。

但历练这堆后天的东西,却像是天赋后边的那一堆0,而天赋则是那个1。

你必须自身是那块材料,才能让后面的那些努力起到作用。

你不是那块材料,无论你多么的努力,你肯定会在一定层面上被淘汰,无法站到巅峰的台面上。

官职中,五六品跳三四品,是一个坎。

三四品跳一二品,又是一个坎。

就好比今天的处长一大把,但再往上的厅局级,突破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再往上的省部级,国家级干部,就更难了。

最终站到最高层次的,都是人中之龙。

不是人尖子,你跳上不去。

不是精英中的精英,你根本躲不过那么的明暗考验。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几乎是最关键的因素。

你的出身。

也就是说,你爹是谁,你的家族是谁。

你只有根红苗正,往往也才具备通往最高权力场上参赛的资格。

渤海小吏

比如说吕产和吕禄。

这哥俩就是纯靠出身,并没有经过筛选就站到了最高舞台上。

但出身只能帮他们到这了。

真到交锋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对手,将是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段位。

这哥俩按说也在吕后身边耳濡目染了很多年啊?

咋最后就完蛋玩意了呢?

还是我们刚才提到过的,那个最重要的维度,你自身的政治天赋。

开国的皇帝往往很牛,手下人也很牛。

但开国的皇帝死后,继承人往往就没有了开国之君那样的天赋异禀,洪福齐天。

此时就容易被层层选拔的官僚系统牵着鼻子走。

但汉初的情况还比较特殊,并非像后面朝代那样,皇帝的水平往往跟经历了层层选拔的官僚系统没法比,而是皇权和官僚系统都是二代们继承的体制。

这是一个两边都会退化的体制。

皇权这边,此时第一代的大牛人刘邦和吕雉两口子都退场了。

第二代的吕产吕禄被推向了台前。

但是,功臣集团的第一代老狐狸们却着实不简单的有几个寿星佬儿。

渤海小吏

像陈平周勃这种尸山血海杀出来极高水准的天赋人精,再配合几十年的沧桑积淀,吕家的后生们很快就会体会到,啥叫娃娃抱着个金疙瘩了。

公元前180年七月三十日,吕后逝世。

先蹦出来的,是娶了吕禄女儿的姑爷的朱虚侯刘章(刘肥次子)。

吕后通过联姻网络了不少刘家后裔。

但通过死的那几个王来看,她吕家的产品效果并不靠谱,别看刘章的候都是吕后封的,但这家伙却一点也不感恩。

刘章在吕后生前就不是一个稳定分子,有一次入宫侍奉吕后喝酒时,他居然因为一位吕氏成员不遵守酒令而将其追到宫门外杀掉,吕后没有拿他怎么样,他认为吕氏怕了他。

他忘了自己完全是因为自己是吕家的女婿,才留下的这条命。

吕后一去世,刘章给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写了封密信:我从你弟妹那得知,诸吕想要作乱,大哥你快发齐国之兵来长安,我充当内应,待诛尽诸吕后,拥你为帝。

刘襄就是这些年一直被吕家薅羊毛那位。

忍了很多年的刘襄开始密谋发兵。

吕家要是碰到的也是这种二代对手,也就不用担心了,就你那点可笑的实力你还想造反?

这两只出头傻鸟开始了行动,刘襄先是忽悠了自己爷爷辈的琅邪王刘泽(刘邦的堂兄弟),说爷爷辈分大,孙子愿意将齐国托付,拥立您当皇帝,希望您老来齐国共商大事。

刘泽来了之后就被扣了,刘襄吞并琅邪之兵然后西攻济南,同时送信给各个同姓王,列举诸吕的罪状,怂恿大家举兵讨伐。

第一个弱智出手后,第二个弱智也出来了。

吕产得到齐王反的消息后,派了灌婴率大军前往平叛。

从这一件事就看出了吕产的政治水平到底有多差,在这个节骨眼上,在这个关键时期,军权决不能假手他人,只能你吕家人亲自上!

灌婴是刘邦的老人,无论他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他终究是外人。

外人,自然就不会和你是一条心的。

人家灌婴走到荥阳后,就不动了。

他先是派人跟刘襄说:诸吕现在没有叛乱的迹象,您贸然举兵难服天下,倒不如我们大家谁都不动,等诸吕叛乱一发生,再联合起来进军长安,平定叛乱。那时,谁是匡扶社稷的功臣,天下一目了然。

刘襄同意了他的建议,回到了齐国。

傻鸟刘襄再次暴露出了自己的弱智白痴。

你当过家家啊!

造反这事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

但这帮二代们谁也没比谁强哪去,继续菜鸡互啄,吕产紧接着继续全方位无死角的展示自己的政治白痴。

他不仅没有怪罪灌婴不攻齐王,看到齐王退兵后并没有继续追究齐王造反的罪名。

就搁那看着。

人家都明明白白的杀出来了,现在即便回家了,你也应该知道,这是颗已经探出来的炸弹了,一定要及早拆除,万不能姑息养奸。

灌婴对于反革命势力有所犹豫,也证明了他并不和你一条心。

这俩人都得办!一个也不能少!

尤其是灌婴!现在第一时间就得派人上前线替他去!

这是两个非常好做的判断,但凡政治素养过关,都不会是这种处理方式。

长达十多年,吕后亲自任教授的执政培训班,吕产并没有毕业。

他不知道,自己释放了一个怎样的政治信号。

长安城中暗流涌动。

刘家和吕家两个大傻X都已经登台亮相了,该军功集团了。

如果说吕家动了相位掌管北军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那么齐王的举兵就是验吕家成色的最好试探。

而吕产的不作为以及昏招的军事任命则让军功集团摸到了吕家的底牌!

吕家的这帮后生,真的比吕后差太远了。

老一辈们过招,是这个造型。

渤海小吏

现在刘家吕家的二代们是这个造型。

渤海小吏

吕家的这几个抱着金子的后生娃娃,被所有的路人开始琢磨怎么抢下这块大金子。

一个潜伏了八年的默契组合,终于再一次站到一起,谋篇布局了。

这个组合,是当年捧诸吕的陈平和周勃。

周勃做太尉十多年了,太尉名义上是军事最高首领,但手中却并没有军权,搁那充当老吉祥物。

吕后一直牢牢抓着军权,周勃也就蔫了十多年。

陈平那边继王陵后就当上了一把丞相,这位跪舔吕后的大爷按理说在别人眼中算是标准的吕党。

但是,陈老爷子还有另一个标签。

顶级骑墙师。

渤海小吏

两位老爷子在一通谋划之后,定下了政变的方案。

八月庚申日

来到西汉第一政变的现场了。

看这场政变前,先回想一下,还记得我们前面说到古代政变的优先级排序吗?


武器》截断政令》政令中枢》军队。

第一,最最重要的,是武库。(中间那圈)

渤海小吏

无论用哪种方式,合法或不合法,都需要第一时间占领这里。

这能保证自己的军事武装,也能阻止别人武装部队。

关键词:开源节流。

第二,要占领未央宫的宫门,干掉或拿下此时宿卫宫门的卫尉武装,截断政令。(下图黑区域)

渤海小吏

关键词:拿下政治唯一合法性!

第三,然后是进去控制郎中令的部队,控制皇帝,拿下全部印符。(下图蓝区域)

渤海小吏

关键词:占领政治制高点。

第四,是剩下的南军和城外的北军。(剩下那俩绿旮沓)

渤海小吏

关键词:兵源并非最重要。

这政变的正解方案流程。

但最后回首时才发现,此次政变,成为了历史上非常无厘头的一次政变。

全都没按套路打。

军功集团出现了重大失误。

吕家更是在很多关键的人事部署上全都出了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场政变过程吧。

已经修炼成了人精的陈平几乎做了人生中最冒险的一次试探。

他居然从一个小角度切入,完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张嘴释兵权”。

他派手下的特工劫持了曲周侯郦商。

郦商是元勋大佬的老革命了,陈平说是劫持,其实就是吓唬。

陈平有他的目的,郦商的儿子郦寄与控制北军的吕禄交情很深。

老爹被扣下后,郦寄没废多大劲做思想斗争就去坑自己这位铁哥们了。

或者说,郦商很有可能也是谋局者之一,在为革命演戏。

从后来的表现看,郦寄是军派早有预谋卧在吕家的第一个卧底,不过总是革命觉悟不坚决。

之所以劫他爹,是帮他下决心!

郦寄见到吕禄后是这么说的:兄弟,你知道为啥齐王会反吗?

吕禄道:为啥呢?

郦寄道:因为您已经被封为赵王,就应该去赵地,可现在居然留在长安不走,还控制着军队,这就是齐王为什么要举兵的原因。

想要杜绝诸王举兵的事情再次发生,就应交出军权,到封国去。如此,那些大臣才能安心,大家彼此和谐,可谓万世之利。

这是一番特别过家家的言辞,但甭管多么不中看,却真的中用。

因为吕禄居然答应了。

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自家人说的话永远当放屁,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放的屁却特别好闻。

渤海小吏

吕后此时此刻估计想从地底下爬上来抽这傻王八蛋大嘴巴。

老娘死前咋特么跟你嘱咐的!

就说了三句话啊!都当放屁啦!

不过哪怕吕禄答应了,其实到现在为止,吕家还是有翻盘机会的,因为吕禄将这件事开了家族会议。

吕禄的姨妈,也就是樊哙他媳妇听到这件事后鼻子都气歪了,怒斥吕禄:你个倒霉孩子!身为将军却要离开军队,这是大祸临头之事啊!吕家必死无葬身之地!

交权与不交权,吕家在这次家族会议中并没有达成共识,但事情的发展速度却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八月庚申日早晨,出使齐国探听情况的吕家心腹,郎中令贾寿归来见到了吕产,说出了一个重要情报:灌婴已经与齐国、楚国合谋,准备倒戈,诛杀诸吕。

咱得赶紧入宫谋大事!

贾寿在催吕产先下手为强!对灌婴和齐、楚的反革命开战!

这个没问题,你现在是具有最强政治合法性的,你就应该调集所有资源干掉冒头的反动派。

但是,这个关键消息却被御使大夫曹窋(曹参之子)知道了。

他此时在吕产这里合计政事。

这透露出了一个啥信息呢?

曹窋是吕家非常放心的人!是铁杆吕党!

不然贾寿不会当着他的面说出这件如此关系重大的事!

曹窋自惠帝时代就是惠帝心腹,他也算是军二代当中此时官最大的。

没有吕家的首肯,他这个军二代此时不会超越很多军一代的老前辈干到御使大夫这个官职的。

但这位被吕家视为自己人的曹窋却是军派放在吕家的第二个卧底。

这个人甚至可以说是整场政变最关键的总调度!

曹窋第一时间把这个重要情报报告给了陈平和周勃。

拉开了“庚申政变”的大幕!

两位大佬知道这个情报后觉得不能拖了,要迅速动手!

渤海小吏

因为如果吕产先动手了,第一时间就会发布对灌婴和齐楚的政治定性文件,然后控制起全部军队一级战备戒严。

他们政变的机会就不会再有了!

于是,周勃火速奔往北军,但是根本就进不去门。(太尉欲入北军,不得入)

渤海小吏

这是军功派的第一次疏漏!

周勃肯定不会愣头青样的闯北军的!

他之所以敢去,是因为他肯定在北军部下了卧底,安排了进北军的计划!

但政变当天也许是因为太过突然,当班将领轮换,卧底不在岗等种种原因,第一个出手,就失败了!

来的太突然,原计划全乱了。

但是,没关系,有B计划预案。

这个时候,军派掀开了第三个卧底。

周勃运作了保管皇室符节的纪通(尚符节)派人持符节假传圣旨,说皇帝命令周勃掌管北军。

与此同时,军派的第四个卧底也上阵了!

周勃开始去拿北军虎符,那边一号卧底郦寄和四号卧底典客(皇权直辖的九卿,掌管王朝对属国之交往等事务)刘揭再次对吕禄展开游说。

“少帝已委任太尉暂行北军指挥之职,想要您去封国。

您还是马上交出将印,离开这里吧!

否则将大祸临头了!”

情势急转直下,突然的变故砸向了吕禄,前面是皇帝的圣旨,后面的是好友的怂恿,吕禄在最后的内心挣扎中,认为郦哥哥不会骗他(吕禄以为郦兄不欺己)。

匆忙下,终于大错铸成,交出了北军军印。

等周勃拿到虎符赶到北军时,吕禄已经交印离去,周勃对将士们说:挺吕家的露出右臂,挺刘家的露出左臂!

将士们全部扬起左臂,周勃虎符军印齐聚,由此完全掌控住了北军。

渤海小吏

军功阶层首开纪录拿下了吕家大弱智吕禄的北军,此时此刻,军派已经摊牌了。

根据前面我们说的“武器》截断政令》政令中枢》军队”的重要性,军功阶层这是走了步大错棋啊!

你咋上来就扑最不重要的北军呢?

此时此刻,如果吕产要是狗急跳墙图穷匕见,你仍然没办法!

因为武库、皇帝、南军仍然在吕家手里!

军派确实忽略了武库的重要性,这是他们此次政变的最关键疏忽!

但是,剩下的环节,其实人家并没有走错!

先来抢北军,只是因为南军早就有谱了。

刚才我们看到了,皇权心脏部位的,非常重要的看管符节的官员被策反了,或者说早有预谋。

而且潜伏在吕家的心腹卧底,远不仅仅是那个“尚符节”那么简单。

陈平收到曹窋示警吕家有变的情报后,派出了刘家第一好枪,齐王弟刘章去周勃那。

周勃在拿下北军后也明白此时吕家实力尚存,因为吕家最厉害的掌管着皇帝、南军、武库的相国吕产,才是真正关键的。

周勃拿下北军后发布了此次政变最被忽视的一个命令!

下令曹窋对卫尉说:别让吕产进入殿门。(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

这是句非常重要的话。

因为单看这句话,我们往往认为是周勃仅仅是告诉卫尉不让吕产进入宫殿门。

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他令卫尉杀掉吕产。

为什么呢?

先来看原文,史书这段的原文是:

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

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裴回往来。

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

翻译过来,当时的情节是这样的:

周勃说:让曹窋去告诉卫尉,别让吕产进殿门!

此时吕产不知道北军已经丢了,并不知军功派已经政变拿下北军了,他进入了未央宫,到了内宫殿门时进不去了,开始溜达琢磨。

曹窋怕胜不了,再报周勃。

周勃仅仅说让卫尉别让吕产进门后就没有动作了,而后面曹窋又怕赢不了,马上再次飞车汇报周勃。

这就很无厘头了,你光不让他进门仅仅能阻止他,“胜”是哪来的话啊?

而且更重要的是,“殿门”是不归卫尉管的!

卫尉管的是宫门。

卫尉所控制的宫门是绿色的这两层范围。

渤海小吏

周勃下令不让他进,而且此时他也确实没进去的那个殿门,是指最后的皇宫枢纽,那个蓝色的区域。

后面杀吕产的全部动作,全是在未央宫内进行的。

渤海小吏

而且周勃早有把握吕产进不去殿门!

因为早有人封锁了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上图的蓝色区域!

那么这个殿门是谁给关的呢?

是军功派的第二道保险,刚刚和郦寄游说吕禄的大忙人刘揭。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中写出了这个刘揭的革命贡献:“以典客夺赵王吕禄印,关殿门拒吕产等入”

这也说明了,不仅截断政令最关键的“兵卫”老大卫尉本人被军功派拿下了,连郎中令所控制的“郎卫”环节,吕家也失守了。

这并不是说此时的郎中令贾寿就有问题。

因为最终领导关门行动的明确说是刘揭。

这是说明郎中令的下属佐官中出问题被渗透了。

刘揭这个外部门领导成功的指挥了最后一道门的守卫,拦住了吕产!

所以,他说的那句话“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不是让卫尉去关门!

而是周勃已经策反了内鬼卫尉,让他去兵变杀吕产!

这个卫尉,是军派布置的第五个内鬼!

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卧底!

这个核心岗位是突然杀吕产灭诸吕的关键!

但是,这个计划,又出问题了。

军功派的原本部署是这样的:

第一时间迅速拿下北军,北军最没有把握。

与此同时,封锁皇宫大殿,在未央宫内由卧底卫尉突然进行“斩首行动”,别让吕产活着进殿!

渤海小吏

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卫尉迟迟没有动手!

吕产还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般自由的游荡,马上就等到皎白月光了!

所以曹窋越看越不对头,越等越看不到卫尉下手的意思,才会恐弗胜,驰语太尉”。

在周勃收到卫尉没动手的消息后,知道刘揭关殿门后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于是放出了最后的总预备队!

令傻鸟刘章去保护皇帝。

周勃派给了刘章一千多人。

这基本上是此时北军所有有兵器的武装了!

也就是平时维护长安治安的那支部队!

因为已经到图穷匕见的时刻,必须出动所有力量去搞死吕产!

这个时候,暴露出来了军派此次政变的最大风险:未占领武库,军力不足!

而且更关键的是,此时卫尉环节出了问题,周勃根本不知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你卫尉是临阵反水又倒向领导吕产了?

还是想下手但没有机会?

还是想再观察观察形势最后押注?

全都不好说!

如果说此时此刻,卫尉是个双面间谍,又摆了军功派一刀,那么此次政变就将完全失败!

因为宫门全是卫尉控制的“兵卫”把守的,你刘章这千把来人根本就打不进去!

此时此刻,主动权已经不在军功集团手里了!

所以周勃非常心虚的“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朱虚侯谓曰:急入宫卫帝。”

他派出了刘章当这支枪,这是在给未来如果兵变失败找台阶下。

这边傻枪刘章傻不愣登的在往未央宫赶,那边吕产却在殿门前左右徘徊。

渤海小吏

这其实是老天在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军功派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打武库的主意,就是因为他们不希望动静弄得太大让吕产有防备!

因为武库离相府和皇宫太近了!

渤海小吏

他们认为是有办法暗杀掉你这个南军总司令的。

但是,这个布置失效了。

这是老天你吕家的最后一次机会!

你这个南军总司令此时却进不去殿门已经是个非常不同寻常的信号了!

这表明了至少“郎卫”环节出大问题了!

你吕产此时应该立刻逃回南军大营随后第一时间攻占武库然后攻打未央宫控制皇帝,随后开始政变。

但他在未央宫前开始犹豫不决。

这一犹豫,错失了最后的翻盘机会。

事情的最后发展,说明了卫尉至少不是双面间谍并没有倒向吕产,大概率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刺杀吕产或者说在最后观望。

因为刘章根本没有阻拦的就进入到了未央宫!

当时并非是吕产已经带领所有看守宫门的“兵卫”部队去攻打打不开的殿门了。

而是他在“裴回往来”,而且根本不知道此时北军已经被人拿下了!

他并没有意识到此时很危险!

所以所有的宫门岗位仍然在执行原岗位任务,也就是护卫宫门!

你一个跟南军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带着一千多武装擅闯宫禁,根本不可能让你进来!

直接就会给你灭在东阙和东司马门前!

渤海小吏

最终,刘章带着一千人来了。

他进去了!

卫尉还是好同志!

他来到未央宫内,正看到吕产在殿门前徘徊进不去,于是一言不合就开打。

渤海小吏

吕产带亲卫队开始撤退。

此时吕产仍然没有败哦。

如果让吕产逃回了南军军营,刘章这点力量仍然不够看。

但是,老天爷开始帮忙了。

突然间狂风大作。

渤海小吏

吕产的卫队被吓傻了,全都不敢动了。天大风,从官乱,莫敢斗者

刘章终于在郎中令府的厕所中斩杀了吕产。

至此,刘氏宗族和军功集团联手的光荣革命尘埃落定。

吕家一败涂地。

为啥都叛变了呢?

吕产被杀后,皇帝命人持节安抚刘章。(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

小皇帝此时八九岁,他知道个屁。

还是那句话,皇帝身边的很多位置都被策反了。

结果刘章打算抢符节,但持节者没撒手。

凭啥让你抢功劳!

于是刘章就跟持节官员同乘一辆车,凭其手中的符节在宫中策马奔腾,心中激荡。

迅速又赶到了长乐宫,突然袭击斩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

渤海小吏

至此,吕家的所有武装被消灭了。

在得知吕产伏诛后,周勃彻底放下了悬着的心,派出人马搜捕吕氏宗族,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诛杀。

吕后的妹妹吕嬃被活活的拿鞭子抽死了。

咋说也是当年的樊大嫂,咋就这么狠呢!

大嫂算个屁,大哥我坑的就是傻弟弟!

吕禄被抓到干掉前,不知死前有没有想他的郦哥哥。

渤海小吏

在这次几乎全体台面上的权力人员合谋下,诸吕尽灭。

那真叫“看前面,黑洞洞,定是傻吕巢穴,咱们爷们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渤海小吏

此时距离吕掌柜逝世,仅仅一个月。

史书中云,这次光荣的革命原因是:“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

“欲”字用的好,我们从头到尾看完后,也知道了,从头到尾出招的都不是吕家人。

只不过就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政变而已。

吕后过世后,权利大饼在重新分配的过程当中,吕家人德不配位,或者说能力不配位,从而被淘汰出局。

吕家的这两位,因为本身的能力太过于欠缺,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

如果吕产与吕禄坚守自己的政治底线,哪怕就是牢牢的攥住军权,这种屠杀或许可以避免。

但两个人都忘了吕后在临死前的谆谆告诫!

吕家先后两次将军权交给了外人,一次灌婴,一次周勃。

与此同时,政治上的一系列拙劣举措都让周围早就红了眼的饿狼们摸透了虚实。

群狼最终一拥而上。

出头鸟刘襄喊打喊杀。

老将灌婴按兵不动。

周勃陈平顶层设计。

核心间谍曹窋暗中报信。

卧底一号郦寄碎碎狂念。

暗牌“尚符节”关键输出。

典客刘揭及时关闭殿门。

卫尉环节失效后傻鸟猛男刘章一线冲杀,一锤定音。

军功集团和皇族之间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将虚弱的猎物扑倒在地。

而这次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弱了。

除了事先埋好的各种卧底外,军派出错不少。

第一,忽略了武库的关键性,导致最终政变紧急预案时仅仅有千余人的武装。

第二,陈平和周勃在这场军事政变最关键的北军和南军环节安排的都非常险。

拿下北军环节是利用了对手对亲信的过度信任,原因在于吕禄本身迟钝的政治神经。

拿下南军环节对卫尉下了太大的注,差点满盘皆输。

第三,至于刘章,完全就是一个愣头青,带着一千人就敢去追杀尚掌有南军的吕产。

总体来讲,军功派的运气成分很大。

跟后世很多高级别政变相比,差距比较大。

吕禄是个傻二百五,纯的。

吕产是个反应慢的犹豫病患者。

说到底,还是俩孩子经事少,突然地变故一砸来,砸懵了。

渤海小吏

当然,吕家最后的崩盘,全赖这俩孩子也并不应该。

这俩孩子在整个八月庚申日的灾难表现是仅仅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在太多关键岗位吕家全部失守了。

要命的卫尉和殿门全都出问题了。

身边你认为靠的住的曹窋和郦寄还有刘揭全是最终军功派能成功最关键的三个人物!

这就完了吗?

还要再往深倒。

更深层次,是吕后的寿。

吕后在临终前不久才令吕禄统北军,吕产做相国,兼南军。

这么庞大的权利架构,两个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消化。

你本应该扶上马再送一程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吕后重病太突然,一切都是逼到那没办法了。

吕后走的太突然,成为了吕家最终悲剧的总开关!

你吕家既然上了路,就不能回头!

只能在这条集权的路上跑下去!

渤海小吏

既然你吕后愿赌了。

最终在九泉下,你就得服输!

但吕后的寿最后还牵出来了一个关键问题。

叫做“权利的信心”。

渤海小吏

再来回顾一下非常关键的那一点,卫尉的那个岗位。

后来这个卫尉是谁史书无载,但如果在吕后死后,及时将长乐卫尉吕更始这个自家人调整到未央卫尉,也许最终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吕家将控制住未央宫自带“截断政令”的关键助力!

哪怕北军丢了,刘章最后那一千多公安根本连门都进不去!

吕后死前,她的居所长乐宫是帝国中心。

吕更始当这个最关键的长乐卫尉是正确的。

但吕后死后,未央卫尉就变成了帝国的最关键保安岗位!

哪怕你吕产是南军总司令,哪怕未央卫尉这个位置是你放心的人,但还是在说灌婴出征时我们说过的那句话,关键时刻,你只能信任你吕家人!

更何况你吕家的吕禄哪怕是自己人都误不了是个傻王八蛋,就更别提别人了!

哪有什么自己人啊!

所谓的心腹,在你大权在握,八方臣服时,全都是乖宝宝,全都是指哪打哪,你让他把媳妇给你送来都不叫个事!

但是,你不行了呢?

吕后一死,吕家哥俩暴露出政治幼稚后,一看你不行,之前的所有心腹同党一瞬间就全部重新启动自己找退路了。

曹参和郦商的那俩儿子,都是标准的吕党,吕后要是能活到一百二,这哥俩绝对能达标到陪葬吕家祖坟死后继续站岗。

渤海小吏

但吕后一走,一看这兄弟俩不行了,第一个要你命的就是他们!

渤海小吏

管印符的纪通,典客刘揭,还有最关键的那个卫尉,他们都是曾经的最铁杆吕党。

渤海小吏

吕家整整执政了十五年,不是铁杆根本不可能干到那个位置!

但是,为啥最后都成倒戈大流氓了呢?

是对这帮王八蛋,吕家看走眼了吗?

真谈不上,因为人性就是这德行的,你换谁都一样!

你有百亿企业时,一群女神对你说是真爱。

没错,那就是真爱。

但是你要是不行了呢?

人家拍屁股走人时那也是真不爱了。

人家并没有错!

无论是真爱还是真不爱,全都是真的!

只是你变了!

最归根结底,权力场上,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

差一点都不行!

司马懿死后,为啥那帮心腹们没有叛变呢?

而且司马家后来效力的很多核心干部全都是当年曹爽征辟的哦!

历史中对于后来司马师接班的五年有着极高的评价!

因为他让所有人看到,这小子不比他家老爷子差!

跟着他有未来!不跟他会死很惨!

也有过政变密谋的,但司马师最终铁腕到了废皇帝!

最凶险的淮南第二叛时,哪怕眼上长了瘤子,司马师也是亲自抓着军权去平叛的!

所有人在仔细琢磨后,在把算盘打了无数遍后,觉得还是对你司马家是真爱。

不是你家强迫,我们就是为爱鼓掌,司马家小伙儿威武雄壮哪哪都棒!

渤海小吏

所以说,当你决定掺和权力的事时,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越高段位的权力斗争,要求的能力值越强,你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惨重!

你要强,你儿孙要强,你世世代代都要强!

但是,自古无不灭之朝,月盈哪有不亏的道理!

等待你家的下场,基本上永远是灰飞烟灭。

后来三代谋国的篡权典范司马家,最终司马懿这一支的所有后代于六十多年后在自相残杀中被团灭,在异族入侵下挫骨扬灰。

黑色幽默吗?

万事万物,皆有代价!

立志世界为棋盘的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对我所有的朋友们,我只有一个建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千万别强求。

大大的忧悲苦恼也是七十亿人中数一数二的。

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知足长乐看淡些。

随缘吧。

战后分割利益大饼,周勃成为帝国官僚一把,右丞相,陈平依然当着二把手,左丞相,灌婴成为了太尉。

剩下的革命同志们各有封赏。

刘姓宗族中,出力最多的刘襄刘章这哥俩却并没有笑到最后。

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之前被刘襄阴了的琅琊王刘泽作为刘家仅剩的少数长辈率先不同意。

二是刘襄不仅自己过于强势,家中还有强势的娘家人。

吕后的印象留下的太过于深刻,群臣们以防止第二个吕氏家族的原因排出了刘襄的继位资格。

最终的幸运大奖砸在了谁的身上呢?

刘恒,刘邦的第四子。

刘邦一共八个儿子,此时尚在世的仅剩下两个了。

一个是刘长,吕后收养大的。

一个是刘恒,自始至终最为低调的。

刘恒的母亲薄姬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我们曾在韩信登陆三晋的第一战时介绍过。

魏豹当年听说这个女人将来会诞下天子,所以奇货可居的打算努力耕耘。

结果他是没这个命了。

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魏豹的后宫集体收编了,结果当年魏豹非常看重的薄姬却根本不遭刘邦待见。

薄姬后来在好姐妹的走后门帮助和自己的故事营销下(说梦见大龙盘她肚子了),才有幸得到了刘邦的一次临幸。

人是有命的,该你的剧本,哪怕就一次的机会你也会上场。

就像诸多国产青春校园打胎片一样,刘邦的命中率很高,薄姬一次命中,后来生下了刘恒。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魏豹此时死两年多了,刘恒这个四太子不是三年才生下来的哪吒三太子,怀疑的朋友不要多想了。

刘邦一直不喜欢这个薄姬,直到刘邦死,她的地位和待遇也一直没提上去。

妈妈的不招待见也让刘恒从小就做事就小心,从不惹是生非。

低调给了这孩子人生中一笔最大的财富,几乎所有人,对这个孩子的印象都很好。

刘恒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后来吕后曾经让他当赵王的,但刘恒表示愿意为祖国守边疆,谢绝了吕后的好意。

他躲开了这个谁沾谁死的可怕王位。

刘恒的从不出错,让他非常幸运地熬过了吕后时代,并靠着深厚的内功,等来了自己的春天。

最后要交代一下吕后立的少帝刘弘,他和另外几个惠帝生的孩子刘太,刘武等被全部秘密诛杀。

原因是,这帮孩子都不是惠帝亲生的,是吕后抱的野孩子。

我为啥特别崇拜太史公呢?

因为人家这真叫实录。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

自此,吕后殚精竭虑苦心孤诣的最终目标宣告破裂,无论是刘家还是吕家,她的所有血脉被全部连根拔起。

两千多年后,有一个被苹果砸过的英国人发明了一个定理,叫牛顿第三定律。

这个定律牛到无以复加,它给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解释:你给出了一个作用力,相应的,就会有一个相反的同等大小的作用力给你推回来。

你给出的力越大,回来的力也越大。

这条定理,算是通智,可以应用在这个星球上任何我们想到的领域。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意义的哲理:尽量多给出好的力,就当是为了将来能够收回来一个同样好的力。

牛顿虽然将这个大定理发明了出来,不过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早已将这种现象做了一个无法量化的总结,叫做因果报应。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你吕雉在诛杀刘邦的其他儿子时,也就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后代被他人团灭的准备。

吕后前脚走人没多久,看到后面紧跟上来的,一个没落下的自己这一大家子,不知会是怎样的心情。

渤海小吏

“贺万钱!”

当刘邦顶着众人

或嘲笑

或惊诧

或不屑的

目光吹牛逼的时候

所有人的命运就已经定好了。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