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陈豨
这一章,注定凄凉伤悲。
没办法,历史的车轮碾压到了这里,异姓诸侯成为了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史前动物了。
他们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历史的车轮自我演化的开始无情启动。
这一群当初扛起反秦大旗的难兄难弟们。
这一群和前天下第一的男人鏖战九州的战友们。
最终,除了极个别的,都没有当初那个世界最强反派的下场好。
项羽当初这个人民公敌虽然脑袋悬赏万户,但死后排场宏大,一生之敌亲自主持丧事,项氏多人封侯,那真叫是“死亦为鬼雄”!
如果他知道,后面这几位当初没有站在他这一边的人的下场,他应该会含笑九泉。
上一章中,藏荼被杀,两个韩信一个逃往敌国,一个软禁长安,还有几个异姓王,我们来一个个看一下他们的最终结局吧。
第一个,是赵国的老张家。
公元前200年,也就是白登之围后,刘邦回国时,从平城走赵国线视察,女婿张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起居,态度很谦卑。
不过刘邦这个老丈人却为老不尊,席地而坐,两条腿支开,像个大簸箕一样,这在当时是很失礼的动作。
不仅如此,在白登受了一肚子气的刘邦将情绪都撒在了姑爷身上,态度傲慢,横挑鼻子竖挑眼,但人家张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涵养很高,一直得那听着。
不过人家姑爷涵养高不等于人家姑爷手下的不来气。
赵国的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多岁了,原来是张耳的宾客,这帮人性格豪爽、易于冲动,看到刘邦这副流氓德行马上就怒了:“咱们赵王太懦弱了!”
这帮老前辈们一块对张敖说:”您侍奉陛下那么恭敬,而陛下对您却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
张敖高低是个明白人,知道这帮没挨过流氓打的老愤青误国,先是把手指咬出血来表姿态,然后怒道:“你们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当年先父亡了国,是依赖陛下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没有我老丈人哪有我们的今天!这种话今后都别再说了!”
绝大多数时候,爱国贼都要比卖国贼更可怕!
因为卖国贼基本上只能卖一次,后面你就有防备了。
最可恨的就是这帮打着对你好旗号却使劲坑你的人!
张敖他爹养的这帮门客,就都是这路货色,一把胡子了还很傻很天真。
贯高、赵午等十多人开始进行讨论:“我们的大王有仁厚长者的风范,不肯背负恩德,这是他的原则。
但我们也有我们的原则!
咱们决不能这么受悔辱!
如今汉帝悔辱我王,他活不了了!
谁说这事一定要玷污我们大王的手呢?
咱们自己也可以谋划啊!
事情成功了,功劳归大王所有;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话说的挺漂亮,但实际上产生的后果却是,如果成功了,你们大王必死,而失败了,你们这帮小把戏却担不起这罪过。
就这样,这帮货们过家家般的开始筹划天底下最危险的活动。
张耳当年作为一国之主被陈馀靠着三县之兵就打跑了的原因终于在十多年后浮现了出来。
手下一群神经病,打得过才怪。
转过年来,公元前199年,刘邦率大军扫清韩王信在北方的余孽,途经赵国,日头西落,刘邦准备留宿,问手下,此处何地?
左右回答:柏人。
刘邦皱眉道:柏人和迫人发音相似,不吉利,换个地方。
刘邦神奇的躲过了一次暗杀,因为此时,赵国的宰相贯高在柏人的驿馆中埋伏了杀手。
这一次应该不是刘邦的运气好,而是张敖的运气好。
因为古往今来基本上没有听说过皇帝能被刺客刺杀了的。
要知道皇帝的安保力量是你安排杀手就能搞定的吗?
要这么容易,楚汉打成那样,项羽和刘邦怎么没弄刺客互刺去呢?
刘邦的一转念,留了他女婿一条命,因为这帮老傻X派出去的小把戏露馅后张敖作为东道主算是百口莫辩的必死无疑了。
再转过年来,阴谋败露了,贯高的仇人告发了贯高的阴谋。
刘邦大怒,下令将张敖为首的赵国恐怖组织一网打尽。
比较搞笑的是,在被逮捕后,这十多个人的阴谋团伙都争相要自杀。
都是明白人,知道后面等待他们的酷刑会让他们后悔出生过。
赶紧来个痛快的!这就是他们当初说要承担罪责的方式。
在这个时候,唯一还剩一个没怂的,匪首贯高怒骂道:“谁特么让你们自杀了!
如今这事,大王确实没有参予,却受到了牵连,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
这伙人被押到了长安,贯高代表团表现出了够意思的一面,出庭受审后自始至终反复表态:只有他们这些人参予了,赵王确实不知。
但现实确是,无论赵王知不知,刘邦都希望把他牵连进去。
在这种司法授意下,贯高被严刑鞭打了几千下,用烧红的铁条刺遍全身,身上没有一处好地方。
但即便这样,老愤青始终没有屈打成招。
在这个过程中,吕后也好几次替女婿说情:“张敖这孩子一直敦厚,再说自家的女婿,怎么会做出这种事?”
但刘邦却表示了非常政治家的一面,怒道:“傻娘们!若是让张敖当了皇帝,难道他还会在乎你的狗屁女儿吗!”
吕后估计浑身一哆嗦,又回忆起来当年在楚营做俘虏,公公被按到菜板子上的场景了。
在不断的大刑伺候下,廷尉在审理现场始终没有突破,于是把贯高的硬汉状态和供词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在听说后感叹道:“够爷们!别再打他了,谁了解他,通过私下交情去套套话。”
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一向了解他,我去吧。
见到泄公后,贯高说:“人都有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父亲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因为这件事已经被杀,难道会用我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吗?(还好意思说)因为赵王确实没反,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啊!
贯高详细地说出了所以要谋杀刘邦是因为刘邦无故耍流氓,而张敖不知内情的情况。
于是泄公进宫,把了解的情况详细地作了报告,刘邦下令赦免了张敖。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王位是不要再想了,不过因为娶了鲁元公主的缘故,张敖被封为宣平侯。
赵国被刘邦拔掉了。
张敖算是幸运了,他的深厚修养与德行护佑他在这场汉初诛杀异姓王的政治风暴中,唯二能得到善终的。
接下来的故事,越发悲凉。
又有一个人反了。
还是要从白登之围后说起,刘邦自平城回归后,封了一个叫陈豨的人做赵国国相,负责督统赵国、代国的边防部队。
职能类似于帮韩王信填补边防空缺的。
当时的赵王是张敖,代王刘邦封给了他哥刘喜。
张敖那一群老傻X,刘邦他哥就一个高级富农,你让一个富农去当国王就开玩笑了。
刘喜也确实有喜感,刚上任就被吓尿逃回来了。
刘邦也知道这俩地方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派了这位陈豨做赵国的国相,督赵、代的边防兵。
这个人牵出了汉初一个巨大的历史疑团。
首先身世就存疑,这哥们是谁?
这个人在整个汉初历史中,就像秦始皇时代的昌平君那段一样,很重要,却被大量掩盖。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汉初的“昌平君”比始皇时代可多多了。
又到了破案环节了。
涉及到陈豨时,《史记》中太史公又玩了玄机,说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加入刘邦的(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
汉书中更是简简单单的在卢绾的传记中带了这么几句。
从篇幅上,简直就是个路人甲。
但这个人重要到什么程度?
韩信,韩王信,彭越,卢绾四个王的被灭,都是因他而起!
堪称汉初最大爆破手。
陈豨这个汉初最大的爆破手是如何引爆的,我们还是一点点从史料中抽丝剥茧吧。
史记中记载: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
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
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
太史公上来的开篇,压根就没提陈豨在整个反秦和楚汉战争中的表现,他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大反派人物一样,前面怎么样你不知道,但这哥们出场就已经很厉害了。
“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呢?
举个例子哈,刘邦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时,知道自己这私生子没本事,派的是军功第一的曹参当齐国国相的。
虽说东秦的齐地更为重要,刀刃上用的肯定也是最好的钢,但客观来说,赵代二地是老赵国的底子,战略上并不比齐地差到哪去,而且还有北方匈奴窥伺。
所以一个能够托付边境军事大权的人,绝不可能是一个无名小辈,绝对是资历老,能力强,领导信任的人。
最起码不会比曹参的分量轻到哪里去。
太史公“不知始所以得从”后,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做了如下注释: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
这句话把辈分给兜出来了!
这位爷是位地地道道的老资格!
刘邦刚刚闹革命时就入伙了,还带来了五百人!
当时刘邦在沛县仅仅是三千人!
更重要的是,刘邦在入关后的第一波小范围封侯时就有他!此时老革命灌婴还没捞上候呢。
后来从正式的开国分封中,这位陈豨被封为阳夏侯,具体封了多少户被删除了。
不过无所谓,从后面看,我们能知道,他来头不小。
陈豨有个偶像,是魏国的著名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他对这位偶像算是真爱,从各方面都在致敬偶像。
他的交友极广,影响浩大,可以说是继承了信陵君的衣钵,成为了汉初的唯一一个“公子”级别的政府官员。
陈豨由此休假回乡时路过赵国,他的随行宾客就有一千多辆车子,这帮人把邯郸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满,排场就大到这个份上。
不仅如此,人家还有高人衬托。
天下第一的那位兵仙,韩信导师非常看得起他。
终于回到兵仙这了。
终于要来到他的最后一出戏了。
韩信的最后谋划真的可笑吗?
陈豨在赴任代地为国守边防之前,向重量级大佬韩信辞行。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道:“你是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吗?我有话要对你说。”
陈豨说:“一切听将军吩咐!”
韩信说:“先生所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先生又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先生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
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
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
与其这样,不如我为先生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回答:谨奉教。
能够得到韩信的青眼是极罕见的,来说一下,韩信这个人,在刘邦的政治结构中是个什么分量。
他被刘邦软禁之后,一直郁郁寡欢,经常称病不上朝,史载:“羞与绛、灌等列”
“羞与绛、灌等列”是啥意思呢?
“绛”是周勃,跟他没什么从属关系,但周勃在最后封赏时,仅次于曹参的万六百户和张良的万户,人家是八千一百户。
萧何被刘邦夸了一溜够,真论功时是八千户,后来增的封,才凑到了万户。
“灌”是灌婴,刘邦麾下骑军总司令,当年自己的老下级,跟樊哙、陈平都是五千户级别。
这二位,韩信嫌他们掉价。
这是他的自我定位,这算是侧面给陈豨做了烘托。
一次韩信闲来无事,去樊哙家串门,樊哙是行跪拜礼进行恭迎恭送的,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耀。”
原话是:“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韩信出门后,自嘲笑道:“唉!没想到我这辈子居然混到了同樊哙等为伍!”
韩信的自嘲,仅仅说明了他自己对自己江湖地位的认可,没啥意义。
重要的是樊哙的表现。
“跪拜”和“称臣”,这个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樊哙是谁?
刘邦的妹夫,汉军第一先锋,战功无数,鸿门宴上是敢怼项羽的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位猛人从来没有过跟韩信的从属关系,自始至终都是刘邦的心腹势力。
这样一个皇帝身边的一担挑,对韩信如此态度,说明了韩信的威望之高。
这就好比樊哙虽然啥妖怪都打,但也就是孙悟空的级别,而刘邦和韩信则是如来佛祖和弥勒佛祖的级别。
《西游记》中弥勒佛祖在收他下界装佛祖的童儿时,对孙悟空说了一句话:悟空,认得我吗?
一句话,吓得孙悟空说道:弟子失回避了,万罪!万罪!
一句“认得我吗”,就把一向嘴没把门的孙悟空吓得连说“万罪,万罪。
“失回避了”是个啥意思呢?
是最高级别的恭敬。
看到大领导时,不是磕头鞠躬作揖就表明尊敬了,最高级别是你要先回避,要给领导让出地方。
领导喊你时你才能过来。
“万罪”这词从孙悟空先生嘴里说出来,不觉得落差极大吗?
弥勒佛祖在收黄眉怪时,跟对孙悟空一样,问了一句:认得我吗?
真正的牛人是从来不说狠话的!
吴承恩用了两句普普通通的话,就把弥勒佛祖的崇高地位给凸显现出来了。
太史公这也一样,他选的孙悟空,是威猛先生樊哙。
樊哙跪拜是“表姿态”,称臣是“万罪万罪”,“大王乃肯临臣”是“失回避”。
这就是此时,韩信这只被去了势的老虎的分量。
就这么重!
刘邦和韩信两个大佬有一次盘道时,刘邦和韩信坐而论道谁更能打,刘邦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你越多越好,咋还被我拿下了?”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这段话什么分量呢?
还是要举个《西游记》的例子。
《西游记》中的最难关卡狮驼岭中,要抓最牛妖怪大鹏鸟时,如来佛祖出动了如下阵容:
三个精即驾云来赶。行者将身一闪,藏在佛爷爷金光影里,全然不见。只见那过去、未来、见在的三尊佛像与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神,布散左右,把那三个妖王围住,水泄不通。
过去、未来、见在的三尊佛全来了!
史上最强阵容!
最后,拿下大鹏鸟后,原文是这样的:
妖怪说: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
唯一一个被抓了还敢龇牙的妖怪,还是被佛祖抓的。
佛祖收大鹏时是这样的:佛祖不敢松放了大鹏,也只教他在光焰上做个护法,引众回云,径归宝刹。
佛祖拍孙先生时是这样的: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一个是“不敢”放松,一个是“轻轻”怕给拍死。
差距体现出来了吧。
你就说这鸟能耐有多大吧!
同理比过来,天下自成一档的两位,兵仙和大龙在盘道,已经被抓进笼子的兵仙仍然可以如此傲骄的跟大龙这么说话,而且大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驳。
韩信就是这只大鹏金翅鸟。
这已经不仅仅是韩信的自信问题了,侧面已经显示出来韩仙爷在江湖上的辈分有多么的高了。
这两段,是《史记》中,后面韩信要造反的重要前期伏笔。
还是那句话,太史公基本上是没有闲笔的。
《史记》中,在“樊哙称臣叩拜”和“两大佬论兵多多益善”这两段话之后,就是今天我们开篇韩信跟陈豨的那段对话了,在给陈豨抬完点儿后,就是韩信的最后篇章了。
这一章,基本上是破案的一章,疑点太多,必须看原文。
汉十年,陈豨果反。
(果然反了)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刘邦亲征了,韩信得病了。)
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韩信给陈豨传信了,放心打你的,我从中央帮你)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韩信与家臣打算晚上用假的诏书赦免罪犯,打算靠这支力量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部署已经完成,等待陈豨的消息)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韩信的门客得罪韩信了,韩信囚禁他并打算杀了他)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门客的弟弟向吕后告发韩信)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吕后打算办韩信,怕弄不过他,于是找来了萧何)
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老萧给出好点子,说前方来报,陈豨一死,要办联欢会,都得来)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萧何亲自骗韩信说:虽然得病了,你也得过来装装样子)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韩信刚来,吕后在长乐钟室宰了韩信)
韩信就这么被干死了。
后世人们一直在怀疑,韩信为什么手握重兵时都没反,被人家软禁后却联络别人反了。
这是一个很有理有据的怀疑,毕竟造反不是打游戏,可以存档重来,你只有一次机会,而且成功率极低。
韩信此时已经没有本钱,有可能是牵强附会,被泼了脏水,找茬杀了。
而且很多人开始嘲笑韩信,打算赦免罪犯做武装力量去造反,嘚瑟多了脑子不正常了。
真的是这样吗?
没那么简单。
那么此时此刻,我们要展开一个较深入的冷门讨论了。
在古代,造反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古代的造反,往往是两种方式。
一个是中央政变,一个是地方造反。
我们印象中的“造反”,往往是拉大旗扯虎皮占山为王的那种揭竿而起。
其实那种造反的成功性极低,成功案例必须要赶到王朝末年,在一大堆造反派中最后厮杀出一个胜出者。
在太平盛世中,地方造反的唯一成功案例是燕王朱棣篡了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这个的不可复制性太多了,可谓是祖孙三代齐联手打造的剧本,将来明朝我们会讲到。
综上所述,在王朝彻底崩坏没法要之前,地方造反的成功率基本为零。
因为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健康的中央实际上是在以全国敌一隅,你多大的能耐也很难翻天。
代表案例就是刚刚被刘老三分红军团活活搞死的项羽。
真正造反的高成功率,其实是在权利中枢搞政变。
哪怕国家机器健康无比,也有一定几率彻底把权利中枢大脑给拿下。
虽然说几率仍然小,但比地方闹事的几率高多了。
在这里先跟大家说一个基本面:就是韩信无兵无权进中央后,从造反的成功几率上讲,并不意味着就比在全副武装的楚地低。
下面,问题就缩小成了在古代,在权利中枢搞政变需要什么要素?
首先明确一点,在权利中枢搞政变,跟在外地造反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地方造反说白了就是一架小机器在和中央的大马力比输出,这个好理解。
权利中枢政变,则比较复杂。
为了大家形象理解,先来简要说一下中国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次著名政变作为参考。
司马家族咸鱼翻身的“高平陵之变”。
具体细节三国时代再论述,咱们先看司马家篡权的关键几个步骤。
第一步,司马懿奥斯卡级别的长期装死,曹爽带班子去春游。
第二步,司马师召集自己当“中护军”时培养的“死士三千”。(这个“中护军”类似于汉代的“北军”,今天的“北京卫戍区部队”的首长,具有着选拔、提拔下级武官的权利,知道为啥人家能“阴养三千死士”了吧)
第三步,政变当天,司马懿上来直奔“武库”(军火库)。
第四步,司马师(二号人物),司马孚(司马懿三弟,司马家三号人物)占领司马门,火拼掉当天的当班宿卫禁军,随后屯兵宫中,切断皇宫内外联系。
第五步,司马昭(四号人物,此时跟他哥的差距类似于)占领内宫,拿下太后拿到政治合法性。
第六步,找老同志们出来,靠着太后文件去拿下曹爽兄弟们的禁军。
第七步,陈兵洛水桥,忽悠曹爽。
这是他家的整个政变流程。
里面有几个关键。
第一,“武库”,也就是军火库,平时由少量精锐部队看守,这是重中之重。
所谓的禁军(南、北军)你别看人数多听着挺牛,但除了当天当班的担任宿卫宫禁的“中央警卫团”之外,剩下的所有禁军基本都是没有兵器的,兵器全在武库中。
里面给你下批文,你才能领兵器动武!
只要占领了军火库,外面多少人也没戏,没有铁你咋杀人?
第二步,司马门。
当时在这个地方。
也就是今天的这个位置。
当然今天不可能,但是在古代,控制了这里,基本上所有的政治权利就全都被你拿下了。
所有的重要印鉴玉玺,虎符等等全在这里,文件要从这里出来才生效!
在汉初,相权还大,当然会比司马懿那个时候更复杂一些,主要在此方便大家理解。
控制了这里,外面的人进不去,你要是擅闯就是杀头的罪,外面的武装只能干看着。
里面的人出不来,皇权只能被胁迫。
这是“中央警卫团”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实力不大,人数并不多,但极其重要的原因!
古往今来全都是皇帝最为最为亲信的人,才能干这个岗!
后面的“灭诸吕”,我们会详细讲“南军”和“北军”。
第三步,是控制里面的皇族。
司马门拿下来了,基本标志着大局已定,所以司马懿派出的是还不成器的司马昭去进宫。
最后,是派高柔等老臣拿下了没有武装的曹爽的全部禁军。
看出来古代政变的关键点排名了吗?
武器》截断政令》政令中枢》军队。
而不是绝大多数朋友想象的。
军队》武器》政令中枢》截断政令。
敲黑板了哈。
最重要的,是军火库!
只有控制军火库,你才能源源不断地武装起部队,你才能断绝别的武装跟着瞎掺和的可能。
这叫开源节流!
次重要的,是截断政令!
只有截断了政令通道你才能保证没有别的政治势力跟你瞎掺合的可能。
这叫确保政治的唯一合法性!
这两个是重中之重!
但拿下这两个关键的“杠杆支点”,却并不需要太多的人数。
此时此刻,禁军主力都让刘邦带走抽陈豨去了,看完这个,你还认为韩信的政变需要很多人吗?
这是硬件要求,看着已经很惊心动魄了,但实际上,后面才是真正重要的!
政变不是你控制了皇宫,就算成功了。
你还得是那块众望所归的料!
兵仙谢幕
在帝国中枢搞政变,除了前面说的“武库”和“司马门”这种关键支点外,政变还需要一个关键要素。
威望!
这是比阴养多少死士都重要的无形因素!
威望是啥呢?
是你能完成顺利接管中央政权,并使国家机器继续衔接运转的关键因素!
司马懿站出来后,很多朝中老臣都出山来帮着政变了,当然这里有曹爽当政十年比较作的助攻,但是,这跟司马懿四朝元老的巨大威望也是有着巨大关系的!
著名虚构桥段“空城计”中有句司马懿形容诸葛亮的话:“孔明一生不弄险”。
实际上,这句话却是在真实世界中,在司马懿搞政变后,所有人心里的盘算。
“仲达一生不弄险”!
所有人觉得你这人靠谱,你这个从不弄险的老家伙豁出老命搞这一下子肯定没问题,人家才会出来。
毕竟这是杀头的罪过!
而且,这些人都是事先并没有参与政变预谋的。
每个人都是现场直播!
每个人都是被临时通知参演的!
司马家的谋国剧本,直到政变的前一天,自始至终都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两人知道!
所有人在突然接到重大抉择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永远是判断你这个人是否靠谱!
放到韩信这里也一样。
当所有的禁军看到是你司马懿派人来接管,才会认怂接受太后的临时诏书!
最后哪怕司马懿前面全都没走错,他控制了禁军后,他并没有发兵去逮曹爽,而是去骗。
他有底气去骗,是因为自身传奇的巨大威望,和如此威望下指着洛水放的那个屁,不对,发的那个誓。
司马家拿下曹家的权利中枢后,除了司马懿几十年官场生涯没涉及过的淮南战区外,剩下的荆州战区,幽州战区,关中铁票仓,都乖的很。
荆州和关中,老爷子都作为最高军政长官干了七八年。
幽州此时不重要,但平辽东时老爷子还是亲自走了一遍。
威望,是司马家侥幸得手后真正能够篡天下的关键因素!
再反过来看看韩信,韩信哪怕被去了势,但仍然具有颠倒天下的可能。
太史公的“樊哙跪拜”和“多多益善”描写说明了韩信是具有巨大威望的,除了刘邦之外,谁看见他都哆嗦的主。
再次重申一下太史公写樊哙这个人物的关键用心,这个人是被精挑细选出来帮韩信的威望站台的。
从来没有过隶属关系的皇帝妹夫,大汉军界前几名的实力担当,这么牛的人,对韩信跪拜!称臣!
别人会是个什么态度呢?
权利这东西,很多时候说白了也是信心。
当所有人都害怕你时,你就能控制住局势!
当所有人都服你时,你就很可能完成蛇吞象!
韩信的巨大威望,他的不败神话,本身就是最大的一笔资产。
虽然是无形的,但影响巨大。
再来看一下太史公关于韩信政变的部署: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
他有家臣。
“诈诏赦诸官徒奴”是他计划中的政变潜在力量。
“袭吕后、太子”是他的出手方向。
这里面没提武库的事,但是既然敢“袭吕后、太子”,说明已经要打皇宫和东宫了,肯定是将兵器的来源算进去了。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这句话是一直被忽略的一句话。
吕后收到告密后“预召”,但已经“恐其党不就”了。
这五个字非常重要!尤其那个“党”字!
说明“舍人弟”在给吕后的告密中已经把韩信此时手中的力量告诉吕后了。
说明韩信并非此时是光着屁股!
说明韩信并非要全部指望那帮被赦免的囚犯做主力!
说明此时韩信手中也已经有像司马家那样的“阴养死士”了!
而且规模不小!
吕后觉得突然去拿下他已经不太可能了。
韩信要是孤家寡人,吕后是不会绕一大圈无可奈何的找当初他的推荐人萧何去谋划计策的!
此时刘邦又带着所有能打的嫡系出去了,韩信突然掌握中央的消息一旦传来,第二天,整个长安城就会趋向于默认。
因为根本无力反抗。
因为整个政治结构中,韩信的威望太高。
他只要手里有兵,就没人认为他会失败!
很多人会疑问,大部分将领都是刘邦封的,他们会鸟韩信吗?
看上去这是个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只要韩信控制了长安,谁的人,谁封的功臣宿将就都没什么意义了!
因为几乎所有功臣宿将的家属全都在长安!
这对于此时刘邦身边出去平叛的所有人的信心打击是毁灭性的!
曹爽当年是隐形皇帝,但他最终被什么击垮了呢?
家眷嘛!房子和地嘛!
司马懿对他的那句评价“驽马恋栈豆”其实适用于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
这个时候就跟刘邦方面的威望有多高没有多大关系了!
因为人性是更现实的。
如果韩信侥幸占领中央后,刘邦前面的平叛部队在收到消息后会是什么心理状态?
还特么打什么打!
谁打的过!天下都是人家打下来的!
当初这货背着水都把赵国团灭了!如今又特么背着我们把长安包饺子了!
太吓人了!
我媳妇孩子老娘都在人家手里,还好我特么没怎么得罪过韩爷,赶紧找后路!
说了这一大堆,是为了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韩信大概率是真反了,因为所有的史书中都很确凿,并非被吕后找茬宰的。
第二,韩信的造反谋划,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并没有说很高哈),而并非当初有兵有将不反被逮起来后脑子犯病了。
最后说一下韩信的动机。
虽说韩信即便政变成功了,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一定很大,因为还是那句概率论的话,综合实力相差悬殊。
但却是韩信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
因为刘邦绝对不会放心他这个年纪轻轻的同等威望的核武器走自己后头!
刘邦迟早会下手!
韩信在被坑多次后终于琢磨明白并极大概率也选择了“黑暗森林法则”!
韩信如果想造反,找外援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了。
必须要有一个够分量的人,将中央的大部分力量调动出去,尤其是刘邦被调出去之后,他的威望和预谋才能起作用!
就好比曹爽等曹氏重臣必须都出去打猎,司马懿才敢发动政变一样!
陈豨就是韩信选中的一个实力派。
更何况,每次刘邦走后,整个关中的实际大当家,跟他有着巨大的渊源。
萧丞相。
如果韩信政变成功后,萧丞相会怎样的态度呢?
永远不要相信人被刀架在脖子上时的话。
人性是永远禁不起考验的。
韩信政变成功后萧丞相的态度我们永远不知道了,我们只看到了萧丞相在政变之前的态度。
吕后在知道信息后,第一时间找到了萧何谋划。
为啥要找萧何呢?
她难道不知道是萧导师当初给韩仙爷按得灯转的身吗?
在生死存亡时刻,政审可是最关键的一环!
吕后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她不会不知道。
她喊萧何来,说是谋划,其实是俩意思。
既出主意又当人质!
萧何根本没得选的最终选择了站队皇家。
并不怀疑萧丞相的纯洁度,只是就事论事的说一下萧丞相的处境。
从形势角度,他人已经到吕后这了,根本没得挑。
这就好比如果韩信政变成功后,一群兵围住了萧何,让他配合国家操作系统帮他打刘邦,届时,萧丞相会做怎样的选择说啥样的话呢?
是大骂韩信臭反贼还是狂卷老流氓对不起韩仙爷呢?
真不好说!
历史长河中,时至今日,被强奸和为爱鼓掌永远只是一线之间。
狗掀门帘子,全凭那张嘴,一个人的动机永远要看当下他所经历的形势。
萧何在立场上站得稳,政治上不动摇之后,一手设局导演了干掉韩信的最终曲目。
这位秦末、楚汉的旷世兵仙起步绚丽如夏花,终了却没能洁白如冬雪。
谢幕的过程颇为屈辱。
这位传奇不仅仅生前功绩人间第一,武略天下无二,而且起点与终点,都是那么的具有对称之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亲手将你带上这舞台,也亲手将你接引而下。
当年的月下,这位忠厚长者对他说:跟我回去!
你是要角逐天下的人!
我一定帮你不负平生!
十几年中,你声名鹊起,威震神州,秦,魏,代,赵,燕,齐,楚,几乎一手打下了整个天下。
有吞天之能,无雄霸之志,最终全都想明白了,却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韩信,成为了第二个退下历史舞台的诸侯王。
刘邦后来在对陈豨战事大局已定后,返回了长安。
回来后,知道了韩信被杀的劲爆消息。
刘邦的态度:“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为什么“喜”呢?
他早晚要解决的头疼,政委帮他搞死了。
至于为什么“怜”,我相信只有刘邦自己最能体会当时的那种感觉。
《史记》中,韩信死后,太史公给出了自己的点评: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我去淮阴,当地人对我说:韩信当年布衣时,就志向异于常人了。
他妈死后,他没钱安葬时仍然找到了一个高处宽敞之地,将来旁边是可以安置一万家为他守墓的。
我亲自去看了看,确实如此。
如果韩信能够谦让不显摆,他于汉家的功勋是堪比周公、召公,姜子牙的!
他没能走这条路,在天下已经被统一后却决定谋逆,宗族被杀,不合时宜不应该啊!
太史公最后的评价,关键是两点。
一个是韩信最终成为兵仙,是人家生来志存高远。
一个是韩信的功勋于汉家,堪比周公、姜子牙。
秦灭,太史公把功归给了项羽。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重点是“将五诸侯灭秦”和“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算是比较隐晦的把汉兴的一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功劳算给了韩信。
毕竟谁都知道周公和姜子牙是谁。
而在《高祖本纪》中,太史公是这么给刘邦做总结的: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说到底,非人力所及,不过是“得天统矣”。
司马迁的笔下,秦末楚汉这段波澜壮阔,一个实录的伟大史学家给出了他客观公允的最终的评价。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定陈豨,杀彭越
韩信离去了,但他倒下的整个过程中,陈豨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一个如此巨大的流量倒下了,也把陈豨这个汉廷想要掩盖的历史人物重新曝光到了历史舞台上。
下面让我们看看陈豨的造反经过吧。
陈豨那次上千宾客住满旅馆的拉风返乡后被刘邦派给自己三小子赵王刘如意的国相周昌盯上了。
周昌打了小报告,说他宾客众多又独掌兵权、恐怕会有变故。
随后刘邦就命人去追查陈豨,查到了很多陈豨的宾客在财物等方面违法乱纪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的最终矛头都指向了陈豨。
陈豨听说了风声,开始感到害怕,于是暗中和他边防任务中需要剿灭的韩王信流亡政府进行勾结。
197年七月,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过世,刘邦征召陈豨回长安,陈豨称病。
197年九月,又是这个长天一色秋马肥的日子,陈豨自立为代王,联合了组建流亡政府的韩王信举兵反叛。
韩王信南攻马邑方向,陈豨自东垣南下,两路进兵。
代,赵皆危。
刘邦这边,知道陈豨造反后,一面令周勃,柴武自晋阳向北反击,一面自己亲率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等往赵国赶,并广征诸侯兵。
刘邦再次使出自己的打群架套路,所有能动的全都去抽人。
十一月,刘邦疾驰至邯郸。
赵国第一重镇邯郸此时仍然属于汉帝国控制,刘邦大悦道:“陈豨不据守邯郸,阻击漳水,由此可知他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刘邦这话说的,非常有水准,打了一辈子仗的他,此时也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家的层面了。
趁这个机会要说说赵国在华北平原上的这片土地了。
朋友们可能会疑问,这一片大平原,有啥可说的?
还是很有些代表性的。
前面我们详细的讲过关中的四塞之固,函谷关,武关,潼关和蒲坂渡口这些著名景点基本意味着八百里秦川的归属。
我们讲过秦岭对于汉中和关中间的关键性,讲过汉水对于沟通这两个地区的潜在意义。
讲过荥阳虎视关东,总扼中原咽喉。
这些都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属于一地系千里兴亡的大争地。
除了这些著名地点,每个省,郡,同样也有小争地。
比如说赵国,看一下我们曾经展示的这张图吧。
赵地南部是大平原,唯一的天险就是漳水和黄河,只要拿下漳水这条线,整个赵国平原往北就再无险可守。
邯郸是赵地第一大城,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最强,算是整个黄河以北最重要的物资补给地点。
邯郸卡在关键大动脉上!
来看一下宏观地图吧。
而且如果细观察的话,更为有意思的是,不光在秦汉,时至今日,华北平原上的主要城市仍然是太行山边上的这一串。
在当时,这一条线不仅有秦驰道,实际上也代表着整个华北最为值钱的地方。
陈豨自造反后,只能从北往南的这一路太行山角啃下来,东边的那一大片平原的意义反而不是很大。
为什么河北的这些大城市要紧贴着太行山呢?
原因比较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母亲。
太摇摆了。
这图看的乱的话上静态图,最粗的那根黑线是此时的黄河。
黄河母亲脾气大,泥沙多,所以整个华北平原不定期的总要接受“洗礼”,用我们主席比较浪漫主义话讲:“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而靠着太行山这一大遛呢,由于地势高,所以水往低处流的母亲就横溢不到那里去,尤其在对天灾没有反抗能力的古代,太行山麓天然自带避险属性。
谁家过日子都是奔着天长地久去的,也不想天天提心吊胆当鱼鳖,所以太行山麓这条线上的人民们上百年下来,就积累成了华北经济带。
除此之外,还有气候原因。
南边的暖风到了太行山脉就过不去了,上升凝结成云导致这地方湿润爱下雨。
由于西伯利亚冷空气流南下有太行山扛了一大下。
导致太行东麓经济带不仅比山西高原暖和的多,还比东边没有挡头的大平原有温度。
藏风聚气好风水啊!
刘邦做完对战争形式的判断后又来到用人艺术专场。
周昌上奏把反情严重的常山郡守、郡尉斩首,理由是:常山有二十五座城,陈豨一反叛迅速就丢了二十座。
刘邦问:那郡守、郡尉反了吗?
周昌说:那倒没有。
刘邦说:不怨人家,他们力量不足,陈豨是领边防军的大将,打不过正常,随后赦免了他们并恢复了官职。
之后,刘邦又询问了陈豨的将领都有谁?
左右回答说:有王黄、曼丘臣等。
紧接着,参谋们还附加了一句额外的情报:陈豨的帮手们大多以前都是商人。
刘邦说:“我知道怎么办了。”
社会人刘邦派出间谍展开了金钱攻势,去贿赂陈豨的部将们,并开出了大额赏金,悬赏王黄,曼丘臣等人。
紧接着刘邦又问周昌:赵国还有能带兵打仗的吗?
周昌说:我这还有四个。随后喊了那四将来拜见刘邦。
刘邦继续欲扬先抑的老招数,一见便先一通大骂:你们这几个瘪犊子也能为将?
就在四个人瑟瑟发抖之时,刘邦又每人封了千户。
不仅巨大的广告效果又出来了,这四个备胎还被狐狸精嗔怒后的一个媚眼彻底拿下了。
又准备为了女神炸碉堡去了。
左右近臣谏劝道:领导您这不是胡来吗!无功咋能乱赏呢?
刘邦说:你们知道个屁!陈豨叛后,邯郸以北都丢了,我现在急令天下兵往这赶,都还没到呢!现在正指着人家邯郸兵呢!
何必吝惜千户不抚慰赵国子弟呢!
正式开打后,汉军与陈豨叛军的交锋打了一年,汉军在曲逆城下攻击并斩杀了陈豨的大将侯敞、王黄,又在聊城把陈豨的大将张春打得大败,斩首一万多。
另一路,太尉周勃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在攻打马邑时出现了巨大阻碍。
周勃大怒,再次发动了猛烈攻击,攻陷后,展开了报复性屠城。
马邑老百姓实在是比较倒霉。
十二月,刘邦亲自率军攻打反革命老窝东垣,但未能攻克,大量的叛军士卒辱骂刘邦。
顶级大流氓都敢骂,胆儿太大了。
不久后,东垣投降,凡是骂刘邦的士卒一律斩首,其他没骂的士卒处以黥刑,在额头上刺字。
刘邦余怒后把“东垣”改名“真定”,估计大意是“真龙搞定”。
后来这地方因为一个大名人而享誉全国,七出七入的常山赵子龙先生。
真定这个名字后来一直用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723年,为了避清皇帝,大名鼎鼎的四爷胤禛的“禛龙”名讳,“真定”被改为了“正定”。
这个名字跟各种龙有关的地方又过了二百多年,有一个小伙子下地方从政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在这里当了三年的县委书记,并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好地方啊。
东垣拿下的同时,王黄、曼丘臣被刘邦的金钱攻势所结果,他们的部下杀了他们投降汉军,陈豨的反叛也因此基本宣告了大势已去。
另一路同样出现了重大突破,在周勃拿下马邑后,柴武在参合(山西阳高县)斩杀了韩王信。
第三位被干掉的诸侯王。
两个韩信,基本上算是同一时间离开了刘邦。
韩信死后一年,打了很久游击的陈豨被樊哙追到灵丘斩杀。
这是在刘邦开国后的数次平叛中,最牵连日久,抵抗最顽强的一次。
本来应该有更多细节的,但史书中却寥寥数笔。
为什么汉史要如此掩盖一个大能量的人物,有三个原因。
第一,陈豨和当年造反让李信背了黑锅的昌平君一样,都是皇帝亲自部署寄予厚望的。
当得知陈豨反后,刘邦说了这么句话: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
陈豨是他非常信得过的,却伤害他非常深。
第二, 陈豨造反的前后,涉及了两个韩信的死,尤其是那位“千古无二”,需要掩盖的太多了。
第三,陈豨跟吕家的关系,非常不一般。
吕家,又是汉史要重点抹去的痕迹。
下一战中,我们还将提到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重量级人物。
这个人,将再次刷新我们的认知。
刘老三这个天下,真的并非仅仅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拿下来的!
陈豨的反叛告于段落,但作为汉初最大爆破手的他,在牵死了两个韩信之后,又波及了另外两个人。
这个死亡的游戏,还在继续。
刘邦在讨伐陈豨时,曾经向彭越征兵,但彭越说有病,只派出将领带着部队到了邯郸,自己没有去。
彭越的病来的很不是时候,这个表姿态的关头,你说你病了,但领导并不一定这么想。
刘邦很不高兴,还是像前面对韩王信那样,派人去责备彭越。
此时的刘邦,心态有点过于膨胀了。
因为这样的做法大概率还是会逼反彭越,北边您还没拔出腿来呢!
现在这个时候惹天下第一游击队长是很不明智的,毕竟当年彭越是怎么恶心项羽他是知道的。
但所幸是,彭越真的不想反,他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
刘邦前面的所作所为已经明白的昭告了天下,卧榻之侧,他刘邦是不允许他人酣睡的,他的部将扈辄就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
毕竟已经有先例了,韩信就是这么死的啊,但彭越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纰漏还是出在自己这,彭越的高级干部太仆得罪了他,彭越准备杀掉他。
但这位太仆看来是比较了解新闻时事的,知道现在中央的第一大方针就是打击不是姓刘的,于是太仆逃到了刘邦处,控告彭越谋反。
彭越冤吗?
挺冤的,但冤又有什么用呢。
刘邦一听有人告彭越造反,十分兴奋,派出了特种小分队潜入梁地,实施斩首行动,趁彭越没有准备,在他的根据地将其逮捕,并押回了洛阳。(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
由于整个秦末汉初就是一笔烂账,后面的诛灭诸吕更是乱的一塌糊涂,因为前面这帮刘家所谓的乱臣贼子在历史中的定位是处在对立面的,里面的很多问题都不好说。
再次让人诧异不已的剧情出现了。
天下第一游击队长,最擅长敌进我退、避实击虚的彭越,居然被斩首行动窝囊的控制了。
对方可是诸侯国的国王啊!
韩信也是刘邦将他调出大本营才拿下的,而且拿下后刘邦马上红利安抚楚地,并麻溜的跑回了自己的地盘。
彭越被拿下这段,可信度太低!
因为你去对方势力稳固的中心去拿下人家的老大,变数太多!
最大的可能就是根本拿不下,人家当时就反了!
即便你拿下了,人家儿子也反了。
这其中,应该有很多细节的操作。
最大的可能,就是彭越的权利核心中,干部构成肯定有大文章。
很多魏国关键岗位的干部都有问题!
但具体人事资料我实在找不道了。
期待将来捋清这个悬案的论文出现。
彭越被立案审查后,经司法部门审理。
经多方会审,“不出意外的”,彭大王的谋反罪证具备,请求刘邦依法判处。
刘邦大度赦免了他,毕竟此时已经没有威胁了,彭越被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彭越埋头西去,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
彭越看到了当年的刘大嫂,认为长嫂为母,小叔子是儿,也许能帮帮自己,于是对着吕后大哭一场,分辩自己没有罪行,自己老了,富贵也不要了,只希望终老于故乡昌邑。
吕后答应下来,又带着他一块向东去了洛阳。
见到刘邦后,吕后露出了冷酷的嘴脸,说:彭越,壮士也,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你看,我把他带回来了。
蜀地可比梁山泊更容易打游击,看到自家政委这么一提醒,刘邦斩草除根的心再次被搅动了。
什么过往的交情,都烟消云散吧。
杀彭越,夷三族。
最后的倔强
短短五个月,韩信,韩王信,彭越,全部被杀。
灭楚三英被吕后亲手干掉了其中两个。
这个女人非常不简单,记住吕后这个人,下一战是她专场。
彭越不仅没有善终,尸身都没能保全,被刘邦剁成了肉酱,装在罐儿里做成了恐怖礼品被分发给了各诸侯。
其实就是给两个人看的。
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此时吴芮已死)。
或者说其实应该就是给一个人看的,就是英布。
人家长沙王的老吴家,特别明白怎样保存自己。
吴家封王后,就一直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了刘氏宗族,又将自己的一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表明自己没有威胁。
英布在收到彭越做成的酱货时正在打猎,当他看到昔日的一方英雄豪壮如今装在了罐儿里,那一刻,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既然已经英雄末路,索性再燃烧一次吧!
无论结局如何,终归要像个男人一样迎接自己命运的结局!
英布下定造反决心后,开始暗中部署,集结军队,侦察邻郡的意外警急。
英布的密谋,虽然事事小心,但还是走漏了风声。
倒霉在了一个小人物身上。
起因是英布宠幸的爱妾病了,但被一个叫贲赫的小官盯上了。
爱妾多次去医师家治疗,正好这个贲赫住在大夫家对面,他是个比较会钻营的人,认为这个夫人路线的拍马屁机会不能放过,于是总在那个妾看病时送去丰厚的礼物,还陪领导的女人在那大夫家喝酒。
这个贲赫比较倒霉,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他投资的那位爱妾在侍奉英布时开始说贲赫的好话,称赞贲赫是忠厚老实的人。
但不知是这位爱妾平时就桃花外露让人不放心,还是贲赫的名声不好,还是赶上英布那几天心情不好,英布开始暴怒。
你特么怎么知道有这么个王八蛋的!
虽然这位爱妾把说贲赫好话是因为收人家礼了的原因告诉了他,但英布仍然疑心她和贲赫私下有一腿。
贲赫听到风声后,大恐,借口有病不去上班。
英布听说更加恼怒,派人逮捕贲赫,贲赫展开了逃亡。
贲赫一路向北,直奔长安而去,英布派出追杀的人没能赶上。
贲赫到了长安,上书告变,说英布要造反。
一向对于造反事件猴急的刘邦看了他的报告,突然斯文起来,找来了萧何商量。
萧何说:“英布不应该有这样的事,恐怕是有怨仇诬陷他。还是先把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试探淮南王吧。”
英布这边心理素质不太好,看到了汉使前来就杀死了贲赫的全家,起兵造反。
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刘邦释放了贲赫,然后召集将领们问道:“英布造反,咱该怎么办?”
和当初有人告韩信谋反一样,将领们还是那一个套路:“出兵打他,活埋了这小子,还能怎么办!”
夏侯婴回家后和自己的门客们谈论此事。门客薛公说:“他本来就当造反。”
夏侯婴说:“小点声!不要命啦!皇上给他裂土封王,赐爵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
薛公说:“彭越,韩信都死了,这三个人当初都有同样的功劳,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自身,所以肯定会反。”
夏侯婴把这些话告诉了刘邦,并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您可以见见他。”
刘邦于是召见了薛公,薛公说:“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了;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了;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刘邦问:“什么是上策?”
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
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
薛公回答说:“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了。”
刘邦又问:“什么是下策?”
薛公回答说:“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
刘邦问:“你觉得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
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问:“为啥?”
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
刘邦说:“说的好。”赐封薛公为千户侯。
每个异姓王的造反,总会有几个搭上封侯末班车的,像薛公说“不为子孙后代和百姓”这都是扯淡,不过薛公开头说的还是挺对的,出身决定了英布的见识。
我们来分析一下,薛公的这三策的区别。
上策和中策,相同的地方都是取吴下楚,这个好理解,巩固南方的根据地。
区别在于上策是并齐取鲁,中策是并韩取魏。
之前我们说,韩地是天下之中,中国咽喉啊!为什么不如齐地呢?
关于这一点,刘邦同志是比较感同身受的。
采取中策,英布顶天了就是个项羽。
采取上策,就不好说了,至少不会速败。
别看韩魏的中原土壤可能比齐鲁大地更肥沃,但两者的经济实力和防御成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齐国北边有黄河、济水,西边有泰山,南边有泗水,东边是一望无尽的东海。
从地势上,一直有东秦的说法。
关中是四塞之国,齐地其实也差不多,整个国家的边境都有天险的守护,而且南可击楚,北可伐燕,西取赵魏,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这个地方产盐,经济实力强劲,从管仲时代就是经济特区,刘邦把整个山西高原全分红了,但唯独死死攥住了晋西南的河东地,也就是运城平原。
因为那里有着当时中国最大的盐池。
关二爷之所以后来封神进入“神仙中的“帝”级编制”,最开始起步跟作为老家守护神守护运城盐池有着很大的关系(北宋时我们会有涉猎)。
盐,就是那个时代的石油,我们在开篇第二战就讲了。
当年齐国靠着这片土地称王称霸了七八百年,韩信打下了这么多国家,全都没正眼瞧,直至打到齐国,才踏下心来威胁刘邦。
项羽豪气干云,睥睨天下,北边打成什么样都没当回事,但韩信拿下齐地之后,放下身段开始恭维韩信。
这片土地,就是这么重要。
无论英布那边是计出上策还是中策,刘邦其实都不好办。
但英布真的就选了那个下策。
下策的东取吴越,西取下蔡,身归长沙,实际上就是想凭淮河之险,搞地方割据。
这种战略五百年以后可以,但现在不行。
因为淮河以南此时的综合实力太弱了。
而且北面也远不是摸索阶段拎不清的五胡们。
中央以全国敌一隅,你英布也不是项羽、韩信,所以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败局。
战略这东西,需要身边有高人帮你分析,谋划,当你身边没有明白人时,你只能没头苍蝇似的乱撞,最终的结果也好不了哪去。
就像薛公所说,说到底,他英布就是个骊山囚徒,眼界就在那。
刘邦这面进行预判时,英布也进行了战前预测。
造反之初,他对将领们说:”皇上老了,打仗也打烦了,肯定不会亲自带兵前来,只会派遣将领来。
诸将中我只害怕韩信、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没什么可怕的。”
英布在给属下们打气,其实差点真让他猜中了,刘邦此时生病了,真的是不想来的,但他家的政委却真不是个简单的女人。
吕后再次出场。
刘邦开始的打算是让太子刘盈代替他出征的,但大政委知道后又开始找大领导沟通去了。
她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哪里见过那种阵仗,而且作为太子赢了无可赏,输又输不起,于是找刘邦哭诉。
英布天下猛将,诸将又跟你平辈,小孩子哪里控制的了你那帮虎狼之将,英布一听说太子出征更会大受鼓舞。
您虽然身体微恙,但仍请勉力一行,您躺在车上指挥,那帮将领就不敢不尽力。您虽劳苦,可却是为了妻子儿女啊!
刘邦听后大骂:这小子狗屁不会,最后还得老子亲自上阵!
骂归骂,但人家政委的有道理,刘邦在一通瘪犊子王八羔子后再次御驾亲征了。
英布那边上来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
英布合并了荆国之兵北上攻打楚国。
楚国调动军队在徐、僮(今宿州地区)之间和英布作战,楚国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掎角之势。
有人劝告楚将说:英布擅长用兵打仗,百姓们一向畏惧他,况且兵法有云:咱们现在是在“散地”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四散奔逃。
如今兵分三路,他们只要战败我们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余的就都吓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
咱们应该合兵一处,与他决战。
这正经是个读过兵法的人说出来的话!
啥叫“散地”呢?
《孙子兵法》在“九地篇”中是这么说的“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
啥意思呢?
在自家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
为啥叫“散”地呢?
在自家这片土地上,人心容易散,队伍不好带。
你可能会纳闷,不对啊!在自家门口不是更应该同仇敌忾吗?不是应该更容易激发斗志吗?
你看看很多体育比赛中营造出来的主场氛围那威力可是相当的大。
这个疑问其实挺对的。
但只能说万事万物皆有特例。
关于主场作战,别的事情可以那么套,但真一到了生死时刻,就完全两回事了。
真打起仗来,当你一看见血,看到身边吴老二肠子流了一地,你马上就崩溃了,光剩下尿了。
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就是跑!
对于国家和将领来说,在本土作战最可怕的情况就出现了:这帮大兵不仅知道怎么跑,往哪跑,还因为惦记着老婆孩子于是非跑不可!
你跑我跑大家跑,这仗就没法打了!
所以《孙子兵法》中说: “散地则无战”
那么,“散地”就真没法打了吗?
也不是,你比如我这个天津兵要是去北京打比划,我坐城际就尿回来了。
哪怕部队把我身份证扣了我顺辆自行车也蹬回来了。
回家就搂着媳妇抱着儿子找地窖藏去了。
但是,我要是被拉到内蒙去武斗,完了,这回非死那不可了,抢多少匹马也跑不回来了。
本国打防御战时,如果必须打埋伏战或野战这种带有攻击属性的战斗时,尽量用外乡人!
用我们“背水一战”中的那句话:你跑不了了,意识到拼命才能活下来,才会激发战斗力,爱拼才特么会赢!
那是不是本乡人守本土就不行了吗?
也不是,另有妙用。
本土人守“散地”时,压根就不能带队伍出去打!
要迅速坚壁清野,将所有人口跟粮食财富聚拢到城里,上炮楼凭城死守!
为啥这就行了呢?
因为这相当于把他全家后路断了!
他全家现在跟他在城里共存亡了!
他保卫的还是他自己的媳妇,城破了你媳妇就该当你面被慰安了!玩命吧!
唉!
老话讲“慈不掌兵”。
在古代,啥叫“掌兵”呢?
真以为是带着队伍指哪打哪挥斥方遒无限风光啊?
心不凉成王八蛋是干不了那个活的!
古时候,所谓“掌兵”。
就是断了你人生的所有退路!
毁灭了你的所有念想!
调动起你心中的全部恐惧!
激发出你身体内的全部兽性!
再给你一把刀,让你杀出个未来!
珍惜我们今天有各种各样退路的美好生活吧。
当个太平人,有个好祖国,有一群伟大的子弟兵,真好。
曲终人散
前面我们说了啥叫“散地”,作为配套,还要讲一下啥叫“轻地”。
永不过时的《孙子兵法》中说:“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轻地则无止。”
进入敌国国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你处在“轻地”时队伍不能停,得赶紧往敌国深处走!
又一个跟我们认知相违背的地方,不是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吗?
其实原因跟前面的“散地”是一样的。
离家近,你知道咋跑回去。
刚刚进入敌国境内,这个时候,士兵的心理状态最脆弱,最容易伤感。
咋安慰呢?
帮他彻底找不道回家的路呗。
那是不是“轻地”就一定没法呆呢?
也不是,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你突然进入拿下敌国的“轻地”是险要,比如你一出门没多远就拿下函谷关了,你就大可以踏踏实实的守在那里等敌人来打消耗他,还能减轻本国的物流成本。
因为你守着险要,兄弟们心里就有底,待下去大概率还能捡人头立军功。
有利可图危险小,这就不怕同志们跑了。
如果你是进攻方,在“轻地”要迅速通过,深入敌国境内二三百里,让所有人都迷路没办法跑时再停下来。
这时心就踏实下来,能跟你豁出命去了。
同理,如果防守方在“轻地”看到敌人后应该咋办呢?
赶紧跟他打呀!最好死磕。
这个时候士兵还没进入状态,正是提心吊胆想家乡的时候,有个风吹草动非常容易崩溃。
英布打楚国时,那个三处布防的楚将就没有听劝,在“散地”跟英布玩分兵,还梦想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结果英布先拔一路据点后,其他两路军队还没打就全吓跑了。
比较轻松的肃清楚地后,英布继续前进。
那边刘邦自率主力前来,令曹参带领齐国子弟兵南下助战,在蕲县西(安徽宿州),所有部队相遇了。
英布的军队精锐,刚灭两国气势如虹,刘邦先是采取了守势,在庸城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英布则摆开阵势,准备进攻,刘邦看到英布列阵颇有当年项羽的风范,比较闹心,和英布遥望相见,隔空喊道:“你何苦要造反呢?“
英布没有说那堆“对得起跟对不起”,比较直接:“我想当皇帝呀!”
刘邦大怒,开始标志性大骂,随即两军大战。
刘邦在正面扛住英布的同时,令曹参率军占领蕲北高地,然后令灌婴率骑军与曹参同攻英布北部侧翼,斩杀了英布的侧翼副将和三个楼烦将外援。
击破北部军后,汉军又继续击破了英布的上柱国和大司马的部队。
刘邦看到英布军阵已乱,派郦商在正面开始对英布进行冲击。
英布大败,率残部渡淮水南走,汉军不停追击,英布在退却中,组织了几次阻击,又都起不了什么效果,最终仅剩百余骑逃到了长江以南。
整个过程不细分析了,真没啥可说的,就是大块头坐死了小身体。
绝望中的英布收到了自家亲戚的邀请,长沙王吴臣伸出了援手。
吴臣算是英布的大舅哥,英布很感动,但他很快将体会到什么是世态炎凉。
亲戚算个屁!
这个世界是看实力的。
前往投奔的英布被吴臣诱杀在了兹乡(江西鄱阳县)。
自此,所有和刘邦打天下的小股东们,这帮功臣宿将们,除了听话无害的吴家和自己的女婿张家以外,全都被刘邦剿灭,斩草除根。
当年汉军“七龙珠”中的“灭楚三英”全部身首异处,下场各有各的悲惨。
当然,还有一位,后来上位的刘邦那位异姓兄弟,卢绾。
之前我们就说过,人是会变的。
当年是兄弟,今后还会是兄弟吗?
问世间权利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还是要从陈豨造反说起,这哥们是异姓王的死亡枢纽。
刘邦在邯郸攻打陈豨时,燕王卢绾也率军攻打他的东北部。
陈豨派王黄去向匈奴求救,与此同时,卢绾也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声称陈豨等人的部队已被击败,不要助纣为虐。
张胜到匈奴以后,看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他也逃亡在匈奴,见到张胜说:“您之所以在燕国受重用,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事务。
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
现在您想为燕国尽快消灭陈豨等人,但陈豨等人被消灭之后,接着就要轮到燕国,您这帮人也要成为俘虏了。
您为什么不让燕国延缓攻打陈豨而与匈奴修好呢?
战争延缓了,能使卢绾长期为燕王,如果汉朝有紧急事变,也可以借此安定国家。”
这番兔死狗烹的话打动了张胜,于是没有来得及回禀卢绾,便暗中做主促使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
没看到陈豨势微却等来了匈奴兵,卢绾开始怀疑张胜和匈奴勾结,于是上书皇帝请求把张胜满门抄斩。
但没多久,张胜回来了,还把从匈奴带回来的先进思想向卢绾进行了再转述。
卢绾听后觉悟了,原来这帮匈奴兵是幌子,觉得张胜从北国带来的好思想真是棒,于是找了一些替死鬼冒充张胜的家属处死了,然后派张胜成为来往匈奴的长期间谍。
没多久陈豨兵败了,卢绾又暗中派遣手下范齐到陈豨那,帮助他长期叛逃在外,时不时恶心刘邦一下,使战争连年不断。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刘邦东征英布时,樊哙在代地将晋北游击队长陈豨斩杀。
陈豨一员投降的副将为了好好表现重新做人供出了燕王卢绾经常派范齐到陈豨处互相交通情报。
卢绾养寇自重的把戏被揭穿了。
刘邦听后很伤心,觉得自己六十多年的友谊被背叛了,派使臣召卢绾进京,卢绾称病推托不往。
听说好兄弟病了,刘邦又派高规格代表团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迎接燕王,并顺便查问燕王部下臣子。
卢绾更加害怕,干脆闭门不出。
私下里,卢绾对自己宠信的臣子说:“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只有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臣了。
去年春天,韩信被满门抄斩,夏天,又杀掉了彭越,这都是吕后的主意。
这个女人太阴了,从沛县老家时我就看出来了,现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国事大事全部交给了吕后,但吕后这娘们总想找个借口杀掉异姓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我不能前往。”
卢绾还是推托有病,拒绝进京。派出查卢绾手下的审食其根本就没有找到燕国的公务人员。
不过卢绾的话还是泄露了一些被审食其听到了,并连同这一次的燕国闭门羹之行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此时已经病了,听到后更加愤怒,但仍然没有什么动作。
有可能是病的太厉害了,也有可能,刘邦还是在心底真的在乎这位兄弟的。
光屁股的情谊啊。
再后来,汉朝接收了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这帮人说当年的燕奸张胜根本就没死,而是逃到匈奴成为了燕王的使者。
多方取证确凿无误的刘邦终于被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下定了决心,派樊哙,周勃攻打燕国。
樊哙中途被调走,原因我们下一章再讲,独自指挥的周勃三破燕兵,卢绾率领数千部众逃往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至此,七年间,曾经分封的八个诸侯王,除了长沙吴家,全部被刘邦剿灭。
他终于安心了,天下全是他刘家的了。
没有对手的他,也该谢幕了。
在击破英布的战斗中,刘邦人生中第二次中箭。
第一次中箭时,项羽差点射死了他,但他缓过来了。
剧本没走完,你也不能走!
这一次,是小伤,但架不住他本来就有病,年岁也高了。
最主要的是,你这届领导班子的所有戏份已经全部走完了。
回到长安的途中,箭疮开始恶化。
少年夫妻老来伴,结发妻吕后找到了一位名医前来给刘邦医治。
刘邦似乎也预知天命,秦末天下大乱,他的时代开启,剧本波澜壮阔上演,如今群雄皆死,他的剧本任务也已经全部演完了。
是该谢幕了,刘邦对那位医者说:我本布衣,提三尺剑取得天下,此难道不是上天之意吗?
我命自有天注定,甭费劲啦!
吕后知道刘邦时日无多,询问当家的后事:你百岁之后,萧何也会去世,到时谁接替相位?
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后面呢?
刘邦说:王陵,不过这个人有点憨,要请陈平帮扶他,陈平虽然智慧超群,但缺乏魄力,无法担事。
刘邦顿了顿:周勃也是个人选,虽然他憨厚不善言辞,但他日护佑我们刘家天下的,必然是这个人,可以让他当太尉(兵马总司令),作为梯队准备。
吕后问:谁接替周勃呢?
刘邦叹息道:再之后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
刘邦最后的托付,证明了他之所以能够最终获得天下,真的并非偶然。
他所点出的这套班子,真的在他走后,帮助他的刘家王朝,冲破了一个个开国初期的艰难险阻,扶大厦之将倾,挽乾坤于既倒。
在托孤之后,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于长乐宫中驾崩,享年六十二岁。
这条大龙,终于谢幕了。
他的一生,算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器晚成。
命运最终用极其绚烂果报丰厚的13年,酬劳了他前面碌碌无为看不到希望的49年。
这个从出生就和龙的故事缠绕在一起的神话男人。
这个49岁酩酊大醉的斩蛇亭长。
这个撞狗屎运打进关中的沛公。
这个鸿门宴上卑躬屈膝的糟老头子。
这个打回三秦的“胡汉三”。
这个被项羽追到穷途末路把儿女都扔了的汉王。
这个老爹被按菜板子上嘻嘻哈哈要汤喝的臭流氓。
这个被群臣奏表称帝的大汉皇帝。
这个屠灭异己的传家老翁。
62年,时光匆匆过,从战国到大汉,从秦始皇到汉高祖,多少英雄豪杰登场,多少雄健男儿谢幕。
群雄逐鹿,谁知最后胜出的,会是这个流氓痞气的刘老三!
当然,历史的编剧埋剧情线是非常高妙的。
谁说当年没有人能看出这货将来能凌驾九霄?
当年他除了一身痞气一无所有时,有一个男人看到了他,惊为天人,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当年的吕太公没有看错,他的女儿确实是要嫁给大人物的。
但这位相面之神却并不知道。
他猜到了这开始。
却没有猜到这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