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战:白登之围(2)北境的阴谋

一听说要定都关中,所有功臣宿将们态度惊人的统一:不合适,洛阳这地方就挺好!

反对声音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论调就是: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那建都不吉利。

面对扔出来的风水论调,刘邦很是犹疑不决。

不过他也明白,之所以阻力大,是因为自己的这帮手下都是山东人(崤山以东),不愿意再往西跑到关中。

如果换个提案往东走,同志们就该说:吾皇英明,周亡于此,实在不降!老家沛县就挺好,咱赶紧麻溜挪地方。

问他们等于白问。

大事不决问张良,是刘邦一直以来的最后一道保险,这次也不例外,从没让他失望过的张良,最后帮他进行了分析。

张良从更加实在的地方为刘邦进行了分析,他敏锐地提出了洛阳的一个巨大弱点:土地贫瘠,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

很牛的一句话,得细说说。

啥叫土地贫瘠呢?

还记得“马陵之战”中说军粮时,我们说的“韩地险恶吗?”

“著名的挑拨离间者张仪先生就曾经说过:“韩地险恶,五谷所生,非麦即豆,一年不收,老百姓就得吃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两年的积粮储备都没有。”

洛阳东西整条豫西通道,基本上就是过去的韩国,指着这个地方是没办法产生供给一个全国性都城所需要的粮食的。

首都,要饲养皇权吞金兽,皇宫就是一个日费千金的大托儿所。

除此之外,还有庞大的官僚系统与功臣集团,这还会衍生出巨大的得道鸡犬军团,你还得配备大规模精良的卫戍部队来保护。

当然,还有乌央乌央的首都人民。

渤海小吏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粮食!

那么你会问,可以全国调啊!

接下来就是张良说的“腹地太小,非用武之地了”。

先看图。

渤海小吏

这是洛阳附近的几个粮食产区。

洛阳这点地方,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群山,东西是狭长的豫西通道,从物质供给上讲,主力基本是本土的可怜产出与河内地区的供应,西边当然也能运来,但糟蹋东西。

西面的关中平原和运城盆地运过来的成本相对来讲非常高,原因我们说过,黄河这段脾气暴,代表地点是三门峡,往往只能走豫西通道的陆运。

陆运的成本就太高了。

但是还有河内地了啊!河内可了不得,户口殷实人民富足,当年东汉的成功可是号称“光武据河内啊”!

话是不错,但问题又来了,河内地虽然是产粮大户,但它的粮食主力都要进敖仓作为战略物资储备。

为啥呢?

渤海小吏

洛阳此时已经处于前线的,整个中原的膏腴之地全让他分红了。

渤海小吏

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大堆河,全都不会再把粮食运到你这个总枢纽敖仓。

但是,敖仓、荥阳、成皋这个防卫体系仍然是整个中国此时的重中之重,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必须就还是当年的老思路,主力顶在荥阳,控天下咽喉。

渤海小吏

但是,粮草就只能指望豫西通道的陆运和河内地的就近了。

刘邦死活要把河内地拿在自己手里,也是因为此地能在战时成为最指望的上的粮草基地。

所以说,此时的国情跟洛阳自身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根本没法在这建都!

如果迁都长安呢?

渤海小吏

关中和整个山西最值钱的晋西南连为一片,人家还自带静静的渭河与汾河。

无论钱粮还是物流成本,都没得挑。

最重要的,关中处于刘邦目前的地盘最中央!

渤海小吏

关中是四塞之固,这个我们说了很多遍了,除此之外还有被忽视的一点。

由于此时武都还没大地震,伟大的天池大泽还存在,汉中平原乃至下游的江汉平原粮产区的钱粮也能够走水路成本很低的送到关中。

渤海小吏

人家是连成一片的!

关中经济带+晋西南经济带+汉中乃至江汉经济带跟洛阳经济带这么一比,高下就出来了。

刘邦还惦着跟周朝大哥比谁的时间长,脑子纯属被踢了。

他时间长有啥用!好几百年罐里养王八。

你看最后都抽抽成啥样了!

不过虽然刘邦脑子总被踢,但明白人再踢一脚就能给踢回来,张指导这一脚下去,刘邦下定了决心,定都关中。

娄敬因此被刘邦赐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此次迁都,看上去无足轻重,实际上潜在意义巨大。

此时如果刘邦定都洛阳,看似在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几代之后就真成天下之中了,届时中原就能反哺洛阳了。

但是,关中此时看似的天下之中,在几代之后,却变成了天子守国门。

渤海小吏

这是武帝初年的国际形势图。

关中周边少数民族混杂,汉、胡、羌气氛微妙。

作为对比,后面的东汉定都洛阳后,整个西线就是在被逐渐蚕食的状态,关中更是变成了汉羌杂居,弃凉(放弃凉州)的声音基本贯穿了东汉中后期。

首都意味着全国的重心所在,如果不是此时此刻的定都关中,很有可能有一条传奇的通道,将来就打不开了。

渤海小吏

这将对中国与世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次改变整个世界的迁都,它的蝴蝶效应震撼非凡。

在迁都的同时,刘邦还干了几件利民大事。

第一件事,安抚过去的诸侯遗族。

过去的诸侯子弟,愿意留在关中的,免12年赋役,愿意各归故乡的,免6年赋役。

第二件事,安抚出生入死的将士们。

军吏卒有罪赦免,无罪者各阶层皆有封赏,复员军人返乡后,按功劳分予田宅。

第三件事,天下大赦。

战乱以来,不少人上山当土匪的,都赶紧回来踏踏实实过日子吧,过去事都既往不咎了。

总体上来说,刘邦在天下大定之后,在政治与体制上,吸收并全盘接过了大框架的秦朝郡县制度。

毋庸置疑,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秦朝那一套还是最科学,最靠谱的,秦并非灭在了这套制度,而是死在了自己的纵欲上。

鉴于此,刘邦也吸取了秦朝暴火狼烟的失败教训,开始休养生息,积蓄民力,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此时的刘邦,他自己折腾了这么多年,也打算歇歇了,但他没有想到,他这棵树欲静,但外面的风没止。

他一直看不顺眼的这帮小地主,开始一个个冒出头来了。

第一个冒出来的,是他从来也没正眼看过的藏荼。

这个实力倒数的诸侯王,居然在这个天下大定的祥和年份,出头鸟般的跳了出来,举起了大旗,反了。

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藏荼造反。

此时,距离汉高祖刘邦登基继皇帝位仅仅过去了五个月。

关于藏荼的谋反,从史书中留给我们的信息来看,很离奇。

战火纷飞的时候,在整个天下都打散了的时候,这位燕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但如今天下都已经平定,刘邦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时候,他却跳出来了,实在是让人看不明白。

要知道,他可是一位非常识时务的人,当年韩信威震华夏,臧荼马上就乖宝宝了。

有一种论调说,是因为刘邦大举逮捕过去的亲项分子,所以藏荼作为过去的亲项分子,慌了。

这是不靠谱的。

因为并没有看到刘邦怎样屠戮项羽的老臣,项羽的葬礼刘邦亲自主持,项家的头脸人物也都封了候,项羽这边叛逃过去的人,刘邦都用的好着呢,除了逃往到韩信处的钟离昧之外,并没有看到刘邦如何的找历史的茬。

那么到底是为啥呢?

一般我不搬史料,但涉及到破案了,必须得上了,我们来看一下吧。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

《史记高祖本纪》: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资治通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虏藏荼。

从上述史料中,有三点有价值信息。

第一,臧荼真反了。

第二,臧荼攻下了代地。

第三,时间有出入,但有一点跑不了,臧荼造反最早在公元前202年七月,也就是秋天。

年份和季节都很重要。

挨个来分析。

第一,臧荼不是被冤枉的,不是被告发的,这一点的跟后面的韩信、彭越等的描述全不一样,史书中涉及到谋反但凡有什么枝节都会交代的很清楚。

这回明确就说,这位爷反了。

第二,他攻打了代地,这个听上去没啥,但实际上非常无厘头。

因为自燕地,也就是东北发兵来的,基本上第一战都会是冀州。

渤海小吏

为啥呢?

因为居高临下,一马平川,财富多,粮草辎重不用愁,只要军力强,很顺利就能拿下冀州平原。

渤海小吏

随后靠着太行山脉和黄河,你能很容易的达到割据状态。

后来的刘秀跟袁绍都是靠着这片土地发家的。

但自燕地去拿下代地,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战略角度,收益都微乎其微,那个时代又不烧煤。

你拿下代地,基本上战略价值只有南下一条路,而且你要过重镇太原。

渤海小吏

太原有多抗造我们第一战就说过了。

臧荼不选此时明显的软柿子张敖去捏,反而要直接攻打刘邦的领地(此时代郡尚未被分封),这就给我们的这道谜题拼出了一大块图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

渤海小吏

先记住这个黑圈圈哈。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地图,令无数宋朝粉伤心的一张图。

渤海小吏

著名的“燕云十六州”。

后来让北宋北方根本无险可守,脑袋上始终端盆水的燕云十六州,其实跟此时的燕代两地是基本重合的。

再来看一下这十六州的地形图。

渤海小吏

黑线以上,基本囊括了中国北方的形胜之地,居高临下,山势环绕,易守难攻,下山则摧枯拉朽。

但是,这个地形对于纯汉族政权往南打夺天下意义不是很大。

因为虽然形胜,但是资源的动员能力弱,你自保有余,进取艰难。

中原民族打仗,永远第一位的是资源!

但是,这片土地如果说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下,就该变成了中原王朝的噩梦了。

人家有马!人家的战争成本低,人家撒丫子来就能抢你一通!

你无险可守!只能干看着!

后来金灭北宋,就是自燕、代两地撒丫子而来,除了在著名爱国景点太原那费了半天劲,基本上就是一路平推。

渤海小吏

臧荼的出兵思路,其实已经把他背后的大哥隐隐约约的暴露出来了。

我们再来看上述史料的最后一个关键,前202年秋七月。

为什么是前202年才造反呢?

楚汉争霸那么热闹时你咋没动静呢?

很凑巧的一点,前205年到前202年,匈奴完成了对西面大月氏的第一轮胜利,彻底完成了对北方草原的统一。

他背后的那位大哥楚汉争霸阶段也很忙,也在着手统一大业。

渤海小吏

那为什么是入了秋后,臧荼才来造反?

又有一个很凑巧的地方。

这基本符合游牧民族的出兵时间,因为游牧民族是春夏忙,又是打狼又是接羔又是贴膘,入秋后,套马的汉子们有空威武雄壮了。(具体咱汉武大帝时代再细讨论)

这个季节,也是战马最有劲的时候。

再来看最后一个线索,臧荼被平后,他的儿子逃亡了匈奴,还得到了一定的重用。

这上述四点一汇总,基本上可以让我们进行一个很大胆的猜测了。

臧荼跟匈奴混的很熟,他的造反,是在外国武装势力力挺下的有计划预谋。

他要是跟匈奴不熟,他不会去自发的攻打刘邦的领地然后帮助刘邦保卫边疆。

那么漫长的北境长城,你守他干啥。

渤海小吏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跟匈奴谈好了,人家成一家子了,他把北部边境趟平,让匈奴不用再担心长城和平城(大同)等一道道险关要塞。

然后方便匈奴支援与出兵,哥俩一块发财。

渤海小吏

所以出兵的路线跟时间,都是为匈奴而设计的。

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

刘邦听说臧荼反了以后,抱着武装旅游的态度带着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百战名将前往大汉的东北轻松平定了臧荼。

匈奴外援呢?

这一整年整个帝国的北疆风平浪静,好多年没打仗的臧荼被刘邦没两脚就踢死了。

臧荼被晾在那,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匈奴在剿大月氏的尾声又出了突发状况没拔出腿来。

还有一个,是发生了大天灾,看过《狼图腾》的朋友可能比较理解草原上的白毛风对于游牧民族是什么样的状态。

总之,这次匈奴人的迟到,使得臧荼成为了中国历史中轻描淡写的无厘头角色。

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弹了。

人家游牧民族,也完成大一统了。

而且对你,很有些想法!

渤海小吏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